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作业鲁科版选修4

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作业鲁科版选修4
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作业鲁科版选修4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

1.下列装置中属于电解池的是( )

解析:选C A项装置是原电池;B项装置既不能构成原电池(两电极相同)也不能构成电解池(无直流电源);C项装置是电解池;D项装置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故不能构成原电池。

2.电解池中,阳极一定( )

A.发生氧化反应B.与电源正极相连

C.是铂电极D.得电子

解析:选B 阳极材料若为活泼金属则直接发生氧化反应;若为惰性电极,则最易失电子的阴离子发生氧化反应。

3.电解Cu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阴极和阳极上首先析出的物质分别是( )

A.Cu和Cl2B.H2和Cl2

C.H2和O2D.Cu和O2

解析:选A 在CuCl2和NaCl溶液中,Cu2+、Na+、H+向阴极移动,因Cu2+氧化性最强,则阴极反应为Cu2++2e-===Cu,而Cl-、OH-向阳极移动,因Cl-的还原性比OH-强,所以阳极反应为2Cl--2e-===Cl2↑,故电解时阴极、阳极首先析出的物质分别为Cu和Cl2。

4.某同学欲完成2HCl+2Ag===2AgCl+H2↑反应,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是( )

解析:选C 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后,因此Ag不能直接与盐酸反应,可利用电解的方式使反应得以进行。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Ag须失电子成为Ag+,因此Ag为阳极。

5.用石墨电极电解某酸溶液时,在相同条件下,阴、阳两极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之比是2∶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阴极上一定产生H2,阳极上一定产生O2

B.该酸可能是盐酸

C.电解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D.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解析:选A 电解酸溶液时,H+在阴极上放电产生H2,又因阴、阳两极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之比是2∶1,可知阳极上一定产生O2,故该酸为含氧酸,电解该酸溶液的实质是电解水,则电解后溶液的酸性增强。

6.如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

A.逸出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呈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呈红色

解析:选D 由图可知a为阴极,b为阳极,由于电极为石墨,且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为Na+、SO2-4、H+和OH-,故电极反应为阳极4OH--4e-===O2↑+2H2O;阴极4H++4e-===2H2↑,两极均产生无色、无味气体,且阳极气体比阴极气体少;由于阳极附近

OH-减少,故溶液呈酸性,由于阴极附近H+减少,故溶液呈碱性,故滴入石蕊溶液,阳极附近显红色,阴极附近显蓝色。

7.下列各组中,每种电解质溶液电解时只生成氢气和氧气的是( )

A.HCl、CuCl2、Ba(OH)2

B.NaOH、CuSO4、H2SO4

C.NaOH、H2SO4、Ba(OH)2

D.NaBr、H2SO4、Ba(OH)2

解析:选C 电解时只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电解质所含的阳离子在H+之后放电,阴离子

应该在OH -之后放电。电解HCl 溶液的方程式为2HCl=====通电Cl 2↑+H 2↑,A 项错误;电解CuSO 4

溶液的方程式为2CuSO 4+2H 2O=====通电2Cu +2H 2SO 4+O 2↑,B 项错误;电解NaBr 溶液的方程式为

2NaBr +2H 2O=====通电2NaOH +H 2↑+Br 2,D 项错误。

8.以石墨为电极,电解KI 溶液(其中含有少量酚酞和淀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阴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B .阴极逸出气体

C .阳极附近溶液呈蓝色

D .溶液的pH 变小

解析:选D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KI 溶液时,阴离子在阳极的放电能力I ->OH -

,阳离

子在阴极的放电能力H +>K +,所以该电解反应为2KI +2H 2O=====通电I 2+H 2↑+2KOH 。由于在溶液

中含有少量酚酞和淀粉,所以在阳极附近碘单质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在阴极由于产生氢气,溶液显碱性,遇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因为产生了碱,溶液碱性增强,所以溶液的pH 变大。

9.如下图装置中,a 、b 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a 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1)电源的负极是________,B 中的阳极是________。

