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将军崖岩画原始艺术探析

[VIP专享]将军崖岩画原始艺术探析
[VIP专享]将军崖岩画原始艺术探析

将军崖岩画原始艺术探析

江苏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骆琳

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岩画刻在一块长22米、宽15米的平整光亮、赭黄色岩石上。整个岩画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岩画画面是由若干人面像和农作物图案组成;第二组岩画画面由星象图案和鸟兽纹组成;第三组岩画画面的内容是人面像和星云图。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将军崖岩画产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将军崖岩画是一本天书”。本文将把将军崖岩画置身于原始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研究,以进一步确认将军崖岩画艺术产生的原因,以及岩画艺术风格和美学意义。

一、将军崖岩画的成因

1、适宜的地理环境是岩画产生的前提

将军崖岩画位于东径119°36′25″,北纬34°36′31″的位置,气候属于大陆性向海洋性过度的暖温带气候。此地系山地棕壤,植被丰富,存有一个完整的暖温带植被生态系统,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其附近有桃花涧、吗蝗涧、千条涧等山涧在风景如画的锦屏山上漂然而下,不远处还有盐河、蔷薇河似玉带紧紧缠绕在岩画所在锦屏山的东西两侧。根据地理学家研究:早在三、四千年前,也就是岩画产生的年代,锦屏山南麓处于半湖、半海的岸边陆域[1]。此处岸边有大量的农田,山上也有平整土地,这些都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外此处山上林木葱郁、鸟兽众多、沟涧纵横、有淡水可以饮用,并可以捕猎采果;在海上、湖中又可以捕鱼捉虾,因此此地十分宜于人类居住。而将军崖岩画所在的山包低矮平缓,象一个天然祭坛,原始先民很容易登临此地,举行集会,那山坡上平整的岩面,也正是刻制岩画的理想之处。另外通过考古调查证实此处早已有原始先民居住。例如在将军崖岩画东北侧面的150米左右,有桃花涧旧石器晚期遗址[2]。在将军崖岩画周围还有二涧[3]、陶湾[4]、马腰岭〔5〕、白鸽涧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之,在锦屏山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充足的水源,大量可耕种的土地,并具有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这些都为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此地区留下这些带有农作物图案和一些兽骨图案的珍贵岩画艺术也绝非偶然。

2、社会发展是将军崖岩画产生的基础

原始文化产生的源泉是原始社会的生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最根本的是原始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和原始经济。原始先民的生产力状况与原始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人们所从事的社会产业也十分有限,原始先民在从事艺

术创作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然而正是由于这

样一种特定的生产力状况,才产生了这一时期特定的艺术内容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将军崖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其题材的最主要内容是反映原始农业,其次也有星象

和动物内容。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连云港市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出现了大量石器农具,

如石斧、石锄、石锛、石铲、陶杵、石凿、穿孔石刀、鹿角鹤嘴锄等〔6〕,这些都证明了在当时岩画所在地的东夷部落已具有了初步的原始农耕作业,但当时的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原始先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很难得到保障,无法满足人们的食用需要。为了能够得到丰收,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当时原始宗教、巫术盛行的条件下原

始先民们就将农作物刻在岩石之上,将它们示为农神来拜祭以祈祷好的收成。另外将军崖

岩画还有一些鸟兽、蹄印等辅助图案,这恰好说明了当时单靠原始农业生产是无法满足人

们生活需要的,原始狩猎业也是维持原始先民生计的必要手段。

原始艺术与文明社会的艺术不同,对生产技术进步的依赖较为直接。而每一个时代的艺术

创作者总是用一种他们所熟悉的工具进行他们所熟悉的艺术创作活动。将军崖岩画为凿刻

岩画,经过对它的刻痕的仔细辨认和分析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此岩画是采用石器刻划而成〔7〕。许多刻痕上有密集的麻点状圆坑,可见是敲凿而成,而有的刻划纹光滑而深,断面呈“V”形说明是在敲凿痕迹上又经过多次磨刻而成。将军崖岩画所用的岩石是花岗片麻岩,硬度在6-7度左右,比当地用来制作细石器的石英石硬度要低。但原始先民即便是采用这

