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我见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我见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我见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篇》;生死观;践行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87-02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的“三贤之首”,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有着“西方孔子”之美誉。苏格拉底的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一、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公元前399年,雅典的公民议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以微弱的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毫不畏惧,平静而淡然地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苏格拉底之死”也因此成为西方文化历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显然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为其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惊人的感叹号。

(一)《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生死问题的认知

在西方古代社会,对待死亡人们不仅有一种普遍的畏惧心理,而且还认为死亡是一种“恶”的现象。但这种观念苏格拉底并不认同。正如《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所说“我们极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1]30,他认为其实“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1]30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无论是湮灭还是灵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正因为如此,面对死亡,我们应该选择一种理性的、乐观的态度,我们应当是从容、淡定而平静的。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们不仅不需要惧怕死亡,还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接受死亡,更要充满自信地看待死亡。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仅仅是肉体的死亡,而灵魂是超越于肉体而存在的,是可以永存的,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

(二)《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其生死观的践行

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在公众场合与人们探讨国家、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这项神圣的事业使得苏格拉底无暇参与政治事务,无暇顾及家庭及自己的私事,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探索哲学、思考德行、反思人生的过程之中。苏格拉底坚信,这是神指派给他的任务,他要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任何原因包括死亡都不能阻挡他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成“牛虻”,在《申辩篇》中,他这样说道:“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1]19苏格拉底认为神把他派到雅典这个城市,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像牛虻一样,不断地对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公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进行唤醒和劝导。苏格拉底劝导人们应该不断反省自己,并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即德性的生活。苏格拉底以其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用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对哲学进行探索、对德行进行思考、对人生进行反思。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即使是死亡,也无法让他放弃职责、改变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要我死一百次。”[1]18正因为如此,面对死亡,苏格拉底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平静和淡定,使命与尊严让他早已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其生死观的超越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神灵的暗示下终身都在探索哲学,追求美德。他不仅要对自己进行反思,更要不断地劝导他人完善自己,过一种美德的生活。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独立存在的。人死亡后,灵魂从肉体中分离出去而独自存在,由于灵魂的自身运动,因而它是永恒不灭的,是不朽的。灵魂的健康比肉体更重要,灵魂的完善比肉体的死亡更重要。一个人活着就是要不断追求灵魂的完善。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摆脱肉体的灵魂才是纯粹的。死亡将使灵魂进入到一个更完美和幸福的地方。在申辩将要结束时,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1]32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对死亡后灵魂超越的向往。他坚信人死亡后,灵魂会离开尘世,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因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苏格拉底并没有任何悲伤、痛苦和恐惧,他以一个实践哲学家的行为真实地诠释了其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死亡,是苏格拉底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将生命视为死亡的准备状态,认为哲学家的一生就是练习死亡。苏格拉底特有的生死观念是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也与其“美德即知识”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

(一)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由繁荣走向衰败的历史时期。其青年时代,雅典依然是希腊文化的中心。波希战争后,伯里克利重建雅典,构筑了雅典的黄金时期。鼎盛阶段的雅典,其雕塑学、历史学、医学、哲学等文化成果显著,苏格拉底在浓厚且独特的文化气息中,不断对各种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很快,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了。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忠实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三次随军远征。残酷的战争对每一位战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战士具有顽强的意志,还需要战士能够勇敢杀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场持续二十七年的战争对苏格拉底独特的人生观、生死观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晚年,雅典及其民主制度由盛转衰。出于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年近七旬的苏格拉底提出许多“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并试图以此来刺激和警醒雅典这个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的“大牛”。苏格拉底始终不变地在坚守着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职责和使命。因为“在我看来,神把我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1]19。雅典及其民主制的衰落对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哲学理念

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理念是“美”与“善”,他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善。提出:“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2]人应该把接近善、追求善、达到善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哲学家要想实现善,就应该摒弃肉体的一切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美德包括了人类的一切优秀品质,它作为一种善,不仅是有价值的,还是判断事物好坏的出发点和根据。因此美德是值得追求的,是一种最高的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忙于对美德的探求,主张“美德即知识”。他在探求美德的同时,也尽力在劝导他人实现自我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关键在于获取知识。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获得有关“德性”的正确知识,并且凭借这种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美与善是统一的,然而善并不可教,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进行“反思”,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达到“美”和“善”。苏格拉底主张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其自身对“美”和“善”的追求,努力达到“美“与“善”的统一。“哲学就是学习死亡”[3]。正是这种“学习死亡”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着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善的生活、德性的生活。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反思身心、观照灵魂,实现自我与超我的和谐。这是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的基本哲学理念。

