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_省略_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_王天宝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_省略_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_王天宝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_省略_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_王天宝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

王天宝程卫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将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0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及/崇尚应用之创新,追求应用之卓越0的教学理念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对工程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进行的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定位、目标、培养计划、课程群、实验实践体系、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思与设计,构建并全面实施了自然分层、因材施教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0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2009年11月

=作者简介>王天宝,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程卫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具有专门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成功的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然而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缺乏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1]。针对这一现状以及全球竞争与合作的环境,在充分研究与吸收CDI O 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对工程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进行再认识;运用CDIO理念对电子信息类的培养定位、目标、培养计划、课程群、实验实践体系、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思与设计,并予以实施。

一、对工程教育的再认识与再设计

1.对工程教育的再认识。

在C 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大学扩招后的实际需要和我校多年改革经验,真正践行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0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和/崇尚应用之创新,追求应用之卓越0的教学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自然分层、因材施教的CDIO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和爱好进行分层培养,个性化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并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进行有机结合;将因材施教的思想与CDI O进行有机结合,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做人通过做事体现,做事通过做人保证,并在各个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且富有责任感。

2.对工程教育改革任务的再构思。

为了加强对CDIO教学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电子信息类专业成立了C DIO工程教育改革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对照CDIO大纲,对传统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素质教育、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差距和缺失,并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CDI O改革目标,即在课程体系、教学结构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学科专业、教学评价方法、学生考核方式、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入学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开展全面改革。在明确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CDIO框架与内涵的全面研讨,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

3.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再设计。

在依据CDIO理念、大纲、标准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0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我们做了全新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改变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0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各种知识传授为载体,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0的新模式。新模式是以工程教育的新目的(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具有专门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成功的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为前提。

第二,紧紧围绕未来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专门技术、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基本单元0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培养方案。

第三,打破仅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衡量学生成才的旧模式。结合我们自身的特色,建立了自然分层、因材施教的CDI O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和爱好进行分层培养,实现个性化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并与CDI O 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实施CDIO的/三位一体0培养方案的全套培养大纲。

4.实施本科双导师制。

为了使CDIO工程教育改革稳妥进行,对学生进行CDIO理念的培训,并创设了校内科学导师加校外工程导师的/本科双导师0制来配合CDIO改革。所有学生均按专业和兴趣组成学生团队,分属不同的导师,四年均不变化。团队由成员轮流担任负责人,以培养其组织、管理和协调等能力。导师为团队建立档案和能力培养计划,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来培养学生的C DIO能力。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显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5.加强硬、软件环境建设。

按照CDIO教学计划的要求,各系对教学实验室进行全面整合,并购置了一些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新建了若干科研实践实验室。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科交叉,还建成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其面积达200多平方米,配备先进的设备。同时,还对学生创新项目进行资助,每年资助20项,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培育项目,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支持。学生必须经过需求调查、申报、答辩等环节才能争取到项目。创新项目实行团队项目负责制,由学生管理,教师进行技术指导,积极探索应用性、开发性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模式,其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CDIO能力。经过以上整体建设,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协作创新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

为了配合CDIO教学改革,我们特别注重各种软环境的建设,包括人才引进、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建立。积极聘用有国际教育背景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引进了多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学历、高水平的各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参加教学和指导学生。为了使这一改革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依托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师学习和研讨与CDIO相关的各种文件,形成各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目前正在改革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与方法,鼓励卓越教学。

6.参与国内C DIO组织活动与交流。

承担了全国CDI O工程教育试点组电类小组的教育改革组织和领导工作。举办了全国电气类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会议围绕电气类专业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方案、内容、步骤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就电气类专业教学大纲、示范课程大纲、课程计划等重要工作拟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确定了任务分工。

二、构建/三位一体0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据CDIO理念、大纲、标准设计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0培养方案过程中,首先,我们以工程师职业角色匹配设计方式,建立了自然分层、因材施教的CDIO个性化人才培养框架。其次,在该框架下,我们以课程群设置为突破口,变传统的自下而上的课程群组织方式为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自下而上0是先基础后专业、先微观后宏观、先局部后整体,其缺陷是初学者往往不知为何要学习该课程、该知识模块学后有何用处。/自上而下0是以工程设计为导向,由日常工程设计作背景,先给出宏观、整体的工程概念,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工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到专业知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如图1和图2所示,我们在详细分析了电子工程师职业的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架构师、设计师(包括模数混合电路设计师、射频电路设计师、集成电路设计师、嵌入式软件设计师)和应用工程师的三类角色分类培养的匹配设计。

