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摄影就是在摄影的同时将上述两类信息同时记录来实现的。采用激光

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

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叠加产生干涉,感

光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强度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不同。所以

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与普通的摄

影技术相比,全息摄影技术记录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容量比普通照片信息

量大得多(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全息影像的显示,则是通过光源照射在全息图上,这束光源的频率和传输

方向与参考光束完全一样,就可以再现物体的立体图像。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就可以看到物体的多个侧面,只不过看得见摸不到,因为记录的只是

影像。

目前最常用的光源是投影机,因为一来光源亮度相对稳定,二来,投影机

还具有放大影像的作用,作为全息展示非常实用。

技术原理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

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

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

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

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

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

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

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

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

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

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全息原理是“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其实这个基本原理是联

系量子元和量子位结合的量子论的。其数学证明是,时空有多少维,就有

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们一起组成类似矩阵的

时空有限集,即它们的排列组合集。全息不全,是说选排列数,选空集与

选全排列,有对偶性。即一定维数时空的全息性完全等价于少一个量子位

的排列数全息性;这类似“量子避错编码原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量子计

算中的编码错误造成的系统计算误差问题。而时空的量子计算,类似生物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双共轭编码,它是把实与虚、正与负双共轭编码组织在一起的量子计算机。这可叫做“生物时空学”,这其中的“熵”,也类似“宏观的熵”,不但指混乱程度,也指一个范围。从“源于生活”来说,应该指。因此,所有的位置和时间都是范围。位置“熵”为面积“熵”,时间“熵”为热力学箭头“熵”。其次,类似N数量子元和N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与N数行和N数列的行列式或矩阵类似的二元排列,其中有一个不相同,是行列式或矩阵比N数量子元和N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少了一个量子位,这是否类似全息原理,N数量子元和N数量子位的二元排列是一个可积系统,它的任何动力学都可以用低一个量子位类似N数行和N数列的行列式或矩阵的场论来描述呢?数学上也许是可以证明或探究的。

1、反德西特空间,即为点、线、面内空间,是可积的。因为点、线、面内空间与点、线、面外空间交接处趋于“超零”或“零点能”零,到这里是一个可积系统,它的任何动力学都可以有一个低一维的场论来实现。也就是说,由于反德西特空间的对称性,点、线、面内空间场论中的对称性,要大于原来点、线、面外空间的洛仑兹对称性,这个比较大一些的对称群叫做共形对称群。当然这能通过改变反德西特空间内部的几何来消除这个对称性,从而使得等价的场论没有共形对称性,这可叫新共形共形。如果把马德西纳空间看作“点外空间”,一般“点外空间”或“点内空间”也可看作类似球体空间。反德西特空间,即“点内空间”是场论中的一种特殊的极限。“点内空间”的经典引力与量子涨落效应,其弦论的计算很复杂,计算只能在一个极限下作出。例如上面类似反德西特空间的宇宙质量轨道圆的暴涨速率,是光速的8.88倍,就是在一个极限下作出的。在这类极限下,“点内空间”过渡到一个新的时空,或叫做pp波背景。可精确地计算宇宙弦的多个态的谱,反映到对偶的场论中,我们可获得物质族质量谱计算中一些算子的反常标度指数。

2、这个技巧是,弦并不是由有限个球量子微单元组成的。要得到通常意义下的弦,必须取环量子弦论极限,在这个极限下,长度不趋于零,每条由线旋耦合成环量子的弦可分到微单元10的-33次方厘米,而使微单元的数目不是趋于无限大,从而使得弦本身对应的物理量如能量动量是有限的。在场论的算子构造中,如果要得到pp波背景下的弦态,我们恰好需要取这个极限。这样,微单元模型是一个普适的构造,也清楚了。在pp波这个特殊的背景之下,对应的场论描述也是一个可积系统。

技术应用

全息学的原理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波动,如X射线、微波、声波、电子波等。只要这些波动在形成干涉花样时具有足够的相干性即可。光学全息术可望在立体电影、电视、展览、显微术、干涉度量学、投影光刻、军事侦察监

视、水下探测、金属内部探测、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品、信息存储、遥感,研究和记录物理状态变化极快的瞬时现象、瞬时过程(如爆炸和燃烧)等各个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在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全息摄影技术的运用。比如,在一些信用卡和纸币上,就有运用了俄国物理学家尤里·丹尼苏克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全彩全息图像技术制作出的聚酯软胶片上的“彩虹”全息图像。但这些全息图像更多只是作为一种复杂的印刷技术来实现防伪目的,它们的感光度低,色彩也不够逼真,远不到乱真的境界。研究人员还试着使用重铬酸盐胶作为感光乳剂,用来制作全息识别设备。在一些战斗机上配备有此种设备,它们可以使驾驶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敌人身上。把一些珍贵的文物用这项技术拍摄下来,展出时可以真实地立体再现文物,供参观者欣赏,而原物妥善保存,防失窃,大型全息图既可展示轿车、卫星以及各种三维广告,亦可采用脉冲全息术再现人物肖像、结婚纪念照。小型全息图可以戴在颈项上形成美丽装饰,它可再现人们喜爱的动物,多彩的花朵与蝴蝶。迅猛发展的模压彩虹全息图,既可成为生动的卡通片、贺卡、立体邮票,也可以作为防伪标识出现在商标、证件卡、银行信用卡,甚至钞票上。装饰在书籍中的全息立体照片,以及礼品包装上闪耀的全息彩虹,使人们体会到21世纪印刷技术与包装技术的新飞跃。模压全息标识,由于它的三维层次感,并随观察角度而变化的彩虹效应,以及千变万化的防伪标记,再加上与其他高科技防伪手段的紧密结合,把新世纪的防伪技术推向了新的辉煌顶点。

