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在中国北京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创始人包括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周作人等。文学倾向和写作手法属于现实主义,并提出了“为人生”的诗学价值观,因此文学研究会也称为“人生派”。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造社
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创建。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1929年2月解散。


关于朦胧诗
1979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

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新月”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


京派文学
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海派文学
产生于30年代的上海。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文学与现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礼拜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代表的“新感觉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

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作者巴金。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