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甲基-1,3-戊二烯

3-甲基-1,3-戊二烯
3-甲基-1,3-戊二烯

3-甲基-1,3-戊二烯化学品

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3-甲基-1,3-戊二烯 化学品英文名称:3-methyl-1,3-pentadiene 技术说明书编码:2440CAS No.:

4549-74-0 分子式:

C 8H 10分子量:82.15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具刺激作用,高浓度时有麻醉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容易自聚,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不宜用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3-甲基-1,3-戊二烯 4549-74-0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全棉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在清除液体和蒸气前不能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避免产生烟雾。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容器与传送设备要接地,防止产生静电。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库温不宜超过25℃。保持容器密封,严禁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中国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TLVT N:未制定标准TLVW N:未制定标准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熔点(℃):无资料沸点(℃):75~77

相对密度(水=1):0.73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 a ):无资料燃烧热(kJ /mol ):无资料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 a ):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闪点(℃):-28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上限%(V /V):无资料爆炸下限%(V /V):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其它理化性质: 1.451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禁配物:强氧化剂。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LD 50:无资料L C50:无资料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在能利用的地方重复使用容器或在规定场所掩埋。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31015 U N编号:2461包装方法: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急性毒性: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1 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有机酸尿症的血液系统损害临床分析_彭晓音

