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考必胜经验

分享公考心得

和论坛的一些名人相比,我完全是无名小辈,所以如果有说得不当的地方,真诚欢迎大家指正。个人情况:07年参加第一次国考,面试被刷。中间隔了两年,09年底重回公考路,总公参考次数(国考,省考,事业考)接近20次,面试应该是十五六次吧,最终以地级市笔试第一、职位面试第一、总成绩第一的成绩上岸,现供职于某市机关。

写这个系列的动机有两点:

一是2012的国考以及部分地区的省考马上要启动,最近,QQ上和我交流公考话题的朋友越来越多,内容涉及也很广:包括对公务员职位的了解、行测申论的备考、笔试、面试、政审等系列的问题。二是我感觉目前论坛又逐渐热闹起来,但热闹的点很多都不是关于怎么准备考试,相反很多话题给我两个感觉,一是很浮躁,二是很水。

话不多说,回归到公考上面。公务员考试的发展应该说了跨越性的,这里先给大家说个小故事:早两年我在备考公考的过程中,我妈总觉得我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也翻翻,那也看看。于是她给我说了个以前在她单位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考公的事,她说那位女老师的备考笔记至少有几大本,只要没上

课,手上就是拿着公考书,而且人家英语书都翻烂了,最终人家考到了一个省厅。我想,现在肯怕很多考生都不知道公务员考试曾今是考过英语的了。当初的国考也仅仅是几万人报考,这肯怕还没有现在一次省考里一个热门点的地级市报考人数多,到现在国考动辄上百万。当初的国考,也根本没有专职考公一说,报考的多半都是些有更高理想的教师,律师,事业单位人员。而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开始备考,学校甚至开起了公务员考试选修课,也有了专门的公务员考试的论坛,公考培训机构,QQ群等等。所以说,以前考公务员,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理想,而现在,主要是得到一分体面的工作。也正因为这样,公务员考试从随意性进入了盲目性,很多的考生,根本就没考虑过自己是不是合适做公务员,就一个念头:考上再说。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建议一些朋友,在决定考公前,一定要非常认真的想想自己是不是适合做公务员

的问题,如果决定考了,那就再想想自己合适在一个怎么样的部门和岗位。从论坛里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太多的上岸后后悔的,有不少上岸后继续考的,甚至也有考上辞职的。就好像中国的高铁,从前一个劲的最求高速度,现在又反过来降低速度,

这就是典型的折腾。当然,我想,论坛里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已经给自己找到了考公的理由的,所以,合不合适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

应该说,目前的公务员考试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测试,他的本质也是想通过多重测试,挑选出最合适担任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所以,这种考试设置的初衷,他是不希望考生像高考一样专门的学习甚至培训的,他想看到考生本身具备的能力。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考生所谓的裸考,一样考出好成绩,而有的考生系统复习,效果却不理想,我想原因大概在于此吧。但这并不等于公考就不需要复习,恰恰相反,目前这种考试结构,由于考生主观愿望的改变,加上社会各界的或直接或间接参与,这种考试已经很难回归他的本质了,所以,科学有效的备考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的9月,一大批怀着理想的年轻人都开始启程,一路上有期盼,也有茫然,有学会新的解题方法的欣喜,也有束手无策的失望,期间或许想过放弃,但很少真正投降。虽然结果从来都是这样,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但努力过,就不后悔。

公务员备考的前期准备

如果我问,公务员考什么?肯怕很多筒子都会说:“傻13,不就行测和申论么”,那么,我的回答是:恭喜你,欢迎你报考明年的公务员。公务员考试,说到底考得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测,申论,只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而已,而包括面试,以至于后面的体检,政审等等,其实都是要求你解决一些相应问题。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开始谈公务员考试的前期准备。

公务员考试的前期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准备。公务员考试意识形态上的准备实际上是指:从你决定考公务员那一刻开始,你就要开始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潜意识——始终

在思考:对于这一次公务员考试,我目前面临有哪些问题,能采取哪些有效行动。这种潜意识的培养,对你在后面的备考中可谓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如果你选定了一个目标职位,但对这个职位又不够了解,那么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往年这个职位的招考信息,报名情况,入围成绩,包括录取信息等等。如果你发现这个职位往年的入围线一般都是120分,那么好,你接下来的努力就是怎么达到120分。这样你就把你的目标从一个笼统的职位转换成了一个量化的指标。再有一个例子:很多人

