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草原风情(导学案)

6.3.2 草原风情(导学案)
6.3.2 草原风情(导学案)

6.3.2 草原风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一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难点:牧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方面的资料。

【自主学习】

1.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它与和两国相邻。

2.内蒙古的地形主要是,地势,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类型是,其特征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生活的民族主要是,那里的人们主要从事。

3.内蒙古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

①衣:,其特点是:。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②食:当地人们以为主食,以为副食,为什么呢?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方式有联系吗?

③住:,其最大的特点是。

思考:蒙古族在探寻自己的生活住所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住所呢?

④行:。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草原之舟”的是。

⑤内蒙古草原上最盛大的娱乐活动是。其中“好汉三艺”是

指、、。表现出蒙古族的性格和的精神。

我的疑惑:

【课堂助学】

1.澳大利亚草原与中国内蒙古草原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2.广袤的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然而现在映入眼帘的是荒漠和干枯的土地、水土流失和沟壑、裸露的树根、力不能支的骆驼、顽强觅草的牛羊的惨状,内蒙古现有的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的8800万公顷减少了10%以上,而畜牧量增加了几倍,载蓄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思考: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随堂巩固】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牧区的景观()A.澳大利亚大草原B.内蒙古草原C.天山山地牧场D.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是十分好客的,当你到牧民们家里去做客,他们会热情招待你。氢此回答第2—4题。

2.牧民们会端出好茶、好酒、好肉款待客人。这茶、酒、肉很有可能是()A.西湖龙井茶、绍兴老酒、猪头肉B.铁观音、茅台酒、牛肉

C.奶茶、奶酒、羊肉D.乌龙茶、汾酒、羊肉

3.席间,他们会唱起悠扬的民歌,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他们唱的民歌可能是()

A.《梁祝》B.《高山流水》C.《赛马》D.《刘三姐》4.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表示内蒙古草原是最恰当不过了。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

A.热带草原B.温带草原C.高山草甸草原D.亚热带草原5.下列选项中与蒙古族有关的是( )

A.那达慕大会 B.美利奴羊

C.打草剪毛机械化 D.以面食为主,牛羊肉为副食

6.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特点是( )

A.冬冷夏凉 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 D.降水丰沛7.下列不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生活方式的是( )

A.喜食奶茶B.喜爱贝阔 C.穿蒙古袍 D.住蒙古包8.下列关于蒙古族民族文化特点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 A.以粮食、蔬菜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

B.泼水节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娱乐活动

C.住房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蒙古包

D.衣服是体大袖长细薄的藏袍

9.内蒙古草原的牧民生活与草原、牧业生产紧密相连。请从衣、食、住、行四方面举例说明。

10.内蒙古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地区。读图6-3-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6-3-2

(1)简述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

(2)长期以来,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举两项反映他们生产、生活的习俗。

(3)近年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退化日趋严重,试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随堂巩固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点拨:可用排除法。 B、C答案都是讲澳大利亚的畜牧业。D大案是错误的,因为蒙古族人民以牛羊肉为主食。

6.C

7.B 点拨:贝阔是达斡尔族的一项运动。

8.C 点拨:蒙古族以牛羊肉为主食;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9.衣:蒙古袍——抵御草原寒冷——放牛羊——牧业生产;

食:奶茶——牛奶或羊奶——养牛羊——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一便于拆运安装——转场——牧业生产;

行:马——草原——放牛羊——牧业生产。

10.(1)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东多西少)。原因: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深居内陆,远

离海洋);由东向西,海洋影响越来越小。

(2)举行那达慕大会(或赛马、叼羊、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两点即可)

(3)原因:畜群不断扩大(过度放牧);不注意草场保护。措施:改游牧为定

居,避免草场进一步退化;建设人工草场,提高产草量。

草原文本解读 (1)

《草原》文本解读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我仔细研读,甚有收获。 这是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美,语言美,语言传达的风景也美。但一个笼统的“美”字,总觉得不能作为解读意义上的鉴赏。第一个问题是:老舍笔下的草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辽阔、绿、宁静、生机……应该说都言之有理,但是,总觉得停留在表面,对一个熟知古典文学的名家而言,其思维绝非如此简单,他的写作一定是有意无意和古代经典构成“互文”的,所以,这个“并不茫茫”,一定是和“天苍苍,野茫茫”构成互文的,是对古代经典诗歌的解释学意义上的“背叛”,通过这个“背叛”,文章试图从语言和草原这两个方面,创造出新的涵义来,在网上查了老舍原文,其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

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与原文一比,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了。因此上课时我作了如下调整:1、“天苍苍”与这些语句相对: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2、“并不茫茫”后用冒号,表示其后语句全是对此四字的解释。将三个句号改为分号,表示这“并不茫茫”体现于三个分句之中:小丘与绿色为一层;羊群点缀为一层;小丘线条又一层。即: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通过这次深入地思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中,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确需要下翻功夫,对文本的解读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文本解读,切忌臆测,一切以文本为据。细读文本,不依赖一切不可靠的凭据。千万不要故意求“新”,而要努力求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三﹑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 ──“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

