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李 锐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02100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基础研究 土壤侵蚀过程

水土流失是制约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家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以我国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紫色土山丘区4个水蚀区为重点,以土壤侵蚀过程为研究对象,拟解决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复杂环境下土壤侵蚀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调控机理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战略规划;阐明流域产沙和水沙运移规律,减少江河洪涝灾害、维系大江大河和大湖安全;构建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建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为生态建设和制定中国水土保持宏观战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是限制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灾害,严重制约着全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极大地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使土壤这一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变为实际上的不可再生。2005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综合考察”专家组指出:水土流失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贫困的根源。但是,目前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的基础研究远不能满足国家生态建设与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

1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强水土流失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1.1阐明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是深刻认识我国生态与

环境科学问题,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根据水利部第二次遥感调查,全国现有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4%。每年输入河道的侵蚀泥沙约50亿吨,丧失肥力的养分当量高出全国化肥的产量,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导致土地质量下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5000~10000 t/(km2?a),最高达3×108t/(k m2?a),为全球所罕见。侵蚀导致的大量泥沙淤积江河湖库,不仅缩短了水库运行寿命,还造成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频发。目前,全国水库泥沙淤积已达200亿吨以上。由于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贫困山区和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为了生存,滥垦乱伐、广种薄收,形成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仍有745个水土流失严重县,在全国省级以上的449个贫困县中75.8%是水土流失严重县。因此,开展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机理研究,揭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选择适宜的水土流失调控对策,对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1.2揭示土壤侵蚀发生和调控机理,有效控制水土

流失、保护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

切需求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近50年来,全国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面积267万多公顷。水土流失使大量营养元素随表层肥土付之东流而损失,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由土壤侵蚀造成的耕地退化占全国退化土地面积的34%。据20世纪80年代黄土高原考察资料,按流失泥沙的养分平均含量计,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机质640万吨、全氮41.6万吨、全磷209.6万吨、全钾3376万吨、锌锰铜钼等微量元素96万吨。按流失泥沙一半来自耕地计算,流失的氮素相当黄土高原每年施入化肥氮的1/4,流失的有机质相当于每年施入土壤的1/2。

?

6

?

由于养分大量流失,黄土高原的退化土壤已达0.34亿公顷,占总面积的55.1%,成为本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黑土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1/3。该区开垦历史不足百年,但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十分明显,每年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粮食减产21%。因此,揭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调控机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导致的耕地过快减少,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3揭示流域产沙和水沙运移规律,科学评价水土

流失对江河洪涝灾害的影响,因害设防、控制侵

蚀产沙是维系河流健康、确保下游安全的关键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对大江大河的健康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约有1/3沉积在黄河河床,使下游河床高出两岸3~10m,最高处达15m以上,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流域的31.1%,致使中游九曲迥肠的荆江段行洪时水位高出平原10多米,成为“悬江”,长期起蓄洪调洪作用的洞庭湖容量因淤积减少了40%。土壤侵蚀形成的径流泥沙携带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也是造成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揭示流域产沙和水沙运移规律,深入研究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影响下游洪涝灾害的作用机理,对减少洪水灾害、维系江河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4构建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是水土流失动

态监测和水土保持战略制定提供技术支撑的基

本需求

科学、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客观评价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必须查清水土流失的现状、跟踪监测水土流失和治理动态并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我国区域水土流失宏观信息主要利用定期遥感普查的方法获得,而该方法根据部颁技术规程(SL190—96),利用坡度和植被盖度两个指标,间接确定土壤侵蚀强度,难以实现对水土流失的定量评价和预报。美国自1965年颁布农业手册282号(Wischmeier,1965)以后,就在全国布设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点,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 E)计算土壤流失量。该方法已经发展为一个逐年进行业务化运行的长期监测系统。由于USL E主要适用缓坡地土壤侵蚀预报,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坡度较陡,难以直接应用。近10多年来,尽管我国在不同水蚀区建立了坡面土壤流失估算经验模型,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至今尚未建立全国适用的土壤流失预报模型,致使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水土保持规划、全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状况的定期公告,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更难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因此,研发适用于我国复杂系统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对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国家水土保持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1.5开展水土保持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将提升我国

