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学案

江苏省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学案
江苏省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学案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

预习思考:

1.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已有相当的成就。例如:、、、都是举世闻名的。

2.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的;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保证。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趣味实验:魔棒点灯、空杯生烟

同学们你们想当魔术师吗?今天我们开始学的化学就能帮你实现梦想。

交流讨论:1、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

2、为什么铁锅烧菜比较好?

3、水变油可能吗?

实验探究: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如课本第4页图1-7)

实验现象:

①;②;

③;④。

解释和结论:

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①保存碳酸氢铵的注意事项是:。

课后作业:

1.下列有关化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应用化学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B.化学给我们带来的都是麻烦,如臭氧层空洞、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C.化学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麻烦

D.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物品所用材料不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取的是()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3.下列对学习化学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水变油”“铜变金”这些骗术,以免上当

B.可以使人们更了解烟草的性质,提高吸烟的技能和效率

C.可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D.可以合成药物,在保障人体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4.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会造成危害的是()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D.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火焰的()

A.焰心部分 B.内焰部分 C.外焰部分 D.灯芯部分

6.写出下图中各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

7、熟记下列对应名称、符号

氢-H 氧-O 碳—C 氮—N 水—H2O 二氧化碳—CO2 氨气—NH3

碳酸氢铵-NH4HCO3

答案:

预习思考:

1、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

2、原材料和动力、农药和化肥、药物

教学过程:

实验现象①白色粉末逐渐减少

②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③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事项防高温、密封

课堂检测:

1.B

2.C

3.D

4.A

5.略

课后作业:

1.B

2.D

3.B

4.C

5.C 6略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自然资源。

2、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预习思考:

1、化学帮助我们正确,指导人类合理,促进的发展。

2、你所知道的环境问题有、、、等。

3、你认为“白色污染”是指。

4、钢铁生锈的原因.将下列左边的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用直线连接。

(1)高能燃料 a.制造计算机芯片

(2)半导体硅晶片 b.航天飞机的防热瓦

(3)石英砂 c.制造光导纤维

(4)高强度陶瓷 d.火箭的动力

(5)钛合金材料 e.制造航天航空器

5、21世纪的“材料之星”。

6、发明青霉素。结构的发现,打开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1:铁丝的生锈(如课本第5页图1-9)

实验现象:

;。

解释和结论:

实验探究2: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如课本第6页图1-13)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课堂检测:

1.被誉为21世纪“材料之星”的是()

A.石英砂 B.钛合金材料 C.纳米材料 D.半导体硅晶片

2.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宜提倡的是()

A.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B.尽量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焚烧废弃塑料 D.回收废弃塑料

3.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2005年10月9日宣布,地球最高峰——珠峰的“身高”为8844.43m,与我国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m相比,珠峰的“身高”整整低了3.70m!据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是珠峰变“矮”的主要原因之一。则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

A.温室效应 B.酸雨 C.臭氧层空洞 D.白色污染

4.含硫火柴燃烧的生成物中有,它是一种有气味的毒气体,能使的紫红色褪去。它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5.如下图所示,向锥形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湿润铁丝,塞紧带导管的

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红色的水中2~3cm后,观察到导管内红色液体的

液面会()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能确定

课后作业:

1.下列技术中不属于高新技术的是()

A.信息技术 B.纳米技术 C.航空技术 D.炼钢技术

2.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①控制工业生产中废气和废水的直接排放②增大绿地面积③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④分类回收垃圾⑤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⑥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⑧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A.全部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农村有一种现象:在长期使用煤球炉的厨房门上贴的春联比在客厅门上贴的春联更快地褪色。结合课本知识,猜测产生该作用的物质是()

A.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B.炒菜时产生的油烟

C.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D.烧开水时从水壶中冒出的蒸汽

4.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个污染时期,以下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

的是()

A.烹调时产生的油烟 B.石材释放出有害的放射性气体氡

C.水果散发出的香味 D.劣质黏合剂释放出的甲醛等有害物质

5.我国的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臭氧层空洞 D.农药化肥的污染

6、熟记下列对应的名称、符号

铁—Fe 氯—Cl 钠—Na 氯化钠—NaCl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根据概念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根据概念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能区分性质和变化。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预习思考:

1.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变化中生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以、、等形式释放出能量,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如绿色植物要吸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许多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和。

2.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如、、、、、、、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如、、氧化性、

还原性等。

课堂探究:

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1、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如课本第11页图示)

实验现象:

点燃前:蜡烛是色(填状态)

燃着中:石蜡受热,冷却后又;燃烧时产生火焰;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在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在白瓷板上可以观察到;用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以看到,然后把小烧杯迅速反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看到的现象是。

熄灭后:看到的现象。

结论:(1)蜡烛燃烧生成了和,是(填“不同”或“相同”)于石蜡的物质,蜡烛燃烧是变化。石蜡熔化,从固态变为液态,冷却后又变为固态,是变化。(2)石蜡完全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3、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练习:(见课堂检测第5题)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1、实验探究: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如课本第13页图1-31)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2、总结: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以、、等形式释放出能量,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如绿色植物要吸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许多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和。

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P12联想与启示把金刚石加工成钻石是变化,说明金刚石具有的性质是;金刚石在氧气中燃烧是变化,说明金刚石具有的性质是。

2、总结: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如、、、、、、、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3、练习:(见课堂检测第6题)

课堂检测: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 B.有颜色的变化 C.有其他物质生成 D.有气体、沉淀产生

2.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棉花、石油能燃烧 B.鸡蛋放久了会变臭

C.食盐、白糖能溶于水 D.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生锈

3.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酒精燃烧 B.食物腐烂水蒸发

C.铁铸成锅蜡烛燃烧 D.滴水成冰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是化学变化 B.铁丝燃烧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的熔沸点低是物理性质 D.金刚石的硬度大是化学性质

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樟脑丸消失 B.蜡烛燃烧 C.铁生锈 D.铜铸成铜器 E.食物腐烂

F.电灯发光 G.光合作用

6、阅读下列短文,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个概念填空。

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属________),把块状的硫研碎(属_______),取少量放入燃烧匙内,将燃烧匙加热,硫熔化成淡黄色液体(属_______),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属

_______),说明硫具有可燃性(属_______)。

课后作业:

1.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有一种与其它三种有着本质的区别,你认为这种变化是()

A.煤气燃烧 B.湿头发吹干 C.电灯发光 D.汽车轮胎爆裂

2.下列成语其本意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冰冻三尺 C.死灰复燃 D.以卵击石

3.点燃蜡烛的过程中()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C.只发生物理变化 D.只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酒精作燃料 B.用铁作炊具

C.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D.用铜制作导线

5.下列物质间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别的是()

A.高锰酸钾溶液和蒸馏水 B.碳酸氢铵和食盐

C.铁粉和木炭粉D.酒精和白醋

6.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镁带消失了 B.看到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有白色粉末状固体生成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沉淀产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C.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8.厨房里有食盐和白糖两种调味品,你能区分它们吗?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组成和结构。

2、认识到化学在开发利用各种物质上的重要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用途。

预习思考: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

、。

2.世界万物仅仅由100多种组成。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氧气由元素组成,金刚石由元素组成。更多的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如二氧化碳由和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

四种元素组成。

3.化石燃料是指、和等。

4.从课本第15~16页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化学史实:

1772年,法国化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化学家

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有放射性的钋和镭。

课堂探究:

实验探究:糖类物质组成元素的探究(如课本第14页图示)

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认为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D.物质的制取与用途

2.某学生做了以下四个家庭小实验,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观察潮湿的菜刀在空气中生锈 B.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现象

C.加热碳酸氢铵,观察其数量的变化 D.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

3.人类生活需要热量,下列热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物体间相互摩擦产生的热量 B.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所吸收的热量

C.煤炭燃烧放出的热量 D.白炽灯泡通电时发出的热量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有(用序号填空)

①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②金刚石硬度大;③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气中燃烧;④氧气比空气重;⑤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⑥钢铁容易生锈;⑦氢气具有可燃性;⑧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有(用序号填空)

①木条燃烧;②冰雪熔化;③钢铁生锈;④酒精挥发;⑤食物腐败变味;⑥通电时白炽灯泡发光。

课后作业: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的一种是()

A.石蜡熔化 B.面包变质 C.水变成水蒸气 D.樟脑丸放在衣橱中消失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

B.酒精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阳光能

D.电灯通电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热能的化学变化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在海啸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木折断 B.房屋倒塌 C.铁轨生锈 D.道路冲毁

