针灸治疗头痛医案

针灸治疗头痛医案
针灸治疗头痛医案

一概述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

二病因

本病主要有两种原因引起腰部软组织损伤:

1.腰扭伤

多因行走滑倒、跳跃、闪扭身躯、跑步而引起,多为肌肉、韧带遭受牵制所致,故损伤较轻。

2.腰挫裂伤

是较为严重的损伤,如高攀、提拉、扛抬重物的过程中用力过猛或姿势不正、配合不当,造成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与关节囊的损伤和撕裂。

三临床表现

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一下腰部,当时并无明显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腰肌扭伤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时可以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阻,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较甚。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无淤血现象。

四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

1.损伤较轻者

X线平片无异常表现。

2.损伤严重者

X线表现一般韧带损伤多无异常发现,或见腰生理前突消失。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者,侧位片表现棘突间距离增大或合并棘突,关节突骨折。

五诊断

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六鉴别诊断

1.腰肌扭伤

腰部肌肉在脊柱各节段中最为强大,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持身体的姿势。坐位或立位时,腰背部肌肉无时不在收缩,以抵抗重力作用于头、脊柱、肋骨、骨盆,不仅控制前屈时身体向下传达的重力,且能恢复直立姿势。除侧方的肌群外,骶棘肌最易受累而引起损伤。其好发部位以骶骨附着点处最常见,其次为棘突旁或横突上的腱膜附着处,而位于肌腹中部的撕裂则较少见。

2.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是附着在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状纤维组织,表面与皮肤相连,起保持躯干直立姿势,以及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腰部棘上韧带较强大,但在腰5~骶1处常缺如或较为薄弱,而腰部活动范围较大,故也易造成损伤。

3.棘间韧带损伤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位于棘上韧带的深部,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背侧与脊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形成脊柱活动的强大约束。腰部屈伸动作使棘突分开和挤

压,棘间韧带的纤维之间相互磨擦,日久可引起变性。在此基础上,加之外伤因素,棘间韧带可发生断裂或松弛。

4.腰椎小关节紊乱

每节腰椎均有三个关节,即两个后滑膜关节和一个前椎间盘关节。相邻椎体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相吻合,构成关节突关节,周围被一层薄而坚的关节囊所包裹,可从事屈伸和旋转运动,起着稳定脊柱和防止椎体滑移的作用。当腰部突然过度前屈并向一侧旋转时,可使关节突关节间隙变大,滑膜进入关节间隙,直腰时将滑膜嵌住,发生急性腰痛。

5.腰骶关节损伤

人体上半身重量依靠腰骶间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支撑在下半身上,腰骶部是整个脊柱中负重最大的部分。当脊柱发生屈曲、后伸和旋转运动时,都作用于关节突关节上,而关节有关节囊、韧带相连,允许一定的活动,但在过伸时遭到牵拉伤、撕裂和半脱位,导致腰骶关节损伤。另外,腰骶部的异常结构如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也是诱发因素。

七并发症

本病临床上常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骶腰韧带损伤,严重者可造成韧带撕裂或棘突上剥离。部分患者可以是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主要表现为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全部腰肌处于紧张状态和僵板。本病一般不造成神经损伤。部分特别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隐性脊椎裂。

八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压痛点明显者可用1%普鲁卡因(或加入醋酸氢化可的松1毫升)做痛点封闭,并辅以物理治疗。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散淤、止痛膏药。症状减轻后,逐渐开始腰背肌锻炼。

九预防

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该宣传教育职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生产技术,防止蛮干,杜绝、减少工伤的发生率。

2.尽可能改善劳动条件,以机械操作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时注意力要集中,特别是集体抬扛重物时应在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

3.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如扛、抬重物时要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搬、提重物时应取半蹲位,使物体尽量贴近身体。

4.加强劳动保护,在做扛、抬、搬、提等重体力劳动时应使用护腰带,以协助稳定腰部脊柱,增强腹压,增强肌肉工作效能。若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后,应洗热水澡以祛除寒湿,消除疲劳。尽量避免弯腰性强迫姿势工作时间过长。