有机酸尿症的血液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彭晓音1 刘 嵘2 王立文1 李尔珍1 师晓东2 朱彦丽1 陈 倩1 王 昕1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1. 神经科,2. 血液科 (北京 100020)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机酸尿症中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有机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液系统异常情况。 结果 36例患儿中出现血液系统异常19例(52.8%),其中贫血(Hb<100 g/L )8例 (22.2%),血常规提示两系(贫血、中性粒细胞缺乏)减少8例(22.2%),三系减少2例(5.6%),单纯血小板减少1例(2.8%)。血液系统损害可先于、同时或晚于神经系统受累。36例患儿中甲基丙二酸尿症31例,其中19例为维生素B 12有效型,11例(61.1%)有血液系统异常;而12例维生素B 12无效型中仅1例(7.7%)有血液系统异常,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 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或治疗效果不好的血液系统疾病患儿要注意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及时完善尿有机酸分析,避免漏诊。 [临床儿科杂志,2013,31(5):421-424] 关键词: 有机酸尿症; 血液系统损害; 贫血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06 (2013) 05-0421-04 Damage of blood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organic aciduria PENG Xiaoyin 1, LIU Rong 2, WANG Liwen 1, LI Erzhen 1, SHI Xiaodong 2, ZHU Yanli 1, CHEN Qian 1, WANG Xin 1 (1.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2.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organic aciduria. Methods The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and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from 36 children with organic acidur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Nineteen (52.8%) of the 36 patients had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Eight (22.2%) of them were anemia (Hb<100 g/L); eight patients (22.2%) were observed with bicytopenia (anemia, neutropenia); while 2 (5.6%) with pancytope-nia; and 1 (2.8%) with thrombocytopenia.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may occur prior to, at the same time or later tha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irty-one of 36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methylmalonic aciduria (MMA). Nineteen of MMA patients showed vitamin 12 response, eleven (61.1%) of them were with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Twelve of MMA patients were not vitamin 12 responsive and only one (7.7%) of them showed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Significant differ -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 =0.003). Conclusions For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blood diseases or ineffec-tive treatment outcome, neurological signs need to be examined. Timely organic acid analysis in urine is also needed to avoid missed diagnosis. (J Clin Pediatr,2013,31(5):421-424) Key words : organic aciduria;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emia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3.05.006 ·论 著· 通信作者:王立文 电子信箱:wangliwen2@https://www.360docs.net/doc/ff12446290.html, 有机酸是氨基酸、脂肪、糖中间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羧基酸,由于其中某些酶的缺乏导致相应羧基酸及其代谢产物蓄积,形成有机酸尿症,又称有机酸血症。自1996年报道首例异戊酸尿症以来,关于此类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通过尿液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我国高危儿中有机酸尿症检出率约为1.76%[1],是儿童遗传代谢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种。此类疾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常见为智力运动发育迟滞、继发性癫 等。