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浅析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浅析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摘要

歌曲《北风吹》是歌剧《白毛女》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唱段,它是一首典型的民族音乐曲目,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上有着非常大的音乐魅力。《北风吹》的前奏充满了非常欢快和明亮的色彩曲调,充分的表现出了喜儿与爹爹虽然生活贫穷却依旧对温馨幸福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北风在吹,雪花在飘,年三十来到了,音乐一直保持缓慢而又深沉的节奏型,情绪低沉的旋律演绎使听众好像看到了喜儿与爹爹吃不饱穿不暖的辛酸落魄生活,仿佛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个社会深深的无奈和绝望。这首歌曲在创作上引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整首歌曲都在用欢快的曲调来反射体现女主人公喜儿的天真和对美好生活单纯的期盼之情,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喜儿的情感变化状态,也揭露出了当时社会生活下贫苦百姓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及黑暗社会的无情压榨。本论文通过对《北风吹》的分析与研究,将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这部作品,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与发展。

关键词:北风吹;歌曲分析;演唱技巧

目录

前言 (1)

一、歌剧选段《北风吹》的创作分析 (1)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1)

(二)歌曲的简介 (1)

二、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歌曲分析 (2)

(一)歌词分析 (2)

(二)歌曲分析 (3)

三、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演唱分析 (4)

(一)演唱重点与难点 (4)

(二)演唱难点与解决 (5)

四、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意义及启发 (6)

(一)歌曲《北风吹》的历史意义 (6)

(二)歌曲《北风吹》对现代歌曲创作的启发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10)

前言

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生成的影响力非常大的艺术作品之一,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著名的作曲家所创作的。歌曲《北风吹》是《白毛女》中一首喜闻乐见的歌曲。这部歌剧描写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女主人公“喜儿”因为父亲杨白劳无力偿还佃租,从而外出去躲避债务。女主人公被恶霸黄世仁强迫玷污,最后在黄家佣人的帮助下逃离火坑的悲惨故事,该歌剧通过对喜儿和她父亲杨白劳的描写,深刻的体现了旧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了“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这样深刻的主题。《北风吹》则是这部悲伤歌剧中的一首难得的温情歌曲,描写了喜儿与爹爹虽然清贫但在过年能够团圆的幸福场景。表现出了父女俩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期待和渴望。

一、歌剧选段《北风吹》的创作分析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剧《白毛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歌剧大众化、通俗化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影响力很大的艺术作品。这部歌剧最开始的创作背景是1945年,驻守在西北战地的服务团在回延安的途中,一并带回了有关“白毛仙姑”传说的记录本。这个记录本的内容讲述了一个遭到地主阶级迫害的乡村少女独自逃往深山,因为长时间在山洞里生活,山洞中缺少阳光与盐份,因此全身的毛发都变成了白色,又因为饥饿偷吃村民供奉在庙里的果实,被附近村民发现所以称她为“白毛仙姑”,此后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救赎。在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了五幕歌剧《白毛女》问世,该歌剧深刻的体现了旧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揭露了“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这样的深刻主题。该歌剧获得了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曾在很多地方演出,受到过热烈的欢迎。

(二)歌曲的简介

歌剧《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解放区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也是开辟了中国民族歌剧新型式的重要作品,其中歌曲选段《北风吹》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张鲁作曲创作于1945年的歌曲。三位创作者都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民族音乐创作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歌曲《北风吹》内容前半段主要描写了在除夕,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女主人公“喜儿”的爹爹杨白劳因为外出躲债还未回家,“喜儿”焦急的期盼爹爹归家希望能够欢欢喜喜的过一个新年。后半段描写了杨白劳归家用卖豆腐挣的钱买了两斤白面回来包饺子“喜儿”非常开心,但是看到其他人家的闺女头上都有花戴,想到了自己家中清贫又欠债的情况不能实现,但是父亲用卖豆腐剩下的钱扯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了起来心情就瞬间好了起来,因此这首歌曲与这部歌剧的基调形成了强烈反差。

二、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歌曲分析

(一)歌词分析

歌词除了具备独特的韵律之外,还要具有真实的情感使之深入人心,让听者为之动容。《北风吹》这首歌曲,“开门见山”的交代了时间地点,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北风肆意的吹,漫天的雪花在飘飘洒洒,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新年,爹爹躲债七天还未回家。爹爹每天靠卖豆腐补贴家用,而后爹爹归家,但因为家境贫寒只能买来两斤白面用来包饺子,作为仅有的女儿爹爹带回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辫子。整首歌词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主题深刻,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的揭露了当时贫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歌词如下: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债整七那个天

