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3

WEEK3
WEEK3

中山大学移动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课程作业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

M2.4

(A)

(a)

(b)

(c)

(d)

(e)

(f)

(g)

(h)

(B)

(a)

T = 40/6 = 2pi/0.3pi = 20/3

(b)

T = 50/12 = 2PI/0.48 = 25/6

(c)

T = 40/9 = 2pi/0.45pi = 10/9

(d)

40/10 = 4 T = 2pi/0.525pi = 400/101 ~ 4

(e)

T = 40/14 = 2pi/0.7pi = 20/7

(f)

T = 32/12 = 2pi/0.75pi = 8 / 3

M2.6

M2.7

(a)

(b)

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课程描述: 市场调研收集来的数据,大多是杂乱无章的,要从这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找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正确的数据归纳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判定市场动向,制定合适的生产及销售计划。然而,错误的数据归纳分析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以至严重的损失。如何正确的归纳分析调查数据呢? 本课程将从实战出发,透过鲜活有趣的案例,为您一一阐述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调查数据归纳分析的方法尽管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认真筛选、复核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并应用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就一定能得出科学有用的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借鉴,少走弯路! 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可分为如下三步: 首先要筛选、复核数据;

其次归纳整理调查数据; 最后加工分析数据。 筛选数据的方法有: 1.经验筛选。 2.条件筛选。 3.逻辑性筛选。 复核数据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具体的方法有: 1.1.多方求证。 1.2.逐一核对。 2.引用数据及免责。 3.及时补充完善数据。

归纳整理数据的方法主要包括: 1.划分信息集群。划分依据包括: 1.1.按调查目的划分。 1.2.按数据来源划分。 1.3.按数据类型划分。 2.整理数据的逻辑关系。数据的逻辑关系有: 2.1. 管控从属型。 2.2. 因果致因型。 2.3. 作业流程型。 2.4. 密度分布型。 3.建立数据的索引关系。 对于数据的加工分析的内容有: 1.加工数据。方法有: 1.1. 转换数据。具体包括:(1)数据的提炼。(2)转换表达方式 2.推导论证。主要包括(1)推算法。(2) 总结规律。(3) 逻辑判断 3.统计分析。包括(1) 数理统计。(2) 分析趋势。 4.消除误差。

大数据技术架构解析

大数据数量庞大,格式多样化。大量数据由家庭、制造工厂和办公场所的各种设备、互联网事务交易、社交网络的活动、自动化传感器、移动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生成。它的爆炸式增长已超出了传统IT基础架构的处理能力,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数据管理问题。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数据架构,围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知识形成、智慧行动”的全过程,开发使用这些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 一、大数据建设思路 1)数据的获得 大数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感知式系统的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的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因此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社交网络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数据的汇集和存储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应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数据的管理 大数据管理的技术也层出不穷。在众多技术中,有6种数据管理技术普遍被关注,即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内存数据库技术、列式数据库技术、云数据库、非关系型的数据库、移动数据库技术。其中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受关注度最高。上图是一个图书数据管理系统。 4)数据的分析 数据分析处理: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大数据的处理类型很多,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数据。挖掘的任务主要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 5)大数据的价值:决策支持系统 大数据的神奇之处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它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它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它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6)数据的使用 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

XML解析技术研究

XML解析技术研究 摘要:XML作为过去十年中出现的最流行的技术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其中XML解析技术是XML应用的关键。本文介绍了XML解析技术的研究动向,分析和比较了4种XML解析技术的优劣,并归纳总结了应用系统设计中选取合适的XML解析技术的原则。 1 引言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由World Wide Web 联盟(W3C)定义的元语言,即一种关于语言的语言。XML的设计源于SGML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淮通用标记语言),是SGML 的子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Internet上结构化文档的交换。简单的说,XML是一组规则和准则的集合,用于以无格式文本来描述结构化数据[1].1996年W3C联盟就开始从事XML的标准化工作,并于1998年2月10日发布了XML1.0. XML的出现给分布式计算领域带来了重大影响,其力量源于它的数据独立性[1].XML是纯数据描述,与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或传输协议无关,从而将数据从以代码为中心的基础结构所产生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让数据能够在Web上更自由的流通。 然而XML本身只是以纯文本对数据进行编码的一种格式,要想利用XML,或者说利用XML文件中所编码的数据,必须先将数据从纯文本中解析出来,因此,必须有一个能够识别XML文档中信息的解析器,用来解释XML文档并提取其中的数据。然而,根据数据提取的不同需求,又存在着多种解析方式,不同的解析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环境。选择合适的XML解析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应用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了解和区分各种不同的XML解析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 XML解析技术分析 所有的XML处理都从解析开始,无论是使用XSLT或Java语言,第一步都是要读入XML文件,解码结构和检索信息等等,这就是解析,即把代表XML文档的一个无结构的字符序列转换为满足XML语法的结构化组件的过程。 2.1 XML解析技术的分类 根据从XML中获取数据的简易性,性能和最终所得到的数据模型的不同,XML 解析技术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面向文档的流式解析; 2)面向文档的对象式解析; 3)面向文档的指针式解析;