而近年来血液系统异常开始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血液系统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漏诊,未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也很难纠正血液系统异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有机酸尿症合并血液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6例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即桂皮酸途径,苯丙素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类 溶剂提取法(常用溶剂及极性) (1)溶剂按极性分类: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甲醇(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能用水任意比例混合. 分子大,C多,极性小,反之,大..按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大的溶剂提取极性大的化合物 提取方法 ①煎煮法:挥发性及加热易破坏,多糖类不宜用。 ②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含淀粉或黏液质多的成分,但效率不高。 ③渗漉法:效率较高。④回流提取法: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⑤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⑥水蒸气蒸馏法: 适于具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挥发油、小分子生物碱、酚类、游离醌类等:⑥超临界萃取法:以CO2为溶剂.用于极性低的化合物,室温下工作,几乎不用有机溶剂,环保 分离方法 ①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硅胶用于大多数中药成分;氧化铝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如生物碱、萜、甾;活性炭用于水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某些苷类;聚酰胺用于酚醌如黄酮、蒽醌及鞣质。②凝胶色谱: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③离子交换色谱:基于各成分解离度的不同而分离。主要用于生物碱、有机酸及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水溶性成分的分离纯化。④大孔树脂色谱:一类没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不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是反相的性质,一般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越先被洗脱下来,极性越小,越后洗脱下来。应用于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分离富集。⑤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用于分离极性和中等极性的成分。常用固定相:氰基或氨基键合相;常用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用于离非极性和中等极性的成分,常用C18或C8键合相。常用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 糖和苷类化合物 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苷:糖或糖额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又称配糖体 构型D,L,α,β : 向上D,向下L; 同侧:β异侧:α 苷键酸水解:苷键原子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阳碳离子经溶剂化,再脱去氢离子形成糖分子。难易顺序:N-苷>O-苷>S-苷>C-苷。强酸水解:得到糖,苷元易破坏;弱酸水解:得到次级苷,确定糖的连接顺序;两相酸水解:保护苷元 酶水解:对难以水解或不稳定的苷,在酶水解条件温和,不会破坏苷元,可得到真正的苷元 显色反应 Molish反应:加入5%α-萘酚乙醇液,沿管壁缓慢滴入浓硫酸,在两层液面间会出现一个紫色环。又称α-萘酚反应.说明含有糖类或苷类. (但碳苷和糖醛酸例外,呈阴性.) 菲林和多伦反应:阳性,有还原糖.可以利用这两个反应来区别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麦芽糖、乳糖为还原糖。蔗糖为非还原糖 苷键构型的判断 糖苷的1H-NMR:成苷的端基质子H的耦合常在较低场。如:β构型J H1-H2=6~9Hz(8左右);α构型J H1-H2=2~3.5Hz (4左右) 醌类 酸性(规律) -COOH > 二个β-OH > 一个β-OH >二个α- OH > 一个α–OH 可用PH 梯度萃取分离。 其结果为①和②被5%碳酸氢钠溶液提出;③被5%碳酸钠提出;④被1%氢氧化钠提出;⑤只能被5%氢氧化钠提出 可用PH梯度萃取分离。 颜色反应 1、Feigl反应:全部醌类均阳性。碱性条件加热,紫色 2、Borntrager’s反应:也叫碱液试验,羟基蒽醌阳性。——颜色变化与OH数目及位置有关,红-紫色. 3、醋酸镁反应:含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蒽醌类阳性。 4、与活性亚甲基试剂反应kesting-Craven和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 苯醌和萘醌类的专属反应.在碱性条件下 5、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蒽酮类的特异性反 应.(唯一).蒽酮就是9或10位没有被取代的羟基 蒽酮类.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大题,看书) pH梯度萃取法P82 例:大黄蒽醌苷类的分离 苯丙素类(一个或几个C6-C3) 香豆素:一般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 母核(画) 内酯性质和碱水解反应 碱性开环,酸性闭环。但长时间加热,异构化,不可 恢复闭环. 显色反应有荧光性质 1、Gibb’s反应: 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 亚胺 C6位没取代,阳性,蓝色 2、Emerson反应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 钾反应 C6位没取代,阳性,红色 木脂素鉴识 Labat反应: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 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黄酮(C6-C3-C6) 结构与基本骨架(芦丁,槲皮素,鼠李糖,葡萄糖的 结构都要求会写)138页 经典结构是2-苯基色原酮,现在泛指两个苯环通 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黄酮类: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且3位上无含 氧基团取代的一类化合物 黄酮醇:在黄酮基本母核的3位上连有羟基或含 氧基团 二氢黄酮:黄酮基本母核的2、3位双键被氢化而 成 二氢黄酮醇:黄酮醇类的2、3位被氢化的基本母 核 交叉共轭体系:黄酮结构中色原酮部分本身无 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 系,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而显出 颜色。