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溶液与胶体(提高)

知识讲解_溶液与胶体(提高)
知识讲解_溶液与胶体(提高)

高考总复习溶液和胶体

编稿:房鑫审稿:张灿丽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 △

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

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

溶液和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

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

现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要点诠释:

(1)胶体粒子带电规律

不同胶体粒子吸附不同电荷,所带电性也有所不同。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①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

②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如H2SiO3、As2S3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

③淀粉胶粒不带电。

(2)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①加入可溶性电解质

加入的电解质在分散剂中电离,产生与胶体颗粒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消除了胶体粒子之间的相互斥力,从而凝聚成大的颗粒而沉淀。如江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就是江河水中的胶体粒子遇到海水,胶体粒子所带电荷被海水中的电解质中和而聚沉下来,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②加入与原胶体粒子带有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原因和①相同。不同墨水中的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不同,如果混用容易沉淀变质;

方法①和②都是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破坏了胶体的介稳性而使胶体粒子转变为悬浮粒子而发生聚沉,这在实际中也得到应用,如用石膏使豆浆变成豆腐,用明矾净水等。

有时候则需要避免胶体发生聚沉,如不同墨水中的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不同,混用容易形成沉淀,所以墨水不能混用。

③加热

加热可以加快胶体粒子的运动速率,增大胶体粒子的碰撞机会而使胶体发生凝聚。

④久置

在放置过程中,胶体粒子由于相互碰撞而逐渐凝聚。

如果聚沉后的胶体粒子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成为不流动的冻状物,这就是凝胶。

要点三、关于溶液的几个重要概念

1.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1)质量分数:

()

100%()

m w m =

?溶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溶液。

(2)物质的量浓度:()B

n c B V

=

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

2.溶解度概念

(1)固体溶解度(S )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100克溶剂中溶解某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单位:克(g )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气体(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1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数。例如:0℃、1大气压下,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气体的溶解度是没有单位的。(0℃时,NH 3的溶解度是1176;20℃时为702)

3.溶解度曲线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外因)。 (1)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还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氨水受热逸出氨气);

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随着压强的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如打开汽水瓶盖即冒气泡。)

(3)溶解度(S )、质量分数(w)、物质的量浓度(c)之间的关系:

100%(100)S w S =

?+1000/n

c w M V

ρ==

(4)关于溶解度的计算(必为饱和溶液):

()(100)()S m S m =+溶质溶液()

100()

S m m =溶质溶剂

【典型例题】

类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例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碘酒

B、食盐水

C、牛奶

D、淀粉溶液

【思路点拨】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进行分类。

【答案】CD

【解析】牛奶、淀粉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属于胶体;碘酒、食盐水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属于溶液。

【总结升华】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对分散系进行

分类要抓住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区分。

举一反三:

【变式1】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答案】D

【变式2】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______(填“>”或“<”)100nm,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______(填“>”或“<”)1nm,而胶体颗粒的直径介于______之间。这个尺寸与现代材料科学中______的直径大致相当,从而使胶体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答案】>;<;1nm~100nm;纳米粒子

【变式3】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悬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B.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C.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

D.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答案】AD

【解析】悬浊液可用过滤法分离分散质,A正确;有些物质(如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存在溶解度的限定,B错误;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不同温度下则不一定,如Ca(OH)2溶液中溶质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不指明温度,浓度大小不定,C错误;D正确。

类型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例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A、是溶液

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不能透过滤纸

D、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思路点拨】从胶体的概念及其性质角度分析。

【答案】B

【解析】纳米材料粒子的大小在胶体粒子的大小范围内,因此纳米碳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并且具有介稳性。

【总结升华】胶体粒子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能够透过滤纸,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

象,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比较不容易析出沉淀。

举一反三:

【变式1】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D .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 之间,粒子小,不受重力作用 【答案】C

【解析】由于胶体中同一种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胶体的粒子间相互排斥,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胶体粒子不容易凝聚,而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故可长时间保存。

【变式2】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此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 ②硫酸镁溶液 ③硅酸胶体 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凝聚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粒子向阴极移动,说明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该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或胶体粒子带负电荷的胶体时,就会发生凝聚。①不是电解质溶液,④胶体粒子带正电荷,故选B 。 【变式3】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将向阳极运动 B .Fe(OH)3胶体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C .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作布朗运动