内蒙古的大草原风情

青青草原,源于你无尽爱 ——寻觅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想起那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古歌谣。从此,在人们的心中,青青草原就成了内蒙古的代名词。 而当我们放身于这片绿的外沿时,望着这片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我们难免会发出一声疑问,这样的绿是源自何方呢?经我们调查了解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天然的气候、地质地理等条件,还包括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从气候方面看: 首先,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所以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并且全年的太阳辐射量从内蒙古的东北方向逐渐向西南方向递增,在这种条件下,内蒙古年平均日照时数基本在3400小时以上。而充足的日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适合独特的饲草类的植物,,尤其是羊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这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在大草原上形成了一条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 其次,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非常显著,大部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而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是我国气

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而且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干物质的凝结,能够让草原植物生长得更绿,更加茂盛。 从地理位置方面看: 内蒙古大草原海拔虽然高达1000多米,但是地势起伏微缓,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都非常的充足,非常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当地传承的生活习惯: 最初当人们提及内蒙古大草原,附带着总会有草原上的牛羊群、草原上的白带(河流)、草原上放牧的牧民等等,此类无不成为青青草原上一大靓丽的风景,为什么这些都与“草原”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原因是内蒙古牧民都知道回归自然,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和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也可以说这片绿是源于这些牧民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 另外,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大草原所赋予当地居民的经济价值就是这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据数据显示,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占全国国土很大一部分,其中有效的天然牧场面积也十分广阔,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 这样天然的绿色宝藏就使得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就由此而源远流长。

首届草原风情文化节活动方案

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青白江分会场暨首届成都青白江草原风情文化节 活 动 方 案 2009年8月 1

前言 2009年10月1日,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欣逢盛世,九州同庆,青白江拿什么向祖国生日献礼?近年来,青白江区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要求,提出“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新战略, 坚持把“生态立区”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战略,用最短的时间摘掉了污染的帽子,走出了一条生态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青白江破解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命题,青白江人这种前所未有的胆略和魄力正是最好的献礼。 活动背景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北麓乡村草场上的小草正在秋风的牵引下尽情地舞动着。国庆60周年大吉将至,北麓乡村俱乐部特献大礼,让您提前领略、目睹到广阔草原的美丽、模特的风采、篝火的神韵以及童年大幕电影的快乐;还能品尝到草原的美味四川的特色小吃以及烤全羊的风味。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餐饮、菜品,将成为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 在此盛邀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一起感受草原的风情文化,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近青白江的生态文化。 活动目的 2

本次活动旨在突出青白江创新思维和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效,展示青白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树立青白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青白江乃至成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祥福毗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北麓乡村生态草场的独特魅力,把这次活动打造成青白江乃至成都的重要文化节日,充分展示青白江人民奋进、时尚、健康、活力的形象,使其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逐步把“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品牌推向省市及全国。特别是在庆祝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面,俱乐部浓郁的生态气息,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大众提供一个体验草原风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歌颂和弘扬和谐社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美丽乐章。 活动宗旨 本活动的宗旨是——全民休闲、共同娱乐!此次文化节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让人们共同分享休闲娱乐生活的乐趣,充分展示青白江独特的生态魅力,提升青白江形象、美誉度、影响力。 活动主题 体验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各民族美食汇川,百姓共享草原风情。 活动时间:2009年9月26日——10月10日(暂定) 活动地点:华绿农业生态园——北麓乡村俱乐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四川省人民政府 3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教案

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打节奏、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欣赏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在教学中重点感受、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采用多种形式欣赏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欣赏、感受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试唱法、听赏法、讨论法

部编版《草原》教案4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部编版) 第一单元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花的崇高理想。大自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1草原 文本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

草原》课文梳理含习题训练答案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课文分析:

托起草原 教案

第7课《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④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然而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她已经今非昔比。草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所幸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关注,人工牧草正逐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阅读自学: 1、自读课文后,正音: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顿挫cuò细腻nì藏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大气磅礴pángbó隔阂hé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长。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3、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最新精品小学语文德育案例《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分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一一蒙古包外—一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第1自然段。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老舍、草原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欣赏草原风光的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草原的美丽风光令人陶醉,草原上的同胞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目录 第一篇:《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篇:《草原》教学设计 第三篇:人教版《草原》教学设计 第四篇: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五篇:草原教学设计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草原》教学设计草原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 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是按照作者“初到草原——途中迎客——主客联欢”的顺序来叙述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团结友爱,情谊深长,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2.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如体会文中比喻 句的作用。 3.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自然段。 4.通过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大草原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团结友爱,情谊深长,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之情。同时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

1、播放乐曲《美丽的草原》。听,这首曲子是在唱什么?(草原)板书。和着歌曲的旋律,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词语或诗句? 随机交流读:《敕勒川》 2、今天我们就追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去感受他笔下的草原风光。二、初读 1、初读。 2、出示重点字词,提示读音和字形:蒙古包好客 同行毯吟貌襟涩 3、课文中一定有很多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愿意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归纳: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草原美景,他分别介绍了哪些?概括板书: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达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风俗美。训练几个学生完整叙述主要内容。 三、草原风光图 过渡:现在让我们展开翅膀,飞到那美丽的草原,去欣赏无限的草原风光吧。自由读 第一段,划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并写批注。交流一: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这段话,其实只写了一个字——“绿”。 2.只一个绿字,老舍是怎样写的呢?

