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透天凉 十

烧山火透天凉 十
烧山火透天凉 十

烧山火透天凉十

各家烧山火透天凉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金针赋》

烧山火:

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

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焦勉斋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吸;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

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针术手法》

陆瘦燕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次进至

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周树东、周楣声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

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关

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

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

烧山火: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

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

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

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

透天凉: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

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

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金针梅花诗抄》

彭静山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针灸秘验》

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子午流注说难》

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

寒证、虚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

罗逸仙、张鹳一的烧山火、透天凉:

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又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二要聚精会神,捻转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气,以口吸气。

——《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楼百层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行左右捻转手法9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6次以侯气,若觉针

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管正斋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

(1)行降阴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内。针分3次渐次的下降,先进至皮下天部,次进至人部,再进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肤外面。此法的要点是先浅后深,使针力着重于深部,徐内疾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下,将针向左方向捻转,每次180度——360度,即将针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进、食指后退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热的感觉。

(3)慢按紧提,此“紧”字的涵义作“重”字解。“慢”字的涵义作“轻”字解。进针在天人地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插轻提。

(4)行九阳数:(周易:单数、奇数为阳,九数为老阳,七数为少阳。)进针在天人地部捻转(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为九阳数(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阳数)可少停,反复行之。管老在行九阳数时,强调实效,不泥于古数,注重病人体质、敏感程度等客观情况,所以有时仅用三三得九,有时用三九二十七……灵活运用。

(5)随而济之:随顺其经气的流行而补其气,如手之三阴经及足之三阳经,是从上而下,于刺针后捻插时,使麻酸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去路相顺。管老不仅重视针刺方向顺行经气,更强调针感顺应经气,并且巧妙地应用押手、循经、阻压等辅助手法屡能达到针感顺经之目的。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热的感觉。

(7)乘病人呼气进针,吸气出针。

(8)出针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针孔,以扶正气,使真气存留,不任已入之

阳气外逸。

透天凉:

(1)行升阳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烧山火。不同之点是,将针直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阶梯状,经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肤外。此法的要点是先深后浅,使针力着重于浅层,疾内徐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上,将针向右方向捻转,每次90度——180度,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进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3)紧提慢按,退针在地人天部提插针时,用重提轻插。

(4)行六阴数:(周易:双数、偶数为阴,六数为老阴,八数为少阴。)退针在地人天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针体,每部各捻转(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为六阴数(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阴

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5)迎而夺之:与经络循行的来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阳及足之三阴经,是从下向上,于刺针捻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来路相逆。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针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凉的感觉。

(7)乘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

(8)出针时,将针摇动,使针孔扩大,去针后不揉针孔,以泻散其邪气。

——《管氏针灸经验集》

郑毓琳、郑魁山、李志明的简易凉热补泻法

一、热补法

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速闭针孔。k%}M

二、凉泻法

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一分许,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

