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_手功_探析

103

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总第234期 2012 10

红帮“手功”探析

刘云华 Liu Yunhua

内容摘要:红帮工艺是手工缝制西服的一套传统独特工艺,其中运用手针缝制西服的“功夫”是红帮工艺中最难、最复

杂的工序。红帮裁缝对“手功”工具针与顶针的选用、配合以及对顶针的戴法都有独到之处。红帮“手功”的练就非常

艰辛,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对坐姿、指腕功夫的纳缝等都有严格的训练要求,所练就的“手功”功夫比洋人技高一筹。

此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缝制过程中细节的处理,如穿针引线的方法又快又准,所打线结光洁美观且速度又快。红帮“手功”

堪称一绝,所制西服现代机器无法替代,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价值,对红帮“手功”的挖掘及理论的总结是

对这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抢救。

关键词:红帮、手功、西服

Analycis on the Hong Bang Handcraft

红帮裁缝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服缝制技术的裁缝群体,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学习,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总结出了一整套独特的西服缝制技术与方法。这种传统的西服缝制工艺不同于现代西服批量生产,大部分工序由机器完成,而是针对不同顾客人群,进行个性化订制,大部分工序由手工完成。因此,手工是红帮西服工艺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行内称之为“手功”,指运用手针缝制衣服的“功夫”。[1]

一、“手功”的工具

1.手针的型号和顶针的作用

手缝的主要工具是手针和顶针。

手针一般为钢针,按长短粗细分有1-15号(号越大针越细小),缝制西服一般用7号针(直径0.71毫米,针长29毫米)。

顶针,行内俗称针箍,是用铜、铅或其他金属制作成的环箍,开有活口,可调节环箍大小,与手指粗细相适合。顶针表面布满均匀的凹窝,它的作用是顶住针尾前行,不使针尾从顶针上滑落。

2.手针与顶针的配合

手捏针的姿势其实体现了针与顶针的配合关系。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杆的中上段,以方便控针、运针、拔针。中指与无名指拳握,使针尾紧密顶住针箍,针尾的长线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小指微翘,不妨碍顶针与针的前行,并使手腕更加灵活。

红帮裁缝若拿针缝制,必先带顶针。针的前行主要靠顶针的推动,无论针速如何快,针尾都不能与顶针脱离,它们是紧密相连的一体,针与顶针的配合程

度是手功功夫的体现之一。

3.红帮与传统本帮裁缝顶针戴法之区别

传统本帮裁缝习惯把顶针戴在中指

的中间一节,而红帮裁缝戴顶针的方法

分为两种:一是与传统本帮裁缝的戴法

相同,在中指的中间一节,二是受到西

方顶针戴法的影响,位置偏向上,在中

指的第一节。

西方的顶针形状与中国的不同,它

不是一个“环箍”,而是一个“环帽”,

似一个金属的小帽子戴在中指的指尖。

(图1、2)

在20世纪初期,红帮裁缝多采用

第一种戴顶针法,因为当时大部分红帮

裁缝由传统本帮裁缝转型而来,多沿袭

中国传统顶针的戴法[2];到20世纪30

世纪末至40年代左右,因受西方工具

的影响较大,红帮裁缝多将顶针戴在中

指的第一节,这样可以避免中指中间部

分因长年戴顶针影响发育而变细。由于

裁缝在古代一直被视为贱业,变细的中

指一直是行业屈辱的象征。红帮裁缝将

顶针戴在第一节,可与传统本帮裁缝相

区别,表示自己是“红帮裁缝”,从事

的是欧化的新型西服行业,有一种自豪

感,而不是以前的自卑感。

二、功夫的练就

1.“品德”

