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
月球的前世今生

月亮的前世今生从形成到现在的45亿年间,地球曾多次遭到小行星的碰撞,也曾受到风雨的侵蚀,遭受过熔岩的洗礼冲刷,甚至因地壳运动而被挤压拉伸,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它遥远过去的蛛丝马迹是否都已消失殆尽。
有关地球前世今生的探索,只有在一个地方,还相对完整的保存着,这个地方就是月球。
科学家们遍访地球各个角落,描绘山脉和洼地,探索其内部奥秘以加深对地球历史的了解,科学家们还试图解开月球诞生之谜,希望借此来还原地球年轻时的样子。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便对月亮充满了向往,月球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球,几千年来为人民指引方向,帮助人类计算节气,并且哺育了无数神话故事。
大约在400年前人们才开始科学的研究这个星球,几百年前伽利略听说,远在荷兰一位光学仪器家制造了一个可以看清远处物体的仪器,作为第一位现代科学家,伽利略想到在这个仪器的帮助下,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题即将有所突破,宇宙苍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世界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对于当时的一些哲学家来说,月球是一个完美的、剔透的、神圣的球体,与之相比,地球则充满了瑕疵。
通过望远镜,伽利略则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月球,他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峦及沟壑和地球大同小异。
时间回到现代的月球研究,1959年由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第一台探测器登月,旨在拍摄特写照片得出直观的数据,宇航员们发现月球就像一个早期太阳系遗留下来的时间仓。
通过研究采集回来的岩石样本证实一个惊天理论,月球和地球表面的组成成分其实是极其相似的,月球很可能在大约40亿年前形成。
当时地球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一个大小仅次于火星的星球相撞,尘埃落定,撞击的碎片在地球轨道运行,进而形成月球。
那时月球上的挥发性物质,如水逐渐蒸发干净,撞击过后月球逐渐冷却下来,表面的熔浆也逐渐变硬,形城外壳。
但是月球仍旧经受着混沌的太阳系中时常发生的撞击,爆炸等严峻考验,其表面在历史不同时期中都经历着高强度的凛冽锤炼。
科学家们想知道这般锤炼是否让月球孕育了某些资源,比如水资源,一旦被发觉它将对长期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巨大的帮助。
关于月球的小知识

关于月球的小知识关于月球的小知识月球在我们的夜空中很常见,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很少是实际相关的。
本文将为你介绍关于月球的一些小知识。
1. 月球是什么?月球是地球的自然卫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之一。
它由岩石和金属构成,直径约为3474公里。
2.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月球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谜。
现在最普遍的学说是它是在45亿年前,一个巨大的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年轻的地球相撞时产生的。
碎片聚集成了月球。
3. 月球为什么被称为“月亮”?“月亮”这个名字源于古英语中的“mona”,是与“month”(月份)同音的词。
这个名字反映了月亮对于月份划分有很大的作用。
4. 月球是如何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形成了潮汐,在潮汐中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潮汐引力导致地球自转轴倾斜。
月球位置的变化也对一些动物或人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例如月球周期对异动物的繁殖有一定的作用。
5. 月球上有生命吗?科学家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表明月球上存在生命。
由于月球缺乏大气层和磁场,生命在月球上不太可能存在。
6. 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他在月球上的标志性一句话是:“这是一个人类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7. 月球的表面是如何形成的?月球表面的撕裂和形状是由多个撞击事件造成的,这些事件使月球的表面变得坑洼不平。
此外,月球的表面还包含了大量的火山口和撞击坑。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月球的一些小知识。
尽管月球看起来很平静,但在它的背后还有很多的科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
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

