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教案(七年级上册)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教案(七年级上册)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教案(七年级上册)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验“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找出应用题中已知量、未知量和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加以解决,并能从较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较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了解“未知”转化成“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图形变化的应用题.

难点:从复杂问题中挖掘条件,由“未知”向“已知”转化,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一)

某居民楼顶有一个底角直径和高均为4 m的圆柱形水箱.现该楼进行维修改造,为减少楼顶原有储水箱的占地面积,需要将它的底面直径由4 m减少为3.2 m.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由原先的4 m增高为多少米?

在这个问题中,有如下的等量关系:

旧水箱的容积=新水箱的容积.

设水箱的高度为x,填写下表:

底面半径/m 旧水箱新水箱高/m

容积/m3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解得x= .

因此,水箱的高变成了m.

(1)看一看:让学生观察水箱由“矮”变“高”的变化过程;

(2)列一列: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使问题(一)得到解决.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

2.用实物模拟演示水箱由“矮”变“高”的变化过程.

3.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列方程,解决问题(一).

通过观察、演示、分析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过程.

二、提出问题(二)

用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

(2)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与(1)中所围成的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

(3)使得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与(2)中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根据计算的结果作出各自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派小组代表阐述解题的步骤以及思路,并展示自己所在的小组所作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3.通过猜测、验证说明三个长方形面积变化的规律.

分析:由题意可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是不变的,即长与宽的和为:10×=5(m).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解:(1)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 m,则它的长为(x+1.4)m.

根据题意,得x+x+1.4=10×.

解这个方程,得x=1.8.

1.8+1.4=3.

2.

此时长方形的长为3.2 m,宽为1.8 m.

(2)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m,则它的长为(x+0.8)m.

根据题意,得x+x+0.8=10×.

解这个方程,得x=2.1.

2.1+0.8=2.9.

此时长方形的长为2.9 m,宽为2.1 m,面积为2.9×2.1=6.09(m2),(1)中长方形的面积为3.2×1.8=5.76(m2).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比(1)中长方形的面积增大6.0 9-5.76=0.33(m2).

(3)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m.

根据题意,得

x+x=10×.

解这个方程,得x=2.5.

正方形的边长为2.5 m,

正方形的面积为2.5×2.5=6.25(m2),

比(2)中面积增大6.25-6.09=0.16(m2).

三、实践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一个圆柱形玻璃杯中装满了水,把杯中的水倒入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可盛水的盒子里(玻璃杯的容积大于长方体的容积),当盒子装满水时,玻璃杯中的水下降了多少?

2.按要求分组实验.

3.交流各组得到的结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4.提出要求.

(1)动手倒一倒;

(2)试着量一量;

(3)计算验一验.

5.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

6.倾听学生的讲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7.四人小组用自带的玻璃杯、盒子按要求进行实验、计算.

8.派小组代表进行操作示范、讲解.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计算、验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四、课堂小结

1.忆一忆:本节课所观察分析的两个问题中,其变化过程中哪些量在改变?哪些量没有变?

