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案苏教版

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案苏教版
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案苏教版

22 新闻两篇

一、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荻dí港获hu?得锐不可当dāng 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2.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目标展示】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导入新课】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

【新知研习】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电头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评价。)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分两方面,为何一略一详?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不言而喻。

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归纳总结】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拓展实践】

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

完成练习三(1)。

【预习指导】

预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五、教学反思

22 新闻两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学习新闻(消息)的体裁特点。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让学生上黑板书写,并检查学案完成情况。)

沧海桑(sāng)田举世瞩(zhǔ)目崭(zhǎn)新

总督(dū)琛(chēn)噙(qín)

金融(r?ng)媒(méi)体

【目标展示】

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导入新课】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一百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振奋国威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新知研习】

(一)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本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

明确: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隆重,即是盛大庄重。“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

导语:第l~5段,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第6~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府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明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课文第3—5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中转引了江泽民主席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第5自然段中两个“传向”呼应上文的一词,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③举世瞩目。

【归纳总结】

结合课后练习三归纳:

新闻的语言讲究准确的表达内容,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拓展实践】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课后练习一、二)

1.这两则消息报道的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们的重大意义吗?

2.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比较两则消息,讨论问题:

(1)标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导语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3)主体部分各突出地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习指导】

预习《荷》专题,阅读相关材料。

四、板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他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

(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五、教学反思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A、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馈退(kuì馈败) C、歼灭(jiān消灭) 二、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主体是从至。 三、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其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B』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A』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 4.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C』A.记叙的方式B.说明的方式C.议论的方式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6.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dāng)②不含:『不包括』③业已:『已经』 7.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对其作用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D』A.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B.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C.;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D.显示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8.用横线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见文中划线的部分』9.中路军所遇的敌情是怎样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1.文中在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两方面原因时,一略一详,略议的内容是『我军英勇善战』,详议的内容是『敌军方面的情况』 12.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给下列词语归类:①英勇善战②纷纷溃退③泄气④锐不可当⑤毫无斗志褒义词:『①④』贬义词『②③⑤』 13.写出下面句子的主干: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前锋切断铁路线』14.上文的时间和数字都很具体,体现了新闻具有『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15.上文选自『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6.括号里的文字叫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机关)、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

中英关系

【热点聚焦】 2012年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伦敦举行,7月27日开幕,8月12日闭幕。开幕式上,田园风光、工业革命、披头士、《猜火车》、007、“憨豆先生”……一个个令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一一登场,展示了英国的历史发展历程。英国在历史上举办过三次奥运会,第一次:1908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次:1948年伦敦奥运会;第三次:2012年伦敦奥运会。 【中考预测】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盟的成员国,也是当今世界具有影响的强国之一。英国的发展史和中英关系,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常以热点时事为话题,来考查英国发展道路,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对外侵略等。国际关系和中英关系,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链接】 一、思想近代化: 1、时间:15、16世纪 2、代表:莎士比亚 3、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 4、影响: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3、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召开议会,议会斗争 4、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5、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6、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7、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 1、早期的殖民扩张: 时间:16—19世纪“三角贸易”: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方式殖民掠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抢劫当地财富(殖民头子克莱武抢劫孟加拉国库,印度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 影响:①英国用抢来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的完成: 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 代表及发明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中期,英国宪章运动) 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执教者:薛传刚 教学目的: 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 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教师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课文,再现刚才新闻的内容并解决生字词。【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

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 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板书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板书】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四、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随着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得到空前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列强殖民扩张的加剧,以获得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新航路的开辟无疑为列强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面对列强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大清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当英国用鸦片、商品和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先进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封建主义开始了激烈的战争,由此鸦片战争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英国的发展又对我们的大国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和借鉴。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中英两大国关系的疏离与推进无疑又会对全球的经济社会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鸦片战争对中英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 战前,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已处于衰落的晚期,经过“康乾盛世”进入危机四伏的“衰世”。经济上,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官僚和地主手里,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盘剥十分苛刻,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弥漫着腐烂的气息,官员腐败,专横独断,虚骄自大,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军事上,军制落后和军备废弛。文化思想上,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使整个文化思想界呈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在中国封建王朝日益没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却在蓬勃发展,而英国在当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英国完成了以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的进程。据统计,1835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迫切需要扩大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英国以蒸汽为动力的新式轮船和新式来复枪和大炮的采用以及通过战争取得海上霸权后,英国成为横行全球寻找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强国和侵华急先锋。 中英贸易始于16世纪,贸易数量微小,而这一时期英国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企图用“商品重炮”轰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而此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是入超,输华商品滞销,一方面,这由于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又与清朝抵制东南的海盗骚扰有关。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然而面对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和打不开中国市场的窘境时,英国决定发动一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当中国的禁烟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政府很快决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 (授课班级: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二、七班) 第一部分:导入和热身运动 师: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本网络畅销小说,你首选看什么 (生纷纷攘攘,各有选择,选择网络畅销小说的同学偏多) 师:小说当然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长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道场,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请一生动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第二部分) 师:为了报道这次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则着名的新闻。读—— (生齐读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我们现在开始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热身运动 自由地大声诵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锐不可当要塞荻港 大声诵读自己课前整理的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 (生独立完成热身运动任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标题,划出长江和三路大军进攻简图,加上导语标志,板书清晰地展示出新闻的结构图:导语一层,主体三层。单独请一生读易错的几个词语) 师:今天的挑战都是高阶挑战哟。请看挑战一—— 第二部分:课文研讨三阶挑战 【投影展示】 挑战一

