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林江教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主任

大家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0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十一五”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对2009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十二五”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尤其对“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本次讲座分为三讲,旨在解读中央经济会议的工作精神。

下面,我向各位同志解读第一讲: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我的讲授提纲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就是对中国这些年经济运行的历史进行简短地回顾。第二方面内容介绍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

(一)经济快速增长

首先我介绍第一部分内容,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回顾,主要谈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谈到中国经济的成就,人们不仅会想到,首先能想到的是经济快速增长这个方面。图一例示的是六五至十五我国五年计划期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我们清晰地看到六五期间我们平均增速是10.78%,“七五”是7.92%,“八五”是12%,“九五”是8.26%,“十五”是8.72%,这个平均速度,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全世界我们是最高的速度。

图二列示的是,1981-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我们看这条曲线,总体上看应该是处于高位,只有1989到1990年因为特殊的原因,经济的速度分别为4.1%和3.8%,其他的年份相对都比较高。我们平均总增速应该在9%以上。

图三列示出1993年至2010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情况。由于我们经济巨大的发展速度,那么中国累计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10年的9月份,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26483亿美元,我们回想一下,1993年的时候我们的外汇储备刚刚200多亿。所以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快,同时大家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巨额外汇储备有哪些弊端,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是外汇储备这么巨大,因为美元贬值,美国不断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外汇储备肯定要存在一些贬值、缩水、蒸发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维护一个比较合理,适度的外汇储备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速达到9%以上,我们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呢?应该说我们经济增

长源泉主要是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资本积累;第二方面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第三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拉动的作用。

我们现在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主要是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对经济拉动效应不足。因此,党中央在党的十七大当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意味着今后我们经济拉动的马车要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广泛追求地启动内需,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这样一个理念。

(二)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近些年取得成就的第二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升级。在产业经济学当中,有一个定律叫佩蒂-克拉克定律,这个定律大体上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那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

现在我们的产业结构什么样呢?我们拿两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进行一下比较。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5.9:50.9:33.2;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0.6:46.8:42.6。也就是说,2000-2009年我们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有所下,第三产业的比重得到明显地提升。这应该体现出我们的产值得到优化,但是我们仍然是第二产业的比重是最大的,如果我们考虑就业人数占产业比重,那么我们第一产业的比重实际最大,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农民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这个路还很漫长,这个任务还很繁重。

(三)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消费结构升级

第三方面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地改善,消费结构得到明显地升级。中国有一句口头禅,尤其过去经常说:“你吃饭了吗?”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我们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去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在居民消费当中,现在居民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以及服务消费的比重有所下降。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的消费比重有所上升。这应该体现出我们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现在也存在如下的问题:比如说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或者说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学中就是基尼系数有些偏大,如果基尼系数有些偏大,收入分配出现明显地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也会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

(四)投资率维持相对较高水平

第四方面就是我们的投资率多年以来一直维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平。毋庸置疑,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相对较高的投资率加速了资本积累,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五)对外贸易

第五个方面的成就是对外贸易,同志们可以看,图四列示的是1981-2008年中国进出口、出口、进口的情况。1981年,我们的进口、出口的综合也就是几百亿,但到08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万多亿了,增长速度非常快。从这张图当中可以看出什么呢?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就是2001年之后,中国的进出口、出口以及进口三大指标出现了明显的拐点。

那么这个拐点恰恰发生在2001年之后,我们回想一下,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WTO。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从我国外贸飞速发展的现实看,中国加入WTO显然是利大于弊的。

中国在2009年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德国失去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出口冠军这个位置。

我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就是我国外贸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我们存在哪些问题,实质是什么样的?

现状应该说中国已经是第一贸易大国,但是显然我们不是第一贸易强国。也就是说,贸易是大国,并不以为这贸易是强国。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还是明显地粗放型,中国的出口产品有相当部分在国际生产分工当中处于国际产品价值链的中端或者是低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出口、我们的对外贸易取得的国民利益相对而言是不多的。

实质,就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六)人口和劳动力

第六个方面,我们看一下人口和劳动力。图五表现的是2000-202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其中有三条线,蓝色的线表示总人口的变动趋势;红色的线表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情况;绿色的线表示的是60岁以上老人的增长情况。那么我们分别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三条线都出现比较平缓地上扬趋势。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基数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和60岁以上老人也是呈现相对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是不同的。

图六表现的是2000-2020年中国的人口比重。其中我们格外要关注绿色的线表示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那么蓝色的线表示的是60岁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60岁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是明显上升的,但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是明显下降的。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很快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是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时期。也就是说我们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们看一下,老龄化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呢?它的内涵指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人化。老龄化社会指的是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10%,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7%这样的一个社会。

