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后修饰

摘要: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后修饰,是各种功能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一系列程序。本文通过介绍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后修饰的机制、原理、过程,从而了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和功能蛋白质合成上的差异。

关键词: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翻译后修饰

0引言:

21世纪,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后修饰是基础研究,人们也只有在此基础不断扩散深入研究其它基因水平问题。本文只简单介绍了一些关于基因转录、翻译和后修饰的一部分相关研究成果。

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

基因转录是在由RNA聚合酶和辅助因子组成的转录复合物的催化下,从双链DNA分子中拷贝生物信息生成一条RNA链的过程。转录中,一个基因会被读取被复制为mRNA,就是说一特定的DNA片断作为模板,以DNA依赖的RNA合成酶作为催化剂的合成前体mRNA的过程。转录产物主要有三类RNA,即信使RNA (mRNA)、核糖体RNA(rRNA)和转移RNA(tRNA)。在基因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NA聚合酶可以催化所有四种核苷- 5′-三磷酸(ATP、GTP、UTP和CTP)聚合成与模板DNA互补的RNA。此反应需要Mg2+,反应中释放焦磷酸。[1]该酶在转录的各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1.1 基因转录的启动

RNA聚合酶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并形成由酶、DNA和核苷三磷酸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转录便开始进行。启动子是DNA分子上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而使转录开始的一段DNA序列而本身不被转录。DNA模板上的启动区域常含有TATAATG顺序,称P盒。复合物中的核苷三磷酸一般为GTP,少数为ATP,因而原始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为三磷酸鸟苷(pppG)或腺苷三磷酸(pppA)。真核DNA上的转录启动区域也有类似原核DNA的启动区结构,和在-30bp(即在酶和DNA结合点的上游30核苷酸处)附近也含有TATA结构,称TATA盒。[3]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

1.2 基因转录的延伸

σ亚基脱离酶分子,留下的核心酶与 DNA的结合变松,因而较容易继续往前移动。核心酶无模板专一性,能转录模板上的任何顺序,包括在转录后加工时待切除的居间顺序。脱离核心酶的σ亚基还可与另外的核心酶结合,参与另一

转录过程。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双链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一般合成的 RNA链对DNA模板具有高度的忠实性。

1 .3 基因转录的终止

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 RNA聚合酶和合成的 RNA。在原核生物基因或操纵子的末端通常有一段终止序列即终止子; RNA合成就在这里终止。原核细胞转录终止大多数需要一种终止因子ρ的帮助。真核生物 DNA上也可能有转录终止的信号。已知真核DNA转录单元的3′端均含富有AT的序列〔如AATAA(A)或ATTAA(A)等〕,在相隔 0~30bp之后又出现TTTT顺序(通常是3~5个T),这些结构可能与转录终止或者与3′端添加多聚A顺序有关。

1.4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差异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仍有一些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几乎同时进行,而真核生物的转录在胞核,翻译在胞浆。

2.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合成,而在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三种不同酶,分别催化不同种类型RNA的合成。三种RNA聚合酶都是由10个以上亚基组成的复合酶。RNA聚合酶Ⅰ存在于细胞核仁内,催化合成除5SrRNA以外的所有rRNA的合成;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均存在于细胞核质内,RNA聚合酶Ⅱ催化合成mRNA前体,即不均一核RNA(hnRNA)的合成,而RNA聚合酶Ⅲ催化tRNA和小核RNA的合成。[1] 3.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在起始点识别和转录终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前面基因过程中有所介绍。

2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

基因的遗传信息在转录过程中从DNA转移到mRNA,再由mRNA将这种遗传信息表达为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过程叫做翻译,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现研究证明:mRNA的翻译是从mRNA的5′端向3′进行的。所有蛋白质的翻译开始于甲硫氨酸的参与,一个特殊的起始tRNA对所有蛋白质合成中起始氨基酸-甲硫氨酸

的掺入负责,这个tRNA可简写为tRNA i Met,它也对选择在mRNA上在什么位置开始翻译起重要作用。[2]翻译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过程大致为:(1)氨基酸的激活;(2)肽链合成的起始;(3)肽链的延长;(4)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

2.1 氨基酸的激活

tRNA在氨基酰-tRNA 合成酶的帮助下,能够识别相应的氨基酸,并通过tRNA 氨基酸臂的 3'-OH 与氨基酸的羧基形成活化酯-氨基酰-tRNA。氨基酰-tRNA的形成是一个两步反应过程:第一步是氨基酸与 ATP 作用, 形成氨基酰腺嘌呤核

苷酸;第二步是氨基酰基转移到 tRNA 的 3'-OH 端上, 形成氨基酰-tRNA。一般说来,各种氨基酸需要各自专一的合成酶来激活,原核细胞大体如此,真核细胞则每种氨基酸有一个以上专一的合成酶。在合成酶的作用下,氨基酸被激活且转移到tRNA分子上。

2.2肽链合成的起始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起始阶段,核糖体的大、小亚基,mRNA与甲酰甲硫氨酰tRNAimet共同构成70S起始复合体。这一过程需要一些称为起始因子(initiation factor,简称IF)的蛋白质以及GTP与镁离子的参与。已知原核生物中的起始因子有3种。IF3可使核糖体30S亚基不与50S亚基结合,而与mRNA 结合,IF1起辅助作用。IF2特异识别甲酰甲硫氨酰tRNA i Met,可促进30S亚基与甲酰甲硫氨酰tRNA i Met结合,在核糖体存在时有GTP酶活性。起始阶段可分两步:先形成30S起始复合体,再形成70S起始复合体。

(一)30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

原核生物mRNA的5′端与起始信号之间,相距约25个核苷酸,此处存在富含嘌呤区(如AGGA或GAGG),称为Shine-Dalgarno(SD)序列。核糖体30S 亚基的16S rRNA有一相应的富含嘧啶区可与SD序列互补。由此,30S亚基在IF3与IF1的促进下,与mRNA的起始部位结合。IF2在GTP参与下可特异与甲酰甲硫氨酰tRNA i Met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并使此三元复合物中tRNA的反密码子与上述30S亚基上mRNA的起始密码子互补结合,形成30S起始复合体。所以,30S起始复合体是由30S亚基、mRNA、甲酰甲硫氨酰tRNA i Met及IF1、IF2、IF3与GTP共同构成。

(二)70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

30S起始复合体一旦形成,IF3也就脱落,50S亚基随即与其结合。此时复合体中的GTP水解释出GDP与无机磷酸,使IF2与IF1也都脱落,形成了70S起始复合体。70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表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起始阶段已经完成,已可进入肽链延长阶段。70S起始复合体由大、小亚基,mRNA与甲酰甲硫氨酰tRNA i Met共同构成。

