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7、技术自主性(一.16)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

第二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二 32)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

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四

23)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4、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种观点?(一 16)

25、有人说“技术就是物,特别是劳动手段”,有人说“技术不是物,技术中没有一个物的原子”,试评价这两种

观点。

26、举例说明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27、根据技术的“浅显互动”模型,你认为我国应制定怎样的技术奖励政策才能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8、有人说“技术创新就是指技术发明”,试评价该观点。(四 26、38)

29、有人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有人说“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政府”,请评价这两种观点。

30、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1、F1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以人为中心”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三5、四12)

32、F2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二12)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2、谈谈古代中西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差异。

3、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

5、试论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的发展。(二31、四12)

6、结合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7、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8、什么是科学问题?为什么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有哪些?(二12)

9、相对观察而言,科学实验有哪些特征?(二12)

10、怎样理解“观察渗透着理解”与“观察的客观性”的关系?

11、论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二13、四34)

12、科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比较有哪些特征?

13、科学假说的特征是什么,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4、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有何异同?

15、科学解释有哪几种类型?

16、试论定义的作用及下定义的方法

17、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那优缺点?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18、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19、论述类比的特点及其在科学认识与发现中的作用

20、在科学如何才能发挥好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21、科学划界经历了哪些过程?

22、如何识别伪科学并结合实例剖析伪科学的社会危害。23、论述科学研究学派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

24、简述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25、试论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及其违反这些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26、科学研究中违背客观性原则的不诚实行为有哪些类型?如何防止?

27、如何处理科学成果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28、试述科研中严谨认真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失误的态度。

29、试评价科学奖励系统的“马太效应”。(一10)

30、试述同行评议的功能以及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

第四

部分

1.弄清科学和技术本质特征的意义?人们为什么对科学、技术有不同的理解?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二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为什么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的理由?

5. 为什么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而且要从质的方面理解运动不灭原理?

6.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认识社会的现实意义?

7. 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8. 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义?

9. 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10. 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经历了哪些阶段?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1. 你认为人类能否谐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要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二 31)

13.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二14)

14. 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做不到?

15.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特点和优越之处?

16.举例说明什么是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

17. 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8. 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不能只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也不能只用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19. 评价“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

20. 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21. 探索复杂性和探索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2.整合系统和混和系统有哪些区别?

23.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哪个更重要?(二22)

24. 不同学派的争论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怎样才能组织和鼓励学术争鸣?

25. 举例说明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26.什么是技术创新?在我国技术经济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二28)

27.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8.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怎样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

29.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30.什么是全球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31.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32. 哲学在哪些方面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为什么需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

33. 为了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了有利于我国科学工作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社会环境方面,国家和

学校应当采取哪些政策性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34. 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要的

原则?为什么?(二13、三11)

3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二15)

36. 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37. 有人说“技术就是物,特别是劳动手段”,有人说“技术不是物,技术中没有一个物的原子”,试评述这两种观点。

38.有人说“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试评价该观点。(二28)

第五部分历届考题样题编后语:

本册《自然辩证法习题库》均源自网络淘宝、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师讲义及 2008 年秋季研究生班自然辩证法课上讨论,汇集了众人智慧结晶,为了复习备考,本人对文档作了整理、汇总,自觉尚

可、不敢独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答案本人没有一一核实,原答题者观念本人没作改动,一是本人水平有限,二是对于自然辩证法孰对谁错真难分清。

题目后面标注有相关题目的(如二11,表示第二章的11题),其答案可以参考。辩证法上讲,知识应该属于全人类,所以本人没多想版权问题,如果有某原作者反感公众共享资

料,请联系本人 QQ740773194,本人将立即停止传播相关内容并删除。再

次对所有题库中不知名的答题者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于清华园

2008年12月22日

自然辩证法题库(一)

1 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1.1“判决性实验”的定义

所谓“判决性实验”,其英文为“crucial experime nt”,意指能对两种对立假设的是非起到非此即彼的裁决作用的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物。

1.2历史由来:

初现端倪—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排除“偶然相关”确定“必然相关”,到中世纪格罗斯代特(时任牛津大学校长)认为“否定一假说,确立对立假说。”

提出概念—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在两个竞争的假说之间,通过事例被否定的一个是“偶然相关”,另一个则

是“本质相关”。它犹如在十字路口上的“指路牌”,能为行驶的车辆和行人的选择起指示作用。

批判发展期—1830 年约翰·赫歇尔,英国天文学及数学家接受“判决性实验”的裁决是任何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大厦的必经之路,任何假说如果不为“判决性实验”确证,就必然在“判决性实验”中“毁灭”,因此,“判决性实验”

是任何可接受的理论必须经受住的“毁灭性实验”。

1.3经典试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后,曾经遭到一些质疑。通过多次判决性实验之后,其正确性才得到广泛的认可,

逐渐取代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水星的运行轨道应当是一个封闭的椭圆。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

1°32?37” 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得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的理论值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另一个试验是牛顿的根据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空间、时间理论,光沿直线传播。而爱因斯坦认为在一个足够大的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和时间将发生“弯曲”。在弯曲的时空中,光线必然沿着一个弯曲的轨迹行进。计算结果表明当遥远的星光掠过太阳表面时,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这一结论将可以通过全日食时进行观测检验。到1919 年,时任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的爱丁顿组织了两支观测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观测和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星光的确在太阳附近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

1.4 对于判决性试验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实有核心,有外围。核心是最基本的理论,外围则保护许多假定。理论的

内核(很少或)

并不直接与经验发生联系,而是通过那些外围假定,对经验世界做出一些推断。如果推断和经验不符,被“证伪”的

只是外围假定,而不会直接危及到理论内核。费耶阿本德根据他的相对主义,提出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之间并无一条绝对界限,用任何固定的观念或普遍适用的法则来定义科学都是不现实的和有害的,费耶阿本德提出“怎么都行”就是反对任何一种方法的霸权主义,没有方法是圆满的,也没有方法能直接证明理论,既然不能证明,判决性

也就失去了判决的功能

1.5我们的观点不存在绝对的判决性试

一方面,“判决性实验”作为一种典型的检验性实践形式,其结果往往比一般的实验报告和偶然的观察记录更为

可靠和真实,这对于与之相悖的假说是一种有力的反驳,至少揭露了它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符的假说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至少增强了它的确证程度。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非常严格精确的科学实验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报告有误也在所难免,因此,所谓的“判决性实验”之“判决”只能是一种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产生一

种判决,达到“终生”的效应。

2 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21.科技取得—国家支撑一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求促使科学技术进步,如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纷争看造船术的进步

当代的需求更

加迫切如曼哈顿工程计划。

二是国家组织对科学的支持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体现在 a、国家组织对科学研究的规模提供支持:“曼哈顿”绝密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25亿美元。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有人形容说是诺贝尔奖得主集中营。如果不是国家的推动,集中如此之多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使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如此规模的科学研究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任务。b、国家组织对科学研究提供立法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c、国家组织对科学研究提供经济保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0年累计:超过80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

年累计:超过330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年累计:180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始于2008年2月,预计投入300亿元。

2.2 科技利用—国家主导

立法限制:对内,由专利法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行政规定限制成果的使用者和形式;对外,由国家安全法和出口管制限制成果的利用。如美国禁止20类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2007年美国高科技出口管制名单,最终涉及20个大类、31个条款。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发表声明说,出台这些举措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维护美国出口商的利益及保护就业。《中国国家保密法》第八条国家秘密包括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2.3 科学家—国家拥有科学家是科技的载体:第一:在谈及科学技术的目标时,不能将科技工作者与科学技术割裂开来。

