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1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心理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单选题(每空1分,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5分,15分)

三、举例说明题(5题,每题3分,15分)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五、材料分析题(1题,14分)

六、论述题(1题,12分)

【考试要点】

一、绪论:

(一)心理学诞生;心理现象的构成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的四大区域及功能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3、条件反射的类型: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三)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认知主义)

二、注意:

(一)注意的类型

(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二)注意广度、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分散、注意转移

三、感觉和知觉

(一)感受性、感觉阈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

(二)感觉的规律

(三)知觉的种类:包括人际知觉(首应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四)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四、记忆

(一)记忆的类型(各种记忆的理解)

(二)记忆过程,及影响因素(包括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现象);有意识记,无意识记(三)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相关理论

五、思维

(一)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

(二)思维的类型(各种分类标准下的思维的理解)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想象

1、想象的理解;

2、想象加工方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拟人化);

3、想象的类型(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六、情绪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二)情绪的类型;情感的类型;

(三)情绪的调节和管理;

六、个性

(一)个性心理特征

1、气质的类型,及教育意义;

2、性格的影响因素,

3、气质、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4、能力;智商的计算;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及教育意义

(二)个性心理特征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动机的理解,动机的类型;归因理论

3、兴趣的理解

七、学习心理

(一)斯金纳的强化说(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二)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培养)

一、绪论

(一)、心理学诞生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性质和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是一门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二)、心理现象的构成: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

(3)、意志过程:是指自觉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维持活动的内部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们在活动中的一贯的和稳定的表现,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三)、心理的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的四大区域及功能

①额叶(主管思维,意识)

②顶叶(主管躯体感觉)

③枕叶(主管视觉)

④颞叶(主管听觉)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1)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2)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3)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先天形成)和条件性抑制(后天形成)两大类。

3、条件反射的类型:

无条件反射:是人与生俱来的反射,生而有知(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是人生存的基础),

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三种。

●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以具体事物为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以抽象符号为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四)、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2)研究对象:行为;

(3)基本论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看不见的东西,而应该研究看得见的东西,即S----R模式(人受到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S—O—R模式(S—刺激,O—机体变量,R—反应)。

2、精神分析派: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2)研究对象:无意识;

(3)基本论点:无意识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等。

3、人本主义:

(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研究对象:人独有的特殊经验;

(3)基本论点:研究人性的潜力,人与动物有本质区别,人有无限潜能。

4、认知主义: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研究对象:记忆、思维

(3)基本论点:认识的发生、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等

(5)方式:同化、顺应:打破原来体系,把原来和新的联系在一起建立新的体系。

二、注意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注意的类型:

(1)根据产生和维持注意的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人的内部状态。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明确目的任务

②增强意志力与抗干扰能力,减少干扰

③激发间接兴趣

④积极主动的操作与智力活动

3.有意后注意也称继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根据指向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自我注意和环境注意

1。自我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

2。环境注意,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

(二)、注意广度(范围)、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注意分散

1、注意的广度(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知识对象的特点:知觉任务相同时,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不同;(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2)主观因素:态度、兴趣、思维状态。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的能力。

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每一种都是熟练的,其中有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动作系统。

4、注意的转移:根据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向另一种活动或

对象上的特征,灵活而又正确的转移,是高效率的基础。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与原来注意的强度有关;(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注意习惯

5、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该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一)、感受性、感觉阈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的

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

3.关系: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关系

4.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变化的刺激物最小的变化量

5.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

(二)、感觉的规律

(一)同一感觉器官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2.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

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2)先后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

3.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

时间,这种短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产生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三)、知觉的种类:包括人际知觉(首应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1、根据知觉的对象,可以把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认识和判断,会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

◆近因效应:根据最近获取的信息对他人进行认识和评判。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根据一个人身上显著的优点或缺点来认识和评判他人。

◆刻板效应: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先入为主)

2、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觉占领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和听知觉

3、根据事物都有时空和运动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选择性(相对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