四年级英语第三周周末作业

四年级英语第三周周末作业 姓名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 一、读朗文Chapter1 Part C, Part E三次,背Part C 第1-3幅图和Part E 的 对话部分。 二、读单词表Part A,Part B, Part D单词、短语和句子三次,并听写Part A 和Part B的单词、短语及句子。 三、完成练习卷张。 American Food The United States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Fast Food Nation”.This i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fast food restaurants, like McDonalds and KFC, there. Americans like to eat fast food because it is inexpensive and convenient. For Americans with a busy schedule, fast food is the easiest way to have a filling meal. Because many American families are eating fast food quite often, many children are becoming overweight. This has become a very big problem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ldren are choosing to eat unhealthy foods and their health is paying for it. 1、Why is the United States called the "Fast Food Nation"? A. Because they invented fast food restaurants. B. Because fast food is the least expensive. C. Because they make the best fast food. D. Because Americans eat a lot of fast food. 2、Why do people like to eat fast food? A. Because it tastes very good. B. Because it is cheap and easy. C. Because they like restaurants. D. Because they cannot cook.

视频分析技术的原理

视频分析技术的原理 视频分析技术通常采用背景分离(背景减除)技术来进行图像变化的检测(所有的视频分析模式,如入侵、丢包、逆行等都是一种模式的图像变化)。其思路是对视频帧与基准背景图像进行比较,相同位置的像素(区域)变化则认为是变化了的区域,对这些区域进一步处理、跟踪、识别,得到包括目标位置、尺寸、形状、速度、停留时间等基本形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完成目标的跟踪和行为理解之后,也就完成了图像与图像描述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使系统进一步进行规则判定,直到触发报警。 背景减除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其算法本身需要大量的运算处理资源,并且仍然会受到光线、天气等自然条件及背景自身变化(海浪、云影、树叶摇动等情况)的影响。但是,针对不同的天气以及自然干扰,已经有多种附加算法(过滤器)应用来弥补这些缺陷,随着芯片能力的提升及算法改进,相信视频分析技术会进一步成熟。 视频内容分析的关键技术 前景目标的探测是视频分析技术实施的前提条件。背景减除法是目前视频分析技术中用于前景目标探测的最常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当前图象和背景图象的差分(SAD)来检测出运动目标(区域)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的运动目标特征数据,精确度和灵敏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但对动态场景的变化,如光线变化情况也比较敏感。背景减除法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模型做差后形成运动目标区域,即图中的小船。 动目标区域,即图中的小船。 背景模型的建立是背景减除法的关键所在。通常,视频分析算法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背景学习”,所谓背景学习,实质上是利用时间平均图像的方法,将背景在一个时间段(如30秒钟)内的平均图像计算出来,作为该场景的背景模型。那么,“背景学习”时间结束后,系统仍然需要具有“背景维护”的能力,之前建模的背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能保证系统对场景内的图像变化不那么敏感,如光线变化、影子等等,因此,开发出实用、有效的背景模型以适应动态、复杂的场景是目标探测及视频分析技术的关键。 视频分析的工作流程 视频分析实质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人类的工作过程来实现的。人类通过眼睛这个“传感器”实现视频的采集、预处理、处理然后将真实图像传送给大脑,大脑并不是对所有传送过来的图像进行整体的分析处理,而是采用多