土壤侵蚀研究的整体水平,完善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体系

与水土流失治理成就相比,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水土保持实践,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如何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如何根据坡面土壤侵蚀机理与河流泥沙输移规律,针对流域整体生态系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调控,维护流域健康?如何预测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科学评价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环境效应?进而确定水土保持战略对策,建立水土流失治理范式。组织全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的优势单位,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入系统地研究上述问题,对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和完善水土保持科学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2国内外水土流失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新特点

2.1以大尺度土壤侵蚀速率定量估算为目标的水土

流失调查,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Bennett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正成为美国面临的巨大威胁,并上书国会呼吁控制水土流失的紧迫性,促成了美国政府首次拨专款实施水土保持工作。1934年严重的沙尘暴后,美国进行了全国土壤侵蚀勘测调查(national erosion reconnaissa nce survey),直接促成1935年美国水土保持法颁布。1958年美国又进行了国家水土保持清查(na2 tional invent ory of soil a nd water conservation needs),确定了全国亟需治理和保护的水土流失区。美国1972年的乡村发展法和1977年的土壤和水资源保护法等要求每5年进行一次国家资源清查(national resources in2 vent ory),从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已进行了5次清查,从2000年起开始改为每年清查。1997—2001年,

?

7

?

澳大利亚政府也进行了全国土壤侵蚀调查。2005年,欧盟对欧洲大陆土壤流失量进行了估算和侵蚀风险性评价[123]。

建国以来,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组织了一系列水土流失调查,在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和制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首次编制了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图,推动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4]。1990年基于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公告,促成了水土保持法的制定与颁布;2002年完成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并公告了普查结果,促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的立项实施[5];但在调查方法与手段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调查还不能实现对侵蚀强度的定量评价。发展水土流失定量调查方法,是我国土壤侵蚀研究的重大课题[6210]。

2.2坡面水沙二相流动力学的发展并用于土壤侵蚀

预报方程,是土壤侵蚀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Bagnold将膨胀流理论引入土壤侵蚀研究,创建了侵蚀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了侵蚀动力过程研究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后,以Foster 和Meyer为代表的科学家,将坡面侵蚀过程分解为细沟和细沟间侵蚀,并进行了详细表述和量化表征,为过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1121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一直是我国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区域,在下列方面对世界土壤侵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土壤抗侵蚀性的科学概念和量化指标,坡面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和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性以及不同侵蚀带的产流产沙的贡献率;根据水沙区域差异的特征及其对黄河泥沙的贡献,界定出黄土高原的多沙粗沙区和重点治理区等[4,6,8,9]。

与国外相比,我国水土流失过程更为复杂:一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和强度大,二是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复杂,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区差异的侵蚀过程。研究独特的长坡、陡坡耕地侵蚀,高强度降雨形成的“林下”侵蚀,薄层土壤中流侵蚀等,将丰富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内容。在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方面,亟待揭示坡面水沙二相流侵蚀的动力学机制。

2.3建立基于物理过程的模型和用于不同目的、适

用不同地区的经验模型,是目前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两大趋势

Wischmeier和Smit h(1965)建立了土壤侵蚀经验模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 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成为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里程碑。USL E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开始了土壤侵蚀机理模型研究,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美国的W EPP、澳大利亚的SedNet、欧洲的EU ROS EM、荷兰的L IS EM以及美国的RUSL E2等[11217]。但到目前为止,机理模型仍在研究之中,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应用目的,开发出了土壤侵蚀———土地生产力模型EPIC,土壤侵蚀———化学物质迁移模型C R EA MS,土壤侵蚀———面源污染模型A GN PS等。

我国20世纪40年代开始土壤侵蚀径流小区观测。几十年来,依据观测资料,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确定,地形、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等对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陡坡耕地坡度与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关系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18]。虽然在全国各地对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研究,基于经验和统计方法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坡面或流域侵蚀模型,但由于没有统一可比的数据整编和定量分析平台,我国还没有一个能象USL E那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的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目前积累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已经具备了建立全国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数据基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通过不同观测资料数据的规范和集成,建立基于土壤侵蚀机理和尺度效应的多尺度水土流失预报应用模型以及基于水沙二相流侵蚀动力学机制的物理模型。