科技工作者

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是具体的,实在的人。卢瑟福建立了著名的英国的曼彻斯特实验室,在1916 年(一战期间)实际上已空无一人,各国科学家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进行军事科技研究,连卢瑟福本人也把绝大部分时间用

来为海军部发明创造各种仪器,以探测和击毁潜艇。第二:爱国是人众多基本情感之一,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爱国,而用他们从事的科技工作来为国家服务就成了他们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我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要

让全国人民吃好。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

2.4 科技利益—国家享有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核技术的国家。在苏联获得核技术前,美国没有对任何国家转让核技术,

当苏联通过

间谍和自身的双重努力获得核技术后,美国则迅速帮助英国和法国掌握了核技术,目的不言自明。历史已经证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利益决定的,必然包括对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做尽可能的垄断。因此必然结果是:科技成果

就是投资的收益;科技一开始就是国家支撑的,并且由国家规定了使用方式,科技的载体---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因此收益必定是由国家来享有的。

2.5我们的结论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许这就是国家仍存在人类社会时的客观规律。

3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3.1 相对论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牛顿经典力学和绝对时空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到19世纪,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从全新的场的观点建立了电

磁场理论,出现了与绝对时空观的矛盾。洛伦兹收缩理论认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的长度会收缩。还先于

爱因斯坦导出了坐标变换公式,即洛仑兹变换。同时庞加列提出了更加接近相对论的观点。洛伦兹,庞加列都已经处于发现

相对论的边缘,但都没有继续下去。

3.2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创立狭义相对论:两个假设:相对性原理: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一切物理规律都可以表示为相同的形式。光速不变原理: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恒为定值,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现象是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广义相对论的

提出:两个假说:第三假说: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等同的。第四假说:自然法则在所有的系中都是相同的。

3.3 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时空具有相对性

时空观:绝对时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

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和不动的。时空具有相对性:首先

同时性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其次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对的,典型的例子如双生子佯谬。

再次没有绝对的空间,空间不能独立于物质存在。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相互联系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

3.4 相对论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有高度统一性唯物论:世界统一于物质。辩证唯物论: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属性。辩

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的, 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物质运动是没有的。如:物质、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能量与质量是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

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质量和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E=mc2,核能的使用充分证实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

3.5相对论与佛学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是

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物理学与大乘佛学:物体是“有”的,即是现实存在着的。每个人在参照系中看到的是物体的“相”。每一个“存在”有不同的“相”

,即同一的物体对应不同的观察结果。

3.6 相对论的提出在方法论上启迪我们勇敢地创新

爱因斯坦对政治与和平有深刻的认识—科学家应该是有高情商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人要敢于超越自己。爱因斯坦由犹太教徒,经验主义者成为一个见识深远的唯物主义者。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学习前人的结果,要以智慧和自信进行不断的创新。

4 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

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4.1问题的提出测量总是以已有的认知为出发点,用人为设计的测量仪器为手段并按照现阶段可行的理论去设计实验步

骤,得

到的实验数据需经过人类的思考和处理,最后对观测对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具现化,得到我们所认识的客观物体。我们可以看出测量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人类主观的干预,那么仪器测量能否反映客观真实状况?

4.2古典测量

古代认为测量仪器对于被测客体没有影响,被测客体=仪器测量通过修正误差,引进补偿,可以得到确切的客观对象主客体是分离的!测量仪器就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状况,与人无关!

4.3现代测量学说

测量仪器对被测客体产生干扰:哥本哈根学派—在对微观世界进行观测中每次测量都会对测量前的微观客体的状态产生干扰。代表:玻尔-在微观领域,测量仪器对于被测客体存在着“不可控制的干扰”,“不能在客体本身的行动以及客体和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之间画出任何的明确界线”。玻恩-“量子力学取消了主客体之间的区

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界线已经模糊不清”。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能同时准确地测量一对共轭物理量,

例如位置和动量。冯.诺意曼-测量主义真实的客体=仪器的观测(包括肉体的观测)+人的主观意志的判断仪器对微观客体存在不可避免的干扰,甚至人的肉体器官也是观测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是观测的最后一环,于是我们眼睛见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都不是确切的、真实的,只有抽象的自我(去除肉体的灵魂)通过主观意志才能消除所有干涉项,我们(有肉体的我们)对客体的认识=真实的客体+人为的干扰。冯.诺意曼的这种观点既强调观测的客观性,又有绝对自我的作用;按照上述观点,微观客体由于观测而受扰,这是主观介入的结果,因此,微观客体的状态与观察者的主观就不可分了,或者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严重的唯心论!反驳:爱因斯坦——它从我的观点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我以为它会变成同贝克莱的原理“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的东西,沿这种观点走下去,就不可避免唯我论。小结:物体的波包扁缩发生在微观向宏观过渡的地方;这里也是我们主体与被测客体的切断面。我们承认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也承认数学描述的准确性,但我们也承认仪器测量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主体对客体没有干涉,主客体不是统一体。客体是独立于主体客观存在的。仪器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状况。

4.4结论

首先: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观反映客观,主观又作用和改变着客观。如果随意夸大主客观的相对性,把测量仪器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由此怀疑观测的客观性,则必

将陷入唯心主义。

其次: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人们更能自觅地和可能地克服原有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进一步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组建知识结构,使测量结果越来越具有客观真实性。5 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5.1争论的背景

定义: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的争论是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围绕着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的有关认识论的

一系列争论的简称。核心:早期和中期:在于世界的运行的最基本规则到底是因果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概

率)的。后期:当离开观测的时候,是否存在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

5.2 对量子理论的评价与质疑评价: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难解的迷题,像一个充满神秘的少女,我们天天与她见面却无

法猜透它的内心

世界。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在自然哲学观上,量子论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质疑:现代文

明的繁盛是理性的胜利,而量子论无疑是理性的最高成就之一。但是它被赋予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致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理性在胜利中同时埋下了能够毁灭它自身的种子。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爱因斯坦则对量子理论的基础提出了质疑,他说:“量

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并不是真实的。这个理论产生了许多好的结果,可它并没有使

我们更接近…老头子?的奥秘。我毫无保留地相信,…老头子?是不掷骰子的。”。

5.3四次争论

第一次:1927年意大利科莫会议,玻尔在会议上提出了“互补原理”,波恩进一步强调了不确定性。爱因斯坦(未出席)

则坚信,一个没有严格因果律的物理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每一个事件都有来龙去脉,原因结果,不依赖于什么“随机性”。第二次:1927年10月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玻尔进一步总结互补原理,波恩和海森堡主张,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

理论,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是不能进一步改的。第三次:1930 年第六届索尔维会议,爱因斯

坦认为击溃量子论必须否定测不准,第四次:1935 年3 月《物理评论》杂志爱因斯坦等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

描述可能是完备的吗》提出EPR 悖论。

5.4 争论的哲学意义核心问题—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是世界

观的不

可分割的部分。主观论 VS.客观论—主观论:波尔强调了观测的重要性,完全独立和绝对的测量是不存在的。量子

理论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体。客观论:绝对无法接受科学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倒退。决定论VS.非决定论—决定论: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一切结果都是由先前的某种原因导致的。没有什么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神圣的奇迹或是完全的随机事件会发生。非决定论:随机,概率与决定论相互对立,包括完全否定因果性和规律性的(极端)非决定论和承认因果性与随机性并存的非决定论两种形态。决定论者认为,是因为量子力学本身理论不够完备,导致了这种“不确定”。实在论VS.非实在论—(1)对待实体的态度。实在论:研究的对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非实在论:研究对象是否真实存在不是理论所需要保证的“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是否在那里。”(2)科学的目的何在?实在论:寻找客观实在的普遍真实规律,非实在论:科学的目的是要寻求科学理论的适应性。

(3)科学研究的方法。实在论:理论应当是普遍的完备的,未知客观是可以认识的。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不能够反映客观实在的普遍规律,导致了概率统计的发生,一定存在有更加普遍的非实在论:论说不可以感觉到的客观事件只是为了概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事件的认识的一种形式。哥本哈根学派:不存在独立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观测者与被观测者共同是一个系统,而量子力学对这一系统而言是完备的的,适应的。

6 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6.1 生存权的变更和界定生存权是一种作为人权的基本权利,它是指一个人应当被作为人一样看待,而不仅仅是有最基本的

生活保障。

圣雄甘地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高尚。那么,生存权是否应该由人类扩展到动物呢?

