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浅谈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305例小儿静脉输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输液静脉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儿共输液427例次,头皮静脉输液398例次,四肢静脉输液29例次。出现输液外渗65例次,占8.8%。65例次输液外渗中,因血管选择不当21例次,占32.3%;患儿哭闹、不配合及家属牵拉引起22例次,占33.8%;药物引起8例次,占12.3%;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当引起14例次,占21.5%。出现局部肿胀27例次,局部复方丹参或乙醇湿敷后痊愈,本组病例无局部组织坏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疾病及抢救患儿急症的快速、有效的给药途径,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是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

静脉输液给药是小儿治疗、抢救危重急症的一种快速、有效的给药途径,同时。临床工作中,由于患儿哭闹、好动、不易合作,以及小儿血管细、隐匿等原因,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难度,造成输液外渗发生率增高。若不及时处理,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者还可造成静脉炎、皮下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本研究对2009年2月-201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305例小儿静脉输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输液静脉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205例静脉输液的患儿,男性124例,女性81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

2.2±1.1岁。患儿家长愿意接受病例调查,病例选择无特异性,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

1.2 调查方法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儿及时报告,并填写患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记录单,详细记录静脉外渗的时间、药物、工具、血管状况、外渗部位、外渗范围、原因及处理方法、最终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所有患儿共输液427例次,头皮静脉输液398例次,四肢静脉输液29例次。出现输液外渗65例次,占8.8%。65例次输液外渗中,因血管选择不当21例次,占32.3%;患儿哭闹、不配合及家属牵拉引起22例次,占33.8%;药物引起8例次,占12.3%;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当引起14例次,占21.5%。出现局部肿胀27例次,局部复方丹参或乙醇湿敷后痊愈,本组病例无局部组织坏死的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 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 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 性并导致破损。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组织,称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 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这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 一、选择合适的静脉 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二、合理使用针头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成人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小儿4~5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7号或9号头皮静脉针头。 三、注意药物浓度 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首先应静脉滴入等渗盐水,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等渗盐水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稀释和摇匀,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四、根据治疗要求调节输液速度 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患者在相对舒适和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输液。并根据年龄滴速。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小儿、老年人速度宜慢,一般在20~40滴/min,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五、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拔针后按压,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棉签应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这样可将血管和表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减少局部淤血。刺激性强的药物拔针前输入等渗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在穿刺部位血管就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由于加压而致血液片刻不流动,药液将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致局部损伤。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我在这二十一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其中包括;1、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重点归纳为,血管的选择,光线的强弱的影响,针头的选择,进针的手法,针头的固定,肥胖小儿的静脉穿刺方法,六点。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其中也包含为,严格的无菌操作,穿刺顺序,固定要点,按压方法,必要的宣教工作,巡回观察。3、心理护理。4、护士的心理素质。5、总结。现将具体体会如下。 一、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一)、血管选择: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1、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穿刺前,仔细刮去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和固定。 2、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 (二)、光线的强弱:光线的强弱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穿刺部位的光线。 (三)针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 (四)、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

静脉输液外渗地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_措施(3)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小玲年级 2011 层次专升本专业护理学 [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的需要[1]。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

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

输液外渗的护理

输液外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1-06T16:56:53.16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12期供稿作者:柳绍霞李荣杰[导读] 尽可能抽出3~5 ml血液或者药物,以便减少外渗药物对局部的刺激。 柳绍霞李荣杰(山东省栖霞市人民医院 265300)作为一名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操作,而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的将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针对输液外渗做出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1 立即停止给药,重新选择穿刺部位,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 2 尽可能抽出3~5 ml血液或者药物,以便减少外渗药物对局部的刺激。适当按压局部止血,预防血肿的形成,通知医生。 3 抬高外渗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 4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6 外渗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处理: ①局部使用95% 酒精持续湿敷或者50%的硫酸镁湿敷,以利于肿胀消退。②24 小时后热敷,以促进扩散吸收。 7 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的处理: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 h内进行,24 h后热敷。 8 对于高渗液(如20%甘露醇)渗漏的处理: ①我们首先是采取用0.5%利多卡因,沿外渗局部的边缘封闭。 ②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山莨菪碱是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层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症状,但是 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 次敷。 注意: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95%酒精,它们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可加重组织脱水。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 h不可热敷,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9 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酚妥拉明的作用立竿见影,外渗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立刻可见。外渗后必须立即或6~12 小时以内使用。 10 其他:新鲜土豆片局部外敷等。 11 最严重的外渗处理:手术 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参考文献 [1] 崔炎,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晓玲,主编.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1—11—21)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发表时间:2012-12-13T10:02:37.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陈华明 [导读]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 陈华明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 637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310-02 【摘要】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1.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2.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2.1看摘要: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2.2找摘要: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2.3摸摘要: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2.4指压手推法摘要: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2.5轻压横摸法摘要: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2.6静脉按摩法摘要: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2.7拍打振动法摘要: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 2.8非握拳穿刺摘要: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2.9热敷法摘要: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2.10低瓶高调法摘要: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2.11负压进针法摘要: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3.持针手法 经实践探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一般静脉穿刺法 3.1新生儿摘要: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3.2婴幼儿摘要:①额正中静脉摘要: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摘要: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摘要: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 ④大隐静脉摘要: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摘要: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摘要: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摘要: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4.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摘要: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摘要: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摘要: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5.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非凡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流程图