初二英语第三周周末作业

初一英语第三周周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20分) ( ) 1. I have ________ free time ________ Kate, so I can read a lot. A. less; than B. more; than C. fewer; than D. much; than ( ) 2. __________ of the meeting, he said something important to us. A. In the end B. In end C. Near end of D. Near the end ( ) 3. People in the USA say “eraser” while people in the UK say “________”. A. film B. autumn C. lift D. rubber ( )4. Shanghai is ________ than any other city in China and it is one of the ________ cities in the world. A. bigger; bigger B. bigger; biggest C. biggest; bigger D. biggest; biggest ( )5. Why come and play basketball with us? A. not you B. don’t C. not to D. not ( )6. My cousin is in in Shanghai No.11 Middle School. A.3th Grade B.3 Grade C. Grade 3 D. Grade 3rd ( )7. If it next Sunday, you still the Great Wall? A.will rain; do; visit B. will rain; will; visit C. rains; do; visit D.rains; will; visit ( )8. He always looks . Now he’s looking at his new drawing. A. happy; happily B. happy; happy C.happily; happily D. happily;happy ( )9.There an exciting softball match on TV this evening. A. will have B.are going to have C.are going to be D. is going to be ( )10.I’m sure you drive a car next month. A. will can B.will be able to C. are able to D. could ( )11.I have money than you, but I have friends than you. A. more; more B.less; more C.fewer; more D.more; less ( )12. Why ______ you ______ to school earlier this morning ? A. did ; came B. didn’t ; come C. didn’t ;came D. did ; not come ( )13. ----Remember to bring your homework here tomorrow. ---- _____________. A. Yes, I do. B. Yes , I will. C. No, I won’t. D. You are right. ( )14. A horse is ____________ animal. It helps people a lot. A. a useful B. an useful C. a useless D. an useless ( ) 15. There are more boys in our class than _________. A. you B. your class C. yours D. in yours ( )16.___________ of the two women is my mother. A. The older B. Older C. The old D. The oldest ( )17.His sister is _____ better at English than I. A. much B. very C. more D. too ( )18.China is larger than ______________ in Asia(亚洲) A. any country B. any other countries C. any other country D. another country ( )19. —Do you remember what she ________ two years ago? —Yes, she was fat then. A. liked B. is like C. likes D. was like ( ) 20. —How ________ the medicine tastes!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 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 (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 (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 (4) 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 (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 (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内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 (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 (2)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 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归纳内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作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 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如《古都的秋》作者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2)从开头、结尾入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就就会使人感觉到。”“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高度评价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贡献,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3)从写作背景、文章关键句入手。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作者针对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主要从揭露“送去主义”、“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送来者”的本来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 (4)从散文的类型入手。 记叙类:以记人物叙事为主,主要看作者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画龙点睛的句子,分析赞扬了什么精神,鞭策了什么世风; 抒情类:以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为主,主要看抒情的方式,直接还是间接。间接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看流露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包括哲理散文) 议论类:以议论为主,主要看作者的观点,借助哪些生动形象的材料来论证的。

高一化学第三周周末作业

高一化学第三周周末作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后面的答题卡中)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的量是把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C、1摩尔氢气分子可以表示为1molH 2 所含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D. 6.02×1023个H 2 2、摩尔质量最大的化合物是 A. CO2 B.NaOH C. HCl D. Cl2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中含有约6.02×1023个C原子 A.1molCH 4 B.0.012kg12C 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 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D.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都等于它的式量 4、标准状态下,2molN2的体积是 A. 11.2L B.22.4L C. 44.8L D.2L 5、0.5L 1mol/L FeCl3溶液与0.2L1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浓度之比 A.5 : 2 B.3 : 1C.15 : 2 D.1 : 3 6、1molCO和1molCO2具有相同的①分子数②原子数③C原子数④O原子数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H2SO4的质量是98g.mol-1 B、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 C、9.8gH2SO4含有N A个H2SO4分子 D、6.02×1023个H2SO4分子的质量为98g 8.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 A、224mLH2(标准状况)和0.1molN2B.2g H2和16g O2 C、11.2LN2(常温常压)和22g CO2D.9g H2O和0.5molCl2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关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1994)一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Mason,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2.关于语言功能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也称为“谋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见Halliday,1994)。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包括感情、信息、思想等),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为“经验功能”,韩礼德(1985,1994)在论述语言纯理功能时,认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一起构成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3.什么是语篇? 韩礼德(1989)以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因此,严格地说,语篇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见黄国文2001:5—6)。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因此,一整篇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周双休日作业设计(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周双休日作业设计(附答案) 第三周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6千人糕 一、看拼音,写词语。 zú jì zuó tiān fēng lì wēn nuǎn ()()()() gān tián láo dòng wèi dao xū yào ()()()() 二、给多音字组词。 cháng() bèi() zhǒng() hǎo() 长背种好 zhǎng() bēi() zhòng() hào() kōng() chéng() lè() céng() 空盛乐曾 kòng() shèng() yuè() zēng() 三、比一比,再组词。 锋()昨()冒()曾() 峰()咋()昌()增() 味()甘() 妹()甜() 四、选词填空。 哪里那里 1、你们()下雪吗? 2、你从()找到这本书的? 好奇惊奇 3、我的( )心终于控制不住了。 4、看到这幅杰作,我( )得瞪大了眼睛。 特别特殊 5、难道它的味道很( )吗?