(2)电极质量增加的是________,A 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B 装置用U 形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给装置是电解装置,根据现象推断,a 、b 为惰性电极,a 附近溶液显红色,即a 附近溶液呈碱性。则a 极析出H 2,发生还原反应,是阴极。故电源X 是负极,Y 是正极。在A 装置中,铂极是阴极,铜极是阳极。阳极活性电极本身放电,阴极是Cu 2+

放电,即阳极:Cu -2e -===Cu 2+(氧化反应),阴极:Cu 2++2e -===Cu(还原反应),故A 装置是典型的电镀装置,pH 无变化,各离子浓度也无变化。B 用U 形管是为了让H 2和Cl 2分开,防止爆炸。电解

方程式:2NaCl +2H 2O=====通电 2NaOH +H 2↑+Cl 2↑。

答案:(1)X b (2)Pt 不变 (3)防止H 2、Cl 2混合后发生爆炸

10.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①硫酸;②盐酸;③NaOH 溶液;④Na 2SO 4溶液;⑤CuCl 2溶液;⑥NaCl 溶液;⑦CuSO 4溶液。

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阴极反应与①相同的有________,与⑤相同的有________。

(2)阳极反应与①相同的有________,与②相同的有________。

(3)写出电解下列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有水被电解的是________,只有电解质本身被电解的是________,电解质和水都被电解的是________。

(5)电解后溶液的pH 显著增大的是________,减小的是________。

(6)欲使溶液⑥电解后复原需______________,欲使电解后的⑦复原需加入________。 答案:(1)②③④⑥ ⑦ (2)③④⑦ ⑤⑥

(3)2H 2O=====通电2H 2↑+O 2↑

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2CuSO 4+2H 2O=====通电2H 2SO 4+2Cu +O 2↑

(4)①③④ ②⑤ ⑥⑦ (5)②③⑥ ①⑦

(6)通入HCl 气体 CuO

1.同温、同压下,用惰性电极在U 形管中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消耗相同的电量,生成气体体积最大的是( )

A .饱和食盐水

B .CuCl 2溶液

C .CuSO 4溶液

D .NaOH 溶液

解析:选A 电解饱和食盐水,两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氯气,假设转移2 mol 电子,生成氢气和氯气各1 mol ,共2 mol ;而电解CuCl 2溶液产生的气体只有氯气,转移2 mol 电子,生成氯气1 mol ;电解CuSO 4溶液,产生的气体只有氧气,转移2 mol 电子,生成氧气0.5 mol ;电解NaOH 溶液,两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转移2 mol 电子,生成氢气1 mol 、氧气0.5 mol ,共1.5 mol 。

2.下列有关水的电解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提高水的电解速率,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

B .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钠,电解结束后溶液的pH 将会保持不变

C .电解过程中,阴极区附近溶液的pH 会增大

D .当电解产生氧气1.12 L(标准状况)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解析:选A 氯化钠是电解质,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后,电解速率加快,但是电解时氯离子要失电子,阳极得到氯气;加入少量的硫酸钠,实为电解水,硫酸钠浓度增大,但溶液的pH 将会保持不变;电解过程中,阴极区氢离子得电子,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 增

大;产生1 mol 氧气转移4 mol e -

,故产生氧气1.12 L(标准状况)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

3.某同学按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解初期,石墨电极上有H 2产生

B .整个电解过程中,H +的浓度不断增大

C .电解一定时间后,石墨电极上有铜析出

D .电解初期,总反应方程式为Cu +H 2SO 4=====电解CuSO 4+H 2↑

解析:选B 电解初期,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 -2e -===Cu 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 ++2e -===H 2↑。电解一段时间后,成为电镀铜,溶液中离子浓度及pH 等不再 变化。

4.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乙中横坐标x 表示通过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 表示反应生成Cu 的物质的量

B .E 表示反应消耗H 2O 的物质的量

C .E 表示反应生成O 2的物质的量

D .F 表示反应生成H 2SO 4的物质的量

解析:选B 题图甲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2CuSO 4+2H 2O=====通电2Cu +O 2↑+2H 2SO 4,当转移

4 mol 电子时,消耗H 2O 2 mol ,生成的Cu 、O 2和H 2SO 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 、1 mol 、2 mol 。

5.下图所示的电解池Ⅰ和Ⅱ中,a 、b 、c 和d 均为Pt 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 和d 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

