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注射剂的定义、特点 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 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 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 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 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 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 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 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 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 肌内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 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胰岛素制剂和给药方法

胰岛素制剂和给药方法 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加之一些新的胰岛素品种纷纷上市,而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商品名又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混淆,以致使用不当。 一、胰岛素制剂的分类 (一)根据来源分类: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 (二)根据制备工艺分类:经动物胰腺提取或纯化的猪、牛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三)根据给药装置分类: 1.普通注射液(西林瓶):每瓶10毫升(400单位),只能用专用的注射器抽取注射; 2.胰岛素笔芯(卡式瓶):每支3毫升(300单位),只能和专用的注射笔配合注射; 3.特充装置(钢笔形):每支300单位,是胰岛素笔芯和注射笔一体的装置,如诺和锐特充、诺和锐30特充、来得时预充。 (四)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1.超短效胰岛素:又叫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起效时间10~20min,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h,作用持续3~5h,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通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需注意的是用药10min内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否则会发生低

血糖; 2.短效胰岛素:包括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可溶性中性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是唯一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30min起效,2~4h达峰,作用持续6~8h。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min皮下注射,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3.中效胰岛素:又称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是将胰岛素混合到锌和鱼精蛋白磷酸盐缓冲液中得到的一种胰岛素,包括动物来源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缓慢吸收,平均1.5h起效,4~12h达峰,作用持续时间18~24h,致低血糖的风险较短效胰岛素小。中效胰岛素常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睡前给药,以控制夜间和清晨空腹血糖; 4.长效胰岛素:即精蛋白锌胰岛素(动物来源),是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的基础上加大鱼精蛋白的比例,使吸收更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皮下注射3~4h起效,12~20h达峰,作用维持24~26h。其缺点是吸收不稳定,致药效不稳定,目前已少应用; 5.超长效胰岛素:包括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可24h保持相对恒定浓度,无明显峰值出现。可在一天当中任何时间注射,起效时间为1.5h,作用可平稳保持24h左右,更适合于基础胰岛素治疗,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 6.预混胰岛素:指含有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物,包括诺和

胰岛素给药方案

胰岛素类型的选择 * 动物胰岛素是动物胰腺的提取物经过纯化等一系列处理后生产出来的,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能致敏,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 重组人胰岛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工程药物,具有与人内源性胰岛素完全相同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是应用氨基酸修饰技术将重组人胰岛素的氨基酸结构进行改造,可改变其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加快或延长其在体内的起效或作用时间,但由于其与人内源性胰岛素的结构不完全一致,对人来说也属于异源多肽,仍具有免疫原性,可能致敏,或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下述人群应选用人胰岛素: 已经妊娠或打算妊娠的妇女 过敏体质者 对动物胰岛素呈现免疫抵抗者 刚刚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 希望间断应用胰岛素者 长期应用人胰岛素类似物而疗效降低者 接诊的新病人,不知其原来使用的胰岛素的种属 胰岛素给药方案 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射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 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给药剂量 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胰岛素分类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王牌药物,胰岛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加之一些新的胰岛素品种纷纷上市,而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商品名又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混淆,以致使用不当。本文针对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和特点作一概述,以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一、根据来源分类 1.动物胰岛素:是从猪或牛的胰腺中提取的,其氨基酸结构与人胰岛素不完全相同,杂质含量多,效价低,抗原性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动物胰岛素已经很少应用,因其价格便宜,在我国的农村基层医院还在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从动物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否则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2.人胰岛素: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和人自身产生的结构完全一样的胰岛素,它克服了动物胰岛素的缺点,不含杂质,效价高,抗原性弱。人胰岛素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胰岛素,其代表产品有诺和灵系列、优泌林系列和国产的甘舒霖系列胰岛素。 二、根据制备工艺分类 1.经动物胰腺提取或纯化的猪、牛胰岛素:目前传统的普通结晶动物胰岛素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单组分或高纯化胰岛素,是经凝胶过滤处理后再用离子交换色谱进行纯化,进一步降低了胰岛素原的含量并去除部分杂质。 2.半合成人胰岛素:以猪胰岛素为原料进行修饰得到的结构和人胰岛素相同的胰岛素。 3.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又称重组人胰岛素,为中性可溶性单组分人胰岛素。

