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谨就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

编写指导思想

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基于以上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重复,等等。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能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仅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内做局部增删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呢?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人既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营养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

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④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巨大的两类生物,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相对减少动物部分的内容,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

⑤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按照突出人与生物罔的关系的编排思路,七年级上册教材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单元。后面三册将陆续编排以下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图1)。

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展开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例如,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教材不是单地介绍其概念、原理、过程、条件和意义,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分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两章。

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技能训练、模拟制作、设计、演示实验等。

“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对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调查”旨在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等。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

应当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的方法,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标为“探究”的活动属于探究,有些实验、观察和调查活动同样也是探究,如“观察种子的结构”等。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其他栏目相比,这个栏目中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提示或指导。

“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例如,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有的训练“推理”,等等。

“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有益的。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教材结合有关活动介绍了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材中明确写出这些方法性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做教条来记忆。

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活动中,大致是先安排有着明确的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最后安排全过程探究的实验,让学生练习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自己已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这种梯度化设计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技能训练也是如此,先安排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等,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恩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后面各册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探究技能的要求还将逐渐提高。

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的价值。有的知识可能仅仅是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则是大众都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会较快过时,有的知识则具有较长的时效性。有关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强,其时效越长,迁移

的可能性越大,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越高。因此,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精简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传统教材中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关于根,一是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介绍了根尖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能够分化形成其他不同的组织;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尖的结构。关于茎,则主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茎是枝条的组成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茎具有适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导管和筛管。关于叶,则主要让学生理解叶片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义。关于花,主要让学生理解花适于传种接代的形态、结构特点。

与2001年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对概念的讲解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每节开始以“想一想,议一议”栏目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跃思维;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每单元最后的“单元小结”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这套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教材在重点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和进展也作了适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柴油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

编写方式

教材首先要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教材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1.探究指导的写法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的开始部分,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指出作出假设的依据,或者描述有关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有的探究项目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的基础上,提供让学生参考的探究方案;有的探究项目是提出如何制定计划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在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环节,则提示学生如何收集证据,观察、记录和整理探究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对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严格的规定。探究项目一般还安排有“表达和交流”、“讨论”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避免机械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教材中关于“探究”的体例并非千篇一律。例如,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项探究中,就没有明确写

出“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标题,而是通过“问题、思考、提示、讨论”,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每节开始部分的“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3.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的功能也应当有所转变。教材不仅具有释疑解惑的功能,而且具有启疑生惑的功能。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疑问是可喜的事情,没有疑问反倒可悲。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只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些活动内容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并未做过死的规定,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较充分的空间。这样就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向教师和学生开放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作业题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

作业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功能,又有培养能力的功能,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套教材的作业系统的设计有以下特点:一是力口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二是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三是广泛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四是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有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五是题型灵活多样。

5.设置课外阅读栏目

设置课外阅读栏目以扩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这些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

“科学.技术,社会”栏目旨在反映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家的故事”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旨在反映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生物学与文学”栏目旨在反映生物学与文学艺术的联系,渗透人文精神。

6.文字表述力求通俗、准确、生动

文字表述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亲切自然,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是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彩色图片,版式设计力求美观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建议

自2001年开始,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相应的实验教材使用至今,已11

个年头。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创新。现在修订后的正式课程标准颁布了,据此修订的教材开始使用。原来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仍有参考价值,老师们仍可参阅,不再重复。仅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某些变动,和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研究和改进的方面,作一些提示或建议,所举例子也仅限于针对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其余各册的教学,原则上也可参照实施。

1.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动和教学

此次颁布的正式课程标准,是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精心修订的,变动之处甚多。现将和教学相关的一些重要变化概述如下,以促进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1)理解课程性质的全面论述

此次颁布的正式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作了全面的论述。这是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纲,纲举则目张。课程标准用两个自然段来表述,尤其是第二个自然段,直接关系到课程性质、内容、目标、学习方法等的落实。现摘引于下: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因此,从教学来说,以下各点应认真贯彻。

①这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要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来领悟自然科学的本质,即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不是就生物论生物,对教学的要求就高了。

②教学要帮助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观点、思维和方法。

③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理性思维的训练,科学态度的养成,至关重要。

④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其本要求。从师资配备、课时设定、课程资源开发到教学策略方法的优选,要全面努力。

(2)理解课程基本理念中探究性学习的表述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此次颁布的正式课程标准,对此作了更确切的表述: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因此,从教学来说,以下各点的理解和贯彻很重要。