解析:选D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后,只有D符合题意。

6.将含有KCl、CuBr2、Na2SO4三种物质的水溶液用铂电极进行电解,且电解时间足够长。有以下结论:①溶液中几乎没有Br-;②电解质溶液为无色;③最终溶液显碱性;

④K+、Na+和SO2-4的浓度几乎没有变化。正确的是(设Cl2、Br2全部从溶液中逸出)( )

A.①②③ B.仅③

C.①④ D.均正确

解析:选A 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有:Cl-、Br-、SO2-4、OH-,阳离子有:K+、

Cu2+、Na+、H+。因用惰性电极电解足够长时间,阴离子首先放电的是Br-:2Br--2e-===Br2,其次是Cl-:2Cl--2e-===Cl2↑,最后是OH-:4OH--4e-===2H2O+O2↑,SO2-4在溶液中不放电,阳离子首先放电的是Cu2+:Cu2++2e-===Cu,其次是H+:2H++2e-===H2↑。所以先电解CuBr2,阳极生成Br2,阴极析出Cu,当CuBr2电解完毕时,相当于继续电解HCl(H+来源于水),当Cl-消耗尽时,则继续电解水。由于Cu2+转化为Cu,电解液变为无色;Cl-放电时,水电离出的H+放电,使溶液中的OH-浓度增大;由于电解足够长时间,水被消耗,K+、Na+、SO2-4浓度会增大。

7.如下图所示,x、y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a极极板质量增加,b极极板处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

解析:选A x为电源的负极,y 为电源正极。A选项中a极板为阴极,b极板为阳极,参考各个选项知,A项符合,电解时,a极有Cu附着,b极有O2放出;B项不符合,电解时a极无质量变化;C项阳极为Fe,为活性电极,电解时Fe在阳极放电溶解,无气体生成,故C项不符合;D项电解时,Cl-在阳极放电生成Cl2,Cl2为黄绿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与题意不符合。

8.将0.2 mol AgNO3、0.4 mol Cu(NO3)2、0.6 mol KCl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用

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若在一极析出0.3 mol Cu ,此时在另一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 )

A .4.48 L

B .5.6 L

C .6.72 L

D .7.84 L

解析:选B AgNO 3和KCl 反应后,溶液中能发生放电的离子为0.4 mol Cu 2+、0.4 mol Cl -及H +和OH -;阴极生成0.3 mol Cu 时,转移电子0.6 mol 。阳极先发生反应2Cl --2e -===Cl 2↑,0.4 mol Cl -放电消耗 0.4 mol 电子,生成0.2 mol Cl 2;再发生反应4OH --4e -===2H 2O +O 2↑,消耗0.2 mol 电子,生成0.05 mol O 2,故阳极共生成气体0.25 mol ,体积为5.6 L(标准状况)。

9.如图为持续电解含有一定量CaCl 2水溶液(含酚酞)的装置(以铂

为电极),A 为电流表。电解一段时间t 1后,将CO 2连续通入电解液中。

(1)电解时,F 极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E 极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电解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池中产生的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中含有Ca 2+、H +、Cl -、OH -,通电时,Ca 2+、H +移向阴极,H +

放电能力比Ca 2+强,在E 极上发生反应:2H ++2e -===H 2↑,OH -富集在阴极(E 极),则使阴极区溶液变红;Cl -、OH -移向阳极,Cl -在阳极放电,2Cl --2e -===Cl 2↑,总反应方程式为

2Cl -+2H 2O=====通电2OH -+H 2↑+Cl 2↑,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碱性增强,通入CO 2后,生成CaCO 3

沉淀,继续通入CO 2沉淀消失,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 3)2。

答案:(1)氧化 2Cl --2e -===Cl 2↑ 还原 2H ++2e -===H 2↑ 2Cl -+2H 2O=====通电2OH

-+H 2↑+Cl 2↑

(2)①通电后E 极处溶液呈红色 ②通电时,E 极、F 极均有气体生成 ③通入CO 2时,溶液中先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 2沉淀又消失。