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流程图

防高危药物外渗的指引 ㈠、识别药物的性质和对静脉的刺激程度(了解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 ?血液pH值为7.35-7.45 pH<7.0为酸性 pH<4.1为强酸性 pH>9.0为强碱性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PH<4.1--在无充分血流下明显静脉内膜组织改变 PH 6.0-8.0--内膜刺激小 PH>8.0--使内膜粗糙后,血栓形成可能性 多巴胺、万古霉素pH<4.1,为强酸性高危药物;5-FU pH>9.0为强碱性高危药物; ?渗透压>600mosm/L为高渗透压 TPN、力肽、甘露醇渗透压>600mosm/L为高渗透压高危药物。均须悬挂警示标示。 ?根据药物渗漏后对组织损伤的程度,将细胞毒性药分为3类: 强刺激性药物(发泡剂): 可引起皮肤粘膜形成水泡并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的化疗药物如氮介、诺维本、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

霉素、阿霉素、更生霉素、长春碱类等均为强刺激性高危药物,须悬挂警示标示。 弱刺激性药物(刺激剂):可致灼烧或轻度静脉炎症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米托蒽醌、紫杉醇 非刺激性药物: 无明显发泡或刺激的药物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 ㈡、了解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正确评估选择静脉和穿刺部位(宜选:能满足治疗输液量、提供必要的血液稀释;柔软、直、富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有完整、有弹性的皮肤支持;不易滑动的血管),高危药物尽量在深静脉置管中输注; ?各类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速度愈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愈大): 手背及前臂静脉 < 95 ml/分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 – 300ml/分 锁骨下静脉 1 - 1.5 L/分 上腔静脉 2 - 2.5 L/分 ㈢、了解各类输液工具的性能及留置时间,选择正确的输液工具(一次性钢针、静脉留置针、CVC、PICC、PORT等);㈣、掌握各种深静脉置管的正确使用及维护方法(CVC、PICC、PORT); ㈤、如使用一次性钢针或静脉留置针等输液工具,须严密观察确保药物在血管内输注;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7-10T11:37:46.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马秀娟[导读]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 马秀娟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 811199)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安全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滴速控制等因素有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静脉穿刺护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01-02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 一、静脉输液的临床要求 (一)心理素质要求 1、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掌握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点、体贴、关心、了解患儿父母的心理要求,给与适当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2、娴熟精湛的技术、敏捷而准确的操作,能提高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蔼可亲、语气温和地做好的输液的解释工作。 (二)静脉的选择要求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选择血管时多采用以下方法: 1、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2、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3、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的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掌握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4、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5、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6、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7、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常适用。 二、静脉输液的基本方法 (一)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血管选择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3、针头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 4、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挤压输液器软管,如穿刺成功,即可见回血。直接法适合于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斜刺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等。 5、针头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蝶形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 (二)静脉进针方法 1、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外渗情况,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快速拔针,按压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揉动,至不出血为止。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液体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针尖2厘米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2.冷敷冷敷可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并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阿霉素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常用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

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医疗法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土豆片外敷:土豆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肿胀部位,妥善固定,间隔3-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明显。既可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芦荟涂抹外敷:芦荟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如芦荟酊可起到消炎杀菌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使用时只需将芦荟洗净后,除去刺和表皮,每小时涂抹患处2-4次即可。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最新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 护理心得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科研论文 题目: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学生: 指导老师: 2013年10月31日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儿静脉输液往往也是影响医护关系的重要因素,我在儿科工作了多年,目睹了很多次的纠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护士的静脉穿刺不成功而造成的, 由于患儿哭闹、好动的特点,易致液体外渗而反复穿刺,如穿刺时能“一针见血”,多数患儿逐渐安静,如失败,可致患儿烦躁不安,家属极易产生意见,直接影响护士情绪,致使再次失败而引起护患纠纷,所以,我们应实施人性化的优质护理,勤练苦练技术,从而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如穿刺前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让患儿和家属对你有信赖和可亲的感受,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人性化护理