三、对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反思

苏格拉底的生死观是一种理性的、乐观的人生观,体现了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也是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对其理想与信仰的践行。同时,这种人生观、生死观也表达了苏格拉底对其国家和民主制衰落的无奈。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试图唤醒雅典公民的觉悟,他的肉体可以死亡,但他的精神必然超越死亡而永存。作为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对生与死的独特见解、对待死亡的从容与平静、对灵魂完善的期待,对后世的西方文化、哲学及伦理道德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让人们能理性面对死亡,注重生命的意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4],是对苏格拉底人生观、生死观的基本阐释。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重新审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尤其对当代青年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苏格拉底对于生活的智慧态度、对生死的认知、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淡定,对于当代青年人树立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格拉底对哲学的毕生探索、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对德性生活的思考,也是当代青年人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一种健康理性的人生观。反思自我,“自知无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在注重物质追求的同时,更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需要。在充满坎坷和诱惑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努力过一种“善”的生活,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彰显。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

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素描像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平经历。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

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 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 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 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它是一种谈话方式,一种自由愉快的社交。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索、回答,以便对自己想说的话存疑和对别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例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立刻就分别回答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等等,苏格拉底讽刺他说:“当我只问你一种美德时,你就把你所留着的一窝美德都端出来了”,而这并不是他所要问的,他要问的是“美德本身”。因为美德“不论他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就这样以“无知者”的身份一步上引导美诺进行推导,从具体的感性经验,指出构成美德概念的部分概念(正义,勇敢等等),最后推出美德是一种“知识”。这就是引导人开始了意识对自己的反思,寻找从每个人中都可以找到的普通的道德本质。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 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 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

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善 与 仁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许卫刚,陈 林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方和西方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 仁 和 善 。其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表现在:道德价值的确立,道德普遍性的发现及道德神圣性的高扬。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仁;善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247(2006)02 0028 03 Kindness an d Hum anity :C ommon to C onfucian and Socrates !Moral T houghts XU Wei gang,C HEN Li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azho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 y ,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Confucian and Socrates are the pioneers in both O riental and Western wor ld.T hey respectively put for ward kindness and humanity in moral theory.T he things they hav e in common are:the setup of moral value,the discovery of mor al univ ersality and the sacredness of it. Key w ords:C onfucian;Socrates ;kindness ;hum anity 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用 轴心时代 一词来形容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几大文明所发现的 超越的突破 。直到近代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1](P14) 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无疑是 轴心时代 最关键、最重要的开创者,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突破包括了 哲学的突破 。所谓 哲学的突破 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认真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 哲学的突破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不仅表现为启迪了中华民族和希腊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就是孔子所开创的 仁 和苏格拉底开创的 善 。本文欲从 仁 和 善 的共通之处,对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思想作一比较研究。 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与 认识你自己 :道德价值的确立 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这一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主要是他们思考和探索的不是前人所思考和探索的,而开创了一个文化的新领域,或者说他们把人们关注的中心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方面。当然这种开创或转变并不是断裂的突变而是对前 轴心时代 所已有的文化的连续中的突破、突破中的联系。这一新领域就是 人 ???开发和确立了人的道德价值,是一种 人文 的转向。 中国前 轴心时代 的文化由原始的巫术文化到殷商的祭祀文化再到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现着理性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兴起,尤其是周初 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 思想的出现表明人不再是被动地祈求上天赐富,通过 修德 这个纽带,人可能主动寻求上天赐福,人的自我"主宰性"开始显现。当 天 和 人 的关系由直接的天向人赐福转变为人主动修德以求天向人赐福时, 人 和 德 的关系逐渐取代了 人 和 天 的关系,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修德以使天赐福,所关注的 是能敬的主体(人),而 不是所敬的客体(神,上帝) [2]。 德 取代了 天 的地位,人们认识到是德向人赐福,而德是人修来的,所以实是人自己向自己赐福。 天 实际成了外在法则性的一道德次序。 在春秋时代,虽然由道德的人文精神之伸展,而将天地被投射为道德法则之天地;但在长期的宗教信仰中,依然是倒转来在天地的道德法则中,求道德的根源;而尚未落下来在人的自身求道德的根源。 [3]此时, 天 仍是僵死、外在于人心之天;周文化中所讲的 德 也是一种外在事功,无内在根据,对人为什么能修德,德的根源何在没有做出回答。 孔子于是来了一个 哥白尼式革命 ???将外在之天拉入人之内心,将外在法则性之德转化为人内心的道德意识。这就是孔子的 仁学 思想。孔子肯定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容已、自反自省之心,修德之根源并不存在,而是人之本性之要求。这种内在人格道德意识是人之真生命所在,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和标准。 仁 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仁的境界之实现,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亦不以仁与圣自居,唯是不厌不倦地以其全部生命为 仁 做见证。 仁 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是人一生所应当追求和努力的,而不应去追求别的什么名利。这里即有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一言一行,唯求 正当 、 合理 ,不计较利害得失,而小人只顾一己之私,唯利是图。所以孔子说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根本是在由道德情感所开发出来的: 义 上。所以孔子有以 义 克 命 的思想。 道之将行兴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道之 应行 是合乎义的,是价值是非问题。道之 兴 或 废 是成败问题。成败问题乃受客观条件所决定,非人身所能负责的,人所能负责的只能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成败问题。所以人所应关注的是唯求尽 义 ,而不去计较成败。 人们常习惯用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希腊哲学 从天上拉向人间 来形容他对西方哲学的重大贡献。的确如此,当苏格拉底接着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认识你自己 往下说的时候,希腊哲学开始了 自然 向 自我 的转变。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哲人更习惯于探索一种或多种质料性的宇宙的具体的 始基 。无论是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之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万物之始基, 收稿日期:2005 09 28 作者简介:许卫刚(1980-)男,山西祁县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28 第23卷第2期 2006年3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 nhui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V ol.23,N o.2M arch ,2006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 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 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 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 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 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 ..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答案】A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 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