6、如果没有( )情况,明天八点必须准时到校集合。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溪 ( )的孩子 ( )的细雨 ( )的露珠 ( )地问 ( )地想 ( )的米糕 ( )的劳动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踪迹—( )寻觅—( ) 奉献—( ) 到处—( ) 反义词:寒冷—( )年轻—( ) 浑浊—( ) 平常—( ) 七、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 ( )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 )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 )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 )这糕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 )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 ( )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七、仿写句子。 1、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 寻找 。 2、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才能 。 3、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难道 吗?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哪里 , 就出现在哪里。 2、大米是 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 、 、 、 ……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s ān 个ɡè小xi ǎo 伙hu ǒ伴b àn 小xi ǎo 野y ě猪zh ū、小xi ǎo 象xi àn ɡ和h é小xi ǎo 袋d ài 鼠sh ǔ一y ì同t ón ɡ上sh àn ɡ山sh ān 栽z āi 树sh ù。 没m éi 有y ǒu 锄ch ú头t óu 挖w ā树sh ù坑k ēn ɡ怎z ěn 么me 办b àn ?小xi ǎo 野y ě猪zh ū说shu ō:“不b ú要y ào 紧j ǐn ,不b ú要y ào 紧j ǐn ,我w ǒ有y ǒu 硬y ìn ɡ硬y ìn ɡ的de 嘴巴。”不b ù一y ī会hu ìr 儿ér ,小xi ǎo 野y ě猪zh ū就ji ù用y òn ɡ嘴zu ǐ巴b ā拱ɡǒn ɡ出ch ū了le 一y í个ɡè树sh ù坑k ēn ɡ。

信息分析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基础篇1 信息分析概论 1.1信息分析的含义 1.1.1信息分析的定义 1.1.2相关概念解析 1.1.3相关领域解析 1.2信息分析的类型 1.2.1按领域划分 1.2.2按内容划分 1.2.3按方法划分 1.3信息分析的特点与作用 1.3.1信息分析的特点 1.3.2信息分析的作用 1.4信息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4.1信息分析的产生 1.4.2信息分析的发展 2信息分析的流程 2.1课题选择 2.1.1课题来源 2.1.2选题原则 2.1.3课题类型 2.1.4选题程序 2.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3信息收集 2.3.1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2.3.2非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2.4信息整理、鉴别与分析 2.4.1信息整理 2.4.2信息鉴别 2.4.3信息分析 2.5报告编写 2.5.1研究报告的结构 2.5.2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 2.5.3研究报告的类型

3信息分析方法 3.1方法与方法论 3.1.1方法的概念 3.1.2方法论的概念 3.2信息分析方法的来源 3.2.1逻辑学的方法 3.2.2系统分析的方法 3.2.3图书情报学的方法 3.2.4社会学的方法 3.2.5统计学的方法 3.2.6未来学(预测学)的方法 3.3信息分析方法体系 3.3.1信息分析方法的历史发展 3.3.2信息分析方法的分类 3.3.3信息分析方法的体系机构 第二部分方法篇4逻辑思维方法 4.1比较法 4.1.1概念 4.1.2注意点 4.1.3应用 4.2分析与综合 4.2.1分析 4.2.2综合 4.2.3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4.3推理 4.3.1概念 4.3.2推理在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4.3.3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5特尔菲法 5.1概述 5.1.1特尔菲法的由来 5.1.2特尔菲法的特点 5.1.3特尔菲法的用途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78-84 Guangzhou, China Aspects of Translation from a Discoursal Perspective ZHANG Mei-fang Translation is a new discipline in academic terms. It is just starting to feature as a subject of study in its own right. Like other new disciplines, it needs to draw on the findings and t 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own methods. But which disciplines it can be naturally and effectively related to is still a matter of some controversy. Linguistics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language both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It should therefore have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budd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hich no longer restrict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phenomena, but extend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In creating a new text out of a previously existing one, translators inevitably go beyond what is said and written in the original text, trying to se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text unfolds and in which it is to be interpreted. In studying this complex process at work, we are in effect seeking insights which take us beyond translation itself towards the who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ctivity and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it takes place. This paper aims at introducing M.A.K.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explain som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89), language is either for action or for information, so it is organized by the function it is called on to serve and shaped by its purposes. All use s of language have a context. The textual features enable the discourse to cohere not only with itself but also with its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is analyzed by Halliday and Hasan into three components (field of discours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mode of discours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ideational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and textual function). Apart from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is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ere is also a broader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the text has to be interpreted: its context of culture. The context of culture is the institutional and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hat gives value to the text and constrains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culture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will be briefly examined and an English TEXT and its two Chinese versions will be analyzed. It is not the aim of this short paper to build any translation theory in rela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but rather to look into detailed analysis for areas where the discoursal theory of language can bring insights t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Key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context of situation context of culturetranslation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of English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 P .R .China