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

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

哎!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

哎!扎起来

这首歌的歌词前两句出现四个“那个”是为了烘托气氛,使语句更加连贯,通顺。“北风”“雪花”“躲债”“年来到”这四个词交代了作者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时间和环境,从而引出了歌曲接下来要描写的故事,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急”“喜”这两个词为形容词,深刻的刻画了一个迫切等待爹爹回家以及爹爹回家之后内心非常欢喜的人物形象。歌词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喜儿悲喜交加的情绪。歌曲后半段出现了钱(qian)面(mian)年(nian)结束在“an”上,戴(dai)买(mai)来(lai)都结束在“ai”上,这种结构使歌曲前后句押韵,更加连贯,这种发音易于拖腔,为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力感提供基础。

(二)歌曲分析

歌曲《北风吹》是由河北民歌《小白菜》所改编而形成的,所以整个曲子以河北梆子为基调,全曲缓慢,旋律呈下行趋势,悲哀凄凉,体现了女主人公喜儿的悲惨生活。该歌曲是一个以G为宫音的七声民族调式,就歌曲《北风吹》的曲式特点分析如下:第一部分的第一二句起音在五声调式中的羽音上,结束在宫音上。第三四句起音在角音结束在徵音上,旋律呈现下行的趋势,没有大幅度的跳跃,第一句与第四句呈现首尾呼应的关系,其音阶都呈现下行趋势,表现出了压抑的感觉,深刻的体现了女主人公喜儿大年三十盼望爹爹回家的急切和害怕地主黄世仁逼债的复杂的心情。

谱例2-1

第二部分各句尾音形成“宫音-徵音然后又回到宫音和徵音”体现了每句都相对应的关系,使歌曲更加押韵和连贯。第一乐句的旋律呈现出了上行的特点,然后在下行,不像第一部分里直接呈现下行的趋势,但是整个旋律还是呈现下行的特点。

谱例2-2

第三部分的旋律一开始进行了一个四度音阶的跳跃,使旋律变得更加急促,与前面缓慢沉重的氛围截然不同。旋律上下交替的变换更加紧密,并通过这种变化使这首歌曲到达了高潮。而且出现了五声调式中的偏音“清角”“变宫”偏音的出现更能体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能烘托气氛,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七声调式的特点。

谱例2-3

三、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重点与难点

声乐是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歌唱的方法不但要讲究声音的表现,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歌曲《北风吹》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喜儿先前等待爹爹归家的焦急心情和爹爹归家后的喜悦之情,这首歌曲在技术层面和情感层面都、存在着一些难点。

1、正确的呼吸:无论在演唱任何艺术作品时呼吸都是很重要的,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认为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和基础。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歌唱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歌曲《北风吹》中,演唱者演唱过程中要有气无力,充分表达了当时的地主阶级和普通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喜儿悲惨的人生。

2、正确的咬字:中国歌曲在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歌唱是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形式,正确的咬字对歌曲的完整表达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唱歌曲时歌词吐字不清,不是完美的歌唱。要做到:咬住字头即声母,收字尾即韵母。

3、速度的转换:速度在演唱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在歌曲《北风吹》中由原先的3/4拍变换为2/4拍在转换为4/4拍,前半部分速度缓慢,烘托出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后半部分节奏变快,节奏拉宽更能体现出与前面压抑气氛的对比。

4、换声区解决:歌曲《北风吹》的高潮,音区分布偏中高音区,在演唱时有一定的难点,即女高音的第一个换声区,如果不能够从中声区完美的过渡到高声区,就会出现“大白嗓”、“挤嗓子”、“漏气”等声区不统一的现象。

5、情感的掌握:深刻的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是歌曲演唱过程中最为重要一点。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前提就是要理解这首歌曲所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了解歌曲的情感走向,体会歌曲的画龙点睛之处。在演唱过程中,除了歌唱者的自身优越的嗓音条件之外,还需要全身心融入到歌曲所呈现出来的情境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作曲者描绘的歌曲场景展现出来,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同身受体会到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深深无奈。

(二)演唱难点与解决

1、“北风吹”“雪花飘”是整首歌曲的开头,演唱前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深吸一口气,打开演唱歌曲时要用到的腔体,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更好的去诠释作品。“躲债”“整七天”“年来到”交代了喜儿的爹爹因为躲债整整七天还未回家而今天刚好是年三十,等待爹爹回家的过程中饥饿而又寒冷,所以演唱时要气息大于力度用气息带出声音,这样才更能体现对当时社会黑暗与压迫的无能为力。