2.3 肽链的延长

这一阶段,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适应,新的氨基酸不断被相应特异的tRNA 运至核糖体的受位,形成肽链。同时,核糖体从mRNA的5’端向3’端不断移位以推进翻译过程。一般有以下过程:(1)进位(氨酰tRNA进入A位点),此过程参与因子有:延长因子EFTu(Tu)、EFTs(Ts)、GTP、氨酰tRNA。(2)肽链的形成:肽酰基从P位点转移到A位点,形成新的肽链。(3):移位:在移位因子(移位酶)EF-G的作用下,核糖体沿mRNA(5’-3’)作相对移动,使原来在A位点的肽酰-tRNA回到P位点。

2.4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

终止阶段包括已合成完毕的肽链被水解释放,以及核糖体与tRNA从mRNA 上脱落的过程。这一阶段需要GTP与一种起终止作用的蛋白质因子—释放因子

(release factor,RF)的参与。原核生物的RF有3种。RF1识别终止信号UAA 或UAG,RF2识别UAA或UGA,RF3可与GTP结合,水解GTP为GDP与磷酸,协助RF1与RF2。RF使大亚基“给位”的转肽酶不起转肽作用,而起水解作用。转肽酶水解“给位”上tRNA与多肽链之间的酯键,使多肽链脱落。RF、核糖体及tRNA亦渐次脱离。从mRNA上脱落的核糖体,分解为大小两亚基,重新进入核糖体循环。核糖体大小亚基解离状态的维持需要IF3。

2.5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的差异[1]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翻译机制非常相似,但并不相同。真核生物翻译过程涉及因子多,起始复合物形成较复杂。以下简要说明几个主要区别:

1.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与mRNA的转录生成不偶联,mRNA在细胞核内以前体形式合成,合成后需经加工修饰才成熟为mRNA,从细胞核内输往胞浆,投入蛋白质合成过程,而原核生物的转录与翻译几乎同时进行;

2.原核生物起始因子主要有IF1,IF2和IF3三种,而真核生物的起始因子就有9种左右,其中elF2由3个亚基组成(2α,2β和2γ),而elF4按其参与复合物的作用不同区分为4A,4B,4C,4E,4F。而形成的复合物4F称为帽子结构结合蛋白复合物(CBPC)。

3.起始复合物形成过程的次序差异: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过程分为三步:43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48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和80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中,真核细胞起始的Met-tRNAi只选择mRNA起始密码AUG,而原核细胞起始密码除AUG外,还有GUG,UUG,甚至AUU也可利用;40S亚基与mRNA5′-末端接触并沿着mRNA寻找起始密码AUG,开始翻译的过程需要ATP供能。真核mRNA中AUG前的附加信号是不需要的。

3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后修饰

蛋白质生物合成完成后,必然要对新生蛋白质的进行加工修饰,才能转变为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把某些从mRNA翻译出来的蛋白质修饰加工成能被生物体细胞利用的成熟蛋白质就叫做翻译后修饰。[6]加工修饰的类型很多,以下简单介绍四种。

3.1 N-端f-Met或Met的切除

原核生物的肽链,其N-端不保留fMet,大约半数蛋白由脱甲酰酶除去甲酰基,留下Met作为第一个氨基酸;在原核及真核细胞中fMet或者Met一般都要被除去,此是由氨肽酶水解来完成的。水解的过程有时发生肽链合成的过程中,有时在肽链从核糖体上释放以后。至于是脱甲酰还是除去fMet,这常与邻接的氨基酸有关。如第二氨基酸是Arg,Asn,Asp,Glu,Ily或Lys以脱甲酰基为主,如邻接的氨基酸是Gly,Pro,Thr或V al则常除去fMet。

3.2 二硫键的形成

两个半胱氨酸相距较远硫氢基可以氧化成二硫键,产生mRNA中没有相应密码

子的胱氨酸。很多细胞外蛋白质中二硫键的形成,例如胰岛素,免疫球蛋白。

3.3 化学修饰

化学修饰是蛋白质修饰的主要方式,其修饰的类型也很多,包括磷酸化(如核糖体蛋白的Ser,Tyr和Trp残基常被磷酸化);糖基化(如各种糖蛋白);甲基化(如组蛋白,肌蛋白),乙基化(如组蛋白),羟基化(如胶原蛋白)。其中,糖基化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特有的加工,这些蛋白常和细胞信号的识别有关,如受体蛋白等。

(一)折叠:

在ER腔中折叠和修饰是有关的,糖的连接对于正确的折叠是十分必要的。蛋白二硫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可以改变二硫键,影响到折叠,它和特殊的ER蛋白的结合是必须的,此酶的某些活性或全部的活性可能是酶作为ER中的一种复合体的形式来实现的。即在越膜位点和蛋白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功能。通过对折叠和寡聚物产物的计算表明折叠需要一种酶来催化,使其在细胞中迅速发生。

一个与折叠功能有关的蛋白是BiP,它是分子伴侣Hsp70家族的一个成员。BiP促使寡聚物的形成ER腔中蛋白的折叠。ER可能含有各种辅助蛋白,它们的功能是识别蛋白折叠的形态,以帮助这些蛋白产生一种构象,使其可迅速地转运到下一个目标。

大部分膜上的糖蛋白,都是寡聚物,一般在ER中寡聚,然后迅速地从ER转到高尔基体,但不装配亚基或者防止蛋白锚装配。错误折叠的蛋白常和BiP相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被降解掉,若折叠正确,那么就可以转运到高尔基体或继续转运。

(二)在ER中的糖基化及修整

几乎所有的分泌蛋白和膜蛋白几乎都是被糖基化的蛋白。糖基化有两种类型:(1)糖蛋白是由寡糖连接在Asp的氨基的形成的,连接的链叫N-糖苷键。(2)寡糖连接在Ser、Thr或羟基-lys的羟基上(O-糖苷键)。N-糖苷键是在ER开始,而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完成;O-糖苷键的形成仅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三)在高尔基表的进一步加工

复合寡聚糖是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修整和加上糖的残基。第一步是通过高尔基体的甘露糖苷酶Ⅰ修整甘露糖残基。然后单个的糖基由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加上,按着由高尔基体苷露糖苷酶Ⅱ继续切除苷露糖残基。在这一位置上寡糖通过内-糖苷酶H使寡变成对降解产生抗生。

在高尔基体的修饰中都会产生内部核心,它是由NAc-Glc·NAc-GLc.Man3构成,最后要被剥去。末端区域加在内部核心下。末端区域的残基包括NAc-GLc,Gal和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糖]酸。此加工的路径和糖基化是高度有序的。