①教学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习和领会探究的过程,尝试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

②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十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每册教材也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还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升格为重要概念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努力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探究活动。不能以启发式教学替代探究活动。

③探究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指的就是上述的探究活动,以手脑并用、“做”科学为其特征。不应把启发式、谈话法等泛化为探究式教学来替代探究活动(也可称为科学实践活动)。

④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因此,教学中应该介绍科学家的工作。教材在相关的内容中介绍了大量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发展的历史,如细胞学说建立的历史、光合作用发现和研究的历史等。了解这些就是间接地学习科学探究,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陶冶。

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有具体的介绍,不再另述。

(3)理解课程标准增加了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实验本课程标准相比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课程内容的每一主题起始时,都列出了本主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10个主题累计共50条重要概念,并在教学建议中详述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修订版的教材,也高度关注了这50条重要概念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强化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因此,教学中需要加强研究,探索科学概念教学的规律性、教学策略和方式以及评价。为此作以下提示。

①理清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事实越丰富、越有代表性,越有利于形成概念。教学中既要给学生提供生物学事实,更要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建构生物学概念。

②建构概念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原有的经验、认知和思维潜能应得到利用,而原有的错误认知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极为重要,

③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对生成概念、检验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不要因关注重要概念的教学,而以教师的讲深讲透来替代探究性学习活动。

④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概念是相对简明的,在掌握和表述时不应要求达到高中甚至专业教育的水平,因为同一概念的认知水平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学中切忌加深加广,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概念掌握情况的检测,宜通过在新情境下应用概念来评价其理解水平。

⑤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提高教学效益。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每堂课都要生成某个重要概念,整个课程标准仅仅列出了50条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学年有百余节课,有许多课是弄清生物学事实,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和技能,建立科学观点,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许多重要概念也不是一堂课就能建立、理解和应用的。

⑥应关注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背诵。对重要概念进行剖析,或揭示它与相关事实、过程、关联概念的关系,运用图解的方式,可能有助于理解,如概念图、过程图、比较图等。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更能体现其理解水平。

就“教学建议”而言,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与原实验稿相比尚有其他变化,请老师们查阅课程标准的第30~34页。

2.教材的变化和教学

本文的前半部分,已经翔实地介绍了按照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对原实验教材所作的全面修订,在内容结构体系的安排、学习栏目的设置、各类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重要概念的阐明、练习题的多样化、插图的重新选配和设计等方面,都已面目一新。现仅以七年级上册的变化为例,提出一些教学的参考意见。

(1)扉页《致同学们》是对学生学习的期待,也是对教师教学的期盼

这里提出了:“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是充满乐趣之旅!”具体提出了以下五项。

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自豪。

②为提出好问题而愉悦。

③为动脑动手、主动探究而兴奋。

④为交流与合作而快乐。

⑤为理解和欣赏而倍感充实。

对教师的教学来说,就是要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究、合作来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且特别强调了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对科学概念,强调要重在理解、应用而不是背诵。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好奇”、“愉悦”、“兴奋”、“快乐”、“充实”,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2)领会和利用好单元扉页的图文和单元小结,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把控好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单元扉页的图文是精心设计的,既陈述了核心概念,又引发了学习兴趣,望能用好。

例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图是宇航员在地球外的空间漂移,富有时代感。文字是:“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人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前面描写的是地球、自然界有多美,寥寥数语,水圈、岩石圈、大气圈都囊括其中,欣赏和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溢于言表。后一句则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整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②单元小结既是帮助学生总结,也是对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提示。单元备课应先读小结。

单元小结的写法,基本上是“三段式”,首段基本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中段是对于科学探究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末段是重要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概括性列述,属于必须掌握的基础生物学知识。

例如:“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二自然段是围绕显微镜的发明、细胞学说的建立,突出科学精神、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三自然段是单元要求的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技能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末段分条概括了本单元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即主要的知识目标(请参阅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0页)。

先读单元小结,对教师备课、把握三维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重要概念的建立上,教材的要求略多于或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只是教学要求的基准,少而精。

(3)用好每一节起始的“想一想,议一议”

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迫切的期待,创设学习的情境是必要的。为了给老师们提供帮助,修订后的教材,在每节的起始以一定的情境和问题,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学习、探究的状态。这就是“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设置的初衷,希望老师们能在教学中用好。