2.4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拓宽了土

壤侵蚀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不仅关心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更注意到水土流失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非点源污染、流域泥沙平衡、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等[19221]。我国水土流失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质量退化、泥沙淤积和化学物质迁移等方面[22,23]。总体来说,国内外对水土流失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我国在评价模型的建立方面相对更为薄弱。因此,应加强影响评价的基础研究和模型研制。

国外水土保持措施主要集中在等高耕作、带状耕作、少耕、免耕、残茬覆盖和梯田等方面。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发展历史悠久,措施种类丰富,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投入力度的加大,促进了水土流失调控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和耕作特点,提出了具有区域特点的调控措施。如朱显谟院士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略,南方山丘

?

8

?

区“蓄排结合、以用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东北漫

岗区的旱地农业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缺乏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致使措施的推广受到了严重限制。

3“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适应国家水土流失防治的迫切需求,2006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启动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项目依照我国土壤侵蚀类型的多样性、侵蚀过程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强度大,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性等特点,以我国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紫色土山丘区4个水蚀区为重点,以土壤侵蚀过程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3.1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

机制

我国由南到北随着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的变化,水力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驱动机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项目从坡面、流域、区域3

因子、作用原理、演变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定量表述东北漫岗黑土的长坡侵蚀、西北黄土高原的陡坡侵蚀、南方丘陵红壤的“林下”侵蚀和西南山丘紫色土壤中流侵蚀的土壤侵蚀过程,为科学评价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的相互关系,构建适用于我国复杂环境条件的土壤侵蚀模型和制定水土流失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3.2复杂环境下土壤侵蚀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依据复杂环境特征和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的研究,系统总结不同水蚀类型区已有的观测试验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土壤侵蚀因子评价指标和方法,定量评价不同尺度各因子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和各侵蚀单元之间的相互传递关系,建立坡面、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同时提出不同区域评价参数的确定原则与取值范围,形成适合复杂环境土壤侵蚀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既能为我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评价提供技术工具,又能丰富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内涵。3.3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调控

机理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对环境影响的方式、范围、程度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机理和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为水土流失调控措施的科学选择与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4“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上述3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4.1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

以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区、南方红壤区和西南紫色土区为重点,系统研究土壤侵蚀发生和演变的动力学过程,并提出数学表达式;分析生物地学过程中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驱动机制,建立区分自然和人为因子对土壤侵蚀作用的理论与方法;确定主要水蚀区基准侵蚀模数值,为全国土壤侵蚀评价提供度量基础。以流域为单元,研究坡面—沟道—河流系统中坡面侵蚀产沙、沟道产沙、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流域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产沙输沙的影响,界定流域产沙响应对环境因子变化的临界特征,为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预报江河泥沙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4.2水土流失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

利用定位观测、水土流失调查、多种分辨率遥感监测等方法获取的数据和土壤、土地利用等相关学科积累的丰富资料,采用遥感反演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提取和量化分析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提出土壤侵蚀类型的遥感识别方法,集成研究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格局。分析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确定主控因子;阐明水土流失因子的尺度特征和尺度效应;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多种情景下,预测未来50年我国主要水蚀区水土流失趋势,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为制订我国水土保持战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9

?

4.3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基于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完成坡面水沙二相流侵蚀动力学过程的理论描述与数学表达;通过人工模拟降雨与天然降雨的径流小区观测,分析不同类型区已有径流泥沙观测与模拟试验数据,确定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指标与算法,建立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在坡面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流域观测资料和示踪技术,研究流域侵蚀产沙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小流域分布式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根据区域水土流失过程,以影响因子定量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模型。

4.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

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及相关环境因子的特征和土壤侵蚀对土壤和土地质量的影响,分析流域土地生产力和产流产沙对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响应;建立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通过系统分析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机理,研究不同高度冠层和近地表覆盖层的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措施特征及其土壤适宜性和区域适宜性、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集成配置方式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提出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表征体系及其综合评估方法,并提