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 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

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溃()荻()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 3.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4.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 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督战:歼灭: 悍然 ..拒绝:阻遏:消耗: 锐不可当.:业已 ..:绥靖: 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主题。 课堂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 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当堂检测 一、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 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 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 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 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 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 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 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 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 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 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 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 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二、阅读并给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示序号,然后下列回答: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 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 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 什么? ______ ______ ______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 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__ ______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

荒唐的年武汉横渡长江“八一”惨案

[转载]荒唐的1967年武汉横渡长江“八·一”惨案 一九六七年的七月,武汉的多事之夏。此前,武汉以"钢工总"、"钢九一三"、"钢二师"以及"三新"(新华工、新华农、新湖大)、" 三司革联"等为首的造反派组织,与以"百万雄师"、陈再道的独立师八二0一部队组成的保守派严重对立,武斗,流血事件不断,死人 的事经常发生,两派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游行,到七月达到了顶峰。武汉的形势引起了中央的忧虑,七月中旬,毛主席和周总理来到武 汉(当然是保密的),随同前来的还有杨成武、汪东兴、李作鹏、余立金、谢富治、王力等多人。由于王力、谢富治出面讲话支持武汉 的造反派,引起保守派的不满,"百万雄师"于7.19日周总理离开武汉的当晚,冲击了东湖宾馆,抓走并揪斗了王力,使毛主席处于危 险境地。 7.20日"百万雄师"和八二0一部队又举行了全市武装大游行,仅汽车就有上千辆,架着机枪,竖着长矛,将宽阔的长江大桥挤得水泄 不通。他们还随意抓人,甚至开枪射击,杀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7.20事件。武汉的形势更加严重,周总理和党中央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斗争可以说是非常错综复杂(可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在如此动乱的情况下,为了纪念毛主席在武汉横渡长江一周年,两 派组织都要枪在7.16日这天去横渡长江,眼看流血事件又要发生了。但是这天,武汉刮起了五、六级大风,江面上阵风有七级,江心的 巨浪象小山一样,两派都停止了渡江活动,只有造反派的一小部分 人员下水。造反派决定,将渡江活动改为八月一号进行。

8月1日,今天是我们横渡长江的日子,一大早,学校的汽车将我们送到武昌汉阳门码头。我们学校参加横渡的人员隶属"新华农",我们换好衣服,以方阵的队形排列在"新华农"的方阵之中,离最前面的仪仗队只有一百多米。仪仗队是由红水院(水运学院)的大学生组成的,据说他们的水性极好。他们的方阵里有许多大型的水上标语牌,整齐的彩旗和巨型毛主席画像。大家按照队形静静的坐在马路上,等候着出发的指令。 七点多钟,长江大桥武昌桥桥头的下水处已是人山人海。除了参加横渡的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厂矿企业的工人外,看热闹的群众,以及"百万雄师"中想参加横渡的人(今天保守派没有组织参加横渡),还有无派别的许多年轻人,将整个下水处、沿江大道及相邻的民主路挤得满满的,总有好几万人。 八点多,"钢工总"的头头朱鸿霞在渡口附近的指挥车上致词,大约九点,发令枪响了,参加横渡的队伍站起来开始向前移动。不等仪仗队下水,渡口周围急于抢先过江的人就一起向下水口涌去,场面开始混乱。下水口只有二十多米宽,几百人在后面上千人的推挤下,一层层向下压去,先下去的人倒在水里,被后面的人踩在脚下无法出水,后下去的人有的也被水下的人拽住脚动弹不得,大量的人还在不由自主的向下涌。有人大喊"别挤了,踩死人了",但这时群情激奋,哪有人听。我们学校的人看到这个情况,干脆又坐下,不想参与这种混乱。 过了将近二十多分钟到半个钟头,人潮渐渐平息,我们才又站起来朝下水口走去。刚刚走下阶梯,就要入水时,后面又有人要向前涌,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二、新闻的相关知识: 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最大,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完整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最新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分清课文层次,理解新闻的结构; 3、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自学感悟] 一、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自我检测]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 荻港()获得()溃退() 歼灭()阡陌()纤维() 锐不可当()当真() 不含:业已: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4、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三、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一、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篇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 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 1.标题:"",简练、准确,概括了这则新闻内容的精华,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 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其中"百万"二字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二字则表现了我军攻势磅礴,锐不可当。 2.导语:导语部分是前两句。第⑴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⑵句是对第①句中"1000余华里"的补充说明。"百万大军"表明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范围之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绘出我军所

向披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导语把全篇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概括出来,使读者迅速了解全篇内容。 3.主体 这篇新闻的主体是指第⑶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 江战斗的战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⑶句):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交代渡 江时突破的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第⑷一⑽句):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并加 以评论。 第三层(第⑾句至文末):东路军渡江进军的场面, 渡江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及战况。 写作特点 这则新闻报道了的盛况,对中、西、东三路大军的 报道,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对它有专电报道。西路军写得详细一些,表 现出了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东路军写得最 详细,这是因为东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西路军不相同,是?quot;较为顽强",因而战斗激烈;又因为这里是汤恩伯吹嘘"很巩固"的防线,具体描述更增添讽刺意味;还 因为整个横渡长江的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详细具体的 描述更可以形象地展现我军渡江的胜利前景,更加鼓舞 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