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二首

2.1古诗二首
2.1古诗二首

2.1古诗二首

预习卡

走进课题自主预习第一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不少描写明月这一寻常景象的名句,我想到的有:

初读课文自主预习第二步

一、通过网络或资料书了解诗人王维、白居易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收集描写明月的古诗名句。

二、自读课文。

1.第一遍:默读课文。借助讲解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鸟鸣涧》描写了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和对自然的之情。《暮江吟》展现了一幅色彩荀兰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夜即大自然的之情。

2.第二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鸟鸣涧》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A.视觉B.听觉 C.触觉)方面来描写的,创造出了一派什么样的意境?

3.第三遍:品读课文。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讲解书中的“查生词”或查字典释疑。

涧残阳

瑟瑟可怜

(2)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

理清脉络自主预习第三步

《鸟鸣涧》一诗以花落、月初、鸟鸣等(A.动态 B.静态)的景区,映衬了的空寂、的幽静,韵味无穷。

《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到江上的美丽景色,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表现出他的情思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堂探究:通过预习,我还有一些疑问,需要和老师同学们探究。

课堂作业

第一课时

一、将下面的字换上偏旁变成本课生字,再组词。

鸡→()洼→()

浦→()冷→()

二、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打“√”。

鸟鸣涧.(jiān jiàn)暮.江吟(mòmù)

残.阳(cán chán )瑟.瑟(shasa)

三、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露()铺()

()()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桂花一()新月

一()山涧一()残阳

一()春水一()珍珠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

鸟鸣涧

()

二、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惊:鸣:

诗意: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瑟瑟:

诗意:

三、课内阅读。

暮江吟

一道中,

半江红。

九月,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作者是朝诗人。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把

比作,把,比作,整首诗格调清新,色彩明艳,表达了诗人之情

2019语文S版三年级下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21、古诗二首

2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充满灵气的诗句里,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受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牧童》生动描写了牧童放牛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儿童的生活不是很熟悉,探究他们的生活,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要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 思。 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 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教学策略: 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差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策略: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叙事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能背诵下来,所以在本节课里我将引导学生深入读悟,根据文中插图,想象诗中的情境,编写一个小故事。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教案 导读: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

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二首》随堂练习(附答案)word版

21.古诗二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 ò y áng shu ǐ h ú d qi án k ūn 二、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三、写出同音字。 r ón ɡ 芙( ) ( )液 ( )树 h ú 水( ) ( )涂 ( )芦 y àn 大( ) ( )子 ( )台 qi án ( )面 ( )坤 花( ) 四、比一比,再组词。 蓉( ) 洛( ) 壶( ) 雁( ) 砚( ) 容( ) 格( ) 壳( ) 鹰( ) 现( ) 五、 选出下面的加点的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1.遁. 逃( ) A .逃走,逃避。 B .隐藏;消失。 2.墨梅.. ( ) A .梅花的一个品种。 B .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3.一片冰心.. ( ) A .著名作家。 B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六、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诗人以“ ”自喻,表明自己 的精神品格。 2.《塞下曲》是一首( ) A.送别诗 B.写景诗 C.边塞诗 D.叙事诗 3.《墨梅》中的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七、品析诗句。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于(ch án d ān ) 单. 独(ch án d ān ) 墨痕.(h én h éng ) 王冕.(mi ǎn m ǎn ) 遁.逃(d ùn d ūn ) 洗砚.(y án y àn )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的亲友若是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B.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我,我会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C.洛阳的亲友如果问您,就请您转告他们,我思念他们的心就像冰放在玉壶里一样。 八、课内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1.把古诗补充完整。 3.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4.最后一句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九、课外阅读。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B.山水诗C.咏物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春天”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古诗二首》教学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找春天》重在通过指导朗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开满鲜花的小路》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图画讲述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通过邓爷爷亲手植树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走近伟人。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 2 1. 认识53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二首》。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4. 感受春天的美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找春天 2 开满鲜花的 小路 2 邓小平爷爷 植树 2 口语交际 1 能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语文园地一 3 1. 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6个词语,会认“亭、咨”等10个生字。 2. 能根据语境补充合适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能 根据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 3. 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 系。