,为国家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与方法。

4.5水土流失综合调控机理与治理范式

系统集成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研究与全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考察成果,阐明水土流失调控的区域差异,分析不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的结构及其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提出以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为目标的中国水土保持宏观战略对策,建立典型水蚀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范式。

项目设置了7个课题: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流域侵蚀产沙机制与水沙运移规律、区域水土流失过程与趋势分析、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流失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机理和适宜性评价、与水土流失综合调控原理与治理范式。通过五年的研究,揭示我国复杂环境下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耦合机理;建立坡面、小流域和区域3种尺度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阐明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机理;综合集成适应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水土流失调控技术体系,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战略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致谢 本文是根据本项目的总体设计编写的,参加本项目总体设计的主要人员除各课题负责人与主要学术骨干外,还有孙鸿烈院士、傅伯杰研究员、刘震研究员、上官周平研究员、张信宝研究员、芮海风研究员等。

(2007年1月5日收到)

1 TRIMBL E S W,PI ER R R E C.U.S.Soil erosion rates2myt h

a nd reality[J].Science,2000,289:2482250.

2 USDA Nat 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R/OL].Na2 tional Resources Invent ory2002A nnual N RI,2004.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f25552159.html,/technical/land/nri02/.

3 Van der K,J ON ES R J A,MON TANA R ELL A L.Soil Erosion Risk Assess ment in Europ e.Europea n Soil Bureau,J oi nt Re2 search Cent re of t he Europ ean Commission,a nd Sp ace Appli2 cations Institute,2000:1232.

4 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2004年中国水土流失公报[R].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5. 6 王礼先,张有实,李锐,等.关于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1):126.

7 李锐.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8 冷疏影,冯仁国,李锐,等.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226.

9 孙鸿烈.中国生态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 王光谦,刘家宏,李铁键.黄河数字流域模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13(1):128.

11 W HI TE S.Sedi ment yield p rediction and modeling[J].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5,19:305323057.

12 Z HAN G P Z,MOLNA R P,DOWNS W R.Increased sedimenta2 tion rates and grain sizes224Myr ago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2 mate change on erosion rates[J].Nature,2001,410:8912897.

13 DADSON S J,HO V IUS N,C H EN H G,et al.Links between erosion,runoff variability a nd seis micity in t he Taiwa n orogen [J].Nature,2003,426:6482651.

14 A KSO Y H,KA V V AS M L.A review of hillslop e a nd water2 shed scale erosion a nd sedi ment t ransp ort models[J].Catena, 2005,64:2472271.

15 WIL KINSON S,H END ERSON A,C H EN Y.SedNet User Guide.Client rep ort f or t he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 re f or catch ment hydrology[M].Ca nberra:CSI RO L a nd and Water, Canberra,Aust ralia,2004.

16 NI ETC H C T,BO RS T M,SC HUBA U ER2B ERI GAN J P.

Risk ma nage ment of sedi ment st ress:A f ra mewor k f or sedi2 ment risk ma nagement research[J].Environmental Ma nage2 ment,2005,36:1752194.

17 Va n Lier Q D,SPA RO V E K G,FL ANA GAN D C,et al.

Runoff mappi ng using W EPP erosion model a nd GIS t ools[J].

Comp uters&Geosciences,2005,31:127021276.

18 刘宝元,谢云,张科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9 Q U IN TON J N,CA TT J A,WOOD G A,et al.Soil carbon losses by water erosion:exp eri mentation a nd modeling at field

a nd national scales i n t he U K[J].Agriculture Ecosyste ms&

Environment,2006,112:872102.

?

1

?

20 S YV I TS KI J P M ,VO ROSMA R T Y C J ,KET TN ER A J ,et

al.I mp act of huma ns on t he flux of terrest rial sedi ment t o t he global coastal ocean[J ].Science ,2005,308:3762380.

21 FROS TER D L ,RIC HA RDS R P ,BA KER B ,et al.EPIC

modeling of t he eff ects of f ar ming p ractice cha nges on water quality in two la ke Erie watersheds [J ].J our nal of Soil a 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0,55:85290.

22 FU B J ,Z HAN W W ,C H EN L D ,et al.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 ndex [J ].Chi 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51(4):

4482456.