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
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是由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以下是月亮的主要变化规律:
1. 月相变化:月亮的表面只有一部分受到阳光照射,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月亮的形状会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被称为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等不同阶段。
2. 月食:月食是地球的影子落在月亮上时发生的现象。
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时,太阳光被地球的大气层散射并照亮月亮,形成满月。
但有时地球会正好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这时会发生月食。
3. 月亮的运行轨道: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但由于月球的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相同,所以我们只看到月亮的同一面。
这意味着月亮的不同部分会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地球的视野中。
4. 月风车效应: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位置每天都会稍微改变,这被称为月风车效应。
这意味着月亮每天在地平线上升的位置都会有所偏移。
总的来说,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是由月球的自转、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包括月相变化、月食、月亮的运行轨道和月风车效应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今。
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中的⽩兔、嫦娥发问,是诗⼈的第⼆次问⽉。
⽩兔在⽉中年复⼀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宫⾥孤独地⽣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的孤苦⾼洁的情怀。
“今⼈”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有限⽽宇宙⽆穷的慨叹。
“今⼈不见古时⽉”,实际是在说“今⼈不见古时⼈”;“今⽉曾经照古⼈”意味着“古⽉依然照今⼈”。
明⽉万古如⼀,⽽⼈类世代更替,今⼈只能是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可贵的⽣命倏忽即逝。
结尾四句收束上⽂,进⼀步表达对宇宙和⼈⽣的思索和感慨。
古往今来的⽆数⼈们,都已流⽔般地相次逝去,⾯对着空中同⼀个永恒的明⽉,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
⼈是⼀棵苇草,但却是⼀棵能思想的苇草。
诗⼈有感于明⽉长存⽽⼈⽣短暂,⼈类⽆法改变这⼀⾃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
结句虽暗含及时⾏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旷达⾃适的宽⼴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流畅⾃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诗⼈由酒写到⽉,⼜从⽉归到酒,⽤⾏云流⽔般的抒情⽅式,将明⽉与⼈⽣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哲理的深层思索。
其⽴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调歌头》(明⽉⼏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把酒问⽉》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贾淳令予问之”,彼不⾃问⽽令予问之,⼀种风流⾃赏之意溢于⾔表。
悠悠万世,明⽉的存在对于⼈间是⼀个魅⼈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来⼏时”的劈头⼀问,对那⽆限时空⾥的奇迹,⼤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月相与日月食

1月相与日月食1. 月相月相原理图2.月相与月亮升起时间1、新月是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在白天出现,所以彻夜不见;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从正午—黄昏由于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只有从黄昏—半夜才能看见,所以上弦月是上半夜可见;3、满月是黄昏月出,清晨月落,出现时间全部在夜晚,所以满月是通宵可见;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从半夜—清晨可以看见,而从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所以下弦月是下半夜可见。
从地球上看,月相也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前一半时间月相出现在东半天,后一半时间月相出现在西半天,根据月相出落时间及夜晚见月时间即可判断出月相出现的方位。
1、新月是彻夜不见,不存在月相存在方位;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前一半时间从正午—黄昏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后一半时间从黄昏—半夜(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半天,黄昏时正好在上中天;3、满月是黄昏月出,清晨月落,前一半时间从黄昏—半夜(上半夜)满月出现在东半天,后一半时间从半夜—清晨(下半夜)满月出现在西半天,半夜时正好在上中天;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前一半时间从半夜—清晨(下半夜)下弦月出现在东半天,后一半时间从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清晨时正好在上中天。
4.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 (1)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
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
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被遮盖了多少,则要看他们身处的地方相对阴影的位置。
如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会看到日全食。
(2)有些时候,月球距离地球较远,它的本影不能抵达地球,即月亮不能完全把太阳遮盖,在这种情况下,身处本影投影区的人仍会看到一圈太阳的光环,这便是日环食,而身处半影区的观测者会看到日偏食。
5.月食1.月食: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2.月全食、月偏食的形成:(1)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关于月球的故事

关于月球的故事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陪伴着地球经历了无数个日夜。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球有着种种猜测和想象,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将讲述几个关于月球的故事。
一、月球的起源关于月球的起源,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它是在大约45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
据科学家研究,当时有一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以高速撞击地球,撞击产生的碎片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种理论也被称作“大碰撞理论”。
二、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表面有许多特征值得探索。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大小不一的陨石坑。
这些陨石坑是由于小行星或其他天体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
而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是位于月球背面的“东海盆地”,它是由一颗直径约为18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此外,月球表面还有许多山脉和峡谷,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尔卑斯山脉和月海。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山脉,而月海则是由火山喷发或陨石撞击形成的广阔平原。
三、人类探月历程人类探月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发现。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
他的足迹留在了月球表面,成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人类多次进行探月任务,收集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样本。
这些数据和样本对于我们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无处不在。
首先,月球引力是地球自转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月球的引力,地球的自转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其次,月球还起到稳定地球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自转轴保持稳定,避免了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月球还对地球的海洋潮汐产生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潮汐现象。
五、未来的探月计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探月计划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
目前,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计划探测月球的任务,例如美国NASA、中国国家航天局等。
这些任务将进一步探索月球的资源、地质和环境等信息,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基础。
月球有哪些秘密存在: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月球上有哪些的秘密
1、月面发现新鲜人类赤脚印。据香港<<文汇报>>和<<家庭主妇报>> 透露: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着陆月球时,宇航员在月球的表面共发现了23个人类赤脚印,于是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在过去的27年中,美国当局对此一直保密。直至最近,在一批飞碟研究人员的要求下才公开了这一秘密。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康姆庞对美国新闻媒体说:“显然,在月球上发现人类的赤脚印是令人吃惊的,说明有人在美国之前已登上月球,而且不穿宇航服”。康姆庞还说:“据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称:这些脚印无可置疑是属于人类的,而且留下的时间不久。”而常识告诉我们,地球人是不可能赤着脚登上月球的,也不可能不靠运载工具而自行飞月球,而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宇航员始终穿着宇航服和登月靴,那么留下这些脚印的只能是地球以外的“人”了。
4、发现月球金字塔。美国人于1966年11月20日发射的“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在月球表面上发现了一些像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有点像华盛顿纪念碑。它们的建筑角度明显运用了几何学原理。排列方式与埃及三座大金字塔顶点的排列方式完全一样。
月球背面秘密现象
月亮的神秘故事