前言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安全与否与护士的心里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滴速控制等因素有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1、心理素质 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于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人性化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病人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因此,要求临床护士深入地学习和认识人性化护理的实质和内涵,改变施护观念及行为,走出那种被动等待和执行医嘱、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应该主动去和病人进行深入地交谈,了解病人、询问病情,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充分尊重病人的尊严和对治疗、护理操作的自主选择权,做到知情同意,学会换位思考,适时表达出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和必要的告知,为患者提供医疗费用日清单,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开展和深化人性化护理的关键,也是赢得病员、提高护理效益的关键。 当前儿科的护理人员变化较频,又以年青人居多。对小儿输液往往会有怯场的现象,心理有压力而失败,加上小儿静脉输液操作中,患儿及家属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个别家长会伤心流泪,甚至有的还会指责护士等,比如遇上一个患儿在接受输液之前不停的哭闹,家属对孩子会用一语双关的口吻说:“不哭不哭,阿姨一针就能扎到血管”,有的家长甚至直接就说;“看好了,一针给我们扎上”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护士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是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在操作前要给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工作和配合方法介绍,教会家属怎样固定头部,注意不能捂住小儿口鼻,不能压迫胸部,脚手关节不能过度压迫等,这样一方面增加家属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减轻思想负担。护士要沉着、冷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学2014 年9 月10 日 2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3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1 [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 [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 4 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 [ 。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理化因素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4 [ 。1.4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 5 [ 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

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你会用得到!

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你会用得到! 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故意地造成腐蚀性药 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在外科病房:1000个静脉输液外渗中,有38个引起了皮肤坏死。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如静脉高营养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多巴胺、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青霉素、血制品等渗漏时,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致皮下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 (药物外渗后局部皮肤)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儿活动频繁,针

头容易移位。 2、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 3、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入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长。 4、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大的影响。 5、感染:病人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生感染。 输液外渗的表现 1、一般表现局部皮肤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头皮外渗局部肿胀,容易及早发现。四肢静脉外渗呈弥散性肿胀,以针尖为中心向四肢均匀扩散不易察觉,所以要对比两侧左右肢粗细,弹性和色泽。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主要指高渗糖、氨茶碱、20%甘露醇、硫酸镁、5%碳酸氢钠、钾钙类。这类药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毛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破坏毛囊,使局部皮肤有钙化点,形成硬结。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肾上腺素类,通常这类药液输入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或树枝状延伸,时间长会使血管色素沉着,条索状硬化失去弹性。

4、高分子性质外渗表现主要是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去甲万古霉素等。这类药液浓度高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时间长,皮肤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蛋白制剂,血制品及脂肪乳,氨基酸,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制剂等。这类一旦外渗,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弹性差,不容易短时间恢复。如在关节部位影响肢体活动。 发生外渗处理方法 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外渗液体,及时对症处理,局部制动并抬高患肢,更换部位穿刺,加强巡视并注意保暖。 针对渗出药液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1、普通药液外渗50%硫酸镁或75%酒精湿敷:将原液倒入无菌小药杯,用无菌小纱布浸湿,早期冷敷,每2小时一次,每次30分钟。24小时后热敷Q8h一次,温度约40℃,每次30分钟。 肝素钠软膏:规格20g:7000单位。静脉外渗后立即用涂于患处,用手指按摩至药物渗入皮下,10分钟涂一次,直至外渗处发白发紫的皮肤转红后,间隔半小时涂一次,直至好转。 2、高张性液体外渗处理立即停止输液;在拔除针头前,先从静脉导管抽吸外渗药液;遵医嘱以25G针头抽取0.1ml透明质酸酶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1ml;在外渗边缘处行多点穿刺,皮内注射0.2ml,注射后15-30分钟,症状即有所缓解;24小时内冷敷患处,24小时后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 妇产科瞿香能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心理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摘要:小儿静脉穿刺成功本论文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结论摘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1心理素质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2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3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 4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5热敷法: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低瓶高调法: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6负压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7持针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