23 陈浩,梁广林,周金星,等.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的

影响与治理前景[J ].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5,35(5):

4522463.

Opport unities a nd Challenges of Basic Resea rch on Soil a nd Water L oss in China L I Rui

Professor ,I

nstit ute of Soil a 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 nese Acad 2emy of Science a nd Mi nist ry of Water Resource ,St ate Key L ab on Soil Erosion a nd Dryland Far mi ng of t he L oess Platea u ;Nort hwest Sci 2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 ure a nd Forest ,Ya ngli ng 712100,

Shaa nxi ,Chi na

Abstract Soil a nd water loss has become a major global environ 2ment p roble m t hat has a severe i mpacts on human survival and sus 2tainable develop ment.To address t his ,soil erosion p rocess a nd con 2

t rol research has been p ut i n t 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 rogra m (973)in 2006.The p roject will f ocus on t he p rocess of soil erosion i n f our water 2erosion regions ,na mely ,t he gentle hilly black soil re 2gions i n nort heast Chi na ,t he L oess Plateau in nort hwest China ,t 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i n sout h China and t he p urple 2soil hills in sout h 2west China.The p roject pla ns t o address t he f ollowing t hree p rob 2lems :t he f or mative p rocess a nd driving mecha nis m of t he soil ero 2sion i n water erosion regions ,t he t heory and met hods f or develo 2ping a model of soil erosion in complicated conditions ,a nd t he t he 2ory a nd regulati ng mechanism f or evaluating t he i mp acts of water a nd water loss a nd t he benefi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In p articular it ai ms t o :①establish t he scientific basis f or soil a nd wa 2ter conservation ;②resolve some sp ecific una nswered questions ;③

establish t he mecha nis ms of runoff a nd sedi ment t ransp ort ;④de 2velop a n integrated multi 2scale model f or monit oring a nd f orecas 2ting soil erosion ;⑤establish a met hodology t o assess t he i mp act 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Its p ri mary objective is t o establish t he f unda mental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 nd its driving mecha nis ms.The p roject will supply scientific basic f or soil a nd water conservation decision 2ma king.

Key words soil a nd water loss ,basic research ,soil erosion p rocess

(责任编辑:温文)

自然信息

美国化学家用所罗门王结来描述分子环

上图是所罗门王结的马赛克图案。

U CL A 的化学家们已经在纳米尺度以这

一智慧符号的形状构成了分子联结环。

一个以圣经中以拥有巨大的智慧、财富和力量而著称的所罗门王命名的图案,交错的双环所构成的所罗门王结,在传说中是一个代表智慧的符号。这个已

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图案,若干个世纪以来,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符号,被广泛装饰在雕刻和刺绣品、马赛克镶嵌以及纹身上。最近,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

(U CL A )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 TU )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用一个自

组织过程来获取分子的结构,用以将它们组织成所罗门王结的形式。他们的研究结果已在德国化学期刊Angewa ndte

Chemie 2007年第1期上发表。该项研

究的主要作者、U CL A 的化学家Cari

Pentecost 风趣地说,“我们的研究是纳米

科技、数学同艺术的联姻。”

所罗门王结是由两个环互相交错四次组成的。当我们顺每个圆环跟踪时,这些交错的点分别呈现跨越或被遮盖的不同状态。Pentecost 及其研究小组所构

成的纳米级分子约有2nm 高,1.2nm 宽,这个尺寸比红血球细胞的1000倍还小,比人头发的10000倍还细。

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分子成分间并无化学边界约束,而是纯机械意义上的相互纠结,这对科学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超分子化学领域先驱者之

一的St oddart ,已成功地制备出了这种结构的整个序列。例如,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制备出一个具有博罗梅安环(Bor 2

romea n ring )形式的分子群系统。所谓

博罗梅安环是由三个连结的环构成的拓朴构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三个环中,断开任意一个环,就会导致另两个分别脱落。博罗梅安这个名称来自于一个意大利家族,该家族就是用这样的互相锁扣的环作为其徽志的。

St oddart 的博罗梅安环是由一个18-成分的自装配过程构成。在该过程中

有6个含两个“牙齿”的有机段,而另外6个则带有3个“牙齿”咬住6个锌离子,构成互锁的三环系统。当锌和铜离子以

1∶1比例相混合时会特别有趣:一个12-成分的自装配过程会连续将两个环互

锁两次而不是三次,结果构成一个所罗门结形式的分子,单独进行结晶。由两个铜和两个锌离子构成的结的四个环是稳定的。结果,在不同类型的结之间最初是平衡的。在结晶过程中,所罗门结的形式在博罗梅安环中是首选的。

(下转第16页)

?