4.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得到的可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一类胰岛素。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门冬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锐;赖脯胰岛素,商品名为优泌乐;甘精胰岛素,商品名为来得时;地特胰岛素,商品名为诺和平。人胰岛素为六聚体,皮下注射不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必须解聚成单体或二聚体才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而不同个体解聚和吸收的差异较大,导致最后进入循环的胰岛素量会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胰岛素混悬液若混合不充分也会使吸收率变异,不同的注射部位也会影响最后的作用效果,这使得人胰岛素不能很好地重建人体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类似物克服了人胰岛素的这些不足,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达峰及作用维持时间较人胰岛素缩短,更符合生理餐后胰岛素谱,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变异小,作用时间长,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 三、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1.超短效胰岛素:又叫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起效时间10~20分钟,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作用持续3~5小时,和正规胰岛素相比,它更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使用时间灵活,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通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需注意的是用药10分钟内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否则会发生低血糖。 2.短效胰岛素:包括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可溶性中性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是唯一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30分钟起效,2~4小时达峰,作用持续6~8小时。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由于在皮下存在一个吸收过程,不如超短效胰岛素峰型尖锐,与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进餐时间提前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后则易发生低血糖。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2020版)》要点 一、前言 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可降低 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治疗成为T2DM高血糖管理的重要手段。胰岛素治疗原则在于尽量模拟生理性胰岛素释放和作用模式。非进食状态下,胰岛β细胞的持续胰岛素分泌被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约占胰岛素全天分泌总量的50%,基础胰岛素通过调控肝脏中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维持血糖的稳态和调控葡萄糖代谢相关的生命活动。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即可加用基础胰岛素。中国T2DM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时机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在起始治疗后剂量调整不足,是导致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二、基础胰岛素种类及其特点 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基础胰岛素主要包括中效胰岛素(NPH,中性鱼

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PZI,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甘精U100、U300)、德谷胰岛素](表1)。NPH 是人胰岛素锌晶体与鱼精蛋白结合而制成的基础胰岛素,具有明显峰值,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但价格低廉。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在人胰岛素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经皮下注射后能更好地模拟生理基础胰岛素作用,低血糖发生风险较NPH 明显降低。 三、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方案(表2) 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方案及患者意愿等情况后制定。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7%、FPG4.4~6.1mmol/L;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可设定较为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6.5%、FPG4.4~5.6mmol/L。近期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应用≥1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年T2DM 患者,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时,将FPG目标设定为≤6.1mmol,能进一步提高HbA1c达标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HbA1c<8.0%,FPG≤7.0mmol/L 或更高。 1.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胰岛素的计算方法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维持在3.3~6.1mmol/L(60~110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一般在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 mg/dl),餐后2小时又回到7.8mmol/L(140 mg/dl)。 胰岛素怎样计算用量 (一)怎样估算其初始用量: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 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x10x体重(公斤)x0.6÷1000÷2 100为血糖正常值; x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x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 ÷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 ÷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详见下表: 血糖值(mmol/l)mg/dl 餐前胰岛素增量其它处理 <2.8 <50 减少2--3μ立即进餐 2.8-- 3.9 50--70 减少1--2μ 3.9--7.2 70--130 原剂量 7.2--8.3 130--150 加1μ 8.3--11.1 150--200 加2μ 11.1--13.9 200--250 加3μ 13.9--16.6 250--300 加4--6μ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更新版指南就基础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时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如“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与口服、GLP-1RA等药物联合时的起始剂量、剂量调整方案、用药注意”、“预混胰岛素方案向基础胰岛素方案的转换”等给出了详细的药物使用建议。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其特点 表1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特点 注:*目前在中国使用较少 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