《草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二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草原》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草原风情》练习题

6.32 草原风情自编练习于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地势平坦,起伏较小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内蒙古牧区 D.华北地区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牧区的景观() A.澳大利亚大草原 B.内蒙古草原 C.天山山地牧场 D.青藏高原 3.暑假期间,小红一家一起去外地旅游,在那里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了那里的“那达慕”盛会。请问,小红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 A.江南地区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天山牧场 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是十分好客的,当你到牧民们家里去做客,他们会热情招待你。据此回答第4—6题。4.牧民们会端出好茶、好酒、好肉款待客人。这茶、酒、肉很有可能是() A.西湖龙井茶、绍兴老酒、猪头肉B.铁观音、茅台酒、牛肉 C.奶茶、奶酒、羊肉D.乌龙茶、汾酒、羊肉 5.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表示内蒙古草原是最恰当不过了。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A.热带草原 B.温带草原 C.高山草甸草原 D.亚热带草原 6.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特点是( ) A.冬冷夏凉 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 D.降水丰沛 7.下列关于蒙古族民族文化特点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 A.以粮食、蔬菜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 B.泼水节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娱乐活动 C.住房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蒙古包 D.衣服是体大袖长细薄的藏袍 8.关于下图民居与生产方式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适合于游牧畜牧业生产方式 B.适合于养殖畜牧业生产方式 C.适合于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生产方式 D.适合于高寒地区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9.居住可以拆卸的毡房里的民族主要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 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通过聆听,表演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后回答) 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 简单多歌曲介绍。中国经典歌曲,创作于1975——1977年,由火华作词,阿拉腾奥勒作曲,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该歌曲在国内多次获奖。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优秀歌曲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编入《亚

太歌曲集》,2000年获得国际金奖。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代表歌曲。 3、了解蒙古族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有哪些民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大草原。 二、小知识 1、歌曲运用了怎样的速度,怎样的情绪演唱的? 中速深情赞美 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情感? 内蒙古草原富饶、美丽、和平的景象,表达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这首歌曲分成几个部分(乐段)?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是一首带副歌的单二部曲 4、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音乐中去内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乘着歌声的翅膀、伴着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更增加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草原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认识、了解、解读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草原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感谢自然的情怀。通过展示草原沙化的图片,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牧民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迷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讲授新课)师问1:刚才歌曲优美的旋律、迷人的画面赞美的是哪一个地方?(内蒙古草原)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看看他们有哪些独特之处?(课件显示:草原风情) 师问2:那内蒙古草原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我们学到过哪些知识:跨经度最大的省区、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承转)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你知道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吗?(课件展示:走进内蒙古)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师:牧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呢?(课件展示:解读内蒙古)分小组探究。 衣:民族服装——蒙古袍(课件展示:蒙古袍) 设问1:你觉得蒙古袍有何特点?蒙古袍的特点有: ①袍身肥大②腰带宽长③领高袖长 设问2:这种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能不能结合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及其生产生活谈一谈。(课件展示:1月平均气温图) 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可以看出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 袍身肥大,其一,天冷时可以加衬毛或棉里,抵御严寒的天气。特别是古代的牧民常以马背为家,逐水草而居。夜里往往和衣而卧,穿着这样的服装,下可铺身,上可当被,抵御风寒。其二,牧民们以放牧为生,袍身肥大,可以在马背上活动自如。 腰带宽长,既可以抵御严寒,还可以保持腰部的垂直稳定,减少腰部的疲

第1课 《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抄写黑字,其他小字不用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生字(全抄) 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 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 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 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 “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 三、词语(抄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 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羞涩 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 四、主要内容(抄写)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展示了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五、句子(在课本标注即可,不用再抄了) 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打节奏、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欣赏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在教学中重点感受、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采用多种形式欣赏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教学重点 1、欣赏、感受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试唱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草原画面,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学生欣赏画面。 师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三、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初听歌曲。 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 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2、学生聆听后交流回答自己的感受。 3、分段欣赏。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请同学们看歌词分段欣赏歌曲。 课件出示歌词。 学生聆听谈感受。 5、完整欣赏,随旋律哼唱,进一步感受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内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欣赏了内蒙音乐,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内蒙古的草原风情,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