月亮的神秘故事夜晚,当世界进入休眠,大自然的另一种面貌开始展现。
高悬在天空的月亮,以其神秘的光芒照亮黑暗的夜幕。
月亮是一个充满奇幻和传说的非凡存在,下面将带您走进月亮的神秘故事的世界。
第一章:月亮的起源月亮的起源是一个以古老神话为主的故事。
根据希腊神话中的说法,一个名为塞勒涅的美丽女神被人们当作月亮的化身。
她与阿波罗(太阳神)是双生子,在夜晚驾驶着一辆由长角牛拉的华丽马车,穿梭于天空之间。
根据另一种神话传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月亮是由女娲补天时捏制出来的。
女娲以她的神奇力量将五彩斑斓的石头变成了白色的大石头,并将其放置在天空中,从而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月亮。
第二章:月亮的变化月亮在每个月的周期中经历着几种不同的变化。
我们所熟知的圆月其实只是这个周期中的一个阶段。
月亮的变化主要由它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所决定。
新月是一个周期的开始,当太阳直射于月球背面,月亮完全不可见。
此后,我们可以看到月亮逐渐从一个细弯月变为半月,然后是几天后形成圆盘的圆月。
再过几天,月亮又会逐渐变到半月,最终再次回到新月。
第三章:月亮的意义历史上,月亮被赋予了许多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月亮代表着女性、生育和周期性。
例如,亲近自然的印第安人认为,月亮是女神的象征,与大地母亲息息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
中秋节就是中国人庆祝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家庭团圆,观赏月亮并分享月饼。
月亮成为了家人团聚和爱的象征。
第四章:月亮的奇特现象月亮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天体,它还展现出一些令人惊叹的奇特现象。
其中一个著名的现象是“月色亭亭如白玉”。
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月亮表面的阿尔伯特环,其由月球大气中的悬浮微粒折射太阳光所致。
此外,人们还观测到月亮上的撞击坑,这些坑是由流星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月亮上也有许多山脉和峡谷,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地球上的地壳活动有关。
结语月亮的神秘故事仍然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未知的谜。
月亮的神话传说

月亮的神话传说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亮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许多神话故事和浪漫的传说。
它不仅是黑夜中的明亮之物,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向往。
下面将带您探索月亮的神话传说,感受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1. 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在中国的传说中,月亮女神嫦娥是月宫的精灵,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仙女”。
相传上古时期,十个太阳各自照亮这个世界,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于是神仙派嫦娥借助神仙药丸将九个太阳镇压了起来,只留下了一个太阳照耀人间。
由于她的功绩,天帝封她为宫娥,并赐予她居住在月宫,主宰着夜晚的月亮。
嫦娥与丈夫后羿的故事更让人们将月亮与美好爱情联系在一起。
2. 印度的月亮故事在印度的宗教传说中,月亮被称为“神灵之眼”,被认为拥有灵感的象征。
根据印度神话,月亮是神之王希瓦(Shiva)的第三眼,他把对万物的洞察力和大智慧注入了眼泪之中,于是月亮形成了。
每当月亮升起时,它的光芒将大地和众生照亮,给人们带来智慧和平静。
3. 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塞琉娜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塞琉娜(Selene)是众神之王宙斯和女神莱托(Leto)的女儿。
她驾驶着一辆由白色羊拉动的四轮马车,每当太阳落下,她就驶过天空,把月亮带到人间。
塞琉娜的美丽和温柔成为了希腊诗人们赞美的对象,她是文艺和浪漫的象征。
4. 北欧神话中的月亮神明曼尼在北欧神话中,月亮被看做是一个冷静而神秘的存在。
人们相信,月亮是一个名叫曼尼(Máni)的神灵所驱动的,他是夜空的主宰和守护者。
曼尼总是默默地巡视着夜空,给人们带来了安宁和宁静。
他的形象和特征常常出现在北欧神话的壮丽景观中。
5. 亚洲其他地区的月亮传说除了中国和印度,许多亚洲地区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月亮传说。
在日本,人们相信月亮是神明的居所,而且它带来了美丽的月夜和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韩国,月亮被视为男女之间的红线,象征着命运的联系。
而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人们讲述着关于月亮的爱情故事,给予人们梦幻与浪漫的体验。
【神话故事】太阳和月亮的诞生