想拓宽自己常识部分的知识面,于是突击看一些诸如“半年时政热点汇总”之类的资料,可一到考试发现根本没考那些,或者看到的到了考试时又忘记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平常上网、看报、看电视甚至聊天时养成思考的习惯,碰到热点问题多留个心,看看社会主流的观点是什么,如果做公考题会怎么出等等,这样无形中就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了。与其等着瞎猫碰死耗子,不如自己圈养几只小白鼠。当你始终是在这样思考、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已经离不开考公这回事了,而公务员考试也渐渐的变得越来越清晰。

二是公考资料的收集。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大同小异,我想说的是,资料部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

首先是职位信息的收集,还是那句话,公务员考试不存在外交部一定比农业部好之类的,部门再好考不上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收集职位的时候,不要盲目的去以“这个部门有没有钱,权利大不大”之类的幼稚指标为评判,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学历,专业,爱好,甚至家庭等情况,然后分析其往年的考录情况,选择一个自己最有可能上岸并可能最有发展的职位。

其次是考试资料。我看很多朋友经常在讨论华图好还是中公好的问题,其实,单就教材而言,大部分培训机构都没有质的区别,关键在于考生的掌握程度,所以这一快的重点不是选谁的,而是怎么用好选定的资料。我个人的观点是——宜精不宜多,为什么说不宜多,因为有很多考生,准备的资料多而杂,什么视频,专项突破,培训机构资料等等一大片,这也弄一点,那也找一点,最后不是什么都没看,就是复习不够系统。其实每年从7、8月份开始,各个培训机构的资料都陆续出来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套规范的教材,几套标准的试卷,边学边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适当的增加点专项突破资料,哪儿差就补哪。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了以上的准备,那就让我们开始全力备考吧!

公务员行测概论:

公务员笔试备考,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全力冲击高分行测,尽量避免低分申论。这一章我们一起探讨下行测的备考。

行测是一个以能力为基础,以技巧为提升的考试。拿同样一套卷子,在同样的条件下给两个完全没有

接触过公务员考试的人来答,由于两个人的综合能力不同,结果两者的成绩很可能相差10分以上,这就是公务员行测测试的基本出发点,我在公考杂谈里说过。或许有朋友看了后会觉得,既然这么说,那就等于行测没法复习了。其实不是,行测同样是以技巧为提升的考试,对于绝大部分朋友而言,通过有效的学习,行测提高10分以上是完全可以的。这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就是我先前说的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的学习过程,我认为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都发现,很多朋友备考不可谓不努力,题海战术也用了,范文也背了,可一考,成绩还是那点成绩,这就涉及到学习效果的问题了。如果你的基本成绩在60分左右,这通常说明了你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很多题型的解题方法还没掌握,那么我觉得你目前对于行测整的突破不在于做题找感觉,而在于基本能力的提高,这种情况,形象的说,要做的工作是打通任督二脉。以教材为本做知识点扫盲,全面把常识判断,言语理解,数学运算,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五大题型学习一遍,从而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行测考试中考到的各种知识。而如果你能基本上稳定在70分出头了,那么我们要做的

是要深入挖掘潜能,实现“三花聚顶”的突破。通过对练习过的试卷的总结,统计,归类,找出自己经常错的题型,然后再专项突破,最好能够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技巧,最终实现在真正考试中迅速、准确的解答这类问题。坦率的说,我个人觉得,65分的成绩,基本上靠良好的能力就可以解决;75分,需要良好的能力加上不错的技巧;而80分以上则还需要点运气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下行测每个题型的备考和作

答技巧。

(一)常识判断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常识判断是行测考试的一个难点,确实这个题型非常考验考生的知识结构,大部分考生在这个部分得分率是不高的。常识判断的题目,涉及面广,基本包括法律、科技、文化、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知识、政史地及数理化等等学科。这么广的知识面,一个人要完全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个题型的有效备考,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法律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这是有专门的资料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有专门的法律常识),对于一些基本的法理知识题,要保证拿分。

第二是重温高中学科的知识,常识判断里面的题,绝大部分是高中知识,我们把高中历史按时间先后做一遍梳理,把历史人物,事件、成果在心里做一个大致的排列,争取在考试时碰到的题目自己至少有一些信息点可以思考。(这部分能做的基本上也只能这样了)