这三类角色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后可能达到的不同目标。所有学生均从应用工程师开始学习,根据知识掌握情况,逐步成为设计师甚至系统架构师。每种角色的基本需求包括知识需求、工具需求和技能需求三部分。知识需求由基本知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图1

角色分类培养的匹配设计及其基本要求

图2 角色分类培养的匹配设计及知识模块、工具

和技能要求示意图

模块及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入的知识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化的知识构成了课程群的核心。学生在应用工程师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不同的设计师角色所需的相关知识模块,从而形成与角色相关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朝设计师目标努力;同理,学生还可在设计师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成为系统架构师。学生要通过不同知识模块的学习、工具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才能最终成为不同的角色。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难题。传统的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的完整性,重视分析计算而忽视工程应用。改革后的课程兼顾经典内容和现代技术,强调基本理论,重视方法而不是内容,重点强调工程应用。

三、/三位一体0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与运作

仔细分析国内外的CDI O 改革,单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相差无几;但是如何使学生获得优秀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明显地存在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在学习的经验获取

上,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上,在能力、知识、态度和综合素质上,在学生的工程师职业技能训练方法上,在教师的自身理论、实践和教育水平的差别上,甚至在教师的职业态度与道德标准上。

基于上述状态,我们着重关注并认真深入地思考了以下问题:一是一般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学生间差距明显的条件下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否满足将来的发展要求;二是工程教育认证方法是否需要更加深入和具体,从而能真正考查学生的

综合能力;三是如何建立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保障系统;四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学校及其领导层有何作为;五是因为个人的课程与整体培养方案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能处理好良性竞争和诚信合作关系;六是如何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对/三位一体0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实践。

1.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编制。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大纲除提出了常规的要求外,着重在课程概述及相关课程关系、课程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要求、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0中的相关课程及项目关系的描述见图3

图3 相关课程及项目关系的描述

对于教学目的描述,用二级指标方式明确表示该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如/信号与系统0课程教学大纲描述了指标及达标要求(见表1),要求重点完成指标1.1、1.2和2.2。

2.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改革实践路径。要实施自然分层分流,因材施教以及/三位一体0CDI O 培养方案,必须深化原有课程体系、结构

基于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表1 /信号与系统0课程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描述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达标要求1技术基础知识

1.1运用基本学科知识能力

A

B 1.2应用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和

原理

A

B C 2个人能力和专

业能力

2.1工程推理及解决问题能力

B C 2.2实验和发现知识

B C D 2.4个人能力及态度A C 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3.1团队合作能力

C 3.2人际交流能力B 4在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 4.2企业与商业环境A

D 4.3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D

4.4设计

C

注:表中所列指标含义如下:A:认知)))从教、学活动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B:训练)))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C:实践)))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D:探索)))学生独立探寻问题、摸索、解答的活动,不设置专门的考核。留空表示无要求。

和内容改革。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导向、三个层次、一条主线0的改革路径:1一个核心是指以角色为核心)))以电子信息类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设定了三类角色(系统架构师、设计师、应用工程师)。o一个导向是指以工程师职业训练为导向。通过与专业充分结合的工程性(综合性)的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的团队式训练(由一级项目所分解的子系统作为二级项目,以及由二级项目所涉及的单元性功能模块作为三级项目),将对工程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深度地融入到全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三个层次是指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上分解为/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基本单元0三个层次。?一条主线是以/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基本单元0为主线贯穿于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的优化设计中。

图1与图2所示的角色分类培养的匹配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改革路径。图4以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作介绍。

电子技术课程群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优化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群由/工程设计导论0课程、原/电路分析0与SPICE 结合后构成的新/电路分析0课程、原/模拟电子技术0与Mult isim \Elec -tronic Workbench 结合后构成的新/模拟电子技术0课程、/脉冲与数字电路0与/HDL 与可编程逻辑