不得擅自进行复制、修改、剪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进行商业使用,违者究其法律责任及经济赔偿。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 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 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 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疏通经络、补肾滋水 处方:肾俞夹脊阿是穴、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个疗程后,痊愈。 按: 腰椎间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至腰椎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裂口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眼腿串痛,即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等正状者为腰盘突出症。也有人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症或髓核脱出症。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缘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不善调养,病程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腰 为肾之府,肾虚则气血推动无力,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阻脉络则 发为本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为肾虚痰瘀阻络之征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证属肾虚痰瘀阻络,积极治疗,预后 尚可。

医院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

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主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风邪善行数变,故可见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见疼痛较剧,得热痛减;湿性重浊,故见疼痛困重,或伴关节肿胀。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中医治疗 (一)风寒湿痹 1. 行痹(风痹) 证候多见于上肢肩背,或见恶风、发热,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苔白,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去黄芩 防风10g 当归10g 赤茯苓10g 杏仁10g 麻黄9g 肉桂3g 秦艽10g 葛根10g 生姜6g 甘草6g 大枣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 痛痹(寒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川乌10g (先煎30-40分钟)麻黄10g (后下)芍药15g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3. 着痹(湿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同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 薏苡仁15g 川芎10g 当归10g 麻黄(后下)9g 桂枝9g 羌活6g 独活10g 防风10g 苍术6g 川乌10g (先煎)甘草6g 生姜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二)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手不能触,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30g 知母10g 粳米15g 桂枝10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 整理2018 年 7月~2019 年 7月间收治头痛患者 90 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 和观察组45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 治疗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PPI和PRI明显低于对照组,观 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头痛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明显,有效控制疼痛复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头痛;治疗;疗效对比 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头痛一证,有外感与内伤之辨。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1]。督脉直接与 脑府相联系,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因此各种原因导致头部经络功 能失常、气血失调或脑桥失养等,均可以导致头痛。针灸具有独特的经络理论,经 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经路,它“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2]。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疗效,可明显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频率,现对中医 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8 年 7月~2019 年 7月间收治头痛患者 90 例,随 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 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3.5±4.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3.5±0.6年; 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5.5±6.5)岁;病程最短1.2 个月,最长6.8年,平均病程3.6±0.8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罗通定,口服,每次30mg,每日3次。 观察组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宣通清窍、祛邪止痛,因而基本穴位为百会、 风池、太阳、率谷、列缺、合谷、太冲。如属肝阳上亢者加用中封、行间、涌泉; 属痰浊上扰者,加中脘、丰隆、足三里、内庭、历兑、太白:属气滞血淤者,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其中少冲可刺出血。以上均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泻法,一 般不灸,可用电针,予中强度刺激。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风寒头痛治拟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穴取百会、风府、列缺、外关。鼻塞流 涕者加迎香,两颞部头胀痛者加太阳[3]。百会沿皮刺入头皮腱鞘内1寸,风府为危 险穴位,其直下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所以不可深刺,通常直刺0.3~0.5寸即可,并同 时观察患者反应,如诉四肢麻电感,应立即停针并稍退之。列缺向心平刺0.5~1寸, 外关直刺0.5~0.8寸即可。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风热头痛治拟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穴取百会、风池、太阳、曲池、合谷。 热甚者可加大椎、阴陵泉。风池针刺时应注意进针方向,通常进针为向鼻尖最为安全,进针深度为0.5~1寸,不宜过深,以防针刺伤及脑实质。太阳可直刺,避开颞动、 静脉。曲池直刺1~1.5寸,合谷穴可直刺0.5~1寸。针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头痛症状;显效:疼痛改善, 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头痛次数减少,头痛次数减弱,疼痛时间缩短;无效: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 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 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 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78例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疗效评价