3.4剪切

很多的前体蛋白要经过剪切后方可成为成熟的蛋白。在原核生物中常常产生一种多蛋白的前体要经剪切后才能成为成熟的蛋白,如反转录病毒中有3个基因gag,pol和env,其中pol基因长约2900NT,其产物经剪切后产生反转录酶,内切酶和蛋白酶三种蛋白。其它两个基因的产物也要经过加工才能产生核心蛋白和外壳蛋白。

在真核生物中有些蛋白要经过切除才能成为有活性的成熟蛋白,最有名的例子是高等生物的胰岛素,它是一种分泌蛋白,具有信号肽。新合成的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在ER中切除信号肽变成了胰岛素原(proinsulin),它是单链的多肽,由3个二硫键将主键连在一起,弯曲成复杂的环形结构。分子由A 链(21aa)B链(31aa)和C链(33aa)三个连续的片段构成。当转运到胰岛细胞的囊胞中,C链被切除,成为由A,B两条分开的链由3个二硫键连结成成熟的胰岛素。

蛋白内含子又称为内蛋白子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翻译后加工的产物。它是1994年由Perler等首先提出的。蛋白外显子又称为外蛋白子。内蛋白子的基因不是单独的开放阅读框(ORF)它是插入在外蛋白子的基因中和内含子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和外蛋白子的基因一道表达,而不是其mRNA被切除,产生前体蛋白以后再从前体中被切除掉,余下的外蛋白了连接在一起成为成熟的蛋白,这也不同于胰岛素,胰岛素的A键和B键本身是不相连接的,仅仅通过二硫键将两个片段连在一起。

现发现的内蛋白子有7种,多分布于酵母和微生物中,内蛋白子的分子量为40-60KDa,有高度保守的末端氨基酸:N-端常为Cys或Ser,C-端总是His-Asn。内蛋白子未剪切前称融合内蛋白子,可催化前体的自我剪接反应;剪切后的内蛋白子称游离内蛋白子,可作为归巢内切酶参与内蛋白子的归巢。它可识别dDNA 上内蛋白子基因在外蛋白子基因子的插入位点。[5]

4 结语

对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后修饰的研究,人们已日益成熟,但仍有一部分问题需深入研究。如:怎样更有效率地完成基因转录翻译,在转录翻译过程中是否还有其它未发现的有效因子,等问题还值得人们探讨。只有不断深入研究这些,才会促进人类基因研究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聂剑初,吴国利等合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0-264,278-289

[2].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17-536

[3].章成, 史冬燕, 曾黎琼, 程在全.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2):164-171

[4].郑光宇.真核生物表达系统研究进展.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33-36

[5].孙柏欣,刘长远,陈彦等.基因表达系统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技,2008,(2):205-207

[6]. 百度知道及其它网络资源

DNA启动子概述

启动子概述 启动子是DNA链上一段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mRNA合成的序列,它是基因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控序列。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取决于酶与启动子能否有效地形成二元复合物。启动子分三类:启动子Ⅰ、启动子Ⅱ、启动子Ⅲ.只有启动子Ⅱ指导mRNA的转录。真核生物启动子Ⅱ由两大部分组成:上游元件(upstream element)和启动子核心(core promoter)。上游元件与转录的效率有关;启动子核心包括3部分:TATA 盒、起始子(initinator)及下游元件(downstream element)。TATA盒为转录调控因子包括各种调节蛋白的结合区,与转录起始位点的精确选择及转录有关,起始子是转录起始所必须,下游元件作用尚不清楚。原核生物启动子区范围较小,包括TATAAT区(Pribnow区)及其上游的TTGACA区。 启动子是一段提供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的DNA序列,位于基因上游。启动子具有如下特征: 1序列特异性。在启动子的DNA序列中,通常含有几个保守的序列框,序列框中碱基的变化会导致转录启动活性的改变。 2方向性。启动子是一种有方向性的顺式调控元件,有单向启动子和双向启动子两类。 3位置特性。启动子一般位于所启动转录基因的上游或基因内的前端。处于基因的下4种属特异性。原核生物的不同种、属,真核生物的不同组织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启动 没有启动子,基因就不能转录。原核生物启动子是由两段彼此分开且又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组成,对mRNA的合成极为重要。启动子区域:(1)Pribnow盒,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10bp,一般由6~8个碱基组成,富含A和T, 故又称为TATA盒或—10区。启动子来源不同,Pribnow盒的碱基顺序稍有变化。(2)—35区,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5bp处,故称—35区,一般由10个碱基组成。 质粒设计时都需要加入启动子序列,以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启动子可分为诱导型启动子和组成型启动子两大类,后者包括CMV,SV40,T7,pMC1,PGK启动子等。一下介绍几个常见的启动子。 (1)U6启动子 U6是二型启动子,一般发现是启动小片段,不带PolyA尾的序列。由Ⅲ类RNA聚合酶启动子U6启动子转录产生shRNA,经剪切后产生成熟siRNA,产生干扰效果。这一类 启动子在腺病毒和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中应用很多。U6更多的是用在shRNA的启动,来达到敲低一个基因的作用。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在遗传学上通常将能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称为结构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断裂的基因。一个断裂基因能够含有若干段编码序列,这些可以编码的序列称为外显子。在两个外显子之间被一段不编码的间隔序列隔开,这些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每个断裂基因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各有一段非编码区,有人称其为侧翼序列。在侧翼序列上有一系列调控序列(图1)。 调控序列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在5′端转录起始点上游约20~30个核苷酸的地方,有TA TA框(TATA box)。TA TA框是一个短的核苷酸序列,其碱基顺序为TATAATAAT。TA TA 框是启动子中的一个顺序,它是RNA聚合酶的重要的接触点,它能够使酶准确地识别转录的起始点并开始转录。当TATA框中的碱基顺序有所改变时,mRNA的转录就会从不正常的位置开始。②在5′端转录起始点上游约70~80个核苷酸的地方,有CAAT框(CAAT box)。CAAT框是启动子中另一个短的核苷酸序列,其碱基顺序为GGCTCAATCT。CAAT框是RNA 聚合酶的另一个结合点,它的作用还不很肯定,但一般认为它控制着转录的起始频率,而不影响转录的起始点。当这段顺序被改变后,mRNA的形成量会明显减少。③在5′端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个核苷酸以远的位置,有些顺序可以起到增强转录活性的作用,它能使转录活性增强上百倍,因此被称为增强子。当这些顺序不存在时,可大大降低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增强子通常有组织特异性,这是因为不同细胞核有不同的特异因子与增强子结合,从而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基因表达有不同的调控作用。例如,人类胰岛素基因5′末端上游约250个核苷酸处有一组织特异性增强子,在胰岛素β细胞中有一种特异性蛋白因子,可以作用于这个区域以增强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在其他组织细胞中没有这种蛋白因子,所以也就没有此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胰岛素基因只有在胰岛素β细胞中才能很好表达的重要原因。④在3′端终止密码的下游有一个核苷酸顺序为AA TAAA,这一顺序可能对mRNA的加尾(mRNA尾部添加多聚A)有重要作用。这个顺序的下游是一个反向重复顺序。这个顺序经转录后可形成一个发卡结构(图2)。发卡结构阻碍了RNA聚合酶的移动。发卡结构末尾的一串U与转录模板DNA中的一串A之间,因形成的氢键结合力较弱,使mRNA与DNA杂交部分的结合不稳定,mRNA就会从模板上脱落下来,同时,RNA聚合酶也从DNA上解离下来,转录终止。AA TAAA顺序和它下游的反向重复顺序合称为终止子,是转录终止的信号。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与复制的区别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 与复制的区别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不同点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复制的不同点: 1.真核生物DNA的合成只是在细胞周期的S期进行,而原核生物则在整个细胞生长过程中都可进行DNA合成 2.原核生物DNA的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则为多起点的。真核生物中前导链的合成并不像原核生物那样是连续的,而是以半连续的方式,由一个复制起点控制一个复制子的合成,最后由连接酶将其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新链。 3.真核生物DNA的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要短。 4.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Ⅰ、Ⅱ、Ⅲ三种聚合酶,并有DNA聚合酶Ⅲ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ε、δ五种聚合酶。聚合酶α、δ是DNA 合成的主要酶,分别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以及前导链的生成。聚合酶β可能与DNA修复有关,聚合酶γ则是线粒体中发现的唯一一种DNA聚合酶. 5.染色体端体的复制不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而真核生物染色体为线状。末端有特殊DNA序列组成的结构成为端体。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的不同点: 1.真核生物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拟核区进行。 2.真核生物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多个基因。

