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清华大学内部讲义

货币银行--清华大学内部讲义
货币银行--清华大学内部讲义

货币银行学讲义2010

第一章 货币供求理论

货币的供给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综合,它构成了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或收缩的基础,它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短期(中介)目标。

货币层次: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即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注: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供给的完整模型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由银行体系供应的。其中,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形成货币供应的源头,它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实际上,整个社会的货币共有三种状态:现金(C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R ),包括中央银行要求的法定准备金(RR )和商业银行自行决定的超额准备金(ER );存款货币(D )。它们的关系是:

C+R=基础货币(B )

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

C+D=货币供应量(M )

它是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经多倍扩张(设倍数为m)形成的。因此:

M=mB ;m=M/B=(C+D)/(C+R)

经过简单变形,得到如下较为完整的货币供应模型:

1×C D M B C RR ER

D D D +=++??????????

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倒逼机制:中国的中央银行本身并非严格的独立决策主体,其控制货币供应的能力在制度上缺乏保证,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压迫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

货币需求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1)费雪方程式(现金交易数量说)与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前者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后者为M=kPY,这里,PY是名义收入,k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在财富中所占的比率。K的大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2)两个方程虽然在形式上相近,但实质上有很大差别。剑桥方程式将货币需求看做时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就隐含地承认了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货币需求)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这样三类,并认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关系,即二者对货币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

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而以下式表示:M1=L1(Y),其中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L1代表M1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投机活动的货币需求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中的正常利率水平以及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如果整个经济中有着许多投机者,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若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

货币量,r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M2=L2(r)。结合前述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函数关系,可将货币总需求函数表示为:M=M1+ M2=

L1(Y)+ L2(r)。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并明确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则不受利率的影响。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

Md/P=f(Yp ,w;rm,rb,re,l/p×dp/dt;u) ,其中,Md/P是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 为永久收入; w 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rm,rb,re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 l/p×dp/dt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u 反映主观偏好、风险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弗里德曼认为:第一,永久收入(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第二,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为利率变化后,rm与rb,re,πe发生相应的变动,相互之间有抵消作用,或者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第三,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货币政策。

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得曼认为,货币数量的范围应该确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M2;货币增长率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变动。

第二章利率理论

利率及利率体系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利率与回报率: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证券的收益状况。能够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是回报率。对于任何证券而言,回报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决定。投资是对货币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货币的供给,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因此,这种利率理论也称为实际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它是古典利率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理论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古典利率理论以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分析利率变动的理论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注意货币因素的短期作用,并以流量分析为线索。该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S)和银行新创造的货币量(△M);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总投资(I)和因投机动机而发生的休闲货币所储存金额的增加(△H);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即I+△H=S+△M。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需求Md可表示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即Md=M(Y,i) 。货币供给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货币供给MS表现为满足收入和利率函数的货币需求的供应量MS =KY+L(i),货币供求平衡时Md= MS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数量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所决定。在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会下降,但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到某一临界点时,便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应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意愿储蓄)。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与古典利率理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凯恩斯把利率看作纯粹的货币现象,利率的决定与实际变量无关,是一种纯货币利率理论。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通货膨胀: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理解:①考察对象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②强调的是货币价格总水平;③表现是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度量:

①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其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变动之后的CPI是核心CPI。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其是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应用更为广泛的是反映工业企业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生产品价格指数(PPI)。

③GNP冲减指数或GDP冲减指数:是将GNP或GDP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价格指数。公式为:GNP冲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GNP/不变价格计算的GNP。

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治理

需求上拉型通货膨胀:是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其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对需求上拉型通胀还有通俗的说法,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治理方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具体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胀和利润推进型通胀。

工资推进型通胀以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及工会力量强大为假设前提,认为工会力量强大致使工资较高,企业为维持盈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引发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引发工资的提高,即出现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现象);治理方案:采取紧缩性收入政策,如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据此控制各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对工资超额增长部分征特别税等。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存在商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竟争即垄断为前提,认为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充分,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如电力、铁路、通信等垄断行业,其可能操纵价格,赚取高额垄断利润,高额垄断利润的普遍存在推动着通货膨胀的形成。治理方案:反托拉斯法。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供给或成本推进往往难以分清,既可能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的“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政府以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种办法筹措建设资金,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则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的部分。

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于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是概括表示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的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滞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时发生。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往往伴随着经济萎缩。

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①通缩对投资的影响:通缩一般会使实际利率提升进而增加投资的成本,并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因此,发生通缩时,投资活动会有所减少。