——《针灸集锦》

传统康复治疗

第五节传统康复治疗 一、概述 (一)概念 中医是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传统康复治疗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在损伤和疾病早期介入,通过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体育疗法、气功、饮食、情绪调节等。 (二)传统康复治疗的起源 (三)传统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的联系和区别 传统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都是康复治疗法,二者临床目的一致,都在于治愈伤、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受伤病影响的功能和能力。二者采用治疗方法的核心点一致,即功能训练。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康复治疗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现代康复治疗是以在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理论基础是神经、运动生理学、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传统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气功、传统体育疗法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康复治疗主要通过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作业疗法等现代康复方法来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二、推拿疗法 (一)概念 医者用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采用各种特定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要求作用与患者身体的手法称为推拿手法。医者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穴位或者部位,使其内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得到改善,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的目的的治疗方法称为推拿治疗。 (二)作用原理 1.理气活血 气血瘀滞在经络都可以引起经络不通,导致“不通则痛”,进而机体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导致“不荣则痛”,通过一些手法作用于穴位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气机恢复正常,经络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濡养功能恢复正常则疼痛消失。 2.整骨复位 推拿手法对于伤科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当人体关节由于外力或者自身用力不当引起关节错位或脱位,产生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或丧失、畸形,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如:揉法、拔伸法、推法、扳法、按法等可使错位脱位得到整复,疼痛消失,功能恢复。 3.补虚泻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些推拿手法亦有补泻,如摩法,顺摩为泻,逆摩为补;一些手法会偏向于补或泻,如振法偏向于补多一些,而捏法偏向于泻多一些。根据人体的虚实选择手法,达到补泻的目的,使机体功能得到调整,最终使阴阳平衡。 (三)推拿手法 成人推拿手法的应具备“均匀、柔和、持久、有力”的特点,从而达到“深透”的要求。所谓“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节奏一致,用力平稳;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动作过渡要自然;“持久”,是指手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足够的达到治疗作用的时间,保持动作的连贯性;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具备一定的力量,同时要根据病情、体质、部位的不同而变化。“深透”是指手法在操作时必须使力量达到病变部位,起到祛除病邪、调节机体的作用。以上几点要结合在一起,综合到手法操作中,并且这几点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均匀柔和是持久有力的保障,持久有力是均匀柔和的目的,并且动作要达到以上要求得经过一定时间的手

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 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 《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针经指南》

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适用于经络气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的远行。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

烧山火手法的改良方法、操作要领与运用体会

? 1593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年6月第27卷第6期 CJTCMP ,June 2012,Vol .27,No.6 ?临证经验? 通讯作者:张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西湖东街2号甘肃省肿瘤医院针灸理疗科,邮编:730050,E -mail:470708677@https://www.360docs.net/doc/f96869992.html, 烧山火手法的改良方法、操作要领与运用体会 张稀1,魏清琳2 (1甘肃省肿瘤医院针灸理疗科,兰州 730050;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州 730020) 摘要:烧山火法是针灸学传统针刺手法的精髓技术,用之临床能产生显著的热效应,但由于其操作手法十分精细、微妙而复杂,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能够熟练掌握的人少之又少。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对传统烧山火针刺方法进行改良,简化其操作方法而热效应与临床疗效不减,本文就具体改良方法、操作要领及运用体会进行说明。 关键词:烧山火;改良;操作;体会 Improvement method, operation essentials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heat-producing needling technique ZHANG Xi 1, WEI Qin-ling 2(1Acupuncture Physiotherapy Department of Gansu Provincial Tumor Hospital, Lanzhou 730050, China; 2The Af ? 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 Heat-producing needling is a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technology essence, which can produce significant heat effect in clinical. But because of its fine, delicate and complex manipulation, restrict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there are few people in clinical can master i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the authors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ethod heat-producing needling, by simplifying the operation but the thermal effect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not decreased. This paper is describing the concrete improvement method, operation essentials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 Key words: Heat-producing needling ;Improvement ;Operation; Experience 烧山火是一种复式补法针刺技术,传统操作方法最早见于《针灸大全?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 针赋》[1], 现代操作方法以《刺法灸法学》[2]规定的操作方法为代表。典型的现代方法有两个操作要领,一是操作时须将穴处肌肉均匀分为三层,由浅入深分别称之为“天、人、地”三部;二是要依次在腧穴的“天、人、地”三部分别施以重插轻提9次(行9阳数)。均匀分层次(天、人、地三部)施术的方法在不可视的情形下,十分复杂而难以掌握。笔者据传统烧山火文字记载对其加以改良,简化其操作步骤,使得手法易于掌握且热效应与临床疗效均十分显著,现将改良方法、操作要领与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1. 改良方法 ①嘱患者身体尽量放松,鼻吸口呼,均匀呼吸;②待患者张口轻呼气时,医者左手拇指按压穴处肌肉,以爪切进针法快速准确将针刺入穴内,须使得气感舒适温和,勿使太过明显或强烈;③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其穴,右手拇指进前、食指退后缓慢捻动针体,保持适当得气感应;④医者左手拇指加重压力,右手拇、食指持针小幅度低频率匀速提插9次,操作时保持均匀持久悬腕力,针尖不离得气 平面,患者得气感应不消失;⑤医者左手拇指继续重 压穴处,右手拇、食指持针向内推按守气,始终保持针尖在得气水平处,并询问患者针下感觉,此时患者针下或远端通常会出现热感;⑥患者身体出现热感后,医者视治疗需要守气约1-2min;⑦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深吸气,医者左手以消毒棉球按压穴处,右手快速出针,重压针孔5-10s,完成结束手法。 2. 操作要领 2.1 双手配合是手法操作成功的基础 无论针刺前、进针中、或拔针后均应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患者穴周肌肉,笔者经验认为双手操作对手法能否在患者身上产生热效应至关重要。古人讲究双手操作,《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现代针刺方法也强调押手的作用,认为可起到揣穴、准确定位、无痛针刺的目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但认为左手的作用不止于此,手法的成功实施,左手的作用不可小觑。 2.2 针刺操作中手法应温和轻柔 笔者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患者常诉说酸麻胀困等针刺得气感过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doc