D .光线通过Fe(OH)3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A

【解析】A 项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将向阴极运动;B 项硅酸溶胶的胶粒带负电荷,与带相反电荷的Fe(OH)3胶粒可发生聚沉;C 、D 两项是胶体的性质。 类型三: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

例3、20℃时,把4克氯化钠固体放入11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思路点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的溶解度等于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答案】36.4g

【解析】设: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x 溶质溶剂溶液

4g 11g 15g

x 100g (x+100)g

g g x g 100114=

解得x=36.4g

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4克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举一反三:

【变式1】现有500g20℃的A 物质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20g 水后,有5gA 析出,若再蒸发掉20g 水后,又有7gA 析出,则在20℃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

【答案】35g

【解析】20℃时500g A 溶液?????????→?g

g 520水,析晶蒸发(500-25)gA 溶液(饱和)?????????→?g

g 720水,析晶蒸发(500-25-27)g A 溶液(饱和)

∴ 20℃时A 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

S 100g 7 20g

∴ S=35g

【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例2】

【变式2】4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至10℃,另一份加少量CaO 并保持温度仍为40℃。这两种情况都不改变的是

A .Ca(OH)2的溶解度

B .溶液的质量

C .溶液的质量分数

D .溶液中Ca 2+数目 【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溶液变成不饱和,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例3】 【变式3】一定温度下浓度为a%的硝酸钾溶液,将其等分为两份,一份等温蒸发掉10克水,得到0.5克晶体;另一份等温蒸发掉12.5克水,析出1.5克晶体。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A.60克B.50克C.40克D.30克 【答案】C

【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例4】

【变式4】向一定温度下足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 g 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硫酸铜不溶解,其浓度不变

B .硫酸铜可溶解,并达到溶解平衡,其质量不变

C .溶液的浓度不变

D .溶液的质量不变

E .溶液的质量减少

F .硫酸铜变为CuSO 4·5H 2O ,其质量为w ×250/160 g

G .硫酸铜变为CuSO 4·5

H 2O ,其质量大于w ×250/160 g

【答案】CEG

【解析】向一定温度下,足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 g 硫酸铜粉末,会有胆矾晶体析出,原溶液水少了,会继续析出晶体,直至剩下的恰好是饱和溶液,晶体在溶液中建立一个动态的溶解结晶平衡。所以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其总质量减少,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50 w /160 g 。

类型四: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换算

例4、V mL 密度为ρg ·mL ―

1的某溶液中,含有相对分子质量为M 的溶质m g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 ·L ―

1,那么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1000V w m ρ=

B .1000w c M ρ=

C .%%1000cM w ρ=

D .1000m

c VM

=

【思路点拨】先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m/M ,再除以体积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D

【解析】A 项,m=V ρ·w%;B 项,%101000

V w w

c V M M ρρ?=

=

?

C项,

1000

%100%%

10

V

c M cM

w

Vρρ

??

=?=

?

;D

项,

1000

1000

m

m

M

c

V VM

==。

【总结升华】注意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中体积的单位是“L”。

举一反三:

【变式1】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ρ=

17V+22400

22.4+22.4V

B.w=

17c

1000ρ

C.w=

17V

17V+22400

D.c=

1000ρV

17V+22400

【答案】A

【解析】在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V

22.4mol,其质量为

17V

22.4g;溶剂的质量为1000 g;故溶液的总质量为

17V+22400

22.4g,因此溶液的体积为

17V+22400

22400ρL。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1000Vρ

17V+22400

mol·L-1,质量分数为

17V

17V+22400

又因为c=

1000ρw

17,整理得w=

17c

1000ρ,故A符合题意。

【变式2】将VLHCl气体(STP)溶于水制得1000mL盐酸溶液,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V/22400 mol/L B.1000V/22.4 mol/L

C.V/22.4 mol/L D.V/11.2 mol/L

【答案】C

【变式3】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g)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4.

22

a

mol·L-1 B.

22400

ab

mol·L-1

C.

a

ab

5.