②通缩对消费的影响:通缩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即物价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购买此前同量同质的商品和服务,但因预期价格还会下跌,其又会推迟当期消费;二是收入效应,消费者预期未来经济继续萎缩,自身收入也趋于下滑或可能因失去工作而没有收入,故会缩减消费支出。

③通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缩时的实际利率会高于通胀时期,因此,对债权人有利,对债务人不利。

④通缩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则实际工资不会下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往往会为生存而下调工人工资。

⑤通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通缩会造成经济萎缩,但也有少数例外。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金融中介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是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居支配地位;银行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核心)、存款货币银行和各式各样的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组织等各类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存款货币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的作用:充当企业间的信用中介、充当企业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①负债业务: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也称权益资本,包括发行股票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和吸收的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银行间拆借等)两部分,后者是主要资金来源。

②资产业务: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③表外业务: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类型:①职能分工型银行,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从事相关业务;职能分工型模式也可称为分业经营或分业监管模式②全能型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在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同时,亦可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全能型模式可称为混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商业银行类型的发展变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各国基本是混业经营;大萧条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推行分业经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彻底分离,德国、瑞士等国依旧实行混业经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分业经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压力越来越大,开始进行业务创新,90年代末期美国、日本等国家逐渐放开分业管制,混业经营重新

占据主要市场。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原因:①规避风险②技术进步推动③规避行政管制。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本质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意义:①降低发行成本②减少信用集中的风险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规模经济④增加流动性⑤提高资本比率。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最早建立该制度的是美国:1933年政府出面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主要功能是维护存款人利益,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问题在于产生道德风险。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原因):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权威、公正的清算机构的必要③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后盾的需要④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业务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职能:①发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通过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中央银行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调节各类金融活动;②银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的业务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主要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即中央银行通过要求商业银行与有关金融机构缴纳存款准备金来保证它们的清偿能力,并由此对信贷总量进行调节)、最终贷款人(即在特殊时期,中央银行会向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与有关金融机构提供救援资金以避免整个金融体系的崩塌,同时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融通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意图)和组织全国清算(组织协调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间的清算事项)三个方面。③国家的银行,即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中央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等。

第五章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功能

货币市场: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一般都很短,近似于货币,因此称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

资本市场: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由于交易期限长,资金主要用于实际资本形成,所以称为“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的功能: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确定价格。

金融工具的发展

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资产,它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约束意义;具体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股票等原生金融工具和远期、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基本特征。

金融工程: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部门将现代金融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应用新的金融产品。

风险投资

风险资本:指风险投资基金所运作的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以私下募集资金的方式组建的基金。

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①交易发起②筛选投资机会③评价④交易设计⑤投资后管理。

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有效市场假说、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 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博迪、莫顿(美)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瓦什、(美)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黄金老、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杨、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二讲利率理论 第三讲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讲通货膨胀 第五讲货币政策 第六讲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基本观点: 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用公式表示是:执行流通手段的 货币必要量(M)=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平均价格(P)×待售商品数量(T)/货币流通速度(V)即M = PT /V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金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由价格总额决定;纸币流通下,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注重于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

上升,货币价值下跌;反之,亦然。 方程式:MV=PT 或P=MV/T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T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P是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说(Cash—balance Theory) 剑桥学派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假设货币需求同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保持一定的比率,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方程式:Md=KPY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P是一般物价水平, 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 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Md=M1+M2=L1+L2=L1(Y)+L2(r) 其中:Md代表对货币(现金)的总需求,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 新剑桥学派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提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b,Re,1/P×dp/dt,u)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y为来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恒久收入 W为非人力形式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 Re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1/P×dp/dt表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货币银行学第三章金融市场