石质较硬的石英石在岩石上凿刻岩画也绝非易事,因此,原始先民在创作时首先是选用一

平整清洁岩面,在创作岩画时尽可能用一种最经济的线条来作画。不过原始先民非常熟悉

自己的创作工具,对自己的所创作的对象又是十分的熟悉崇拜,因此岩画所刻划的线条既

古朴而又沉着肯定,形象的驱体和姿态总能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另外原始先民在创

作此岩画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宗教、巫术思想,因此在这些简洁的线条之中往往

有一些神奇之笔。例如岩画第一组人面像,大多数头下都有一条线通向农作物,这一条线

既可理解是人物身体的抽象形式又可以理解为联接人面像和农作物的生命之线,象征着人

与农作物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仅一条直线就可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含义既经济而又寓意深刻。

3、原始宗教是将军崖岩画产生的直接动力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使是在最顺利的条件下,也免不了衣食之忧。衣食

之忧便是原始人在自然界面前软弱无力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因而也就成为产生原始宗教

信仰的基础和动因,由于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一些现象无法理解,更无法控制,便产生了

对这些事物的神秘和恐惧感,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种魔力或神灵在控制着,进而产生

了对世间万物的崇拜心理和仪式。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原始人的灵魂观念以及由灵魂观念扩大而来的精灵存在的信仰称之为“万物有灵观”。这种万物有灵论习惯上被分成

两大教义:首先它涉及一些个别生灵的灵魂,这些灵魂能在个体死亡之后或躯体死亡之后

继续存在;其次它涉及其它一些上升到神性系列的神灵,神灵能够影响或控制物质事件的

各种事件,人的现世和来世的生活,它们掌握了与人交往的过程,并从人的行为中感到愉

快或不愉快,而这种信仰的存在自然而然地或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避免地或早或晚地会导致

敬畏和赎罪活动〔8〕。因此万物有灵论在实践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各种原始宗教崇拜活动。而要使这些原始宗教仪式、转化为艺术实体,应对原始人的创作思维作进一步的探讨。法

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在研究原始思维时发现,在原始人的表象思维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甲客体和乙客体之间的神秘关系,是依照一定规律的,即这些关系都体现为人和物、物和

物之间的互动。在他们的感知中,一个客体可能就是另一个客体,或这个客体能够把神秘

性质传导给另一个客体,作为客体的“物”,往往也不可思议地是人的自身〔9〕。这种集体表象中的互渗现象,就导致了原始巫术及其仪式出现。这种以互渗为特点的原始思维方

式在原始艺术的发生上起着显著影响作用。它激发了原始先民的创作情感和创作动机,他

们认为自己所创作的对象中已渗透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力量既令人神往,又令人畏惧,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同这些神秘的力量进行交流,以使自己获得力量,战胜恐惧,

由此便产生了这种带原始宗教、巫术色彩的艺术作品。

将军崖岩画遗址本身就是一处被称作为“社”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社”是古代的土地

崇拜场所,在民族学中,这叫做“地母”崇拜〔10〕。整个将军崖岩画的内容大都和祭拜

农神,祈祷农业丰收有关。岩画A组的众多人面像大都有一条线与其下面类似禾苗的农作

物相连,人面像仿佛从农作物中生长出来,这意味着人面像与农作物之间有着血缘般的联

系,而这些人面像这就是原始先民心中能够给他们带来风调雨顺,高产丰收的农神形象。岩画B组中的鸟头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东夷部落以鸟为图腾的崇拜,他们认为“鸟”庇护着春播,关系着农作物的丰收,自然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而这些所谓的“农神”、鸟图腾等神灵形象是原始先民用石器在岩石上人工凿刻而成的,在现代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些艺术形象而已。但正因为原始先民在岩画创造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本身已受到互渗律的作用。因此岩画中的形象对原始先民来讲是和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他们给画像添上了种种神秘的属性,原始先民的思维看不见有什么困难把肖像等同于原型。这意味着,以肖像那里可以得到如同原型那里得到一样的东西,可以通过对肖像的影响来影响原型〔11〕。因此在将军崖岩画中的种种图像在原始先民的心里已具有某种生命和魔力,神灵的魔力已完全渗透到岩画的形象中去了,原始先民对它们进行了膜拜和祭祀,希望从岩画中的“神灵”获得一种力量,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因此,将军崖岩画产生的最为直接原因就是原始宗教在神秘的互渗思维下产生的。