6.2 人类中心论对非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

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3)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远古时代至文明初期:人消极适应自然,人

与自然浑然一体;文明初期至近代: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泛滥,人类中心主义占主流;现代: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满足人的理性偏好的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尔的哲学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本质上强调分析方法和主客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哲学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哲学,

大自然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

非人类中心论:拒绝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以生命个体或整体性的存在物为中心来看待非人类世界的价值,确定人类对它们的义务。将人的道德关怀范围逐步向非人存在物扩展,关心包括动物、植物和无机物的道德共同体的利益。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向外延伸到未来的子孙后代以及非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非人类中心主义得到发展和确立。主要观点是动物解放/权利论—基本观点是动物与人一样具有感受苦乐的能力和不受折磨的权力,具有同样的道德地位,因而有资格或权力获得人类的道德关怀。生命中心主义—基本观点是敬畏生命,以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为核心目标,把伦理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生命。生态中心主义—基本观点:人与自然生存在同一共同体之中,社会的道德评价也只能是以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及土地的完整无损为基本内容。

6.3引出的思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有合理的地方,但各自的片面性也是明显的。人类中心理论:有利于

人类利

用其主观能动性,但极力倡导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无视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忽略了自然的客观性,

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非人类中心理论:强调自然的价值和利益,有利于人类和谐平等的生存,但是强调人与万物基本权利和道德地位的平等,不利于人利用主观能动性生存发展。

6.4我们的观点

(1)以整体生态效益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2)承认动物也是价值主体,确认动物为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

(3)当动物生存权与人类生存权及其他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以有利于人类发展,生态环境和谐运行为处理原则。

7技术自主性

7.1什么是技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

会生活条件和

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一个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

简而言之:技术的本质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7.2

技术的自主性和技术决定论

技术的自主性: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自我增长的特点。技术决定论:是对技术自主性的一种夸大,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造社会,

影响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技术规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是技术决定论的两种思想表现:前者相信技术是解决一切人类问题并给人类带来更大幸福的可靠保障;后者则认为技术在本质上具有非人道的价值取向,现代技术

给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带来灭顶之灾。

7.3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生活的改变对社会的影响:石器的使用使人类从普通灵长类分化出来;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使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财产私有化、贫富分化,进入奴隶社会;铁器的使用促使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

资产阶级获得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使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对生活的改变:社会分工的加深;消费、娱乐、体育等众多方面发挥作用;人与人之间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7.4我们的观点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技术具有相对的自主性,相对独立的体系。同时技术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技术

的社会建构性问题等。我们也要全面的看待问题,如到底是鸡生蛋,蛋生鸡呢?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8.1科学发展的一种观点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积累的发展过程,

没有渐进的

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则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非科学成分就越少。缺点: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

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库恩在 1962 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8.2

科学是什么?

科学,英文叫 Science 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科学是一种为发现以及增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的理解而进行的努力。库恩提出的观点规范:满足以下条件的科学成就:足以空前地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

去进行科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竞争。足以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规范

的转化=科学革命。其规范的本质是:一批实际工作者用它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比别的竞争者更加成功,信仰规范

而产生视野的严格限制。在库恩的理论中,规则代表了自然界的最终真理和准则。

8.3渐进是必要的,量变到质变

日心说被称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始,然而追究日心说的发展历史,并算不上脱离渐进的革命过程;相对论的提出被认

为是物理学界的一次革命,也就是库恩提到的新规范取代就规范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科学革命。但是其中还是能看到渐

进研究的必要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又是一种人类认识现象。自然科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在科

学实验和科学理论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其发展过程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既有常规的科学进化,

又有“非常规”的科学革命。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常常表现为科学知识的积累、新学科的不断产生、理论的

丰富和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就是指人们对客观自然界认识

质的飞跃, 即导致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突破。

8.4结论

科学发展中的渐进和革命,就是一个从量变的积累最终导致质变的过程。在库恩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一个这样的过程:

(1)一个规范的雏形产生

(2)规范的雏形被不断完善,并且能够体现更多的规则

(3)规范在成熟以后,人们发现成熟的规范不能表达规则

(4)产生了对新的规范的需要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引言:为什么现在的科学较之以前是大有进步,却出现了核危机与环境污染齐飞、生态破坏与克隆危险并存呢?都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那到底是因为人类缺乏铸剑的精神,还是缺乏用剑的正确指导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如何?

9.1 问题发展的历史融合期:古希腊早期,宗教、神话与自然科学是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的,对自然的解释也被普遍地

认为是“哲

学”中的一个部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分离的开始: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的“哲学中心”的大转移:以关心自然为主的“自然哲学”转向以关心人

事为主的人的哲学。这两种哲学中,充分体现了以物性为探究目标和旋转中心的科学精神的实质,与以社会人事为探究目标和中心的人文精神的实质内容之间的区别。客观原因: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水平无法使科学精神得到充

分的发挥。人自身的认识,造就出了这一分野的智力条件。意义:标志着人将自己和对象世界真正地区别了开来。从此,便有了关心自然还是关心人的分野,沿着这条分化的认识之路,人类“越走越远”。

走向极端:对立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唯)科学主义: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

方法。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如笛卡尔认为:身体是机器,心灵的本质是理性,而想象、意志、感情和感觉等无法以数学方式来把握的东西都是导致谬误的消极物。人本主义:继承了人文主义推崇人性、反对神性的衣钵,却抛弃了它同时也倡导的理性传统,将人文精神脱离开科学理性来极度发挥,从而走向了和科学哲学思潮相反

的另一个极端。

9.2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神及其内涵: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

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

人文精神及其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

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其内涵是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

产品的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只重视科学精神的后果:各种研究纷纷按照自然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原则,进行实证性、客观性的研究,运用逻辑演绎和数理分析去把握各种人文现象,甚至把价值也加以客观化。会使历史、艺术、文学等等倡导的普遍的

价值观统统被打入冷宫,由此引起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只重视人文精神的后果:只有人文精神,不要求真的精神,那么人类就会生活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之中,这

种艺术理性的无限制发展,将会使人类精神陷入混乱的、甚至是疯狂的状态。只重视人文精神而缺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最后我们就不能保证人们的人文观念一定是善的,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想法。

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

9.3 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影响

科学精神影响人文精神:在人文学领域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来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从“实验事实”来说服人;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其发生演变的机制, 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从科学的

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再思考”,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

人文精神影响渗入科学精神: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的

科学。科学是人类的创造, 而不是自主、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它

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的性质。

9.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应用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最先进的技术建造了现代化的场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现代奥运服务。人文奥运:市民的理性思考、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等文明素养。

原子弹与生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的忏悔。使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发现未知,却未能使用人文精神约束科学的力量,造成了人类的悲哀。

9.5总结

(1)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争论自古便有,从交织在一起到分野到对立到当今的辩证统一。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2)科学精神强调求真,而人文精神强调求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约束。在当今的现实应用中,我们应该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失一方,才能真正求得真知,造福人类。

(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影响不可偏废的!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10.1 什么是马太效应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下面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

则不承认或不重视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10.2“马太效应”利弊科学发展史表明:突破性成果往往出自优秀人才集中的、为数不多的著名研究团队或机构,如:贝