货币银行学第三章金融市场 1、股市是经济晴雨表? 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却不是。股市的繁荣和萧条,不但不能 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向,有时候还刚好相反。 我国的GDP 从2007 年的26.58 万亿元到2012 年的51.94 万亿元,增长到 195.4%,但中国的股市却从2007 年的最高6124 点滑落到2012 年1999.48 点。降到了原 来的32%。那几年中国经济和西方相比,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特别是2008 年以后的三年半,各国称中国的经济是“一枝独秀”,但中国股市却一塌糊涂。又以2014 年为例,这一年中国的GDP 处于了“新常态”,经济增长仅仅7.4%,但从7 月12 日以后,股市却有了井喷式的爆发,股票市场半年暴增50%,市值突破了30 万亿元,等 于俄罗斯、日本和巴西的总和。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以超常规的速度,建立起了规模名 列世界前茅的股票市场,股市市值扩大了20 倍(1.5 万亿——30 万亿),但尴尬的是, 与这种“追风速度”不相匹配的是,中国股市长期未给公众投资者带来回报,股市的低迷 已让A 股股东账户每户平均亏损数万元。 (1)请解释“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理论含义。 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股票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 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一个企业的贷款运行状况,反映了该企业资金周转状 况及其质量。可见,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 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 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 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连接为一体,通过它可以及时了解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2)请分析为什么中国股市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按经济规律来说应该如此,实体经济的上升必然会推动股 指的上涨。国家的经济是由众多的企业支撑的,企业的运营水平上升,就可以带动经济的上涨,反之就会引起经济的衰退。就长期趋势而言,股市运动虽然会偏离经济成长于一时,但却无 法超脱经济成长于永远,经济成长与股市运动具有一致性。股市在短期内会受到非理性因 素的误导,但最终仍要受制于经济成长的约束。经济成长是股票市场的根基所在。但是,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股市会受到从政治经济形势到货币政策、从公司营销到市场传言、从 预测值调整到分析师评级等众多变量的影响,市场气氛与投资情绪对于股市运行也有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很难从股市上真实地看出经济运行的状况。 1.扭转操作应对资本外逃 近年来,随着中国央行降息,美联储加息,中美利差逐渐缩小。数据显示,10 月以来,10 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一路飙升,在不到10 个交易日的时间里,从3.05%左右的水 平升至约 3.22%,上行了超过17BP;10 月9 日,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3.252%,创近7 年新高。3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亦触及3.43%,为近4 年来新高。与此 同时,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调更引发了人们对于资本外逃的忧虑。为了有效减少资本外流, 有专家提出运用扭转操作,即在卖出短期债券的同时买入等额的长期债券,适当提高短期 利率以保证短期利差向有利方向改变,同时大幅压低长期利率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1)请分析资本外逃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哪些危害。1)大量的资本外逃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虹吸效应,金融市场成交额锐减,不利于我国金 融市场的良好发展。2) 资本外逃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扰乱了我国货币的供需机制,还使得政府 对居民所需外币的数量没有一个精确的控制,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信贷和货币流通总量的控 制能力。

新版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习题与答案

新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___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 3、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职能。 4、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要素。 5、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依次存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四种货币制度 6、金银复本位制前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形态. 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_________ . 8、金本位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位制。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货币的产生是(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国家发明创造的 C 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2、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 商品买卖 B 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 给商品标价时 3、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 支付水电费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 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 ). A 货币流通 B 货币必要量 C 生产规模 D 投资规模 6、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哪一职能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 )。 A 牡丹卡B VISA卡 C 长城卡 D 金穗卡 8、商品的价格是( ).

货币银行学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请访问.(.....)

《货币银行学》学习提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明确货币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理解当代货币制度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和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和基本特点,为深入学习货币供给与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要点: 一、货币定义:货币的种类,包括实物货币,纸币,信用货币。重点理解货币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货币的法律定义、本质定义和职能定义: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对货币定义的解释。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西方经济学说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货币职能表述的比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作为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作用。 三、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基本构成要素:铸币的定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铸币流通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重点);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复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格雷欣法则”;金币本位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四、当代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及其最终崩溃的原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货币的定义。 2、比较货币职能的不同表述。 3、试论货币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4、试述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5、试用“格雷欣法则”说明复本制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6、试论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及融合的原因。 7、试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8、试述当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认识各种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方法,掌握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明确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学习要点: 一、信用的本质与形式:信用定义,信用关系和信用的本质,信用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二、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性质;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短期金融工具,长期金融工具。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的定义,对场所这一概念的理解,交易对象和供求关系;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票据行为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作者:————————————————————————————————日期: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