器件0结合后构成的/数字电子技术0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0与/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0结合后构成的/微机原理0课程、/电子设计基础0课程/电子技术综合设计0课程、优化分离后的/高频电子线路0课程和面向应用提高的/嵌入式系统0课程构成。所有课程内容均摆在应用系统中组织,均可在其中找到用处。其中,/工程设计导论0按控制系统、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三个系统的实现实例为主线来组织内容,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表明实际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引入top-down 的设计方法,让学生首先有系统的概念,明确一个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并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电子技术0讲授模拟电子基础知识,同步引入仿真软件;利用后续的/高频电子线路0课程讲授模拟电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通过/数字电子技术0讲授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同步引入VHDL 语言,利用ALTE RA 公司的QUARTUS 软件和可编程器件作为训练学生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的应用平台;通过/微机原理0讲授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的基础知识,利用单片机作为实践应用基础平台,同步引入p roteus 软件,并将后续的/嵌入式系统设计0课程作为电子产品设计中应用高级微控制器的综合训练平台。注重课程群中各前后开设课程内容的良好衔接,同时也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以/单片机、HDL 与可编程器件0为编程训练及综合设计的载体。

我校长期重视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类各专业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但通过引入CDIO 后,我们找到了不足与差距)))原有的实践项目之间还缺乏有机、整体、完整的一体化设计。CDIO 要求引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DI O 一级项目。事实上,之前我们已有基于课程群的综合设计项目和基于课程的课内设计项目。引入CDI O 后可从系统层面考虑设置两个C DIO 一级项目,一个在0工程设计导论0时引入,另外一个可从二年级开始引入,并与专业相关;系统地考虑该一级项目,所需的模块可作为二级项目在课程群中引入,而三级项目直接和课程相关。图5为CDI O 一级项目组织示意图(以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CDIO 能力大纲中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如组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年第1期

图5CDIO一级项目组织示意图

管理、会议议程、会议记录、决策过程和方法、报表、文字和图像处理、撰写报告、查询和阅读资料、口头交流、口头报告、电脑和软件的使用、自信心提高等,比较深一点的如行业发展、科技前沿、市场分析等,可以通过本科导师指导收集资料、集体研讨进行交流、学习。切实理解从理论到实现的综合过程以及决定成败的一些细部要求和规范、标准等均需要借助于各级CDIO项目的实施。CDIO项目的选择非常关键,一方面需确保电子技术基本要求,需要一个可涵盖电路技术的一级项目;另一方面需要一个与专业结合的综合性的一级项目。一级项目需要的子系统可分解作为二级项目预先实现。

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改革,并通过精心规划的C DIO项目,引导学生产生对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特别关注,从而达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新的教学设计思路与以往培养计划有明显的不同:1通过具有导引性的/工程设计导论0课程,重点教授工程设计中所需要的各种方法、引导工程实践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之美;o压缩专业选修课程,强调基础,重视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内容的优化和有机联系,并配套改革公共基础课程,对数学、物理、英语和大学体育的内容和开设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贯穿核心课程学习全过程的C DIO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高级设计过程,使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将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一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三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及形式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

一级项目要求能完整、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每专业至少有二次一级项目。一般可以在一、二年级开始进行一次一级项目。例如可通过对一个产品的解剖,了解其构成与设计,使学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本专业核心内容与实际产品的关系,从而以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去面对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学习。同时通过一个早期项目的构思与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其早期的创新思维与构思,并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整体概念。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可作为第二次一级项目,该次一级项目可作为毕业设计;经过相关课程与项目的训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系统、完整地展开并完成一个产品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用过程。每个一级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一级项目旨在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探索工程问题,激发他们对工程问题的兴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级项目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作为一级项目的支撑,二级项目既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内容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以3~6个二级项目为载体,以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每个二级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为容纳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进度,一个二级项目可以跨学期,甚至跨年度,但每学期应有考查成绩作为此其最终计分的一部分。

三级项目是单门课程内的项目。在所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基础知识背景和数学、科学方法训练的基础上,三级项目根据课程教学自身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通过三级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整个培养计划的思路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以二级项目为支撑,以三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础,将核心课程的教育同对专业和系统的整体认识统一起来,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以及对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一起进行系统的培养。同时我们认为设计是工程的根本所在,通过设计可以将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原理放到具体的环境制约之中。对于学生来说,设计的具体性和探索性既可以深化学习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配以适当的时间、经验以及对社会、历史、职业道德的修养反思,可以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修养上而且在整个CDIO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上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