36

22400+

mol·L-1 D.

a

ab

5.

36

22400

1000

+

mol·L-1

【答案】D

【解析】要求溶液的浓度需知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

【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例6】

【变式4】在一定温度下,已知有关某饱和溶液的一些数据: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⑤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利用下列各组数据计算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算出的一组是

A.④⑤⑥B.①②③④

C.①④⑥D.①③④⑤

【答案】C

2018人教版高中化学10总复习:溶液和胶体(提高)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选项符合题意) 1.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 .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 .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C .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 .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类 2.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 )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 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④ 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氮,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③④⑤⑥ 3.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4.(2015 玉山一中高三检测)关于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胶体、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在河海的交汇处易形成沙洲(如珠江三角洲);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⑨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得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 之间;⑩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正确的组合是 A.③④⑤⑥⑧ B. ③④⑥⑦⑧⑨ C.③④⑥⑦⑨ D. ③④⑥⑦⑨⑩ 5.(2014 济南质检)在200 mL 某硫酸盐溶液中含有1.5N A 个硫酸根离子(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同时含有N A 个金属阳离子,则该硫酸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1 mol/L B .2.5 mol/L C .5 mol/L D .2 mol/L 6. t ℃时,向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g 无水硫酸铜,析出bg 硫酸铜晶体,则 (b -a )g 是( ) A. 饱和溶液失去溶剂的质量 B. 减少的饱和溶液的质量 C. 析出无水物的质量 D. 饱和溶液失去溶质的质量 7.某温度下,在100 g 水中加入m g CuSO 4或加入n g CuSO 4·5H 2O ,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m 与n 的关系符合 A.m =n 250 160 B.m = n n 925001600+ C.m =n n 1625001600+ D.m =n n 2525001600+ 8. (2014 洛阳高三检测)已知300 mL Al 2(SO 4)3溶液中含Al 3+ 1.62 g ,在该溶液中加入0.1

知识讲解_溶液与胶体(提高)

高考总复习溶液和胶体 编稿:房鑫审稿:张灿丽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 △ 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 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 溶液和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 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 现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高中化学知识点—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胶体 [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如NaCl溶解在水中形成的NaCl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如NaCl溶液中的NaCl为分散质.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如NaCl溶液中的水为分散剂. [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 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说明①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溶于水中形成溶液,但如果分散到酒精中则可形成胶体.②根据分散剂所处状态的不同,胶体可分为三种:a.液溶胶(溶胶):分散剂是液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淀粉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等.b.气溶胶;分散剂是气体,如雾、云、烟等.c.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渗析]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袋,并浸入溶剂(一般是水)中,从而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中分离出去的操作,叫做渗析. 说明通过渗析可用于分离胶体与溶液或净化、精制胶体. [溶液、胶体和浊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分散系溶液胶体悬(乳)浊液 分散系 的微粒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 若干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的大分 子 大量分子集合而成的固体小颗粒 (或小液滴) 分散系 的微粒 直径 <1 nm 1 nm~100 nm >100 nm 外观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稳定不均一、浑浊、不稳定,静置后 易沉淀(或分层) 能否透 过半透 膜 能不能不能 能否透 过滤纸 能能不能 是否有 丁达尔效应没有有 颗粒直径接近100nm的溶液也有 丁达尔效应 实例食盐水、碘酒Fe(OH)3胶体、AgI胶体、淀粉溶 胶 泥浆水、油水、牛奶 联系都是分散质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解释说明应用 性质丁达尔效 应 强光束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 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 象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 体微粒使光线散射而产生 的.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太小, 没有这种现象 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布朗运动 在胶体中,胶体微粒(简称胶 粒)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胶体作布朗运动的原因是因 为水(分散剂)分子从各方面撞 击胶粒,而每一瞬间胶粒在不 同方向受到的力是不同的,所 以胶粒运动方向随时都在改 变,因而形成布朗运动 证明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是使 胶体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