第三、热点知识记忆,我个人非常反感突击式的强记,毕竟刚好考到而你又看到过的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我的建议是平常多关注一些新闻,上网、看报等,不仅要看,而且要思考,还是拿高铁说事:从当初的盲目追求速度,到现在的主动限速,这就是典型的非科学发展,和十七大说的不折腾是背道而驰的,也可从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民生等角度展开思考。好的新闻栏目的话很多,比如央视的《朝闻天下》几乎把每天的事都报道了一遍,养成了看这类新闻节目的习惯后好处很多,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即使你在办公室的时候,无论同事讨论什么热点话题,你都不至于完全不知道他们说什么。这样渐渐得你就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丰富了。

第四、培养发展思维和联想记忆。很多考生都觉得,常识是个死东西,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这是错的。就很多题而言,它都涉及到几个知

识点,可能你知道其中一个,两个,但另两个你不知道。猛一看感觉这题做不出来,但通过发散思维,是可以推导出来的。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人物排序题中让我们比较但丁和郑和的年代早晚,这样一个国外一个国内的历史人物,我们肯定不记得他们两各自的生卒年份(这个东西谁记得啊,呵呵),但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事,而我们也知道但丁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人物,而文艺复兴早期基本上和元朝晚期差不多,这样唐宋元明清,答案就出来了。其实这种思维方法说白了就是好琢磨,什么事都能想出点东西。

(二)言语理解

从近几年的真题来看,言语理解部分应该是越来越难,以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词组搭配就能找到答案,但现在可能会有两个,甚至三个干扰项,模棱两可的比较多,也正因为越来越难,这个题型也就有了高低分辨识度。尽管如此,我个人还是觉得言语理解题是最有可能也必须拿高分甚至满分的。对于要冲击行测高分的考生来说,这个题型最好能保持九成左右的准确率(这是个拉分的题型)。它考查的点无非两个——选词填空和短文理解(排序和找中心句也都是理解题),这就是考的高中语文知

识。无论选词填空还是短文理解考的基本点就是语感,虽然说语感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但说白了,我们都是学汉语,经历过高考,对于这种题目我们可能是从小做到大的,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在培养语感。言语理解题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材料的意思,然后再回过来看选择哪个词或者哪个分句最能清晰的表达材料中的意思。其实这种题也没有多少解题方法可介绍,关键在于细心,而技巧无非是从词组的固定和习惯性搭配,以及从语句间的逻辑统一性来选答案。

(三)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题型应该是行测备考过中争议性最大,最让人争扎的题型。一种观点是这个题型一定要重点复习。这种观点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有消息说这个题型分值比较大。第二是这个题型放弃的人比较多,如果自己得高分的话,可以拉开成绩。一种相反的观点是:这个题型复习效果不明显,不如不复习。一是太费时间了,可能复习花了很多时间,考试同样做不出来,或者根本没时间做。二是这个题型每年更新的速度根本没法全面复习到。对于以上的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有自己的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答题方法来分析。以我个

人为例,我参加的三次国考,行测基本是70到75左右,参加的135或140题的省考行测也一般是7 0到80出头左右,而就我的速度来看,我每次都是把数学运算部分排到最后做,这样由于时间不够,数学运算总有6、7题左右没有详细算结果,只简单分析下题目就选答案(没计算详细结果并不是直接蒙答案,一般是看了下题目的大致解题思路而估算的)。从结果分析,以15个题为例,我真正计算过的8、9题里,总有1、2个是不会做的,而只看题目选答案的6、7题,一般也能对3到4个,所以数学运算部分我一般得分是10/15,也就是刚刚及格出头。我也曾专门做个模拟测试,全部数学运算题做完,那么15题中也总要错2个或更多。这就让我得出一个想法:以最少的时间,得到不被人家明显拉开差距的分数是划算的。换句话说,如果别人花30分钟得了13分,那么我花15分钟得10分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行测时间是关键。那么我们在回过来讨论数学运算部分,首先我们要认认真真把教材上数学运算部分复习了一遍,尤其是把其中的一些重点题型烂熟于胸,比如牛吃草原理,抽屉原理,这样我们能够在考试时很快的判断出某个题我们是不是学习过,有没有可能短时间解