除光学全息外,还发展了红外、微波和超声全息技术,这些全息技术在军事侦察和监视上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一般的雷达只能探测到目标方位、距离等,而全息照相则能给出目标的立体形象,这对于及时识别飞机、舰艇等有很大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可见光在大气或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不良的气候下甚至于无法进行工作。为克服这个困难发展出红外、微波及超声全息技术,即用相干的红外光、微波及超声波拍摄全息照片,然后用可见光再现物象,这种全息技术与普通全息技术的原理相同。技术的关键是寻找灵敏记录的介质及合适的再现方法。?

超声全息照相能再现潜伏于水下物体的三维图样,因此可用来进行水下侦察和监视。由于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体,往往对超声波透明,因此超声全息可用于水下的军事行动,也可用于医疗透视以及工业无损检测测等。

除用光波产生全息图外,已发展到可用计算机产生全息图。全息图用途很广,可作成各种薄膜型光学元件,如各种透镜、光栅、滤波器等,可在空间重叠,十分紧凑、轻巧,适合于宇宙飞行使用。使用全息图贮存资料,具有容量大、易提取、抗污损等优点。

全息照相的方法从光学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如微波全息、声全息等得到很大发展,成功地应用在工业医疗等方面。地震波、电子波、X射线等方面

的全息也正在深入研究中。全息图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如用于研究火箭飞

行的冲击波、飞机机翼蜂窝结构的无损检验等。现在不仅有激光全息,而

且研究成功白光全息、彩虹全息,以及全景彩虹全息,使人们能看到景物

的各个侧面。全息三维立体显示正在向全息彩色立体电视和电影的方向发展。

全息技术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正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上世纪兴起并快速发

展的科幻文学中也有大量描写和应用,有兴趣的话可去看看。可见全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光明的。在超大屏幕的影院里,戴上特制的眼镜,以超大立体画面配合环绕立体声音效让观众本身融入影片中,带来

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那么,是不是看3D特效就必须戴眼镜呢?有没有不需要带眼镜就能看到的3D影像呢?全息影像技术就提供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由于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因此,

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这对于

博物馆,图书馆等保存藏品图片等,非常方便。

另外,由于全息摄影技术能够记录物体本身的全部信息,存储容量足够大,因此,作为存储的载体,全息存储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图书馆、学校等机构

的文档资料保存。

与传统的3D显示技术相比,全息影像技术无需戴专门的偏光眼镜,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而且立体显示方式能够将展品以多

视角的方式介绍给观众,更加直观。

同时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

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技术开发

比利时鲁汶校际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已开发出一套微电机像素系统(MEMS)平台,让全息影视更加接近现实。Imec建造的全息显示器,是用

激光照射在一种微电机系统(MEMS)平台上,该平台能上下运动,就像一

个小的反光镜活塞。每个像素都附着在一个像弹簧一样的机械装置上,通

断电能拉长或放松。安装MEMS之前,芯片是在硅晶片上生长一层氧化硅,有序地在氧化硅上蚀掉一些方块,生成一种像国际象棋棋盘似的花纹。蚀

掉的像素仅比附近氧化硅低约150纳米,然后在整个芯片最上面涂一层铝

反光层。当激光照在芯片上,就会在相邻像素的边界以一定角度反射回来。整个芯片上衍射的光互相干涉叠加或抵消,就形成了3D图像。

小反光镜平台每秒钟若干次地迅速上下运动,交换静止图像使像素动起来,就能将这些全息图以动态形式放映。 Imec视觉系统研究小组高级研究员理查德·斯塔尔解释说,为了产生衍射以形成全息图像,每个MEMS构件都必须小于照射在芯片上的激光的波长,因此构件要在0.5微米×0.5微米左右,由硅锗混合物制成,目前公司已经用这种材料制作了可倾斜的MEMS反光镜,

并希望能融合所需的数据处理逻辑,直接控制像素下面的MEMS构件,以让快速显示更容易。

技术历史

早在激光出现以前,1948年伽伯为了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而提出了

全息的概念,并开始全息照相的研究工作。1960年以后出现了激光,为全

息照相提供了一个高亮度高度相干的光源,从此以后全息照相技术进入一

个崭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多种全息的方法,不断开辟全息应用的新领域。伽伯也因全息照相的研究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无论是全息摄影,还是最早的银版照相术,它们的奥秘都在对光的记录。