3.真核生物有三种不同的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而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RNA 的合成。 4.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三种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其RNA聚合酶对转录启动子的识别也比原核生物要复杂得多。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翻译的不同点: 的活化:起始氨基酸是,真核是从生成-tRNAi开始的。 翻译的起始:原核的起始tRNA是fMet-tRNA(fMet上角标),30s首先与mRNA模板相结合,再与fMet-tRNA(fMet上角标)结合,最后与50s结合。真核中起始tRNA是 Met-tRNA(Met上角标),40s小亚基首先与Met-tRNA(Met上角标)相结合,再与模板mRNA结合,最后与60s大亚基结合生成。 的延伸:没有区别 肽链的终止:原核含有三种释放因子RF1,RF2,RF3。真核只有eRF1和eRF3。 前体的加工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这三步过程过于复杂,因具体物种而异 相同点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复制的相同点: DNA复制 都是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复制,在复制中需要的原料、模板、引物都相同,都有前导链和滞后链,都分为起始、延伸、终止三个过程。

《分子生物学》真核、原核生物 基因组 转座子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转录后加工 基因调控表达 等比较

3、遗传密码的特征 三联体、通用性、简并性、摆动性、偏好性、连续性、不重叠性、起始、终止密码子。 (1) 遗传密码是三联体密码。一个密码子由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组成。 (2)连续性,密码子之间是连续的,中间没有停顿。如果插入或确实一个就会发生错误。 (3)不重叠性,相邻密码子之间不共用核苷酸 (4)通用性,不同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5)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的情况 (6)摆动性: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时,前两个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第三对有一定自由度,可以“摆动” (7)偏好性:不同生物对同义密码子有一定的偏好。 (8) 密码子有起始密码子(AUG、少GUG)和终止密码子(UAG、UGA、UAA)。 4、染色体具备哪些作为遗传物质的特征 5、什么是核小体,简述其形成过程 6、简述DNA的一、二、三级结构 7、什么是转座子?可分为哪些种类。 8、请说说插入序列与复合型转座子之间的异同。 2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有哪些内容? (6分) (1)N端fMet或Met的切除。 (2)二硫键的形成。 (3)特定氨基酸的修饰,包括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乙基化,羟基化,羧基化等。 (4)切除新生肽链中的非功能片段。 4、请简述乳糖操纵子的控制模型的主要内容。(10分) ① Z、Y、A基因的产物由同一条多顺反子的mRNA分子所编码。 ②这个mRNA分子的启动子紧接着O区,而位于I与O之间的启动子区(P),不能单独起动合成β-半乳糖苷酶和透过酶的生理过程。 ③操纵基因是DNA上的一小段序列(仅为26bp),是阻遏物的结合位点。 ④当阻遏物与操纵基因结合时,lac mRNA的转录起始受到抑制。 ⑤诱导物通过与阻遏物结合,改变它的三维构象,使之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激发lac mRNA的合成。当有诱导物存在时,操纵基因区没有被阻遏物占据,所以启动子能够顺利起始mRNA的合成。 试说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基因转录,翻译及DNA的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真核细胞中,一条成熟的mRNA链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很少存在原核生物中常见的多基因操纵子形式。 ②真核细胞DNA与组蛋白和大量非组蛋白相结合,只有一小部分DNA是裸露的。 ③高等真核细胞DNA中很大部分是不转录的,大部分真核细胞的基因中间还存在不被翻译的内含子。 ④真核生物能够有序地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进行DNA片段重排,还能在需要时增加细胞内某些基因的拷贝数。 ⑤在真核生物中,基因转录的调节区相对较大,它们可能远离启动子达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碱基对,这些调节区一般通过改变整个所控制基因5’上游区DNA构型来影响它与RNA聚合酶的结合能力。 在原核生物中,转录的调节区都很小,大都位于启动子上游不远处,调控蛋白结合到调节位点上可直接促进或抑制RNA聚合酶与它的结合。 ⑥真核生物的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只有经转运穿过核膜,到达细胞质后,才能被翻译成蛋白质,原核生物中不存在这样严格的空间间隔。 ⑦许多真核生物的基因只有经过复杂的成熟和剪接过程,才能顺利地翻译成蛋白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区别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的比较1.相同点: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环节2.不同点:A.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主要包括转录和翻译水平 真核基因的表达调 控主要包括染色质活化、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翻译后加工多个层次B.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为负调控,真核主要为正调控C.原核转录不需要转录因子,RNA聚合酶直接结合启 动子,由sita因子决定基因表的的特异性 真核基因转录起始需要基础特异两类转录因子 依赖D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调控转录激活D.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采用操纵子模型 转录出多顺反子RNA 实现协调调节 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RNA 功能相关蛋白的协调表达机制更为复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主要在转录水平 其次是翻译水平。原核生物基因以操纵子的形式存在。转录水平调控涉及到启动子、sita因子 与RNA聚合酶结合 、阻遏蛋白 负调控 、正调控蛋白、倒位蛋白、RNA聚合酶抑制物、衰减子等。翻译水平的调控涉及SD序列、mRNA的稳定性 不稳定(5’端和3’端的发夹结构可保护不被酶水解mRNA的5’端与核糖体结合 可明显提高稳定性)、翻译产物及小分子RNA的调控作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环节较多 在DNA水平上可以通过染色体 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DNA甲基化、染色体结构改变影响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主要通过反式作用因子调控转录因子与TATA盒的结合、RNA聚合酶与转录因子-DNA复合物的结合及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在转录后水平主要通过RNA修饰、剪接及mRNA运输的控制来影响基因表达。在翻译水平有影响起始翻译的阻遏蛋白、5’AUG、5’端非编码区长度、mRNA 的稳定性调节及小分子RNA。真核基因调控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基因转录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需要转录因子、启动子、沉默子和增强子。葡萄糖存在 乳糖不存在 此时无诱导剂