二、将军崖岩画的艺术风格

1、写实与抽象风格相结合

什么是原始艺术的写实风格,在原始艺术中凡是与创作主体的视觉概念相一致的图像或画面,都是写实的,在原始人的眼中一件物体的真实形状,不单是其基本的空间构成的,还包括我们无法看得见而在他们的知觉中理所当然地感知到该物体所具有的神秘力量〔12〕。从将军崖岩画A组的人面像来看就基本上采用了这种神秘的写实手法。几个头像多数都采用了简朴的线条传神的将人物的头饰、纹面、眼睛表达的惟妙惟肖,这显示了原始艺术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把握形象特征的能力。但是令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是这些头像大多数是从其下面类似禾苗的农作物由一根茎脉生长出来,这似乎很不现实,而在原始先民的眼中这应当是真实的。其原因在于我们是用科学的眼睛来看世界,而原始先民则用巫术的眼睛来看世界。他们心目中的农神就应当如此,这恰恰体现了原始艺术中神秘的真实性。

抽象风格在原始艺术中,多表现为抽象的几何图形。那么应当怎样认识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过程呢?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原始人对事物的视觉概念分为中心属性(秘密力量和神秘属性)和边缘属性(空间特征)两个部分,抽象过程即是将中心属性析出的过程,表现在艺

术品上便是图像“简化过程”。比如将军崖岩画A组的农作物图案就采用了这种抽象的方法。写实农作物应当有茎有叶有果实等,而“简化”的图案中仅有几条放射性的直线条来表示农作物或在放射线条下部加一个三角形表示根部,构图相当简洁。另外B组图案中的一些鸟兽图案也多采抽象手法。通过较简单的笔法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给人以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是抽象手法灵魂之所在。

2、神秘的象征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是极富象征意蕴的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特点,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象征思维。根据黑格尔的研究,象征无论就其概念来说,还是就其在历史上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因此黑格尔把它看作是“艺术前的艺术”〔14〕。象征思维作为原始的思维,在岩画中有突出的显示,很多抽象的画面和符号,都是原始象征思维的产物,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隐藏在画面的背后,为当时原始先民所理解,却又很难被今人所破译。通过反复的研究,笔者认为将军崖岩画的象征,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具象式的象征,一种是抽象式的象征。第一种情况,如第一组岩画几个人面头像它们大多采用写实的手法,形象细致生动,参差错落的排列在一起,原始先民肯定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而今天的人们,只能靠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的用当时原始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测他们的象征含义。有人推想是氏族祖先“老祖母”形象,也有人认为是植物的精灵。笔者和一些学者认为是原始农神的形象。在认为其是农神形象基础上通过对人面头像头顶装饰的分析笔者进一步认为这些农神因有不同的分工。如3号头像头饰呈平行线造型,与禾苗相连的线条一直通到头顶,我们可以理解为平原农业的农神;2号头饰呈重叠三角形纹饰似山峰状造型,且有一条线与农作物相连,我们可以理解

其为山地农业的农神;5号头像头型呈树叶状,面部纹饰呈树叶茎脉状,8号头像头饰为三角形似山峰状且5号8号头像没有线条与农作物相连,我们可以分别理解原始林业和山地猎人的神人形象。至于今天笔者和其它人所作的推想是否合于原始先民的初衷,有待不断地探索。关于将军崖岩画人面像的象征意义,许多学者都按照不同学科加以理解研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能够自源其说,但哪一种更符合原始先民的当初的意义,至今还是莫衷一是。

后一种情况,是关于岩画大量抽象符号或图象,例如将军崖岩画的B组星象图就是由大量圆形及同心圆,以及同心圆加放射线等符号或图象组成。根据博厄斯的研究,“原始艺术

中本来就存在两种因素:一种是单纯的形式因素,只靠形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含义就成了赋予艺术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15〕”将军崖岩画B组内容学者们根据岩画所表示一些符号从形式上就了解它们应是星象图,这一点大多数学者是趋于一致的。但是对于该星象图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还存在着大量疑问,当然也许有些图像的象征含义,将成为永远的千古之谜。

3、构图朴实而精巧

从整个构图上看来,将军崖岩画显得格外朴实、自然、稚拙和率真,它洋溢着雕饰的自然美和稚拙之美。而和我国其它地区岩画构图所不同的是:我国其它地区的原始岩画布局一般不遵守透视原理和比例关系。只是在岩面上表现上下左右的二维平面观念,且较为杂乱。而将军崖岩画的构图具有整体布局的构思,并于此看出一定的均衡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形式美法则。如A组岩画各个人面大小不一,且穿插组合自然恰当,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观念,特别是A1与A2之间的交迭,形成了一定的前后关系,这在其它地区的岩画是相当少见的。另外,将军崖岩画对于局部特征的描写也根据所反映内容的重要性与否而繁、简得当。例如A组岩画所描绘农神的头像,就用运多种线条组成各式图案,来表现人物的头饰和纹面,使A组人面形态各异,丰富多彩,使其显得格外神秘,而岩画中其它的一些兽面形象则线条简洁,概括性强,这恰恰地体现了创作者心中的主次关系,以及创作的最主要目的。