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方案及患者意愿等情况后制定。 ?HbA1c<7%、FPG 4.4-6.1mmol/L: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 ?HbA1c<6.5%、FPG 4.4-5.6mmol/L: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 ?近期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应用≥1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年T2DM患者,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时,将FPG目标设定为≤6.1mmol,能进一步提高HbA1c达标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HbA1c<8.0%,FPG≤7.0mmol/I或更高: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相较于联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相似,但低血糖风险更小,体重增加更少。不同口服降糖药降糖作用机制不同,与基础胰岛素联用时,需根据药物特点,注意监测血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基础胰岛素与不同降糖药联合方案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胰岛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发现、发展及临床应用考古学上可追溯的最早可能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是在埃及出土的公元前1550年Ebers Papyrus。纪录是1862年德国的埃及学家George Ebers发掘出的古埃及人书写在纸莎草(papyrus,是一种茎杆含粗纤维的芦苇样水生植物)上的文献,上面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病。后人称此文献为Ebers Papyrus。公元前400年,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消渴”病记载,且述及消渴与肥胖的关系。 Diabetes mellitus是希腊语。Diabetes意为“排出”(to pass through)。公元二世纪Cappadocia的Aretaeus用diabetes称一种多尿、口渴及消瘦的病。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病人的肌肉和肢体融化了从尿中排出。Mellitus意为“甜”。十七世纪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御医Thomas Willis(1621~1675)发现diabetes患者的尿甜如蜜。一个世纪以后,William Cullen(1709~1790)将此种疾病称之为diabetes mellitus。1776年英国利物浦的医师Mathew Dobson(1735~1784)发现diabetes mellitus患者的尿有甜味的原因是尿内含有糖。1 1.胰岛的发现 德国的医科大学学生鲍尔·朗格汉斯(Paul Langerhans。1847—1888),是柏林一位名医之子,在耶拿(Jena)和柏林的大学学习医学,毕业于1869年。同年,为了研究胰脏的组织结构,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多种动物的胰脏,发现胰腺中有一些细胞聚集成岛状的斑点,这些细胞形成无数个直径为0.1~0.24 mm的“细胞堆”(德语zellhaufen)并且遍及整个胰腺,尤其胰尾处最多。朗格汉斯首次认真详细地描述了这些斑点的显微结构,将这些“细胞堆”中的细胞按大小、形状、有无颗粒等形态结构差异划分为9种?。他没有对这些细胞的性质和重要性作出假设,当时医学界也没有认识到这一发现的价值。后来证明这些细胞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他的发现才被重视。1893年法国组织学家Edounard Laguesse为了纪念朗格汉斯对医学所做的贡献,将他发现的这些岛状斑点命名为“ilots de Langerhans”(法语,ilots 小岛的意思),由此许多文献和教科书中把胰腺中的这些岛状结构称为“islets of Langerhans”即胰岛。 2.发现胰腺分泌物与胰岛的关系 1889年德国籍俄罗斯内科医生O skar Minkowski和德国生理学家Joseph Von Mering 用狗做实验对象研究胰腺的消化机能,他们无意中发现很多苍蝇叮在摘除胰腺狗的尿液上,而一般情况下不会有那么多苍蝇叮在健康狗的尿液上。他们对摘除胰腺狗的尿液进行检查,