“想一想,议一议”呈现多样的形式,不仅不致单调(如过去传统教学中总是从复习旧课开始),而且是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发挥它的多重教育功能。

例如:“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共六章,分为十节,每节的“想一想,议一议”,除了作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外,显然还有不尽相同的教学价值可以发掘。

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是从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微小的藻类植物,然后设问:藻类为什么属于植物?营养方式如何?这时要做一次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复习植物细胞的特点,看到叶绿体才能确定其营养方式,而且在这里还能看到形态多样化的叶绿体。

②“种子植物”一节,是千年莲子长成的荷花图,问它的种子为什么能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指向探究种子的结构。简单问,就如此而已,但实际上是可以引申的。如古莲子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我国辽宁的古煤层中,分送世界多个实验室研究、培育)?也可以出示古莲子的解剖图,问今日的莲子是怎样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长成的。这就已经进入种子结构的学习了。

③“种子的萌发”一节,是播种机在春天的大地上播种的图,文中引用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问为什么许多作物都在此时播种。这里除了引入种子萌发条件的讨论外,还隐含着对农谚的推崇,它是我国农民千百年来耕作经验的总结,要向农民学习。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有关播种的农谚,如我国北方的“枣芽发,种棉花”等。这就是培养信息搜集能力了。

④“植株的生长”一节,用的是黑麦全株,示发达的根系图,文中介绍科学家研究测量的数据,全长600 km的根和150亿条根毛,问这种惊人的生长有何意义。这并不仅仅是引入学习主题,学生在心中一定会问,科学家怎样获得了这些数据?这里存在着科学测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揭示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⑤“开花和结果”一节,用了一幅水稻开花的图,问有的花显著而且芬芳,有的则不是,如水稻,原因是什么。指向花的重要结构并非花冠的显著或气味芬芳等,而在于雌蕊、雄蕊。其余的意思,显然是说到了虫媒花、风媒花的区别。还有水稻花是城市学生及非水稻产区的学生所不清楚的,这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袁隆平若未能找到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的水稻,而后的所有伟大成就都谈不上了,可见了解花的结构有多重要!

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用的是一株玉米一生的需水量和长成后植株干重之间的巨大差异,问那些被吸收的水的去向和意义,指向学习主题非常清楚。但学生恐怕要问这是通过怎样的测量和计算获得的,这又是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教育了。

⑦“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一节,使用了绿叶中栖息的绿色的雨蛙图,把绿色植物和动物联系在一起。问绿色植物除了为蛙提供隐蔽的栖息环境,对蛙的生活还有什么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是对已有的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深度的回答。

⑧“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用的是海尔蒙特的著名实验设问。老师们都很熟悉,这是讲科学史啦,不赘述。

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用了床边窗台上摆放着多盆绿色植物的图,问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如何,指向生活中的科学,引入学习主题。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识应用来指导生活实际。

⑩“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节,图示的是爱护绿色植物的园林警语牌,并期望学生创作出更好的提示语或警语。这就是联系实际,参与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活动了。用几分钟试试,学生会有许多创新。

之所以列举了一个单元十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是希望老师们重视它、用好它,发挥它创设的学习情境和其他多种教学功能。根据这一精神,老师们还可创设更好的“想一想,议一议”,并希望不限于节的开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恰当时机,都可以使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

(4)关于概念的形成和应用的教学

在介绍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变动时,已简要地作了介绍。这里仅围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这方面应如何做比较好,作一点说明。

①改版后的新教材,在每节的起始,都列有“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的栏目,以问句形式呈现本节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物学事实和基本概念,期望引起学生和教师的注意。例如“种子植物”一节是两个问句:种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怎样区分这两类植物?既包含认知生物学的事实,又包含种子的主要结构(共性)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定义的重要概念。

②概念通常以黑体字标识,应为教学的重点所在。例如在上例中,黑体字标注的是:“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这是所有种子的共性,经比较、概括而成)“种子是裸露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这也是经比较、概括而形成的)

在许多概念中,相对更为重要的概念可在单元小结中找到,教学时尤应注意。

③概念的教学一定要以丰富的事例为基础,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正确地表述。例如在上例中,先由学生观察多种被子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以及比较松的球果和种子,就是先要亲自动手动脑,再辅以精选的多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材图示了各9种之多。事例丰富,才有抽象概括的基础,才能理解而不是背诵。