所有的光都拥有三种属性,它们分别是光的明暗强弱、光的颜色以及光的

方向。早期的银版照相和黑白照片只能记录下光的明暗变化,而彩色照片

在此之外,还能通过记录光的波长变化,反应出它的颜色。全息摄影是惟

一能同时捕捉到光的三种属性的一种摄影术,通过激光技术,它能记录下

光射到物体上再折射出来的方向,逼真地再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真实景象。

然而,一直到根特兄弟的作品问世之前,所谓的真实再现一直都不过是理

论上的。或许是因为好的全息图像罕见而且难于生成,或许因为全息摄影

的科学原理过于深奥,在全息摄影发明了半个世纪之后,它却仍然是一项

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技术。

在一些媒体对伊夫·根特及其兄弟成就的报道中,有人将他们描述为“惟

一真正实现了全息摄影的再现自然功能的人”,还有人说,他们的作品就

像摩尔斯所说那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些评论可能有些言过其辞,因为实际上,全世界也有许多其他人在从事着全息摄影的研究,国际全息

图像制造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Hologram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就是一个聚集了全球全息摄影专家和爱好者的组织。但伊夫·根特毫无疑

问是这些专家中的翘楚,在2001年冬季,这个联合会将“本年度最佳全息摄影作品”和“最新全息摄影技术”这两项最有分量的大奖颁发给了伊夫。在随后的几年中,伊夫·根特就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中自学相关的化学原理,并反复实践。菲力普的加入给了他很大帮助。后来,他们终于发明出

名为“终极”(Ultimate)的感光乳剂。同其他的感光乳剂一样,“终极”

的主要成分也是感光性极好的溴化银颗粒,但“终极”中的溴化银颗粒直

径只有10纳米,是普通胶片上感光颗粒的1/10到1/100。正是这些微小的颗粒使“终极”能记录下细至纤毫的每一个细节,并在同一个感光层上同

时记录下红、绿、蓝三色。

伊夫找到了被他称为“30年来所有人都在寻找的感光乳剂”,但他却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他做出了复制肖维岩洞壁画的整个方案,却因为找不到政

府的权威人士而求告无门。他还建议为巴黎的迪斯尼乐园建立一个来访名

人的全息摄影肖像馆,谈判却一拖再拖。所有见过他作品的人,都承认那是完美的全息图像,但法国的投资者过于谨慎,他们不仅要下金蛋的鹅,还要一群这样的鹅能够工业化、大规模下出金蛋,才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为了寻求投资人,根特兄弟及其父亲甚至想过要移民到魁北克。

最早的全息摄影作品转机出现在一位美国合伙人的加入之后。他所拥有的机器能将“终极”母版上的全息图像复制到杜邦公司制造的某种聚合体材料上。尽管这些图像还达不到“终极”胶片上的图像水准,但却远比从前的聚合体材料上的全息图像好多了。伴随着这种杜邦材料上的全息图像的大规模生产,使用“终极”胶片的工业化生产也是指日可待。[1]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摄影是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它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叠加产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强度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全息摄影的拍摄要求?

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全息照片,拍摄系统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光源必须是相干光源?

通过前面分析知道,全息照相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所以要求光源必须具有很好的相干性。激光的出现,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光源。这是因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实验中采用He-Ne激光器,用其拍摄较小的漫散物体,可获得良好的全息图。

(2)全息照相系统要具有稳定性?

由于全息底片上记录的是干涉条纹,而且是又细又密的干涉条纹,所以在照相过程中极小的干扰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甚至使干涉条纹无法记录。比如,拍摄过程中若底片位移一个微米,则条纹就分辨不清,为此,要求全息实验台是防震的。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学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台面钢板上。另外,气流通过光路,声波干扰以及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周围空气密度的变化。因此,在曝光时应该禁止大声喧哗,不能随意

走动,保证整个实验室绝对安静。我们的经验是,各组都调好光路后,同

学们离开实验台,稳定一分钟后,再在同一时间内爆光,得到较好的效果。? (3)物光与参考光应满足?

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差应尽量小,两束光的光程相等最好,最多不能超过

2cm,调光路时用细绳量好;两速光之间的夹角要在30°~60°之间,最好

在45°左右,因为夹角小,干涉条纹就稀,这样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感光材

料分辨率的要求较低;两束光的光强比要适当,一般要求在1∶1~1∶10

之间都可以,光强比用硅光电池测出。

(4)使用高分辨率的全息底片?

因为全息照相底片上记录的是又细又密的干涉条纹,所以需要高分辨率的

感光材料。普通照相用的感光底片由于银化物的颗粒较粗,每毫米只能记

录50~100个条纹,天津感光胶片厂生产的I型全息干板,其分辨率可达

每毫米3000条,能满足全息照相的要求。

(5)全息照片的冲洗过程?