尔实验室,

卡文迪什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牛顿数学研究所、哥本哈根学派等。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增强竞争, 优势积累;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资源利用率和科研创新能力;“荣誉追加”,“荣誉终身”等吸引无名者。消极作用是:压

制后起之秀如:1869 年,35 岁的年轻人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科学界冷嘲热讽。几年后,元素周期率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门捷列夫获得到了极高的盛誉。学术腐败:“汉芯”造假案。

10.3“马太效应”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形成机制

起因: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一方面:促使年轻科研人员刻苦钻研、顽强奋斗。另一方面:会在科学共同体中产生“马太效应”

过程:优势积累+棘轮效应→马太效应:科学权威凭借其已有的科学成就和声望,易于获得更好的资源,形成优势积累。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获得的成就和声望,不太会消失——棘轮效应。科学权威便在“棘

轮效应”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优势的积累过程。大多数成员在资源占有以及获得成果与奖励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因而会变得更加默默无闻。这样以来,科学共同体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便产生了。

10.4 如何应对马太效应如前所述,马太效应时刻影响着我们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杰出”与“平衡”之间寻求协调。我

们应该如何应

对?国外的一些经验是:(1)法制保障。法律、法规中避免对已有优势的研究所重复和过多拨款。(2)鼓励投资。鼓励高校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科研,对联邦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发挥一定的校正作用。(3)调整税收。除直接投入外,税收豁免和优惠是政府支持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4)完善资助制度。为了保持大学的平衡发展, 还在

其他方面提供资助,如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提供培养经费等。

10.5我们的启示去除坏的方面:(1)在科研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坚持效益与公平兼顾的原则。(2)加快制度性规范的建设,

进一

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3)完善现代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的收集利用手段。

发挥好的方面:

(1)利用马太效应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势积累和整合以期其能完成重大攻关项目,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2)利用马太效应促进良性竞争。使科技工作者在竞争中都有一种“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进取意识, 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

什么?

引言:科学家是如何接受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客观的标准?科学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处于何种地位?为什么有些新的的科学理论能够很快被科学界所接受而有些新的科学理论却历经磨难才被科学界所接

受?进而言之科学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这些问题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家严密关注的问题!

11.1历史回顾

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T.S.Kuhn和英国的https://www.360docs.net/doc/0011520391.html,katos拉卡多斯先后提出“科学革命”理论和“科学研究

纲领方法论”。库恩的非理性接受主义理论:科学家接受或放弃一种科学理论并没有客观根据可言。他们在新理论之间作出选择时,并不是概括科学理性去合理地作出抉择而是根据各自的偏好。拉卡斯的接受理论及其非理性主义实质:存在

一种超越于科学家主观因素的唯一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看两个或多个竞争的科学理论。他称之为“研究纲领”中那

一个具有更大的预见能力。实质上,拉卡托斯的接受理论在理性的外围兜了一个圈子之后,最终陷入了非理性主义!11.2科学家接受科学理论的依据经验论:一些现象和结果能够验证这种科学理论。整体论:科学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现

象和结果,并且做出一定

预测。其他因素:社会环境、问题环境、信念环境、历史时间以及科学家自身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及其他社会心理因素。从光的本质争论上,1809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

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

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利证据—经验论。1817 年,杨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

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整体论。直到光波粒二象性的提出才使争论落下帷幕!11.3

经验论Vs整体论

经验论:以经验和事实为科学理论评价的出发点,把经验的证实或经验的证伪作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和理论评价的基本准则。整体论:主张从实用的标准,从理论在说明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有效性方面评价理论。

11.4理论评价标准的探讨

评价科学理论的两种标

第一,外部证实——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第二,理论的“内在完备”性,理论本身前提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简单性”显然,这第二种标准,就是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统一、自洽,而又逻辑简单。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2.1什么是美

思想家眼中的美是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具有引人向善

的作用和力量。艺术家眼中的美是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而科学中的美是和谐与统一。

12.2 科学研究问题提出阶段—审美的起动作用动力和目标:“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它有用处;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

欢它,他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美的。”

环境支持:内部环境:树立高尚目标和人格标准,培养良好心态,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心胸,为从事创新活动带来无限

的前进动力。外部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美的关系,积极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合作、关爱,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12.3 科学研究实验阶段—审美的建构作用

迈克尔逊的实验实施过程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的:按照审美完备性原则,考虑到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他便将实

验在不同季节里反复进行;按照审美对称性原则,为了消除系统误差,他每次都把实验装置转动90 度反复进行测

试。爱因斯坦曾不止一次在科学审美意义上对设计精巧的“迈克尔逊- 莫雷实验”予以高度赞赏,认为它是物理学所有

了自然的特性,于是,产生了形而上学自然观。虽然导致了哲学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但是,一批实验中最美丽的一个。他认为,迈克尔逊受过很少的数学或理论训练,又缺少理论方面同事的指导,能够设计出这样的精美实

验是非常惊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科学艺术家的感触和手法,尤其是对对称和形式的感觉。他的最大乐趣似

乎来自实验本身的优美和使用方法的精湛。

12.4 科学猜想提出阶段—审美的启迪作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假说的提出过程就是大胆地猜测的过程,在这一过

程中,审美引发的类比和想象具有

启迪和整合作用。一方面,科学家在科学资料缺乏、实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借助于审美的补充作用,也可以进行伟大的创造。

在这里,信息的匮乏不是不能创造的充分理由。另一方面,科学家在提出假说的过程中受美感的影响,自觉地按美的规律来创

造。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创制是以美求真的范例。门捷列夫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根据自己

现有的材料和审美,提出了元素性质按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的理论。门捷列夫根据他的科学美思

想,将当时已知63种元素排成了一张周期表,并探讨元素化学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周期表的基本依据就是

原子量,如果原子量有误差,就会被排错位置,完美性就要被破坏。为此,他大胆地对某些元素的原子量进行修正。

12.5 科学理论建立阶段—审美的鉴选作用

科学理论的美来源于自然美,它是自然美在科学认识中的凝结和升华,也是研究者的鉴别性建构和审美选择的结果。客观属

性的深刻根据在于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就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就有秩序,就有统一、简单、对

称、和谐的美。同时,运动规律又具有普遍性,在规律适用的范围内,它支配、制约着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普遍性

意味着简单性,特别是当我们找到自然界运动的某些基本的规律时,简单性更为显著,而协调性、统一性、对称性、简单性等

都蕴含着和谐性。自然界的运动也是具有自然美的特性,那么,作为对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正确描述的科学理论必然也具有

这些美的特征。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

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根据美的规律来制

造。”

12.6总结

评价科学理论的两种标准(爱因斯坦)外部证实——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理论的“内在完备”性,理论本身

前提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简单性”显然,这第二种标准,就是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统一、自洽,而又逻辑简单。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美学标准与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让我们在在科学研究中去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

美吧,加油!