胰岛素给药新途径

胰岛素作糖尿病治疗的药物,临床直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普通制剂每日需用3~4次,长期用药可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因此,给药新途径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近年药剂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目,胰岛素已可通过下列新的给药途径应用: 鼻腔黏膜细胞表面有量的微细绒毛,可大大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鼻腔黏膜中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十分丰富,有利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鼻腔中酶的含量很低,对大分子蛋白质的分解作用远低于胃肠黏膜。些特点都十分有利于胰岛素的透过和吸收,鼻内给药也就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提高给药时的生物利用度,常采用固醇类或甾甙类亲脂性物质做吸收促进剂,将其与胰岛素做成混悬液作用于鼻黏膜中的类脂而增加后者的吸收,目前的制剂生物利用度可达11.3%。另有研究发现,粒径为300~400纳米的脱乙酰壳糖毫微粒作为载体可显著增强胰岛素穿透鼻黏膜的能力,使药物在鼻内的吸收增多。 口服是最便利的给药途径。有研究者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45纳米的胰岛素药物毫微粒,按每公斤体重100单位的剂量给糖尿病大鼠口服后,血糖水平于两天后下降至原来的1/2,且降糖作用维持达10~13天之久,具有良好的缓释性。由于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高低不同,持久的降糖作用在临床上难以 控制血糖于理想水平,因此,国内推出一作用周期短的口服毫微粒,给药6~7小时后血糖水平可 降到最低,药效持续天。据研究,将40单位胰岛素与不同剂量的胆酸钠混合后制成胶囊,再用丙烯酸树脂S100包衣,然后给糖尿病兔口服,结果显示,口服含50毫克胆酸钠的胰岛素胶囊,3小时后血糖水平降至原来的69%,5小时后为48%,作用十分显著。 本方法具有两大优点:①直肠内pH值接近中性或微碱性,且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极少被破坏。②可基本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直肠给药是一条颇为理想的给药途径。但胰岛素是大分子药物,直肠内吸收相对困难,因而要加入促吸收剂,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有学者用泊洛沙姆做基质,制备了胰岛素栓剂。动物实验发现,加用此基质后降糖作用大大改善。另有人制得了一系列含脱氧胆酸、牛磺胆碱钠等的栓剂,每枚含胰岛素50单位,直肠给药于糖尿病兔,其降糖作用相当于皮下注射40单位胰岛素的56%,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中的水解酶活性很低,利于胰岛素透皮给药,但这种大分子蛋白质一般难于穿透皮肤,离子导入技术可使其在电场作用下透过皮肤角质层而被吸收入血。国外已研制出脉冲直流离子电渗装置,在糖尿病小鼠腹部皮肤,应用电流0.25毫安,频率2000赫兹,药物可成功地穿透,很快产生降糖作用。透皮前使用脱毛液可显著增强药效。 肺具有吸收表面积大、血液循环丰富、肽类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易穿透的特点,为胰岛素吸收的理想 生理环境。若加入促吸收剂,效果会佳。经动物实验观察,药物利用度达26%,而在加入胆酸钠后,利用度跃升至69%。 指舌下和口腔颊部给药,由于此部位血管丰富,药物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口腔中含有许多水解酶,使得吸收很少。有人发现,加入吸收促进剂后,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胰岛素临床使用经验

临床胰岛素使用经验 第一篇胰岛素分类: 胰岛素制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及人胰岛素。猪胰岛素是从猪胰脏提取的;牛胰岛素是从牛胰脏提取的; 1、动物胰岛素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易出现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脂肪萎缩,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2、人胰岛素并不是从人体提取的,而是借助先进的人工基因高科技生产技术合成的,其结构、功能与人胰岛素相似。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免疫原性显著下降,生物活性提高,吸收速率增快,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发生率减低。 人胰岛素类似物在结构上与人胰岛素存在细小差异,免疫原性低,可模仿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但是价格较高。胰岛素制剂按照作用时间不同, 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 超短效(速效)胰岛素:15分钟起效,高峰30-6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为2-4小时。可餐前即刻、餐后注射。 包括:诺和锐(门冬胰岛素),优泌乐(赖脯胰岛素),速秀霖(赖脯胰岛素)短效胰岛素:30分钟起效,高峰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6-8小时。可餐前半小时注射。包括: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 重和林R 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若静脉注射会即刻起作用,所以,一般在急性代紊乱时应用静滴速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1-3小时起效,高峰6-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18-26小时。可餐前半小时注射。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及两餐间血糖。只能皮下注射。包括:诺和灵N,甘舒霖N,优泌林N,重和林N 预混胰岛素:可餐前半小时注射。 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制成的预混制剂。包括:诺和锐30,优泌乐25,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甘舒霖30R,诺和灵50R,甘舒霖50R,重和林M30 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3-8小时起效,高峰14-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28-36小时。可餐时注射。主要用途与中效胰岛素相似。只能皮下注射。包括:甘精胰岛素(来得时),长秀霖、诺和平(地特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普通胰岛素400u(10ml) 人胰岛素: 丹麦诺和系列 (诺和灵R笔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诺和灵5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 (诺和灵3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 (诺和灵N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美国礼来公司的人胰岛素 优泌乐优泌乐25 优泌乐50 (优泌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优泌林N)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德国拜耳公司重和林R 重和林M30 重和林N 人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锐系列 门冬胰岛素(特充)注射液(诺和锐特充)