三、将军崖岩画的审美价值

将军崖岩画作为原始宗教活动的产物,一方面原始宗教对于此岩画艺术的产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岩画艺术以其特有的审美魅力,也增强了原始宗教活动的感性力量,使原始宗教更有效的实现其实用的目的。在整个岩画中处处体现了创作着的审美观念,展现了很高美学价值。其中最能体现岩画形式美的是A组的人面像及农作物的构图。岩画中处于显赫地位A的组人面像,个个形象奇特、光彩照人,具有原始风味的头饰美、纹面美和神秘的“线条美”:1、头饰美,岩画A组中最大的人物头像,似为众农神的首领,他的头部配有尖圆顶装饰物,额前带着呈菱形的精美串珠饰品,显的人物庄重典雅、大度飘逸;

2、纹面美,岩画中的人面像,看上去五官不整、神态怪异,他们的面部布满了不可思议的线条纹,形成神秘莫测的纹面装饰,它拉开了与人之间的距离,带有神灵的含义,引起人

岩画的起源

岩画的起源 什么是岩画 岩画一般主要是指刻在岩石上或者是画在岩石上的图形。其实在古代这个名字有很多,有的叫石刻,有的叫做壁画。在欧洲来说,它就是一个岩石的艺术。在20世纪初期,叫做摩崖石刻。云南叫做崖画。现在我们一般统称就是岩画。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有一些是刻了以后又画上去的,或者是画了以后刻上去的。他们统称都是岩石的艺术。 岩画分布在哪些区域呢? 我们现在的岩画基本上是在边疆,原因是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阶段比较晚,他们把原始的文化传统保留的比较多,它保存的就比较好。中原地区少一些,主要是因为中原人口对自然界改变比较多,包括造梯田,这就把原有的岩画破坏了。从我们发现的情况来看,岩画大概分成三个系统,一个是北方系统,包括内蒙、新疆、宁夏、甘肃,整个北方一大片。这个系统的岩画主要是刻的,只有极个别的是画的。它的内容主要是狩猎,动物占的比重非常多。 岩画的来历 岩画好像是和当地的生活习俗有关系的,比如说少数民族有狩猎的习性,所以狩猎的内容就比较多,而在中原就是以农业和人为主? 他们描绘的就是生产的对象。第三系统就是南方,这边农业比较发达,宗教比较多,这里的岩画跟宗教有直接的关系。祭祀的特别多,像四川的一些岩画也是跟埋葬、葬礼有关系。这些岩画的数量在我们中国的比重少一点,可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再一部分就是东南沿海,现在发现包括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等。大部分都是属于汉族地区,可是他们古代的时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岩画也是刻的,数量不是很多。像香港发现的岩画,基本上都是海边,有海洋的文化。表现的也是跟海洋有一定的关系,都是海洋生物,包括船、航海等等。当时,可能是一些当地的土著居民因为要航海出去打鱼也好,活动也好为了祈求平安,在出海之前有一些祭祀的活动,刻上一些东西。规模比较大的是广东、珠海。香港也有一些,保留的还可以。 ?岩画的发展 ?当时古人为什么要岩画呢?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为了其它? 《门外文坛》就说了一段话,有人说古代的人就是闲着没事才画岩画。其实当时有两种观点:一是“为艺术而艺术”,二是“为生活而艺术”,古人是为了当时生活上的一些需要。这些话现在看来都是他们当时社会上和生产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有关系的东西。包括野牛大的一些东西,对它的研究是非常包括动作姿态,各方面的生活习性都做了生动的研究。所以这个画非常的写实。