复习题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 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 (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 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 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一)基本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二)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 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1-1 12、穴位的含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 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 2)知热感度异常: 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 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 色泽、形态改变: 例如: 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 凹陷、隆起、条索、硬结: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1)电学特性变化 (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 (3)光学特性变化 (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 1、感受装置 (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 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 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 最浅0.7cm 最深3.5cm 皮下组织深度0.3-0.5cm (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 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 (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 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7)针感形成机制 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 2、传入神经

刺法灸法题库

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 (一)叙述并演示类: 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手法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心凉操作手法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金针赋》 【烧山火】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稍待片刻。(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三穴五针

中医-三穴五针 三穴五针起到舒筋通络、健脾扶正,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培元固本,使肾的纳气功能得以恢复,解决心、肝、肾、肺、脾的过虚过实症状,达到平和五脏的阴阳平衡关系。 注:“针”是以针刺入人体穴位,通过补、泻等手法的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是以艾炷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的原理应当是:以刺激体表穴位的办法,通过全身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核心是循经取穴,关键是取穴准确,手法适当。 “三穴五针”原理: 三穴五针疗法是磁药叠加免疫调节疗法的核心与灵魂,是祖国医学"同病异治"的完美展现。 1 、调和阴阳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针炙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病情好转的目的。针炙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例如:由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可取足少阴经穴针以补法,配足厥阴经穴针以泻法。 2 、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既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针炙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例如:膏育、气海、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用之,而十宣、中极、人中等穴,多于祛邪时用之。 3 、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病理而言,经络与脏腑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病起于外者,经络先病而后可传于脏腑,病生于内者,脏腑先病而后可反映于经络。例如,太阳伤寒,首先出现头项腰背疼痛的经络证候,然后出现脏腑证候。 4、清热与温寒 清热,指热证用“清”法。温寒,指寒证用“温”法。这与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意义是一致的。《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疾之” 和“如以手探汤”,是指治热病宜浅刺而疾出“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针。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臻神昏不省人事等,针刺应浅而疾出,如用三棱针在大椎或井穴点刺出血少许,确有清热泄毒,桓神开窍之效。假使热邪入里,即“阴有阳疾”,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热未退,还可反复施术。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并可酌加艾炙以扶正壮阳,温散寒邪。假使寒邪在表,壅遏络脉而肢体痹痛,亦可浅刺疾出,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此外,热证可用“透天凉” 法,寒证可用“烧山火”法。 5 、治标与治本 标本的含义颇广。要之,内为本,外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证状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尤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这是强调标本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应用治标与治本的原则是: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和标本兼治。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