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满分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D)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2、以下哪个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D) A、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B、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D、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D)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4、哪个不属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正确描述(B) A、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B、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C、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D、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5、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产业体系的 规划内容(D)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群优良天数比例珠三角最高。(√) 2、《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3、大湾区建设是广东2019年着重抓好的十项工作之首。全省各地都要对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在融入过程中推动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清远市等珠三角九市。(×)

形势和政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人数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失业率也上升。其次,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很多公司不招收应届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经验少,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要求的不对口。这些使我们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困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不擅长半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跨专业的绝佳机遇。因为毕业之后一旦涉足某一行业并工作几年,之后的就业方向就很难在发生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人愿意让几年的学习、精力的付出和资本的投入付之东流,都希望自己获得的经验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和筹码,隔行如隔山,一旦再跨专业,就要从头学起;第二,年龄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希望稳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安定下来,跨行就要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的我们早就磨掉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与冲劲,跨行艰难无比。所以说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挑战更不必说,如何在新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想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等等。首先,作为学生,至少要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开放,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一上半年我们可以设定阅读两本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读大一时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梦想就是能买一台自己的电脑,可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能承受的,没办法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这样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台电脑我们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不要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其实只要是需要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寻找机会而得到。其次是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如何能锻炼?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做促销员、参加社团等集体活动,往往我们参加社团那些内向的、能力不足的学生就成为部分社团干部们锻炼的看客了。如果你的能力交流能力很差的话,先试着表达自己,将自己的意思能够很清楚简洁的表达给别人。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总会发现有一些同学打完饭后端着盘子找桌子,他们的标准会是,有自己不认识的同学不做、有异性同学的不做、有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位置不做,找那些空的作为或者是有自己认识的人的作为,为什么?因为从内心来讲我们害怕交流,如果哪天吃饭时对面坐下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识记和掌握抓住机遇的必要性和怎样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证的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信心,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 难点:怎样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 三、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 一体机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2018年7月7日,2018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京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题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新周期和新机遇》的演讲中表示,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着四大发展机遇,都是基于我们内需的扩大,而不是基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具体而言,有四个经济增长点:第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是服务业,第三是新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第四是通用航空业。现在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网络的规模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在通用航空领域,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差了2至3个数量级。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通用航空业已经形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郑新立表示,以上四大增长空间全部启动,四个发动机同时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 师:看了以上材料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 师: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新的发展契机:①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__发展契机__;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__中国智造__”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__外部环境__。 2.新风险新挑战:①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__下行压力__和不少困难; ②为降低制造成本,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__转型升级__;③复杂多变的__国际形势__,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④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__战略机遇期__。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字: 经济形势挑战机遇大学生就业 正文: 近几周来,我每天都会上网进行在线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并听了形势与政策的相关讲座,使我了解了当前中国以及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使我在繁重课业及压力下变得日益淡薄的爱国意识重新被激发起来,本不关心时事的我都由此培养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我对当前的形势也有了些微了解,其中最令我关心的要数当前国际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了。因为再过不了多久,我也将走进社会,加入上班族的行列中去,而当前国内就业困难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寻找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么多年轻人,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好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9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应该用“就业冬天”来描述2009及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11到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仍然有极大影响,但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人。 二、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己经形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加之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越来越高。 1、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们首要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应届毕业生需要经过一个熟练和培训过程,才能熟悉新的岗位,才能发挥其潜能和作用。所以,从短期来看,聘用无经验的新手不如聘用有经验的员工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

4.1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导学案(无答案)