谱例3-1

2、这个部分由开始的3/4拍变换为2/4拍,速度变慢使这个部分变得缓慢而低沉,

要根据速度的变换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呼吸和换气。运用练声条来练习,用这种方法练习来控制节奏和速度的变换。其中“盼”“急”描写了喜儿等待爹爹回家的焦急心情,所以演唱时要唱出那种焦急之情、“欢”“喜”描写了爹爹归家喜儿心中非常开心,与前面的焦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要用欢快轻松的语调来演唱这个部分。

谱例3-2

3、最后一部分由开始的3/4拍变换2/4拍又变换为4/4拍,节奏也发生了变化,使这部分的感情变化与前面形成了对比,在演唱前要保持最好的歌唱状态,去了解这首歌曲的情境,把每句歌词的咬字和发声位置练好,然后再加上气息和情绪。这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音区分布在换声区,所以在演唱时,要找胸声区(即自然声区的)感觉,即“说着唱”要用自然说话时的状态感觉去唱,如果假声太多就会失去声音的力度,关键就是找到“混声”的感觉。低音区唱元音a找自然声区(真声)的感觉,想象着“打哈气”似的吸着唱,音越高,所需要的气息越深,高音区在演唱时用元音o找到真假声混声的感觉,这部分在要保证气息顺畅的同时,也要咬好字,“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例如:年、面、等字在演唱时,要交代清楚字头的声母,然后咬住字尾的韵母an,即我们所说的“归韵”。

谱例3-3

4、“情之所至,音之所声”演唱者需要知道如何传递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有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景意境,要充分去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感情,虽然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无能为力,但是好在“喜儿”有温暖的亲情,有爹爹的陪伴与爱,在年三十大家团圆的这天,爹爹还是回来一起过年了。

四、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意义及启发

(一)歌曲《北风吹》的历史意义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寻找到了适合本国歌剧发展的道路。同时也开辟了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作品,那么《北风吹》就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一笔。这部歌剧通过对女主人公喜儿和她爹爹杨白劳的描写,深刻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愤怒的控诉了地主阶级对普通老百姓所犯下的的罪恶和霸道,揭露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的主题。这部歌剧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剧情紧凑,符合中国歌剧的基本要求,并加强了该剧的文学性,在尝试借鉴西方音乐的同时又加入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是一种新的歌剧形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演出,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歌曲《北风吹》对现代歌曲创作的启发

歌曲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要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写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的作品,不管是怎样的艺术作品,必须要遵循的一点就是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够被人接受和认可,经过口口相传才能成为经典。要想创作出更多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还需要在总结前人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再借鉴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例如歌曲有《北风吹》就是在吸收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外又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借鉴西方的东西而忽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发扬光大。

结论

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研究与学习,我对这首歌曲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我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部歌剧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也对其中选段《北风吹》的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对这首歌曲的背景、曲式和主题思想的分析,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这首歌曲的意义,了解了它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以及这首歌曲给予后人的精神力量。

这部歌剧以对女性角色的生动描绘为主要的创作动机,以当时社会的政治题材为创作背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及黑暗势力对穷苦老百姓的无限压榨。穷苦百姓在当时几乎毫无出路,不管怎样都无法逃脱被压迫的命运,以至于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无奈却又无计可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有一部分人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他们在不堪的生活条件下依旧懂得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这部作品的创作起到了标杆的作用,不仅值得今后的民族歌剧创作者学习,也为之后的民族歌剧指明了创作方向。《北风吹》这首歌曲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剧情的推动促成,更是在于它对音乐的巧妙运用,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同时又加入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特色,不仅对我国民族歌剧起到了借鉴的作用,也促使我国的民族歌剧达到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艺君;王宇琪.70年历史70年传承——谈歌剧《白毛女》创演对民族声乐学科建设的价值与意

义[J].人民音乐,2016,06:28-31.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3]刘正雄.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娜.《白毛女》——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4:29-35.

[5]段宝林.《白毛女》与民间文艺[J].民间文化论坛,2012,05:63-76.

[6]武敏.声乐语言中的咬字吐字[J].艺海,2004,02:90-100.

[7]王祖皆.让中国歌剧迎来明天的辉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8]夏娟.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6,01:70-71.

[9]邓喻蓝.民族声乐“声情并茂”之审美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