手缝先取坐姿。

手持衣服进行操作时,身子要求坐

直,选用无靠背、高低适中的坐具,以

舒适自然、不易疲劳为宜。常用工具放

在面前的工作台板右侧,随取随用、随

用随放,不可丢三落四,乱放东西,若

到处寻找工具会严重影响操作。手针较

细小,容易失落,应养成用毕即插在针

插上的习惯,不能乱丢,更不能随手插

在衣物上,以免刺伤人。

此外,还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清洁,

1

4

7-38-3

567-1

23-13-23-33-4

1.中国裁缝顶针

2.西方裁缝顶针

3.纳布训练法,摄于红

帮裁缝江继明家中

4.纳布训练针迹

5.断线手法

6.穿针手势

7-1.打起线结手势

7-2.打起线结手势

7-3.打起线结手势

8-1.打止线结手势

8-2.打止线结手势

8-3.打止线结手势

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

104

总第234期 2012 10

刘云华 中国美术学院

防止弄脏衣物。对手针等工具要爱护,不能放在潮湿处或刺戳硬物,保持针身光滑、针尖锐利。

在传统的刺绣工艺中,手工也有类似的要求,如沈寿把刺绣时的坐姿称为“绣品”,工具的摆放与护理称为“绣德”。[3]这种“品德”是作为一名优秀手工者的前提条件。在采访红帮老人江继明时,他经常会剪一些纸或布头做工艺示范,剪下来的碎纸和布屑都会被及时清理,始终保持桌面整洁,做完示范后,又把工具放回原处,精心保管。这是老人从13岁做红帮裁缝学徒时就培养起来的手工“品德”。2.指腕功夫

训练手指、手腕的敏活性,左右手、针与针箍配合的协调性主要通过纳布基础训练。纳布训练是在布上进行手缝练习,它是训练手功的基础,所有的红帮学徒都是从纳布训练开始步入西服缝制学习的,如果熟练掌握了纳布技术,就能轻而易举掌握各种针法的操作动作,所以红帮裁缝对纳布的训练尤为重视。

纳布训练的动作可坐可站,如果坐着纳布,肘部悬空,要练习肘部长时间悬空而不感到酸痛;如果站着纳布,双脚与肩同宽,背部微弯,双手基本与腰同高。一些红帮学徒接受站着纳布训练主要因为当时学徒在店中做手工活时,还要兼顾烧热、传递铁熨斗的工作,站着做活,可以两不耽误。纳布训练的初期阶段是用空针缝纳单层的薄布料,旨在训练手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熟练后,把针穿上线开始缝纳质地紧密的硬布料,并且逐渐加厚布的层数,双层、三层、四层,旨在练习手劲,手要练到长时间纳厚布而掌心不出手汗为止。手的具体练习动作是双手先将布面夹住,左手小指放在布面前,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布面后面;右手的中指放在布面前面,食指、无名指放在布面后面。(图3-1)运针时,右手食指、拇指捏针,控制针尖上下穿行,中指顶针推针前行(图3-2);左手的拇指、食指捏住针尖前的布量,以方便针尖穿行,并随着针的前行不断向前送布(图3-3)。左右手的关系是一退一进,速度均衡,两手间距离始终保持相等,纳出的针迹要平直,所有线迹长度相等,针距均匀。(图4)

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动作主要靠手指和腕部的力量,肩、臂则放松不动,因

为较小的动作幅度可以减少无用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手对针的控制。有资料记载:“红帮裁缝运针时腕指用力,肩臂不动,就很能使劲,再经长期锻炼,功夫愈深,拉起线来平直而均匀,制成服装尽管一次再一次洗,不会皱缩……外国裁缝操作起来,肩臂皆动,看样子是挺吃力的,可是飞针走线全不得力,制成服装一落水,就要皱缩。”[4]红帮裁缝这种能与外国人较量的腕指功夫,就是通过纳布训练练就的。三、细节的处理功夫1.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是手工缝制的第一步,它指拉线、断线、穿线等一系列连贯动作。

拉线的主要原则是取线的长短要适宜,因为线过长,针抽线不方便,影响手缝质量;线过短,增加穿线次数,影响手缝速度。拉线动作的幅度决定取线的长短,以右手拉线时右手臂略微弯曲、不完全张开为宜,线长基本控制在50厘米左右。

