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杨圪崂地区延长组长4+5油组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杨圪崂地区延长组长4+5油组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杨圪崂地区延长组长4+5油组沉积相研究[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长久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其主要目的层延长组长4+5油组,对其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鄂尔多斯沉积相砂体展布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长久以来,对延长组长2、长3和长6油层组大规模的岩性油藏进行的勘探与开发,己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近年来,在西峰和姬源等地区的长4、长7和长8油组也相继获得了数个亿吨级以上的储量油田后,展现出了非常巨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对研究区测井、钻井、地质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及储层特征详细研究,摸清研究区延长组下组合的地质特征,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合理的地质依据。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延长组长4+5油组。

1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1.1构造特征综观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盆地是由吕梁期形成的统一固化结晶基底-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与中、新元古代以后形成的盖层沉积构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因此它属于一克拉通边缘拗陷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也是最早获得油气的地层,本次研究的主要油层为中山川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组。

1.2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一套典型的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

陆相断陷盆地的拉张裂陷作用具有阶段性、旋回性的特点,是一个不连续的幕式沉降过程,其特有的这种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充填物的旋回性。

据岩性组合,延长组最早分为五段,即T3y1、T3y2、T3y3、T3y4、T3y5,随着勘探不断向盆地内部深入,结合井下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其进一步划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

延长组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薄南厚,北部厚约100-600m之间不等,南部厚1000-1300m,边缘沉积坳陷带最大厚度为3200m。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富铀烃源岩的铀赋存状态与富集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富铀烃源岩的铀赋存状态与富集机理

mi c r osc opy,LA- ICPMS,s equent i al ext r ac t i on pr oce dur e a nd d- t r ac k et c hi ng.皿 e r es ul t s s how t hat i n t he so ur c e r o ck s more t h an 50%
i nt emfi t i al wa t e r s.I n a wor d,t he an oxi c de pos i t i o n e nvi r onme nt ,t he U. abundant t u f t s ,an d t he hi gh co nt ent s of or ga ni c ma t t e r a nd
Act a Pe t r ol ogi c a Si ni c a岩石学报2009,25( 10)
关键词 铀;富铀烃源岩;延长组长7段;铀赋存状态;鄂尔多斯盆地 中圈 法 分类 号P619. 14
1 引言
对于 黑色页 岩中铀 和有机 质的关 系,国 内外学 者已经 做 了大量的研究。刘继顺等( 1992) 对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研究 认为有机 碳与铀的 关系比 较复杂, 当有机碳 低于0. 8% 时,铀与有机碳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高于0.8%时,有机碳 与铀为正相关;而当铀含量很高时( 如100×10“以上) ,铀 与有机碳则呈负相关关系。Appa l achi an盆地泥盆系页岩铀 含量 达2 ×10 一一 36×1 0一, 且有 机碳 与铀 丰度 有很 好的 相 关性( Lev et a1.,2004,2008)。美国Pennsyl vani an黑色页岩 中铀的含量为2×10一~30×10一,且铀含量增加与还原沉 积环境有 关( Dovet on, 2004) 。通常认为 ,在还原条件 下,在 成岩 作用 早期 ,u 从海水 和孔 隙水 中运 移到 富含 有机 质的 沉 积物 中( Ander s on e t aL,1989 ;Bar nes a nd Coc hr a n,1990; l (1i nkhammer a nd Pa l mer ,1991) 。U一般通过以下4种方式 运移到沉积物中:( 1) 生物萃取铀,这些生物体中的有机碳 被保存下来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 2) 在还原条件下, 有机质吸附或者与u“络合沉积,形成u.有机质络合物; ( 3) 在还原水体中,U“向U4+转化,u随着沉积作用保存下 来;( 4) 溶解的u“通过沉积物/水界面扩散,被还原为U4+ 沉淀 。因此 ,可以认 为有机 质在铀 的富集 过程中起 着很重 要 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塞 、 峰、 西 姬塬 等亿 吨级大 油 田。鄂 尔多斯 盆地 南部 由于地 表 条件 、地 震 资料 覆盖 及 资料 品质 的限 制 , 钻井一 直是油气 勘探 的重要 手段 。前 人对 研究 区沉
积 体 系及砂 体 展布 规律 进 行 了大量 研 究 . 取得 了丰
富 的成果 _ , 为 低孔 、 渗 背 景 下 的相 对 高 孔 、 1 认 q] 低 高 渗带 是有 利勘 探 区 。尽 管如 此 . 沉积 体 系及 砂 体
沉 积 。 育 2 3支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 西 物 源 为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 供 了陇 东地 区和 镇 泾地 区 沉 积 , 发 ~ 南 提
发育 4 ~5支分支河道砂 体 , 向上 具有 良好 的继承 性 。西 南部砂 体主要 发 育于 长 8油层 组 , 纵 东北部砂 体
0 引言
鄂 尔多 斯盆 地位 于华 北地 台
西 部 . 我 国 内陆 第 二 大 沉 积 盆 是
1 基 本 地 质 特 征
鄂尔 多斯盆 地是一 个多构 造体 系 、 多旋 回演化 、
多沉 积类 型 的大型 盆地 M。根据 盆地 的地 质演 化 卜 】
地, 横跨 陕 、 、 、 、 5省 区 , 甘 宁 蒙 晋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 系与油气 富集
李 士 春 冯 朝 荣2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世 江 , ,
(. 1中国石油 长庆 油田分公 司第二采 油厂 ; . 台职业技 术 学院 ; . 2邢 3中国石 油长城钻探 测试公 司) 摘 要 : 通过鄂 尔多斯盆地 南部 中生界延 长组层序 地层 分析 , 延长 组划分 为 5个长期 旋回 ,2个 中期旋 将 2 回 在层 序地层格 架控 制 下 , 究 了鄂 尔多斯盆地 南部沉 积体 系及 其砂体展 布特征 。研 究 区发 育北 东、 研 南 西 2大物 源体 系, 中北 东物源 ( 其 强势物 源) 为 曲流河三 角洲沉 积体 系, 供 了富县一 旬 邑一 宜君地 区的 , 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的意义