23敦煌壁画教案1

23* 敦煌壁画 教材简析: 敦煌是我国著名历史古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这篇略读课文就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 造精神。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行文,可分 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敦煌壁画的地址。第二部分(2-5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特点。这是全文的分述,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 模宏大,风格各异。第二层意思(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三层意思(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画师。这是全文的分述二,有两层意思。先讲近代画家临摹壁画,传承敦煌艺术。再讲古代画师创造壁画,表现出令人 钦佩的精神和意志。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敦煌壁画的价值。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 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 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 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 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 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 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摹”,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 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陶器概论 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古报告,西亚是国际学术界公认最早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之一,大约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教学文稿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距今(一)以意写形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彩陶艺术的立意,是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成员共同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念。中国彩陶兴盛于氏族社会晚期,这也是图腾艺术繁盛的时期,图腾艺术同样要反映于彩陶中,图腾形象是一种人格化的启然形象,体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即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通过神灵是可以相互转换和相互渗透的,因此图腾艺术中的自然形象只不过是人与自然物的联系和媒介,不必照实地摹绘自然形象。艺术上着重表现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注意事物内在的构成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方向,而不是外在的再现对象的自然形体。图案所取的形象能够表达出意就可以了,只需取富有特征的一部分形象作示意性的表现,也就是运用意象表现的方法。我们在上文例举过许多彩陶图案中的自然纹样演变的例子,当最后这些自然形的写实纹样发展变化为写意纹样时,虽然看不出原先具体的自然形象,但仍能意会到由纹样原型基本形态构成图案所产生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运动感。以意想中的自然气氛的描写,替代了对自然物固有形体的摹拟,即由对自然物的描写由实写转为虚写,只求"画以立意"。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距今(二)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距今中国彩陶的许多图案采取动的格式,与其特有的图案定位方法有关。中国彩陶多采用以点(圆)定位的方法。这些用来作为图案定位的点和圆多为奇数,常以三点成正三角形排列,这种等距三点所连接的线是呈六十度角的斜线,而这种角度的斜线是运动感最强的。但另一方面这种等距三点所构成的正三角形呈金字塔形,有着稳定的外形。而正三角形颠倒时,即成倒三角形,又给人最不稳定的感觉,因此这种等距三点定位的图案,包含着两种相反对立的因素,是相生相克地反复运动着的,因此显得很耐看。此外这种以点来作为图案定位的方法,从图案定位点的各方都能延伸出纹样,交错回旆地占据空间,在最小的制约下获得最充分展开图案的自由,从而使图案的节奏在静中见动,动而不乱,乃至变化无穷。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未画完的彩陶上,仅画着成正倒三角形连续排列的等距定位点,而大墩子的其它彩陶则用这种等距定位点构成了动的不对称的图案。庙底沟类型彩陶还以不等距的定位点构成流动散点式的不对称图案,而这种图案是以统一的造型和动势的花纹构成,仍然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是构成形式中的自由体,而这种构成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图案构成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对中国绘画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1580724.html,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作者:高卫燕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界频频出现。我国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漸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学生,进而推动教学行为的变革。现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略作以下探究。 自主先学,了解画面构图形式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在课前提供课堂协作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感受,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中,笔者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的类别及构图》《飞天的线条和色彩》等协作单,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通过比较鉴赏《九色鹿本生故事》《右肋降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反弹琵琶舞乐图》等壁画作品了解画面描述内容以及特有的构图形式;通过对《北魏飞天》《西夏武士(局部)》《明代人物(局部)》作品描摹,掌握敦煌壁画不同的线描形式及其线条特征。真正落实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变得高效。 以境促学,感受莫高窟历史 美术教学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恰如其分的场景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敦煌壁画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这个名字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到敦煌亲身体验者的则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场景设置,以激起学生对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前赴后继地研究莫高窟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问不仅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更是为了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发展作铺垫。 此外,笔者在课前制作有关敦煌历史的微视频,精心整合的文稿、生动直观的图像、极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努力以图设境,以境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微视频由三个部分组成。

美术填空题

1.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 2.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形象的艺术。 沉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 3.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艺术性和实用艺术性两种类型。 4.美术又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5.构成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有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 6.艺术起源说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及劳动说等。 7.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8.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当人的存在进人他所说的" 天地境界"时,已与审美境界相互沟通了。 9.人生的基本活动模式有认知、审美和伦理。 1o.艺术家的主体素质包括艺术敏感、想象力和技巧。 11.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精神劳动的成果,具有物态化的存在方式。 12.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13.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14.人们把艺术家的工作称为艺术创作。 15.审美效应一般有三个阶段:共鸣、净化、领悟。 16.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内部结构和 外部形式及艺术语言都有关系。 17.艺术的种类繁多,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 视听艺术。 18.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形象性。 19.格调是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 密切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20.空间性和瞬间性是美术的存在方式和普遍的存在状态。 21.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它同社会生活的本