全国卷高考化学专题突破—《溶液和胶体》

2019年全国卷高考化学专题突破—《溶液和 胶体》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牛奶泥水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溶液和 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析或在流水中 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现 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胶体粒子在分散 剂里向电极(阴极或 阳极)做定向移动的 现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 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 子而带电荷。有些胶体 粒子为中性分子,如淀 粉溶液,无电泳现象 冶金厂、水泥厂、硫酸厂 等常用高压电对气体作 用,除去烟尘;分离蛋白 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 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 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 电荷,使胶体粒子聚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 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 制豆腐;明矾净水;不同 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

高中化学:胶体的性质知识点

高中化学:胶体的性质知识点 1.胶体的性质与作用: (1)丁达尔效应: 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 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 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聚沉: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2.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Fe3++3H2O=Fe(OH)3(胶体)+3H+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3.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 (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高考化学考点解析全程复习:胶体

高考化学考点解析全程复习:胶体 1.复习重点 1.把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不及鉴不它们的方法; 2.把握胶体的本质特点及性质; 3.了解Fe(OH)3、AgI、硅酸溶胶的制备方法; 4.把握胶体的凝聚方法 2.难点聚焦 〔一〕分散系的概念、种类 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2、分散系的种类及其比较: 依照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由于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某些性质的差异。现将它们的比较如下: 二、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点: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的制备与提纯: 实验室制备胶体的方法一样用凝聚法,利用盐类的水解或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来制备。例如Fe(OH)3、Al(OH)3胶体确实是利用盐类的水解方法来制得。 利用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分子能穿透半透膜,而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可用渗析法来提纯、精制胶体。 3、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4、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从胶体微粒大小,认识胶体的某些特点。由于胶体微粒在1nm—100nm之间,它对光有一定的

散射作用,因而胶体有特定的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也正是由于胶粒直径不大,因此胶体也有它的力学性质——布朗运动;胶体粒子较小,其表面积较大,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它选择吸附了某种离子,带有电荷,互相排斥,因而胶体具有相对稳固性,且显示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2〕依照胶体的性质,明白得胶体发生凝聚的几种方法。正是由于胶体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当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粒时,胶体会发生凝聚;加热胶体,胶粒吸附的离子受到阻碍,胶体也会凝聚。假如胶粒和分散剂一起凝聚成不流淌的冻状物,这便是凝胶。 〔3〕利用胶体的性质和胶体的凝聚,可区不溶液和胶体。 1〕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那么无这种现象。 2〕加入与分散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无明显现象,而胶体会产生凝聚。 〔三〕胶体的制备方法 制备溶胶的必要条件是要使分散质粒子大小在lnm~100nm之间。由于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固体系,在制备过程中还要加入稳固剂〔如电解质或表面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原那么上有两种,一是使固体颗粒变小的分散法,一是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体的凝聚法。 常用的分散法有研磨法、胶溶法等。研磨法是把粗颗粒的固体放在胶体磨中研细,在研磨的同时要加入明胶等稳固剂。胶溶法是通过向新生成并通过洗涤的沉淀中加入适宜的电解质溶液作稳固剂,再经搅拌,使沉淀重新分散成胶体颗粒而形成溶胶,这种过程称为胶溶作用,如在新生成的Fe〔OH〕3沉淀中,加入少量FeCl3稀溶液可制得Fe〔OH〕3溶胶。 凝聚法有多种方法,应用也比分散法广泛,要紧可分为化学反应法、改换溶剂法等。所有反应,如复分解、水解、氧化还原、分解等,只要能生成难溶物,都能够通过操纵反应条件〔如反应物浓度、溶剂、温度、pH、搅拌等〕用来制备溶胶,这些被称之为化学反应法。例如: 〔1〕利用水解反应 教材中介绍的Fe〔OH〕3溶胶的制备,利用的确实是FeCl3的水解反应: FeCl3〔稀溶液〕+H2O Fe〔OH〕3〔溶胶〕+3HCl 假如将碱金属硅酸盐类水解,那么可制得硅酸溶胶: Na2SiO3〔稀溶液〕+2H20H2SiO3〔溶胶〕+2NaOH 〔2〕利用复分解反应 可用稀的AgNO3溶液与稀的KI溶液的反应来制备AgI溶胶: AgNO3〔稀溶液〕+KI〔稀溶液〕AgI〔溶胶〕+KNO3 〔3〕利用分解反应 把四羰基镍溶在苯中加热可得镍溶胶: Ni〔CO〕4Ni〔溶胶〕+4CO 〔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胶体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胶体 一、单选题 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三模]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没有丁达尔效应 B.石油裂解制取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不涉及化学变化 C.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金属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中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Fe(OH)3胶体B.氯化钠溶液C.盐酸D.硫酸溶液3.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应 B.氢化钙的电子式是:Ca2+[∶H]2– C.目前,元素周期表已经排满,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8 D.直径为20nm 的纳米碳酸钙属于胶体 4.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湿润的红色布条遇氯气褪色 B.紫色酸性KMnO4溶液通入乙烯气体后褪色 C.浅黄色Na2O2固体露置于空气中逐渐变为白色 D.棕黄色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变红褐色 5.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泥水B.氯化铜溶液C.溴蒸汽D.淀粉溶液6.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汽车尾气的危害性。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受紫外线作用可产生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其中某些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烟雾是一种固溶胶,其分散剂是空气B.O2和O3是氧的两种同素异形体C.反应I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7.某学生以铁丝和Cl2为原料,进行如图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所涉及的物质均为电解质B.实验②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实验③可以制得Fe(OH)3胶体D.实验③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8.下列物质属于胶体的是() A.食盐B.豆浆C.酒精D.BaSO4 9.实验室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液,其装置如图所示。Na+与Cl-能穿过半透膜进入烧杯,而淀粉高分子则留在半透膜袋中。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与渗析操作的原理相似的是 A.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溴和水 B.用层析的方法分离溶液中的Cu2+和Fe3+ C.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甲醇和乙醇 D.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碳酸钙固体和氯化钙溶液 10.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总结溶液与胶体