冲洗过程也是很关键的。我们按照配方要求配药,配出显影液、停影液、

定影液和漂白液。上述几种药方都要求用蒸馏水配制,但实验证明,用纯

净的自来水配制,也获得成功。冲洗过程要在暗室进行,药液千万不能见光,保持在室温20℃左右进行冲洗,配制一次药液保管得当,可使用一个

月左右。

全息影像展示装置

通寰互动的全息影像展示柜利用干涉衍射原理,投射出悬浮空中极具纵深

感的三维立体光影。效果可以进行全角度观看,使展示效果更富科技感和

未来感;

适用场合:博物馆、专卖店、展会、规划展示等;

系统构成:柜体结构、高清显示器、RF成像膜、光学分光镜、配景灯光、

多媒体计算机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 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

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 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影像技术 全息摄影就是在摄影的同时将上述两类信息同时记录来实现的。采用激光 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 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叠加产生干涉,感 光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强度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不同。所以 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与普通的摄 影技术相比,全息摄影技术记录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容量比普通照片信息 量大得多(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全息影像的显示,则是通过光源照射在全息图上,这束光源的频率和传输 方向与参考光束完全一样,就可以再现物体的立体图像。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就可以看到物体的多个侧面,只不过看得见摸不到,因为记录的只是 影像。 目前最常用的光源是投影机,因为一来光源亮度相对稳定,二来,投影机 还具有放大影像的作用,作为全息展示非常实用。 技术原理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 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 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 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 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 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 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 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 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 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 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全息原理是“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原理。其实这个基本原理是联 系量子元和量子位结合的量子论的。其数学证明是,时空有多少维,就有 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们一起组成类似矩阵的 时空有限集,即它们的排列组合集。全息不全,是说选排列数,选空集与 选全排列,有对偶性。即一定维数时空的全息性完全等价于少一个量子位 的排列数全息性;这类似“量子避错编码原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量子计 算中的编码错误造成的系统计算误差问题。而时空的量子计算,类似生物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医学影像技术13影像301 ABC 2015-4-1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一个人如果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且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即使他的学历很高,知识面很广,那么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人,又或者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生命耗尽的人。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记得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一路上,不光需要有着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否则再辛苦的奔忙也只能是毫无收获的徒劳。而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指引人生道路的北斗星,使我们的生命释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2013年9月——2015年6月 于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学习 2015年-2016年实习一年 2016.9——2024.9去往定向单位上班八年2017.2报名放射技师考试 2018年机动,同时准备本科的成人考试 2019年——2023年大学本科结业、考取:英语6级、计算机三级、大型仪器上岗证2024年争取考上研究生 此时,参加工作满五年,可以考主管技师 2025年——2026年争取到三甲医院工作2045年,工作30年,考得副主任技师 2050年,55岁,退休。 2050年——2060年,在医疗设备公司 担任指导操作工作,进行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工作。

影像技术习题+答案

选择、填空题: 1、踝关节侧位中心线经内踝上(1 )cm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2、头颅侧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外耳孔上2.5cm 3、副鼻窦瓦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听眦线与暗盒成多少度角。37° 4、乳突梅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 心。45° 5、膈上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呼气后屏气)。 6、肺后前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后屏气)。 7、腹部摄影摄影球管与而其之间的距离。1米 8、最常用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是(硫酸钡) 9、常用于灌肠检查的对比剂是( 医用硫酸钡 ) 10、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最佳对比剂(碘苯六醇) 11、膝关节髁间凹后前位片,髁间凹呈( 切线位投影 ) 12、膈下肋骨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 深吸深呼后屏气 ) 1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曝光前须先(口服硫酸钡 ) 14、颅骨凹陷骨折,应选择哪一摄影位置切线位 16、颈椎侧位像,显示的部位(下颌骨,上下关节突,寰枢椎) 17、CT机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5%) 18、腰椎椎弓峡部断裂,正确的摄影体位是(腰椎双斜位)

19、视神经孔后前轴位摄影,矢状面与台面呈( 53° ) 20、观察颈椎椎间孔病变,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过屈位) 21、CT值定标为 0 的组织是(水) 22、目前,对胃肠道疾病检查最佳的方法是(内镜) 23、肠穿孔、胸腔积液、肠梗阻、骨盆骨折四种病变,哪个不适合于 立位摄影(骨盆骨折). 24、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穿透性)。 25、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 60°) 26、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V =2d+c )。 27、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脐孔上 3cm 28、胸部后前位的摄影距离。1.5米 29、CT增强中最常用的对比剂有(离子型有机碘水和非离子型有机碘水) 30、手后前斜位的中心线经下面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第三掌指关节)。 31、用于显示手舟骨最佳摄影体位。腕关节尺偏位 32、髋关节正位中心线经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2.5)cm处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3、头颅正位(后前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枕外隆突)。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全息投影定义、原理及分类介绍

全息投影定义、原理及分类介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视觉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能实现裸眼立体3D 显示的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有趣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为众多商家提供新的宣传营销方式,打开市场新大门。 全息投影技术在展览展示方式,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的全息成像柜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屏幕或介质而直接悬浮在设备外的自由空间,任意角度看都是三维影像展现。产品种类多样分有全息展示柜、180度全息展示柜、270度全息展示柜、360度全息展示柜、全息金字塔、大中小型全息金字塔定制、全息投影设备、3D投影成像设备、全息玻璃柜等,可根据用户使用需求使用场地进行定制。未来全息投影技术市场发展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一、什么是全息投影全息投影技术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它是采用一种国外进口的全息膜配合投影再加以影像内容来展示产品的一种推广手段。它提供了神奇的全息影像,可以在玻璃上或亚克力材料上成像。这种全新的互动展示技术将装饰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在没有图像时完全透明,给使用者以全新的互动感受,成为当今一种最时尚的产品展示和市场推广手段。全息投影设备包括:全息投影仪,全息投影幕,全息投影膜,全息投影内容制作等。航天科工数字展示事业部提供3D全息投影成像系统项目策划、3D全息投影成像展示内容制作、 二、全息技术的原理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