13人类是否应该敬

畏自然

13.1 古代人与自然关系中国(1)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的、宗教的自然观:“帝”,“天命”,天气晴雨、年成好坏、战争凶吉,

建筑城邑与

官职任免等等都要问卜于天帝鬼神(2)西周晚期过渡时期:对天或上帝从绝对迷信、服从到发生怀疑与责问,比如:诗

经中收录的一些各国民歌(3)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一方面承认天和上帝的支配作用, 万物皆天所生, 另

一方面又提出“敬鬼神而远之”, 少谈天道、鬼神, 多讲人事;老子:取消了天或上帝的至高无上,第一次将天、地、

人提出来讨论, 并力图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西方(1)自然崇拜阶段:人类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无法理解,认为自然充满

神秘,由此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2)诸神崇拜阶段:人和自然之间产生了局部分化,以自然神论的形式保持着对自然的崇敬(3)一神崇拜阶段:自然

的崇拜转变为对神的崇拜

13.2 近、现代人与自然关系

神的地位的否定:到了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否定了宗教教会的存在,否定神的地位,真正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流派,虽然在人的认识

能力、认识进程、认识方法上各执一端;但是,在强调人能认识自然的问题上,两大流派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形而上学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生产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新手段。经典力学向人们展示

法国的自然神论者和机械唯物论者,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猜测。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分析辩证自然观阶段: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自然

科学走向理论综合。结束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自然观。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和自然被

统一于精神的不断上升的历史阶梯中,强调把认识自然的理论和改造自然的实践结合起来。黑格尔把主体

—人,客体—自然统一于人的活动。当代的环境危机:由于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导致环境与生态失衡日益

严重,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野生动物灭绝等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与自

然关系的冲突唤醒了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以及行为的反思。1962年,自美国出版了莱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后,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在相当深的层次上对传统发展道路与模式进行了反思、讨论和总结。1992 年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和签署了《21 世纪议程》、《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等重要文件。这些会

议与文件的精神就在于号召全人类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13.3 敬畏自然和不敬畏自然观敬畏自然:科学非万能,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可能不是全面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超

出一定限度,将造

成无法控制的后果;不敬畏自然:科学万能,人类能够在一切程度上控制自然。即使造成不良后果,能够在较短时

期和可接受的范围内消除它们。

13.4我们的观点

1、对自然的敬畏促使人类取得的科学进展: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之感产生了研究自然的冲动和动力。人不能完全地

无所敬畏。完全的无所敬畏导致的可能不是有所作为,而是胡作非为。如星空等的探索。2、科学不能完全征服自然:

自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目的是掌握自然规律。但科学不能违逆自然,如:永动机。自然而然,妄图通过科学手

段完全征服自然,随心所欲的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改造自然是行不通的。3、敬畏自然不是无所作为:

人类认识到过度改造自然的不利影响,但是又需要有所作为,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4.1辉煌的历史中国作为罗盘、火药、纸张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的发源地,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是毫无疑问的。诺贝尔物理

奖得

主、当代物理大师杨振宁教授便指出,科学史家都普遍同意,公元 1400 年以前,科技转让主要是由中国传向欧洲。事实上就

科学发明而言,中华民族还是一个早慧的民族。

14.2李约瑟难题近代的科学革命不发生在中国而是出现在欧洲,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从上一个世纪以来便引起许多学

者的

兴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更穷数十年之力,孜孜于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中国在近代科学革命缺席之谜,也被人称

为“李约瑟难题”

14.3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的原因

思想文化:(1)缺乏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与系统实验方法。主张天人合一,对人以外的自然客体缺乏思考热情(2)重实

践而轻理论。急功近利,讲究实用;易于满足,缺乏宏大的目标。

政治体制:高度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对科学研究施加强烈的规范和选择性支配效应,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科学精神的

贬斥。

经济体制:(1)重农抑商。中国近代封建王朝都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2)小农经济。将科学限制在实用的

范围之内。

科学的传承方式: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多数著作以描述现象介绍经验为主,缺乏抽象和提高。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5.1近代科学发展史概要西方的科学发展史概括为以科学试验方法为主导的科学。其发展经历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哥

白尼“日心说”、

伽利略望远镜……)——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纺织机发明……)——近代科学的发展(天文、经典电磁理论、

能量守恒定律……)——第二次技术革命(电机电能的开发、内燃机……)——现代科学15.2

一、外部原因

(1)政治原因:古希腊的政治体制:最初的殖民者本着一定的平等的原则分配政治和经济权利,促使希腊本土城邦政治变革。

政治体制的变革在城邦的初期历史中呈现出了一致的趋势——都以君主制开始其历史,但到了公元前7 世纪,希腊各地

城邦整体普遍发生转变,即君主制的废除和贵族制的建立。梭伦改革后,雅典的民主制不断发展完善,到伯里克利当

政时期达到顶峰。这为古希腊理性思维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欧洲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以教皇为代表的宗教权力是一对激烈争权夺利的矛盾体。这两种权力虽然时有交叉,相互利用,但他们是相对独立的,造成了在宗教思想、统治方式的多样性。在客观上存在某种权力分离和权力抗衡的机制。这对近代科学革命的六生是十分有利的,因为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对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必须建构与以往理论形态不同的概念、定律、原理等理论观念体系,以正确解释世界。同时权力分离和抗衡的机制,

使各种政治势力形成了解释各自政治主张合理性的习惯,这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创造了一种民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和发展。

(2)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来讲,正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作为重要的社会动因,促进了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工业生产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促进:在西欧进入资本主义以后,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新

生资产阶级渴望扩大贸易与寻求财富。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展现了科学的正确和力量,鼓舞人类探索和创新精神,开辟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天文、地理、力学、数学)工业生产的进步使自由的商业竞争促进工场主设法改进技术,通过专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分工使操作过程专业化,专门化的工具得到改进,机械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扩大,流体力学、摩擦理论、机械传动、炮弹运动、化学工艺等开始被研究。

(3)自然原因地理因素:是促进重商、人才流动、渴望探求海洋

二、外部原因

(1)思维方式古希腊时期哲学思维方法的延续与拓展: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传承的自然观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思辨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已经奠定了物质的自然观和思辨的方法论,从而必然使这一时期产生了科学研究领域的知识大爆发。

(2)东西方语言文字差异比较

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而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的科学发展轨迹。东方模糊形象化,西方精确抽象化。

15.3结论

综上所述,得出命题结论16技术的社

会构建

16.1 技术的社会构建论

(1)社会构建论定义: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由技术自身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所决定,不是一个固定的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偶然,并包含诸多异质因素的过程.探讨技术如何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下形成和发展。

(2)社会建构论兴起的原因:二战之后,技术对人类负面效应全面凸现。光化学污染,酸雨,沙尘暴,洪涝灾害等出现。技术家,社会学家,政治家试图寻找一种技术发展的合理机制.建立一种在社会人文价值理性引导之下的技术理性发展机制,依靠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规范技术。

(3)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发展:兴起(20世纪80年代)1984年7月,来自于六个国家的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学者在荷兰成功召开了以“技术的社会建构”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并于1987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技术系统的社会建构:技术社会学和历史学中的新方向》。这次会议的召开和论文集的出版成为社会建构论诞生的标志。争议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是对社会建构论的话语风格和分析框架的批评。二是关于考察视角的争论。三是围绕价值问题的争论.整合与扩展(2001-)

16.2 技术社会构建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科学范式论”对科学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进行了揭示,人们开始认为科学的进步并非归因于某种内在的科学方法逻辑,而是来自于社会、文化、制度、组织等因素,这为建构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兴起提供了信仰基础和思想进路。修斯对技术系统的要素进行了论述“技术系统包含着多种复杂的用来解决问题(problem - solving)的因素,它们都是由社会建构和塑造的。

16.3 社会对技术的影响

一、政治对技术的影响

(1)社会制度: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英国成为近代科技革命的中心,以及18世纪的产业革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到近代却大大地落后于西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腐朽而又顽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学技术的发展。

(2)政策干预:政策往往作为一种工具被介入到技术领域,进而在技术的动态变化中促使技术走向社会希翼的方向。由于政策的导向作用,会对某些技术开发或创新提供支持,进而促进其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财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支持,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干涉或遏制某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以使科学技术满足经济和政治的需要。一战前的英国政府支持传统的动力系统,因而从政治上限制电力的发展。二、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1)经济因素影响技术的发展:生产、分配、消费、市场等经济因素均对技术起着很大制约的作用。施莫克勒认为,发明动机由市场需求拉力引起。市场是拉动技术增长的关键因素,任何技术实现都要在市场的认同与使用中才能获得价值与意义,市场为技术创造提供了资金支持、环境支持,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而技术自身的不断进步,也会刺激新市场的开拓。