2.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典型例题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典型例题例1用内径为90毫米的圆柱形玻璃杯装满水,向一个底面积为131×131(毫米)2,内高为81毫米的长方体容器倒水,玻璃杯里的水恰好倒满该容器,问玻璃杯的内高是多少( 取3.14)。 例2现有铁篱笆120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墙可做菜地的一个长边,其他三面用铁篱笆围成),要使菜地的长是宽的2倍,则菜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例3如图“□”“△”“○”各代表一种物质,其质量的关系由下面两个天平给出,如果“○”的质量是一千克,求“□”和“△”的质量. 例4一个长方形如图所示,恰好分成六个正方形,其中最小的正方形面积cm,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是12 例5某农民准备利用一面旧墙围一长方形鸡舍,他编好了6米竹篱笆,考虑三种方案. (1)要使长比宽多0.6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2)要使长比宽多0.3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要使长和宽相等,此时长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 例1 分析 由题意可知,有如下相等关系: 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长方体容器的容积 若把玻璃杯的内高用x 表示出来,就可以得方程。 解 设玻璃杯的内高是x 毫米,依题意,得 81131131)2 90( 2??=?x π 解方程,得 61.218≈x 答:玻璃杯的内高大约是218.61毫米。 说明: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设和答必须标明单位,而解出的x 是一个数不需要再标单位。如上题是61.218≈x ,不要写成61.218≈x 毫米。 例2 分析 由题意可知,相等关系是: 某地的长边+菜地的宽×2=120米 题中又给出了长和宽的关系,易得方程。 解 设菜地的宽是x 米,则菜地的长就是2·x 米,依题决,得12022=+x x 解方程,得 30=x 所以602=x 答:菜地的长是60米,宽是30米。 说明:这题给出了墙是菜地的长边,可得上面方程,如果没有说明墙是长边,还是宽,我们就必须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例 3 分析 由图形可以发现,如果“□”“△”“○”直接用它们表示它们的质量,我们可以发现2△=3○,2□=3△,若设△的质量是x ,则有312?=x ,由此求出的质量. 解 设“△”的质量是x 千克,依题意,得 312?=x ,所以2 11=x . 又由题意可知 □=23△=x 23,所以□=4 12)211(23=?. 答:“□”的质量是412千克,“△”的质量是2 11千克. 说明: 这类型的题,关键是通过观察图形,找出等量关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 同类项与移项 课时 本学期 第课时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 时 间 复备标注 一、引入新课: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 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自学思考: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多少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多少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课件出示问 题1: 教师引导, 启发学生找 出相等关系 并列出相应 代数式,从 而得出方程 教师点拨进 5 分 钟 15 分 钟 7 分 钟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三、知识应用: 例1.解方程7x—+3x—=--15×4--6×3 四、课堂达标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一步对此题 进行巩固,培 养学生归纳 概括的能力 解答过程按 课本,可由 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 多名学生板 演 10 分 钟 6 分 钟 2 分 钟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5.3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八八折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新知探讨 1、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 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 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作业纸。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doc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此类型的方程。 2. 能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 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会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等式性质: 2、解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二、感悟新知: 观察方程(2),(3), 与前面所学的方程相比出现了什么?你们组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解方程: (1) 3x 1 (2x 3) (2) 3x 1 (2x 2 2 3) (3) 3x 1 (2x 2 3 3) 归纳:在去分母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小试牛刀:1、将方程x 1 两边乘6,得_______ 2 x 3 2 2 、将方程3x 1 x 4 5 1两边乘___,得到 5(3 x1) 4( x 1) 。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 数学接力赛(将下列方程中的分母去掉): 轻松尝试(1)5a 8 17 4 (2) 5 3x 3 5x 2 3 (3)x(4) 2 2x 3 2 3 2x 2 x 3 3 巩固提高 x 1 x 1 (1) 2 4 1 1 (2)x x 1 3 2 6 x 3 2x 1 (3) 3 2 3 (4) 1 3 x 7 x 17 4 5 能力提升 2x 1 10x 1 2x 1 (1) 1 (2) 3 6 4 3x 1 3x 2 2x 2 2 10 5 3 四、小组展示 解方程:3x 5 2x 2 3 1 x 3 3x 4 ,15 5 y 1 2 y y 五、再次挑战: 5 2 六、你能当小老师吗?改错: 3x 1 4x 2 解方程: 1 2 5 解: 15x 5 8x 4 1 这样解,对吗? 15x 8x 4 1 5 7x 8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2、学会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并由此关系列方程解相关的应用题. 3、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4、整体把握打折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商品的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5、探索打折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寻找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2)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的方程,掌握其简单的解方程的方法. 难点:寻找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题用到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怎样解答本章“情景导航”中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教师:根据题意,请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 (3)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x+2x+4x+8x+16x+32x+64x=381. 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看做“宝塔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 教师:很好,我这儿有一个问题:某居民楼顶有一个底面直径和高均为4m的圆柱形储水箱、现该楼进行维修改造,为减少楼顶原有储水箱的占地面积,需要将它的底面直径由4 m减少为3.2m,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将由原先的4m增高为多少米?你能