准仪 测定挠 度 。其标 准是下挠 小于跨距 的 1 , 80 否则需要 矫正 。修 复的方法 目前主要 有 0, 火 焰矫正 法 , 假焊反 变形法 以及 预应力 法等 。
2大车轮精度和安装不合要求时也会引 、 起卡轨 , 当车轮 与轨 道不平 行或桥 吊两 车轮运 行阻力不 同时 , 车轮的轮缘 向外倒 , 轨道产 对 生很大 的侧压力 。装在 同一 轴线上 的车轮 , 即 使直径差很小 , 由于回转速度相同, 直线速度 差将越来 越大 , 所以大直 径车轮 比小直径车 轮 多运行 , 以小车轮 为中心 的扭 曲倾 向 , 产生 车 轮有 周期性 的卡轨 。此 时 , 车轮踏 面进 行 须对 加工 , 使其直径达到一致, 对于驱动轮还必须 20 9 吊车最 大水平侧 向力 工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0 2,. 两轮一起更换, 使直径相等。桥式吊车大车轮 要 原 因。大 量调查 表明 ,  ̄GB5 0 7 2 0 . , 0 1 — 0 3钢 结构设计 规范【1 S. 主要来源 于 吊车行 驶 中的卡 轨力 , 卡轨力 的 f 而 的检查要 点 , 一是检 查车轮 缘与轨道接 触的规 大小 , 取决于 吊车桥架本 身的 刚度 、 与 又 桥架 律 性 , 否经常 同边 接触或 两侧轮缘 交替接 是
触, 观察 桥 吊蛇形 的倾 向。二是检查 车轮 的两 则磨 损是否一 致 。若车 轮蛇形 , 是车轮 与轨 则 道不 平直 , 重新调整 车轮 。若 吊车桥架 呈 需要 棱形 f 斜行1可认为 车轮直径不 相等 , 更换 , 则要
车轮安装 尺寸 的准确度 、 的偏差 以及轨 道 轨距 的高度 差 、 轨道 的歪斜程 度 、 吊车 的运 行工作 制等 。轨道沿纵 向的直线 差也会 导致 吊车水 平 力的增加 。所以卡轨 力是使轨 道和连 接早 必须 或加工车轮踏画。当磨损较轻 , 可采取在车轮 期 损坏 的决定 因素 , 充分重 视 。 总结 分析 上安装 布油器 的方 法减少磨擦 。 吊车卡轨在 工业企业 , 特别是 冶金企业 生 3冶金 企业桥 式 吊车 吨位很大 , 达 、 高 本 104 0, 0~ 5t 作用在 轨道上 的侧 向力 也就较大 。 产中较 为普遍 , 文通过工程 实例对 引起 吊车 并 设计规 范 中吊车的横 向刹 车力是 以横 向制 动 卡轨 的原因进行 了分析 , 根据生 产过程 中的 力 T乘水平 力加大 系数 x来 确定 的 , 此式 实际 经验对此 类问题 的处理方法 进行探讨 。 按 参 考 文 献 计算 的 吊车横 向刹 车力 往往偏 小 , 由此产 生的 1 1 王啸. 某厂房 吊车卡轨原 因检测 Ul 】 对 轨道 的推 力不是 引起轨道 和连接损 坏的主 『 王福 刚 ,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_邓秀芹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_邓秀芹
Fig. 1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油田分布
Tectonic division and oilfield distribution in Ordos Basin
第 13 卷
第4 期
邓秀芹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
445
回和标志层追踪对比,延长组可以划分为 5 个岩性 段和 10 个油层组( 表 1 ) 。
缘地区,代表剖面有盆地西南缘的平凉地区崆峒山 剖面及华亭县策底坡剖面、盆地西北缘的阿拉善左 旗水磨沟剖面和香池子沟剖面、盆地西缘的镇原县 殷家城乡安深 1 井剖面等。 冲积扇相岩性变化较大,碎屑颗粒中含有大量 的火山岩岩屑及变质岩岩屑等,粗碎屑含量高,成 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扇根主要由砂、砾 岩 ( 如崆峒山延长组砾岩 ) 组成, 大小混杂, 不 显层理。向扇中和扇端方向,砂、粉砂和黏土含量 逐渐增 高 ( 如 策 底 坡 剖 面 延 长 组 ) ( 付 金 华 等, 2005 ) ,常发育不规则的交错层理。 在延长组下部 ( 长 10 —长 8 油层组 ) , 碎屑中 基本不含碳酸盐岩岩屑。但在长 7 油层组及其上部 地层中,碳酸盐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 ( 长 7 油层
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这些沉积相还可划 分出若干个亚相。
2. 1
冲积扇
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环县—镇原以西的盆地边
地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地区, 广泛发育冲积平原。 在东北部露头区,延长组的一些层段也发育河流沉 积。 在盆地西南缘的崇信汭水河剖面及西北缘的灵 武石沟驿剖面,延长组发育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岩 性以中、粗砂岩为主, 夹少量薄层泥岩和粉砂岩。 河道底部的河床滞留沉积中含细砾 ,表明水体能量 大,河流冲刷及切割下伏岩层的能力强 。辫状河心 滩发育,单砂体沉积厚度大,缺失泥岩段或泥岩段 厚度薄,因此二元结构不清楚,或形成底层沉积发 育而顶层沉积厚度小的不对称的二元结构 。 在受东北物源影响的地区, 长 10 油层组发育 曲流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细、中砂岩,夹泥岩及粉 砂岩,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 ,发育 大型交错层理。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沉积底形相对陡,砂体呈条带状展布 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 油藏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砂带 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小,主要形成长8-长7期储盖组合