【神话故事】太阳和月亮的诞生很久很久以前,在天地刚刚诞生的时候,天空中只有黑暗,没有一丝光明。
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恐惧和混乱。
人们生活在黑暗中,没有白昼,没有夜晚。
有一天,众神决定给世界带来光明。
于是,他们召集了所有的能量和智慧,决定创造出两个光明的存在,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
众神集合了他们的能量,在天空中挥动了巨大的法杖。
随着他们的魔法,太阳从天空中冉冉升起。
太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
太阳是一位英俊勇敢的神祇,他头戴一顶金色的皇冠,周身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当他升起时,大地上的一切都被照亮。
他的光芒能够驱散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太阳带来了白昼,人们感到非常欣喜。
他们穿上华丽的衣裳,举行盛大的庆典来庆祝太阳的降临。
人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唱起欢乐的歌曲,尽情享受着光明的到来。
众神却发现,夜晚没有被完全照亮。
虽然太阳是如此明亮,但依然有部分黑暗存在。
众神深思熟虑后,决定创造一个能在夜晚照亮大地的存在——月亮。
于是,众神再次集合了他们的能量和智慧。
他们运用魔法,让月亮从天空中升起。
月亮像一颗银色的宝石悬挂在夜空中,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月亮是一位美丽温柔的女神,她身着一袭银白色的长裙,头戴一顶明亮的皇冠。
她的光芒虽然没有太阳那么耀眼,但却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温暖。
当太阳星落,夜晚降临时,人们开始享受月光的照耀。
他们聚集在一起,讲述着神话故事,唱起诗歌,沐浴在月光的温柔之下。
太阳和月亮相互配合,交替出现,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人们对太阳和月亮的诞生深感庆幸,他们将这两位神祇奉为至高无上的光明之神。
从那以后,太阳和月亮每天都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给大地带来了昼夜之间的交替。
人们在白天享受太阳的温暖,而在夜晚倾听月亮的细语。
太阳和月亮的诞生,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希望和憧憬。
他们的存在让人们明白,经历黑暗之后,光明终将到来,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无论是在白昼还是夜晚,人们都能感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力量和温暖。
描写月亮变化的句子

描写月亮变化的句子月亮,是夜空中最美丽的存在之一,它始终伴随着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亏月,月亮的变化总是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让我们来描写一下月亮变化的美丽景象吧。
在天空中,新月初升,它像一只婴儿刚刚出生的眼睛,微微露出羞涩的笑意,它的弯弧轮廓如同一抹淡淡的微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时候,月亮的光芒微弱,仿佛在等待着某种契机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逐渐变圆,到了盈凸的时候,它如同一个圆润的小脸,洋溢着圆润的笑容。
月圆的时候,它的光芒明亮而温暖,给人以安心和温馨的感觉,仿佛是在为世间的一切带来祝福和温暖。
然而,月圆之后,月亮又开始逐渐变小,进入亏月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月亮的形状逐渐变得瘦长,它的光芒也逐渐减弱,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切都有起有落,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
但即便如此,月亮依然那么美丽,那么坚强,它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坚韧不拔。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又回到了新月的状态,开始新一轮的变化。
月亮的变化如同人生的轮回,始终伴随着我们,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月亮的变化是如此美丽而神秘,它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奥秘。
月亮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它的美丽和神秘,让人们不禁对宇宙和生命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月亮始终如一地伴随着我们,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感动。
在描写月亮变化的美丽景象时,我们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奥秘。
月亮的变化如同人生的轮回,它的美丽和神秘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月亮的相遇,感受它的美丽和神秘,感受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坚韧不拔。
月亮,永远伴随着我们,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感动。
一什么月亮