④概念应该有机会得到应用,从而加深理解,如上例,是否可以在课后调查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各举5种以上,配以图或照片等,这也是很生动的作业。

(5)创造条件落实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谁都认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是如何落到实处。历经多年的课改实验,这方面仍然是一个弱点。期望今后能有所突破,使落实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教学的首要努力方向,彻底改变“光说不练”或“说多练少”的局面。

①把探究活动翔实地落实到学期的课时计划之中,也就是要有教学时间上的保障。例如七年级上册,有多达9个实验、4个探究,还有调查、摸拟制作、设计各1个,课外实践4个。大体上4个探究需4课时,9个实验大约需要6课时,若调查、摸拟制作、设计各1个中,只1个要课内完成的话,则总计为11课时,这是必须给以课时保证的。

②必须把所需的仪器、用具、材料等物质条件提前准备好。教材规定的实验、探究活动,其所需的物质条件是一般实验室都具备的,在一般的教室里也可完成。仅仅是使用的生物材料,需因时因地选择准备。

③凡是新教师,应先进行预实验,也不妨组织少量学生一起先实践,积累实施操作的经验和组织引导学生的教学经验。

④不同的实验、探究活动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侧重点,例如,变量的确定和控制,设置对照,重复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抽样的方法,等等,教材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单设有相关科学方法的专栏。希望要重过程、重方法技能、重交流合作、重科学态度和精神,而不是仅关注探究的结果和结论,起到科学探究活动应有的教育作用。

⑤应把探究活动列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随堂进行,对小组或个人给出学业等级或评语。探究活动的内容、方法、技能应进入阶段性或总结性考试的范畴,无论是操作性测试或笔试,都不可或缺。

(6)重视教材中其余一些栏目在教学中的作用

修订后的教材中还有各种栏目,都有它们各自的教学功能,但大部分为学生阅读用,不一定列入课堂讲授之中。如果能有机地择要融入课堂教学,帮助理解基本内容的学习,适当扩大信息量,也是可以的。

①课文旁栏的“思考题”、“小资料”、“试一试”。有些在课堂学习中可帮助学生思考或扩大知识面。

②“技能训练”栏目实际上是对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技能的训练。以较为有趣的方式,有问、有图,并和课文内容相关联。可当作课堂练习来用。教师也可在平时的练习中增加类似的训练。

③“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教材以较大的篇幅进行介绍,独立成文,放在相关章节之中,并进入目录。如七年级上册中有“科学·技术·社会”9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3篇,“科学家的故事”1篇,“生物学与文学”1篇,合计14篇。这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富含教育意义,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所帮助,望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

以上教学建议是围绕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变化和据此修订后的教材的使用来写的,务求起到提示作用,能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由于有多年的课改实验,大家对基本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方法已经熟悉,不再论述。祝老师们教学成功!

附表:本册教科书教学参考课时数(35课时)

注:参考本书前两章内容请点击下载按钮!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目录 编写说明 (2)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2)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2) 三、教学目标 (5)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5)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6) 第一单元 (8) 单元说明 (8)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8) 1大青树下的小学 (9) 2 花的学校 (12) 3 *不懂就要问 (15) 口语交际 (17) 我的暑假生活 (17) 习作 (20) 猜猜他是谁 (20) 语文园地 (21) 第二单元 (23) 单元说明 (23)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3) 4.古诗三首 (24)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7) 6秋天的雨 (30) 7 *听听,秋的声音 (32) 习作 (33) 写日记 (33) 语文园地 (35) 第三单元 (39) 单元说明 (39)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40) 8 去年的树 (40) 9 * 那一定会很好 (44) 10 在牛肚子旅行 (45) 11 *一块奶酪 (48) 习作 (49) 我来编童话 (49) 语文园地 (51) 快乐读书吧 (52) 第四单元 (56) 单元说明 (56)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56)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57)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63)