答出来(我想,花5分钟解答出一个数学运算题应该是失败的),对于在思考一分钟后没有思路的题,果断放弃。一定要避免和自己较劲,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这个题可能再花点时间能够做出来,放弃太可惜了,于是试了两三种方法,还是做不出,最终是既浪费了时间,分又没拿到,很可能还影响了心态,这种情况如果在一场考试出现了三五次,那这场考试基本上就失败了。其次,我个人认为把数学运算部分排到最后做是比较合理的,原因也就是我刚说的,可能你放前面做,和我放最后做只能比我多拿两三分,而这很可能意味着你在其他的部分放弃10-15道题,对于其他题而言,蒙答案和认真做差距就明显了。

(四)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考查的关键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说,人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是比较大的。以图形推理题为例,如给我们一个展开的平面图形,让我们选择折叠后的样子,可能有的考生几乎可以在脑海里演示出这个图形一步步折叠的图像,而有的考生连这个图折叠后会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都想

象不出来,这真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以判断推理题的复习,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第一是尽量多的练习判断推理的题型,掌握那些基本题型的思考方法,比如一类经典题是4个人当中谁说了假话的问题,这种题大部分是可以用图示法直观的标识出来的。

第二:逆向思维,学会找矛盾。所谓找矛盾,那就是反向思维,选项里给了我们4个选项,先迅速的看一下每个选项,大致判断出哪是个是同类观点,我的经验是,4个答案里,一般都有两个是很容易看出来是同一个观点的,那这俩就轻松排除了,因为现在的行测没有多选。接下来就用剩下的来反向验证题目,看这个答案是否和题干一致,如果有矛盾,那就排除。

(五)资料分析

我个人觉得资料分析是公考中拉开成绩的一个重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就现在的行测考试来说,资料分析一般都放在整套卷子的最后部分,而行测考试时间不够几乎是普遍的感觉,所有往往很大一部分考生经常是资料部分没时间做而匆匆乱图答案(比如我先前说的数学运算部分花时间太多),从而导致这部分准确率很低。但是由于资料分析本身并不难,相比数学运算和常识判断来说更容易得分,所有有经验的考生是不会放弃这部分的,这样

有人选择放弃有人得高分的花,高下就分明了。要冲击行测高分,资料分析部分,如果是20题,最好不要错2个以上。至于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我把自己的思路和大伙沟通下:

1、资料分析大概包括4中题型,一是文字阅读型;二是柱状表格型;三是圆圈百分比型,四是横向表格型。无论那一题型,他考查的方式是增幅和增量,考查的的问题都是从时间点出题(比如200 9年和2010年的比较)和从不同主体出题(比如中国和美国的比较),而解题的的关键是找基准。也就是找到是谁和谁比较的问题。找到这些了,资料分析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2、资料分析的解题技巧在于直接看题目和答案,再反过去看资料。我个人认为资料分析先看材料的效果不大,因为你如果一开始通篇看材料的话你反而找不出里面的信息点。所以建议你做这部分的时候先看题目,是关于那一项的问题,然后迅速在材料中圈出两个比较项的数值(必要的话你可以把数值写在草稿纸上或者题目的选项边),一般你这样做了两三道题后,整篇材料的信息也就基本上明白了,接下来就是运算问题,要么相加减,要么相乘除,然后迅速的把自己的答案和选择项对应作答。

(一般运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结果就出来了)。

3、资料分析有一种难题在让你找四个选择项那个符合资料或者哪个不符合资料的题型(或者哪个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这种题本身不难但比较费时间,解题方法也是反向操作,先看选择项再和资料里的去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选项中经常会出现就是前面四题的计算结果,所以一定要迅速的去看一下前面四题是不是算个这个问题。

小结

行测冲击高分的前提是各个题型没有明显的短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桶理论。重点不是要追求其中的一个题型得满分(当然如果可以的话那显然更好,但我说过,那多少有点运气关系,要不为什么作为客观题的行测,从没出现过得满分的情况,甚至90以上都极其少见),而是要避免某个题型大面积丢分。当我们掌握了行测的基本题型和常见考点后,我们要开始从整体上来安排答题,毫无疑问,在有了相应的解题能力后,速度的控制几乎决定了行测的成败。答题速度问题有两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个是所谓的秒杀技巧。我个人认为,一些文章介绍的秒杀技巧是不能通用的,每个人是思维方