4.电子消毒橱中的臭氧(O3)发生器在消毒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氧气(O2)转化为臭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臭氧与氧气属于同一种物质 B.臭氧与氧气之间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臭氧与氧气的性质相同 D.臭氧与氧气之间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5.食品安全和卫生关系到千家万户,下列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暴光的制假过程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安徽埠阳——用淀粉、香精、蔗糖等掺和成假奶粉

B.山西太原——用酸醋、色素、香料等加水勾兑成假陈醋

C.福建福州——用工业石蜡给发霉橙子“上光”并贴上洋标签制成的假洋水果

D.广西玉林——用燃烧硫磺熏蒸的方法得到的假中药

6.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字样填空:

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氨气是无

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可燃,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7.将左边科学家与他们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直线连接起来。

(1)门捷列夫 a.放射性的钋和镭

(2)居里夫人 b.元素周期表

(3)诺贝尔 c.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4)拉瓦锡 d.研究空气成分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预习思考:预习课本P142~147附录,思考并回答:

认识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指出下列各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

课堂探究:

、小结:物理性质: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

化学性质:(1)碱式碳酸铜能与反应

(2)碱式碳酸铜受热易

3、掌握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酒精灯的使用:(安全使用的方法)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其中温度最高。应用外焰进行加热。

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用完酒精灯,必须,不可用嘴吹灭。

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与酒精灯容积的。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扑灭。

(2)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块状固体)

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不要用手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不要用嘴尝任何药品的。

块状药品用夹取,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或取用。

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固体药品以底部为宜。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也不要,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容器内。

取用固体粉末的方法:一横()、二送(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

)、三直立(将试管)。

取用块状固体的方法:一斜()、二放(用夹取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三慢竖(将试管慢慢,让固体沿慢慢滑至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法、滴加法)

少量的液体一般用取用(滴加法),较多量的液体取用一般用直接倾倒法。倾倒液体时应注意:试剂瓶盖在桌面上;标签手心;瓶口紧贴仪器口。

取用定量体积的液体一般可选用大小适宜的量筒量取。

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应取用量1~2 mL。

课堂检测:

1.我们学习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方法是()

A.实验 B.推理 C.计算 D.测量

2.学生实验的正确程序是:①及时记录,填写实验报告;②预习实验内容;

③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④查对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齐全;⑤拆开实验装置,做好清洁整理工作()

A.②④③⑤①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②⑤③④①

3.下列加热试管中固体药品的方法错误的是()

A.试管底部略向下倾斜 B.铁夹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C.加热时要先移动酒精灯火焰,使试管均匀受热 D.加热前试管外壁要擦干

4.在给铜绿粉末加热时,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绿色粉末变成红色的铜 B.试管内壁上出现小水珠

C.有无色气体二氧化碳产生 D.试管内产生浓的黑烟

5.实验时若不慎碰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采取的措施是()

A.用嘴吹灭 B.用扇子扇灭 C.用灯帽盖灭 D.用湿抹布扑灭

课后作业:

1.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讨论时,有同学提出“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得出结论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法错误的是()

A.加入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酒精灯用完后用嘴吹灭

C.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实验中剩余药品要放回原试剂瓶 B.用点燃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C.加热试管时使用试管夹夹持 D.打开试剂瓶后,把瓶塞正放在桌上

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

...的是()

A B C D

5.给试管里的粉末状物质加热时,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A.未说明用量时取用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B.使用试管夹,且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

C.加热时,试管必须与桌面成45°角倾斜

D.加热的试管要冷却后放到试管架上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二课时)

[预习思考]预习课本P142~147附录,思考并回答:

1.认识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指出下列各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

2.掌握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托盘天平的使用:

使用方法:移到左端刻度尺“0”处,调节天平零点;放左盘,放右盘; g以下使用游码;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处。

注意事项:用于粗略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一般能准确称量至 g。

为了防止化学药品对托盘的腐蚀和污染,称量时应注意: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等质量的,将药品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可放入称量瓶、或表面皿等玻璃容器中称量。(2)量筒的使用:

较准确地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操作方法:将量筒桌面上,面对刻度,读数时视线凹液面的最低处,估计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注意事项: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的量筒;量筒不可用于溶解或稀释溶液,不能,不可用作,也不可用来长期盛放液体。

(3)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法、滴加法)