14*不会叫的狗 (66) 口语交际 (72) 名字里的故事 (72) 习作 (73) 续写故事 (73) 语文园地 (74) 第五单元 (77) 单元说明 (77)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78) 15 搭船的鸟 (79) 16 金色的草地 (81)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82) 习作例文与习作 (84) 第六单元 (86) 单元说明 (87)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87) 17古诗三首 (87)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90) 19海滨小城 (93)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95) 习作 (97) 这儿真美 (97) 语文园地 (98) 第七单元 (100) 单元说明 (101)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01) 21大自然的声音 (101) 22父亲、树林和鸟 (104) 23带刺的朋友 (107) 口语交际 (109) 身边的“小事” (109) 习作 (111) 我有一个想法 (111) 语文园地 (112) 第八单元 (115) 单元说明 (115)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15) 24司马光 (115) 25掌声 (118) 26灰雀 (121)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123) 口语交际 (124) 请教 (124) 习作 (126) 那次玩得真高兴 (126) 语文园地 (127) 附录: (129) 识字音序表 (129)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 xx小学 xxx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课堂教学应注意什么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历、校内集体备课活动,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怎样处理好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备好课 备课是深入钻研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教学,首先要加强备课。我认为备课包括的范围很广,教师阅读参考书和业务报刊,广积资料,以及教师进修自学,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作业,备教学设计,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结合自己平时备课的经验和收获以及备课出现的不足,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己对“备”的见解。 (一)、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备课必须准确体现课标的理念,符合课标的要求。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内容、阶段性目标,课程标准中涉及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及建议,要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确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包括教学总时数、周时数、章节(单元)的教学进度日程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安排,小结、测试安排,做到“心中有标”。 (二)、备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备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凭借,记得《课标》

中曾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理念,所以我在使用教材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所教学生的特点,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就要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比如在做练习时,可在最后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拓展思维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挑战”;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就要考虑是否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与坡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激发良好的学习意愿。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包括扬弃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总之,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一句话,备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三)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时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尽量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尽量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施教,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

部编版教材下,如何运用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5997097.html, 部编版教材下,如何运用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 作者:刘芙蓉 来源:《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05期 【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新课程标准给学生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突破以往的课本篇章式教学,通过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和训练,进而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培养,更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改变学生阅读碎片化与零散化的现状,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研究整本书阅读教育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将以部编版教材中“阳光读书吧”这一板块为例,探讨在部编版教材下,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76-02 【本文著录格式】刘芙蓉.部编版教材下,如何运用策略进行整本书阅读[J].课外语文,2020,19(13):76-77. 一、明晰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在新时代条件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接受了阅读整本书教育的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逐渐掌握适用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培养了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阅读的理解能力。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是对传统碎片化、零散化阅读的改善,使学生的阅读更富有体系。零散化的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信息碎片,一本书的整体思想无法从这些信息碎片中体现出来。而通过让学生去阅读一整本书更能带给学生作者的思想精神,推动学生思维体系总体上的提高,使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利于个性化发展。 (一)利于教师能力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在新教材下,如何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也成了教师研究教学的新方向。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更像人在日常生活下的阅读,人们喜欢阅读什么书,如何读完这本书,用什么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具有的个性特点,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到的,因此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于整书阅读的统筹把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最新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目录编写说明3 一、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 (一)编排体系3 (二)编排内容3 二、教学目标10 (一)识字和写字10 (二)阅读11 (三)口语交际12 (四)写话12 三、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及使用建议12 四、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15 第一单元16 单元说明16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7 1古诗二首18 2 找春天24 3 开满鲜花的小路30 4邓小平爷爷植树35 口语交际39 注意说话的语气39 语文园地一41 快乐读书吧43 第二单元46 单元说明46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47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48 6千人糕54 7 一匹出色的马60 语文园地二64 第三单元66 单元说明66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67 识字68 1 神州谣68 2 传统节日72 3 “贝“的故事75 4 中国美食78 口语交际82 长大以后做什么82 语文园地三85 第四单元87 单元说明87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88 8 彩色的梦90 9 枫树上的喜鹊93 10 沙滩上的童话99 11 我是一只小虫子104 语文园地四109 第五单元113 单元说明113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14 12 寓言二则115 13 画杨桃119 14 小马过河124 口语交际128 图书借阅公约128 语文园地五131 第六单元133 单元说明133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34 15 古诗二首135 16 雷雨141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147 18 太空生活趣事多151 语文园地六155 第七单元158 单元说明158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59 19大象的耳朵160 20蜘蛛开店164 21 青蛙卖泥塘169 22小毛虫173 语文园地七178 第八单元181 单元说明181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81 23祖先的摇篮182 24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187 25 羿射九日192 口语交际196 推荐一部动画片196 语文园地八198 识字音序表201 写字音序表201 编写说明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年级下册延续二年级上册的编写思路和编排特点,继续稳步推进,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入中年级做好平稳过渡、有效衔接。一、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一)编排体系本册教科书从结构体例上与二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围绕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全册由 25 篇课文组成 7 个阅读单元,由 4 篇识字课组成 1 个识字单元。每个单元由 3~4 篇课文(包括课后思考练习题)和 1 个语文园地组成。在第一单元后编排“快乐读书吧”。“口语交际”穿插编排在语文园地之前,共编排 4 次。语文园地编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书写提示”“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栏目,其中“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在各单元语文园地中穿插安排,“写话”与“口语交际”轮流出现。教科书有 3 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分别是本册要求认识的 450 个生字,要求写的 250 个字及要求会写的词语。(二)编排内容 1.识字写字本套教科书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科学安排识字、写字的顺序。识字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既随文识字,也通过专门的识字课以及语文园地中专设的栏目“识字加油站”进行集中识字。二年级下册的识字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让学生通过童谣、传统民谣、介绍汉字文化与中国美食的文章,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丰富的内容中识字写字,使学生受到各方面的熏陶感染。“识字加油站”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通过公园导览图、职业名称、玩具名称等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教科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一年级对汉字的偏旁、结构、汉字的构字原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二年级合体字增多的情况,教科书进一步强化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规律的教学,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写字方面,在一年级正确书写 300 个汉字、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基本笔顺的基础上,二年级不再呈现新笔画,要写的字也不再做笔顺跟随处理。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较高、笔画比较简单的字。 2.阅读本册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的课文,如,《邓小平爷