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语来解释标记它。

整体性:是指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任然保留完整的认识。

恒常性:指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记忆

(一)、记忆的类型(各种记忆的理解)

1、按照记忆的内容分:

(1)形象记忆(表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动作记忆:以做过的动作和运动为内容的记忆,也叫运动记忆;

(3)情绪记忆:以情绪、情感体验为内容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和原理等抽象思维或符号为内容的记忆。

2、按照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分:

(1)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无意识性是内隐记忆最显著的特点

(2)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需要表现出来的记忆。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3、按是否有情境性及自我体验的程度分:

(1)情节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又叫情景记忆(2)语义记忆: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印象(0.25-4秒),又叫瞬时记忆。

特点:时间较短,容量极大,形象鲜明

(2)短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4s~1分钟的记忆

特点:时间很短(4~60秒)、容量有限(5~9组块米勒实验)、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3)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很长。

(二)、记忆过程,及影响因素(包括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现象)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

(1)识记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输入、编码)

①根据记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把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以及材料是否理解,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

●对材料的理解

●识记材料的数量

●识记材料的性质

●主观的情绪状态

(2)保持是识记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储存)

影响保持的因素

●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记忆内容的性质

●复习,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

(3)回忆包括再认和再现,在不同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提取、输出)影响保持的因素

●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①前摄抑制,先前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②倒摄抑制,后面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干扰作用的大小

●时间间隔

●对材料的巩固程度

(三)、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相关理论

1、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①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②遗忘是不平衡的

③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记忆材料的性质

●学习程度

●识记后的复习

2、遗忘的相关理论(遗忘的原因)

1)痕迹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

2)干扰抑制说: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①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②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动机)说: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恢

4)提取失败说

5)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五、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一)、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

①(一)概括性:思维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②(二)间接性:思维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二)、思维的类型(各种分类标准下的思维的理解)

1、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分类

●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叫逻辑思维。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

●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

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方案,追

求多样性的思维

3、根据创新程度不同分

●常规性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又叫习惯性

思维

●创造性思维:它是用独特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具有独创性

4、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

●对外思维:是指思维活动指向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对外界信息的思维加工

●对内思维:指元认知或元思维,即思维的思维,是对头脑内部认识活动的认知和调控。(三)、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①提出新问题:就是发现新矛盾,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②明确新问题:即抓住问题的关键,分清主次

2)解决新问题:

●准备期:做好相关准备,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收集资料等

●酝酿期:对准备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等待有价值的想法,自然酝酿

成熟并产生出来

●豁朗期:产生灵感阶段

●验证期: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给予评价、检验或修正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创造动机强度:即创造的积极性,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②问题情境因素(问题表征)

③认知因素

④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准备状态或习惯性反应(促进或阻碍作用)

⑤功能固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

⑥酝酿效应

⑦情绪、人际关系、个性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四)、想象

1、想象的理解: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加工方式(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拟人化)

①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如猪八戒、美人鱼等

②夸张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③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④联想

⑤拟人化就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想象的类型(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按想象有无目的和自觉性分类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2)有意想象: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包括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幻想

●按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分类(对有意想象的分类)

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是文艺欣赏、吸取知识、交流经验、相互了解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

②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③幻想:是指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一种特殊的想象形式)

六、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一)、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产生在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够稳定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2、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的

2)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蕴含着情感的内容。

(二)、情绪的类型;情感的类型;

1、情绪的类型

●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根据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①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状态,具有弥漫性。

②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2、情感的类型:根据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分类

1)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和自身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的调节和管理

1、积极情绪的调节和管理

①自我意识调控

②理智调控

③转移调控

④激励调控

⑤合理宣泄。

2、消极情绪的调节和管理

1)排除抑郁:铲除抑郁根源、改变认知角度、适当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

休息

2)降低恐惧,恐惧要适度

3)学会制怒:拓宽心里容量、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

4)克服悲伤,笑看人生

5)消除紧张与焦虑:积极的认知方式和积极的行动方式

6)克服自卑

七、个性

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一)、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特征