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子与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慧欣 学号201434004505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论语 指导教师蕾 2015年12月24日

摘要 学术界关于子与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法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子及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子与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各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子和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子、格拉底、哲学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2016超星尔雅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答案

走进心理学 1 心理学是在()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正确答案:C 2 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C 3 学习心理学要追求()、不要苛求()。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正确答案:B 4 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正确答案:√ 5 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正确答案:√ 作业标题:什么是心理学 1 主观是由我们的感知和觉知之间构成的现实。 正确答案:√ 2 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正确答案:√ 3 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正确答案:× 4

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多选)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这是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智商较高 正确答案:ABC 5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感觉、()、情绪、意识与精神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 A、思想 B、行为 C、外形 D、动作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心理学讨论什么 1 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正确答案:√ 2 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正确答案:√ 3 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正确答案:√ 4 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正确答案:√ 5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正确答案:√ 作业标题:古典心理学 1 马丁·布伯是()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正确答案:C 2

德谟克利特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目录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二、德谟克立特的主要思想 三、德谟克利特的主要著述 四、后世对德谟克利特的评价 五、轶事 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κριτο?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广泛,在数学,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 一、德谟克利特生平 德谟克立特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公元前440年后,即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奴隶制社会最为兴旺、科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伯里克利时代。他早年一度经商,但由于他童年的教育,使他淡泊名利和学位,他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波斯术士与加勒底的星相家。 德谟克立特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 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 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孔子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二人有很大相似之处,比较如下: 1、从二人所处的时代上看,孔子处于我国的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而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至衰落时期, 后者是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从两人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为看,大致相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人心不稳。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两人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3、从代表有阶级利益来看,两人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代表的阶层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4、从两人的政治主张来看,孔子理想中的政体是开明的君主制,主要观点有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最高统治者是

天子,然后层层分封下来。但是他提出君主要有仁德的品质,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关爱百姓,还要具备任贤举能的能力,要做民众的偶像,让万民归心,安居乐业;而其它各个阶层则是安分守己、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这些都强调了君主作为榜样应起的作用,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小康社会的蓝图。与之差别很大地,苏格拉底的理想社会则更接近一种民主制。但是,在目睹了雅典的过度泛滥的民主所导致的混乱、道德败下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体制。他认为国家的领袖应该是具备极高的美德和深邃的智慧,应该由善于治理国家、能为国家某福利的“专家”来担当,这样才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而这个领袖应当是由公民选举出来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像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 5、两人都重视伦理道德和知识的的社会作用,都蕴涵着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孔子的“仁”所包容的善德,注重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实践,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孔子的仁者爱人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体现了儒家学说那种探求人生获取善德的人文精神道德法则。孟子等儒家后继者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使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并导致了中国哲学的人文走向,形成了道德型哲学,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体现了古希腊哲学那种探求本体获取真知的科学精神理性法则,是以求取人之本体的真(即善)取代早期希腊哲人求取宇宙本体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