18年珍藏之濒临失传的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 (2012-12-18 22:22:58) 转载▼ 分类:奇人异术绝技 标签: 健康

文自仁者爱人首先我在这里声明;这些是我从18年来通过走南闯北所收藏的,如有雷同不足为怪,文中的“我”是指针法挖掘者"盛建华"医师!网络那么大,电脑却又那么小,如你能看到也是缘了。往后我也会揭密更多的民间秘法,至于疗效,信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之,否则权当消遣看之、笑之。。。《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泄针法》。《金针赋》及中医医科大学教材《针灸学》都有记载,如果全部照录篇幅太多。其次按其记载方法操作,针下根本不可能产生针下热,针下冷的针下感应,故删去不赘述。气至病所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神功而气先针行,”“中气穴针游于巷”。就是描述“气至病所”针刺经络感传现象。气至病所是金元时代针灸专家关汉卿首创下针十四法中的一 种针法,由针芒、呼吸、捻转、提插等单式手法组成,对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通过激发气至病所,可使经气“上下通接,快然失其所苦”。(《针经指南》)。气至病所实质是指针刺时的经络感传至病所的生理现象。是针刺技术中最宝贵的针法之一。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针法是金元时代,明代针法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医学科研成果。可惜,清帝道光废除针灸,三种针法从此失传。 2000年5期刊登《中国针灸》邱茂良教授针指与得气精要说:“烧山火,透天凉临床上难以看出临床作用”。文章为邱教授指导他的四个弟子共同完成的论文论点。由此我得出一个可靠的信息,

南京中医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针灸系的中医医科大学,邱茂良教授执教五十年。他不了解烧山火,透天凉绝世针法的奥妙。他培养的若干针灸医师,一定会同他们的导师一样。不懂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至巧。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是医学临床医疗实践,我十年之中针刺超过三万人次,按《针灸大成》和《针灸学》烧山火规范操作,针下从未出现一例针下热的针感。实践证明《针灸大成》、《针灸学》记载的烧山火针法只是理论之言,实际操作针法已失传成绝学了。那烧山火真实的操作手法奥妙又在那里呢?魂牵梦绕日夜推敲 思考分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1989年6月18日,我反复研读张仁著《急症针灸》时,又阅读到烧山火,只单提慢提紧按一句话,忽然灵感一动。适逢一气肿病妇女到门诊部求治,患者约五十岁,患气肿病多年,腹大如鼓,手足和全身都肿,双足不能穿平日之鞋。我为之针刺足三里穴,手外关穴。反复体会这慢提紧按的含义,手法使用了悟出的用力力度和进针节奏。病人突然告诉我针刺穴位针下发热,并循手三焦经上臂联脊椎督脉感传至两足足大趾。整个过程约十分钟。三次行针针下都出现上述气至病所经络感传现象。我终于掌握了烧山火技术的奥秘。同时庆幸的是又获得气至病所的操作绝技。气肿病人的疗效当然是神奇的,患者感到全身发热,身体非常轻松,气肿消退过半。双足立即能穿平日之鞋了,针刺三次,气肿全消。我又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手法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手法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心凉操作手法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 搓之,去病准绳。——《金针赋》 【烧山火】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稍待片刻。(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在《内经》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 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徐风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做了系统的论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 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 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 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 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 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