(2)全球经济危机对技术发展的影响:1930年代初,西方经济危机爆发,工业生产直线下降,企业成批破产,一半以上的银行倒闭,1.25亿美国人中有1300万人失业,2500万人挨饿,人均收入由681美元锐减至495美元。技术的发展严重滞后,很多行业均停止不前,甚至倒退。

三、文化对技术的影响

(1)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文化是指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等。一

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保守的哲学思想却常常起阻碍作用。17 世纪英国培根和18 世纪法国狄德罗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就对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提供了进步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2)思想方法不同,对已产生的技术的认知不同,进而使得技术用不同的发展方向。物质文化:促使技术向改善

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方向进行;行为文化:决定了技术发明的主体对技术实现的态度;观念文化(宗教文化、道德伦理文化、审美文化)对新技术的设计形成、开发思路和应用起决定性的影响。

16.4 技术的社会构建和自主论

技术哲学界存在的争议:技术自主论VS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技术自主论的代表人物埃吕尔“技术决定科学而不是科学决定技术,即使科学在一定时期内不进步,技术进步却能持续进行。”技术的社会构建和自主论“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上埃吕尔毕竟是陷入了片面性的困境,他鲜明尖锐地指出了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的决定作用,却把政治、经济、伦理都纳入到技术系统和技术环境之中,至少是否定了政治、经济、伦理等也有其自身的相对独

立性,从而也就排斥了这些社会因素对技术也有的反作用。”——东北大学陈昌曙教授

16.5我们的观点

(1)从社会建构论兴起与发展的二十年来看,其理论主线很明显。即从“社会—技术”视角试图全面理解并解释技术发展问题。从对技术发展微观过程的细节描述到在中观与宏观层面探讨社会秩序和技术的关系,从批判单向的技术

决定论到开发更为全面的理论工具,社会建构论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还处于成长期。

(2)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带有鲜明的社会烙印。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不仅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综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技

术的影响,可以发现技术的社会建构比技术的自主性更合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

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

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

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

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

之中;

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

精神因素;

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

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

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

作单元为结构。(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

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

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

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

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

发明,并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必然孕育着新的自然科学。科学

革命使得自然科学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这样,一些综合性很强的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就相继涌现。

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全面的、正确的看待问题,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答:现代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

20 世纪初三大领域(宇宙世界;微观世界,复杂世界)的科学突破对现代之然观的产生起到了重

要影响。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拉开了20世纪初科学革命的序幕。而相对论、量

子论假说则是这场革命到达了高潮,引法了现代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的第三次反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

性科学崛起了出现了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自组织理论,突变论,协同学理论)。

(地)地质板块学说以及(生)DNA 分

从此,现代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产生了(天)大宇宙爆炸学说;

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正是这场科学革命,为现代自然辨贞观的产生打下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

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整体和部分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对矛盾,二者可以经由两种方式——加和性和非加和性而相互过渡。

加和性指的是,如果一个复合体可以通过一步一步加进原来分散的元素来构成;反过来,复合体的特征

可以完全分解为鼓励的元素的特征,那么这种关系就是加和性的。

然而,各部分之间并不能通过单纯的加和性耦合关系而形成新的系统,系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中

必然存在着非加和性关系。这种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才能使系统出现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属性,使系统与其

构成要素之间出现质的差异。这种非加和性特征表明,物质系统的整体特征既不能归结为

它的组成部分的特征,也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堆积。它所反映的是某种具有新质的联系,是标志物

质系统具有整体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联系方式。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

么现实意义?

事物的整体性是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

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

而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整体性是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相互沟通的共

同指令,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将出现它的组

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其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一个系统性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的

性能,还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整体观念的现实意义:当我们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时,必须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如果只着眼于

局部,就难免要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错误。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协调发展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互

相制约,不可分割。而如今随

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却在不断的破坏着生态平衡,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就告诫我们:

“不要

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今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

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认识。不能再盲目的与大自然对抗、决斗下去了。如果人只考虑自己的

需求,而无视自然规律,无视系统,无视其他生物,自然就会反过来制约人,报复人。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协调发展,才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模宏大,涉及到工业、

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教育科学等各

个方面,按照整体性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

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调整其内在的不合理结构,实现合理的,优化的整体

结构,从而产生最佳的整体效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处处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在实际工作中,从系统整体论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系统中诸要素能达到协

调一致、结构合理,则会形成一个优化的系统。中国民间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便是这一

道理的生动表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互相协作,互帮互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把集体的利益放在

第一位,如果互不协调,相互掣肘,只会导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所以我们应站在整体的高度,提纲挈领,统观全局,防止和反对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同时又要重

视个体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运动指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位置变化、质量变化、形式变化等。变化有可逆与不可逆变化。而

演化是指不可逆变化。演化的观点有:矛盾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自然物质系统运

动转化的守恒定律;自然物质系统发展的周期性。由于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存在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社会,为了使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好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因为主要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使系统的每一次非平衡相变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社会中

的主要问题,使社会的各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然物质系统演化使一个自发过程。

演化条件的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不需要借助任何神的力量或外在的指令。也就是说,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条件和系统要素的协同作用都是自然物质系统所固有的属性。在永恒的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进行中,任何一个具有的运动形式都不是永恒的,总会向其它的运动形式转化而去,但是,

在某一过程中丧失的运动形式,一定会在其它某个时刻或某个地点,当其产生的时间被再生产出来时

再次出现。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自然物质系统不断地螺旋式地向上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进化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有更新的回归。自然物质

系统周期性循环不仅仅是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轮换,每一次循环都会产生

新的矛盾,并在历史中留下不同印记。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答:物质系统进化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任何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形成总有一个过程,若系统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形成不是按照某种指令来实现的,而是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彼此之间具有协同,向干活自发的默契行为,那么这种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就叫自组织。

自组织是在特定条件下,在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支配下实现的,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

普遍现象,每一具体形态的物质系统的形成都可以认为是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也需要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如耗散结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一步步地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首先,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依赖自然而存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

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和发展。其次,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自然从来不会自觉地适应人的意愿,它在“供养”人类的同时,也向人类“提供”困难和灾难,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性推

动着人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导致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也使得自然界深深的打下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同时,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就是人与自然逐步分化的过程。从学会打制石器到懂得使用火,乃至最终形成语言,这些都促使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形成人类社会。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改造后的自然物质系统。人工自然观是人类对人工自然的总的看法。正确的人工自然观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改变自然。人具有能动性,能进行自觉主动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同时作为主体的人又有受动性,在实践活动中

必须受到作为客体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只有遵从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

律,人类才能更好的改

造自然。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后果,从而引出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70 年代以来,鉴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

极端重要性,世界各地已先后成立十多个研究“全球性平衡”,探索未来发展模式的国际性组织。对

人类未来持“悲观主义”看法的组织从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重大全球性因素出发,建立了全球分析模型,得出这五种增长因素的共同特征是“指数增长”,其表现形式就是“倍

增时间”,增长速度愈快,倍增时间愈短。他们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我们这颗

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而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奉行“零增长”。与此相反,“乐观主义”则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勾画未来世界的蓝图。他们坚信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未来是一派稳定、繁荣、充满希望的景象。“全球危机”和“人类困境”都被摆脱,一

直困扰资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阶级对抗、失业和危机、两极分化和社会腐朽以及由之而来的社会变

革的需要都不存在了,人类未来将是美好的时代。但不论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都把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类的祸福、未来的缔造等,看成是单