(1)整体性:人格作为一中综合性的心理品质,它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征

(2)独特性: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方面

(3)稳定性:个性是一个人一贯的表现。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4)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性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气质的类型,及教育意义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具有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气质的类型

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血液(春天)、粘液(冬天)、黄胆汁(夏天)、黑胆汁(秋天)

2)激素说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①活泼型——多血质:强、灵活、平衡型(王熙凤)

②不可遏正型——胆汁质:强而不平衡型(张飞)

③安静型——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型(关羽)

④抑制型——抑郁质:弱型(林黛玉)

●教育意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缺点,都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学生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我修养,克服消极方面,发扬积极

方面。

4)老师本人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

3、性格的影响因素

①遗传的作用(生物因素):早期表现,生理特点,成熟早晚

②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子女的多少

③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校风,班风,团体规则教育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

⑤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活动)

4、气质、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起源不同,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2)可塑性不同,气质可塑性小,改变困难,性格可塑性大,改变容易

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联系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①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

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③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

要求。性格和气质是密切联系的。

5、能力;智商的计算;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及教育意义

1)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里特征。

2)智商的计算:智商(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介绍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

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任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项组成。

4)教育意义

①多元智力理论为树立科学的智力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多元智力理论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③多元智力理论为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指明方向:(1)发展性评价应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善于运用评价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4)建立“教学中评”的评价机制。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

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7、动机的理解,动机的类型;归因理论动机

●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1)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2)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结果而引起的动机

2)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3)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

内驱力三个方面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内部动机),这种内

驱力大多是因为好奇。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外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尊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

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

●归因理论动机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8、兴趣的理解

●兴趣的概念: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

要(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为基础

●兴趣的意义:

①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②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兴趣也就不同

●兴趣的种类:(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

●兴趣的品质:①兴趣的倾向性②兴趣的广度③兴趣的稳定性④兴趣的效能

●兴趣的作用

①兴趣对未来活动具有准备作用。

②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

③兴趣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

④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

⑤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兴趣的培养

(1)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兴趣的基础

(2)开展有趣活动,培养直接兴趣

(3)明确目的意义,培养间接兴趣

(4)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培养优良的兴趣品质

八、学习心里

(一)、斯金纳的强化说(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1、强化的类型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

(1)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2)负强化,是通过终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的过程

(3)消退,是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紧跟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的降低(二)、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培养)

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1、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内部条件

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②成熟与年龄的特点

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④学生的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