帮他吗?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旧水箱的体积=新水箱的体积.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列方程时,关键是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下面我们如果设新水箱的高为x m,通过填写下表来看一下旧水箱的体积和新水箱的体积、 旧水箱新水箱 底面半径/ m 2 1、6 高/m 4 x 体积/m3π×22×4π×1、62×x (学生计算填表,让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 学生:旧水箱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2=2m,高为4米,所以旧水箱的圆柱的体积为π×22×4m3;新水箱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2÷2=1.6m,高设为x m,所以新水箱的体积为π×1.62×x.由等量关系我们便可得到方程:π×22×4=π×1.62×x. 教师:列出方程我们只是走完“万里长征”重要的第一步,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学生:将π换成3.14,算出x的系数π×22,然后将系数化为1就解出了方程. 学生:我认为应先观察方程的特点,左右两边都含有π,可用等式的第二个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π,可使方程变得简单. 教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下面我们共同把这个题的过程写一下. 解:设新水箱圆柱的高为x厘米,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π×22×4=π×1.62×x, 解得x=25 4 . 答:高变成了25 4 米. 教师:通过本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学生认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共同归纳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设计意图: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过程,能用去括号、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方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处理 教学设计 一、回顾 1.解下列方程: (1)-2x=4;(2)-x=-2; (3)4x=-1 2 (4) 1 2 x=4; (5)5x-2=8i;(6)5+2x=4x. 2.去括号的法则是什么?移项应注意什么? 第1题的前4个题学生口答,后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交流 1.观察:以下是我们前面遇到的方程(投影几个前面所出现的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3)未知数的次数是1.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二、探究交流 总结:具有以上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1)31 42 x=;(2)3x-2;(3)2+y=1-3y; (4)112 1 753 x x-=-;(5)5x2-3x+1=0;(6) 2 1 x- =5.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作适当的讨论. 独立求解后再相互交流. 学生体会方法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点予以分析观察是否具备以上特点.2.例题讲解 解方程:(1)-2(x-1)=4;(2)3(x-2)+1=x-(2x—1). 方程(1)怎样求解? 教师点评,有两种解法: 解法1:先去括号,再移项,系数化为1. 解法2:方程两边先同时除以-2,再移项,合并同类项. 可让学生口述步骤的完成过程. 方程(2)的解答:3(x-2)+1=x-(2x-1), 解:去括号得:3x-6+1=x-2x+1, 即:3x-5=-x+1, 移项得:3x+x=1+5, 4x=6, 系数化为1得:x=3 2 .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同时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去括号时易错处.3.判断正误 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不对,应怎样改正? 2(x+3)-5(1-x)=3(x-1), 2x-5x-3x=-3+5-3, -6x=-1, x=1 6 .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交流自主纠错.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 4.知识拓展 解方程:3x-[3(x+1)-(x+4)]=1. 教师巡回指导:可以先去中括号,再去小括号;也可以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三、巩固 1.解方程:(1)5(x+2)=2(5x-1);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差倍分问题教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课时教案活页纸 总课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总课时 6课时 第 1 课时 课题 和差倍分问题 课型 新授课 2011年10月24 教材 分析 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教材力求体现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在教科书的第四节安排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初步介绍了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四个步骤),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会不断加以渗透和应用,在九年级上、下各设置一章予以阐述。 学情 分析 学生在基本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教科书通过几个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的模型,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画线段示意图、列表等手段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设元方法、变换问题的条件、根据方

程设计问题情境等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最终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学 目标 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和差倍分问题”,体会借助图表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解决问题的作用,树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教学 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而解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移项法则的基础上,学习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 难点 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 方法 启发式讨论 教具 PPT和导学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3. 1 .1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 2、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中得到等量关系,含有字母的整式的书写规范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知识储备】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①比a 大5的数: ; ②b 的一半与8的差: ; ③x 的3倍减去5: ; ④a 的3倍与b 的2倍的商: ; ⑤汽车每小时行驶v 千米,行驶t 小时后的路程为 千米; 二、预习指要: 1: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含有_____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______,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__. ①412=-x ; ②0=x ; ③ 151 -=-x ; ④963-=+x x . 【教学过程】 探究1: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列方程得: 。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解:设x 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列方程得:_____ 。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学校学生数为x ,则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依题意得方程: 。 探究2:(1)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常安一中曲章华一、教材分析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现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代数方程的基础,是研究数学的基本工具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涉及数学关系的分析,这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节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模型化的思想,即:建模思想;另一是解方程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个别的题目的具体解题过程,而应关注对以上思想方法的渗透和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从课程标准看,在前面学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即对于方程的认识经历了入门阶段,