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书中还非常形象地以诗的形 式 表达:“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我曾先后向二个民间老中医学了“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二位老师 的方法虽有小小的差异,但基本的操作手法是一致的。这里根据我自己的临床 经 验和对自身的反复试针的结果,谈谈对这一针法的一些想法。[/SIZE] [/SIZE] 一、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法的要诀 几乎所有学过一些针灸的人都说知道或称自己会运用“烧山火”和“透 天凉”这一手法,但据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 掌 握这一针法。因而出现了有人甚至否定这一针法在临床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有 些 医生虽也运用这一针法,但对施术后病人是否自觉针下有热感(烧山火)或凉 感 (透天凉)心中并无把握。[/SIZE] [/SIZE] 二、这一手法的要诀是大道至简 有些医生在初使用这一手法时,虽也采用“三进一退”(烧山火)或“三 退一进”(透天凉),但却“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这种操作手法是不可取的。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应用心得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应用心得 刘冬梅 长春中医学院附院进修生(长春130021)刘 伟 吉林市医院理疗科(吉林132021) “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首见于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卷二?金针赋》。笔者曾师从于纪青山教授,纪老学验俱丰,师古不泥,临诊提倡谨思、明辨、创新。故临床应用上述针法时,深感其程序繁琐复杂,而且不易成功。本着简、便、验的思路与方法,经多次改进,反复实践,将烧山火、透天凉中天、人、地三部分段针法,改为连续一步到位针法。把以往沿用的徐疾、提插、九六、开阖等补泻手法,简便为提插为主,捻转为辅。特点易掌握、易操作、易得气,成功率高。 操作方法 烧山火:先将针刺入皮下,从天部到地部施以重插轻提,患者觉针下有酸、麻、胀感时,可在重插的同时左捻针,然后轻提针到天部不捻转,通常完成一度手法即可达到针下有热感,若不明显再作二度、三度手法;透天凉:先将针刺入皮下,从天部到地部施以轻插重提,当患者觉针下有沉重感时,可将针轻插到地部,直插而不捻转,最后重提针到天部,在提针的同时右捻转,一度手法完毕,患者即可觉针下有清凉感,从而达除蒸退虚热之疗效,否则,再作二度、三度手法。 体 会 通过反复连续提插可以找到准确的穴位感受器,能增强针刺感应。尤其是用力向下重插时易于获得针感,而且针感反应多强烈,易于产生热感,对疼痛、麻痹、瘫痪等顽症,效果更佳;反之轻微向下插入,刺激作用弱,易于产生凉感,可退热解肌。在提插的同时配合捻转对于增强提插针感效果十分必要。《针灸大成》注:“凡病热者,先使气至病所,次微微提退豆许,以右旋夺之,得针下寒止。凡病寒者,先使气至病所,次徐徐进针,以左旋搓提合之,得针下热而止。”阐述的是左旋为补,右旋为泻的概念,捻转配合提插可以不断地牵动穴位感受器,以扩大针感效应。尤其是当刺入穴位不准时,或仅刺在穴位感受器的近旁,难以得气时,将针捻向一个方向则易于得气,而且反应强烈,因此成功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旋以捻转这一手法时,需要指力大小适宜,速率缓急应掌握恰到好处。否则,捻转角度过大,速率太快,易发生滞针现象而引起疼痛;反之,角度过小,速率太慢,则刺激量不足,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收稿日期:1997-06-07 编辑:李 立 瘀血内阻不仅是流血过多的主要病机,也是痛经的主要病机,既所谓“不通则痛”。因此,对此种证型者,不可只图止血,应重在通调脏腑、经络气血,调整月经生理系统,血则自止,取穴以足厥阴肝经经穴为主,故收良效。 参考文献 1 高纪.宫内节育器对月经血量影响的观察.中华妇产科杂 志,1992;17:214 2 肖碧莲.月经血量测定方法.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 159 3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 秦满.辨证治疗放置节育环后出血.河北中医,1987;(4):9 5 张永洛.针灸中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 针灸,1995;(3):19收稿日期:1997-09-18 编辑:李 立 ? 564?第24卷 第12期1997年12月 LIAONING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ol.24 No.12Dec.,1997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 1.烧山火 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 “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该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原书未提出“透天凉”的概念,但寓含了针刺补泻的思想,如《素问·针解》记载:“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初步阐述了凉泻法的应用与效应。 “透天凉”手法的名称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街杨氏补泻》中曰:“‘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对“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然各有发挥,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透天凉”手法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记载:“‘透天凉’属性,夫用针时,先进入分寸之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进伸,渐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紧出,其针自紧,徐徐举之,得冷气渐至,其热自愈,不效再施。”该书所载“透天凉”手法一改《金针赋》分三层操作的方法,简化为两层操作,为后世“透天凉”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 (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