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考点大汇总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物货币是指()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易携带C. 专指贵金属货币 D.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 2.支付税金是货币是货币在发挥() A.流通手段 B. 价值尺度 C.世界货币 D. 支付手段 3.狭义货币指() A. M0 B. M2 C. M1 D.M3 4.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 等于零 B. 等于名义价值 C. 高于名义价值 D. 低于名义价值 5.本位货币是() A. 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 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 有限法偿 D. 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6.纸币本位制是以()的货币制度。 A. 银行券为本位货币 B. 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本位货币 C. 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 D. 纸币为本位货币 7.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A. 金块本位制 B. 金汇兑本位制 C. 虚金本位制 D. 金币本位制 8.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具有()的特点。 A. 无限法偿 B. 有限法偿 C. 债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 D. 债务人必须支付 9.欧元具有以下特点: A. 欧元是欧洲某一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 B. 欧元仍然是一种信用货币; C. 欧元是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 D. 欧元是一种虚拟货币,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欧盟国家各国的货币。 10.活期存款由如下特点: A. 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流动性是完全相同的; B. 活期存款在支付时需要先转化为现金; C. 每个家庭和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持有活期存款; D. 活期存款是通过支票进行支付和流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相对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有如下优点:()。 A. 有利于金银币币值的稳定 B. 货币的发行准备更充分 C. 货币币材更为充分 D. 可根据不同交易数额选择支付,便于交易 E. 可节约金币的使用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A. 使商品交易双方的价值的相向运动有一个时间间隔 B. 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C. 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 D. 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 E 使商品买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 3.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货币。 A. 价值尺度 B. 外汇储备 C. 支付手段 D. 价值储藏 E. 流通手段 4.纸币可以是:()。 A. 信用货币 B. 代用货币 C. 国家纸币 D. 铸币 E. 基础货币 5.现代信用货币可以是()等形式. A. 钞票 B. 定期存款 C. 信用卡 D. 支票存款 E. 电子货币 6.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 B. 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 C. 确定不同种类的货币的铸造、发行和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重点笔记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包括商品价值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1 供求决定价格.2 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答案:一般等价物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的联系。 答案:交换发展

3、银行券是随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答案:资本主义银行 4、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铸币的过程。答案:不足值 5、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职能。答案:流通手段 6、价格是()的货币表现。答案:价值 7、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称为()。 答案:电子货币 8、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是()职能。 答案:流通手段 9、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的作用。 答案:自发调节货币数量 10、一国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是()。答案:本位币 11、没有商品(劳务)在同时、同地与之作相向(就是不做同向运动)运动是货币发挥 ()职 能的特征。 答案:支付手段 12、至今为止历史上最理想的货币制度通常被认为是()。 答案:金铸币本位制

13、我国的人民币是从()开始发行的。答案:1948年12月1日 14、人民币采取的是()银行券的形式。答案:不兑现 15、欧元的出现对()提出了挑战。答案:国家货币主权 二、单项选择题: 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 A、金银的稀缺性 B、交换产生与发展 C、国家的强制力 D、先哲的智慧答案:B 2、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答案:D 3、中国最早的铸币金属是() A、铜 B、银 C、铁 D、贝答案:A 4、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律出现在() A、金本位制 B、银位本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答案:C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建立于() A、1948年 B、1949年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2020年(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练习题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练 习题

《货币银行学》习题 第壹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壹、填空 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货币产生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了()、()、()、()、()等四个阶段。 2、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 3、价格是商品价值的()。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等三个因素。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能够自发调节(),使之适应()的需要。 6、货币形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代用货币、()、电子货币。 7、复本位货币制度的类型有()()和()。 8、信用货币包括()和()俩部分。 二、判断题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俩个最基本的职能() 2、辅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3、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辅币具有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的特点。() 4、现金是信用货币,银行存款不是信用货币。() 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6、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能够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 7、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为货币金属,只铸造和流通金银币的货币制度。()

三、单项选择题 1.各种商品在质上相等,在量上能相互比较的共同基础是()。 A价格B使用价值C价值D价格标准 2.货币执行()职能的具体表现是将价值表现为价格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国家规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A.辅币 B.本位币 C.纸币 D.之上皆不是 4.“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发生在()制度下。 银本位B金本位C金银复本位D纸币本位 5.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是() A金属货币B货币符号C本位币D辅币 6.目前世界各国都实行() A金本位制B黄金准备制C外汇准备制D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人民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 A、足值货币 B、现实货币 C、观念货币 D、金属货币 四、多项选择题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E世界货币2.信用货币包括() A贵金属B现金C银行存款D股票E金融债券 3.人民币发行的原则有()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简答题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70年代初,美国宣布停止向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推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纸币与黄金脱钩,从此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不兑现的货币信用制度。 (2)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纸币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具有强制流通的性质。政府只是规定各种纸币的面值,不规定对金银的比价。由于纸币不与一定的金银保持等价关系,所以不能要求兑现。货币的发行一般由中央银行控制,不再受金银的约束。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的控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作适当的调节;纸币不育定量的金银相联系,其外汇汇率也不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人类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差距,以及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也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常常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们的生活。 ★7、影响利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平均利润率。(2)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3)经济周期。(4)物价水平。(5)经济政策。(6)其他影响因素: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和国际协定等。 ★8、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1)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应该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用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因此各种期限的债券的利率完全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不受其他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的影响。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这种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这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 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