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堤”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8个字,积累由“堤、柳、拂”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重点关注易误读的字和难读的字,如“堤”,学生容易误读成“提”,可引导学生辨析“堤、提、题”的读音。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自主识记字形,结合插图和语境理解字义,在猜谜语等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 (2)写字。一是分类指导。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村、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二是重点指导。如,“绿、童、剪”笔画较多,要指导笔顺以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2.朗读教学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比赛读、师生对读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3.理解运用 教学《村居》时,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教学《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读懂诗题,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出诗句描述的美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 首 基础过关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洗砚.池(yàn xiàn)踪.迹(zōnɡzhōnɡ) 蓑.笠翁(suōsh uō)万径.(jìn jìnɡ) 二、读拼音写词语。 méi huādàn dàn 1.那散发着的清香。 2.僻静的上只有一位地行走着。 tánɡshīkuājiǎnɡ 3. 我能背诵300多首宋词,老师我的记忆力极佳。 mòbǎo 4.在方丈的请求下,苏轼留下千金难求的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朵朵花开淡.墨痕()A.与“咸”相对B.与“浓”相对C.不热心 2.只流清气满.乾坤()A.骄傲B.全部充实C.弥漫 3.千山鸟飞绝.( )A.尽B.回来C.消失 4.万径.人踪灭( ) A.大道B.小路C.小河 四、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只流清气满.乾坤。() A.只是把清新的空气留在天地间 B.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独钓寒江雪。( ) A.单单喜欢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B.冒着风雪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五、根据诗歌内容判断。 1.《墨梅》中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的诗句是“个个花开淡墨痕”。() 2.《江雪》是一幅雪景图,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3.《江雪》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跟我学“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一种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主的写景作文方法。景物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一种是运动着的,我们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叫静景,如高山、田野、房屋、村庄等;把运动着的景物叫动景,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等。写作文时将两者相结合会使景物的特点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应用 六、课内阅读。 江雪 [唐]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对诗歌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孤舟∥蓑笠翁。 B. 独钓∥寒∕江∕雪 C. 独钓∥寒江∕雪 3.说说第3、4句诗句的意思。 4.诗歌体现了诗人风雪、荒寒的精神。 七、课外阅读。 马诗

三年级语文21.古诗两首(教案)

2020-2021学年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 春天里,春风暖暖拂大地,草芽染新绿,柳叶弯如眉;春天里,春雨细细落大地,远山蒙水汽,大泽蓄春潮;春天里,春花朵朵竞吐艳,梨花白胜雪,桃花抹胭脂;春天里,春鸣声声唱春光,麻雀叽喳叫,燕子啁啾吟……。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让人不禁迈开双脚,张开双臂,用满怀热情去拥抱她。 走进本单元,我们挽臂共赏春之美景:二月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散学归来放纸鸢;柳条轻垂,春风似剪,裁出细叶妆饰高树;奔向田野,寻找春天,万物焕生机,春情满大地……。看完春景,我们还可以听听春的故事:鼹鼠先生无意间漏掉花籽,来年小路上开满鲜花,给小动物们带来美好;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挖坑、选苗、填土,亲力亲为毫不含糊…… 本单元既有经典古诗、写景散文,还有童话故事、名人故事,风格或典雅庄重,或活泼生动,或朴实无华,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重音。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课时 安排 课文古诗二首 课文安排了两首 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描 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 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之情。 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 的春天的美景;背诵古诗。 2课时找春天 课文是一篇语言 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 散文,通过对“我们” 寻找春天的过程的描 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春 光的美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能 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 天是什么样的。 2课时