根据数字我们计算大约在今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之后中国将正式地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个时候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将近2亿,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1.2亿。

那么同志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话,容易引发什么问题,或者说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就是人口红利明显递减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做贡献的人、处于工作状态的人相对比重不足,需要赡养的人相对比重上升,或者意味着这个时候社会的负担相对加大了。

再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未富先老的问题,赵本山、小沈阳说的小品当中也谈到了这样的笑话,小沈阳大致意思讲的是人最可怕的是人还没有死,钱没花完,本山大叔说的是最可怕的是人没死,钱没了,这就是未富先老的问题。再一个问题就是空巢老人的问题。儿女不在身边或者说根本没有儿女。这样的老人需要社会去救助,去关爱,因此进入老龄化社会给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提出很严峻的挑战。

再一个看我们中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推进的速度是很快的,2000年的时候我们这个水平是36.2%,到去年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城镇化率水平已经达到46.6%。那么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是1.6亿;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时候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时候3.63万平方公里,八年时间增加了62%。截至20008年末,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62.7%。今后中国的城镇化将快速推进,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49%左右,到2020年左右城镇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七)目前中国GDP国际排名

那么第七方面我们看一下中国目前在国际上GDP的排名,我们看一下,近五年中国在全球的人均GDP的排名。05年的时候我们是143,06年是128位,07年是104位,08年

是106位,09年我们进入了前100名,那也就是名列第99位。这个成绩从历史看应该说是很大的。因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中国有13亿人口,任何一个数被13亿一除,恐怕都非常小,或者说任何一个数被13亿乘又是非常大,因此中国由于人口巨大的规模,中国的事情相对而言更加难,那么人均水平提高到99位,我想这应该是有标志性的意义,突破了百。

07年全球人均GDP的排名,第一是卢森堡达到10多美元,第二是挪威、第三是卡塔尔,第四是冰岛等等。我们特别注意到,美国排第9,人均GDP 4500多美元。美国的人均GDP水平是很高的,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还是很强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大国。

07年总的GDP排名,美国第一,接近14万亿;日本第二,达到5.29万亿;德国第三,达到3.28万亿;中国第四,达到3.01万亿,也就是说,07年从总的GDP排名上,中国第四名。

08年总的GDP排名。如果把欧盟算上的话,欧盟是18.93万亿,遥遥领先,第二名是美国,达到14.33万亿,第三名是日本,达到4.844万亿,第四名是中国,达到4.222万亿。从总额上来看,08年中国的GDP和日本的GDP差6千多亿。

那么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美国仍然是达到第一,它是14.2万亿,日本是5.07万亿,排第二,中国是排第三达到4.91万亿,德国退居第四达到3.23万亿。也就是说,09年我们国家从GDP总量来看,排世界第三。

目前是什么情况呢?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比如说日本在今年8月16日公布二季度GDP,它公布的GDP和我们今年上半年GDP总量这么一比较的话,我们发现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美国的经济规模大致在15万亿美元左右,它是中国大致的三倍。

美国高盛经济学家奥尼尔此前发表的报告称,预计在2027年,中国的GDP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估计那个时候中国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国人可能有一部分也处在一种高度的亢奋当中,我们有必要清晰地认识一下中国的GDP超越日本变成第二,甚至按照有预测若干年之后超过美国,怎么看这个事情?

如何评价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尽管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但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如果按照人均计算,中国人均GDP也就是4000美元左右,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排名,去年(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在全球排名仅仅是99。

同时,按照中国人收入1300元的贫困标准线,全国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应该说

从上述的数字看,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是有明显地不足,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

人均水平低正说明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一份报告当中指出,中国将是长期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之一。也就是说,超过日本的GDP总量肯定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不能妄自尊大。第一方面的问题,是对中国经济近些年的简要回顾我就介绍到这里。