古老的岩画教案

古老的岩画 一、情境导入,感受美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小段表演,请大家欣赏一下 学生表演, 师:这段简短的表演使大家联想到了什么? 生:非洲... 师: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感受到原始的、古朴的、热烈的艺术气息。当然这种原始的气息来源于原始人的生活,那么同学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原始人的生活或者是原始的装扮的呢? 生:书上、电视、电影 师:这些原始人的生活和装扮肯定不是凭空想象的,那么我们是依据什么来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的呢? 生:岩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古老的岩画》 二、分析联想,发现美 师:说到岩画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拉斯科岩画故事),在法国西南部道尔多尼州乡村的三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兔。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这才发现野兔和狗跑进一个山洞,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拉斯科洞窟岩画。(幻灯片)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其中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有从2米到3米长的野马、野牛、鹿,有4头巨大公牛,

最长的约5米以上,真是惊世的杰作。据科学家考证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动物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 师:虽然拉斯科洞窟岩画是最早的绘画记录,但是他却不是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岩画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PPT)阿尔塔米拉洞窟是1869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该洞窟长约270米,深邃而曲折。150多幅壁画集中在长18米、宽9米入口处,为公元前3万~前1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绘画遗迹。洞内有史前人睡觉的地方及烧烤食物、生火取暖的石灶,灶底余烬痕迹清晰可辨。洞顶和洞壁多是简单风景草图和分散的动物画像,如野牛、野马、野猪、猛犸、山羊、赤鹿等。同学们请看,这是阿尔塔米拉岩画中最具特色的一幅,你们觉得这只野牛他怎么了? 生:受伤了,睡着了 师: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受伤的野牛》。它刻画了野牛在受伤之后的蜷缩,原始人用最简练的方法,准确有力地表现了野牛的的结构和动态师:刚才我们了认识了世界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其实,在我们的家乡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岩画,有谁知道或者见过新疆岩画吗?生:…… 师:在十一放假的时候,有同事出去玩,在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看到了岩画,还给我带回了照片(PPT)。新疆岩画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也极为丰富,新疆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以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丘陵山地。新疆岩画的时代上可追溯到石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美术鉴赏试题