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本节的在前面的学习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学习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的解法的讨论要更注重算理,更强调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实际问题找相等关系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会用合并同类项解“ax+bx=c”型方程,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探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设元,并能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关量. 2.在简单的行程问题中,学会寻找等量关系,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3.经历解决实际行程问题的过程,体验代数方程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在行程问题中,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一辆轿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匀速前进, (1)行驶3小时,共行______千米 x (2)行驶小时,共行驶_____千米 由此引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二、例题讲评 例题1 A、B两地相距为270千米,一辆轿车的速度是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一辆客车的速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 (1)如果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那么经过几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

(2)如果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同向而行,那么经过几小时轿车追上客车? 观看动画的行驶过程,画出路程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得到(1)轿车路程+客车路程=相距路程 (2)轿车路程-客车路程=相距路程 例题2 小杰、小丽分别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与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 (1)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问几分钟后小丽与小杰第一次相遇?(2)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几分钟后小丽与小杰第一次相遇? 观看动画,找出等量关系 分析得: (1)小杰路程+小丽路程=跑道周长 (2)小杰路程-小丽路程=跑道周长 三、练习 小杰、小丽分别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与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 (1)如果小丽在小杰顺时针方向前160米,问沿着顺时针方向同时出发,小杰几分钟后能首次追上小丽? (2)如果追上后继续前进,问再过几分钟后小杰第二次追上小丽?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黄姑初中数学公开课 教案 执教人:洪波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地点: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0-10-27第6节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式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过程与方法: 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得符号化方法; 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问题。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头羊跟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赶羊的人回答:“我如果再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么一群羊的一半,又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牵的羊也给我,我恰好有一百只。”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头? 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学习本章知识后,你就会解答.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师:本节叫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是方程呢?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 (1) 1+2=3 ( ) (4)x+2≥1 (2) 1+2x=4 ( ) (5) x+y=2 ( ) (3) x+1-3 ( ) (6) x2-1=0 ( ) 利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问题如图,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幻 灯片放映) 通过分析,设未知数,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题:(幻灯片)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解:(1)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那么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即150乘x)小时。 列方程 1700+150x=2450。 (2)设长方形的宽为xcm,那么长为1.5x cm。 列方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例题与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水箱变高了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1.几何图形中常用的公式 (1)常用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πr 2h ;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13 πr 2h . (2)常用的面积、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角形的面积=12 ×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12 ×(上底+下底)×高; 圆的面积=πr 2; 圆的周长=2πr . 【例1】 用7.8米长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使长比宽多1.2米,求这个长方形框架的宽是多少米?设长方形的宽是x 米,可列方程为( ). A .x +(x +1.2)=7.8 B .x +(x -1.2)=7.8 C .2=7.8 D .2=7.8 解析: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列方程即可.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故可列方程为2=7.8. 答案:C 2.形积变化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形积变化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体积会发生变化,但问题中一定有相等关系.分以下几种情况: (1)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不变.其相等关系是:变化前物体的体积=变化后物体的体

积. (2)形状、面积发生了变化,周长不变.其相等关系是:变化前图形的周长=变化后图形的周长. (3)形状、体积不同.根据题意找出体积之间的关系,即为相等关系. 【例2】有一位工人师傅要锻造底面直径为40 cm的“矮胖”形圆柱,可他手上只有底面直径是10 cm,高为80 cm的“瘦长”形圆柱,试帮助这位师傅求出“矮胖”形圆柱的高. 分析:圆柱的形状由“瘦长”变成“矮胖”,底面直径和高度都发生了变化,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不变量是它们的体积,抓住这一不变量,就得到等量关系——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解:设锻造成“矮胖”形圆柱的高为x cm, 根据题意,得 π·52·80=π·202·x. 解这个方程,得 x=5. 答:“矮胖”形圆柱的高为5 cm. 3.等长变形问题 等长变形,是指用物体(一般用铁丝)围成不同的图形,图形的形状、面积发生了变化,但周长不变.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利用周长不变设未知数,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面积问题中常常会用到特殊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等;记住常见的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抓住周长不变的特征是解决等长变形问题的关键. 【例3】如图所示是用铁丝围成的一个梯形,将其改成一个长和宽比为2∶1的长方形,那么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 分析:根据“梯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列方程求解. 解:设长方形的宽为x,则长为2x. 由题意,得2(x+2x)=5+6+9+13, 解这个方程,得x=5.5,所以2x=11. 答: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11,5.5.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用去括号法解方程. 教学难点: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是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所以上节课学生接触到的方程形式相对简单,不足以代表方程的一般类型,因此本节课内容的发展应在学生的意料之中,过渡会比较自然.不过学生掌握去括号法则的情况参差不齐,特别是括号前是“-”的就更容易搞错,需要认真复习。 教学目标 1.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领悟解方程是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4.通过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开篇继续采用复习导入,新课部分则是设计了“初步探究——深入探究——掌握方法”的层层递进环节,配以问题串的引导,使学生的目标学习自然完成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同时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在练中学,学中练,既巩固了以往所学,又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而不孤立某一个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计说明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去括号法解方程,因此课前的复习内容里必须有去括号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回忆熟悉这个知识.另外,移项也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又是上节课的