78例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7-01-16T10:22:36.4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作者:吴瀚1 卢燕菁2 [导读] 头痛多是由脑部、口鼻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而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病症。 1.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山东济南 250300; 2.东华理工大学(枫林校区)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目的: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头痛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9例。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疗法,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予以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PPI值以及PRI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参照组更高,患者PPI值、PRI指数均有明显好转,且实验组优于参照组,经统计P<0.05。结论:应用中医针灸法治疗头痛具有理想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头痛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头痛;治疗总有效率;PRI指数 头痛多是由脑部、口鼻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而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病症,该类患者的病因较为复杂,多是由六淫外感、脏腑内伤所致[1]。临床中分为偏头疼、慢性偏侧阵发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神经痛、紧张性头痛等类型,患者发病时的疼痛症状可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为提高头痛的临床疗效,对我院近一年的部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效果较令人满意,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头痛患者,共计78例。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9例。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45.6±4.3)岁。参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在22--69岁之间,平均(45.9±4.5)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对比。所有患者对于此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依据实际病情予以适量的舒马曲坦治疗,必要时予以吸氧治疗,吸氧速度控制在8--10L/min之间, 15min/次。对于持续性头痛患者可予以强的松治疗,第一周的药用剂量为40--80mg/d,第二周将药量减至20mg/d,第三周将药量减至 10mg/d。 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针灸治疗;①肝肾阴虚型患者,为其选取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鱼腰等穴位针灸。②风热头痛型患者,为其选取太阳、风池、外关、风府、印堂、上星等穴位针灸。③风寒头痛型患者,为其选择风府、大椎、昆仑、列缺等穴位进行针灸。④血虚头痛型患者,为其选择心俞、脾俞、膈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⑤风火头痛型患者,为其选择合谷、风池、行间、大敦、侠溪、百会、通天等穴位进行针灸。⑥风湿头痛型患者,为其选择大椎、风府、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以上穴位使用1.5寸毫针直刺,采取平补平泻法,在得气后留针0.5h左右,1次/2d,,共治疗一个半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后,头痛、头晕等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相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中医症候总积分减少范围超过70%,则为治疗显效;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有所好转,相关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中医症候总积分减少范围在30%--70%之间,则为治疗有效;患者症状、实验室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则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应用MPQ(McGill疼痛量表)对患者的PPI(现有疼痛程度)值、PRI(疼痛分级)指数进行评估并对比。 1.5 数据整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总有效率予以百分比(n,%)表示,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PPI值、PRI指数采用均数±表示,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的评定标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头痛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加以中医针灸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38/39),其中显效33例,有效5例,无效1例;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5%(32/39,其中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实验组对比参照组更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 2.2 对比两组头痛患者的PPI值、PRI指数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PI值、PRI指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PPI值、PRI指数明显优于参照组,t检验结果为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中医中,头痛属于“头风症”、“脑风症”等范畴,主要是因外感或内伤致使患者头部脉络不通、气血失调引发脑窍失养,进而出现头痛症状;中医认为头痛治疗应以通脉络、调气血为主[3]。临床中多为患者采用西医药物治疗,用药后患者虽然可获得一定的镇痛效果,但不能将头痛病因从根本上祛除,致使患者头痛病症反复发作,影响其生活质量。我院为提高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主张为其实施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利用穴位刺激、经络传导作用,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以及平衡阴阳的目的[4]。在中医针灸治疗中,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症候进行辨别,确定患者病因后予以辨证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注意休息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修订稿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 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 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 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 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 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 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 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 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 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 ⑴疏通经络 ⑵扶正祛邪 ⑶调和阴阳 2. 何谓治神与守气?临床如何应用?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3.试述针灸补虚与泻实的原则? ⑴虚则补之 ⑵陷下则灸之 ⑶实则泻之 ⑷宛陈则除之 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4.举例说明针灸的选穴原则有哪些。 ⑴局部选穴: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 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⑶远端选穴: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⑷辨证选穴: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⑸随症选穴: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举例说明针灸的配穴方法有哪些。 ㈠按部配穴 (1)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2)上下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3)前后配穴法: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4)左右配穴法: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5)三部配穴法: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㈡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2)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3)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4)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6.俞募穴如何应用。 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⑵募穴应用:募穴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⑶俞募配穴法: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针灸治疗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痹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第二节腰痛 腰痛又叫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病因病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治疗原则:寒湿温经散寒,瘀血活血化瘀,针灸并用,泻法;肾虚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病因病机: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第四节痿证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 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2湿热浸淫3脾胃虚弱4肝肾亏虚 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第五节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病因病机: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气虚血瘀5阴虚风动二中脏腑1闭证2脱证 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第六节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第七节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瘀滞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定稿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神。补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以健脾意气。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03T11:02:46.9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覃海滨[导读] 并且这种方式操作较为简便,能够有效控制复发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中医医院石门县 41530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头痛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8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每组中均纳入4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9(92.8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1(73.81%),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针灸应用于头痛病症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头痛感,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并且这种方式操作较为简便,能够有效控制复发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头痛;治疗效果 头痛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头痛,大部分由于精神绷紧、焦虑、愤怒所导致的[1]。其临床症状为头部持续胀痛并伴有压迫感、沉重感,有部分患者感觉头部有“绷紧”感。大部分患者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2]。我国中医理论中认为,头部属于诸阳之会,并且人体多数经络与头部都有较多的连接。无论是外伤或内伤都会导致患者头部经络功能出现失常,而气血失调也会导致患者身体机能受到影响。本次研究中,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头痛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效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头痛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8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每组中均纳入4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信息为26-65岁,平均年龄(49.1±5.8)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1.0)年。实验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龄信息为25-64岁,平均年龄(48.4±6.1)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4±0.9)年。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一般资料显示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实验组患者使用针灸进行治疗,具体方式如下:患者保持俯卧位,将规格为0.3mm直径的毫针消毒后,分别刺入白会、风池、脚孙、足三里、血海、上星、三阴交、太冲、太阳等穴位,并留针30min。疗程为1天/次,每周休息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即可。另外,在治疗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心理护理,通过聊天的方式舒缓患者的情绪,消除精神上的紧张、焦虑等情绪,要求患者合理安排工作,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经常按摩足底、头部,可有效帮助血液循环,还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免疫力,合理调整饮食、多喝水、经常泡脚,以促进新陈代谢。且治疗期间禁止服用止痛丸等治疗头痛的药物,暴饮暴食、吸烟、喝酒、熬夜等不良行为。 1.3 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患者头痛完全消失,并且患者未见复发症状;有效:患者的临床体征有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感基本减轻,轻微头痛感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疼痛感依旧较强。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实验中涉及到的各项实验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各项治疗资料均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将数据应用卡方进行检验,患者一般资料中涉及到的年龄信息均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应用t检验方案,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9(92.8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1(73.81%),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加,各方面因素增添很多烦恼,头痛的患者呈上升趋势,而造成头痛的因素诸多,大多是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过度吸烟、醺酒等因素导致的[3]。通常患者症状为头晕、心烦气躁、焦虑不已、心慌胸闷等,有部分患者感觉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目前,治疗头痛的方式有物理疗法、放松疗法、药物疗法。其中物理疗法又包括针灸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按摩疗法。 药物疗法通常适用于头痛较为轻微的患者,较为严重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达不到治疗想要的效果,且长期服用某种药物会有副作用,产生依赖性和抗药性,治疗效果大打折扣[4]。而针灸相对药物疗法更适用于各类病情,其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通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引导下将毫针,选择合适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使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患者某个部位进行刺激,改善交感神经的功能,促进血管恢复动能、增加组织器官供应血氧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