10.如图所示,甲烧杯中盛有100 mL 0.50 mol·L -1 AgNO

3溶液,

乙烧杯中盛有100 mL 0.25 mol·L -1 CuCl 2溶液,A 、B 、C 、D 均为

质量相同的石墨电极,如果电解一段时间后,发现A 极比C 极重1.9

g ,则

(1)电源E 为________极,F 为________极。

(2)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出物质________mol 。

(3)B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出气体________mL(标准状况)。

(4)C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出物质________mol 。

解析:由电解一段时间后A 极比C 极重,可知A 极上有Ag 析出,C 极上有Cu 析出,若

A 极上析出银的物质的量为n (Ag),则C 极上析出Cu 的物质的量为12

n (Ag),有关系式108 g·mol -1·n (Ag)-64 g·mol -1·n (Ag)×12

=1.9 g ,n (Ag)=0.025 mol 。由此可知,两电解池内的电解质均是足量的,故两池电极反应式分别为:A 极:Ag ++e -===Ag ;B 极:4OH

--4e -===2H 2O +O 2↑;C 极:Cu 2++2e -===Cu ;D 极:2Cl --2e -===Cl 2↑。A 、C 两极析出物质的量分别为0.025 mol 和0.012 5 mol ,B 极析出O 2的体积为:0.006 25 mol×22.4 L·mol -1=0.14 L =140 mL 。

答案:(1)负 正 (2)4Ag ++4e -

===4Ag 0.025

(3)4OH --4e -===2H 2O +O 2↑ 140

(4)Cu 2++2e -===Cu 0.012 5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张丽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 使学生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认识电极反应式及原电 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利用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直观的形象。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结论——应用。 教学用品:铁丝、铜丝、锌片、铜片、镁条、铅笔芯、火柴梗、西红柿、稀硫酸、无水乙醇、导线、烧杯、电流计、实物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由实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并串联一个电流计,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导出什么叫做原电池。 【板书】第三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一、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Zn2+正极(铜片):2H++2e-=H2↑ 原电池总反应: Zn + 2H+ = Zn2+ + H2↑ 3、电子方向: 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 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 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注意观察指针是否偏转,若偏转,方向如何?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若不偏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习题)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池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 C.通电时,电子从电解池的阴极流出,并沿导线流回电源 的负极 D.电解池中的阴离子在阴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2.下列装置能构成电解池的是() 3.如图是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e Cu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4.用铂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为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B.HCl溶液 C.CuSO4溶液D.AgNO3溶液 5.用石墨电极持续电解下列溶液(电流不变),阳极上产生气体的量可能发生如右图所示 变化的是() A.KI溶液B.Na2SO4溶液 C.CuSO4溶液D.NaCl溶液 6.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时钠离子向阳极移动 B.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 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 D.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黄色

7.冶炼铜矿石所获得的铜通常含有锌、铁、镍、银、金和铂等微量杂质,俗称粗铜。粗铜 的导电性不够理想,工业上常常通过电解法除去这些杂质制得精铜。下列关于粗铜精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粗铜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B.电解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保持不变 C.电解后,溶液中不存在Fe2+、Zn2+ D.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并无价值 8.若要在铜片上镀银,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将铜片接在电源的正极 ②将银片接在电源的正极 ③在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Ag+e Ag ④在银片上发生的反应是:4OH-4e2H2O+O2↑ ⑤可用CuSO4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⑥可用AgNO3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A.①③⑥B.②③⑥ C.①④⑤D.②③④⑥ 9.在50 mL 0.2 mol·L的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两个电极,通电电解(不考虑水分蒸发): (1)若两极均为铜片,则电解过程中溶液浓度将_______; (2)若阳极为纯锌,阳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两极均为铜片,且不考虑H在阴极上放电,当电路中有0.01 mol电子通过时,阴极增重_______。 10.右图为以惰性电极进行电解的装置: (1)写出各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一段时间后,在A、B、C、D各电极上析出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最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案)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原 小 梅 蒲城县尧山中学 二OO九年十二月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初步认识原电池地反应原理及形成条件,并能利用生活中地常见物品制作简易原电池. (3)能准确判断原电池地正负极,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电池形成条件进行探究地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地意义,学习科学探究地一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化学学习地过程中体验并探究带来地快乐,感受化学世界地奇妙. (2)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地意识. (3)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保地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地思想.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地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方程式地书写.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地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