考点十四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熔剂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 3.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 程: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如: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的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未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等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例1](2011·眉山市)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加入的CaO会与水反应生成Ca(OH)2,不仅消耗了溶剂水,并且 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当溶液的温度等于200C时,肯定 会有溶质Ca(OH)2析出,所得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B 考点十五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溶液和胶体.

第二章溶液和胶体 § 2- 1溶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 2?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3?掌握溶液的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4?掌握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 1?各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间的换算。 2?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基本单元”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教学时数:2学时 六、教学过程: (一卜分散系 概念: 分类: (二卜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n) 重点讲“基本单元”,举例后让学生练习。 2?物质的摩尔质量 3?物质的量的计算 (三)、溶液的组成量度 1?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 强调:无量纲,不能用基本单元表示。 2?质量浓度 3?物质的量浓度C B 一般地,有Q B = 1C B

a 4?质量摩尔浓度b B 1kg溶剂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溶质 B的质量摩尔浓度。 对于浓度较稀的水溶液来说,b B~ C B (四)、有关计算 例2- 1已知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 mL —1,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6.0%,试计算c(H2SO4)及c(l H2SO4)。 2 例2 —2欲配制c( H2SO4)=0.10mol L -1的溶液500mL,问应取密度为 1.84g mL 1质量分数为2 96.0%的硫酸多少毫升?如何配制? 例2 —3 有一质量分数为4.64%的醋酸,在20C时,p= 1.005g mL — S求其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五)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对于任意反应: aA + bB = cC + dD 若各物质的基本单元分别为aA、bB、cC、dD,则: n (aA) = n (bB) = n (cC) = n (dD) 例2—4 有一种未知浓度的 H2SO4溶液20mL,如用浓度为c(NaOH)=0.100mol ? L —1的溶液25mL恰好中和完全,试问 c ( 12H2SO4)为多少? 七、小结: 1.认真领会“基本单兀”。 2.正确进行各物理量的换算。 3.在解题中始终贯穿“等物质的量”的基本思想。 § 2 —2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胶体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通常规定胶体颗粒的大小为1-100nm(直径) 2.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是溶胶(也称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液溶胶)。 气溶胶:云雾,青烟、高空灰尘 液溶胶:泡沫,乳状液,金溶胶、墨汁、牙膏 固溶胶:泡沫塑料、沸石、冰淇淋,珍珠、水凝胶、红宝石、合金 第二章 一.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2.胶体的制备方法:(1)凝聚法(2)分散法 二.溶胶的运动性质 1.扩散:过程为自发过程 ,此为Fick第一扩散定律,式中dm/dt表示单位时间通过截面A扩散的物质数量,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m2/s,D越大,质点的扩散能力越大 扩散系数与质点在介质中运动时阻力系数之间的关系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R为气体常数) 若颗粒为球形,阻力系数=6(式中,为介质的黏度,为质点的半径)故,此式即为Einstein第一扩散公式 浓度梯度越大,质点扩散越快;就质点而言,半径越小,扩散能力越强,扩散速度越快。 2.布朗运动:本质是分子的热运动 现象: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 由于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因此就单个粒子而言,它们向各方向运动的几率是相等的。在浓度高的区域,单位体积的粒子较周围多,造成该区域“出多进少”,使浓度降低,这就表现为扩散。扩散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而布朗运动是扩散的微观基础 Einstein认为,粒子的平均位移与粒子半径、介质黏度、温度和位移时间t之间的关系:,此式常称为Einstein-Brown位移方程。式中是在观察时间t内粒子沿x轴方向的平均位移;r为胶粒的半径;为介质的粘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沉降

