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敦煌壁画》《编钟》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敦煌壁画》《编钟》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是精读课外,《敦煌壁画》《编钟》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课文,内容涉及建筑、瓷器、饮茶、壁画、乐器等方面的文化艺术遗产。《故宫》通过对东方最大的宫殿、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的介绍,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青花》记叙了两代青花瓷艺人创新青花瓷艺的故事。《陆羽与〈茶经〉》描写了茶叶祖师爷——陆羽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卓越贡献。《敦煌壁画》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编钟》介绍了现存出土最古老最完整的乐器——曾侯乙编钟。 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了“温故知新” “口语交际” “习作”三个项目。“温故知新”有“修改病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三项内容。其中“拓展与交流”采用三人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认识和领悟,谈到了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游览的空间位置转换顺序,有事

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所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顺 序……“阅读平台”选编了一篇介绍藏戏的文章让学生独立 阅读,感受优秀神秘的藏族文化。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祖国的名胜古迹、山水风景。“习作”要求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 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20个,会写14个。教学本单元应 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2、拓展 读写,开阔文化视野。 20、故宫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 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 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 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明 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来介绍。第三部分(第 十自然段)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课文编排了一幅插图, 是故宫太和殿正面的全景照片。 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凿

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莫高窟二七二窟弥勒说法图北壁北凉这是该窟早 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菩萨体形呈S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莫高窟二七二窟供养菩萨西壁北侧北凉所有菩萨 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着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飞天西壁主尊背光中北凉此图供 养菩萨上下共四组,每组五身,每身菩萨动态各异,婀娜多姿,这组飞天面相丰满,呈“小”字脸,体形健壮,呈V字形,身披长巾,腰系长裙,在一道弧形的光环中,做波状腾飞,凌空飞舞,姿态轻盈,动感强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白衣菩萨西壁龛内南侧北凉白衣 菩萨,因身着白裙,肩披白巾故称。此菩萨位于西壁正龛主尊南侧,面型椭圆,手指纤细,飘带舞动,色彩古朴,富有装饰性。

浅析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并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而莫高窟则具有图案艺术、飞天之美、中外音乐交流、中外舞蹈交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动物画、中外文物画交流、古代建筑、彩塑艺术、佛教尊像绘画、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十个方面的艺术价值,我将着重分析图案艺术、飞天之美、古代建筑、彩塑艺术等四个方面。 首先是图案艺术。见过莫高窟的都知道图案在石窟中有装饰,间隔,甚至营作气氛和空间感的作用。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有数不尽的图案,令人惊异于当时人的创造能力。而图案的美丑和变化,也能讲出一朝代艺术的盛衰,更使敦煌图案价值更上一层楼。其中第400窟的藻井图案,位于洞窟的窟顶,一般都画上十分精细的图案,有些更有飞天、神兽。而此图的藻井的团心是一隽金凤,外围四周是四条金龙。 飞天大概是人类自古的梦想,中国的飞天与欧洲的天使,是古巴队老梦想驱动下的美丽艺术表现。而飞天不靠羽翼,衣袋飘举,其轻盈多姿,成为敦煌重要的艺术形象。飞天虽也是佛教神祗,但多而美,值得单独欣赏。还是第400窟中,飞天是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敦煌,是敦煌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也是敦煌的象征,她的东传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及绘画技法的发展。

应用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进行情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8721687.html, 应用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杨姝丽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07期 【摘要】敦煌壁画是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人类文化当中最为精髓的一部分。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整个世界的佛教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记录我国历史中人民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贡献。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当中,我们想要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应该以如敦煌壁画这种典型的文化经典内容进行教育,在给予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本文中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应用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敦煌壁画;故事画;情感教育 引言 产生于千年前的敦煌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绘画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艺术指向,都有着极其特殊的特点。今天的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敦煌壁画了解到当时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状况以及民族习惯等,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当中利用敦煌壁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历史,感受中华文明蓬勃向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可以用艺术之美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实现良好的情感教育。 一、敦煌壁画故事画的特点 (一)展现完整的历史事件 所谓故事绘画,是通过描绘一定的人物动作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展示一个共识的起源过程、结束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来说,在敦煌壁画的故事绘画当中,除了有人物以外,还包括了风景动物以及一些工具等等,这些内容所要侧重表现的点也不同。想要真正的在故事绘画当中完成故事叙述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展示就要让绘画者通过对于肖像山水画,花鸟画等的功底融合来展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虽然敦煌壁画当中的故事画从类别上来分是在表达一个故事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内容展现当中,却会展现十分丰富的背景,只有在细节上加以考量才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而这种历史事件也是我们今天在考古学历史学当中十分重视的内容。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够让学生透过故事绘画当中的真实历史事件的展示,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那么,就能够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 (二)体现人民的生活情感