习班留影(后排右三) 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 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 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兹分述如下:1.重视“八法”的应用(1)汗法:是利用经穴和发汗手法,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如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以发汗解表,驱邪外出。(2)吐法:是在经穴上利用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的一种法则。如类中风和小儿惊风等病,在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时,用左手拇、食二指紧切双侧旁廉泉或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速刺该穴,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顿痰涌出。(3)下法:是利用经穴和泻下手法以泄实热、消积滞、排除胃肠蓄积、止痛、推陈致新的一种法则。如胃肠积热、大便秘结,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用透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 【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 第一个口诀,下针的口诀叫烧山火,第二个我们叫透天凉。这个烧山火,还有透天凉,是我们大补和大泻的手法。顾名思义,烧山火是补,透天凉是热症。病人大热的时候,我们用透天凉的手法。病人里寒很盛的时候我就用烧山火的手法。烧山火怎么做?你针扎到皮层以后,因在皮层引不到气,你就把针扎深一点,还引不到气,你就再深一点。所以,第一个先引气。气一到,皮肤表面一圈会比较红,或病人感觉酸麻胀。气到了以后,开始把针提到皮肤表面。心想,底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针扎到这个点,这是一寸的距离,从这个一寸分三段。就是天、人、地。当你在天部的时候进针,我们数是九。什么叫做补呢?补就是紧按慢提,这就是补。这就是医书上写的。怎么样去观想,针下去以后,怎样叫紧按慢提?就是很快速的下去,然后慢慢、慢慢的起来。你不要去记,假设脚踏车车胎没气了,我要把气打起来。打气的时候,你会很快的压下打气筒。若你很快又拔起来,气也就回头了。所以,要紧按慢提,这就是补。不要让他回头,所以你要快按下去,慢慢的拉回来。在天部这个部分,要做九次。九次做完了以后,再把针扎到人部,在人部又是三分之一寸的地方,再做九次。再到地部,在这个地部再做九次。这是

烧山火。顾名思义,烧山火真的是烧山火,那火很大。比如说,胃家的寒症、胃痛、呕酸。你怎么知道是寒,脸色青,你一望就知道。问病人口渴不口,回答:“不渴”。就算喝也要喝热水,因为里面是冷的。那你在中脘上可以做烧山火。如果人很瘦,肚子是平的,中脘就不适当,你就在足三里,胃经的本穴做,你要找肉多的地方做。足阳明胃经是属土,按照井荣俞经合五俞穴的话,是金水木火土。所以足阳明的厉兑穴是它的井穴,井穴也是母穴,对不对。那你如果在厉兑上做烧山火,那这是拷问犯人用的刑罚。要找肉多的地方做,知道我的意思吗。我们有很多穴道可以做,哪有跑到厉兑上做的,做完以后脚趾头肿很大,病人是被吓好的,不是真的好了。所以,要在足三里上做,其它以此类推。若这个人脚是冰冷的,我们脚就有一票经,要在那个穴道呢,找三阴交!这是三条阴经的交汇,三阴交肉又很多。你不要在所有的井穴上做烧山火。你要灵活的运用!如果是肾家的寒症,肾本来是黑的,看病人脸都黑的,然后手脚冰冷,这是肾的寒。那我们在肾的母穴上,做烧山火。复溜那边,有人很瘦,我所谓的一寸,并不是真正的一寸,是指你针下去从皮肤到骨头的距离。所以,观想这段距离。我们下针的人,一定要胆大心细。你不要怕,针要扎进去。有的人很怕,要进又不敢进,结果针下去一点点,反而更痛。所以,神经是在皮下五分的地方,赶快穿过去就不痛了。若这个人很怕,又不敢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