学能向电能转化地本质及原电池地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实践巩固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经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地转化,能量地转化具有多样性.生火取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地过程,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地过程,而使用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地过程,这一节课我就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板书〕§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过渡〕原电池地工作原理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地主要内容. 〔板书〕一、原电池地工作原理 〔讲述〕阅读P19页活动探究1,完成Zn与CuSO4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地实验.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长负责分工,组织成员做好实验,记录相关现象.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发言〕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倾听,组织学生 〔思考问题〕由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温度升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练习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练习题 1.电解池中电解某盐溶液时,阴、阳两极相等的是 () A.析出物质的物质的量 B.析出物质的质量 C.转移电子的数目 D.放出气体的体积 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为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为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为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为阳极 3.用铂电极(惰性)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B.HCl溶液 C.酸性CuSO4溶液 D.酸性AgNO3溶液 4.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阴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轴应表示 ①c(Ag+)②c(NO-3)③a棒的质量④b棒的质量⑤c(H+) A.①③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5.如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 和 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呈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呈红色 6.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

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 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 白色,外圈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b 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 变小 7.某同学按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过程中,铜电极上有H 2产生 B .电解初期,总反应方程式为:Cu +H 2SO 4=====电解 CuSO 4+H 2↑ C .电解一定时间后,石墨电极质量不变 D .整个电解过程中,H +的浓度不断增大 8.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纯净物(方括号内物质),能 使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成分和浓度的是 ( ) A .AgNO 3[AgNO 3] B .NaOH [H 2O] C .KCl [KCl] D .CuSO 4[Cu(OH)2] 9.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pH 不变 B .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要消耗OH -,故溶液pH 减小 C .电解硫酸钠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 .电解氯化铜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0.如图所示装置,两玻璃管中盛满滴有酚酞溶液的NaCl 饱和溶液,C(Ⅰ)、 C(Ⅱ)为多孔石墨电极.接通S 后,C(Ⅱ)附近溶液变红,两玻璃管中有 气体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Ⅰ)的电极名称是正极 B .C(Ⅱ)的电极反应式是2Cl -―→Cl 2↑+2e - C .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向C(Ⅱ) D .电解过程中,C(Ⅰ)、C(Ⅱ)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相等 11.常温下用石墨电极,电解100 mL 0.1 mol·L -1Cu(NO 3)2和0.1 mol·L -1 AgNO 3组成的混合溶液,当某一电极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 L 时,假设溶液体积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阴极增重1.4 g B .所得溶液pH <1 C .阴极增重0.64 g D .所得溶液pH >1 12.按如下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中横坐标x 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推荐文档)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组林秉珠 一、设计意图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理念是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学习有用的化学。而能源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单元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的变化和转化,这是学习本单元重要的知识基础。我所在的学校释厦门六中,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想法大胆又创新,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经验和能力。 本单元安排3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是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又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往。其次,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设计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可先设计四个操作简单、对比性强、现象明显的实验,引导学生也能够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再借助动画演示形象地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加快更深刻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1、制作水果电池,以巩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出原电池的应用:制作电源。2、对比实验:粗锌和纯锌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喜获新知:利用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为认识钢铁腐蚀及防止金属腐蚀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教案 (一)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③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 2、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1、化学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 教法:试验法、讲授法、探究法、阅读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高中试卷}高中化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必修2[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从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培养角度看,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正本质、能量守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 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 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而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此本节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教法分析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学习目标】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原电池的工作。 【预备知识】 1.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中化学能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即转化为。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电子,发生反应,还原剂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自主学习】 1.一次能源:_______________,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等。 2.二次能源:______________,如电力、蒸汽等。 3.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二次能源。4.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方式 (1)间接转化---------燃煤发电 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的转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将能转化为能。是直接转化还是间接转化?(2)直接转化------原电池:(视频播放铜锌原电池实验完成课本实验2-4)