第一章 一、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石器时代 原始饰品 玉器 彩陶 原始建筑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时间最长的发展阶段,约从。 2。中国本土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为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已有。 3、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开始了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除了生产工具的改变以外,更重要的变化是这时已经由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作为生活资料的单一经济发展为相结合的二元经济。 4、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拟形器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时的代表应该是。 5、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凿刻出一些,将农作物拟人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以农耕为主药的生产方式。 6、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利用稍加打制而成为生产工具。 7、最早的装饰品是出土于山西朔县的峙峪人的,距今约28940年。 8、晚期智人的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80-65万年)采用作染料。 9、玉器是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广泛用于,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10、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最早发现于。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 :A龙山文化B仰韶文化 C马家窑文化 D红山文化 2.石器时代的造型活动与原始宗教或巫术有密切的关系,这方面的遗存除了玉器之外,还有()。 A. 若干陶塑以及原始雕塑、壁画和岩画。 B. 若干陶塑以及地画、壁画和岩画。 C. 若干黑陶、彩陶以及原始建筑、壁画和岩画 D. 若干黑陶、彩陶以及原始建筑、壁画和岩画 3.通常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活动在石器时代取得了突出成就,遗迹有()。 A.原始饰品、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 B. 彩陶、编织、纺织、岩画、建筑、髹漆 C.拟形陶器、石器、饰品、玉雕、牙雕、髹漆 D. 彩陶、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 4、北京猿人遗址距今已有()的特点。 A. 57.8万年 B.80-65万年 C. 20万年 D. 2-1万年 5.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往往是一起多用,因此,今人将当时的工具因用途而命名为()。 A. 刮削器、雕刻器、刀形器 B. 雕刻器、刀形器、斧形器 C.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 D. 尖状器、球形器、雕刻器 6、山西朔县的峙峪人遗址出土地的饰品原料主要是()。 A. 水晶石、玛瑙 B.象牙、玉石 C. 骨管、牛角 D.石髓、玉髓 7.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其中黄河流域早期发现的比较重要的有()。 A.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 B.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C. 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 D.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8、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长江流域中期有代表性的()。 A.红山文化 B.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C. 大溪文化 D. 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9. 河南陕县庙底沟类型彩陶器型的最大特点是曲腹形较多,绘制的部位多数集中在()。 A. 器物内壁 B. 器物底部 C.颈部和肩部 D. 口沿和腹部外壁 10、黑陶与于青铜器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出现了()等形制。 A. 鼎、爵、斝、觚、碗 B. 鼎、盘、碗、鬲、豆 C. 尊、卣、觥、彝、鉴 D. 盂、匜、觯、壶、甑 四、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申述理由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从实用论的角度来解释,艺术起源于巫术 2、原始人磨制石器的目的仅仅在于制造工具 3、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些石器已经蜕变为礼器 4、陶器有时也承担着记事的功能 五、作品分析题:共30分。 简要分析下列作品的艺术特色 1、人面鱼纹彩陶盆 2、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3、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章 一、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青铜器 玉石雕刻 先秦壁画 帛画 丝织刺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另一幅是。 2.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等无不技艺精湛。 3、湖南安化的人虎相抱卣,虽然是一件酒器,但已经具有了独立雕塑的特点。虎的造型十分夸张,身上是__________,足部是__________。 4、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与当时的玉器一样,,透露出特有的时代氛围。 5、安徽寿县出土的大府贝铜牛是一件工艺结合的小型精致艺术品。 6、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箱上绘有。 7、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一件战国漆奁上绘制的,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8、商代的建筑大多建于之上。 9、白陶器皿刻纹细腻,质地坚硬,扣之发音清越,用色白质细的为原料烧制而成。 10、从战国漆器的情形来看,工艺手法上发展出了扣器和夹纻胎,除了彩绘还采用。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春秋中期,青铜器的铸造出现了() :A 镶嵌法和鎏金法B金银错和镂刻法 C 模印法和失蜡铸造法 D 范铸法和浇注法 2.青铜器礼器中的酒器主要有()。 A. 鼎、鬲、甗 B. 簋、盂、簠、豆 C. 觚、爵、觯、斚、尊、卣、壶、觥、彝 D. 盘、匜、鉴 3.东周时期保留下来的都城遗址痕多,最有名的是()。 A.齐国临淄故城、燕下都(河北易县)、赵邯郸(河北西郊赵王诚) B. 上林苑阿房宫 C.未央宫 D. 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4、辉县赵固发现的刻纹图鉴“宴乐射猎图案”中,东周时期的中心建筑物竖立有()根立柱。 A. 32 B.24 C. 16 D. 8 5.《周礼》中详细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中,用()礼天。 A. 苍璧 B. 黄琮 C.青圭 D. 赤璋 6、春秋中期以后,各国青铜器广泛流行()。 A. 夔纹 B.蟠螭纹 C. 饕餮纹 D.云龙纹 7. 青铜器“莲鹤方壶”从造型到装饰充满灵动,通体满饰纠结的龙螭纹,象征了新时代的自由精神。这件珍贵的艺术品出土于河南()。 A.郑州 B.安阳 C. 新郑 D. 淅川 8、利簋充分体现了周人的理性精神,它是用来()。 A.祭祀的容器 B. 演奏的乐器 C. 警世的鸣钟 D. 量酒的标准器皿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敦煌飞天在各个朝代飞天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各个时期形成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敦煌飞天乾闼婆紧那罗壁画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古代为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随着岁月流逝,敦煌成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与文物的承载体。莫高窟位于敦煌城的东南,为佛教的中心圣地,洞窟南北通连,上下重叠,层层如蜂房,与西千佛洞、安西东万佛峡,合称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宝库。洞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不停的营建,反映了一千年间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各种活动与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佛教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传承、演变。至今为止,莫高窟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每个洞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艺术特色,牵涉到宗教、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仅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就有270多个窟绘有飞天。 一、关于“飞天”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石窟分类研究,目的是为了把石窟艺术所反映的敦煌文化全面地公诸世人,以促进敦煌学的深入发展。在初步拟定的22个专题中,“敦煌飞天”入列专题研究之一①,这也推动了敦煌飞天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有关此方面的论著的出版、发表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再加上敦煌学发展己有近百年历史,出版物研究成果丰富,也为敦煌飞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敦煌飞天》②中常书鸿、李承仙的文章《敦煌飞天》是研究敦煌飞天较早的作品,把飞天定义为印度佛教众神之一键达婆,说出了飞天的狭义概念,此文章还简要概括了敦煌飞天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之后,国内学者纷纷针对飞天这一形象展开了研究,内容涉及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方面。段文杰在《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③,一文,对各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做了概况。《中国飞天艺术》④一书,从飞天艺术溯源谈起,还包括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内容,全书文字 ①段文杰:《开发敦煌石窟文化的丰富宝藏》,《敦煌研究》,1990.1。 ②中国旅游出版社著:《敦煌飞天》,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 ③段文杰:《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敦煌研究》,1987.1 。 ④郑汝中、台建群著:《中国飞天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