少量的液体一般用取用(滴加法),较多量的液体取用一般用直接倾倒法。倾倒液体时应注意:试剂瓶盖在桌面上;标签手心;瓶口紧贴仪器口。

取用定量体积的液体一般可选用大小适宜的量筒量取。

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应取用量1~2 mL。

**注意浓酸浓碱的取用:

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如不慎将稍多量的酸(或碱)液泼在实验台上,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如只是少量酸(或碱)溶液滴到实验台上,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如果不慎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要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后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和清水冲洗。若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如果溅进了浓酸或浓碱溶液,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课堂探究]

1.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用砂纸打磨镁带,用夹持,用酒精灯加热,当镁带开始燃烧时移到上方。一些烟花和照明弹中都含有镁粉。

2.镁的性质

物理性质:色固体,有金属,硬度小,质轻,能导电等。

化学性质:(1)可点燃

实验现象为:镁条剧烈燃烧发出、,放出,生成状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能与盐酸、醋酸等反应

实验现象:镁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镁条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课堂检测]

1.表面发黑的镁条打磨后的颜色是()

A.紫红色 B.金黄色 C.银白色 D.青白色

2.下列仪器不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烧杯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取块状的药品时,如果没有镊子可以用手拿

B.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结束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放入横放着的试管口,然后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

[课后作业]

1.在镁带燃烧的实验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冒白烟;③放热;④生成无色气体;⑤生成白色固体;

⑥发出浅蓝色火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下列仪器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 B.集气瓶 C.量筒 D.试管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酒精灯的焰心温度最高,所以用焰心加热

B.为缩短加热时间,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不用预热

C.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

D.为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试剂瓶中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弯曲 B.汽油挥发 C.冰雪融化 D.铁生锈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三课时)

[预习思考]预习课本P142~147附录,思考并回答:

1.认识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指出下列各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2.掌握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物质的加热:(固体、液体)

给液体加热时可以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蒸发皿等;给固体加热时可以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

如果被加热的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以

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接触。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冲洗,否则易造成容器破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固体要(增大受热面积);铁夹固定在离试管口处;试管口应(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倒流而使热试管炸裂);应先进行,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进行加热。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先后集中加热;试管中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处;加热时使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角;在加热过程中要不停地试管;为了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要让试管口。

(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如上图A装置:把导管一端中,用双手捂住试管,导气管口;把手松开,过一会儿,水沿导管上升形成,说明装置不漏气。

如上图B、C、D装置:堵住导气管一端,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反应器内的水面,停止加水一段时间后漏斗中与反应器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课堂探究]

(一)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

1.读:要认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2.想:要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要联系实际想问题,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说: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过程要能用简洁的化学语言表达出来。

4.做:要动手做课内、外实验,并注意操作的规范。

5.看:要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6.练:要加强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

(二)具体的学习方法

1.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学习辅导材料)。

2.认真上好课(听讲、观察、思考、笔记)。

3.认真及时复习(每天反思小结、完成适量练习,每周整理笔记),建议用错题订正集。[课堂检测]

1.某人用托盘天平称量5.1g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称量后发现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则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A.5.3g B.5.1g C.5.0g D.4.9g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 B.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用嘴吹灭酒精灯 D.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3.实验室量取45mL液体时,最好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

A.20mL B.50mL C.100mL D.200mL

4.下列可以完成加热“铜绿”实验的一组仪器是()

A.酒精灯、烧杯、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C.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 D.漏斗、铁架台、酒精灯

[课后作业]

1.做镁带燃烧实验时不需要的仪器是()

A.坩埚钳 B.石棉网 C.酒精灯 D.铁架台

2.下列仪器装了液体药品后,能直接加热(不需垫石棉网)的是()

①试管②烧瓶③烧杯④蒸发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实验中既能做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集气瓶

第一章单元测试题(1)

班级学号姓名

1.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A.有能量变化 B.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改变

C.有其他物质生成 D.发光放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干电池工作时释放能量

B.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C.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3.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的一种是()A.樟脑丸放在衣橱中消失 B.木材做成课桌

C.食物腐败 D.石蜡熔化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用煤气做燃料 B.用铜做导线 C.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D.用铁制成锅

5.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A.加碘食盐 B.无磷洗衣粉 C.无铅汽油 D.无氟冰箱

6.判断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蜡烛减少了 B.发光发热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D.石蜡熔化

7.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的变化()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8.下列变化可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爆炸 B.升华 C.熔化 D.燃烧

9.化学就在你身边,请你判断下列事实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剩饭变馊 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 D.电灯发光

10.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11.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