一什么月亮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人尊称月亮为“皓月”、“明月”,而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月亮也逐渐被人们称之为“仙月”、“明镜”。
月亮是地球的自然卫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神秘的美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思和无尽的想象力。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月亮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许多作家、诗人、音乐家灵感的源泉。
一首古老的古诗中曾经描述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明月的神秘感和远古的遐思。
月亮的出现往往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在中国的中秋节,许多人都会团聚在一起,共赏明月,象征团圆和家庭和谐。
月亮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中,月亮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象征着柔和、安抚和温暖。
月亮也是许多民歌和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元素。
月亮的出现往往与浪漫、爱情和诗意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歌曲中,月亮被形容为守护者,是爱情的见证者。
在神话传说中,月亮也被赋予了光明、美丽和智慧的形象。
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女神被称为“月亮女神”,被视为智慧和文艺的化身。
在中国传说中,月亮上住着嫦娥。
她被描述为一个美丽的仙女,很多人相信如果仰望月亮的同时许下愿望,嫦娥会听到并为之实现。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为我们带来了对月球的真实图景。
我们了解到,月亮是由岩石和尘埃组成的。
它没有大气层,温度波动大,表面充满了火山口和撞击坑。
但即便如此,月亮仍然以其神秘的美丽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月亮,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月亮的研究。
通过卫星和探测器的观测,我们发现月球上存在着水冰和氢气等重要资源。
这些发现为人类未来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或开发资源提供了可能性。
月亮的存在让我们深思,也给了我们美好的想象空间。
它启发了诗人的灵感,成为音乐家的创作题材。
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对气候和潮汐的影响也无处不在。
月球传说:月亮和地球的古老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的人们对天空中的明月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他们相信月亮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有着与地球不同的力量和生命。
于是,关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古老传说便在人们口中流传开来。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月亮曾经和地球非常接近,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的家园。
那时的月亮上长满了美丽的花草树木,有着和地球上不同的生物种类。
月亮上居住着一群灵动而纯洁的月族,他们有着晶莹剔透的身体,擅长歌舞和治愈的力量。
而地球上的人们也能在夜晚仰望着明月,感受到来自月亮上的祝福和力量。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月亮逐渐远离了地球,月族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不再能够轻易来到地球,人们也不能再感受到月亮上的祝福。
于是,在无数个夜晚,人们开始怀念起和月亮的亲密接触,他们用诗歌、音乐和绘画来表达对月亮的眷恋,把月亮赞颂为最美丽的存在。
而在月亮的国度里,月亮女神则默默承受着对地球的眷恋和思念。
她知道,地球上的人们需要她的祝福和力量,她决定寻找一种方法,让月亮再次回到地球附近,为人们带来温暖和庇护。
于是,月亮女神倾听大地的呼唤,她穿行在星辰之间,寻找着连接地球和月亮的桥梁。
最终,她在星空的尽头找到了一条通往地球的彩虹之桥。
月亮女神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条彩虹之桥,她决心要为地球上的人们带去月亮的祝福和温暖。
随着月亮女神的到来,月亮再次明亮起来,它成为了地球上万物的守护者和指引者。
人们每当仰望着明月时,都会感受到来自月亮女神的祝福和力量,他们懂得了如何珍惜这份来自月亮的恩赐,并将月亮女神视为万众敬仰的存在。
从此以后,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月亮女神都会默默注视着地球上的人间,为他们带来温暖和祝福。
而地球上的人们也会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和赞美这位神圣的月亮女神,在她的光芒下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温馨。
月亮和地球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展开,在岁月的长河中延续着。
人们相信,月亮永远都会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存在,而月亮女神也将永远默默守护着地球上的万物。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简洁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简洁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散发着神秘光芒的存在。
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各种文化中,月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拜和畏惧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月亮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都与月亮相关。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十个太阳并排出现在天空。
这使得大地酷热无比,农田枯焦,人民生活陷入了危机之中。
为了拯救人间,天帝派遣神射手后羿来消灭这些炎热的太阳。
经过激烈的战斗,后羿成功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
人们对后羿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敬佩和感激。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射下九个太阳后,后羿获得了世人的崇拜和仰慕,因而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自大和独断。
于是,他开始想要成为唯一的主宰,统治整个天地。
他盗走了天庭中的长生不老草,想要成为永生不死的神。
可怜的嫦娥,后羿的妻子,深知这一切都是后羿自大和贪婪的结果。
她情系人间,无法忍受自己的丈夫变得如此残忍和傲慢。
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嫦娥回家后发现丈夫藏匿长生不老草。
她深知后羿只会将这种力量用来压制人民,将自己变得更加无情。
无奈之下,嫦娥决定为了守护人间的和平与善良,保护那些苦苦挣扎的生灵,她必须采取行动。
嫦娥拿起了长生不老草,并将其吞下。
随着长生不老草的效果发挥,嫦娥变得浑身充满了巨大的能量。
她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开始轻飘飘地,向天空飞升。
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翩翩起舞。
后羿回到家,发现嫦娥已经消失了。
他感到非常愤怒和绝望,于是开始四处搜索。
可是,不论他怎样努力,也无法找到嫦娥。
嫦娥的心意已成定局,她将永远留在月亮上,守护着人间的和平与美好。
每当秋天的八月十五,人们都会在家中摆上供桌,摆放水果和各种美食,以感谢嫦娥的牺牲和守护。
孩子们则会拿着彩灯,在院子里放飞孔明灯。
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节,也是对嫦娥的怀念和纪念。
嫦娥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牺牲是伟大的品质。
月有关的故事