二、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分析

下面,我介绍第二方面的问题,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对中国经济形势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可以说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已经触底,正在显现复苏的迹象。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复苏的迹象,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呈现“V”形反转的态势,这是统计局局长、副局长和总经济师在一次公开记者会上向大家介绍的。在此之前,国内的学界或者社会各个层面曾经对我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GDP走势作出种种猜测,经济层面容易用英文字母的形状来描述GDP的增长情况。比如说有人预计中国经济会出现一种“L”形增长大家知道“L”的底部很长,并且一直在底部,这是最悲观的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经济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得到恢复。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会呈现“U”走势。我们知道,“U”形走势它毕竟能走出复苏,但是它的底相对也比较长,也就是说我们复苏的时间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这也相对比较悲观的一种看法。第三种是相对更悲观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W”形的二次探底的走势。我们把“W”可以理解成两个“V”的叠加,那么自然经济复苏的话还要下降,就是在当前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二次探底,也就是说“W”形的走势。还有的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出现“对勾”形的增长。对勾一开始是一个小的爬升然后下降,然后出现比较清晰地、比较长地复苏和增长时期。那么现在我们官方已经有权威的判断了,中国经济呈现了“V”形反转,我个人根据很多数据,包括一些主要商品的走势,以及我国GDP月度的变化情况,我认为中国经济实际上是2009年的一季度末,应该说在那个时间中国经济触底了。在09年的一季度末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呈现明显地复苏。所以经济见地是09年一季度已经就发生的事情。我们下面用分指标介绍。

(一)GDP增长

首先我们看中国经济的GDP的增长。2008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是300670亿元,增

长9%。

09年的GDP达到335353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7%。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1.9%,二季度GDP增长10.3%,三季度GDP增长9.6%。这个增长速度应该说是很快的。

全国上半年GDP增长是11.1%,前三季度GDP增长是10.6%。同志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三季度GDP增长是9.6%,相对一季度和二季度有比较明显地下降。按照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的解释,就是中国今年进行了结构调整,因为节能减排,一些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关停并转迁等产业重组这个政策。这样的话我们关掉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改造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这样的企业自然一定程度会影响GDP的增长。也就是说三季度GDP有轻微地下降主要是中国调结构的结果。

图十一列示的是2008年度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其中有2条线、蓝色的线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值。红色的线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的增长率。由于这张图列示的是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三季度的值,因此这个曲线肯定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周期性。那么周期自然就有箫条、有衰退、有复苏、有高涨不同的阶段。所以这张图起初在08一季度的时候那么经济增长的很快,但是到08年下半年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下降的速度特别快,比如说08年四季度一下子掉到6.8,09年一季度变成了6.1,这个速度下降得很快,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的原因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GDP的增速出现明显地下降。但是我们也明显地看到,09年开始我们的经济尤其是一季度之后我们的经济出现明显地复苏势头。我们看见红色这条线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的增长率。同比增长率现在从曲线的趋势上看,应该说相对比较企稳。(二)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回升

第二方面我们看一下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我们说这两个指数得到明显地回升。同样这张图,也就是图十二我们表示的08年第一季度开始一直到2010年第三季度为止,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我们看企业家信心指数也是由08年开始下降,然后接着攀升,接着上升。我这里附带向各位同志介绍一下,这个指数它的临界值是100,大于100表示企业家信心指数在增强,应该说值越大应该是越好,我们看这个指数尤其是09年一季度末之后,明显是在100以上在运转,目前是在135.9,这个位置相对比较高。

我们再看图十三,表示的是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的第三季度,也就是说今年的三季度,企业的景气指数,企业的景气指数大家顾名思义,这个指数越大说明企业景气度越高,工业生产活动越活跃我们看到尤其是近些月份,企业景气指数仍然是处于高运转,也就是说

远远大于100,目前是137.9,也就是说企业景气相对而言还是景气度比较高的。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

那么第三个目标我们看一下消费者信心指数。应该说09年1月,到2010年10月,也就是今年的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了比较平缓地回升。特别是进入今年我们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处于相对而言比较明显地恢复,我们从曲线的形状上也清晰地看到了明显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位次是高于今年和前年的,在100之上。那么消费者信心指数有什么意义呀?我们知道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是我们经济转型的关键。那么如果让老百姓消费的话,消费者要有信心,也就是说他得敢消费,他得愿意消费,那么敢消费、愿消费这个信心指数应该就增强了。

(四)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升

第四个指标我们看一下中国采购经理人的指数,我们把这个指数叫做PMI指数,这个指数它的临界值是50%。这个指数从2009年3月开始,已经明显地回升,从图形上我们清楚地看到这其中蓝色的是制造业的PMI指数,红色的是非制造业的PMI指数,这个相对而言是在50%之上,PMI指数高说明工业生产活动趋于活跃。

(五)2009年5月份财政收入年内首现正增长

第五个指标是2009年5月份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在年内首现正增长。我们知道这么一个事实,我国的财政收入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由于GDP增长速度的下降,财政收入也相对下降速度比较快,已经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了。2009年5月份之后我国的财政收入是由下降转为上升,或者说我国的财政收入是止跌回升,那么同比增长多少呢?同比增长是4.8%。