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12.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A.得到较多的数据 B.避免偶然现象,使实验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 D.得出不同的结论

13.下列化学工艺最早是从我国产生的是()A.酿造葡萄酒 B.烧瓷器 C.电解法精炼铜 D.合成氨

14.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白色粉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B.“绿色化学”是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化学

C.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D.“酸雨”是由大气中含硫和氮的氧化物等导致的

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镁粉可用于制造照明弹 B.木材可制成桌椅

C.铝合金可以用于制作门窗 D.钢铁可用于制作刀具

16.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下列哪项污染与其无关()A.噪声污染 B.空气污染 C.食品污染 D.水污染

17.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完后的废电池应回收集中处理 B.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绿色冰箱”是指颜色为绿色的冰箱 D.“沙尘暴”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

18.有①镊子、②烧杯、③试管、④胶头滴管、⑤药匙、⑥燃烧匙、⑦坩埚钳、⑧10mL量筒、

⑨100mL量筒、⑩托盘天平等仪器。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最必要的仪器(填写相应

的序号):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量取8mL的水用。

19.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仪器,请按下列要求把仪器名称填在横线上。

需要垫上石棉网进行加热的仪器是;从广口瓶中取出碳酸钠粉末需要用;

量取95ml水,需要用、。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9月月考试题.doc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9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分泌功能的活细胞才能产生酶 B.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定的反应物发生反应 D.酶通过为化学反应供能来提高反应速率2.图甲表示细胞中某条生物反应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酶,A、B、C代表不同的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消耗速度加快 ②若B大量堆积,则很可能是b和c催化的反应 被抑制所致 ③当图乙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 性上升 ④酶活性在t1时比t2时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 破坏更严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ATP是细胞中能量的通用“货币”,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表示同一物质 B.为保证能量的供应,细胞内储存有足量的ATP C.合成ATP所需能量可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ATP释放出来的能量可用于生命活动D.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中2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 4.对如图曲线模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表示酶促反应产物生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则AB段限 制因素可能是酶浓度 B.若表示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K+的速率与细胞呼吸的关 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 C.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则AB段限制 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D.若表示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温度 5.H2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水和氧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号试管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比较1、3号试管的现象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C.与2号试管相比,3号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快 D.3、4号试管的现象不同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6.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水解失去2个磷酸基团后可形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性腺细胞分泌的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会使ATP消耗量增加 C.植物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为所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活细胞内ATP与ADP时刻不停地发生转化,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7.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缺氧时,人体肌细胞产生的CO2量大于O2的消耗量 B.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C.在炎热夏季中,细胞呼吸将显著减弱以减少产热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技术学 0701班陈海玉学号:0756010111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三单元课题一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文字资源:《初中化学新教案》中的“课外探究 三、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

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生)猜想同或不同 (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3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 。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

2009年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教育奖励金获奖教师推荐名单

2009年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教育奖励金 获奖教师推荐名单 1.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荣兴戚亚光 2.常州轻工技校刘军 3.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陶文辉朱桂林 4.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李灯贵沈金梅 5.常州市第一中学倪莺王明华 6.常州市北郊中学王俊王绪平 7.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薛新洪朱劭晨 8.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林珍 9.江苏省华罗庚中学高志华江丽 10.江苏省溧阳中学毕道江王涛 11.常州市第二中学孔彩霞 12.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周彩珠 13.金坛市第一中学水怀国 14.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杨雪芬沈小娟 15.常州市实验小学马春江范泳敏

2009年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教育奖励金 获奖学生推荐名单 1.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姚冬梅张涛吴建娟陈莹春赵立志周丽萍2.常州轻工技校 吕江涛许亚琴朱文兵张敏 3.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吕刚吴祖诚姚蓓汤冰陈康吴迎龙 赵建明包秋玉吴凯 4.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薛艳君王宇翔沈益周春晖黄杰周琳怡 刘赟孙力萌张茹安黄超然秦雨恬张潇5.常州市第一中学 张轶岚蒋舒怡曹振飞霍音佳施海玲包瑀蔷 蒋云琳蒋小倩王浩岳敏康姚雨凌郑睿宇6.常州市北郊中学 陈倩月滕寒冰赵佳凌艳许淼