在7位或4’位上引入-OH及-OCH3等助色 团后,产生p-π共轭,使化合物颜色加深。 溶解度:游离黄酮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 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 水中。引入羟基增多,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 低;而羟基被甲基化后,脂溶性增加。黄酮苷一 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 溶于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平面型如黄酮、黄酮醇、查尔酮等溶解度较小, 非平面型如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的溶解性较 大,异黄酮的也较大 酸性:7,4’-二OH黄酮>7-或4’-OH黄酮>一 般酚羟基>5-OH黄酮 显色反应:(1)HCl-Mg反应:样品溶于甲醇或乙 醇1ml中,加入少许Mg,再加几滴浓HCl,一两 分钟显红~紫红色。(2)AlCl3反应:样品的乙醇 溶液和1%乙醇溶液AlCl3反应,生成黄色络合 物。(3)锆盐-枸橼酸反应:可鉴别黄酮类化合 物是否纯在3-或5-OH。样品的甲醇溶液加2%二氯 氧锆甲醇溶液。黄色不褪,有3-OH或3,5-OH, 如果减褪,无3-OH而有5-OH pH梯度萃取法:5%NaHCO3可萃取7,4’-二羟基 黄酮,5%NaCO3可萃取7-或4‘-羟基黄酮, 2%NaOH可萃取一般酚羟基的黄酮,4%NaOH可以萃 取5-羟基黄酮。 柱色谱分离 硅胶柱:利用极性差异,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黄 酮(主要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 高度驾机皇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 聚酰胺柱:通过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 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化合物结构与Rf 值:酚羟基少>多;易形成分子内氢键>难;芳 香化程度低>高;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 黄酮醇;游离黄铜>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 (含水移动相做洗脱剂);有机溶剂做洗脱剂反 之。洗脱能力由弱至强;水<甲醇或乙醇(浓度 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 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紫外 黄酮类型带II(弱峰) 带I(强峰) 取代) 黄酮醇(3-OH 游离) 250-280 358-385 异黄酮245-270 310-330肩峰 二氢黄酮/醇370-295 300-330 查耳酮220-270低强度340-390 氢谱: 黄酮或黄酮类H-3是一个尖锐的单峰出现在 6.3 处 邻位耦合:耦合常数为8Hz左右 间位耦合:2-3Hz 对位耦合:很弱,数值很小或没有 5,7-二OH黄酮δppm:H-6小于 H-8 . 7- OH 黄酮: δppm:H-6 > H-8 6’δ比较大,5’较小 同时还要看 单峰S,就没有邻,间位双锋d说明有邻位或间位 其中一个双双锋dd就说明有邻,和间两个 生物合成途径 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基本碳架均是由异戊二烯以 头-尾顺序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生源异戊二 烯法则:甲戊二羟酸是各种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 的关键前体 单萜:无环,单环,双环,三环,环烯醚。知道 卓酚酮,环烯醚萜,薄荷醇,青蒿素的二级结构 和性质 性质:萜类多具苦味,单萜及倍半萜可随水蒸气 蒸馏,其沸点随其结构中的C5单位数、双键数、 含氧基团数的升高而规律性升高 提取:挥发性萜可用水蒸气蒸馏法;一般萜可用 甲醇或乙醇提取;萜内酯可先用提取萜的方法提 取出总萜,然后利用内酯的特性,用碱水提取酸 化沉淀的方法纯化;萜苷多用甲醇、乙醇或水提 取 柱色谱:吸附剂多用硅胶。中性氧化铝。含双键 者可用硝酸银络合柱色谱分离(利用硝酸银可与 双键形成π络合物,而双键数目位置及立体构型 不同的萜在络合程度及络合稳定性方面有一定差 异)。洗脱剂多以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分离 萜烯,或混以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分离含氧萜 鉴识:卓酚酮类的检识 (硫酸铜反应:绿色结 晶);环烯醚萜的检识(Weiggering法:蓝色/紫红 色;Shear反应:黄变棕变深绿);薁类的检识 (Ehrlich反应:蓝紫绿;对-二甲胺基苯甲醛) 挥发油 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 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容的油状液体。 分为:芳香族,萜类,脂肪族 检识:化学测定常数:酸值、酯值、皂化值 提取方法:①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 法,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不能用。②溶剂萃取 法:脂溶性杂质较多。③吸收法:油脂吸收法, 用于提取贵重挥发油。④压榨法:该方法可保持 挥发油的原有新鲜香味,但可能溶出原料中的不 挥发性物质。⑤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有 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的突出优点,用于提取 芳香挥发油 三萜 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 红-紫-蓝-绿色-褪色(甾体皂苷) 黄-红-紫-蓝-褪色(三萜皂苷) 胆甾醇沉淀法:胆甾醇复合物——乙醚回流提 取,去除胆甾醇,得皂苷。因为甾体皂苷比三萜 皂苷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甾类 C21甾醇C2H5 昆虫变态激素8-10个碳的脂肪烃 强心苷不饱和内酯环 甾体母核的C-17位上均连一个不饱和内酯环。根 据内酯环的不同: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叫甲型强心 苷元;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叫乙型。 苷和糖连接的顺序分: I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