医学影像学面试常见考题

胸肺部 1、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 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 五、支气管造影六、CT七、MRI 2、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有哪些? 一、渗出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的片状阴影,范围可从小叶到大叶,当病变累及大叶时,其形态与肺叶一致,边缘锐利,并可见支气管气象 二、纤维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走行僵直,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影 三、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结节状或花瓣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一般无融合趋势 四、钙化性病变:表现为边缘锐利,密度极高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块状影 五、空洞性病变:1、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中有多发性小透光区。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3m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光区。3、厚壁空洞:壁厚>3mm,空洞呈圆形或不规则,周边有或无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凸凹不平,洞内可有或无气液平面 六、肿块性病变:良性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的球形致密影,恶性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不锐利,可有短细毛或脐凹征,中心可发生坏死 3、一侧胸腔均为密实影,应考虑哪几种病的可能?在鉴别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量胸腔积液二、一侧性肺实变三、一侧性肺不张四、一侧性胸膜肥厚粘连五、先天性一侧肺不发育六、一侧性肺硬变 在鉴别时应注意:一、纵隔位置二、横膈高低三、肋间隙宽窄四、胸廓大小五、在平片上观察有无支气管气象六、在体层片上观察主支气管是否通畅七、结合临床其它资料 4、支气管肺癌(中心型)的直接、间接X线征象有哪些? 一、直接征象:1、肿块,位于肺门区,呈圆形或分叶状 2、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 3、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呈鼠尾状或杯口状 二、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不张,上移之水平裂与肺门肿块构成反“S”征(指右上叶) 2、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渗出性病变 3、阻塞性肺气肿:被阻塞肺叶含气量增加,透亮度增高 5、大叶性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 大叶性肺炎按照病变形态变化的过程,通常分成充血期,肝变期或实变期及消散期,可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前者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的阴影后者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大片致密影。边缘清楚,以叶间裂为界,其形状与肺叶,轮廓一致,其内可见支气管气象。不同大叶性肺炎的形态,各不相同。 6、急性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 病变早期两肺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约10天后两肺呈弥漫性均匀分布,大小相同,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楚的粟粒状结节影。两肺纹理显示不清。 肺结核,经典的肺结核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行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的基本x线表现包括云絮状阴影,肺段,肺叶或一侧肺阴影,结节状阴影,球状或肿快阴影,空洞影,条索状,星状阴影及钙化阴影。 7、支气管扩张的影像学表现? 支气管扩张分囊状,柱状和混合型扩张,诊断时一是要确定支扩的有无,二是确定其范围。沿支气管走行的囊状影,并且周围可发现伴行的较细血管影则诊断不困难,X线病变区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有时可见支气管呈柱状增粗或"轨道征",典型呈蜂窝状或卷发状阴影,其间夹有液平面的囊区。需要鉴别的是多发支气管囊肿和其他弥漫性囊性病变,后者一般没有伴血管影,如果病变内有气液平面则说明支扩合并感染,另外,在胸下区如果出现典型的小叶中央性圆形影,则应考虑细支气管扩张的存在。

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它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它正以一种全新的事物改变着人们对那些传统舞台的声光电技术的审美态度。这种全息投影技术应时代而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右图,这是英国一家高级酒店推出的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指引入住者到达指定房间的,画面上鲜活的人物空间成像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空间感、透视感很强。这种技术用科幻般的效果营造着虚拟与 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国内比较牛的有清华,中国科技,中国光电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江苏大学等。除光学全息外,还发展了红外、微波和超声全息技术,这些全息技术在军事侦察和监视上有重要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医学影像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系部:医学系 专业:影像技术 班级:2010级3班 学生姓名:曾小威 学号:201011735 2013年4 月10 日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潮流中的一个热点趋势,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的出现,使放射从单纯的诊断演变为既有诊断又有治疗的双重职能,并在整个医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与内外妇儿并列的临床学科。展望21世纪,医学影像学必将得到更快、更好及更全面的发展,必将会对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讨论医学技术与设备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3-5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正文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 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https://www.360docs.net/doc/005211072.html,D)为基础的探测器。(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

影像技术题库完整.doc精简

影像系题库 透视:是利用X线的荧光作用,将被检病人位于荧光屏(或影像增强器)和X线管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普通X线摄影:是将人体放在X线管和屏-片组合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胶片再经冲洗得到照片影像。所得到的照片称为平片。 CR:是应用影像板替代胶片吸收穿过人体的X线信息,记录在IP 上的影像信息经激光扫描读取,然后经过光电转换,把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数字影像。 DR:又称直接数字X线摄影,是指采用一维或二维X线探测器直接将X线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数字化摄影的方法。 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未造影图像和造影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强,摄像机扫描而矩阵化,再经A/D转换成数字影像,两者相减得到减影数字影像,再经D/A转换成模拟减影影像。结果消除了骨骼和软组织结构,即使浓度很低的对比剂所充盈的血管结构在减影图像中也能显示出来。 填空 1、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985.11.8在一次做阴极管实验时发现了X线。 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普通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检查技术、超声检查员技术以及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多门影像技术的总称。 3、数字X线检查技术包括__ C R ___、 D R ___、_ D S A 。 单项选择题 1、伦琴发现X线的日期是 A.1895年11月8日 B.1895年8月11日 C .1901年11月8日 D.1901年8月11日 E.1985年11月8日 3、下列哪项属于数字X线检查技术 A.计算机X线摄影B.普通透视 C .普通X线摄影