旋转知识点归纳解析

旋转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1:旋转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O 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 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定点O 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 经过旋转到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如图1,线段AB 绕点O 顺时 针转动0 90得到B A '',这就是旋转,点O 就是旋转中 心,A AO B BO '∠'∠,都是旋转角. 说明: 旋转的范围是在平面内旋转,否则有可能旋转为立体图形,因此“在平面内”这一条件不可忽略.决定旋转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旋转中心;二是旋转角;三是旋转方向. 知识点2:旋转的性质 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这说明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由此得到如下性质: ⑴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对应点的排列次序相同. ⑵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 ⑶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1 、如图2,D 是等腰Rt △ABC 内一点,BC 是斜边,如果将△ADB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到△C D A '的位置,则 ADD '∠的度数是( )D A.25 B.30 C.35 D.45 分析:抓住旋转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本题就很容易解决. 由△C D A '是由△ADB 旋转所得,可知 △ADB ≌△C D A ',∴AD =D A ',∠DAB =∠AC D ',∵∠DAB +∠DAC =090, ∴∠AC D '+∠DAC =090,∴∠045='D AD ,故选D. ' 图1 图2

解析技术

北大青鸟中关村 解析技术–解析XML文件 在千禧年左右,当XML 第一次出现在很多Java 开发人员面前时,有两种基本的解析XML 文件的方法。SAX 解析器实际是由程序员对事件调用一系列回调方法的大型状态机。DOM 解析器将整个XML 文档加入内存,并切割成离散的对象,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树。该树描述了文档的整个XML Infoset 表示法。这两个解析器都有缺点:SAX 太低级,无法使用,DOM 代价太大,尤其对于大的XML 文件—整个树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幸运的是,Java 开发人员找到第三种方法来解析XML 文件,通过对文档建模成“节点”,它们可以从文档流中一次取出一个,检查,然后处理或丢弃。这些“节点”的“流”提供了SAX 和DOM 的中间地带,名为“Streaming API for XML”,或者叫做StAX。(此缩写用于区分新的API 与原来的SAX 解析器,它与此同名。)StAX 解析器后来包装到了JDK 中,在javax.xml.stream 包。使用StAX 相当简单:实例化XMLEventReader,将它指向一个格式良好的XML 文件,然后一次“拉出”一个节点(通常用while 循环),查看。例如,在清单1 中,列举出了Ant 构造脚本中的所有目标:清单1. 只是让StAX 指向目标import java.io.*;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1481951.html,space.QName; import javax.xml.stream.*; import javax.xml.stream.events.*; import javax.xml.stream.util.*; public class Target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for (String arg : args) { XMLEventReader xsr = XMLInputFactory.newInstance() .createXMLEventReader(new FileReader(arg)); while (xsr.hasNext()) { XMLEvent evt = xsr.nextEvent(); switch (evt.getEventType()) { case XMLEvent.START_ELEMENT: { StartElement se = evt.asStartElement(); if (se.getName().getLocalPart().equals("target")) { Attribute targetName = se.getAttributeByName(new QName("name")); // Found a target! System.out.println(targetName.getValue()); } break; } // Ignore everything else } } } } } StAX 解析器不会替换所有的SAX 和DOM 代码。但肯定会让某些任务容易些。尤其对完成不需要知道XML 文档整个树结构的任务相当方便。 请注意,如果事件对象级别太高,无法使用,StAX 也有一个低级API 在XMLStreamReader 中。尽管也许没有阅读器有用,StAX 还有一个XMLEventWriter,同样,还有一个XMLStreamWriter 类用于XML 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