中国政府确定了2010年财政预算收入目标是多少呢?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3930亿元人民币。这个目标应该说执行起来应该说还是很有把握的。那么财政收入这个指标它有什么意义呢?财政收入正增长意味着我们的财政实力在增强,我们有钱花,我们可以有钱去办更多的事情。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张图,蓝色的图表示财政收入的额度、总额,红色的图表示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率,图十六表示中国2009年的1月至2010年11月财政收入的额度。那么左边的纵坐标表示总额,右边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增长率,明显看出,我们这两个指标相对而言呈现一种波动式的上扬趋势。

(六)外贸企稳迹象明显

第六个方面是中国的外贸企稳迹象比较明显。谈到外贸,我们的出口类企业或者我们的对外贸易部门可能有非常深切地感受。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各个层面应该说都有影响,但是影响最大实际还是中国的对外贸易部门,特别是中国的出口部门。中国的出口部门面临着国外需求巨幅地下降,处于一种非常艰难的时刻。比如说我们有一家非常有名,生产袜子的工厂(在南方),起初国外的厂商订购非常踊跃,很认这个品牌,那么每一双袜子是一个包装,但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那么国外的厂商变得非常挑剔,不是我们袜子的品质下降了,而是国外需求下降了,需求下降了,国外厂商自然变得也非常挑剔,比如说对价格要求降价;比如说对包装为节省这个成本降低价格,要求10双袜子一个包装,这样可以节省包装费,就这样的话,我们的出口企业仍然非常困难。

我们也注意到,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期,我们出口的产品有很多遭到了国外不公正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对待和待遇。比如说国外尤其发达国家频频地对我国的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或者说对我们的产品进行特保措施,甚至设置种种的技术性的贸易壁垒。那么也就是说,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我们的出口企业,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国民利益,使我们的出口变得异常艰难。

2009年,中国的GDP达到了8.7%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是非常非常高的,但是我们知不知道这个出口在09年对我们GDP的贡献度多大,是负的3.9个百分点。同志们大家算一下,即便出口对我国的经济没有贡献是零的话,去年我们的经济增值数实际达到12.6%。也就是说12.6%,扣掉了3.9个百分点,我们才达到8.7%。这个数字在全世界仍然最高,由此我们推测出,我们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长,GDP取得8.7这个成绩主要靠的是投资和消费,重点是靠的投资,从中间接反映出我们的4万亿投资,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这还是有明显的成效的。

我们这张图表示的是2009年的1月至2010年11月海关进出口增减情况。大家从这张图当中你能读到什么信息呀?或者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确实有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还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讲呢?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我们的进出口是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增长,尤其是出口,我们多年一直是30%以上的增长速度,那么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的出口明显地下降,我们看这条蓝线,这条蓝线在09年1月份之前这个时候下降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接着09年一季度末之后出现缓慢地爬升。我们的进口也相对而言也是有一种波折,那么从出口到进口上看这

个速度是比较平缓,这就是我说的大家看出的第二个要点。

第二点除了图中看出,尽管出口和进口我们有恢复了,但是我们现在又仍然还是相对比较艰难的时期。为什么呢?你看出口额和进口额它增长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我们温总理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我能管好中国的事情,但是管不好世界的事情,因为世界是不归我们管的,或者说我们可以出口产品,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外国人买我们的产品,因为外国人不归我们管。尤其在外国人没钱的时候它的经济比较箫条的时期,经济比较低迷的时期,我们的出口是更艰难,所以出口一方面把它的改善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好国际贸易,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另外一方面也取决于世界经济的转暖或者是复苏,尤其发达经济体,经济能不能企稳复苏,这我觉得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比如说美国经济如果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情况,那我们对美国的出口肯定不是乐观的,那么美国必然会找种种借口对中国实施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做法。

图十八列示的是2009年的时候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的情况。我们看到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是东盟,第五大贸易伙伴是香港,第六大贸易伙伴是韩国,第七是台湾,第八是澳大利亚,第九是印度,那么第十是巴西,这10个经济体构成了2009年我国前10大贸易伙伴。

那么前10大贸易伙伴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我们在国际事务当中,在国际交往当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10大贸易伙伴对经济的意义和作用。从国际政治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肯定要追求一个互惠、互利、共赢这么一个局面。从我们跟世界经济的联系度上看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同样也离不开世界。如果我们做这种设想,我们现在走回头路、倒回去,闭关锁国行不行,现在已经是不行了,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我们的对外贸易。那么中国才能够由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我们人民的福祉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第十九张图表示的是09年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同比增长率。大家看这张图怪怪的,怎么是倒着的?很清楚,09年这个全球很多国家尤其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情况是比较糟糕的,因此与08年同比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往往是负增长,比如说对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台湾、韩国、香港、东盟、日本、美国、欧盟等等往往都是负增长。那么只有正增值的一个增长是什么呢?就是09年我们除了澳大利亚的进口,我们实现了同比增长5.4%,我们从澳大利亚主要进口什么?我们主要进口大宗商品,特别铁矿石这类的初级产品,那么再一个小幅的还有一个增长,有0.7的增长,就是进口的同比。