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成藏组合剖面图
7、侏罗系油藏主要受控于三叠系
顶面古地貌形态
油藏沿古河道两侧呈似等间距分布。以马岭、元城、樊家川、华池等油 田为代表。
升,下白垩统与古近系的接触关系在盆地西缘为角度不整合,在桌
子山至平凉间呈微角度不整合,再向东到天环向斜内变为假整合接
触。早白垩世沉积西部厚度较大,沉积了一套紫红色至杂色的陆相 沉积。
6、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

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已较前期减弱,使全区普遍隆起,缺失晚
白垩世沉积。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发育结束。此时鄂尔多斯盆 地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也基本完成。新生 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大。
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勘探效益、取得显著
突破。
三、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上,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大构造
旋回和复杂的多幕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特别是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暗色湖相泥岩地层是中生代生油岩。燕山运动 基本继承和发展了盆地的构造特征,燕山运动早期西缘逆冲推覆带发育,前 陆盆地形成,此时沉积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地层、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是油气 的重要储集层。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盆地西缘断裂活动强烈,在西缘 形成长达600km以上的逆冲、逆掩断裂带,火山大规模活动,是全区的一次 重要构造热事件,延长组的生油岩进入生排烃高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晚期 盆地整体抬升,此时,盆地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至早 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2100m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3、加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较准 确地探测延长组的厚度、岩性和含油气情况等信息。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地球 物理方法的研究,提高油气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
参考内容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上三叠统延长组是 该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延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复杂的特征和演化规律, 对盆地内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有着重要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 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的特征、规律和含油气潜力,为该地区未来的油气 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根据岩相组合特征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可以将须家河组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分 为五个阶段:初始湖侵阶段、湖侵扩大阶段、湖侵高峰阶段、湖退阶段和湖消阶 段。这些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川西前陆盆地在三叠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 复杂过程。
五、结论
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的研究,可 以得出以下结论:
沉积相分析
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是在晚三叠世晚期至早侏罗世早期形成的,主要为一套 湖泊相沉积。根据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该组地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沉积 亚相,包括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和三角洲相等。不同亚相的沉积特征具有明 显的差异。
滨湖相和浅湖相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灰色、灰绿色、浅灰色等细粒砂岩、粉 砂岩和泥岩,反映出湖泊边缘和水体较浅的地方沉积环境相对较稳定,水动力条 件较弱。深湖相的沉积物类型为深灰色、黑色等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说明 水体较深、还原环境下沉积的。三角洲相的沉积物类型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砾 岩等粗粒碎屑岩,指示着河流作用对湖泊沉积的影响。
二、川西前陆盆地地质背景
川西前陆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由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被动大陆边 缘盆地。该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前陆盆地形成、发展和消 亡三个阶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主要形成于前陆盆地阶段,是本次演示研究 的主要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2旋回:包括长9油层组和长82油层组,划 分为3个中期旋回。该时期盆地经历了第一次湖盆 扩张。长9油层组沉积晚期湖盆扩张达到最大,沉 积了第一套烃源岩,俗称李家畔页岩,在富县地区 比较发育.岩性为灰黑色泥岩、页岩,测井曲线特征 为高伽马、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研究区西部主要 为砂岩与泥岩的交互沉积,测井曲线特征为高伽马、 高电阻。略带扩径现象。下降半旋回(长82油层组) 主要为一套砂岩沉积夹薄层泥岩。测井曲线为低伽 马、低自然电位,分布比较广泛。