胶体溶液解析

第四章胶体溶液 第一节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或分散相;能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叫分散剂或分散介质。 分散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体系叫胶体分散系。 第二节溶胶 溶胶是胶体溶液的简称,其分散质粒子(胶粒)的大小在1nm~100nm之间,是由大量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聚集体,在分散质和分散剂之间存在有相界面。溶胶具有高度分散性、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由此导致了溶胶在光学、动力学和电学等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一、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在暗室中,用一束聚焦的光束照射溶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溶胶中有一道明亮的光柱,这种现象称为丁铎尔现象。 (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溶胶粒子时刻处于无规则的运动状态,因而表现出扩散、沉降等与胶粒大小及形状等属性有关的运动特性,称之为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 布朗运动:溶胶的胶粒,在介质中不停地作不定向的、无规则的运动现象,称为布朗运动。由于分散介质的分子从各个方向以不等的力撞击溶胶粒子,胶粒在每一瞬间受到碰撞的合力大小和方向不同,所以胶粒处于不停的无秩序运动状态。 2. 扩散:当溶胶中的胶粒存在浓度差时,胶粒将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胶粒的扩散。溶胶粘度越小,浓度差越大,温度越高,

越容易扩散。 3. 沉降:溶胶粒子受重力作用逐渐下沉的现象称为沉降。溶胶胶粒较小,扩散和沉降两种作用同时存在。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使胶粒向上扩散,另一方面由于重力作用使胶粒向下沉降。当扩散和沉降这两种相反作用的速度相等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称为沉降平衡。平衡时,胶粒的浓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 (三)电学性质 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溶胶粒子在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例如,在一个U型管中注入棕红色的Fe(OH) 3溶胶,小心地在Fe(OH) 3 溶胶上面 注入适量的NaCl溶液。然后分别插入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负极一端的棕红色界面上升,正极一端的棕红色界面下降。结果表明,这种溶胶的胶粒带正电,向负极移动。图示如下: 实验证明,大多数金属氢氧化物溶胶的胶粒带正电,称为正溶胶;大多数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硅胶、金、银等溶胶的胶粒带负电,称为负溶胶。研究电泳现象,不仅有助于了解溶胶的结构及其电学性质,而且在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核酸等物质的分离和鉴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课堂练习:要求背诵丁铎尔现象、布朗运动、扩散、沉降和电泳的概念。 二、溶胶的结构 (一)胶粒带电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溶胶的电学性质,表明胶粒带电。胶粒带电有两种主要原因: 1. 胶核界面的选择性吸附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分散质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溶胶粒子中的胶核(原子、离子或分子的聚集体)具有吸附其他物质而降低其界面能的趋势,通常会选择性地吸附分散系中与其组成类似的离子,使其界面带有一定量的电荷。例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化学反应式为:

胶体(知识点+例题+练习)