(七)全国用电量继续保持回暖态势

第七方面指标,就是全国用电量继续保持回暖态势。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96%,增速比08年提高0.47个百分点,今年5月份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是20.8%,6月份的时候全社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是14.14%。为什么我要讲全社会或者全国用电量这个指标?用电量这个指标相对而言是比较主要的指标,或者说得到高度的国际认同度的这么一个指标。用电量是造不了假,有人怀疑说中国的GDP在统计的时候有一定的水分,甚至更大胆地怀疑说我们个别地区GDP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造假行为,但是用电量造不了假,用电量大说明我们的工业生产的活跃,工业生产活跃意味着我们在开足马力生产。有生产我们就有就业,有就业我们就有产出,我们就有GDP的增长,所以用电量这个指标在国际上一直是得到很大的关注度指标,好在我们用电量指标现在已经是在回暖了。

(八)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呈现好转趋势

第八个指标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呈现好转的趋势。图二十列示的是2009年的1月至2010年11月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长速度我们看都是在15%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的增长速度是13%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我们是在15%以上,今年的11月份最新的数据是15.8%。这个速度应该说还是可以。工业值增长速度比较快,说明我们的企业在做大,说明我们企业的盈利在提高。那么第一讲的内容我就介绍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二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二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浪费和失业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概述和潜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做出了初步的讨论。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世界的瞩目在各个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毕竟我国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还需承受诸多的考验在探索的过程中求发展。回顾近年来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根本原因所在怎样更好的规划新的发展蓝

图都是需要重点研究和仔细思考的问题。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问题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长高速度发展的同时是否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过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国内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研讨但可以初步肯定的是现今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还是正常的只是在部分行业已局部产生过热的情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增长方面也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五年计划接连完成的基础上国家经济财政状况明显好转配合积极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与国际接轨且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货币政策令中国的经济水平持续上扬。但在中国的金融产业不断扩大和投资规模增长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市场确实也出现了因投机行为和泡沫性的炒作而产生的经济过热虚假繁荣的现象。对世界而言中国新开放的金融投资领域是人们投资的热土国内外炒作基金的进入加上国内不少投机商刻意的非法经营也造成了金融市场诸多不稳定情况的产生。如房地产业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高涨都为后期金融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对于别领域及方面出现过热的现象政府也已按照实际的情况配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严格的规划预计过热问题也只是出现在局部而已总体不会对中国整体的综合经济面形成负面的效果中国经济过热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制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之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城市与农村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摘要: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制定和更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令我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件浩大的工程,所以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这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如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环与境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收入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宏观政策,资源与环境,就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异常迅速,这点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就能看出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事业等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们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2014年的世界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赛中,由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一举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是由中国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近年来,随着以袁隆平教授为主科学家对农业的研究不断深入,更高产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也陆续问世了,这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再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一项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玩了几十年,但中国科学家用自己智慧和汗水不断地突破一个有一个难关,特别是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神州系列飞船更是领先世界水平,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大发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008年‘神七’发射实施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神八’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 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 亿美元;M2 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 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 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近年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国家的高速发展。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变化非常巨大,足以令其他国家瞠目结舌。 自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可喜的现象,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增长保持在12%以上,出现了消费增长逐步加快的好趋势。2007年和2008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2%和12.3%左右,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6.5%和16.2%左右。消费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火热。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且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发展有从偏热开始转向过热的趋势。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1.5%。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已经加大了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是7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以至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全年GDP增幅最后为11.4%。 在宏观经济持续高涨的带动和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的增长反馈于人民,由于就业的情况较好,新增就业人数较多,各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效益好转使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农产品涨价使农民普遍收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广大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实惠增多,不再出现之前的经济增长与人们收入不相关、群众受益少的现象。2007年和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12.5%和10.9%左右,高于前两年的增长水平。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得以实现继续增长。预计2007和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将分别到达8.5%和8.0%左右,增长水平比前两年进一步有所提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仍将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 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来问题,效率与质量往往很难相平衡。早前受到供需不平衡、游资投机炒作和美元不断贬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铁矿石和粮食的价格快速攀升,全球通胀压力骤然增大。虽然居民收入得到提高,但是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也在提高,甚至在2007年出现过连续两个月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2007年以猪肉价格为导火索,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较大幅度上涨。由于各种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