D.体层摄影 E.放大摄影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英文缩写为 A.MRI B.CT C.DSA D.USG E.DR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应用X线: A.CR B.CT C.MRI D.DSA E.USG 2、电离辐射检查是: A.DR B.DSA C.CR D.CT E.MRI 3、数字X线检查技术包括: A.DR B.DSA C.CR D.PET E.MRI 4、X线透视的优点有。 A.价格低廉B.即时成像C.动态观察D.多方位观察 E.对比度高 答案:1、2、3、4 5、X线透视的缺点。 A.影像对比度差B.不利于厚重部位检查C.图像不能留存D.不利于细微结构检查 E.以上都不是 6、X线摄影的优点有。 A.影像对比度高B.图像能保存C.利于疾病追踪观察D.对细微病变不易漏诊 E.以上都不是 7、X线摄影的缺点有。 A.价格较透视高B.只能单方位观察 C.有利厚重部位检查 D.不利于厚重部位检查 E.以上都不是 多项选择题 3、X线透视利用了X线那些特性。 A.穿透性B.荧光性 C.感光性 D.电离作用 E.生物效应 4、X线摄影利用了X线的那些特性。 A.穿透性B.荧光性C.感光性 D.电离作用E.生物效应 名词解释 1、照射野: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其曝光面的大小

影像技术考题(带答案)

科室: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 影像技术考题 考试总时间:90分钟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高压滑环技术与低压滑环技术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 A. 通过炭刷和滑环的接触导电 B. 易产生高压噪音 C. 高压发生器装在扫描架内 D. 通过滑环传递的电压达上万伏 E. 通过滑环传递的电压达数百伏 2.肺动脉瓣狭窄时,超声检查显示以下哪项征象最具诊断价值( ) A. 肺动脉瓣口短轴测量瓣口面积 B. 瓣膜上肺动脉扩张 C. 肺动脉瓣增厚,开放似受限 D. 多普勒频谱显示肺动脉瓣上血流速度大于2.5m/s E. 右心室向心性肥厚 3.食管静脉曲张与食管癌的主要鉴别点是( ) A. 溃疡 B. 隆起 C. 壁柔 软 D. 黏膜规整 E. 梗阻 4.对于MR血管成像技术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 A. 流入相关增强(FRE):是指高速流动的自旋流进被饱和的激发容积内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MR 信号 B. 流入相关增强信号的强弱与脉冲序列的TE、成像容积的厚度及流体的速度密切相关 C. 流出效应:高速流动的流体可产生流出效应,流出效应使流体的信号丢失,称为流空或黑血 D. 如果同一体素内的自旋具有不同的相位漂移,其信号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相位弥散 E. 当相位弥散达到或超过360°时则完全消失 5.两个相邻区域信号强度的相对差别是( ) A. 对比度 B. 信噪比 C. 对比噪声 比 D. 空间分辨率 E. 以上都不是 6.人体各组织对X线的衰减,由大变小的顺序是( ) A. 骨、脂肪、肌肉、空气 B. 骨、肌肉、脂肪、空气 C. 脂肪、骨、肌肉、空气 D. 肌肉、骨、脂肪、空气 E. 肌肉、脂肪、骨、空气 7.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区( ) A. 内囊 B. 外囊 C. 最外 囊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

2010年下半年医学影像技术试题一、填空 1.下列医学技术中不属于医学影像技术范畴的是:C A.超声技术B.核医学技术C.分子诊断技术D.CT技术 2.下列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对人体无放射性损伤的是:C A.放射技术 B.CT技术 C.MRI技术 D.放射治疗技术 3.下列不是常规X线透视检查范围的是:D A.胸部透视B.腹部透视C.四肢透视D.头部透视 4.与X线图像比较,CT图像在哪一方面明明占优:A A.密度分辨力B.空间分辨力C.成像速度快D.检查价格较低 5.下列哪项不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常用技术:D A.TOF法 B.PC法 C.黑血技术 D.MRCP技术 6.下列哪种体位不是超声检查常用体位:D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俯卧位 D.站立位 7.下列哪种设备不是放疗常用设备:A A.钼靶机 B.深部X线机 C.直线加速器 D.钴-60机 8.下列哪种设备不能作为介入技术设备使用:D A.超声设备 B. CT机 C.血管机 D.心电图机 9.下列哪项技术在现代分子影像学中占主导地位:A A.核医学技术 B.电生理技术 C.放射技术 D.分子诊断技术 10.下列哪种造影剂不是高密度造影剂:

A.硫酸钡粉末 B.泛影葡胺 C.碘海醇 D.氧气 二、名词解释 1.造影检查: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普通 检查中显影,需要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即造影检查。P136 2.CT平扫:CT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P139 3.MR水成像:指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P142 4.放射治疗学:是主要研究放射线单独或者结合其他方法治疗肿瘤的临床学科。P146 5.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 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P148 三、简答题 1.简述DR的操作流程?P135 答:1.用户登录2.病理录入与选择3.核对患者资料4.摆位及对准中心线5.曝光 6.接受或拒绝 7.图像后处理 8.打印胶片 9.影像发送 2.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优点:P142 答:1.为无创性技术,无需插管,也无操作的技术等问题 2.安全,不用对比剂,无对比剂反映问题, 3.获得多层面,多方位图像。

全息投影方案

目录 一全息投影技术原理 0 二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 (1) 2.1 全息投影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1) 2.2 在博物馆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的优点 (2) 三实施方案设计 (3) 3.1 方案一360度全息投影展示柜 (3) 3.1.1 环境要求 (3) 3.1.2 设备及相关要求 (3) 3.1.3 数据要求 (4) 3.1.4 资金预算 (4) 3.1.5 场地要求 (4) 3.1.6 预期效果 (4) 3.1.7 优缺点 (5) 3.2 方案二空气成像 (5) 3.2.1 环境要求 (5) 3.2.2 设备及要求 (5) 3.2.3 数据要求 (6) 3.2.4 资金预算: (6) 3.2.5 预期效果 (7) 3.2.6 优缺点 (7) 3.3 方案三投幕式全息投影成像 (7) 3.3.1 环境要求 (7) 3.3.2 设备及要求 (7) 3.3.3 数据要求 (8) 3.3.4 资金预算 (8) 3.3.5 优缺点 (9) 四总结 (9) 五增强现实技术 (9)

5.1 增强现实技术原理 (9) 5.2 增强现实技术特点 (10) 5.3 增强现实技术发展现状 (10) 5.4 增强现实技术方案构思 (11) 附录 (12)

全息投影实现方案 一全息投影技术原理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超出了传统X线摄影的 范畴,已经具备了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这些设备提供了巨大的信 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大量的诊断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科和临床 医疗水平。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归纳总结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260-02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 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 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 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GE64排螺旋CT、上海DR、超声、核医学等。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1.1X线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基于X线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人体组织间的密度、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的X线量有差别,就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 的图像。X线检查首先是用于密度差别明显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以后又逐 步用于人体各部分的检查。于此同时,各种X线设备相继出现[1]。 1.2计算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 线摄影技术,在传统X线机上就可以操作。它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数 字图像数据可用计算机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优化了影像质量,突出感光趣 区的诊断信息,提高了X线利用效率。计算机体层成像,自从1972年英国工程 师Hounsfield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并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近30年的时 间里,CT从最初每单层数分钟扫描、5~8分钟重建以及较小的象素、有限的图 像分辨率发展到今天的大容积多层螺旋扫描、每0.5秒旋转360度、实时图像重 建技术以及在轴、冠、矢状位上获得各向同性分辨率的图像,并从单纯的形态学 图像发展到功能性检查。 1.3后来基于人们对于质子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MRI设备用于临床。 其物理基础是磁共振技术。他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的MR信号,实现人 体任意层面成像。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 的 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 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 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西门子1.5tMRI 的软组织 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 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 性全身血管成像、脑弥散、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 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常用影像技术题库8-1-8

常用影像技术题库8- 1-8

问题: [单选]一份正常心电图,它的节律应该是(). A.窦性 B.房性 C.交界性 D.室性 E.室上性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凡是由窦房结发出的激动所形成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问题: [单选]ST段是指(). A.S波终末至T波开始 B.波终末至T波终末 C.S波开始至T波开始 D.S波开始至T波终末 E.S波终末至T波终末 ST段是指S波终末至T波开始的一段平线。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ST段在正常情况下通常位于等电位线。

问题: [单选]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可以出现偶发房性过早搏动 B.正常人可以出现偶发室性过早搏动 C.频发多源性室性过早搏动,有病理意义 D.正常人夜间可以出现一度房室阻滞 E.室性过早搏动100次/24小时,属于病理性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者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于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https://www.360docs.net/doc/005211072.html,/ 新中式家具

问题: [单选]左室长轴切面,如何鉴别扩张的冠状静脉窦和降主动脉(). A.冠状静脉窦与心脏运动一致 B.冠状静脉窦与心脏不运动一致 C.冠状静脉窦位于降主动脉前方 D.冠状静脉窦位于降主动脉后方 E.以上都不是

问题: [单选]窦性P波正常的时限、振幅是(). A.时限小于等于0.10s,肢体导联大于等于0.25mV,胸前导联小于等于0.20mV B.时限小于等于0.12s,肢体导联小于0.20mV,胸前导联小于0.25mV C.时限小于0.10s,肢体导联小于等于0.25mV,胸前导联小于等于0.25mV D.时限小于0.11s,肢体导联小于等于0.25mV,胸前导联小于等于0.20mV E.小于等于0.1ls,肢体导联小于等于0.25mV,胸前导联小于等于0.15mV 窦性P波的正常时限应小于等于0.11s,时大于0.12s为异常。P波时限的延长多见于心房扩大,或房间传导延迟。正常窦性P波的振幅为肢导联小于等于0.25mV,胸前导联小于等于0.15mV。肢体导联Ⅱ、Ⅲ、aⅦ大于0.25mV时,称肺性P波。