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 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针灸治疗头痛

针灸治疗头痛 ㈠治疗 1.处方选穴 体针基本方: ①外感头痛:疼痛局部穴位加太阳、风池、合谷。②内伤头痛:木窗、天冲、风池。 随症配穴:发热头痛加天柱、大椎;血管性头痛加头维透颔厌;神经性或肌紧张性头痛加风府、颈2、3夹脊穴;颅脑损伤性头痛加悬颅、脑空、强间透脑户;头痛绵绵或空痛加中脘、关元;头胀痛兼有面肿加商丘。前额痛加攒竹、内廷;偏头痛加丝竹空透率谷曲鬓、外关;枕后痛加天柱、后溪、申脉;头顶痛加百会、太冲。 耳穴:皮质下、额、枕、颈、肾、胰胆、神门。 头穴: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 2.选穴说明 头痛是因为局部经期闭塞不同而发病,故无论外感、内伤,局部取穴十分重要,开闭通路,通则不痛。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止头面疼痛的验血,各种头痛都可以使用。根据病因和部位特点,采取局部与循经的辩证配穴,增加止痛作用。 3.操作方法 疼痛局部施针,宜用泻法,中强度刺激,进针到一定深度后行捻转法。太阳采取直刺法,有肿胀感。风池针向平耳垂方向直深刺2~2.5cm,持续小捻转3~5min;血管性头痛可以采用快速捣法。余穴按常规操作。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4.根据病情,选用或配合下列方法 灸法:从哑门至神道寻找压痛点,外感多用胸段,内伤头痛多用颈段。用艾条温灸20~30min。或用隔姜灸法,每次5~9壮。隔日治疗1次。 电疗:配合体针基本方治疗,在头部主要疼部位的腧穴接通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通电20~30min。 头皮针:针刺后快速捻转3~5min,用电针治疗仪通电20~30min.10次为1个疗程。 刺血拔罐:七星针叩刺印堂太阳天柱后,用抽吸罐抽吸出血,每穴约2ml。或在头顶明显的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周治疗2次。此法可用于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头痛。 ㈡相关病症 血管性偏头痛 治疗要点:局部痛点,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中脘足临气。 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解除动脉痉挛,改善脑的供血。头部诸穴沿皮刺,在疼痛局部是中强度刺激,间隙运针,留针20~30min,亦可配合使用电针。疼痛不缓解,加隔姜灸哑门、天柱。如能在发作前治疗,则往往能取得预防发作的效果。 开发区人民医院 2015-01-20