用碳酸二甲酯和环戊二烯制备甲基环戊二烯的研究

第17卷 第1期 2003.3 沈 阳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EN YAN G INSTITU TE OF CHEMICAL TECHNOLO GY Vol.17 No.1 Mar.2003 文章编号: 1004-4639(2003)01-0001-03 用碳酸二甲酯和环戊二烯制备甲基环戊二烯的研究 张建西, 张大洋, 刘瑞祥, 赵鸣玉 (沈阳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摘 要: 以碳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在二乙二醇二甲醚溶剂中,进行环戊二烯催化甲基化的研究.通过实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催化剂量及碘化钾试剂对甲基环戊二烯产率的影响,确定反应最佳条件,甲基环戊二烯产率达8518%.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甲基环戊二烯; 环戊二烯; 合成中图分类号: TQ2311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2-07-12 作者简介: 张建西(1978-),男,山西原平人,硕士,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和有机化工产品的合成研究. 甲基环戊二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来制备环氧树脂固化剂MNA [1],也可用于合成MM T (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2].但是,甲基环戊二烯与环戊二烯相比,在乙烯裂解所产生的C 52C 6组分中含量很少.因此,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经过甲基化反应制备甲基环戊二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碳酸二甲酯(简称DMC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绿色”化工产品.它能代替剧毒的光气生产多种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及各种医药农药中间体.作为甲基化试剂,可代替剧毒的硫酸二甲酯.近年来,实验表明它是一种优良的甲基化、羰基化试剂[3].对于碳酸二甲酯,文献报道一般为在其它杂原子(如氧、氮等杂原子)上甲基化,而在碳原子上甲基化报道很少. 以碳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与环戊二烯和钠反应制备甲基环戊二烯.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物产率高、无污染物排放、后处理方便、无污染等优点.这是一条与环境友好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艺路线. 1 实验部分 111 主要仪器与药品 仪器:阿贝折光仪WZS 2Ⅰ型,上海光学仪器 厂;SP501型气相色谱仪;CDMC 21B 色谱数据处 理器,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 药品:金属钠,分析纯,天津丽东区大东化工厂;双环戊二烯,83%工业品,辽化;二乙二醇二甲醚,分析纯,苏州工业园区正兴化工研究院;碳酸二甲酯,化学纯,上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分析条件:色谱柱:Φ3mm ×3m ;固定液:聚乙二醇20mol 10%;担体:Chromosorb G AW 2DMCS ,60~80目;柱温:70℃;汽化室:190℃;热导池检测器:150℃;桥电流:190mA ;氢气流速:60mL/min ;进样量:013μL.112 反应方程式 反应方程式如下: 113 甲基环戊二烯的制备 在通有氮气的干燥的250mL 圆底三口烧瓶中分别加入140mL 二乙二醇二甲醚,810g 金属钠,加热至钠呈熔融的液体状态时,立即开动搅拌器,将钠打成细小微粒,制成钠砂.将45g 新蒸环戊二烯滴入钠砂中,很快便可以观察到有大量气

有机化学II复习题

有机化学II 复习题 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相应结构式 1、 2、 3、8-羟基喹啉 4、对甲基氯化重氮苯 5、溴化三甲基苄基铵 6、烟酸 7、4-甲基咪唑 8、α-萘乙酸 9、 10、2-甲基顺丁烯二酸酐 11、 12、溴化三甲基苄基铵 13、β-萘乙酸 14、异烟酸 15、5-甲基咪唑 16、 17、氯化三甲基苄基铵 18、异烟酸 19、5-甲基咪唑 20、α-萘胺 21、 22、 23、 24、 25、 26、草酰氯 27、3-溴喹啉 28、4-甲基-4’-羟基偶氮苯 29、 30、N-甲基苯磺酰胺 31、 32、 33、 34、2-丁酮苯腙 35、 NBS 36、 37、 38、顺-2-丁烯酸 39、阿司匹林 40、 41、 42、β-吡啶甲酸 43、对硝基苯基重氮盐酸盐 44、 45、 46、 47、氨基脲 48、 49、氢氧化三甲基苄基铵 50、γ-吡啶甲酰胺 51、光气 52、 CH 3CH 2C N O C 2H 5C 2H 5

53、54、55、2,4-二硝基苯肼56、β-苯乙醇 57、2,4-二硝基苯肼58、对硝基苯基重氮盐酸盐59、60、 61、62、63、正丁醚64、 65、α,β-吡啶二甲酸66、67、N-甲基-2-乙基吡咯 68、69、70、ClCOOC2H5 71、 72、己内酰胺73、(R)-2-溴丙酸74、(E)-2-氯-3-甲基-2-戊烯酸75、溴化二丙基铵76、苯丙氨酸77、78、79、80、苄胺 81、82、83、三乙胺 二、完成下列反应式或填写反应条件 1、 2、 3、 4、 5、 6、 7、

六氯环戊二烯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最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六氯环戊二烯的特性及安全措 施和应急处置原则(最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六氯环戊二烯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 置原则(最新版) 特别警示 剧毒液体。 理 化 特 性 黄色至琥珀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醚、四氯化碳等多数有机溶剂。分子量272.77,熔点-9℃,沸点238℃,相对密度(水=1)1.70,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9.42,饱和蒸气压0.012kPa(25℃)。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农药如灭蚁灵,也用作聚酯树脂和聚氨酯

