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
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宁夏为例

集 聚 的过程 : 由于新工业 的出现 , 与其相 关 的工业 将会 被 吸 引而 至 , 括 其 上游 的原 材 料 生产 的工 包 业 和下 游经济 环 境得 以改 善 , 会 吸 这
引更多的新工业 。19 年 , J 98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 波特( . oe) M Pr r在一篇论文《 t 产业集群与新
维普资讯
华 南 农 业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社 20 0 7年第 3 期 ( 6卷 ) 第
J OURN OF S T AL OU H C NA AGRI HI CUL UR UNI ER I T AL V Srr
No 3 2 o . O 7
二 、 色产 业 集 群 的 内涵 特
对 于产业 集群 的研 究理论 , 以追 溯到 1O多 年 前 的英 国经 济 学 家 A。 可 1 马歇 尔 ( asa ) M r l 。他 h1 在《 经济学原理》 19 (80年) 一书中指出: 当一个行业为 自己选定一个地方 以后 , “ 它就可能长久地 呆在那里: 因为从事 同一技术行业的人们从彼此的邻近所获得的好处是如此之大 。 ”…10 年 , 。 9 9 A
中图分类号: 433 F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2 2 2 0 )3—34 0 17 —00 (07 0 1 6— 7 0
江苏省区域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 0 0 7年 第 1 2期
■现 代管 理科 学
■发展 战略
江苏省区域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刘 彬
摘要: 文章采用格 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混合回归模型方法, 区域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从 从 总体上说 , 可以看 出江苏省制造业总体的聚集指数与人均 GP D 是平稳的, 二者之 间存在着长期 的均衡关系。而且江苏省
区 n的工业 总产 值 占大 区域 的工业 总产值 的 比重 。/ 为 / l
区域 内部 所有 产业 。 刻 画 了区域 产业规 模 和空 间分布 的 它
系, 新加 坡 、 港 、 香 上海 和 北京 等 城市 都利 用 产业 集群 策 略
不均匀 性 和聚 集水 平 。
2 江苏 省 区域 聚集 指数 与经 济增 长 实证 分析 。2 . 0世 来 吸引外 商直 接投 资 , 速地 区经济 发展 。法 国的伯 兰克 加 纪后期 , 著名 计量 经 济学 家格 兰杰 提 出的基 于平 稳时 间序 在 20 0 0年实 证研 究 了 I T产业 集群 , 要包 括 电 缆 、 主 电信 、 列的 因果检 验 方法 , 过 解 释变 量 和被解 释 变量 之间 的相 通 互 联 网网络 、 件 、 据 处 理 和计 算 机 系 统 几个 产 业在 美 软 数
一
、
引言
市, 苏北 包括 徐 州 、 安 、 城 、 云港 、 淮 盐 连 宿迁 五个 市 。这三 个 区域 产 业 聚 集程 度 分 别 与 经济 增 长 之 间 的关 系进 行研
经 济增长 理论 是经 济学 的 一个重 要分 支 。区域经 济增
长一 直是经 济学者 和经 济地 理 学者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 。 经济 究 。以期 把 握产 业集 群 的发展 对 这三 个 区域 经济发 展不平 增长 表现 为国 内生产 总值 或 国 民收人 的增加 , 而人 均 国 民 衡有 着 怎样 的影 响 。 收人 的高 低是衡 量一 个 国家 经济 发展 水 平 的主要 指 标 , 也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群是在聚集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 , 众多企业 区位决策 的结 果 。他把 企业 区位 的决 定 因素分 为 区域 因素和 聚集 因素 : 区域因素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劳工成本 等低成本指向因素; 聚集 因素分特殊聚集因素和一 般聚集因素 , 前者指便利的交通条件、 丰富的资源状 况等, 后者指因企业聚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通
的概念 :内部经济” 外部经济”2。当产业持续 “ 和“ _ J
增长 尤其 是产业 聚 集 在 特定 区域 , 使 产 业 区 出现 会 熟练 劳工 的市场 、 进 的附属 产业 、 门化 的服务行 先 专 业 和相对 完善 的基 础设施 。这种 外部 经济是 企业 间
的“ 搭车服务” 包括降低交易费用、 , 实现规模经济 、
产业 区理论 的代 表人 物是 英 国经济 学家 马歇 尔 ( r a) Mas l 。马歇 尔 以 劳 动 力 专 业 化 理 论 为 基 础 , h1 研究 了早期 英 国产业 聚集 的原 因。他提 出两个 重要
某些特定的区域。因此 ,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形成 了 色彩斑斓 、 形态各异的“ 经济马赛 克” 。这些产业依 据该区域的 自然环境 、 经济制度 、 劳动力 因素、 市场 条件或信息技术等优势集聚在一起 , 在产业集 聚与 发 展过程 中对 该地 区 的经济 发展 起到 了一 定 的带动
劳动 力培 训 、 新及 其扩 散 。 创
区位聚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阿
尔弗 雷德 ・ 韦伯 ( le be) Af dWebr 。韦 伯认 为产业 集 r
创新扩散 、 分散风险等优势 , 实现集群 内企业协作竞 合, 降低生产 、 组织 和交易成本 , 这是非产业集群 以 及集群外没有的。通 过专业化分工 , 提高生产效率 与产品质量 , 减少管理层级是单个独立企业无法 实
西部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为例

以陕西省户县 渭丰 乡纸 箱产业集群为例
谢 方
自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我 国 东 南
王 礼 力
达 38 元 以 上 . 际用 工 量 达 7 0 .亿 实 0 0人 . 入 库 税 金 近 5 0万 元 。 5