胶体 【教学目标】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常见胶体、胶体的制备、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重点】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知识点+例题】 一、分散系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1)三类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是由它决定的。同种分散质在不同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溶于水得溶液,溶于酒精得胶体。 (2)液体分散系的稳定性质 ①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溶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直径<1 nm)的形式自发地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 因为分散质粒子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粒子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或沉淀,故表现出浑浊、不稳定、不透明、不均一的外观特征。 ③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胶体粒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3)胶体与溶液的外观相似。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1 nm 1 nm~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高 分子 巨大数目分子的集合 体 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有的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介稳体系 不稳定 能否透过 滤纸 能 能 不能 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是否有丁 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能否发生 电泳现象 不能 能 不能 实例 饱和NaCl 溶液、澄清 的石灰水 豆浆、牛奶 泥浆水、Ca(OH)2的悬 浊液 二、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 ~100 nm 之间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2.胶体的分类 (1)按分散剂????? 液溶胶 如:Fe(OH)3 胶体,分散剂为液体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分散剂 为固体 气溶胶 如:烟、雾、云,分散剂为气体 (2)按分散质? ???? 分子胶体 如: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 粒子胶体 如:Fe(OH)3胶体 3.Fe(OH)3胶体的制备注意要点 (1)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氯化铁饱和溶液而不能用氯化铁稀溶液。原因是若氯化铁溶液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FeCl 3饱和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 沉淀而无法得到Fe(OH)3胶体。 (3)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发生聚沉。 (4)往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原因是长时间加热将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5)要边加热边摇动烧杯,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Fe(OH)3胶粒碰撞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胶体电泳深度解析