人CIITA基因启动子IV不同单倍型D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 (CIITA)对MHCⅡ类分子的表达起着严格且专一的调控作用。CIITA基因的转录调节是被4种独立的启动子(PI,PⅡ,PⅢ 和PⅣ)所控制[1],每种启动子转录一种特异的第一外显子。其中PIV主要是非骨髓衍生细胞的IFN诱导性CIITA表达的启动子。国外研究发现CIITA基因存在多态性[2,3],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中国人CI- ITA基因启动子IV区有4个SNPs,但CIITA基因 启动子区多态性及不同单倍型是否对CIITA分子 人CIITA基因启动子IV不同单倍型D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洪晓俊,张绪清,柏秀娟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重庆 400038) 【摘 要】目的:构建人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IITA)基因启动子IV4种不同单倍型DNA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人 CIITA基因启动子IV区的2个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C-1350T和G-944C,可以构建出4种单倍型(CG、CC、TG和 TC)。分别以CG/CG、CC/CC、TG/TG和TC/TC4种基因型的人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包含启动子IV两个SNP位点的长487bp的DNA片断,TA克隆至pMD18-TSimple载体后用MluI/HindⅢ双酶切,纯化回收后分别与同样双酶切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和PGL3-Promoter相连接,构建CG-PGL3-Basic、CG-PGL3-Promoter、CC-PGL3-Basic、 CC-PGL3-Promoter、TG-PGL3-Basic、TG-PGL3-Promoter、TC-PGL3-Basic、TC-PGL3-Promoter8个表达载体,并测序验证其DNA 序列。结果:实验得到含有人CIITA基因启动子IV4种不同单倍型D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8个,且测序证实了这8个表达载体序列与理论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人CIITA基因启动子IV不同单倍型的真核表达载体,为CIITA基因启动子IV不同单倍型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单个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R394.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4-27 ConstructionoftheeukaryoticexpressionvectorscontainingdifferenthaplotypesDNAofhumanCIITAgenepromoterIV HONGXiaojun,etal (InfectiousDiseaseInstituteofPLA,SouthwestHospital,th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ConstructtheeukaryoticexpressionvectorscontainingfourdifferenthaplotypesDNAofhumanCIITA genepromoterIV.Methods:Fourhaplotypes(CG,CC,TGandTC)canbeconstructedbasedontwo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sites(G-944CandT-1350C)inpromoterIVofhumanCIITAgene.The487bpDNAfragmentsofCIITApromoterIVincludingthetwoSNPswereobtainedby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basedonhumangenomeDNAfromthesubjectswiththeCG/CG,CC/CC,TG/TGandTC/TCgenotypes,whichwereTAclonedtopMD18-TSimplevectorsandthenweredigestedbyrestrictionendonucleasesMluIandHindⅢ.Afterfragmentrecovery,thosewereligatedtofourPGL3-BasicVectorsandfourPGL3-PromoterVectorsrespectively,whichweredigestedbyrestrictionendonucleasesMluIandHindⅢaswell.Allrecombinantplasmidswereidentifiedbysequencing.Results:Eightrecombinantplasmids(CG-PGL3-Basic,CG-PGL3-Promoter,CC-PGL3-Basic,CC-PGL3-Promoter,TG-PGL3-Basic,TG-PGL3-Promoter,TC-PGL3-Basic,TC-PGL3-Promoter)containingfourdifferenthaplotypesDNAofhumanCIITApromoterIVwereobtained,whosesequencescompletelymatchedwiththetheoreticalpredictiondemonstratedbysequencing.Conclusions:TheeukaryoticexpressionvectorscontainingfourdifferenthaplotypesDNAofhumanCIITApromoterIVaresuccessfullyconstructed,anditlaysthegroundworkforthefurtherstudyofdifferenthaplotypefunction. 【Keywords】ClassⅡtransactivator(CIITA);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Haplotype 作者介绍:洪晓俊(1978- ),男,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283)。 文章编号:0253-3626(2007)11-1126-05 论著

研究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与功能的方法

研究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与功能的方法 研究启动子结构与功能的方法主要有缺失、点突变和足迹法。在分析得到了启动子的功能序列后,还要弄清与之结合的蛋白质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在研究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时,常采用下列方法。 (1)卵细胞系统(oocyte system)该方法是将DNA直接注射人爪蟾卵细胞的细胞核,分析和观察RNA的转录情况。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试验条件受卵细胞内条件的限制。可以用来分析:DNA片段的特性,不能用于分析蛋白质因子与DNA间的结合。 (2)转染系统(transfection system)将外源DNA导人转染的细胞并使之表达。表达可分为瞬时表达(transient expression)和整合表达(integrant expression)。由于转录是在细胞内完成的,可以看成是一种体内试验系统。但外源基因又不是细胞所固有的,和细胞固有基因的表达尚有差别。使用多种宿主细胞,可提高该系统的应用价值。(4)转基因系统(transgenic system)转基因系统将外源基因整合人动物的生殖细胞,使外源基因在部分或全部组织中表达。该系统和转染系统有一些相同的局限性,即外源基因常以多拷贝存在,整合的位置也和内源性基因不同。 (4)体外转录系统(in vitro system)体外转录系统是一种经典的方法。它应用体外转录的方法,结合缺失突变和点突变,来筛选哪些序列是启动子的功能所必需的,哪些序列对启动子的功能有影响,以及

哪些辅助因子对启动子或启动子中的某一片段有何种作用。 启动子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启动子的位置及长度。主要方法是用缺失试验来确定启动子的上游边界,即当缺失影响转录始时,说明该处就是启动子的上游边界;用缺失试验结合重组试验来确定下游边界。确定了启动子的位置后,可采用点突变来研究每个碱基在启动子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蛋白质辅助因子与DNA(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可采用DNase、足迹法、凝胶阻滞法和硫酸二甲酯方法等。 关于转录调控或基因启动子的研究方法很多,除了较常用的报告基因(Luciferase), CHip, EMSA, pull-down外,还有结合芯片的方法.下面重点介绍五种: 1.Protein Arrays(蛋白芯片) What they are:固定的转录因子阵列,利用标记的基因序列或蛋白质进行探索. What to use them for:用于发现和证实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或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Pros(优点):能提供一种在广泛的因子中检测与特定序列结合的因子.