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兴衰:彩陶艺术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生产技术方面获得的重要进步,它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制陶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突破实用的功能,开始被赋予审美的内涵。那时,黄土高原的主人开始在陶器的泥胎上,用天然含铁红土以及赭石的溶浆绘制简单的纹饰,经火后,烧结在橙黄色的陶器表面上,成为一道红色或者黑色的装饰物。这就是最初的彩陶。 彩陶是很美的事物。随着绘画工具和技艺的改进,许多新的绘画题材融入进来。相对于石木雕刻、岩画、编织等其他的人类早期艺术品,彩陶是最早兼备了线条和色彩两种美学元素的艺术形式。它沿着黄河、汉水、长江等大河向东、向西、向南传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异域的史前居民,用彩笔描绘各自的生活,抒发情感,渐渐形成了不同的纹饰风格。公元前第五千纪以后的2000年里,在西起甘青、东到江浙、北达内蒙草原、南抵湘沅流域的广阔范围里,摇曳多姿的彩陶荟萃成一个缤纷灿烂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广阔的时空范畴里,最发达的彩陶艺术,是在黄河流域。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这三支先后传衍、分布上略有交错的地方文化,构成史前彩陶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半坡文化的彩陶 半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4300年)发源于渭河流域,它的彩陶流行动物纹装饰,鱼纹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半坡鱼纹的样式很多,大都是鱼的平展侧

面形象,鱼体各主要部位都加以描写,风格颇为写实。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钵,腹部绘有三尾鱼,相互追逐。鱼的形象逼真,线条规整,比例也很匀称,反映出史前人类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水平。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盆,盆底绘着五条鱼,围成一圈,错落有致。笔法变化自然,黑白映衬,表现鱼儿游戏追逐中,仰合翻腾的身姿;一条小鱼还依傍在大鱼的身边,分外亲昵。想象当盆中水影晃动,五条小鱼会随波摇摆,该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另有一件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出自西安半坡遗址。盆底对称地绘有两张人面和两条鱼。鱼纹简化成长三角形,以网格纹表示鱼鳞。人面作闭目态,两耳和两腮外侧各绘一条鱼,整幅图案似乎带有某种隐晦的含义。 半坡文化晚期的鱼纹,渐渐变得写意而更具符号化,往往用直线勾勒轮廓,三角形成为最常见的结构。此外,半坡文化中还出现了鸟纹、鹿纹、犬纹等多种动物的图像。半坡文化的居民像孩子一般,描绘他们的生活,彩陶中流露出活泼、质朴的童年气息。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 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文化的东方――豫西晋南地区――继起了另一种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庙底沟文化。它在早期受到半坡文化的影响,生成了很有特点的彩陶系统。进入公元前四千纪,这种文化迅速发展,并以一种磅礴气势向四周

岩画

中国传统单色艺术形式—岩画 姓名:黎旭辉 班级:艺术设计2班 学号:1008022013 指导教师:兰德

一.单色艺术形式—岩画简介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二.单色艺术形式—岩画的发展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记录岩画的国家。岩画指刻或画在岩石表面的图画,这种画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延续时间大约从三万年前到今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七十多个国家,七百八十个地区,数千个地点发现了岩画,已经记录下来的岩画图像约有两千万个。 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对岩画记载多达二十多处。中国也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岩画的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沧源,东起东海之滨的连云港,西至新疆昆仑山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山地,尤以临近沙漠或半沙漠地带为最多,目前全国已有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珠海、台湾、香港、澳门、福建、江苏、安徽、山西等十八个省(区)约七十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画,遗址总数有数百个,大概不下几十万幅。题材丰富多彩,有人物、动物、日月星辰、房屋、武器、神祗、符号、手足印迹、人面、兽蹄印迹,车辆、帐蓬等,多方面地反映了猎牧人的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祭祀、生殖崇拜等物质与精神生活。形式手法多种多样,敲凿磨刻、颜料涂绘,应有尽有。 就岩画产生的时间而论,中国岩画也是很悠久的。就目前已发现的,当以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和内蒙古阴山岩画(不是全部)为最早,大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更早,距今约一万年左右。阴山岩画中有鸵鸟一幅,其上有七只直立的鸵鸟;还有两幅大角鹿岩画,角上部呈扁平形掌状,而这两种动物在我国北方生活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已经灭绝。在将军崖岩画附近十几米处的桃花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其东南湖泊沉积层里发现了亚洲象、水牛、大角鹿等动物化石,并有火烧和砍砸的痕迹。岩画的制作手法也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此外,云南沧源岩画、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最晚的岩画可至明清时代。中国岩画先后沿续近万年之久,值得认真研究。 阴山岩画《鸵鸟和人面像》阴山岩画《大角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