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5-11-23T13:14:46.517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0期供稿作者:林秋意刘业帅陈戈李孔正梁基源黄妃凤 [导读]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林秋意刘业帅陈戈李孔正梁基源黄妃凤(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应用于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头痛患者 92 例,将其随机分成2 组,每组46 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对比 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7.8%,复发率为2.2%,生活质量评分为78.21 士1.83 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86.9%,复发率为8.7%,生活质量评分为60.15 士1.24 分。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关键词] 中医针灸;头痛;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4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620(2015)10-037-01 在头痛治疗方面,很多患者对于头痛疾病没有太多的了解,认为该疾病不严重,大多数患者多自行购药服用,导致该疾病没有得到科学的治疗,造成患者头痛的愈发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因此,在针对于头痛的治疗中,患者应该到医院进行就诊,并且运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确保该疾病能够彻底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6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35 岁到5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 士1.4 岁。对照组46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在33 岁到6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 士1.2 岁。2 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6 例患者主要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西乐葆 200mg 每次,每天2 次。对观察组46 例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采用1.5寸毫针,刺法均采用平刺,刺入角度与皮肤呈15°角,平补平泻,针头留在刺在皮肤里持续5min,5min 后捻转针头使局部皮肤产生针感。其针灸的主要穴位包括,列缺、百会、太阳、风池等[1]。对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均为10 天。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由于头痛疾病具有较强的复发性,因此,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考虑到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另外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复发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在患者出院后,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并且采用SDE-S评分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7.8%,复发率为2.2%,生活质量评分为78.21 士1.83 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86.9%,复发率为8.7%,生活质量评分为60.15 士1.24 分。 3. 讨论 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头痛的发病率在逐渐的上升,截止到2014年1月,我国头痛患者高达300万人次,该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由于头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患者头部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在发病之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甚至是很多患者由于疼痛感强烈,需要服用相关的止痛药,对患者的身体也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2]。头痛疾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但也是较为难治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临床上对于头痛的发病机制不了解,无法寻找到诱发该疾病的原因,并且由于患者身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患者也尝试很多的治疗方法疗效不是非常明显,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上的压力[3]。在临床上,针对于头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是目前医学上认为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也针对有头痛疾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从结果上看,针灸治疗头痛与常规西药治疗头痛相比,临床有效率更高,且疾病的复发率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4]。因此,针灸治疗头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首选该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头痛之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原因主要就是,通过对患者的列缺、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进行施针,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头部神经,减少疼痛感,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效果也会更加的明显,患者的头痛次数以及头痛程度也在逐渐的减小,实现了对患者的有效治疗[5]。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由于头痛发病较缓,多半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通过有序的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在针对于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能够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良锋.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近况[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03(07):120-121. [2] 刘景洋. 针刺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57 例[J]. 广西中医药.2013,02(04):221-222. [3] 乔晋琳. 针刺全息头穴治疗偏头痛104 例[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2(04):189-190. [4] 马红利,孙立虹,葛建军等. 近十年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成效和展望[J]. 中国全科医学.2011,03(32):231-232. [5] 彭东,霍旭阳,陈杰等. 针刺手四针治疗头痛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11(01):132-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