( ) 模 及 内部 层 次 结 构 二 规 自9 0年 代 始 至 今 . 历 经 近 二 十 年 在 的发展后 . 围绕 纸 箱 生 产 的 产 业 集 群 已 经 初 具 规 模 : 箱 产 业 链 中 . 箱 厂 16 纸 纸 9 户 . 有 纸 箱 生 产 线 2 1条 . 关 配 套 企 共 6 相
展 的 实 证 分 析
f ) 方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提 升 了 农 村 一 地
工 业 化 水 平
个 有 效 理 想 载 体 . 推 动 了 浙 江 农 村 并
业 1 4户 与 此 同 时 . 群 内部 层 次 结 构 8 集 也 日臻 完 善 具 体 而 言 . 括 两 个 网 络 包
核 心 网络 层 涉 及 原 料 供 应 及 上 游 产 业 、 纸 箱 制 造 相 关 配 套 辅 助 业 、支 持 性 产
处 于 经 济 发 展 相 对 落 后 的西 部 农 村 腹 地— — 陕 西 户 县 渭 丰 乡 一带 .基 于 不 同 背 景 和 条 件 而 形 成 的纸 箱 产 业 集 群 从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至 今 也 有 十 多 年 的 发
纸 箱 产 业 年 生 产 能 力 己达 6亿 只 以上 .
进入 9 0年 代 . 处 苹 果 富庶 区 的 渭 地 丰 乡 抓 住 了乡 镇 经 济 发 展 的 机 遇 .大 胆
实 际 年 产 量 为 3亿 只 以 上 . 际 年 总 值 实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
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
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
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
曲周县发展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与探讨

曲周县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上 , 在遵循经济 规律的同时 , 创新发展理念 , 跳出县域经济就是农 业农村经济的思维定势 , 以工业化为中心 , 推进 工 业立县 ; 跳出县域经济 的圈子抓 区域经济 , 不拘泥 于行政 区划 , 发展开放型经济 ; 跳出单纯依赖资源 抓特色的定位 , 中生有 , 无 把有技术专利 的产业做 强做 大 , 把常规性一般产业做大做强 ; 出就经济 跳 抓经济的定势 ,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了农业产
一
1科学定位 , 出 . 突 政府的引导作 用 政府作为产业集群 的行为主体之一 , 要在尊重 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 坚持“ 有所为 , 有所不为”充分 , 发挥指导、 引导和适度调控作用 。在为产业集群发 展制定科学规划、 搞好产业定位 和减少行政干预的 同时 , 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 一是办好角色。 在产 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中,政府要明确职能定位 , 制
业化 、 新型工业化 、 乡一体化“ 城 三化” 良性互动的 发展格局 , 促使优势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具有 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1天然色素产业集群。 . 曲周县充分发挥天然色 素产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 树立大色素观念 , 以打 造天然色素产业集群为抓手 , 以培育万亩天然色素 产业 园为平 台, 加大投入 , 自主创新 , 全面提升天然 色素产业 的核心竞争力 , 着力 打造全 国乃至亚洲最 大的天然色素生产基地 。其 中, 万亩天然色素产业 园位于曲周县高新农业技术 园区, 是河北省政府确 定的重点农业高新技术 园区, 规划面积1 万亩 , 目 项 示范区面积5 万亩。目前人区企业十多家 , 中成规 其 模 色素企 业 三家 。 2 0年全县天然色素生产能力达到20 吨 , 06 50 预
维普资讯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逐渐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在中国,产业集群也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些典型的中国产业集群,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地区。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政策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探究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1.中国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该部分将介绍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梳理中国产业集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其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3.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中总结出影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4.促进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制度、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
同时,对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获取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研究将系统探讨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和对策研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在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上,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和直接贡献。