3.自然分层分流,因材施教。

必须认识到大学扩招乃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不同学生的基础、智商、兴趣和志向差异化更加明显的客观现实,打破仅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衡量学生成才的旧模式,而采用自然分层分流、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育人环境。分流分层、因材施教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将与学生未来角色相关的知识模块化,所需的工具和必备的技能明确化。模块化的内容又分成基本要求部分和扩展提高部分。所有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常用工具和必备的技能方能符合培养要求。扩展提高的部分则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出,从而实现分流分层培养,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在我们的角色分类培养的匹配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自然分层分流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前述应用工程师)设计师)系统架构师的不同层级目标设计中,每种角色的基本需求包括知识需求、工具需求和技能需求三部分。知识需求由基本知识模块及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入的知识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化的知识构成了课程群的核心。学生通过不同知识模块的学习、工具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最终成为不同的角色。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难题。传统的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的完整性、重视分析计算而忽视工程应用,改革后的课程则兼顾经典内容和现代技术,强调基本理论,重视方法而不是内容,重点强调工程应用。

4.配套的教材改革。

长期以来,缺乏适合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专门教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生源的多样化,尤其是要深入实施CDIO教育模式,继续使用重点院校编写的教材已经不再合适。我们推行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先编写CDI O所要求的/工程设计导论0以及CDIO一级项目实施指导书和电类专业的电路类基础公共课程教材,然后逐步扩展到各专业的专业特色教材。编写的主要方法是按照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来重组教材内容。基本部分按照原理、指标、实现方法、典型电路、典型的应用环境、指标的测量和工具(包括软件和仪器工具)等来组织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提高部分的内容包括扩展知识、指标的进一步提高方法、实践评估方法、该领域当前技术进展以及需要进一步阅读的资料等。目前,/工程设计导论0、/电路分析0、/数字电子技术0、模拟电子技术0、/微机原理0、/高频电子线路0和/信号与系统0等课程教材的编写风格和编写内容已经确定,计划一年试用后出版。

5.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路径。

CDIO主张通过一体化学习经验带动科学知识与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的获取;这种经验是把工程实践问题和学科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学生也要找到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可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效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研究作为手段,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习惯,使之生成新知识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生则应主动学习,致力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主动学习包括如合作和小组讨论、辩论及概念提问,自行设计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学生考试考核的改革实践路径。

对学生的考核是对其具体学习成果的度量,也是检验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这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CDIO重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并将这些方面纳入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中,因而,必须找到有效的考核方法来评估结果。考核方式必须突破原来比较单一的模式,而引入形式多样、灵活科学的考核手段,例如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方法,也可通过观察学生表现以及学生的回顾总结、日记、互评和自评等方式。

7.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实践路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培训和改造师资队伍自然也是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我校从事工程教育的大部分教师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取得相应学位后走上教育岗位的,非常缺乏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我校在学校层面上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建立相应的鼓励制度和办法,规定工科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同时,我们也积极主动吸引企业优秀的工程科技人员到学校任教,以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的不足。

实施CDIO,还必须改变教师的考核方式,改变仅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产品设计、过程和系统的工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也应在教师的聘任、职称的晋升等方面改变现在单一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改革、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

8.采用双导师制指导下的本科团队实施CDIO项目。

实施CDIO一级项目,有较长的时间跨度,需要组建稳定的学生团队,指导的教师也需要在相应的时间内稳定。在改革培养方案后,压缩出来的时间应投入到C DIO项目中去,这就需要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来指导。根据试行本科导师制的情况,我们认为,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一级项目宜与目前已经实施的本科导师制结合起来,无论是团队管理、考核还是延续性都可以保证,实际中也容易操作。为弥补我校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缺陷,聘请校外有实际工程经验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师作为本科团队的校外导师,可与校内教师一起组成指导团队,以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充分研究与吸收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理念,对电子信息类的培养定位、目标、培养计划、课程群、实验实践体系、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思与设计,构建、实施了自然分层、因材施教的/三位一体0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在此基础不断深化C DIO工程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Edward F.Crawley等著,顾佩华等译:5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