7.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陈烨蔡赟阮菁陈洪江王平渊阙梦婷宣树兵戴琪张辰恺杨誉徐力徐重行8.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石嘉蓉王梦迪陆文佳王雍孙泉烽王夏梦徐丽芳陈忆安吴剑明 9.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彭梦菲王笑朱叶顾帅侯璐汤汝鸣田海翼周顺海滕志远 10.江苏省溧阳中学 尹梦雪邱妍马潇徐金鑫陈杰王健张颖葛潘卞方圆 11.常州市第二中学 马慧简张咪赵一帆李进刘烨 12.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周晓宇王云陈思诺史佳妍吴希文 13.金坛市第一中学 朱梦妍姜舒杨曈

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 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 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 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 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 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邵东十中谭慎之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是可知,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新课程化学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认真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新教材重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的关系,所以它比原教材的化学知识量虽然减少了,但课本的“厚度”却反而增加了。鉴于教学计划给予《化学》教学课时的限制,为了不加重课堂教学课业的负担,而且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所以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以“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出现,不作为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不是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在必修2中只做一般常识性的了解,能用来解释一些粗浅的化学问题;系统的学习则要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从而完成课标的教学要求。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数学试题-中心对称2

期末复习(8)中心对称图形2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 ( ) A.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 2.下列说法:(1)矩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2)菱形的四边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5)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矩形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一条对角线与矩形较短边的和为15,则矩形面积为_____________. 4.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BD=4 3AC,则菱形的面积为( ) A.96cm2 B.94cm2 C.92cm2 D.90cm2 5.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当AB=BC时,它是菱形 B.当AC⊥BD时,它是菱形 C.当∠ABC=90°时,它是矩形D.当AC=BD时,它是正方形 6.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若△ABC的周长为10 cm,则△DEF的周长是_______cm. 7.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为 ( )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D.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E,AF∥DC,E、F两点在BC边上,且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1) AD与BC有何等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当AB=DC时,试说明□AEFD是矩形.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 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G、H分别是BD、AC的中点,当AB、CD 满足什么条件时,有EF⊥G H?请说明你的理由.

溧阳市2010年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

溧阳市2010年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考试燕山中学考场安排 考试号姓名单位考场 号 座位 号 考试地点考场位置 101张建彪大溪中学11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2赵华溧阳外国语学校12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3赵艳阳实验初中13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4史晓倩南渡初级中学14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5朱彦刚平桥初级中学15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6钟方天目湖实验学校16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7吕彦青光华初级中学17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8柯春燕旧县初级中学18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09蒋琴芬上兴中学19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0 陈乐后六中学 110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1金晓旭第四中学111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2董艳芬光华初级中学112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3徐剑峰燕山中学113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4高国民实验初中114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5刘翠花新昌中学115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6邹启燕实验初中116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7王宏南渡初级中学117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8梅桂香平桥初级中学118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19陈志兵绸缪中学119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0杨先军上兴中学120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1陈迎戴埠初级中学121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2沈益萍第二中学122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3彭红娟 少体校 123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4黄网娣光华初级中学124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5谢云天目湖实验学校125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6曹科鸣溧阳外国语学校126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7张斐 横涧中学 127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8 潘晔上黄初级中学128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129郑琴上兴中学129初一(1)班教学楼①1楼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常州市金坛区西岗中学何丽华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周九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作出明确界定,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数学核心素养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6)》中,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将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确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方面。 (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现在还没有正式颁布(发布),但史宁中教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一文中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做了细致诠释——“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八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抽象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符号意识和数感,推理能力即逻辑推理,模型思想即数学模型,直观想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就是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 上述分析发现,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基本一致,我们将采用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6)》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界定。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方面的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是指在整体思维指导下,根据知识发生的规律、内在的联系以及学生特点,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内容的主线和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研究,就是站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的视角,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寻求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做到通过单元教学的整体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前期文献综述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单元教学理论的提出与19世纪末欧美国家“新教育运动”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其倡导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整体,教材的人为分割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碎片化,难以建构完整的思维体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合作精神。随后“新教育运动”的倡导人———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克乐利提出教学整体化的原则,即将每个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的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30T14:46:36.700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俊梅 [导读]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河北省正定县第五中学王俊梅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1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1.2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1.3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1.4 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5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2 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2.1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2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3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2.4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3 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3.1 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动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3 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江苏省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罗斯福新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