①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将能转化为能。是直接转化还是间接转化?原 ②原电池:将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的装置。 ③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反应:,正极反应:。 总反应:。在装置中硫酸溶液的作用。 装置:两电极、电解质溶液、导线(或将两电极直接靠拢) 原电池的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其反应类型属于反应。 ④原电池装置是把氧化还原反应分成两个半反应,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两个电极分别是极和极。【由于氧化还原反应在两极上进行,电子转移通过导线完成,使溶液中离子运动时干扰减小。所以,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加快。(即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大于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判断:负极:电子,发生反应。电极材料 正极:电子,发生反应。电极材料 ⑤原电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 ⑥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 a、氧化还原反应必须能自发的进行。(即氧化还原反应要能够发生) b、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两极上发生(电极参加反应时电极可以是活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单质,也可以是活泼金属和石墨棒;电极不发生反应时电极只起到作为反应的载体和导电作用两级均能用石墨棒) c、形成闭合回路(溶液能导电,两电极要接通,电极能导电) 注意:(1)原电池装置中的特点:a、电子不下水(电子只在导线和电极上运动) b、离子不上岸(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只在溶液中运动) (2)形成闭合回路时:电子从电极负极移向正极;由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而形成。(提示:应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理解)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的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2)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3)设计原电池 练习:判断正误

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预习学案

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预习学案 编辑人:李莲花 学习重点: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 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第一课时电解原理 问题一、电解 【自主学习】 ⒈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离子在电场中的是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在电场作用下,熔融的氯化钠中的和分别移向与电源负极和正极相连的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带有,Na+在这个电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成钠原子:;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带有,Cl-在将电子转移给这个电极,自身被氧化成,最终生成:。将两个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组合起来,就是电解氯化钠制备金属钠的化学反应:。 ⒉电解的定义 在的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和的过程。 [要点强化指导] ⑴电解时所用的电流必须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⑵熔融态电解质可被电解,电解质溶液也可被电解。 ⑶电解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进行的。 问题二、电解池 【自主学习】 ⒈电解池的含义 将转化为的装置被称为电解池。 ⒉电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在电解过程中,电源向反应体系提供能,电能转化为能而“储存”在反应物中。 3. 电解池的电极: 按照电化学规定,电解池中的两个电极是极、极,发生的电极叫做阳极(阳极与电源的相连);发生的电极叫做阴极(阴极与电源的极相连)。 4.: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1) (2) (3) (4) 【练习1】.分析下图,属于电解池的有()

【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电解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②电解是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③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④任何电解过程,必将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问题三、电极反应及其反应式的书写 【自主学习】 ⒈电极反应的含义 在电解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两个上分别进行的。每个电极上或是发生电子的变化,或是发生电子的变化,分别相当于的一半,这种反应常称为半反应。在电极上进行的半反应叫做电极反应,阳极上发生反应,阴极上发生反应。 [合作探究1]:电极与电子的移动方向有怎样的特点? ⑴阳极与电源的相连,阳极上发生反应,电子由电解质中 的放电经电解池极、外电路到电源的极,即:极 电 源的极; ⑵阴极与电源的极相连,阴极上发生反应,电子由电源的极、外电路到 电解池极被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得到,即:电源的极电解池的极。 [要点强化指导]电极与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的离子移动 ⑴电解池的极上有富积的大量的,故电解质中带电荷的离子向该极移动; ⑵电解池的极上缺失,故电解质中带电的离子向电解池的极移动。 规律: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与电源“—”相连的电极, 得到电子的电极, 阳离子移到的电极。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与电源“+”相连的电极, 失去电子的电极, 阴离子移到的电极。 [规律指导与总结]: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形式与步骤 ⑴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形式有两种(以Cl-被氧化为例): ①2Cl-- 2e-= Cl2↑;②2Cl-→Cl2↑+ 2e-。 举例:写出电解熔融NaCl的电极方程式 ⑵总结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 ①看电极:主要看阳极是何类型的电极,若为活性电极,电极本身被氧化;若为惰 性电极,溶液或融化状态的电解质中的阴离子被氧化。阴极一般不参与反应。 ②看离子:搞清溶液或融化状态的电解质中有哪些阳离子、阴离子,首先排出放电 顺序,然后书写电极反应式。 ③书写时一定不要忘了水的电离,水溶液中始终有H+和OH-,放电顺序中H+和OH- 之后的离子一般不参与电极反应。 ④两个电极反应式所带的电荷必相等。 ⑤书写时可依据总的反应式和某一电极反应式来写另一电极反应式。用总的反应式 减去某一电极反应式就等于另一电极反应式 问题四、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的放电顺序 【自主学习】 ⒈离子的放电是指离子失去电子或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阴离子放电越容易,电子就越容易,性就越强;反之,阳离子放电越容易,电子就越容易,性就越强。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一课时(课前)说课稿 锡盟二中金占亮一、教材分析 重要理论,《化学能与电能》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承前启后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后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知能双修本节知识不仅是有关金属、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等内容的丰富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二、学情分析 知识贮备:具备了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日常的的化学电池有很深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层次:此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锡盟二中金占亮 四、教学与学法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指导发现、微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学习。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 道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的变明确电力在当今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和电倾听、思考社会的应用和作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在我国,电能用。主要来源是什么呢,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13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生版)