教师如何高效使用新教材

教师如何高效使用新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使用着新教材本文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谈一谈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对新教材感到难以适应的原因 1、没有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不深入地研究研究课程标准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或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造成在使用新教材上的困难。 2、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不同 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的教材,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主要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教师的教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使学生掌握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新教材一方面突破了学科中心,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并且新教材是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结论的呈现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清楚,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许多教

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框,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识不系统了,结论不明确了,自己很还适应,甚至很茫然,很苦恼。 3、对教材功能的认识不准确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教材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落实知识点”,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资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要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病况善于运用。” 1、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开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节好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一节好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固然重要,我认为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评价语言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更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回答、表演、朗读等活动后教师作出的评价语言,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好的评价语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本节课中,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大约50次,这些评价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师的评价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有适度的激励性。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张老师在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你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就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老师真高兴呀!”“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不错!敢于大胆想象,继续发扬!”。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2、富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以强欺弱,说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谁可以比他读得更好?”“你应该读得再凶一点!”。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

3、具有一定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如:“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敢于说就是进步!”教师的那些评价语言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 4、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如学生读书时作出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别让别人的感受影响了你!”教师就是机智地运用了教学评价语言的导向性,成功地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5、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有趣。在课堂上,教师这样说:“是我喷洒的量不够,还是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你还是这么精神!”这样的幽默评价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6、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张老师除了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例如,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等。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学生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

统编三上阅读策略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三上阅读策略单元 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统编教材设置阅读策略单元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预测、连结、提问、图像化、推论、自我监控等等。 中高年级:强化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养成。三年级起的编排: 教材中的其他阅读策略: 复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二年级,借助图片等讲故事; 三年级,详细复述; 四年级,简要复述; 五年级:创造性地复述。 默读: 课程标准 一、二年级,重点训练朗读正确,二年级开始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三、四年级,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 五、六年级,重点训练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扫读等。 二、三上阅读策略单元——“猜测与推想”教材解读(12、13、14课) 推测策略单元教材编排的独具匠心

预测阅读策略教学尝试 1.直接解释:介绍将要阅读的材料中,需要使用哪一种策略,什么时候使用,该如何使用(明确策略的有效性及使用过程) 2.示范作用:采用出声思考的形式,让学生示范自己使用该策略。(使学生 认识策略的可操作性;) 3.指导练习:指导学生进行由简至难的练习,逐渐减少指导数量;(通过练 习逐步掌握该阅读策略;) 4.独立练习:学生独自完成阅读和阅读策略的使用;(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该 阅读策略;) 5.总结反馈:再次向学生明确简述策略的操作步骤,该策略在其他情景下使用;(明确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性和迁移性)。 预测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根据文本的线索、自身的背景知识以及生 活经验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 的假设,并在阅读过各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 阅读线索——形成假设——寻找资料检验假设——形成新的假设 三、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建议 1. 激活原有知识,产生阅读期待 (例:看图猜成语——猜测与推想,不是胡猜,是有依据地猜,是阅读时的 法宝) 2. 充分呈现学生推想的过程,丰富认知图式