SC4旋回:包括长62一长33油层组,划分为5 个中期旋回。该旋回为整体湖退背景下短暂的湖 侵。上升半旋回包括长62-长4+52油层组。旋回下 部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和钙质泥岩沉积。 旋回上部为暗色泥岩、薄层油页岩和粉一细砂岩沉 积,形成了延长组局部烃源岩。下降半旋回包括长 4+5和长33油层组。主要为灰黑色泥岩与浅灰色 粉一细砂岩互层。
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线夹薄层粉一细砂岩
K5
浅灰色粉一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褐灰、绿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4
浅灰绿色粉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3
长63
35~0
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夹凝灰岩
K2
长71
20~50
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粉细砂岩
长7
长72
19~5l
暗色泥岩、油页岩、粉细砂岩
Kl
长73
15~68
暗色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
长8
长81
长82
70~85
暗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K0
长9
90~120
暗色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长10
280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
旋回
长期
超长期
SC3旋回:包括长81,长7和长63油层组.划分 为6个中期旋回。其中,上升半旋回包括长81一长
7a油层组,主要为粉细砂岩与泥岩的交互沉积,向上 逐渐变为暗色泥岩、油页岩,形成该旋回的最大湖
1 基本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演化、 多沉积类型的大型盆地【l卜14】。根据盆地的地质演化 史及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划分为伊盟隆起区、伊陕 斜坡、渭北隆起、晋西褶曲带、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 带6个构造单元。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即延安一环县以南.构造上包括伊陕斜坡南部、天环 坳陷南部和渭北隆起北部(图1)。
2层序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沉积 旋回。以钻井、录井、测井及露头等资料为基础,将 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22个中期旋回(表1)。 长期旋回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SCl,SC2,SC3,SC4
和SC5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SCl旋回:包括长10油层组,划分为3个中期 旋回。该旋回为盆地演化早期,河流相沉积。岩性 主要为一套灰绿色、肉红色厚层状中、粗长石砂岩 夹深灰色及暗紫色泥岩,厚度一般为250"'350 m。 测井曲线特征为低伽马、低自然电位。分布范围较 小,在郎9井以南地区尖灭(图2)。
第22卷第2期 2010年6月
岩性油气藏 UTHOLOGIC RESERVOIRS
文章编号:1673—8926(2010)02—0079—05
V01.22 No.2 Jun.201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李士春1,冯朝荣2,殷世江3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2.邢台职业技术学院;3.中国石油长城钻探测试公司)
摘 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层序地层分析,将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22个中期旋
回。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积体系及其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区发育北东、南
西2大物源体系,其中北东物源(强势物源),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富县一旬邑一宜君地区的
沉积。发育2"-'3支分流河道砂体;南西物源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陇东地区和镇泾地区沉积,
SCl旋回(长10油层组):发育曲流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和深湖一半深湖沉积体系。其中三角 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 相,南西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的三角洲平原 亚相分布较广发育5支分流河道。北东物源三角洲 沉积体系发育3支分流河道,向南延伸较远,深 湖一半深湖面积较小。
SC2旋回(长9一长8z油层组):盆地南部继承 性坳陷扩张.湖泊沉积体系以半深湖一深湖相和湖 底扇为主.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 该时期,沉降中心为偏西南,在陇东地区形成了该 区第一套烃源岩.谷称李家畔页岩.而晚期长82油 层组的分流河道砂体则形成陇东地区主力油层(图 2)。南西向发育3支分流河道,第一支呈南西一北 东向,沿镇探4井一镇33井分布;第二支基本与第 一支平行,沿花所一党原一井陈家一带延伸;第三 支呈北东向,沿泾川一庆6井一带展布。彬县地区 发育继承性湖底扇砂体,西部的湖底扇向北东方向 推进。大致在长庆桥一长14井区中部的湖底扇宽 度减小,呈细条带状经正宁地区向北东方向延伸。 富县、旬邑一宜君地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主要有3支,均为北东一南西向展布,在旬邑一宜 君地区汇集成1支。
发育4~5支分支河道砂体,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西南部砂体主要发育于长8油层组,东北部砂体