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的过程

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的 过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的过程 转录过程包括启动、延伸和终止。 启动RNA聚合酶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并形成由酶、DNA 和核苷三磷酸(NTP)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转录即自此开始。DNA模板上的启动区域常含有TATAATG顺序,称普里布诺(Pribnow)盒或P盒。复合物中的核苷三磷酸一般为GTP,少数为ATP,因而原始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为三磷酸鸟苷(pppG)或腺苷三磷酸(pppA)。真核DNA上的转录启动区域也有类似原核DNA的启动区结构,和在-30bp(即在酶和DNA结合点的上游30核苷酸处,常以—30表示,bp为碱基对的简写)附近也含有TATA结构,称霍格内斯(Hogness)盒或TATA盒。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 延伸σ亚基脱离酶分子,留下的核心酶与DNA的结合变松,因而较容易继续往前移动。核心酶无模板专一性,能转录模板上的任何顺序,包括在转录后加工时待切除的居间顺序。脱离核心酶的σ亚基还可与另外的核心酶结合,参与另一转录过程。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双链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一般合成的RNA链

对DNA模板具有高度的忠实性。RNA合成的速度,原核为25~50个核苷酸/秒,真核为45~100个核苷酸/秒。 终止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RNA聚合酶和合成的RNA。在原核生物基因或操纵子的末端通常有一段终止序列即终止子;RNA合成就在这里终止。原核细胞转录终止需要一种终止因子ρ(四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的帮助。真核生物DNA上也可能有转录终止的信号。已知真核DNA转录单元的3′端均含富有AT的序列〔如AATAA(A)或ATTAA(A)等〕,在相隔0~30bp之后又出现TTTT顺序(通常是3~5个T),这些结构可能与转录终止或者与3′端添加多聚A顺序有关。

真核生物三类启动子

真核生物启动子有三类,分别由RNA 聚合酶Ⅰ、Ⅱ和Ⅲ进行转录。 类别Ⅰ(class Ⅰ)启动子: 只控制rRNA 前体基因的转录,转录产物经切割和加工后生成各种成熟rRNA 。 类别Ⅰ启动子由两部分保守序列组成: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位于转录起点附近,从-45至+20; 上游控制元件(upstream control element ,UCE ):位于-180至-107; RNA 聚合酶Ⅰ对其转录需要2种因子参与: UBF1:一条M 为97000的多肽链,结合在上述两部分的富含GC 区; 1个TBP ,即TATA 结合蛋白(TA TA-binding protein ,TBP ); SL1:一个四聚体蛋白,含有 3个不同的转录辅助因子TAF Ⅰ; 在SL1因子介导下RNA 聚合酶Ⅰ结合在转录起点上并开始转录。 类别Ⅱ(class Ⅱ)启动子: 类别Ⅱ启动子涉及众多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表达的控制。 该类启动子包含4类控制元件: 基本启动子(basal promoter ):序列为中心在-25至-30左右的7 bp 保守区,TA TAAAA/T , 称为TATA 框或Goldberg-Hogness 框。与RNA 聚合酶的定 位有关,DNA 双链在此解开并决定转录的起点位置。失去 TATA 框,转录将在许多位点上开始。 起始子(initiator ):转录起点位置处的一保守序列,共有序列为:P y P y ANT(A)P y P y P y 为嘧啶碱(C 或T ),N 为任意碱基,A 为转录的起点。DNA 在此 解开并起始转录。 上游元件(upstream factor ):普遍存在的上游元件有CAAT 框、GC 框和八聚体(octamer ) 框等。CAAT 框的共有序列是GCCAATCT ,GC 框的共有序 列为GGGCGG 和CCGCCC ,八聚体框含有8bp ,共有序列 为ATGCAAA T ; 应答元件(response element ):诱导调节产生的转录激活因子与靶基因上的应答元件结合。 如热休克效应元件HSE 的共有序列是 CNNGAANNTCCNNG ,可被热休克因子HSF 识别和作用; 血清效应元件SRE 的共有序列CCA TATTAGG ,可被血清效 应因子SRF 识别和作用。 +1

真核生物转录特点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与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在总体上基本相同,但是,其过程要复杂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图3-27)。 ⒈真核生物RNA的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内进行的。所以,RNA转录后首先必须从核内运输到细胞质内,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⒉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编码一条多态链。 ⒊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较多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RNA的合成,而在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三种不同酶,分别催化不同种类型RNA的合成。三种RNA聚合酶都是由10个以上亚基组成的复合酶。RNA聚合酶Ⅰ存在于细胞核内,催化合成除5SrRNA 以外的所有rRNA的合成;RNA聚合酶Ⅱ催化合成mRNA前体,即不均一核RNA(hnRNA)的合成;RNA 聚合酶Ⅲ催化tRNA和小核RNA的合成。 ⒋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 。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 ,真核生物则不能。在真核生物中,三种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另外,RNA聚合酶对转录启动子的识别,也比原核生物更加复杂,如对RNA聚合酶Ⅱ来说,至少有三个DNA的保守序列与其转录的起始有关,第一个称为TATA框(TATA box),具有共有序列TATAAAA,其位置在转录起始点的上游约为25个核苷酸处,它的作用可能与原核生物中的-10共有序列相似,与转录起始位置的确定有关。第二个共有序列称为CCAAT框(CCAAT box),具有共有序列GGAACCTCT,位于转录起始位置上游约为50-500个核苷酸处。如果该序列缺失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活体转录水平。第三个区域一般称为增强子(enhancer),其位置可以在转录起始位置的上游,也可以在下游或者在基因之内。它虽不直接与转录复合体结合,但可以显著提高转录效率。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与复制的区别