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对学生的兴趣

(5)利用原有的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心理教育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关键期 康拉德·劳伦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是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埃里克森婴儿期(0-1.5)儿童早期(1.5-3)学前期(3-6、7)学龄期(6、7-12)青年期(12-18)成年早期:亲密感到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评价:积极和消极他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比较符合人发展的实际情况。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常见的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冲动型陈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差异,对工作、劳动和学习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桑代克的常识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过律练习律准备律 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1 人之生长和表征理论 2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 奥苏泊尔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却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奥苏泊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知识学习的分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工作记忆及其认知过程3个重要特征 1 信息保存时间短暂 2 它的工作或活动状态 3 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7±2个组块 工作记忆对教育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 第五版 教学、学习大纲与重点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应用范围。 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4.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1.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2.医学模式的定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 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现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学习要求] 掌握: 1.感觉、知觉的概念 2.感觉、知觉的基本分类 3.记忆的概念 4.记忆的基本分类 5.遗忘及其规律 6.思维、想象的概念 7.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 8.注意的概念 9.注意的基本分类 10.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与分类 1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及情绪的认知理论12.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13.人格、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5.四种气质类型及特点 16.人格的特征;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6.个性的主要特征;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 1.感觉、知觉的特征。 2.注意的特征。 3.错觉 4.想象的功能 5.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关系 6.意志的概念 7.冲突与挫折的概念 8.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9.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自我调控系统 10.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了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思维的过程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4.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 5.意志的基本过程 6.意志的品质 7.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8.需要的分类;动机的种类 9.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10.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教学大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专业课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大纲适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结合精神病学是临床 医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中西结合精神病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精神病学基本概念、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精神障碍的检査和诊断、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各种常见精神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和康复等。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精神疾病基础理论知识、举握精神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疾病的处理原则,通过理论、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基本上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病学”;后续课程有“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儿童精神病学”、“神志病学”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精神病学进展,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掌握精神疾病的分类及诊断原则,举握精神疾病症状学及接触检査精神障碍患考的技能,重点第握脑器质性椿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及儿童期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西医诊断、中医辩证分型方法和屮西医结合治疗预防措施。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将来在综合医院、儿保、社区全科医学匸作中识别、筛査精神疾病的能力,并促进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概述:精神病学、梢神障碍、其他相关学科; 2. 脑与精神活动: 3.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4. 展望。 【目的要求】 1. 掌握脑的结构,脑的神经化学,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2. 熟悉精神障碍的病因、生物学因素、中医的理论解释、心理和社会因素 3. 了解精神障碍的定义与相关医学的联系及展望。 【难度与重点】 1. 教学重点:精神障碍的概念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 1. 心理学 2.心理动力 3.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 5.心理特征 6.个体心理 7.群体心理 8.意识 9.无意识 10.行为 11.教育心理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13.观察法 14.实验法 15.调查法 16.个案法 17.角色: 18.角色认知 19.角色认同: 20.角色信念: 21.教学风格: 22.罗森塔尔效应: 23.教学效能感: 24.结果预期: 25.效能预期: 26.教学反思: 27.教学监控能力: 28.教育机智: 29.学习 30.有意义学习 31.先行组织者 32.接受学习 33.短时记忆 34.长时记忆 35.刺激泛化律和分化律36.强化与正强化 37惩罚 38.认知结构 39动机 40学习动机 41学习需要 42.学习驱力 43认知的内驱力 44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45.附属的内驱力 46.诱因 47.学习期待 48.自我效能感 49.结果期待 50.效能期待 51.问题情境 52.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53.学习迁移 54.正迁移55.负迁移 56.纵向迁移 57.横向迁移 58.顺向迁移 59.逆向迁移 60.特殊迁移 61.普通迁移 62.感觉 63.知觉 64.思维 65.分析与综合 66.比较 67.抽象与概括 68.教材直观 69.教材概括 70.感性概括 71.理性概括 72.正例 73.反例 74.变式 75.记忆 76.知识的记忆 77.知识的保持 78.遗忘 79.前摄抑制 80.倒摄抑制 81.过度学习 82.知识 83.陈述性知识 84.程序性知识 85.智慧技能 86.策略性知识 87.认知策略 88.心智技能 89.元认知 90.元认知策略 91.学习策略 92.问题 93.问题解决 94.问题空间 95.算子 96.算法策略 97.启发式策略 98.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99.目标递归策略 100.定势 101.功能固着 102.问题情境 103.酝酿效应 104.启发 105.创造性 106.发散性思维 107.自我意识 108.现实自我 109.投射自我 110.理想自我 111.自我教育 112.悦纳自己 113.态度 114.品德 115.强化 116.群体 117.社会助长 118.社会惰化 119.群体极化 120.群体思维 121.冒险转移 122.从众 123.服从 124.模仿 125.感染 126.集体舆论 127.集体规范 128.集体凝聚力 129.健康 130.心理卫生 131.心理健康 132.心理健康教育 133.教学设计 134.教学目标 135.教学模式 136.教学媒体 137.信度 138.效度 139.难度 140.区分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 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 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 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 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 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 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 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意志过程。 4.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 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 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 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 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 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 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 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6.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 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 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 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 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 面。 7.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 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 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 体心是特征的典型表现, 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简单总和。 8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 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9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 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 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 现象。 10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 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 作和活动构成。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 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 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 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 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13观察法:即自然观察 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 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