断线、穿线的基本原则是速度要快。为了提高速度,红帮裁缝断线一般用牙而不用剪刀。断线的方法是用左边的虎牙咬住断线处,右手同时用力拉线,线被断开后线头顺口拉出。(图5)这样不但节省了拿剪刀的动作,提高断线速度,还为下一个动作环节打下基础。因为用牙拉断的线,截面纤维是不均匀的断开,线头细长,而剪刀只能将线的横截面均匀地剪断,线头较粗,而且线头经过口腔后,沾有唾液,在唾液的粘合下线头会变得更细,非常便于穿线。

为了快速、准确地将线穿入细小的针孔,不但要线头细,两只手还要有相应的辅助动作。(图6)首先,要把握手捏针和线的位置,以便控制线的方向。右手拇指、食指捏住线头,在离线头约1.5厘米的位置,左手拇指、食指捏针,针头露出约1厘米,要注意将针孔方向正对眼睛,使眼睛可以清晰地看准针孔的位置。其次,要有效防止穿线时双手颤抖。穿线时,不能让捏针和线的左、右手食指和拇指悬空,下面的中指和无名指应相互接触、抵住,起到有力的稳固作用。有了固定的支点,双手就不会因颤抖而影响穿线的速度。2.打线结

线结分起针结和止针结。起针结在

缝纫起始时起到止住线头、防止线头脱出的作用;止针结在缝纫完成或线段用完后起到止住线头、防止缝线脱出的作用。无论打起针结还是止线结,其原则都是速度快且线结光洁,不露线头。

打起针结的关键手势是收线圈时中指与食指的替换动作。右手捏针,左手捏线头,先把线头在食指上绕一圈形成一个线圈(图7-1),然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摩擦捻动线圈(图7-2),使线头卷入线圈内,再用中指与拇指配合,将线圈逐渐收紧(图7-3),即成起针结。用中指代替食指收线圈可以使线圈从起端就开始向后收紧,打出的线结不露线头,光洁美观。

打止线结快且美观的方法是,用手指拉断结点处的线头,而不是用剪刀剪断。针先在要打结的线迹处来回缝几针,形成结点(图8-1),然后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紧扣结点,以此作为断线点,食指向拇指方向用力拔线,同时右手用力向上拉线(图8-2),在两股拉力的作用下,结点处线头自然断开。由于线头的断开处紧靠结点,因此结点处不留线头,结点可以紧扣布面。(图8-3)[5]结语

红帮“手功”中有许多世代相传的秘诀,这些绝招体现在他们每一个细微动作之中,如捏针、引线、打结、收针等等,这些手势都是现代机器所无法替代的。红帮裁缝常说,手工缝制的西服是“活”的,而机器做出的衣服是“死”的,意思就是手工变换的针法和与之配合的手势能使服装达到与人体自然服帖的效果,而机器无法实现人手的变换动作,做出的衣服缺少与人体相符的曲面变化,因此死板、僵硬。

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西服缝制技艺仍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价值,对现代西服高级定制业有直接的借鉴作用,需及时将之进行理论总结,把传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才能传承、发扬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释:

[1]刘云华:《红帮裁缝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10。[2]刘云华:“红帮裁缝源流小考”,《纺织学报》,2008.29(4),第104-107页。

[3](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雪宧绣谱图说》,王逸君译注,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4,第36页。[4]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市时装商业同业公会行业历史沿革”, 卷宗号:S243-3-1。[5]采访红帮老裁缝江继明(原上海 “培罗” 西服号职员,现年77),采访时间: 2006年1月2日上午9点至11点,1月3日上午9点至11点,2007年9月12日下午2点至5点,9月13日上午9点至11点,2008年3月2日上午9点至11点,3月5日下午2点至5点,地点:宁波江继明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