月有关的故事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亮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存在,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神话。
月亮的出现和变化,总是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对月亮有着特殊的崇拜和神秘的敬畏。
在许多文化中,月亮都被视为女神的象征,因为它的柔和和美丽往往与女性的特质相联系。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塞勒涅的女神,她是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的女儿,被人们认为是月亮女神的化身。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也常常被人们称为嫦娥,她是月宫的仙女,与月亮紧密相连。
除了神话故事外,月亮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用来描绘忧郁的氛围和浪漫的情感。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月光下的相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方文学中,月亮也是许多浪漫诗歌和故事的主题,它象征着爱情、渴望和幻想。
除了文学作品,月亮还在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许多民族的传统中,月亮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和魔力。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人们相信月亮是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的存在,因此在每个月圆之夜,人们都会举行庆祝活动,祈求月亮的保佑。
此外,月亮还在许多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中秋节就是与月亮有关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共同庆祝这个团圆的日子。
在西方,圣诞节的前夜,人们也会在月光下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月亮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月亮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存在,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神话。
无论是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还是在现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节日中,月亮都是一个令人向往和神往的存在。
它的出现和变化,总是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愿我们能够继续探索月亮的故事,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和神秘。
月亮每年以3.8厘米距离远离地球的观点

月亮每年以3.8厘米距离远离地球的观点从我们有印象起,月亮就挂在夜空中,这太正常不过了。
月球与地球这对孪生姐妹,已经存在了46亿年,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也存在了46亿年。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地月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地月形成之初,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近,只有几万千米,随着地月系之间的运动,月球与地球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状态。
可怕的是,地月之间的距离还在变化中,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当然,对于地月之间平均38万千米的距离,3厘米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月球每年离开地球3.8厘米,若干年以后,地球将失去月球,站在地球上,我们将永远看不见月亮了,天空中一片黑暗,这颗地球最忠实的卫星,将远离地球而去。
那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自己去脑补吧。
我们都知道,月球自转和围绕着地球公转,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影响,月球且被潮汐锁定,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形成了绝妙的比例,所以它永远以一面对着地球。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这一面,几十亿年来都是如此,我们看不到它的背面。
地球上的潮起潮落,就是受到月球引力的结果。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地月之间的引力作用,月球对地球形成了“刹车”效果,地球的自转正逐渐地减速,也就是说,地球将越转越慢,若干年以后,它将停止转动,而地月之间的角动能是永恒不变的,它不会多出来,也不会消失,这个力量转移到月球公转的角动量上,就导致了月球慢慢滴远离地球。
经科学家精确计算,这个速度是约每年3.8厘米。
多年以后,月球将脱离地球的束缚,奔向浩渺无边的太空中。
2亿年以后,我们每天也会变成是25小时、26小时或许更多,而不是现在的24小时。
恐龙时代,月亮离我们仅10万千米左右,而现在,它离我们约38万千米,几千万年后,月球离地球的距离将变成60万千米。
到那时候,从地球上看月球,它将变得很小,亮度也变得很弱。
月球自形成之后,就很不“老实”,就想着努力地挣脱地球,它似乎是太渴望自由了,它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奔向遥远的宇宙空间里,去遨游太空。
月球是怎么样形成的:这个过程你了解吗

月球是怎么样形成的:这个过程你了解吗月球,是地球最相近的一个星球,而且也是地球的唯一一个天然的卫星,对于月球的起源上说法,其实也是有着很多中假说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月球形成的假说,一起来看看吧。
月球形成的假说一、月球的起源说历史上有关月球起源的假说,大致可归纳为共振潮汐分裂说、同源说、俘获说和撞击成因说共4种类型。
其中,前三种月球起源假说虽然对月球的化学成分、结构、运行轨道和地月关系的基本特征的解释均有不同程度的依据,但在地月成分与自转速度的差异,氧及其他同位素组成的相似性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
随着对月球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逐步深化,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假说。
最新提出的撞击成因说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它能解释更多的观测事实,是当前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说。
二、分裂说月球的共振潮汐分裂说是月球起源研究中著名的假说之一。
月球的共振潮汐分裂说坚持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即月球是从地球中分裂出来的。
坚持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呈熔融态,由于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转不稳定,即使只考虑地球和月球的角动量,当时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仅有4小时,加上太阳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转周期可缩短到2小时,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地球飞快地旋转,其自转速率比现在要高得多。
若初期的地球是熔融状态,地球物质在地赤道面上将出现膨胀区,使在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体分离,或者说这部分熔融物质在地球高速自转情况下从赤道区被甩了出去,甩出去的物质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凝聚,冷凝后形成月球。
一些持这种假说的人还认为,地球上的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后留下的“疤痕”。
由于这种假说提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因此这种假说被形象地比喻为“母女说”。
不过,由于地月年龄相差太大----月球甚至可能与宇宙同龄,且地月地质不同,现在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摈弃。
三、同源说与俘获说、分裂说和碰撞成因说一样,月球的同源说也是月球起源研究的著名假说之一。
月亮是如何形成的?