《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为护理专业学生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对普通心理、发展心理等章节的学习,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有更全面和清楚的了解,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自我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3.《护理心理学》课程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思想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发展规律以及人的社会表现。 2.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理解护理人员角色及其职业适应。 4.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以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 5.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技能,能够对各种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心理应对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2.熟练运用心理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进行心理护理。 3.学会运用心理咨询、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心理异常进行防治及宣传。 4.学会运用心理评估技术,提高心理诊断、心理护理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普通心理的学习,形成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2.通过对发展心理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心理发展观。 3.通过对社会心理的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通过对健康心理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健康观。 5.通过对护理人员心理和患者心理的学习,培养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6.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1)根据护理工作岗位需要来进行课程设计 我们通过实习学生反馈、实习单位走访等方式对护理专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调查,了解在护理实践中需要的心理学知识,整理归纳后进行课程的建设。使我们的课程设计更符合临床实际需要,也更有可行性。比如癌症患者的护理,我们应该针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运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从而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2)实现教学内容与知识的融通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针对每种疾病都有专门的心理护理内容。我们将心理护理方法总结并综合在一起,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实现知识的融通,更好地满足岗位需要。 (3)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促进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为主,在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 我们按以下思路对该课程进行了设计: (1)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育心理学 (1)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有三个阶段构成。一、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二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三,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联系学生最终进入到杜东华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自动完成有关活动步骤。 这是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

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寻找和明确问题方面你是否曾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卖柠檬水的试题中,如果学生不明白“获利”是怎么回事,那就无法理解问题;如果重量单位不用“克”、“千克”,而改用“夸脱”和“盎司”,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 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专栏2-6中所介绍的学生,就是这样把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得出船长的年龄的。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低年级学生身上,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草率地选择一个方法并执拗地坚持计算下去的。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 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第五版) 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心理学 第五版 教学、学习大纲与重点 2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应用范围。 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4.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1.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2.医学模式的定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 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现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 1.感觉、知觉的概念 2.感觉、知觉的基本分类 3.记忆的概念 4.记忆的基本分类 5.遗忘及其规律 6.思维、想象的概念 7.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 8.注意的概念 9.注意的基本分类 10.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与分类 1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及情绪的认知理论12.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13.人格、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5.四种气质类型及特点 16.人格的特征;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6.个性的主要特征;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 1.感觉、知觉的特征。 2.注意的特征。 3.错觉 4.想象的功能 5.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关系 6.意志的概念 7.冲突与挫折的概念 8.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9.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自我调控系统 10.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了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思维的过程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4.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 5.意志的基本过程 6.意志的品质 7.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8.需要的分类;动机的种类 9.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10.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120031 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 学分:1.0 总学时:24学时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验学时: 6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基础护理学 适应专业:护理学 教材: 1.护理心理学,周郁秋主编,第二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所形成了一门新的应用学科。该课程是现代护士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知识结构、创造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护理心理学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提高护理质量;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实验教学,学会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1)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2)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熟悉心理挫折与心理应激,心身障碍与心理治疗; (3)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熟悉儿童病人、老年病人、手术病人、问题病人、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4)了解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心理问题的干预理论与技术,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基本技能 (1)掌握气质类型调查、艾森克个性问卷、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操作方法;(2)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考核类别:考查课适用对象:11级本科 适用专业:药学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健康与心理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增强全面健康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药学类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人类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以希为工作、生活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难点是预防和治疗措施。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言(2学时) 1.教学内容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2)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4)医学心理学的进展。 2.重、难点提示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2)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4)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主要流派(2学时) 1.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学派。 (2)行为主义学派。 (3)人本主义学派。 (4)认知学派。 (5)心理生理学派。 2.重、难点提示 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第三章人的心理(2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2)认知过程。 (3)情绪情感过程。 (4)意志过程。 (5)人格。 (6)人格的心理特征。 2.重、难点提示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的特点。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2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标准。 (3)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4)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2.重、难点提示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第五章心理应激(2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应激的概念、理论和意义。 (2)应激源。 (3)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4)应激反应。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