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2.顾佩华等:5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6,5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2008年第1期。

3.顾秉林:5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5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62004年第5期。

4.李正、林凤:5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6,5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62007年第2期。

5.The Engineer of2020: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 w Century,

Washi 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 mies Press,2004.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6920639.html,cati ng the Engi neer of2020: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Washi ngton DC:The Nati 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7.赵婷婷、赵囡:5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

养目标研究6,5大学#研究与评价62007年第10期。

Study and Pra ctice on Inn 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 Cu 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C DIO

Wang Tianbao,Cheng Weidong

In this paper,the re-thinking of the philosophy,aim and mode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introduced by fully combining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educating people first and putting morality education first0and teaching philosophy of/advocating innovation of application and pursuing e xcellence of application0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DIO engineering educa tion philosophy.On this basis,the hierarchy of cultivation or-i entation,aim,cultivation plan,course group,experiment and prac tice syste m,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gram are completely conceived and designed and an integrated talents c ultivation scheme of combining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by which students are taught and layered na turally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is developed.The proposed scheme is put into practice and the results have sho wn its effectiveness.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7〕573号

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高〔2017〕573号 2017-07-11 11:15:53 【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分享到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厅制订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河南省教育厅 2017年7月4日附件 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各方资源,形成培养合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全省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认定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

浅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设想和规划

浅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设想和规划 对于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中的“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结合自己仅有的三年语文教学体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个现代的教师,应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教师为“育人”终身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当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影响自己的学生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帮助他们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现今社会,有知识有能力才能生存,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实话,任教这么多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教书,但我们读的书其实很有限。不说博览群书了,就说我们对口的教育类书籍,我们扪心自问,真正读过的有多少?不学习新的内容,不增加新的知识,不研究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谈何“与时俱进”?不真正搞好合作研究,我们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教师教育新标准”无疑击中了教师以及当前教育界存在的软肋,让我们懂得如何在教育新标准的航标指引下,不断进行反省和学习,走好今后的道路。 去读书:让读书(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成为我们每天的一种习惯,自己平时要不断“充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与教学有关的其它资料,要有连续性,努力成为胸襟开阔的教师。 去研究:在现今的教学中,也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得失,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切入点,积极进行行动研究,组组有课题,人人进课题;让自己的教学研究带动学生的学习探究,教师研究,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学生探究,做一名快乐的学生。让研究成为学生和我们教师共同成长的助推器。 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去合作:教师合作,在学校里,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参加集体备课,集体议课,共同研究教法学法,收获很大,形成优秀的教育团队;家校合作,形成帮助学生成长的坚强后盾;师生合作,让师生成为教学相长的朋友;生生合作,让同学成为互帮互学的伙伴。学生、教师、家长“三力合一”,“责商、智商、情商”和谐发展。 对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新的设想和规划:“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愿我们每个教师不辜负重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我们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广泛深厚的学科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创新和改革,有教育科研能力。开设多元式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讨论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最为显著,其中土木建筑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目前,土木建设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以国家重点工程、交通枢纽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交通能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土木建筑业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我国土木建筑业仍然存在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人相对较低,数量庞大、知识层次低、生产率低、技术创新缺乏的弱点,产业集中度低、规模较小、技术粗糙、过度竞争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优秀的、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在。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1、创新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创新是一种发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或者针对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或者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源动力。 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①概念创新,主要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提出新的概念,从而为某方面的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②原理创新,主要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创新;③技术集成创新,主要针对新技术的开发和以新应用领域、新应用方式等为目标的技术集成;④技术应用创新,主要是指在技术应用中以提高效益、创造更高价值等为目标的技术革新等。 2、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使受教育者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