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的护理

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55 0-1868(2014)11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患 者常需终生用药,以维持其正常的机体代谢及生理功能。随着胰岛素给药剂型的开发与研制,临床用药途径也出现了多样化,无论在医院或是家庭用药,及时、合理、正确给药在一定程 度上关系着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命安危。 1皮下注射法及护理1.1部位选择长期以来多选用上臂、腹壁、股部、臀部皮下行 胰岛素注射。不同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效果也不同,发挥作用也不一致。蔡玉玲等对 上腹、上腹壁、大腿三个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进行了研究[1],认为腿部运动 可增加腿部对胰岛素的吸收,而不影响上臂对胰岛素的吸收。肢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比休息状 态时吸收更快。 1.2吸收速度休息时血浆胰岛素在lh后才达到高峰,而运动状态时,血浆胰岛素 在40~50min内达到高峰,因此当患者刚刚运动后或准备进行活动之前,应避免在将 要活动的肢体上进行注射。研究表明,在腹壁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87min达50%, 其次是上臂为141min,臀部为164min。 1.3护理1.3.1确认所用胰岛素的规格在胰岛素治疗时,一定要了解所使用的 胰岛素注射液的浓度规格.以免因为抽吸剂量错误造成患者低血糖或高血糖。一般来说,瓶 装胰岛素的规格是400U(单位)/10毫升,即每1毫升注射液中含有40单位胰岛素;胰岛素笔芯的规格是300U/3毫升,即每1毫升注射液中含有100单位胰岛素。 1.3.2严格无菌操作注射前操作者一定要洗手,并准备好胰岛素及注射所需要的 用品。消毒胰岛素注射液瓶盖再抽药。 1.3.3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因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易致局部肿胀、硬结形成,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局部缺血严重,便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皮下脂 肪萎缩;可按左臂→右臂→左股外侧→右股外侧→左臀→右臀→腹部←左臂循环往复,每个部位15个注射点,每日3次注射,每部位5d,—197—5d后更换部位[2]。可防止 血糖浓度波动过大;可减少运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的影响;。如在腹壁行多点皮下注射。具 体方法为以脐部为中心,从最小半径4cm开始作圆,在圆周线上每隔3cm为一注射点, 一圈注射结束后再以一定的距离向外延伸,直至最大半径后再回到最小半径开始下一轮注射。 1.3.4病情观察用药后注意观察病情,及时进食,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如果注射胰岛素剂量不准、注射部位有误或没有定时定量地进餐,均可能发生低血糖, 患者表现出虚汗、无力、饥饿感、烦躁、甚至昏迷等症状。应指导患者立即饮糖水、吃水果 糖或饼干等食品,避免发生危险。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一张记有自身病情和使用胰岛素 药物的卡片,用于血糖突然下降,来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觉时的及时救治[3]。 2胰岛素笔的使用胰岛素笔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胰岛素注射器,具有注射剂量 准确、操作简单、携带保管方便的特点,特别适用于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深受患者欢迎, 故应教会患者正确使用。 教会患者如何安装笔芯,每种胰岛素笔均有专用的配套笔芯,不可混用,安装前检查笔 芯是否完整,有无裂缝,如有破损应更换。扭开笔芯架,装入笔芯,用75%酒精消毒笔芯 前端橡皮膜,取出针头,打开包装,顺时针旋紧针头,摘去针头保护帽。告诉患者准确选择 剂量,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注射完毕后继续在皮下停留6—7秒,再顺着进针方向快速拔针,戴上笔帽妥为保管。