泡沫塑料的阻燃剂。 危 害 信 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不易燃烧。 【活性反应】 受高热分解,放出腐蚀性、刺激性的烟雾。 【健康危害】 对粘膜和皮肤有明显刺激性。吸入高浓度本品蒸气可致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皮肤接触可发生皮炎。长期吸入可能引起肝、肾损害。 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0.1。

安 全 措 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耐油橡胶手套。 储罐等容器和设备应设置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2-甲基-1,4-戊二烯

2-甲基-1,4-戊二烯化学品 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2-甲基-1,4-戊二烯 化学品英文名称:2-methyl-1,4-pentadiene 技术说明书编码:2439CAS No.: 763-30-4 分子式: C 6H 10分子量:82.15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蒸气具麻醉性。 环境危害: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容易自聚,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不宜用水。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2-甲基-1,4-戊二烯 763-30-4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全棉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防止烟雾或蒸气释放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乳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在清除液体和蒸气前不能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避免产生烟雾或蒸气。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容器与传送设备要接地,防止产生静电。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库温不宜超过25℃。保持容器密封,严禁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中国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TLVT N:未制定标准TLVW N:未制定标准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乳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熔点(℃):无资料

画册26-四甲基戊二酸钠

四甲基戊二酸钠 产品名称:四甲基戊二酸钠 英文名称:Tetramethyl glutaric aciduria 性状:为白色粉末;味微酸,易溶于水,不溶于醇。 分子式:C6H11NO4 分子量:1461.15 CAS :57-87-0 熔点:205℃ 含量:98%粉剂 毒性:急性口服LD50值:大鼠6300毫克/千克,小鼠>2500毫克/千克。大鼠吸入无作用剂量为200~400毫克/千克,小鼠经口无作用剂量为1298毫克/千克。未见致突变及致肿瘤作用。 包装:1kg/袋、25kg/桶 理化性质: 白色粉末,味微酸,溶于水。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四甲基戊二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 生理特点: 四甲基戊二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着四甲基戊二酸,它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之一。外源四甲基戊二酸进入植物体内,具有内源四甲基戊二酸同样的生理功能。本品主要经由叶片、嫩枝、花、种子或果实进入到植物体内,然后传导至生长活跃的部位起作用。本品能迅速渗透到植物体内,可促进细胞的原生质流动、加快植物发根速度,茎伸长,叶片扩大,绿而肥厚,增加单性结实,果实生长,打破种子休眠,改变雌雄花比率,减少花、果的脱落。四甲基戊二酸在农、林,园艺上效果均非常显著。