人教版2019版初二物理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解析

1 人教版2019版初二物理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解析 第1章 机械运动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 2.小明测量小球的直径,记录的数据分别是:2.41cm 、 2.43cm 、2.40cm 、2.42cm ,这个小球的直径是 。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不正确 的是 , 。 4.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20 ,一位 初二学生脉博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2 。 5.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μm = m.某同 学测得物理教材的长度为26.12cm ,则他使用刻度 尺的分度值是 。 6.火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火车,车上的乘客都说自己的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一段时间之后,甲车上的人说甲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乙车上的人却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了,乙车上的人是选 为参照物的。 7. 一汽车在九江至南昌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的速度表指针在数字100附近左右摆动,表的下部有“km/h ”字样。以这样的速度,车在遇到“距南昌120km ”的路牌再到路牌“距南昌40km ”之间需要的时间为 min 。 8.汽车在长100 k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km 的速度为20m/s ,后50km 的速度为10m/s ,汽车在这100k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m/s 。 二、选择题: 9.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1000,则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A .100min B .5min C .50s D .0.08s 10.使用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将( ) A .比真实值偏大 B .比真实值偏小 C .不受影响 D .和真实值完全一样 11.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9.6nm=9.6×10-3μm =0.96mm B .9.6cm=9.6×10mm=96mm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二)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三)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四)掌握方法论分析法 (五)会分析教材的重点,掌握处理重点的方法 (六)会分析教材的难点,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七)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何为教材分析?其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哪些呢?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分析的涵义及其意义、弄清教材分析的步骤、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 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不是把例题、习题换一换,或用电脑改变一下显现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认为,新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决不是这样的。她应该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正确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下面以我听的一节“可能性”教学以及自己的实践为例说明“用教材教”的实施策略。 …… 师:还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我们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为中奖,怎么摸? 生:1人1次,按顺序摸。 师:按大家刚才说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后把球放回盒里,另一人再摸。 (学生分组摸球) 师:请各组汇报结果,要说摸了几次,中奖几次。 一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二组:摸了6次,都中奖了。 三组:摸了6次,都没中奖。 四组:摸了6次,中奖6次。 五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六组:摸了8次,一次也没中。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2个组全中,其他组都没中? 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没有白球。 师:打开盒盖,检验一下是不是。 (学生打开盒盖查看) 师:2个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红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谁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刚才的情况说一说。 (学生说) 师:这样做公平吗?怎样做才公平? 生:放2种颜色的球。 师:拿出学具袋,看有哪几种颜色? 生:白色和红色。 师:如果让你一次摸2个,猜猜能摸出什么颜色?闭上眼,摸摸,说一说。 (学生摸球) 师:通过刚才的摸,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 可能二个红色 二个白色

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目录

关于《探索物理》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课程标准》简介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真正使用教材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用活——理解教材用活教材,就是

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教学用书中班 上册(部分)

活动二:圆圆和圈圈 目标1:愿意欣赏儿童诗歌,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准备:大小不一的圆圈若干、幼儿每人一张圆形纸。 过程: 1.欣赏儿童诗《圆圆和圈圈》。 ①教师运用教具朗诵诗歌,引导幼儿注意倾听。 ②通过提问、复述,重点引导幼儿欣赏诗歌中圈圈的动作。 ③教师复述诗歌,鼓励幼儿想象诗歌中的场景。 2.谈话。 ①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说说圈圈还可以变成什么和圆圆玩,他们圈圈眨眨眼还能变成什么等。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 ②教师可以用快速绘图的方式把幼儿的创意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③幼儿没人一张圆形纸,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建议:在美工区投放相关材料,供幼儿进行绘画。 活动六:我和风婆婆做游戏 目标1:对天气现象感兴趣,初步体验季节变化与动植物及人们生活的关系。目标2:与他人分享观察、探索的乐趣。 准备:谜语、扇子、吹风机、风车、记录表。 过程: 1.猜谜语。 ①你们猜是什么? ②你们在哪儿感受到风? 2.通过猜想、验证探究风是怎么产生的。 ①幼儿猜想怎样才能够产生风并记录。 ②幼儿根据猜想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并记录。 ③小朋友之间交流探究结果,教师总结概括。 3.游戏。 组织幼儿到户外玩风车。