开满鲜花的小路 课文叙述了长颈 鹿大叔寄来的包裹被 鼹鼠弄破了,以至于里 面的颗粒状物品都漏 撒在去往松鼠太太家 的路上,鼹鼠很沮丧, 第二年春天那条路上 开满了鲜花,原来,长 颈鹿大叔寄来的是一 袋花籽。 能根据图画仿照例句 写句子;能借助插图讲故 事,知道“美好的礼物”指 什么,并了解生活中还有哪 些美好的礼物。 2课时 邓小平爷爷植树 课文叙述了1987 年4月5日83岁高龄 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 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 柏的事情。 朗读课文;默读第3 自然段,能借助图片说出邓 爷爷植树的情景。 2课时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 语气 通过引导语和两 组句子的对比朗读,引 导学生懂得不同的语 气会带来不同的交际 效果,恰当的语气能使 沟通顺畅、愉快。 与人交流时,能用恰当 的语气说话。 1课时 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 借助公园导览图, 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 生识记10个生字。 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 6个词语,会认“亭、咨” 等10个生字;有生活中主 动识字的意识;能根据语境 补充合适的词语,仿照例句 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和感受;能根据提问读出句 子的重音;能根据提示,写 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 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 系;能背诵古诗《赋得古原 草送别(节选)》;自主阅 读《笋芽儿》,能发挥想象 理解内容,了解笋芽儿的成 长过程。 2课时字词句运用 一是补充合适的 词语,再说说你在春天 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二是根据不同 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 音。 书写提示 会写左上包围和 左下包围的字。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赋得古 原草送别(节选)》。 我爱阅读 阅读散文《笋芽 儿》,感受春天的美好。

部编小学语文教案 2下1 古诗二首(精编教案)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 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古诗二首 村 居① 2[清]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 拂(fú)堤(dī)杨柳(l iǔ)②醉(zuì)③春烟④。[句导读: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3儿童散学⑤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⑥。[句导读: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4咏(yǒnɡ) 柳 1 字词导读 ? 2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③醉:迷醉,陶醉。 ④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3 ⑤散学:放学。 ⑥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4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②妆:装饰,打扮。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执教:卢崇斌点评:程韶荣 时间:2010年5月27日 地点: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中校区)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课内的,请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齐读)师:“酬”是什么意思? 生:以诗相答。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下注释。 师:很好,我们一定要用足注释啊。那“乐天”是谁? 生:白居易。 师:还有一首是课外的,我们一起读题: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学生齐读) 师: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呢?“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当时,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两首诗一赠一酬。 生:这两首诗有联系,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情感、手法等。 师:说得很好,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深究。再来说说,“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刘禹锡。 师:为什么叫他刘二十八呢? 生:古人常以兄弟排行来称呼。刘禹锡在他们家族里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 师:谢谢。刘禹锡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吗? 生: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生:他和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成功且遭贬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哀叹,一直保持着乐观奋发的战斗精神。 生:被贬期间,他也曾被调回过,但他并没有屈服,去讨好那些权贵们,反而写诗进行辛辣讽刺,结果他和他的战友们又一次受到打击和报复,再次被贬,我觉得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学生鼓掌)师:是啊,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刘禹锡正是这样一位不屈的斗士。让我们从朗读开始,走近诗人的文字,去感受诗人伟大的精神魅力。(板书:朗读) 二、朗读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 生:刘禹锡一诗中“沉舟侧畔”的“畔”读“pàn”而不读“bàn”。 生:白居易诗里“满朝文武独蹉跎”的“蹉跎”一词不常用,容易写错。 生:我觉得刘禹锡一诗,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应读“zhǎng”。 师:因为它指—— 生:振奋、振作,用作动词。 师:同学们很用心。我们快速读读两诗,看看还有没有补充。(学生自由读诗) (二)读好节奏 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拿出笔来,我们边读边划,找出需要特别注意节奏的诗句。 生:白居易一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句,也可这样读: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师:节奏把握得很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最主要的是不能把句子音节读“破”了。 师:对,音节与音节间有短暂的停顿,继续交流。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 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 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 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 年-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部编二下1.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2017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二首word教案

2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导入新课 (出示鹳雀楼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登高楼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吧! 1.板书:登鹳雀楼。 2.简介鹳雀楼。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认真识记。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4.学生齐读,指名读,抢读。1.比一比,再组词。 人() 入()干() 千()三、指导朗读,读懂诗意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2.出示插图,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3.理解句意: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4.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句意: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诗人从中悟出怎样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师小结:那我们现在一起登上楼顶,看看远方的风景吧。 5.朗诵古诗,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诵读,并背诵。2.“欲穷千里目”中“穷”的意思是()。(填序号) ①没有钱②穷尽 ③用尽,费尽 3.《登鹳雀楼》中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诗句是“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 1.“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枝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现。”猜猜这是什么?(月亮) 2.(出示弯月图片)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像小船,那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学完《古朗月行》你就知道了。(板书:古朗月行)4.填一填。 () ()的月亮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学生认真听清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1 古诗二首