专题13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燃煤发电的能量转化 (1)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2)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2.原电池 (1)实验 (2(3)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 2(4)反应本质: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5)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理论上,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个为金属,一个为能导电 的非金属)电极。 ②具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典例1】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原理: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离子运动时相互的干扰减小,使反应速率增大。 (2)实例: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2.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 (1)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实例:有两种金属A 和B ,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 极溶解,B 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 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 >B 。 3.设计原电池 (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 氧化),氧化剂(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 (2)选择合适的材料。 ①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必须导电。负极材料一般选择较活泼的金属材料,或者在该氧化还原反应中, 本身失去电子的材料。 ②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一般能与负极反应。 (3)实例:以Fe +CuSO 4===FeSO 4+Cu 为例 电极反应? ???? 负极反应:Fe -2e - ===Fe 2+ 正极反应:Cu 2++2e -===Cu 电极材料及电解质????? (1)负极:Fe (2)正极:Cu 或C (比Fe 的活泼 性差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3)电解质:CuSO 4 溶液 装置图 【典例2】 有a 、b 、c 、d 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目标导航] 1.熟悉能源的分类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2.知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通过实验会说明原电池的原理,以及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熟知原电池的应用。 一、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能源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二次能源——火力发电 (1)火力发电原理:首先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2)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其中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是燃烧。 (3)火力发电弊端:①煤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用煤发电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②能量经过多次转化,利用率低,能量损失大。 ③煤燃烧会产生有害物质(如SO 2、CO 、NO 2、粉尘等),污染环境。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2)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3)火力发电是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4)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答案(1)√(2)√(3)√(4)× 二、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1.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 实验步骤 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有气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两锌片逐渐溶解且表面都有气泡,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2.原电池 (1)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构成条件 ①原电池反应必须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③两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④电解质溶液、电极、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高中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3 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第1 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锌铜原电池再研究,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通过实验与分析,了解单液原电池的缺点 和改进方法。掌握盐桥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设计并完成一些基本的原电池实验。并能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采用实验—问题探究法贯穿全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从对单液原电池的优化引出双液原电池的装置,再由双液原电池的优化引出离子交换膜电池装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能量的角度,体会化学学科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并关注环保问题,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在学习中体验并享受实验探究带来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化学学科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 2.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重难点指导法,实验探究法。 5.教学用品 药品:锌片、铜片、硫酸铜等;仪器:电流表、导线、原电池槽、烧杯等。 6.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航天航空的高能电池以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并简单介绍应用广泛的锂离子电池;了解电池的最新发展学生认真观看体会化学学科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解读,让学生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性。 【预习评价】多媒体展示预习案做的比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对于错的比较多的地方,给予指出改正。 【复习回顾】多媒体展示预习案和预习检测的答案,原电池定义、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等基础知识。学生核对答案。加深对形成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等知识的认识。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欢迎阅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用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展示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燃煤发电的`过程能量是怎么变化的呢?

通过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那如果想要使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电池的概念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电子的转移。 要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就需要使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时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可以促进电子的定向移动。 分组进行原电池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做好相应记录。 根据实验说出铜片、锌片、电流表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铜片表面有气体产生;锌片表面没有气体产生锌片溶解;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 氢气 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么流动的吗?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