主要发育于长6、长2+3油层组。东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低幅度构造的组合区成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关键词:层序;沉积体系;砂体;油气聚集;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中图分类号:TEl2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 西部.是我国内陆第二大沉积盆 地,横跨陕、甘、宁、蒙、晋5省区。 盆地面积37x104 km2。石油、天然 气非常富集。是目前国内石油、天 然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 该盆地具有“南油北气”的特点。石油主要富集在盆 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中.已发现安 塞、西峰、姬塬等亿吨级大油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由于地表条件、地震资料覆盖及资料品质的限制。 钻井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前人对研究区沉 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 富的成果C11-8],认为低孔、低渗背景下的相对高孔、 高渗带是有利勘探区。尽管如此,沉积体系及砂体 展布仍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盆地南部,由于各自 采用的划分对比标准不同,认识结果差异很大。给油 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带来困难。因此,笔者在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C9,10],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野外 露头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对 该区的地层展布、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 重新认识。
3 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体系和 砂体展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发育 南西、北东、北西3大物源体系。南西和北西为辫状 河三角洲沉积,北东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且南西
万方数据
和北东物源体系影响了盆地大部分地区。目前对于 南东沉积体系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认为 南东地区存在黄陵三角洲.该三角洲影响了黄陵、 旬邑【3】。甚至富县地区也受到了北东和南东2个物 源体系的控制.13】:另一种认为北东物源影响了富县 地区【3】。而黄陵三角洲控制了旬邑、黄陵地区。层序 地层分析及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研究认为。研究 区受北东和南西2大物源控制.北东物源影响了西 南部的富县、旬邑等地区。
SC3旋回(长8,一长63油层组):该时期为鄂尔 多斯盆地湖盆扩张鼎盛期,特别是长73沉积时期, 湖盆面积达到最大。以一套稳定、巨厚的深湖一半 深湖相泥岩沉积为主,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生油 岩系。此时.西南地区砂体分布范围有限,主要发育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呈南西一北东向 延伸:东北地区发育2支水下分流河道,呈南西一 北东向延伸.并在旬邑一宜君区块变为湖底扇。后 期,随着盆地基底的抬升,湖盆开始收缩,沉积补偿 速率大于沉降速率.沉积作用渐趋增强。研究区水
Fig.1
图1研究区构造位置 Structural location of the study 8rea
收稿日期:2009—06-04:修回日期:2009—08—25 第一作者简介:李士春,1973年生.男.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及管理工作。地址:(745100)甘肃省庆阳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岩性特征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夹炭质泥岩及煤线
灰绿色块状细砂岩夹灰色泥岩 浅灰色细砂岩夹灰色泥岩
灰、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标志 K9
K8 K7
长31
长3
长32
100~110
浅灰、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6
长33
长4+51

——
长4+5 延
长4+52
叠长
长61


长6
长62
30~50 30~50 35~45 35~45
万方数据
2010年
李士春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8l
图2哪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2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图 Fig.2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and body distribution of Chang 82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Ordos Basin
SC5旋回:包括长3L长l油层组,划分为5个
中期旋回。该旋回为三叠系湖盆收缩到衰亡期。长 2油层组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变浅、萎缩,主要为河控 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长1油层 组为晚三叠世湖盆衰亡阶段.主要为湖沼相的灰黑 色和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与浅灰绿色粉一 细砂岩的互层沉积。旋回顶部的湖沼相煤系地层是 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煤层之一。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地层划分简表 Table 1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Ordos Bas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