1古诗二首 春天来了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紫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啊!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1. 把短文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 仿写词语。 例:绿油油(ABB式) 例:一阵阵清香一()()葡萄一()()草地 3. 读短文,并填写正确的词语。 冬天过后,来了。花园里开满了的花。花的上方有蝴蝶在。田野里,和也开出了花,真清香! 4. 看,春天来到了你家的小区里,小区里有哪些变化呢?写一写。 参考答案: 1.。,,。 2.红彤彤黄澄澄串串片片 3.春天五彩缤纷翩翩起舞蚕豆油菜 4.示例:儿童们换上了春装开始在院子里玩耍,老人们也三五成群地坐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一粒种子 叶圣陶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1. 泥土中的种子最先听到的声音是()。 A.春风轻轻地吹着 B.泉水在唱歌 C.小鸟在唱歌 D.小孩子在唱歌 2. 种子把身子挺了次,才钻出地面。 3. 文中画“”的句子要读出(①急切②紧张③难过)的语气。 4. 想一想,钻出地面的种子看到了一派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1. A 2. 四 3. ① 4. 示例:种子看到了蓝蓝的天,清澈的小河,绿绿的草地和火红的太阳,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呀! 生命的源泉 我的家乡有一口老井,村上几代人都是吃井水长大的。后来村里安了自来水后,村民们还是喜欢打老井的水来洗菜做饭,因为老井水清亮甘甜,没有碱味。 听奶奶说,这口井是当年一支路过的部队挖的,由于地下石头太多,他们持续加班,不分白日黑夜,挖了十多天才挖好。其中有几位战士,实在太累了,就在挖井现场打个盹儿继续挖。因为这口井挖得深,所以井水特别清澈甘甜,而且取之不尽。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老井也显得陈旧。村民们献计献策,将老井进行了加固和完善,还专门买来了一块石碑,正面雕刻一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背面详细地记载着这口老井诞生的经过,便于后人永远地记住它——这口来之不易的生命源泉。 1.井边的石碑上正面刻着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读短文,用短文中的词语来描述井水的特点。 3.“吃水不忘挖井人”对应的成语是。 ①水滴石穿②饮水思源③落花流水 参考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省一等奖】优质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会认生字,1个会写字。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二、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三、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四、教学过程:(一)激情趣 1、课件出示白居易简介 2、有一次他到荷塘边游玩,看见荷花池上(板书课题,巧解诗题)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这件事就藏在《池上》这首诗。 (二)多样读诗兴盎然 A、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请同桌教你读。 2、课件出示“踪迹”“浮萍”四个会认字,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宝宝都躲到诗句里去了,你们能不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 B、节奏朗读,喜气洋洋 1、师:光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听视频朗读,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2、根据所画节奏自由诵读 3、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评价要求 4、师生点评后齐读,师范读(自由读后同桌比赛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5、师:同学们这样读有趣吗?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6、师: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这样读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三)创设情景美品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随大诗人白居易来到了美丽的荷塘上,你看,湖面阵阵清风吹来,满池荷花翩翩起舞,诗人陶醉了,突然,有趣的事发生了,他看到了什么? A、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说 2、学习采字,相机品评偷 (1)板书提问: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样?预设1:害怕,为什么?生读,师评预设2:激动,为什么?生读 预设3:既高兴又害怕,为什么?生读,学生自评(2)课件展示采字演变过程,书空写采字B、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偷偷地采回美丽的白莲,怎能不高兴呢,可又怕被人发现,只好赶快撑着小船划回来,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猜猜哪个字是“知道”的意思?你看,小船冲开抚平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课件出示图片,形象理解“浮萍一道开。” 2、师:看到这儿,白居易忍不住哈哈大笑,同行的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笑呢?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先生,为什么笑? 3、师针对板书:被别人发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呢。这孩子真是——(学生接天真、可爱、调皮……)这就是童真童趣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两句。(四)背诵吟诵吐真情 真是一首有趣啊,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看图尝试背,看看谁能记住这首诗?(指名背诵)(2)会背的站起来,咱们配上动作一起背 (3)师生吟唱背(师范唱、学生学唱、学生齐唱由慢到快)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 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 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 (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