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因此,高校应逐渐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素质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相应地,创新教育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更注重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专业技术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融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讨论、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讲透重点、疑点、难点,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思变能力。 现场教学和案例分析以工程现场和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模式及思维程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理论学习的进度和内容,适时安排不同复杂程度的工程案例,组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至高无上的职业道德。案例教学是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由之路,通过案例讨论,教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科学处理问题基本程序和方法,取得模拟的工程经验。见习与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课程见习或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明确要求、统一内容、严格管理,学生把课程见习与顶岗实习作为岗前培训来对待,确保每一次课程见习与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些方面(如:行业机制体制)的改革甚至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但是,高校必须走在改革的前沿,从自身出发,身先士卒地进行一些切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人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和理解“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的基本内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和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甘肃发展为宗旨,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贡献度,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341”项目建设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加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统筹作用,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服务指导。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甘肃建设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补齐培养短板,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协同共享、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启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基本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科学合理、广泛认同、切合甘肃实际和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形成一批可交流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四、任务措施

实践教学项目改革创新及其取得的成果的事实陈述终审稿)

实践教学项目改革创新及其取得的成果的事实 陈述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实践教学项目改革创新及其取得的成果的事实陈述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也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 我系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涌现了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项目改革创新,基本形成围绕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建立了教学师资队伍,明确了学生的培养方向与途径。 信息系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由于信息系学生求职面较宽,为了让学生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各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我系的整体教学体系采用“前后两段式”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体系,它由实践系列、实训实习系列、毕业综合训练系列三部分构成。各个系列的实践性环节,都融人了实践素质教育的内容(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它穿插在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是实践教学体系初级阶段。实训实习系列由各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课程设计)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相应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毕业综合训练系列为学生自主选题的毕业设计,它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申报指引

附件6: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 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结合教育部关于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相关要求,以高校现有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专业为重点,或遴选其他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既可专业内整体推进,也可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载体,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试点改革专业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专业点,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1.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融入体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要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细化。 2.培养方案 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单独实施。培养方案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密切结合,每年均设置一定量额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

度。 3.课程体系 按照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一批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共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联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重点规划教材。 4.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聘请相关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完善专业建设点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5.实践教学 在试点专业建设中需要重点突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理念,依托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加大面向创新创业的专业类实践、实训、实验课程和项目的设计开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注重过程体验、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校内外实习和实践教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相关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以“注重综合素质、强化能力培养、完善知识结构”为指导,制定了涵盖素质、能力、知识3维度24要素的“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探索并构建了以此大纲为核心的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做出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整体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具体体现为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工程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培养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需。 一、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的确立 工程创新人才是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积极人生价值和崇高科学献身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据此,我们提出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国家栋梁。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产业界对工程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为24个基本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素质结构包含的要素有:积极乐观与理性乐观的人生态度;探究真理百折不挠的毅力;很强的自制力;成就宏伟事业的自信心;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包容心与团队精神:爱国奉献精神和谋求人类福祉的志向;优良的身体素质。 能力结构包含的要素有: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计划与综合能力;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得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得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得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得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得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得高技能人才”得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得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与优化全校教师队伍得“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得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得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得“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得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得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与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与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与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得,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得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得全

山东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附件: 山东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二O一六年六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总体目标 (1) 三、具体内容 (1)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 4.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5) 5.完善创新创业竞赛机制 (6) 6.积极组织社团活动 (8)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4) 1.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14) 2.成立优秀“双创”项目评选委员会 (14) 3.设立“双创”项目扶持专项资金 (15) 4.提供开展“双创”项目活动场地 (15) 5.对“双创”项目全程跟踪指导 (16) 6.开展校园“双创”项目大赛 (17) 四、保障措施 (17) (一)组织保障 (18) (二)制度保障 (18) (三)资金保障 (19) (四)师资保障 (1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环节,作为学院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作为学院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有力保障。秉承“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改革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办学方针,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贯彻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总抓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大教育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将我院建设成“理念先进、机制协调、专业特色、师资雄厚、保障完善、文化融合、质量一流”的职业院校。学院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学生显著增加,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打造山职教育品牌,建成山东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三、具体内容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

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领先、国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 人,其中教授6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

附件7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161号)精神,全面深化我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宣传推广创新创业好经验好做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申报条件 (一)顶层设计。制定并报备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列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政策和举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二)管理机制。落实了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建立了教务部门牵

头,就业指导、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有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 (三)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和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并纳入了学分管理;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教学效果良好;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 (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额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等。 (五)实践训练。建设了能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基本覆盖相关专业学生;校内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建设了一批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举办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设计等专题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效果明显。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