同时,本研究也将提出一些新的对策,以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西部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为例

工业化水平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三个方面 。尽管类似于户县纸箱产业集群 的众 多西部产业集
群 对 地 方 工 业 经 济 发 展 有 着 显 著 性 贡 献 ,然 而 其 功 能 的发 挥 仍 然 存 在许 多 的 局 限 , 为此 ,可 通 过 相 关 政 策 调 整 如
收稿 日期 :2 0- 9 1;修 回 日期 : 08 0 - 0 07- - 0 0 20 - 1 1
基 金项 目:新疆 建设 兵 团基金 项 目 “ 区域 经济 发展 规划 ”(4 134 12 0 2)
作者 简介 :谢 方(9 O ) 18 一,女 , 陕西汉 阴人 ,西 北 农林科 技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主 要研 究方 向:农村 经 济与 社会 发展 ;王 礼力 (9O ) 16一
行 了分析和总结 ,认 为西部产 业集群 促进 当地农村经 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促进 农村 工业化水 平的提升 ;加快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之 更加合 理化 ;健全和完善农村 市场体系三个方面 。
维普资讯
第 1 4卷第 2期 20 0 8年 4月
中 南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CE T S . N . OUT NI .S H U V (OCI C E E AL S I NC )
、0 .4 N 0 ,11 2
加强企业 内部联系 ,鼓励企业协 同升级 ,改善集 群发展环境来促进它们的发展和成熟 。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农村工业化 ;农村产业 结构 ;农村市场体系;技术升级 中图分类号:F 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142 0 )2 0 3— 6 6 230 (0 80— 2 7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罗勇(1973—),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要从事县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一般项目(编号09yb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井冈山343600)
摘要:“产业集群”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中国以来,迅速成为学术讨论和政策实践的热点。
2007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若干指导意见,表达了中央政策层面对产业集群这一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视。
本文对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产业集群市场化、园区化、专业化乃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部地区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
1、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是:“区域内企业的集聚以通过地域性合作获取绩效优势”(doeringer & terkla,1995)。
波特(1990)的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强调相关的支持企业的重要性,定义了横向和纵向企业集群两类,引发了人们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兴趣。
很多学者认可了纵横向集群的概念,但提出不应有唯一正确的产业集群定义(jacobs & deman, 1996; rosenfeld, 1997)。
对于产业集群的形
成机理,马歇尔(1891)认为是外部经济,克鲁格曼(1991)认为是递增报酬,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竞争与协作、比较成本优势、外部经济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基础,也存在着企业制度安排、企业集群内部的过度竞争、持续成长等一系列问题。
国际上,地方产业集群的概念起源于“第三意大利”(a. bagnasco)的经验。
意大利学者becattini(1989)借用经济学家马歇尔1898年分析的产业(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对这些区域小企业集聚成功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在北美洲,地理学者scott 1980年在洛杉矶服装工业、christopher son 和stopper 1986年在关于好来坞的影视产业研究中,把劳动分工与集聚联系起来。
saxenian 1996年关于硅谷和128公路的对比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产业集聚理论。
1990年美国m.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集群概念cluster之后,集群战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2、产业集群理论的国际实践
产业集群理论来自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性反思,在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有着很多成功的案例,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富有借鉴意义。
意大利。
意大利的中部和东北区域,就是意大利学者
becattini(1989) 借用经济学家马歇尔1898年的产业区
( 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加以研究的那几个产业区域,并称这些地方为新产业区。