在遥远的宇宙中,月亮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存在。
它始终伴随着我们,给夜晚带来了神秘的光芒和浪漫的氛围。
然而,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而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揭开了月亮形成的面纱。
大约45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撞击事件,这场撞击将地球撞击成了很多碎片,其中有一部分物质被抛出了地球的轨道,逐渐围绕地球凝聚成了月球。
这个理论被称为“大碰撞假说”,是目前科学界对月球形成最广泛接受的解释。
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月球的成分和地球非常相似,这也证实了这个理论的可信度。
另外,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球也有着相似之处,这进一步加强了“大碰撞假说”的可信度。
同时,月球的运动轨迹也与地球相吻合,它绕地球旋转并且周期性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除了“大碰撞假说”,还有其他一些关于月球形成的理论。
比如,“双星假说”认为地球早期曾经是一颗双星系统中的一颗星球,而月球是由另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后形成的。
还有一些更为离奇的理论,比如“俘获假说”认为月球是在经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而形成的。
不过,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这些理论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无论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海洋潮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诸多启发和启示。
古人曾根据月亮的变化创立了农历和节气,而现代科学也利用月球的运转来进行航天探测和地质勘测。
在宇宙的长河中,月亮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存在。
它的形成虽然仍旧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正是这种神秘性让人类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探求的欲望。
或许未来的科学家们还会发现月球形成的更多秘密,但无论如何,月亮都将继续陪伴着地球和人类,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遐想。
月有阴晴圆缺作文(优秀5篇)