一、胶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关于胶体的结构,一般认为在胶体粒子的中心,是一个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固体颗粒,叫做胶核。在胶核的表面常常吸附一层组成类似的、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当胶核表面吸附了离子而带电后,在它周围的液体中,带相反电性的离子会扩散到胶核附近,并与胶核表面电荷形成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由两部分构成: (1)吸附层 胶核表面吸附着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又吸引了一部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简称反离子),形成吸附层。 (2)扩散层 除吸附层中的反离子外,其余的反离子扩散分布在吸附层的外围。距离吸附层的界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小,到了胶核表面电荷影响不到之处,反离子浓度就等于零。从吸附层界面(图中虚线)到反离子浓度为零的区域叫做扩散层。 吸附层的离子紧挨着胶核,跟胶核吸附得比较牢固,它跟随胶核一起运动。扩散层跟胶核距离远一些,容易扩散。通常把胶核和吸附层共同组成的粒子称为胶粒,把胶核、吸附层和扩散层统称为胶团。 二、胶体为什么会带电? 胶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胶体是高分散的多相体系,具有巨大的界面(总表面积),因而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有选择地吸附介质中的某种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粒。 这里以AgI胶体为例来说明。包围着AgI胶核的是扩散双电层(吸附层和扩散层),胶核和吸附层构成了胶粒,胶粒和扩散层形成的整体为胶团,在胶团中吸附离子的电荷数与反离子的电荷数相等,因此胶粒是带电的,而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式中的m是AgI分子数,m的值常常很大,n的数值比m小得多;(n-x)是包含在吸附层中的反离子数;x为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数。 由于胶核对吸附层的吸引能力较强,对扩散层的吸引能力弱,因此在外加电场(如通直流电)作用下,胶团会从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分裂,形成带电荷的胶粒而发生电泳现象。带电的胶粒向一极移动,带相反电荷的反离子向另一极极移动。因此,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三、胶体应该带什么电?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法扬斯规则表明: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讲解学习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 况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 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 4.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 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 胶体电性 (1)正电: 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如 Fe(OH)3 ,Al(OH)3 ,Cr(OH)3 ,H2TiO3 ,Fe2O3 ,ZrO2 ,Th2O3 (2)负电: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如 As2S3 ,Sb2S3 ,As2O3 ,H2SiO3 ,Au ,Ag ,Pt.(另外土壤胶粒子也带负电) (3)不带电:像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一类的高分子胶体粒子是不带电的. (4)胶体粒子可以带电荷,但整个胶体呈电中性 聚沉(Coagulation). 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某种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胶粒间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稳定. 因此,要使胶体聚沉、其原理就是: 中和胶粒的电荷或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微粒一般带正电荷, 非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胶体微粒一般带负电荷, 很多有机物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硅酸胶体带负电荷 Soul丶0152 2014-09-29 追问: 那氢氧化铁为什么带负电 追答: 氢氧化铁带的是正电 追问: 我们答案上说氢氧化铁胶体带负电 追答: 胶体粒子的电性判断没有绝对的标准,咱说的都是一般情况,氢氧化铁胶体一般都是带正电,你说的这个题是不是有特别说明在什么样的溶液中,或者其他条件胶体粒子的带电: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法扬斯规 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在高中制备氢 氧化铁胶体的实验中,操作是向沸水中加入FeCl3溶液,由于Fe3+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OH-浓度较小,溶液中部分Fe(OH)3和HCl起反应: Fe(OH)3+HCl==FeOCl+2H2O FeOCl电离为: FeOCl==FeO+Cl FeO是与Fe(OH)3组成类似的离子,所以被优先吸附使Fe(OH)3胶粒带正电;如果在碱 性环境下,则可吸附OH-带负电。由此,我们常说的氢氧化铁胶体带正 电,是由于制备胶体的实验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而非氢氧化铁胶体一定带正电。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胶体: 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亦是研究对象),分散相可以是一相和多相,粒子大小通常为10-7~10-9m之间. 胶体的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 表面能δ:恒温恒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单位J·m-2。 表面张力δ:单位长度液体表面的收缩力,单位N·m-1(或mN·m-1) l aplace方程:球面,则R1=R2=R,ΔP=2σR 柱面,则R1=R,R2=∞,ΔP=σ/R 球形气泡,且R1=R2=RΔP=4σ/R 表面过剩:界面相与体相的浓度差。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θ。 Gibbs吸附公式:(双组分体系) 固体表面张力:新产生的两个固体表面的表面应力之和的一半。 固体表面能:指产生一平方厘米新表面所消耗的等温可逆功。 Lau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因而分子脱附不受周围分子的影响。只有碰撞在空间表面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单分子层吸附)。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相同。 BET理论的基本假设: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同层分子(横向)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在吸附和脱附时不受周围同层分子的影响。②物理吸附中,固体表面与吸附质之间有范德华力,被吸附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即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极性的影响;温度:溶液吸附也是放热过程,一般T上升,吸附下降;溶解度:吸附与溶解相反,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同系物的吸附规律一般随C-H链的增长吸附有规律的增加和减少。Trube规则;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同一类吸附剂由于制备条件不同,表面活性相差很大,吸附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混合溶剂的影响,色谱法中使用混合溶剂,洗提效果比单纯溶剂好,若自极性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等温线界于两单等温线之间;若自极性不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吸附量比任何单一溶剂中少,混合溶剂极性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不同;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9、盐的影响,盐的存在通过影响溶质的活度系数、溶解度、溶质的电离平衡而影响吸附。 高分子溶液中的吸附一般特点:吸附高分子是可溶的,因而是线性的。且一般高分子是多分散的,吸附与自多组份中的吸附相似。;同一界面上由于高分子有多种构型,所以吸附平衡时间长。描述高分子吸附状态需要参数很多,建立模型困难不易定量处理。T上升,吸附量上升,这与其它吸附不同。吸附膜厚。吸附高分子可以被其它高分子所取代,即产生交换吸附。吸附平衡后,用同一种溶剂稀释,可产生脱附。 离子选择性吸附:极性吸附剂在多种离子混合溶液中,表面出对某种离子吸附的选择性,即某种离子吸附较多,某种离子吸附较少的吸附现象。 离子交换吸附:一种离子被吸附的同时,从吸附剂表面顶替出等当量的带同种电荷的另一种离子。特点:同电性离子等电量交换、离子交换吸附是可逆的,吸附和脱附速度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吸附速度较慢,吸附平衡需要时间。 离子交换吸附的强弱规律:带正电的吸附剂容易吸附负离子,反之亦然,溶液中离子浓度相差不大时,离子价数越高,越易被吸附、同价离子在同样条件,离子半径越小,水化能力强,水化膜厚,吸附能力弱。、常见的阴、阳离子交换吸强弱。 L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