法是一样的,可能某种思路在别人那是习惯性思维,而到你身上却总感觉那么别扭,你用起来不仅节约不了时间,还不容易想明白。即使有所谓的秒杀,是建立在知识点比较全面,有良好的答题感觉的基础上的,这种能力是在平时复习、模拟考试中不断练习总结出来的,很难说一下就学习到别人的。二是答题顺序的问题,这个方面我的观点也是根据个人习惯决定,你习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过,我和一些行测成绩较好的考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比较一致的方法是,依题本从前往后答,然后中间跳过数学运算部分,等答完资料分析后,先图上完成部分的答题卡,然后再反过来做数学运算,做一题图一题。这种做法的结果可能是会有6、7题数学运算部分来不及详细计算,但能保证充分发挥其他题型的水平。毕竟,数学运算部分太费时间,而且我想98%的考生我没法完全顺利的答完所有题目的。

以上的讨论,可能主要还是宏观方面,我想具体的一些经验,不妨大伙在边复习中边交流。

谈谈我对申论的看法

申论这部分想了很久才写,原因有二:一是这段时

间工作较多,只能断断续续的写点。二是申论这块有很多考友谈过经验,感觉大家讲的基本上差不多,但我一直在思考大家的这些经验是否有很强的推广性。我先前的文章说过,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备考原则是“全力冲击高分行测,尽量避免低分申论”。那么,我还是从这个角度来谈谈我对申论的一些看法。因为是看法,所以也就仅供大家探讨。

我认为,申论考试的偶然性决定了申论备考的复杂性。相对于行测的稳定行而言,申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几乎每次考试结束后都可以看到一些考生估分65+甚至75+,可成绩一出来,总让人大跌眼镜。难道真是这些考生盲目乐观么?其实不尽然,大部分考生都是参考过相关培训机构的申论参考答案的,觉得自己和参考答案的思路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才觉得分数应该不会很低。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呢?我想,归根结底,因为申论没有标准答案。在展开申论的探讨前,先举三组数据:

1、谢先生,某211大学行政类副教授,常年给一些政研机构做智囊,偶尔兼职于公考培训机构,主讲申论。多次参加国考,申论最高分71,最低分41。

2、梁先生,中部某市市长秘书,公认的笔杆子,

承担该市主要领导大部分讲话稿及重要文件起草,参加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47分。

3、本人,三次国考,申论最高59,最低41。多次省考,最高76(2010年广西公考,熟悉情况的朋友应该知道,那次考试最终因为泄题事件而取消成绩重新组织参加全国联考),最低53.5(201 0年425全国联考)

为什么要举这三个例子呢?其实是想说明,申论考试是很难说稳定的,应该说,上面三个人是典型的三类人,一个是研究申论的,一个是擅长政府公文的,一个是很多次考公的考公大户,但是,同一个人,不同的考卷,成绩天壤之别,甚至于同一份考卷,给不同的考官批阅,成绩也大相径庭。有的时候,高分不仅仅代表试题答得好,也说明你运气不错,因为刚好你碰到了一个认真的考官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的看了你的答卷。而低分也不见得就是答卷不行,可能是考官风格不同,或者为了赶进度而只稍微看了下答卷的大致内容,甚至也可能是你碰到了一个水平很次的考官。(呵呵,具我所了解的,有很多地方的申论考卷,都是交由一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来阅卷的,在当前中国这种研究生批量生产的年代,很难保证每一个研究生的申论水平都比考

生高。)有鉴于此,那么我想申论的备考与答题的关键在于——在非常有限的时间让你的答卷吸引

住考官的眼球。这样一份答卷有哪些要求呢?我想离不开这几点:一是紧扣材料、提炼准确。二是结构清晰、行文流畅。三是表述专业、措辞精准,四是亮点鲜明、特点明显。做到了这几点,我想,不敢保证一定得高分,但应该可以极大的避免得低分,从而确保自己不因为申论搞砸整场考试。接下来分别就以上几点做一个备考探讨。

1、紧扣材料,提炼准确。一是答案来源于材料。二是答案应该是对材料很好的归纳总结。

第一、答案来源于材料,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申论作为材料作文而不是简单的命题作文,本身就要求我们从材料中找出问题,然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这也是行政部门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要不提供这么多材料也就没意义了。我们很多考友在做申论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有的时候当我们碰到熟悉的社会热点材料时,一时间心头大喜——这下操着了,刚好复习到,于是习惯性的按自己以前复习的东西作答,洋洋洒洒一二三四五写完了,反而忽视了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这样答题很难不出问题,因为这明显就违背了申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