敦煌壁画小型张赏析

敦煌壁画小型张赏析 一个主题,用八套邮票三枚小型张来表达,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用这样隆重的架势张扬一种艺术与宗教,大概只有敦煌壁画才配得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她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国人,你能不多看她几眼吗?——纯道题记 敦煌壁画指地处甘肃省敦煌县三危山和鸣沙山莫高窟中的壁画。莫高窟开窟造像始于公元4世纪(366年)。这里是古代中西交通、丝绸贸易的必经要冲。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迅速繁荣发展,这里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几个时期的精心营造,成了佛像雕刻、壁画艺术的荟萃之地。由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产生的年代,正好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盛传的时代,壁画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生活内容。其壁画主题几乎全与佛教有关,但这些宗教艺术却能将宗教意境与人们的现实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其天堂、宗教人物、经变故事都是有血肉的活的生命艺术。 中国人民邮政于1952年7月1日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特3)邮票一套4枚,由上海人民印刷厂无背胶印刷,孙传哲设计、孔绍惠雕刻。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留主舍副”的构图方法,舍弃了原壁画中复杂的背景,使人物主图显得更加突出;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白描勾线法进行绘制,既简洁清淡,又严谨细腻,具有一种拙朴有味的艺术效果;每枚邮票图案的右端边框上,相应地装饰着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花纹,富有古色古香的民族艺术风格。 《狩猎·魏》。图案选用第285 窟中西魏大统年间的一幅窟顶作品,画面描绘了猎人在山涧捕射野牛的情景。画面巧妙地捕捉住了飞箭立即出弦的刹那间精彩场面,表现了狩猎过程中紧张而动人的情景,刻画了勇敢而富有力量的猎人形象。 《供养人·隋》。选用第296 窟中北周的一幅作品,生活气息很浓,表现手法细腻、逼真。所谓供养人就是出钱修洞窟的施主,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画笔轻重徐疾的变化,把供养人的性格、年龄及其身份都细致、生动地刻画出来。 《飞天·唐》。选用第320 窟中盛唐的一幅说法图壁画,画面描绘了飞天神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情景。两个姿态优美的飞天,腾空起舞,扬手散花,轻盈灵动,优美悦目,创造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 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

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 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一大旅游的艺术圣地,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一道绝美的景致,在敦煌莫高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它里面的每个洞穴都有飞天壁画,人们不由被轻衣飞舞,体态俏丽的飞神所吸引,驻足欣赏它的美。敦煌飞天,又是中西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从十六朝就已经开始,有着渊源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凭着浪漫主义色彩和神秘的佛教文化,独特美学意蕴和艺术美感,让无数中外友人所神往。 关键词:飞天艺术文化背景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欣赏价值保护与传承 On the value of Flying Art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Synopsi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s one of the most sacred places in the tourism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flying image is a beautiful view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hich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Almost every cave inside it has a flying mural, people can not be seen by the light clothing, the body of the beautiful fly attracted, stop to appreciate its beauty. Flying in Dunhuang, but also from the birt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sixteen dynasties has begun to have a history of orig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flying with the romantic color and mysterious Buddhist culture, uniqu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beauty, so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friends fascinated. Key words:flying art ,cultural background,historical value,aesthetic value,appreciation val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的生平事迹。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

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画面一般为一菩萨乘白象而行。有的窟中又加画一汉式建筑,内有摩耶夫人右卧于床榻上。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时间匆匆而过,转眼摩耶夫人已怀胎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旅游活动的利弊

浅析敦煌莫高窟旅游对其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随着 改革开放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莫高窟旅游活动日益丰富,旅游业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复兴、宣传、交流和现代化,但同时也使当地的历史文 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使当地文化不断商品化、庸俗化,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的 健康发展。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旅游事 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敦煌莫高窟是在继承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 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旅游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1900年农历5月26日,在窟内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为敦煌社会文化的复兴做出很大的贡献。 2.促进了当地的对外文化交流:莫高窟是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世界的,各个时代的壁 画和塑像,表现着它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民族关系、中外交往 和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旅游活动的开展,使莫高窟开始迈向世界,各个 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会聚在一起,共同用莫高窟的历史去了解和交流中国各族人民 之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长期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历史,即以窟论史。 有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大家共同看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 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 3.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建成开通了新华网“中国·敦煌网”;成功举办了省内档次高、规模大的“中国·敦煌 飞天文化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人们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旅游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推行,新一轮的”敦煌旅游热”逐步升温,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众多游客的涌入给莫高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莫高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出现危机,游客在洞内所发出的“ 三气” (热气、湿气、废气 ) 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 ,使洞窟陷于“ 环境疲劳”状态 , 导致洞窟“体质恶环化” 。据监测表明,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水汽的67%,约21克水,呼出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在离开洞窟后将留在窟内。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汽所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引起颜料的变色。 2.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当地固有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莫高窟是世界遗产, 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 , 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 , 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由于政府控制不力 , 景区内部部门经济迅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和咽喉要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zūn尊] 和尚在敦煌鸣沙山创建了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到武则天时已有千余个窟龛。现尚存历代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这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宝库。1900年,在莫高窟内又发现了藏经洞,从这个封闭了900年的洞里找到许多经卷文书,织绣、画像、文物共五万多件,其中有各种古代民族文字的写本。文物图书的年代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十个世纪。这是本世纪初震惊中外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自从藏经洞打开后,研究敦煌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敦煌学”这门学科。 莫高窟主要的艺术创作是泥塑和壁画,二者融为一体,是一大特色。彩塑大体经过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第一是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大多用高浮雕,造型厚重,手法简朴,人物一般直立或端坐,动态较少。第二是隋唐极盛期,每个窟龛都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以3到11躯不等。最高的佛像是北大像,达33米,次则是南大像,高26米。菩萨像渐由早期的男相变为女相,姿态自由,身材匀称,肌肤细腻,装饰华丽,制作极为精细。天王力士比例协调、勇武有力、精神饱满。虽然塑造的总是那几个人物,但体型、面相、神态千差万别。造型敷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又适当夸张,如佛弟子迦叶的老成持重,阿难[nuó挪]的聪明俊秀,都刻画得极有个性。而且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造型,不像早期塑像那样贴着墙壁。衣纹塑造也不像早期那样仅用阴刻线条表示,而是极其写实,表现出衣褶重叠,有逼真的立体感和质感。细部处理多用彩绘和金箔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克服了隋以前人物头部过大、身体僵硬的通病,肌体匀称,动作自如。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包括五代到元等朝代,气魄已远不如唐代,形象也较单调。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