纯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他们离开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把科学技术本身同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后果混为一谈,要么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要么把全部罪孽归咎

于科学技术。他们回避变革资主义制度的必要性,从两个相反的极端陷入了片面性。“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也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即要坚持公平原则,也要坚持可持续原则和和谐原则。就我个

人的观点我认为人类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是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向可持续发的方向发展的。因为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都在尽最大可能的宣

传和制定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所以人们对于自然、生态、污染等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也正在不断探讨、深化和完善之中。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实现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的思想前提、科学技术前提和认识也必将愈来愈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在自然方面,可持续发展将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不仅人类,自然界的其它要素,从生物的

种类到生态系统,都具有持续存在和发展的能力;在经济方面,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使环境和资源

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在社会方面,要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并做到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在相应的具体策略上则体现为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控制人口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在节约资源方面,在实行从粗放型发展战略到集约发战略的转变;在保护环境

方面,其根本点是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基本无废弃物的

新生产方式,同时还要做好开展国土整治、治理城市、推广生态农业等工作。能够从以上几点做到改善,我想人类是能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的。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是推动该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力量。决策者和领导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能够有正确认识,才可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和战略贯穿于管理中,带动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

众基础。就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和以上各个方面工作的改进,可以使我们相信人类通过共同的努力是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的。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使人类社会成员的一个特殊部分。有一般认识主体-社会化人类的一般规定,还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价值准则等方面的特殊规定。有生命并能进行抽象思维的物质向存在,是

起源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具有获得性积累的特征认识客体是科学技术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中一个特殊部分,而不是所有的自然物。认识客体的规定性不仅取决于事物自身,而且取决于它和主体的关系。只有那些

确定而现实地被纳入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之中、并为主体研究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才具有科学技术认识

客体的完整规定,即科学技术认识客体是主体需要研究而且有能力作用其上的客观

存在。主体的需要和实践能力、认识能力是社会形成的。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答:“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

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

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

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这是正确的。

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

单问题。

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

(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

(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要的原则?为什么?

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指的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需要是选题的前提和目的,选择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从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需要性原则要求科研人员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某些情况下后两方面更重要。既要考虑当前效益、

近期效益,还要考虑它的长远效益。此外,还要考虑跟踪世界高科技的需要,考虑参与国际科技竞争

的需要等。

创造性是科研的灵魂,一个课题是否有价值主要体现在创造性上,根据创造性原则,科研人员在选题时要努力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去探索,应在矛盾的焦点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中选题,应在知识的

空白带,在各学科的联结点和生长点上选题。要求所选的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要研究前人

没有研究或研究不透彻的现象。研究结果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补充或否定,在支持创造性的前提下,选题时还应注意易突破性。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所选的课题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要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

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坚持科学性原则,要在科研选题时既要尊重所依

据的科学性理论和科学事实,又要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所选题目进行调整。

可行性原则是指所选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

条件进行选题。科研人员选题时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操作能力,团队的整体能力,科研经费,

实验手段,情报资料,研究期限等多方面的内容。灵活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课题进行调整或转换,但转换或调整时必须慎重,并要采取积极的防范和补救措施。

在这五个原则中无论哪个原则都不占主导地位,因为这五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是平等地,有时候这五个原则中有些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满足。比如,有时候一个科研

选题符合了创新性原则,但是研究这样的一个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目前的条件所不允许的,所以这个课题就不符合可行性原则,因此,我们说很难找到一个同时满足这五个原则的十全十美的课题,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兼顾这些原则,折中而行,审时度势

地做出一个合适的科研选题。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科学事实: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有两类:一是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表征,二是对观察实验所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客观事实:物质对象的客观的现象和过程。

2.科学事实-是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离开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而经验事实作为世界的物质现象或过程,其真理性有待科学共同体的进一步审查,只有经过了科学共同体鉴定的事实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事实。3.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两者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反映过程中的复杂性,两者往往不能直接相一致。如果科学事实不仅是被检验着的,而且是被检验过的,不仅被检验过一次,而且是被多次相互独立的实验所检验,在此意义上,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可以说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存在着可错性,而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不存在可错性。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机遇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支柱,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机遇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性、探索性与自然现象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观察实际

是探索性很强的认识活动,出现未曾发现过的新情况,常常是必然的。同时实践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与预先设想的计划和目的不符合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

面对机遇,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1.必

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如果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就会放弃它;反之,如果意识到或感觉到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尚未被揭示,或可能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就不会轻易放过了。

2.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机遇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因素,它只提供了科学发现的一种线索,并没有提供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

能够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有认识能力的准备,要留心意外之事,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突破传统束缚和敢于提出新思想的精神。

机遇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机会,但它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答:所谓归纳法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

归纳法是从小范围推知大范围、从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故无法保证其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能给人以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知识,因此具有相对可靠性。归纳法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一下子就告诉人类以绝对真理,而在于告诉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相对真理,并通过逐步扩大相对真理的适用范围去无限的逼近宇宙的绝对真理。因此,归纳法的结论一般都具有被证实或证伪这两种可能性,在它成

立的范围内它将被证实,超出了这一范围它将被证伪,所以它又具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科学思维必须通过概念等基本思维单位或形式进行,但作为意识的一种形态的科学概念,必须通过可感知的符号才能为意识所把握,并得到完善的发展。否则,不但思维难以顺利进行,更无法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符号的创造和运用,是科学概念的必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自然预言符号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即科学语言系统。用专门的科学符号表示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保证了语言符号的单义性、无歧义性和严密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以数学和数理逻辑符号语言为蓝本的形式化语言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将运算运用于非数学对象的飞跃,使形式和内容在新的高度上实现更好的统一。其发展和推广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理想模型是在思维中设想出来的与客观存在的原形本质相似的,高度抽象的具有某种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它由思想映象的形式所构成,可被用来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理想实验”.作为理想化的形态,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与它完全一致的事物.但它并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以现实的客观存在为原形的.理想模型是建立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基础.确切的说,科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想模型,所以科学规律只有在相应的理想模型中才能得到严格和精确的体现.

根据原形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形象的模型或符号的模型来设计,充分认识到理想模型的若干特性,如流动性,互补性,和条件性.流动性是指随着实践的发展,理想模型也在流动,变化中.我们应该抛弃错误的模型,修正不完善的模型,证实正确的模型,提出新的模型.又因为物质世界是高度复杂的,无层次的,要用一个模型详尽地,精确的反映原形的结构,属性和行为往往是和困难的,必须通过建立互补模型来完成.我们在建模时使用了简化法.只是提供了关于原形的局部的知识或不完全的真理性,所以这种知识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幻想和猜测都属于想象的范畴.想象具有创造性,概括性和幻想性的特点,想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功能.首先,它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其次,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是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第三,人类的科学想象还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所以,严密的科学中也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

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各自的科学历程、探索的方法、及基本出发点不同。探索

简单性的科学历程:古代原子论——经典科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探索简单性的方法:“原子论方法”或“还原论方法”探索简单性的

基本出发点:整体等于部分之和,部分决定整体;

部分间只具有线性关系;

变化服从机械因果律;事

物运动过程是可逆的;

“由细至总”的评价方式—简单是美而探索复杂性的科学历程:

“三体问题”和“贝纳德花纹”

探索复杂性的方法:“新三论”——混沌科学或系统科学,其中新三论为:信息论、系统论、控

制论。

探索复杂性的基本出发点:按照事物自身的系统性,将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对象变化发展的过程,抽象出对象中的信息,

进行处理、变换、反馈,从功能行为上揭示对象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效应。

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是由探索简单性思维方法的特点和复杂性问题的特点决

定的。从上面探索简单性和探索复杂性的区别也可看出。

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对象往往都是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功能综合的大系统,这些系统