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危机时,世界各地经济最萧条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这些区域的特点就是小企
业的集聚。
在那里有做滑雪靴的,做毛纺的,做眼镜的,做家俱的,还有做鞋等等行业。
所谓新产业区就是在计算机普及设计制造加工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很多小企业共同完成一个产品,每个零部件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也叫区域生产系统,是集群理论来源的一支。
美国。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硅谷发展的是高技术产业,比如信息技术等,引领世界it、信息革命的发展。
美国的好莱坞,好莱坞就在洛杉矶附近,好莱坞的电影产业也是一种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
过去一部电影片子是由大的企业来完成,后来就按电影的项目来分工,然后由大量的工作室来完成一部电影。
比如《功夫熊猫》,从字幕上就能获知有多少人来完成一个影片,它是由很多企业合作来完成这样的作品。
美国的研究三角园,它在三个城市(达拉姆、教堂山和罗利)中间有一个园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三角园里有爱立信等通讯企业集聚在一起,我国的联想集团也进入了这个研究三角园,另外还有杜邦、拜尔等等一些生物技术企业也集聚在这里。
区域内有杜克大学、卡罗纳大学、北卡罗来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提供智力支撑。
日本。
日本的产业规划,就包括建设高端的产业集群。
在日本东京有一个大田区,大田区是一个机械工业区,有很多机械小企业集聚在那里,有的小到只有10个人一个企业,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一个产品,每个企业职工完成其中的一个生产环节。
这些企业本来就很分散,有的小企业只有4台数控机床,整个车间很小,雇用的工人来自世界各地。
但日本政府给它提供了很大
的公共空间,企业附近建有非常漂亮的技术大厦,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各种设施,比如电脑、上网,还有很多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情报可以查询,以及各种各样的谈判室,会议室。
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
1、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中国以来,迅速成为学术讨论和政策实践的热点。
2007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自主创新、生产服务业、产业转移等方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若干指导意见,表达了中国从中央政策层面对产业集群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视。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其国土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亿,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1%。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趋势明显,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迅猛,各省出现了集聚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详见表一、表二。
表一中部地区各省空间发展战略与布局
省份空间发展战略与布局
江西采取适度非均衡城镇发展战略,通过“强化中心、轴线拓展、规模适度、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积极构建“一核、两轴、三片、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湖北重点强化武汉中心城市的地位,形成一主二副的“品”字型分布格局;形成三条城镇发展轴,构成三角形支撑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的空间发展格局。
湖南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龙头,以超大城市长沙为核心,积极构建“一核、四轴、五心、一环”的空间发展格局。
安徽“抓沿江、强中心、促南部、带北部”,积极构建“两带、两群、一组团、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河南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发展,“强化中心、壮大节点、轴带拓展、分区推进”,积极构建“一群、四区、两带、四轴”的空间发展格局。
山西实行“南北纵向推进为主,东西横向扩展为轴”的空间拓展模式,积极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南北纵贯的大运高速公路、同蒲铁路及其沿线基础设施为主脉,以向东西两翼地带拓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支脉的“叶脉型”城镇布局基本框架。
表二中部地区各省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省份空间发展战略与布局
江西南昌光伏光电、汽车制造、航空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余有机硅企业集群,德兴铜业集群,景德镇和高安的陶瓷业集群,赣南稀土产业集群,进贤医疗器材产业集群,赣县和上高鞋革产业集群,石城矿山机械制造、针纺服装、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湖北武汉光电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香菇产业集群,十堰、襄樊、武汉等地汽车产业集群,罗田现代农业、医药化工、森工产业集群,麻城汽车配件、冶金机械、花岗石材、电力能源、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