功能特点: 1、广谱性:四甲基戊二酸可广泛适用于粮食作物、棉花作物、油料作物、瓜果蔬菜等多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的任何时期均可使用。 2、高效性:在农药、肥料中只需加一点四甲基戊二酸就可以提高药效40%以上,减少农药、肥料用量20%,使药效更显神奇。 3、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使用四甲基戊二酸后,粮食作物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蔬菜作物叶片肥厚、叶色浓绿;茄果作物果肉充实、营养物质含量高、口感好。 4、增强抗逆能力:四甲基戊二酸能促进细胞原生质流动,提高细胞活力,加速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排毒功能,提高作物抗病,抗寒、抗旱、抗盐碱、抗倒伏等抗逆能力。 5、调节内源激素的平衡:四甲基戊二酸被植物吸收后,可以调节植物体内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脱落酸、乙烯等内源激素的平衡,促进植物体内抗病代谢过程,提高防御酶的活性,增强抵抗能力。 6、低度、无公害、无残留:四甲基戊二酸具有使用剂量少、效果好、成本低,对动物和人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使用方法参考: 1、单独使用:四甲基戊二酸是一种集营养、调节、防病为一体的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0.1-0.2g/亩 2、增强植株活力提高植株需肥欲:使用与复硝酚钠复配的多元肥料,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植物主动吸肥吸水活力,促使植物根部主动产生以下作用1、复硝酚钠可以提高根部活力,增加根部对多元营养元素的可收。 3、与叶面肥复配使用:四甲基戊二酸钠与叶面肥复配使用,可促进植物叶片变大变厚,提高光和效率,增强叶面角质层透性,提高营养元素的渗透速率。还能给植物杀虫、抗病,起到肥料的作用,又能可解除肥料间的拮抗作用,使多元肥料被植物同时可收同化,提高肥料利用率30%以上。 4、与杀菌剂、杀虫剂复配:使用四甲基戊二酸与杀菌剂混用,可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明显增强杀菌剂的防效;能够增加原生质膜的透性,使杀菌剂更易杀死病原菌,增强了药效;可增强杀菌剂与病原菌的亲合力,增强了杀菌剂药效。添加量0.15-0.3g/亩。 5、冲施肥添加量6-8g/亩。

双环戊二烯解聚制备环戊二烯

双环戊二烯解聚制备环戊二烯 工013(000087)吴美忠 摘要 本文进行了双环戊二烯气相解聚制备环戊二烯的实验研究。采用双戊二烯与水共沸法进行汽化,大大减少了汽化器与反应器的结焦的可能性。在管式反应器中考察了解聚温度、停留时间、原料组成等因素对解聚过程的影响。经过500小时的连续实验,反应器未出现堵塞现象。采用80%的粗双环为原料,经解聚可以得到97%以上的环戊二烯,350℃时解聚率为95%以上,DCPD的收率可达90%。如采用双环戊二烯含量为90%以上的双环为原料,解聚后可以得到99%以上的环戊二烯。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工艺条件下,环戊二烯产量较高,有很好的工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双环戊二烯,环戊二烯,解聚

Abstract

目录 1前言............................................................................................................................... 1.1物理性质.................................................................................................................... 1.2分离方法.................................................................................................................. 1.3原料来源.................................................................................................................. 1.4用途............................................................................................................................ 1.5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实验部分....................................................................................................................... 2.1原料来源.................................................................................................................... 2.2实验装置.................................................................................................................... 2.3实验原理.................................................................................................................... 2.4实验步骤.................................................................................................................... 2.5分析方法.................................................................................................................... 2.6数据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双环戊二烯汽化方式的选择.................................................................................... 3.2反应器结焦实验考察................................................................................................ 3.3解聚间歇实验结果.................................................................................................... 3.4 解聚连续实验结果................................................................................................... 3.5温度对解聚反应的影响............................................................................................ 3.6 停留时间对解聚的影响........................................................................................... 3.7 原料组成对解聚的影响...........................................................................................

抗爆剂概况

抗爆剂的研究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汽油杭爆剂的研究进展及其现状,介绍了现有抗爆剂的爆震机理以及汽油抗爆剂的各种分类。并对提高辛烷值和抗爆剂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抗爆剂;发展概况;辛烷值; 引言 爆震是在正常火焰到达之前,离火花塞较远的气体的自燃和爆炸,当汽油辛烷值达不到标准时会引起爆震,不但会损害汽车发动机,同时也将增加耗油量和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1】。自从1882MaIard 等人发现爆震现象以来,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输出功率,人们通过向燃料中添加某种物质防止爆震。[2]从而引出了汽油抗爆剂,汽油抗爆剂是能够提高汽油辛烷值阻止或降低爆震的一类油品添加剂,它在汽油中的应用很广泛。 1.抗爆剂的发展 1.1国外抗爆剂的发展 在通过发动机方面来解决爆震没有突破后,科学家们把方向转向燃料,发现汽油质量越重爆震现象越严重。1912 年,凯特林和米奇里开始研究爆震的消除,他们猜测向燃料中添加某种物质可能会防止爆震,依此没有理论根据的猜测,他们进行了很多盲目的探索实验,这揭开了抗爆剂发展的序幕,1 9 1 6 年发现碘是抗爆剂,万能溶剂