不同点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复制的不同点: 1.真核生物DNA的合成只是在细胞周期的S期进行,而原核生物则在整个细胞生长过程中都可进行DNA合成 2.原核生物DNA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为多起点的。真核生物中前导链的合成并不像原核生物那样是连续的,而是以半连续的方式,由一个复制起点控制一个复制子的合成,最后由连接酶将其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新链。 3.真核生物DNA的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要短。 4.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Ⅰ、Ⅱ、Ⅲ三种聚合酶,并有DNA聚合酶Ⅲ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ε、δ五种聚合酶。聚合酶α、δ是DNA合成的主要酶,分别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以及前导链的生成。聚合酶β可能与DNA修复有关,聚合酶γ则是线粒体中发现的唯一一种DNA聚合酶. 5.染色体端粒的复制不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而真核生物染色体为线状。末端有特殊DNA序列组成的结构成为端粒。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的不同点: 1.真核生物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拟核区进行。 2.真核生物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多个基因。 3.真核生物有三种不同的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而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RNA 的合成。 4.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三种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其RNA聚合酶对转录启动子的识别也比原核生物要复杂得多。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翻译的不同点: 氨基酸的活化:原核起始氨基酸是甲酰甲硫氨酸,真核是从生成甲硫氨酰-tRNAi开始的。翻译的起始:原核的起始tRNA是tRNA fMet,30s小亚基首先与mRNA模板相结合,再与tRNA fMet结合,最后与50s大亚基结合。真核中起始tRNA是tRNA Met,40s小亚基首先与tRNA Met相结合,再与模板mRNA结合,最后与60s大亚基结合生成起始复合物。 肽链的延伸:没有区别 肽链的终止:原核含有三种释放因子RF1,RF2,RF3。真核只有eRF1和eRF3。 蛋白质前体的加工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这三步过程过于复杂,因具体物种而异。 相同点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复制的相同点: DNA复制 都是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复制,在复制中需要的原料、模板、引物都相同,都有前导链和滞后链,都分为起始、延伸、终止三个过程。 RNA转录:

第二节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精)

第二节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一、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有三种RNA聚合酶: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RNA聚合酶Ⅲ。 二、真核基因顺式作用元件 (一)、顺式作用元件概念 指DNA上对基因表达在调节活性的某些特定的调控序列,其活性仅影响其自身处于同一DNA分子上的基因。 (二)、种类 启动子、增强子、静止子 1、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 启动子与原核启动子的含义相同,是指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动转录的DNA序列。 但真核同启动子间不像原核那样有明显共同一致的序列。而且单靠RNA聚合酶难以结合DNA而起动转录,而是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 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结构 1)TATA框(TATA frame):其一致顺序为TATAA(TAA(T。TATA框中心在-30附近,相当于原核的-10序列(pribnow box)。 对大多数真核生物来说,RNA聚合酶与TATA框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 TATA框的左右富含G┇C 序列,这就有利于该框与RNA聚合酶形成开放性启动子复合物。

2)CAAT框(CAAT frame):位置在-75附近,一致序列为GG C(TCAATCT。CAAT框可能控制着转录起始的频率。 (3)GC框 在-90bp左右的GGGCGG序列称为GC框。 一个在-30—+15即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element,另一为上游启动子区(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在-150—-50,不同物种的启动子因子有显著差异,启动子区没有和mRNA的TATA和CAAT盒顺序,故物种间大前体-rRNA基因的转录起始是不同的。基因间间隔含一个或几个终止信号可终止其之前的基因的转录而其本身不转录,间隔区含多种反向顺序可作为增强子结合转录因子 2、增强子的结构和功能 增强子(enhancer):又称为远上游序列(far upstream sequence 。它是远距离调节启动子以增加转录速率的DNA序列,其增强作用与序列的方向无关,与它在基因的上下游位置无关。增强子有强烈的细胞类型选择,即不同细胞类型,增强作用不同。 1)它能通过启动子大幅度地增加同一条DNA链上靶基因转录的频率,一般能增加 10~200倍,有的甚至可达千倍。 (2)增强子的作用对同源或异源的基因同样有效,如把SV40 的增强子连接到兔β-珠蛋白的基因上,可使转录强度增大100倍; (3)增强子的位置可在基因5′上游、基因内或其3′下游的序列中,而其作用与所在基因旁侧部位的方向似无关系,因为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它都具有增强效应; (4)增强子所含核苷酸序列大多为重复序列,其内部含有的核心序列,对于它进入到另一宿主之后重新产生增强子效应至关重要;