新学内容,在此一并复习. 1.去括号: (1)2(x+3)=__________; (2)-3(2y+3)=__________; (3)-(6b-12a)=__________; (4)-[-(-a)-3]=__________. 答案:(1)2x+6 (2)-6y-9 (3)-2b+4a (4)-a+3 2. 利用移项法则解下列方程: (1)2-y=-11;(2)3x+3=2x+7. 答案:(1)y=13;(2)x=4. 教学说明建议两个练习做题之前,先分别让学生叙述去括号法则及移项法则的内容.复习题1的四个小题包括了括号前带“+”“-”,带系数及多重括号的类型,第(4)题较易出错,需要让学生注意去括号的顺序及每次去括号时每项是否变号.复习题2的两个方程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移项要变号这个关键,操作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由组长负责批改反馈即可. 二、讲授新课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步骤,先是从贴近生活的引例中提取新类型的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化”,再将其与第一课时的方程比较不同,发展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强化差异意识,到最后借助例题,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把学生思维性、实践性的训练融为一体. 1.情境引入,初步探究引例:(配合投影显示)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20元钱,让他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从商店回来后,小明交给爸爸3元钱.如果我们知道1听可乐比1听果奶多0.5元,能不能求出1听果奶是多少钱呢?设臵问题串: (1)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 (2)如何用未知数x表示1听果奶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主要教材内容 本课是根据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练习与第四课时的例4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专题学习。 知识结构: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行程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方程与几何问题教学中重要的题型之一,是初中阶段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为解决动态几何问题起到奠基作用,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3.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的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转变,使学生清醒的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系列问题的分析、解决模板,为更好的融入社会而奠定基础。 通过行程问题的学习培养

学生建立模型思想,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利用图形理解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2)数学思考: 经历建立行程问题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 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4)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其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5.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准确分析题意,建立行程问题题模。 难点:利用图形找等量关系,建立行程问题方程模型。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情况: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1.把一个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改制成一个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比较() A .面积与周长都不变化 B .面积相等但周长发生变化 C .周长相等但面积发生变化 D .面积与周长都发生变化 2.某工厂要制造直径为120毫米、高为20毫米的圆钢毛坯,现有直径为60毫米的圆钢若干米,则应取原料的长为() A .50毫米 B .60毫米 C .70毫米 D .80毫米 3.有一个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 的圆柱形大杯中存满了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为10cm 的圆柱形小杯中,刚好倒满12杯,则小杯的高为() A .6cm B .8cm C .10cm D .12cm 4.从一个底面半径是10cm 的凉水杯中,向一个底面半径为5cm ,高为8cm 的空玻璃杯中倒水,当玻璃杯倒满水后,凉水杯的水面将下降() A .8cm B .2cm C .5cm D .4cm 5.如图,小明从一个正方形的纸片上剪下一个宽为6cm 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纸片上剪下一条宽为8cm 的长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条面积正好相等,则原正方形的边长是() A .20 B .24 C .48 D .144 6.如图,一个装有半瓶饮料的饮料瓶中,饮料的高度为20cm ,把饮料瓶倒过来放置,饮料瓶空余部分的高度为5cm .已知饮料瓶的容积为30立方分米,则瓶内现有饮料________立方分米. 7.如图,两根铁棒直立于桶底水平的木桶中,在桶中加入水后,一根露出水面的长度是它的13 ,另一根露出水面的长度是它的15 .两根铁棒长度之和为55cm ,此时木桶中水的深度是________cm . 8.2014年“地球停电一小时”活动的某地区烛光晚餐中,设座位有x 排,每排坐30人,则有8人无座位;每排坐31人,则空26个座位.则下列正确的方程是() A .30x -8=31x +26 B .30x +8=31x +26 C .30x -8=31x -26 D .30x +8=31x -26 9.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3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这批服装的订货任务是多少套?