全息投影技术:虚拟成像背后的原理

全息投影技术:虚拟成像背后的原理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操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去控制系统,并且实现与互联网玩家互动,分享图片、影音信息。 随着上世纪60年代激光被发现之后,全息投影技术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全息投影的实现主要依靠水雾投影、全息膜投影等几种方式,其中全息膜投影技术凭借较低的成本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立体影像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全息技术,被业界誉为显示领域的另一项革命性新技术。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成像原理 全息技术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相位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

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显像过程 显像过程,就是利用参考光对物光的完全重现,全息显成像过程光路图如下。 全息技术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

常用影像技术题库4-2-10

常用影像技术题库4- 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心形呈(). A.靴形 B.梨形 C.普大型 D.烧瓶形 E.横位型 靴形心见于以法洛四联症为代表的先天性心脏病;梨形心常见于心脏瓣膜病变二尖瓣损害、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普大型心常见于心肌炎和全心衰竭;烧瓶形心见于心包积液;横位型心为正常心脏者的一种,心胸比大于0.5。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X线成像的基础是() A.荧光效应 B.感光效应 C.穿透性 D.电离效应 E.生物效应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除此之外,X 线的电离效应为放射剂量学的基础,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学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面哪一项不是透视的优点() A.可转动患者体位,进行多方向观察 B.价格低廉 C.可实时了解气管的动态变化 D.操作简单 E.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好 透视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差;A~D均正确。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005211072.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高千伏摄影采用多少kV以上管电压() A.80 B.90 C.100 D.110 E.120 高千伏摄影是用120kV以上的管电压产生的能量较大的X线,获得在较小密度值范围内显示层次丰富的X线照片影像的一种摄影方法。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人体组织的自然对比,密度由低至高排列,下述哪组正确() A.气体、体液、软组织、脂肪、骨骼 B.气体、软组织、体液、脂肪、骨骼 C.脂肪、气体、软组织、体液、骨骼 D.气体、软组织、脂肪、体液、骨骼 E.气体、脂肪、体液、软组织、骨骼

简单3d全息影像技术实验探究2

简单3d全息影像技术实验探究 作者:陈锦林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林泽帆、纪晓钦、纪锋盛、纪泽嘉、陈世豪、黄书烁、陈锦林、李东妍、陈婉娴、陈燕璇 小组组长:林泽帆 摘要:全息显示的基本机理 全息学自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问世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基本机理是利用光波干涉法同时记录物光波的振幅与相位。由于全息再现象光波保留了原有物光波的全部振幅与相位的信息,故再现象与原物有着完全相同的三维特性。换句话说,人们观看全息像时会得到与观看原物时完全相同的视觉效果,其中包括各种位置视差,这即是全息三维显示的理论依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全息才是真正的三维图像,而上述的各种由体视对合成的图像充其量仅是准三维图像(并无垂直视差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后,激光全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异军突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激光全息技术中,全息显示技术由于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倍受关注。它不仅可制出惟妙惟肖的立体三维图片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可将其用于证券、商品防伪、商品广告、促销、艺术图片、展览、图书插图与美术装潢、包装、室内装潢、医学、刑侦、物证照相与鉴别、建筑三维成像、科研、教学、信息交流、人像三维摄影及三维立体影视等众多领域,近年来还发展成为宽幅全息包装材料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白光再现全息技术可在白昼自然环境中或在普通白光照射条件下观看物体的三维图像,一直研究全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运用,期待自身的努力使得全息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次研究性学习目的是了解有关3D全息影像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3D全息影像。 关键词:三维、信息技术、全息影像技术 序言:在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信息技术的频率日益增多,而全息影像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科学的态度进入到了对3D全息影像技术的探究中。 正文: 一、全息影像的日常联系 人类之所以能感受到立体感,是由于人类的双眼是横向观察物体的,且观察角度略有差异,图像经视并排,两眼之间有6厘米左右的间隔,神经中枢的融合反射及视觉心理反应便产生了三维立体感。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将3D显示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人眼的视差特性产生立体感;另一种则是在空间显示真实的3D立体影像,如基于全息影像技术的立体成像。全息影像是真正的三维立体影像,用户不需要佩戴带立体眼镜或其他任何的辅助设备,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裸眼观看影像。 人类之所以能感受到立体感,是由于人类的双眼是横向观察物体的,且观察角度略有差异,图像经视并排,两眼之间有6厘米左右的间隔,神经中枢的融合反射及视觉心理反应便产生了三维立体感。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将3D显示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人眼的视差特性产生立体感;另一种则是在空间显示真实的 3D立体影像,如基于全息影像技术的立体成像。全息影像是真正的三维立体影像,用户不需要佩戴带立体眼镜或其他任何的辅助设备,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裸眼观看影像。 从《星球大战》开始,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出现在同一可活动的全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