11-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RNA的生物合成过程

11-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RNA 的生物合成过程

RNA的生物合成过程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下列关于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转录过程需 RNA 引物 B .转录生成的 RNA 都是翻译模板 C .真核生物转录是在胞浆中进行的 D . DNA 双链一股单链是转录模板 E . DNA 双链同时作为转录模板 2 . DNA 上某段编码链碱基顺序为 5 ' -ACTAGTCAG- 3 ' ,转录后 mRNA 上相应的碱基顺序为 A . 5 ' -TGATCAGTC-3 ' B . 5 ' -UGAUCAGUC-3 ' C . 5 ' -CUGACUAGU-3 ' D . 5 ' -CTGACTAGT-3 ' E . 5 ' -CAGCUGACU-3 ' 3 .不对称转录是 A .双向复制后的转录 B .以 DNA 为模板双向进行转录 C .同一单链 DNA ,转录时可以交替作为编码链和模板链 D .同一单链 DNA ,转录时只转录外显子部分 E .没有规律的转录 4 .真核生物的转录特点是 A .发生在细胞质内,因为转录产物主要供蛋白质合成用 B .转录产物有 poly ( A )尾, DNA 模板上有相应的 poly ( dT )序列 C .转录的终止过程需ρ( Rho )因子参与 D .转录起始需要形成 PIC (转录起始前复合物) E .需要α因子辨认起点 5 .下列关于转录编码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转录生成 mRNA 的 DNA 单链 B .能转录生成 tRNA 的 DNA 单链 C .同一 DNA 单链不同片段可作模板链或编码链 D .是基因调节的成份 E .是 RNA 链 6 . Pribnow box 序列是 A . AAUAAA B . TAAGG C C . TTGACA D . TATAAT E . AATAAA 7 .真核生物的 TATA 盒是 A .参与转录起始 B .翻译的起始点 C . RNA 聚合酶核心酶结合位点 D .σ因子结合位点 E .复制的起始点 8 .原核生物 DNA 指导的 RNA 聚合酶由数个亚基组成,其核心酶的组成是 A .α 2 ββ ' ( ω ) B .α 2 β ( σ ) C .α 2 ββ ' σ ( ω ) D .α 2 β ' ( ω ) E .αββ ' 9 .原核生物识别转录起始点的是 A .ρ因子 B .核心酶 C . RNA 聚合酶的α亚基 D .σ亚基 E . RNA 聚合酶的β 亚基 10 .ρ因子的功能是 A .参与转录的启动过程 B .参与转录的全过程 C .加速 RNA 的合成 D .参与转录的终止过程 E .可改变 RNA 聚合酶的活性 11 .在转录延长阶段, RNA 聚合酶与 DNA 模板的结合是 A .全酶与模板结合 B .核心酶与模板特定位点结合 C .结合松弛而有利于 RNA 聚合酶向前移动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复制、转录、翻译特点的比较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复制、转录、翻译特点的比较 1.相同点: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环节 ①结构基因均有调控序列; ②表达过程都具有复杂性,表现为多环节; ③表达的时空性,表现为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上的表达的复杂性; 2.不同点: ①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主要包括转录和翻译水平。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主要包括染色质活化、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翻译后加工多个层次。 ②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为负调控,真核主要为正调控。 ③原核转录不需要转录因子,RNA聚合酶直接结合启动子,由sita因子决定基因表的的特异性,真核基因转录起始需要基础特异两类转录因子,依赖D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转录激活。 ④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采用操纵子模型,转录出多顺反子RNA,实现协调调节;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RNA,功能相关蛋白的协调表达机制更为复杂。 ⑤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主要在转录水平,其次是翻译水平。原核生物基因以操纵子的形式存在。转录水平调控涉及到启动子、sita因子与RNA聚合酶结合、阻遏蛋白、负调控、正调控蛋白、倒位蛋白、RNA聚合酶抑制物、衰减子等。翻译水平的调控涉及SD序列、mRNA的稳定性不稳定(5’端和3’端的发夹结构可保护不被酶水解mRNA的5’端与核糖体结合可明显提高稳定性)、翻译产物及小分子RNA的调控作用。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环节较多: 在DNA水平上可以通过染色体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DNA甲基化、染色体结构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在转录水平主要通过反式作用因子调控转录因子与TA TA盒的结合、RNA聚合酶与转录因子-DNA复合物的结合及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在转录后水平主要通过RNA修饰、剪接及mRNA运输的控制来影响基因表达。 在翻译水平有影响起始翻译的阻遏蛋白、5’AUG、5’端非编码区长度、mRNA的稳定性调节及小分子RNA。 真核基因调控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基因转录,真核生物基因表达需要转录因子、启动子、沉默子和增强子。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复制的不同点: ①真核生物DNA的合成只是在细胞周期的S期进行,而原核生物则在整个细胞生长过程中都可进行DNA合成 ②原核生物DNA的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则为多起点的。真核生物中前导链的合成并不像原核生物那样是连续的,而是以半连续的方式,由一个复制起点控制一个复制子的合成,最后由连接酶将其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新链。 ③真核生物DNA的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

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的过程

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的过程 转录过程包括启动、延伸和终止。 启动RNA聚合酶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并形成由酶、DNA和核苷三磷酸(NTP)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转录即自此开始。DNA模板上的启动区域常含有TATAATG顺序,称普里布诺(Pribnow)盒或P盒。复合物中的核苷三磷酸一般为GTP,少数为ATP,因而原始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为三磷酸鸟苷(pppG)或腺苷三磷酸(pppA)。真核DNA上的转录启动区域也有类似原核DNA的启动区结构,和在-30bp(即在酶和DNA结合点的上游30核苷酸处,常以—30表示,bp为碱基对的简写)附近也含有TATA结构,称霍格内斯(Hogness)盒或TATA盒。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 延伸σ亚基脱离酶分子,留下的核心酶与DNA的结合变松,因而较容易继续往前移动。核心酶无模板专一性,能转录模板上的任何顺序,包括在转录后加工时待切除的居间顺序。脱离核心酶的σ亚基还可与另外的核心酶结合,参与另一转录过程。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双链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一般合成的RNA链对DNA模板具有高度的忠实性。RNA合成的速度,原核为25~50个核苷酸/秒,真核为45~100个核苷酸/秒。 终止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RNA聚合酶和合成的RNA。在原核生物基因或操纵子的末端通常有一段终止序列即终止子;RNA合成就在这里终止。原核细胞转录终止需要一种终止因子ρ(四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的帮助。真核生物DNA上也可能有转录终止的信号。已知真核DNA转录单元的3′端均含富有AT的序列〔如AATAA(A)或ATTAA(A)等〕,在相隔0~30bp之后又出现TTTT顺序(通常是3~5个T),这些结构可能与转录终止或者与3′端添加多聚A顺序有关。

病毒、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

病毒、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 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 1.病毒基因组所含核酸类型不同 2.不同病毒基因组大小相差较大 3.病毒基因组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4.病毒基因组的编码序列大 5.基因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6.病毒基因组都是单倍体和单拷贝 7.基因重叠 8.病毒基因组功能单位或转录单位 9.病毒基因组含有不规则结构基因 (1)几个结构基因的编码区无间隔 (2)结构基因本身没有翻译起始序列 (3) mRNA没有 5’端的帽结构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1.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是一条双链闭环的DNA分子 2.具有操纵子结构 3.原核基因组中只有1个复制起点 4.结构基因无重叠现象 5.基因序列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因此转录后不需要剪切 6.编码区在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真核基因组,但又远远小于病毒基 因组。非编码区主要是一些调控序列

7.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很少 8.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 9.细菌基因组中存在着可移动的DNA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 10.在DNA分子中具有多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复制终止区、转 录启动区和终止区等。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特殊的序列,并且含有反向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1)真核基因组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2)真核基因具有许多复制起点,每个复制子大小不一。每一种真核生物都有一定的染色体数目,除了配子为单倍体外,体细胞一般为双倍体, 即含两份同源的基因组。 3)真核基因都出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关的调控区组成,转录产物的单顺反子,即一分子mRNA只能翻译成一种蛋白质。 4)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重复顺序。 5)真核生物基因组内非编码的顺序(NCS)占90%以上。编码序列占5%。 6)真核基因产断列基因,即编码序列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开来,基因与基因内非编码序列为间隔DNA,基因内非编码序列为内含子,被内含子隔 开的编码序列则为外显子。 7)真核生物基因组功能相关的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它们可串联在一起,亦可相距很远,但即使串联在一起成族的基因也是分别转录的。 8)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也存在一些可移动的遗传因素,这些DNA顺序并无明显生物学功能,似科为自己的目的而级织,故有自私DNA之称,其移 动多被RNA介导,也有被DNA介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