4.1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学习目标】 1.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明确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正确态度和要求。 2.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能力。 3.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要增强信心,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提高自身素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学习重点:新的发展契机。 学习难点:如何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一、自主学习 1.新的发展契机 (1)经过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向“”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和平、、合作、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入,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4)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坐等观望,犹豫懈怠,往往错失良机,陷于。 2.新风险新挑战 (1)中国的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迎接、步步的过程。(2)为降低制造成本,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 (3)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

(4)挑战与并存,困难与同在。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二、合作学习 1.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的契机?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 三、复习巩固 1.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领域包括( ) ①资金②人才③技术、管理经验④基础设施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2.今天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既有优势,也有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有哪些优势() ①百业俱兴②政通人和③社会稳定④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这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益处() ①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③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 ④中国没必要和其他国家有过多的合作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 B.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一定再上新台阶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41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 第一框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1.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机遇与挑战 挑战 合作探究法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社会透视:①在集市上看到一家公司招聘人员到国外修铁路。 ②初中毕业,上中职学电焊技术,毕业后说不定也能出国工作。 ③爸爸在英国设立了一家分公司,我要跟他们一起去英国完成学业。 你如何看待人们到海外工作/学习,请简要说说原因。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与世界深度互动,中国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探究一:新的发展契机 活动一阅读教材41面材料,回答问题。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已具备了哪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阅读教材42面材料,回答问题。 ①中欧合作涉及哪些领域?,这些领域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②根据中欧合作的特点,说明其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③谈谈你对“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的认识。 学生讨论班内交流, 【归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坐等观望,犹豫懈怠,往往错失良机,陷于被动。 探究二:新风险新挑战 活动三阅读教材43面材料,回答问题。 ①请了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最新数据。 ②阅读上图,你有什么发现?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方面说,)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活动四阅读44面材料,回答问题。 ①如果乔纳森向你提出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②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这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及时转型升级。 活动五阅读44面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电影《战狼》和《红海行动》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遭遇,谈谈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未来的挑战,国际上局部地区持续动荡,恐怖主义持续蔓延,一些国家政府更迭,而导致政策法规发生变化,这使得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不少困难和风险, 活动六阅读45面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美贸易争端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我们要冷静客观的分析美国对华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贸易争端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挑战,妥善处理好贸易争端,化压力为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活动七阅读46面材料,回答问题。 从行业巨头到退出传统业务该公司的兴衰之路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交流 【归纳】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希望存在,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甚至多次顺势而为,赢得主动,面对成绩,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面对困难,我们要增强信心,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2020新版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 第1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够为国家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而自豪;胸怀天下,培育开放的态度和全球意识,学会合作,懂得共赢;关心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能够多维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各类成就;能够阐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知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难点:如何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次动用军事力量:2011年利比亚大撤侨 2011年利比亚大撤侨,中国在12天里用包括12架次军机在内的共138架次包机,包括1艘海军护卫舰在内的17艘次轮船舰艇,100多班次客车,撤出36580位公民并护送他们安全回家,这次撤侨也是中国第一次动用军事力量,还第一次为撤离公民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和11艘次外籍邮轮。不仅如此,中国近年撤侨行动还有2006年4月所罗门骚乱、2008年1月乍得战乱、2009年1月海地强震、2011年1月埃及抗议活动等。 想一想:利比亚撤侨反映了什么? 提示:利比亚撤侨彰显了中国力量,但也反映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国际上局部地区的持续动荡等因素使得中国的 海外投资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风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发展契机 (一)良好的积累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材料展示: 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的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GDP年均增长 9.5%,2018年GDP增长 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提高到59660元。40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1045亿美元。进出口额占国民生产 总值比重由9.7%上升到33.6%,其中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 4.6%上升到18.5%。中国向世界证明,在历史长河中短短的40年里,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国家可以蜕变成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思考:40年的改革创新,展现了怎样的一 个中国? 提示: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2.材料展示: 材料一: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 术时遭到拒绝。从这一年开始,格力通过自主创新,花了两年时间,就把日本企业花了16年时间才研究出来的技术研制成功。2010年初,格力用“掌握核心科技”取代沿用了十几年的“好空调格力造”,宣告格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格力使用的注塑机械手都是从日本进 口,一台注塑机械手要花25万元,出于生产线升级改造的需要,格力请求对方开放一个接口,日本企业提出每开放一个接口要加收2万元的接口费。几个月后,格力自主研制的注塑机械手 下线,日本的注塑机械手随即将售价从25万元降到了18万元。 思考: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并结合材 料,分析“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需要 哪些条件的支撑。 提示:资金、人才、技术、先进的管理、创 新等。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2)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2)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 (3) 1 经济增长因素 (3) 2 国际贸易因素 (3) 3 投资发展因素 (3) 4 产业结构因素 (3) 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对北京地区的带动效应 (4) 1 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 2 对北京工业的发展 (4) 3 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4) 4 对北京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4) 五、滨海新区所面临的机遇 (4) 六、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串联“一带一路” (6) 七、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 (6) 1 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集聚辐射效应有待 进一步提高 (6) 2 特昧经济区域政篡优势退化 (6) 3 奎融机构单一,姐炽屡次低。 (6) 4 融蛋形式单一,多形式扭融资渠道有待建立.完善。 (6) 八、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7) 1积极构筑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7) 2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7) 3借力“一带一路”滨海新区共襄海洋经济盛举 (7) 参考文献 (8)