活动三:过马路 目标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丰富社会常识。 目标2:儿童交通安全录像片、红绿灯图片、汽车道标志、人行横道标志、地下通道标志。 过程: 1.讲述小红过马路的情景,引发幼儿帮助小红过马路的愿望。 一天,小红放学回家,他走到路边准备过马路,马路上车多人多,看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开得很快,刚想过去,却被开得飞快的汽车吓了回来。他害怕的哭了起来,不知道怎样才能安全的穿过马路。 提问:谁能想出好办法,怎样帮助小红安全的过马路? 2.分别出示交通标志图片,认识交通标志并知道其作用。 ①出示人行横道图片:认识人行横道及作用,知道小红可以走人行横道过马路。 ②出示过街天桥图片:认识过街天桥及作用,知道小红可以走过街天桥过马路。 ③出示地下通道图片:认识地下通道及作用,知道小红可以走地下通道过马路。 ④出示红绿灯图片:认识红绿灯及作用,知道小红绿灯时才能过马路。 ⑤出示汽车通道图片:知道小红不能走汽车道,那样很危险。 ⑥出示自行车道图片:知道小红不能走自行车车道,那样很危险。 3.小结:知道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安全地过马路。另外,小朋友过马路要有大人陪伴,不要在马路上跑,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教师如何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师如何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一、教师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 在学校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也是绝对的权威,教什么、如何教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伴随着书籍的大量印刷和流通,教育部门开始编制课程方案和教材,为各地的学校配送课本。相隔千里之外的学生,在教室里拿着相同的课本进行阅读,学习同样的内容,了解同样的信息,用同样的试卷来测试。这让教师在教室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还在教室里上课,但掌控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考试评价的,不再是教师自己,而是统一配送的教材。课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裁定者的角色,如果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课本不一样,就会引起学生的质疑,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威信。于是,教教材,成了众多教师自然的选择。 问题是,严格地按照统一的教材来教学,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是教材自身的问题。教材的编写者总是非常努力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本,但由于种种局限,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漏洞频出,缺点也不少。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问题。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教师对教材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不能让教师丧

失自己的教学个性。三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的差异已经很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的学生的学习差异也是巨大的,让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学习相同的内容、参加相同点考试,管理起来是方便了,但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质量地开设国家课程,是保证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必须完全一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减、重组,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心智的成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能力。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是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教材的重组,不能随性而为,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 1、要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形成。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改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一直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就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若能不断经历从“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向“借题发挥”的发展过程,实现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递进,他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持续的改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思维培养的要求,在全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报告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2006年8月,我校语文组《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被列为章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二者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各自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耗时多,见效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不遗余力地去阅读课文、研究文本,可谓殚精竭虑;但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时,仍是眼前一头雾水,心中一片茫然。课堂上文本学习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相脱节,造成占用大量时间去阅读,学生却不会阅读的尴尬现状。 读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地实施,阅读不能为写作服务,造成学生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于是,为了快速提高作文成绩,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少教师又常常借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宝典”、“作文写作秘笈”之类的技巧指导书籍,舍近求远, 甚至缘木求鱼。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

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之所以成为“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们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我们手边现成的语文教学资源一语文课本,进行策略研究,来增强文本意识,用好课本范文,从而扎实有效的搞好阅读与写作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㈠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并在合理安 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学生留有了开发、选择的空间。针对新教材在编排上的这些显著特色,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教材观。对于新教材,通过潜心研究教学策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力争通过创

人教版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与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有些共同性的问题在此做些说明。 ● 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这套教材中并没有“科学探究”这个栏目,编者是怎样考虑的? 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但不限于此。因此,我们认为不宜设立一个“探究”栏目,好像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科学教育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这种精神。因此,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 例如,全书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 又如,在第二章开始的时候,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到底遵从什么规律?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事例。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这点必须强调。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它们与初中阶段的实验探究具有相同的特征,只是研究的手段不那么单一,即不完全是实验或者完全没有实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 有些实验,探究性很强,这一点在实验的标题中都明确地标示出来了。例如:第二章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三章第4节的“实验”栏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编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例如第三章第4节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科书为保持教学内容的探究性,采用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台阶,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等。 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这样。因此,编者在教材中不追求某种探究的“模式”。 ● 实验一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套教材在哪些方面加强了实验的教学? 《课程标准》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例如《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凡是课程标准做出这样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实验。 还有一点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