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信李厚霖:告别中国式创新

恒信李厚霖:告别中国式创新
恒信李厚霖:告别中国式创新

恒信李厚霖:告别中国式创新

“中国式创新”,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尽管世人对这个代表中国山寨力量的词汇有褒有贬,但依然难以改变当下的现状。近日,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在自己的博客平台发表了一篇文章,李厚霖从源头上分析了“中国式创新”的社会环境背景,并从行业和实际角度提出中国创新的真正可能。

中国并不缺乏“创新”

“仍新”仍是这一年的主题。恒信李厚霖认为这并不不难理解。不得不承认,2013年的经济比2012年底的任何预测都要更复杂一些,多国领班班子的接替变化,国际环境的扑朔迷离,国内市场在稳健下暗涌的不平衡与矛盾,让更多人把安全感寄托于在变革与创新中。

但中国真的缺乏创新吗?恒信李厚霖认为不。“中国自古不缺乏创新,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现代对国外先进事物的引进改良,某种程度上都能体现民族的聪明智慧。”我们能在“苹果”产品发布后第一时间发明“苹果皮”;我们的珠三角能将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手机、电子设备进行改良并以更强大的功能呈现,更低的价格售出。严肃点说,我们的“微创新”潜力无限;揶揄点说,我们“山寨”有力量。

以上创新随处可见,可为什么大家还在呐喊?恒信李厚霖认为根本原因或许在于,这两种创新实际并不全是一回事。李厚霖认为,中国现有的创新更多是对创新的一种临时反应,或者说快速跟进。“比如我们的互联网行业,把在国外已经验证成功的技术和模式搬到国内,再根据国人的习惯进行改良。而我们需要的创新是一种更具价值性的源头创新,甚至是颠覆性的,比如iphone,不仅改变了手机的按键习惯,而且将手机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创新带来的是产业化的升级转型。”李厚霖叹言:对目前中国经济而言,当然不能脱离前者,但要实现持续性的增长,急需后者,即一种更具突破性和价值性的创造力。

创新是对社会环境意识的集体反思

“要做到以上的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企业所能承担的,它甚至关乎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李厚霖说,“美国的创新史是非常宏伟的,而且贯彻始终。从蒸汽船、到电的发明,现代的电脑、互联网行业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创新……美国政府会花大力气去支持创业公司,以保证美国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颠覆式创新。但这都不是美国创新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恒信李厚霖建议我们回到美国整体社会的环境意识。一直是把崇尚个人主义理想的追求为至上荣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贯穿大脑。“想想看,长期侵泡于此的人,必定有着更强劲的创造力。而中国的传统一直是较封闭的文化传承方式,大一统、一元性、集权性、安分敬制性等明显局限了个人潜力的发挥。这或许才是影响中国缺乏有价值性创造力的最根本因素。”

李厚霖说,当整个社会强烈呼唤创新,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环境意识的一种集体反思。“但在此要提醒各位企业家朋友,创新绝不能成为一个目标,或者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创新只是竞争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源于客户需求;而被市场接受的创新,也一定是更好地倾听了客户的需求,解决了客户的问题。

“换句话说,创新首先要从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仅仅是换位思考还不够,要忘掉自我。”李厚霖总结道。

什么是真正的创新?

那么,什么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呢?李厚霖认为,针对社会需求的创新往往有三种。一种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创新。“比如把保鲜层从冰箱下层挪至上层,以解决消费者弯腰吃力的困扰。再如我们给戒指增加一个内弧工艺,缓解消费者佩戴时的不舒服和印痕。这样的创新因不具备颠覆性,容易被企业忽略,但实际对消费者意义重大。”还有一种是对用户需求快速反应的创新。比如手机的拍照功能、社交网络的不断升级。这类创新门槛较低,且容易跟风,所以也是竞争最残酷的创新。最后一种创新是创造用户需求,也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福特曾有句名言,“在马车时代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的回答一定是一匹更快的马。”创造用户需求的创新,往往也是技术驱动的创新,比如当下喊声很响的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等。

随着苹果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憧憬着建立第三类技术创新企业——创造用户的需求。

但事实上,一切都是相对的。李厚霖提出,在要求告别同质化的今天,创新虽然是企业成功的必然条件之一,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充分条件。“事事创新就能遥遥领先?那也不一定。某种程度上说,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在前不久的达沃斯论坛上,有企业家说,不创新等死,创新又可能找死。这恰恰是当下企业家面临的难题。”

也许对企业家而言,只需问问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是否对客户需求了解得更深刻?执行的速度是不是比他们更快,更完美?有时候,把事情做到极致,未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