常用胰岛素使用说明

常用胰岛素使用说明 一、甘精胰岛素 Insulin Glargine(来得时)长效胰岛素 【用法和用量】一日傍晚注射1次,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皮下注射起效时间为小时,较中效胰岛素慢,有效作用时间达22小时左右,几乎没有峰值出现,作用平稳。 【制剂与规格】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3ml:300U。 【详细说明】本品是胰岛素类似物。具有长效作用,应该每天一次在固定的时间皮下注射给药。必须个体化对预期的血糖水平,以及降血糖药的剂量及给药时间进行确定及调整。当患者体重或生活方式变化、胰岛素给药时间改变或出现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情况时可能需要调节剂量。应谨慎进行任何胰岛素剂量的改变并遵医嘱。注射装置剂量调整幅度是2IU,最大的单次注射剂量为40IU。甘精胰岛素的用药剂量应因人而异。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将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一起使用。 从其他胰岛素治疗改为甘精胰岛素治疗:从其他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改为甘精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时,可能需改变基础胰岛素的剂量并调整其他同时使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加用的普通胰岛素或快速作用胰岛素类似物的注射剂量和时间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 为了减少夜间和清晨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将原来采用每天注射两次NPH(中效胰岛素)胰岛素的患者,改为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时,在变更治疗的第一周,其每天基础胰岛素的用量应减少20%~30%。在第一周减少基础胰岛素用量期间,有些患者可能需在进食时代偿性地加用胰岛素,此后的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 因有抗人胰岛素抗体而用大剂量胰岛素的患者,和其他胰岛素类似物一样,改用甘精胰岛素后可能对胰岛素反应会增加。换用及开始用甘精胰岛素的最初几周,应密切监测代谢改变。 随着代谢控制的改善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可能需进一步调整剂量方案。如果患者的体重或生活方式有改变,或出现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情况,也需调整剂量及时间用法:。 甘精胰岛素应皮下注射给药。 切勿静脉注射甘精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长效作用与其在皮下组织内注射有关。 如将平常皮下注射的药物剂量注入静脉内,可发生严重低血糖。

胰岛素不同的给药途径与护理.doc

业务学习记录 题目胰岛素不同的给药途径与护理 具体内容: 胰岛素制剂类型、类、注射技术、胰岛素抗体、注射部位、患者的反应性差异等可影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作用维持时间,现将胰岛素不同的给药途径及其特点与护理介绍如下 1 常用的给药途径 1.1 静脉注射适用于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者,严重外伤、感染合并外科治疗围手术期者。优点:简便、有效、安全,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护理要点:胰岛素静注后即刻发挥作用,高峰在30min出现,半衰期20min,持续时间短,仅2h,故临床静滴时主张小剂量持续静点,护士除了保证胰岛素剂量准确外,还要保证单位时间内胰岛素的输入量。临床般采用液泵装置,并密切做好血尿糖监测,以保证血糖稳定下降并有效地控制血糖在所需的范围之内。 1.2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胰岛素与剂量和浓度有关,剂量越,历时越久,浓度越高,吸收越慢;另外,皮下注射不同的部位胰岛素吸收有快有慢,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臀部,胰岛素吸收快慢还与运动有关,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吸收率。护理要点:(1)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胰岛素,避免冷冻。(2)保证剂量准确抽取。(3)注射部位严格消毒。(4)合理选取注射部位并定期换,避免皮下脂肪萎缩,防止皮下组织纤维化增生。 1.3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适用于轻、中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采用分次肌注的方法,治疗与静脉输入相似,而且作用时间持久又不需监测滴速,所以,对于适宜的患者间断肌肉注射不失为安全有效的疗法。 2 其他的给药途径 2.1 经鼻给药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而发挥作用,理论上能使胰岛素迅速达到高峰控制高血糖,但实践证明直接将胰岛素滴入或喷入鼻内难以吸收。鼻用胰岛素对糖尿病可接近性是较理想的,但经鼻给药还有许问题尚未解决,如可能引起鼻黏膜水肿,造成鼻塞等。 2.2 口服胰岛素制剂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非注射式胰岛素给药方式,口服后胰岛素在胃及小肠内不被破坏,在大肠内分解、释放出来,目正在研究阶段,困难的是如何让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与血糖变化同步。 2.3 吸入给药由于肺泡上皮细胞的表面积巨大,且具有丰富的易渗透的毛细血管,近年来,通过肺的给药途径逐渐受到关注。胰岛素的吸入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设施,常用的技术方法有“Technosphere”和“AIR”,但是多临床实验表明: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吸入胰岛素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患者更易接受。目前,大多数的临床试验是评价吸入短效胰岛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依据,长效胰岛素的吸入方法仍在进一步的改进中。