月有阴晴圆缺作文(优秀5篇)月有阴晴圆缺作文篇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句千古名句不仅仅文学造诣颇高,并且暗藏玄机,句中指出了“月相”的存在。
古代没有先进的工具,古人是怎样观测得这么准确的呢?我也想学习一下古人用肉眼观察的方法,可是此刻环境越来越差,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经常见不到月亮,要实现这一观察目的可比原先难多了。
既然要学习古人观月,那肯定要用古人定下的日历了。
初一那天,天气晴朗,没有云朵遮掩的夜幕上空荡荡的,没有星星,也看不见月亮。
直到初三开始,月亮才渐渐地探出头来,起初只能见着一点儿月牙,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牙儿一天比一天粗壮起来。
到了初七、初八的时候,月牙儿就差不多长成了半个月亮,并且这两天观测到月亮的时间比之前更早,几乎太阳刚下山,半个月亮就爬上来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月亮一天比一天膨胀起来,越来越接近圆形。
临近月圆的时间,气候变得不好了,天气阴沉沉的,云层太厚无法观测“月相”了。
只能按照时间推算,连估带猜,画个大概了。
几天后,天气逐渐放晴,可是月亮的样貌和之前比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我更加仔细地对照之前画下的月相草图,最终,月亮的细微变化被我找出来了,它与月圆前的缺损是相反的,它由圆形慢慢变成类椭圆形,再渐渐收紧一边的圆弧直至成为半圆,身材越来越细,升起越来越晚。
我的月亮变化图已经快完成了,我合上了观测本。
但初一晚上空无一物的夜空一向让我很迷惑,我回到房间求助百度百科和自然科学类书籍。
“哈哈!”我笑了,我的观察没有错,记录的草图和书上的图片八九不离十。
初一的月亮为“朔”,它几乎与太阳同时出没,由于太阳光线太强,所以肉眼看不见。
初八的月亮为“上弦月”,露出来的月亮正好有一半。
十五、十六就是“满月”,这时候的月亮最圆。
在此之后月亮又会一天天变小,二十三这天又会变回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
看来我也能像古人一样用肉眼观察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诗词间不失情感,也不脱离现实,古人的智慧当真无穷无尽!月有阴晴圆缺作文篇二昨夜,一轮皎洁的明月似银盘高悬在夜幕之上,我拿把椅子,斜坐在窗外,望着这轮美奂美伦的明月,心中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球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世界上最早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小达尔文(他是提出生物进货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
他在1879年提出,月亮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不明的灾变,被地球甩了出去,从而在地球上留下一个巨大的太平洋。
这个假说有两个根据:第一,太平洋能容纳下月亮;第二,按照天文学的观察和计算,月亮的密度约为3.3克/立方厘米,同地面岩石的密度差不多,而太平洋的洋底又没有地壳中常见的花岗岩。
小达尔文的假说曾经轰动一时,但对它抱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少。
有什么力量能够把月亮那么大的东西从地球上“撕开”,抛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呢?
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亮以后,科学家们仔细分析了他们带回的月岩,发现月亮上岩石的年龄约为45亿年,同地球的岁数差不多,它们的成分和结构也同地球的岩石几乎一样。
根据这一点,有人提出了一个同小达尔文相似的看法,认为月亮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不过,它是在地壳凝固以前脱离地球的,那时,地球的重物质已在重力作用下向地核集中,外围的物质比较轻,加之整个结构还是相当松散的,所以要分裂出去并不太费劲。
看来,这个假说比较合理。
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
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第
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
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科学家指出,要开发月球必须对月球进行全面的探测,了解月球的资源,并逐步对资源进行开发。
月球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
以铁为例,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亿吨铁,而整个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
月球表层的铁不仅异常丰富,而且便于开采和冶炼。
据悉,月球上的铁主要是氧化铁,只要把氧和铁分开就行;此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制造水泥和玻璃的办法。
在月球表层,铝的含量也十分丰富。
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不产生中子,安全无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变,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而且特别适合宇宙航行。
据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计为715000吨。
从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吨氦3,可得到6300吨氢、70吨氮和1600吨碳。
从目前的分析看,由于月球的氦3蕴藏量大,对于未来能源比较紧缺的地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月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1738000米
平均半径: a = 17374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1.618米/秒2
平均自转周期: T = 27.32166天
扁率: f = 0.006
质量: M⊕= 0.07348×1024公斤
月心引力常数: GM = 4.902793455×1012米3/秒2
平均密度:ρe = 3.34克/厘米3
地月系质量比E/M = 81.30068
离地球平均距离: R = 384400公里
逃逸速度: v = 2.38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120~+150
表面大气压: p = 1.3×10-10帕
二、圈层结构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
根据对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可知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但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
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
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公里)、上月幔(60~300公里)、中月幔(300~800公里)和月震带(800~1000公里)。
软流圈又称为下月幔。
在月壳的10公里、25公里和60公里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的不连续性。
月球表面至25公里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壳第一层次,25公里~60公里之间为月壳的第二层,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
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
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公里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公里。
由于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
在月球1000公里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C。
根据对月球内部状况的了解,固体部分圈层结构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
月球的上述圈层结构,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
三、月面特征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
之一。
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
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
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
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
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称为碗状凹坑结构。
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
1924年,吉福德(A. C. 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比较,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
因此,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
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覆盖层;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陨击坑。
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熔岩大规模泛滥,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
从叠加在月海上的陨击坑的状况判断,以及从月球上带回样品的放射性年龄测定表明,月海物质大致是与陨击坑同时期形成的。
月海年龄大都在35亿年左右,而月陆高地的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岩喷发之前10亿多年已经存在,因此原始月壳是更为早期形成的,并且是大量熔岩的不断喷发,月球物质长期圈层分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层结构是继大约46亿年前它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天文演化阶段之后,又一个持续了约10亿年之久的一个圈层分化过程。
月球上大型环形山多以古代和近代天文学者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开普勒、埃拉托塞尼、托勒密、第谷等。
月球表面陨击坑的直径大的有近百公里,小的不过10厘米,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多达33000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最大的月球坑为直径235公里。
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布满了密集的陨击坑,而月海所占面积较少,月壳的厚度也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正面的月壳厚度为60公里左右。
由于月球表面之上缺乏大气圈和水圈,所以月球早期的熔岩喷发和陨星撞击形成的月球表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
自1969年以来,宇航员已从月球表面取回数百公斤的月岩样品,经过对这些月岩样品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月岩曾熔化过,月球表层物质主要是岩浆岩组成。
月球的年龄至少已有46亿年。
四、月球运动
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
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
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
宇宙间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其中所谓"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
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
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于其它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
由于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
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变得与其公转周期相同。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
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我们地球。
人类在开始记录地球史的时候,就已通过观测月球位置和位相来计时。
通过对月球和太阳周期性运动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创立了历法。
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能预报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