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伟大历史机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发展现状、滨海新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滨海新区发展面临优势进行分析,高度概括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进一步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提出和谐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发源于天津市的城市经济,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与具有600年发展历史的天津市经济之间可以归结为一个城市经济与其所在整体区域经济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天津市要支持滨海新区的发展,而滨海新区的发展要回馈于天津市总体发展。在滨海新区为天津市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天津市也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各项保障。一方面,天津市;另一方面,天津市也作为滨海新区的一个消费市场为滨海新区的更好的进行生产和创新创造条件;同时天津市是滨海新区产业链的重要工程环节,为滨海新区各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在城市经济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关系下,应进行明确的区域分工,相互支持、服务和带动,实现整体性发展。其二是联动伙伴关系。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滨海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样也为天津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经济总量看。2011滨海新区前三季度,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5.1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第一产业6.53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3122.76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1285.87亿元,增长15.9%。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2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3.8%左右,比年初设定的20%增速高3.8个百分点。 从投资角度看。2011年1月至11月,滨海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总额达到3360.3亿元,增长33%,超过地区GDP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43.75亿元,增长33.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增长32%。 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较上年均不同幅度增长。1月至11月,第三产业投资居首,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454.43亿元,增速高达60.2%。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2.2%。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成都经济区是以成都市为核心,覆盖周边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七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处,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绵阳在融入成都经济区中,既有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独特机遇。经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部委同意,绵阳科技城可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打造科技城“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这些独特优势,必将为绵阳科技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历史机遇。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务院、四川省政府相继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绵阳借机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挥后发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三)新兴机遇。在国家推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绵阳可通过成兰铁路、成西高铁和规划绵九高速,建设连接出四川、达西北的开放物流通道,进而扩大与西成新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交流;通过加快推进涪江绵阳段复航工作进程,积极打造“集中发展区(绵阳)一遂宁一重庆”的涪江水运通道,把科技城建设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四)现实机遇。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地位凸显,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绵阳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成德绵眉乐发展带极点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两大都市优势资源,在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中接受辐射,加快形成西部开放产业高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核”差距持续拉大。重庆、成都在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二者之间的差距。据统计分析,2010年至2013年,成、渝两市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的同时,绵阳与之差距也在逐年拉大。因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绵阳的技术、人才、资金及其它各种生产要素极有可能加速向成、渝两地流动,将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二)“后进”城市的追赶压力加大。综观“十二五”前三年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德、乐、资3市先后分别跨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这些“后进”城市陆续对四川“老—2—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第一框内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能力目标】明确中国仍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对成绩,树立忧患意识,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难点】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五、课时安排和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待创造。中国的未将会更加美好,但前面的道路依然漫长。走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中国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中国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安宁与美好。 (二)新的发展契机 1.P40活动:你怎么看待人们到海外工作、学习?请简要说说原因。 (p41 N1)今天的中国,民富国强,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2.P41活动: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已具备了哪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p41 N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其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