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雷雨中 繁漪的分析

标签: 杂谈
封建知识女性命运的挽歌
— 《雷雨》
在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中,繁漪是继周朴园与鲁侍萍之后的又一典型人物。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可以说,她原本美好的人生完全是被封建大家庭所遏制和摧残的,她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她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最多的。从繁漪的身上,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我们又从中收获了什么?
通过对《雷雨》中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再现封建知识女性悲惨的命运。
首先,她属于上层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有着强烈的叛逆,她不愿为封建大家庭所压制,她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在这一方面,她是非理性的,完全不顾及事情的后果,有着很强的反抗性,试图打破封建大家庭的束缚。这种力量,完全是由性而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原始的一点野性,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作为后母,与长子周萍发生恋爱关系,造成“母亲不像母亲,儿子不像儿子”的尴尬局面。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人们会感到这是人被逼到走头无路的地步的病态的挣扎,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其次,她的爱情必定是悲剧的。在周公馆里,从生下周冲起,她与周朴园之间就不存在爱情,她成为周公馆里的一件装饰品。在这种没有爱的生活让她的精神受到巨大的伤害。繁漪的悲剧,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周朴园一手造成的,他的自私和专制,剥夺了妻子的精神追求,并且限制了她的人身自由,不允许她涉足周公馆外的一切交际活动,从而活活地将繁漪“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在这种得不到爱的情况下,繁漪只好去追求情欲上的满足,借此去慰藉自己枯竭的生命。这种追求是人性的必然,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必然又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她的悲剧是个人情欲与世俗观念的尖锐对立。
第三,她所追求的爱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对等的。繁漪主观的认为,只要她爱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周萍的感受,即使后来周萍不再爱她,她依然不能释怀,继续纠缠于这段不正常的感情。在这种不平等的爱情中,她又是相当自私的,她得不到周萍,也不让四凤得到,百般阻挠和破坏,如雨夜跟踪周萍,在四凤与周萍约会的时候,将窗户反插,以及后来阻止四凤和周萍离开周公馆。这种畸形的爱有着强烈的摧毁力,与其说她对周萍是一种爱,不如说是一种占有

欲。在单方面付出的感情当中,她必然得不到真正的爱。
第四,她的爱是与整个社会相脱节的。繁漪所追求的完全是一种个人幸福,不顾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自己的儿子乱伦,不符合时代潮流,注定了她的失败。
总之,繁漪作为上个世纪的知识女性,她对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有着美丽的憧憬,但是封建礼教对她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压抑,让她所有的希望都因此而幻灭,让她成为活着的死人,而她所热烈追求的爱情,只是对束缚的心灵的一种排泄和安慰,是不可能实现的。
经典作品的所在,在于它留给人类的思索是无限的,通过曹禺的《雷雨》,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悲哀,感受到封建制度下知识女性的压抑。繁漪是最具有“雷雨”式的性格的人物,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思维平台上评价她。自从这个艺术形象面世以来,对她的评价也是毁誉不一。但是现在,更多的人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来认识这个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