【标准与规范】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三十三问

【标准与规范】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 ——三十三问 摘要 针对我国临床医生使用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基础胰岛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达标率有待提高的现状,特撰写了本版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三十三问,以问答的形式对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的常见问题进行解读,旨在为基础胰岛素的临床规范化使用、提高中国糖尿病治疗的整体血糖达标率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起到指导作用。 胰岛素临床应用近100年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几个阶段,种类包括短效/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长效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其中,长效/超长效和中效胰岛素(或类似物)作为基础胰岛素使用,短效/速效胰岛素作为餐时胰岛素使用。以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和睡前和(或)早餐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的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模式最接近胰岛素生理性分泌。随着胰岛素制剂的发展,以餐前注射速效/超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和睡前/早餐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模式可在维持更好的血糖控制前提下,进一步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早期常规治疗是生活方式干预加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是当口服药物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需要起始注射治疗,包括胰岛素或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 RA),其中胰岛素的治疗包括基础胰岛素、基础胰岛素-餐时或预混胰岛素治

疗。无论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T2DM以及妊娠糖尿病和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策略中,基础胰岛素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针对我国临床医生使用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基础胰岛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特组织撰写了本版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三十三问,以问答的形式对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的常见问题进行解读,期待能为基础胰岛素的临床规范化使用起到指导作用,提高中国糖尿病治疗的整体血糖达标率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第1问人体中基础胰岛素的概念? 在生理非进食状态下,胰岛β细胞持续分泌的胰岛素被称为基础胰岛素,约占胰岛素全天分泌总量的50%。基础胰岛素通过抑制肝脏中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而减少肝糖输出,从而稳定基础血糖水平[1]。 第2问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胰岛素有哪几种? 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的基础胰岛素主要包括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protamine zinc insulin,PZI)、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以及超长效胰岛素(德谷胰岛素)(表1)[1, 2, 34]。 第3问什么是中效胰岛素? NPH是人胰岛素锌晶体与鱼精蛋白结合在皮下形成结晶的基础胰岛素,通过补充锌、使用鱼精蛋白预先形成沉淀物,增加胰岛素自缔合,吸收入血后解离缓慢以延长作用时间,峰值时间为5~7 h,作用时间13~16 h[4],皮下注射相同量NPH单位可以递送不同量胰岛素,变异性较大,具有明显峰值,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相对高[5]。

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概念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进餐后的胰岛素分泌,这两部分胰岛素分泌量大约各占50%。所谓基础胰岛素分泌是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脉冲式分泌的微量胰岛素(约0.5~1单位/小时),也就是说基础胰岛素分泌不依赖于进食或指空腹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基础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来减少葡萄糖的产生和维持周围组织器官(如大脑、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使空腹状态下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 基础胰岛素- 疾病相关与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或外源胰岛素补充不足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当然,血浆基础胰岛素不足或缺乏对餐后血糖也有影响,而且随着空腹血糖的升高,餐后血糖也表现为“水涨船高”。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指南均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且首选基础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合用。若此疗法仍不能控制血糖,根据该指南的治疗线路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就餐时再加用速效胰岛素。在刚开始使用胰岛素的时候,之所以建议选择基础胰岛素,是

因为其有效而方便,能降低总体血糖水平。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如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每天无论何时只需打一次,就能满足24小时的基本胰岛素需求,并且不论剂量多大都不产生明显的高峰值,因此不会因降糖过狠导致低血糖发生。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特别指出,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指南建议,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超过6.5%,应考虑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非肥胖患者在饮食、运动和控制体重等措施加上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高于6.5%,也建议开始基础胰岛素治疗。 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 1.作用平稳,一天一次使用:地特胰岛素是通过去掉人胰岛素B30位苏氨酸,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将十四碳脂肪酸链酰化到B29位赖氨酸上而获得的新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其分子结构独特,为中性澄清溶液,皮下注射后通过脂肪酸侧链的作用增加分子间自我聚合能力,形成稳定的六聚体/双六聚体,从而发挥延迟作用。同时,皮下和循环中的地特胰岛素可以通过脂肪酸侧链与白蛋白进行动态可逆结合,进一步发挥延迟作用,从而达到稳定持久的降糖效果。对于作用时间,克莱因(Klein)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钳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