SeOCI可减少爆震,通过元素周期表,凯特林对Se 周围元素的化合物进行测试发现Pb、Bi 、Sb 的化合物有较好的抗爆效果,其中铅化合物的抗爆效果最佳,1921年发现了PbEt4,1923 一1959 年它一直是占绝对优势的抗爆剂,此期尽管作了许多努力,试图找到抗爆性和经济性都较好的抗爆剂,但在所测试的物质中未有哪种物质能与铅化合物相媲美,20-30年代曾出售过二茂铁,五羰基铁,因发动机磨损严重,火花塞短路及其化合物的光解而夭折,氧化铁的熔点温度和气缸内燃烧温度相近,易粘结,二战中美国曾用苯胺和醇作抗爆剂,1960年四乙基铅开始生产使用。【2】由于四乙基铅毒性大,污染面广,而且铅能损坏催化式净化器,使催化器中的贵金属催化剂中毒,降低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为防止铅污染自1975 年开始日本和美国率先在汽油中进行限铅和禁铅工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已经已淘汰了含铅抗爆剂。 1959年美国Ethyl公司首先向市场推出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简称MMT)[3],由于当时MMT的价格大约是TEL ( 四乙基铅)的4倍左右( 金属质量分数相同),因此,最初主要添加在含铅汽油中作T EL的协同或辅助抗爆剂。随着汽油无铅化,1974年MMT 作为单独的抗爆剂开始投入使用,1976 年加拿大把MMT 作为无铅汽油的抗爆剂使用,该剂有效地提高了汽油的辛烷值, 特别是对高石蜡烃组成的汽油。但是1977 年出现了对MMT 的争论, 有的研究认为MMT 在发动机燃烧室内表面形成多孔性沉积物, 使火花塞寿命缩短, 使环境中锰含量上升等, 美国国会决定1978 年停用

生化大题

2.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1)DNA 是一平行反向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 ),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 )。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 ’-5’’。(2)DNA 是一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螺距为3.4nm ,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 。DNA 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3)DNA 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4.三种RNA的功能 信使RNA(mRNA)的功能:把DNA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转运RNA(tRNA)的功能: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翻译。 核糖体RNA(rRNA)的功能:参与组成核蛋白体,作为核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5.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型)。 6.葡萄糖是如何在缺氧状态下转变成乳酸的?有何意义? 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亦称糖的无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反应部位:胞浆。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1)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 3)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4)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5)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8)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9) 2-磷酸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 ATP 10) 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意义: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供能,对肌收缩更为重要,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 7.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需经过哪些关键反应?各由哪些关键酶催化? (一).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该过程由两个反应组成: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后者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下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共消耗2个ATP 。 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二).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关键酶:果糖二磷酸酶-1 (三)6-磷酸葡萄糖在催化下水解为葡萄糖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 8.一克分子葡萄糖所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可生成多少克分子ATP? 5或7+2*12.5=30或32 9.叙述血糖的正常含量、来源、去路。 血糖的来源:人体对食物糖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或是肝内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释放入血,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合成肝、肌糖原,进行磷酸戊糖途径等产生其他糖,通过脂类、氨基酸代谢生成脂肪、氨基酸等。 血糖的正常值:3.89~6.11mmol/L 10.糖代谢所述代谢中共涉及多少关键酶?他们是哪些? 无氧氧化关键酶: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有氧氧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剩余和无氧氧化一样。 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酸酶-1、葡萄糖-6-磷酸酶。 11.磷酸戊糖途径有何重要意义。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 和5—磷酸核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