初中七年级数学: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3.3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in one variabl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 棵。(二)学生自学p99--100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三)例题:例1 解方程:解:去分母,得依据去括号,得依据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系数化为1,得依据注意:1)、分数线具有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1)方程去分母,得(2)方程去分母,得(3)方程去分母,得(4)方程去分母,得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依据;2.依据;3.依据;4.化成的形式;依据;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依据;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教案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 桐乡十中刘绵福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积变形和调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将生活中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出等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另外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七上的一大难点,所以本节课还需强调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等积变形、调配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列表等方法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在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等积变形、调配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境和数量关系较复杂时用列表法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观看神八发射视频,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通过观看神八成功发射视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神八发射作为问题的背景〗(二)问题一: 如图,小明发现发射塔的底面是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 一种耐高温材料,形成一个宽为3米的正方形边框(图 中灰色部分),若设发射塔底面的边长为x米,则正方 形边框的面积如何表示? 〖设计说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割边框,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为后面的应用题作铺垫〗 (三)变式一: 如图,小明发现发射塔的底面是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一种耐高温材料,形成一个宽为3米的正方形边框(图中灰色部分),若铺这个边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耐高温材料,你知道发射塔的底面边长是多少米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学会找等量关系,巩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解后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四)变式二: 小明得到一小块耐高温材料,呈长方形长30cm,宽20cm,他打算从四个角各截去一个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做一个无盖的盒子,若盒子的底面周长为60cm,问盒子的高是多少?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解决变式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水箱变高了 一、水箱变高了:圆柱的体积=2π??半径高 例1:某居民楼顶有一个底面直径和高均为4m 的圆柱形储水箱。现该楼进行维修改造,为减少楼顶原有储水箱的占地面积,需要将它的底面直径由4m 减少为3.2m 。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将由原先的4m 增高为多少米? 等量关系:旧水箱的容积=新水箱的容积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24x ππ??=?? 解得:x= 答: 变式练习:将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为9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是10厘米的“瘦长”形圆柱, 高变成了多少? 这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解: 例2:用一根长为10m 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m ,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 (2)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m ,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与(1)中所围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 (3)使得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面积与(2)中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例3:(1)小明的爸爸想用10米铁线在墙边围成一个鸡棚,使长比宽大4米,问小明要帮他爸爸围成的鸡棚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呢? (2)若小明用10米铁线在墙边围成一个长方形鸡棚,使长比宽大5米,但在宽的一边有一扇1米宽的门,那么,请问小明围成的鸡棚的长和宽又是多少呢? 课后练习: 1、用直径为40mm 、长为1m 的圆钢,能拉成直径为4mm 、长为_______m 的钢丝。 2、用一根铁丝可围成一个长24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若将它围成一个正方形,则这个 正方形的面积是( ) A 、81cm2 B 、18cm2 C 、324cm2 D 、326cm2 3、将底面直径为12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水桶装满水,倒人一个长方体水箱中,水只占水箱容积的32,设水箱容积为x 立方厘米,则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 4、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40厘米的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l5厘米的圆柱,求它的高?若设高为x 厘米,则所列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 5、把一块长、宽、高分别为5cm 、3cm 、3cm 的长方体铁块,浸入半径为4cm 的圆柱形水杯中(盛有水),水面将增高多少?(不外溢) 3.填空: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 面积=__________ . 长方体的体积=_________. 正方体的体积=__________. 圆的周长=___________. 面积=_______________. 圆柱的体积=_______________. 解决以下问题: 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为9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l0厘米的“瘦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