罗斯福新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基础知识 班级 姓名 1、【基础知识】认识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大危机,知道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大,知道世界反法同盟的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2、【能力】学会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价值观】勇于改革创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二、知识框架(课前完成) 特点: , 范围广, 。 原因:1929~1933 影响:(1)广大劳动人民 , ,受害最深; 经济大危机 (2)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各国 , 各国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开始: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 特点: 。 影响:开创了 的先河, 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衅 1、 绥靖政策 为 ,采取了一种 为手段,换 取与对手妥协放入政策。 达到顶峰的标志: 影响: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2、爆发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强,加速战争爆发; 西方大国的 对战争爆发起催化剂作用。 3、开始标志:(时间)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22日, 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战争爆发,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 4、二战性质: 。 标志:1942年1月1日, 的签署。 过程 5、反法同盟的形成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加了反法 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役的胜利, 即是苏德战场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6、二战的转折点: 海战使太平洋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 英军在 的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7、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在 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内容: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 , 8、雅尔塔 战后成立 ,苏联在结束欧战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会议 积极:进一步协调了 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 影响: 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为建立联合国起积极作用。 罗 斯 福 新 政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有哪几种.doc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许多人对化学抱有很大的兴趣,那么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 开放性实验探究: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探究 3.1引入问题 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以及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泼性质非常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作用时,会得到什么产物?部分同学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知识,毫不犹豫地任务钠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也有部分同学会产生疑问:钠是先给水反应,还是先把铜置换出来呢?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就形成了很好的探究焦点。 3.2猜想与假设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全班同学的猜想和假设主要为两大类。一是钠先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生成产物问单质铜的红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3提出实验方案 因为探究课题的开放性强,学生各个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五花八门。总结起来,主要部分基本相同: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洗干煤油后,加入一大试管中,用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中有的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实验中有氢气产生,还添加了其他实验装备。有代表性的两类为:一是用导管将气体导入灼热的氧化铜试管中。二是在分液漏斗的顶端套一气球。

3.4实验探究,实验现象 通过分组实验,同学们主要得到了如下几种实现象。 项目 人数 猜想与假设 预测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9组(32人) 生成氢氧化铜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4组(16人) 生成氢氧化铜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3组(12人) 置换出铜 生成红色的氧化铜沉淀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3.5解释交流 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之后,互相协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首先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

泰河中学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方案.

泰河中学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加强和改进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校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校化学教学实际,特提出下列实施方案。 一、领会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深刻领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 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设置了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 3.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设置化学课程模块,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4.强调养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观

江苏省溧阳市汤桥初级中学九年级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一)

主备人:王云芳审核人:王树云王雪飞班级姓名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知道朝代更替,深刻理解把握商鞅变法、秦始皇和汉武帝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能力:能建构知识框架,知道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不同的政治制度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革,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框架 一、中华文明 1、反映流域各族融合,奠定族基础 的起源 1、炎帝、黄帝的传说 2、中华民族尊奉、为人文始祖。 原始的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体现 2、尧舜禹的传说大禹治水反映了的成就,更是的体现 二、国家的产生夏朝: 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和社会变革 2、启继承父位,标志代替 商朝:年建立。 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 东春秋: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周战国社会变革 1、各诸侯国为了相继变革。 2、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是 1、统一: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秦始皇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秦建立和加强② 中央集权的③ 措施④ ⑤ 1、汉武帝① 汉推行大一统② 的措施③ ④ 2、张骞通西域:两次出使,开辟了通往的道路。加强 各国的联系。 3、丝绸之路:成为桥梁。

三、典型例题 (一)单选题 1、“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之易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3、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和最东的两个国家是()A.秦、齐B.赵、楚C.燕、楚D.秦、魏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6、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7.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这种现象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推行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征战匈奴 D.开拓西域(二)材料分析题 (4)从商鞅变法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 化学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邵东县仙槎桥镇第三中学贺前明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涵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支点。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还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贯彻《化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化学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 1 / 7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 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的过程,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的过程。 以往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情感共鸣,课堂单调、呆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效率低。 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样的,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在化学课程中要实施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方式,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从科学的探究的各个环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来看,实验只是多种探究方式之中的一种。 在教学中尝试改变旧的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融实验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家庭小实验,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苯的结构的探究活动中,如下教学思路可供参考:(1)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十九世纪化学十大谜团之一,生产煤气剩余的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方晓、宋国洪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2、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2.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 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四、实验的具体操作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并确定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活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四川省武胜石盘初级中学校:曹均文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去阅读、思考、训练、归纳,促

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理性认识。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向未知领域探究,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的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