都是复杂的、动态的。从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的出发点可以看出,它对复杂性问题是不能够进行透彻

的研究的。还必须运用新三论的方法,着眼于综合,从对象系统本身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出发,建立模型,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对对象研究。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

,试分析这一观点。

答:所谓反馈方法就是运用反馈原理,用系统运动的结果来调整和控制系统运动的方法。从哲学角度看,

它是因果关系中结果对原因的反作用。反馈方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用系统给定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差异来解决

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把被控系统输出的结果变为下一步调整和改变其输入的原因;输入的改变又

会引起新的输出。。从而,使原因和结果真正地辨证统一起来。按照反馈对系统产生的作用,可以把反馈系统

分为稳定型方法的反馈系统,就是所谓的负反馈系统。负反馈系统可以抑止系统的变化倾向,使系统稳定在

当前的状态中;以之相反的使放大型方法的反馈系统,就是所谓的正反馈系统。正反馈系统可以推动系统

的变化,加快当前系统的状态变化。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反馈系统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看它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而因该看这个系统最后

结果的好坏。如果,希望系统稳定在当前的状态,就应该使用负反馈系统;反之如果希望系统朝着有利的状

态变化,就应当使用正反馈系统。(如果是论证题目还可以加一些例子,大家到时候现场编吧。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

答:科学实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变革自然、探索自然的活动。科学理

论是在科学实验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惊醒科学抽象、概括的理论成果。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科学实验是形成科学理论的直接基础,科学实验也是检验科学理论

真理性的直接标准。另一方面北科学实验证实的理论有成为科学实验的思想指导。(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课

题的选择和确定指明方向;为实验进程的构思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指导)因

而二者是相互渗透互相统一的。

科学实验与理论的统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当旧的理论解释不了科学实验的结果时

往往预示着新理论的诞生。科学的发展就是有理论与事实的统一到不统一,又有不统一到统一,无限发展的

过程。

在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科学实验一般来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本专业为通信专业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信息论的建立以及数学的进步等多重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作用。

原先存在于其他科目的范式可以借鉴到新的科目的研究中去,有关物理学科目的研究方法;着重于实验,

发现,扩展工艺水准等等;存在于数学中对于随机过程(谱分析),概率的研究方法,以及计算科学中的仿

真原理,步骤都可以借鉴到对这一实际工程类学科的研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范式

通信技术科学的范式像大多数范式那样是对以前的继承,并溶入自己的特点这样即方便了和通信

有关的其他科技工作人员可以方便的介入这一领域,也为本专业树立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层面的规定,使得整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可以仅仅通过形式上了解发展近况。

由于是工程类科学,通信技术的范式提供的众多的研发参数,概念;在后来人们发现相互矛盾的概念(例

如带宽和误码率)等等,以及相关联的概念,这些理论上的概念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努力

的方向甚至某些技术上的发展途径。

(by suedwxg;完全胡诌可信可不信)

24.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种观点?

答案1: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科学技术是人类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两类实践活动,是这一复杂大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科学和技术与社会之其他的重要部分是处于互动状态的,因而它们有时是应变量,有时是自变量。”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说: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决定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从来就不是置身于社会之外的,科学技术犹如“沉浸在社会的海洋中,海水浸透了

它们就像浸透了一块海绵”,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做为条件:

①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人类物质文化需要,主要是通过发展经济的途径解决的,而生产活

动是人类最根本的经济活动,

回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最基本的科技知识是在生产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生产实践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关系。生产实践触

发科学技术的产生;生产实践加速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科技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决定着科技研究的物质水平,从而直接影响道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且还影响科学研究的规模。

②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没有社会经济那样的基础性和主导性,

但是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的

基础作用要靠社会政治等其他因素配合实现。它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进步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而落后的、专政的

政治制度会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科技政策的影响——政策法律对科技的调控主要依靠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这些

政策同时也调节、控制和制约着整个社会对科技、科技工作者的态度,以及整个社

会科学能力的发展。

战争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加速尖端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课题,又破坏科研的物

质基础和某些智力资源。

③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宗教、哲学、

道德、文化传统等等,对

科技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哲学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哲学对科技的影响最为突出,一般来说,比较

先进的哲学思想能够指导、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保守的哲学思想则常常起阻碍作用。科学技术的成果

是哲学理论产生的基础,而哲学又作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方式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7、技术自主性(一.16)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 第二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二 32)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 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四 23)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案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 第一,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无论其起源还是发展,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第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 第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技术是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 (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表现为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如何看待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革命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对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4、请结合当前有关学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研诚信的认识。 答:近年来,抄袭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和滥用权力、不当得利等学术腐败现象在国内外大面积爆发,例如:STAP细胞”学术造假”事件和GSK 中国研发总裁臧敬五论文造假事件等。科研腐败行为不仅毒化学术环境、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创新、学术进步,而且还损害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如今学术不端行为,其花样之多、手段之奇、关涉之广,流毒之深,几乎到了令人侧目而又莫之奈何的地步。有鉴于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已是至为迫切,刻不容缓。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而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及一个国家学术风气的根本。一个科技工作者不诚实,可能导致一群科技工作者的不诚实,最终使整个科学界的诚信程度下降,我认为,只有诚实的作风,诚实的结果,才有真正的科学。这是一个现实的科学,是一个职业问题,是职业的可行性与可能性的问题。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活动,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应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而负责任的履行职责,应当秉承专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和规范,应当做到公平和对他人的尊重,承认他人的成果和贡献,应当严谨自律,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问题谨言慎行,并妥善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应当恪尽职守,在科研活动中自觉承担对同行、核对研究对象对社会的责任。 5、请结合你自己的专业性质,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答: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未来无论是进入生产一线还是从事科研工作 都将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甚至会关系安全方面的问题。以一名工科的研究生的身份来说,我认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特质: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北京大学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理士多德 句中的“师”是指柏拉图 2. “自然说数学语言,这个语言的字母和符号是角、圆和直线。”这句话表达了自然数学 化的思想,说这句话的人是伽利略。 科学数学化的开端是伽利略, 先河是毕达哥拉斯。 3. 提出“万物本源是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泰勒斯。 4.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现代科学最接近的古代学说)。 5. 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6. 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凸现规律,系统科学的第一原理)的哲学家是:亚里 士多德。 7. 较好地解决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的矛盾的是: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8. 用电路装置模拟地下水属于什么模拟:C A. 物理模拟 B. 过程模拟 C. 数学(数量)模拟 D. 功能模拟 ∵物理模拟=过程模拟,数学模拟是两者数量关系上接近,水流方程和电磁场的相似,仿生属于功能模拟。 9. 下列说法最好地表达了鸭兔图实验结果的是:观察渗透理论(概括面广,表达较温和) 理论决定着我们能观察到说什么。——爱因斯坦(太绝对) 10. 《自然辩证法概论》属于什么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11. 被恩格斯称为“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成就是:(18 世纪)星云假说 12. “科学始于问题”是由谁的观点?波普尔(英) 13. 核能的预言、发现、开发和利用过程表明,在现代社会:科学往往走在生产和技术的 前面。(核能是这样,其他不一定) 质能关系式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已经提出,E=mc2 14. 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美) 系统论——贝塔朗菲(奥地利)控制论——维纳(美) 耗散论——普里高津(比利时) 15. 属于经验论者的哲学家是:弗朗西斯·培根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试题2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简述题(共30分) 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05-06(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 (硕士研究生) 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21分,每小题7分)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 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二、简述题:(简述问题要点,并对要点进行阐释。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2)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走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3)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 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 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 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4)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5)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整体与部分、破碎等矛盾 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 思考途径和方法。 (6)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思想的正确性: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认 识。 其世界观的意义: (1)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科学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它为人的认识社会、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