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了算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了算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了算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

了算

成功的人只需具备两种能力:预测危机的能力和前瞻趋势的洞察力!

012018年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吗?

最近针对2018到2019年会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预言越来越多。这些预言最主要的依据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缘起,导致整个世界经济进入危机。2008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离我们最近的这两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是10年为一个周期,到2018年正好又是10年,这些预言者据此推理,全球经济危机在2018年或者是2019年会再次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对有些人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但是,我个人认为按照周期来预测危机并不精准,不过,我也知道有极少数人他们凭接自己独特的技能,的确能提前预知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且采取措施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公司和个人的财富迅速增长到达了顶峰。02这两个人凭什么成功预测全球经济危机

在中国和美国就有这么两个人,他们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不仅化解了危机给公司和自己带来的影响,而且“转危为机”成为各自领域的世界

第一。

这位美国人叫瑞·达利欧,是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很多公司遭受重创,甚至倒闭,但是,桥水因为瑞·达利欧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在其它公司亏损的时候,反而盈利不断增加。现在桥水管理资金超过1 500亿美元,年盈利超过450亿美元。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瑞·达利欧也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另外一位是中国人,叫曹德旺。曹德旺是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目前公司不仅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为首的汽车业也受到重创。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因为曹德旺成功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而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汽车不行了,但是福耀的汽车玻璃却非常热销。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获得有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

中美两位企业家都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们能不能成功预测下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呢?2018年到底会不会

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呢?

要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先看这两位企业家是如何预测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03瑞·达利欧:“原则”让我预测出世

界经济危机!

2007年,瑞·达利欧发现一场债务泡沫即将发展到崩溃点,因为偿债成本的增速正在超过预期现金流的增速,而各国利率已接近于零,所以瑞·达利欧认为各国央行将难以像在以前几场衰退中那样,采取足够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扭转经济下滑趋势。而这在历史上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前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在桥水公司的配合下,瑞·达利欧拿起历史书和旧报纸,比较之前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最严峻的担忧:势必会发生的情况是,大量的个人、企业和银行将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同时美联储将无法通过降息缓解债务危机的冲击。于是,瑞·达利欧第一时间去华盛顿找美国财政部和白宫的人谈。但是,尽管他们的态度礼貌,但在他们看来,瑞·达利欧说的情况是耸人听闻,尤其是因为所有外在的迹象都显示经济似乎一片繁荣。在瑞·达利欧看来绝大多数人没有深入考察他们的推理和计算就将其否定了,这也让美国错过了最好调整避免金融危机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最好时机。在瑞·达利欧拜访白宫后不久,贝尔斯登公司倒闭,但这并没有引起华盛顿方面和市场以及大多数人的太大担忧,尽管这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直到6个月后的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时,所有其他人才看清了事态。那时,多米诺骨牌已经开始飞快地倒下,损失已经无法避免了。而桥水

公司却独善其身,尤其是他的投资业务,2008年公司的旗舰基金业绩增长超过14%,而很多其他投资者的损失超过30%。那么,瑞·达利欧到底有什么秘诀能够预测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呢?其实,时任纽约联储主席蒂姆·盖特纳也有这个疑问,于是他要求见瑞·达利欧。在一次午餐会上,瑞·达利欧在他面前分析了数据,而瑞·达利欧正是依据这些数据得出经济危机将要发生。蒂姆·盖特纳听后,脸真的变白了,他问瑞·达利欧这些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瑞·达利欧说:数据都是公开的,我们只是将其汇总,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审视。格局决定一切迟忠波:“独特的角度进”恰恰是瑞·达利欧精准预测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的“原则”。作为决策者做决策的原则是,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拍板。而无论是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和少数人商量,其实都是在变换角度来认识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花板和玻璃门,我们看问题也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会让我们只能认识问题的一部分。事实上,因为角度的原因,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真正看清问题的全部真相和本来面目,只能接近问题真相。

多换换角度,你才能更接近问题的真相,这样你才能提前做出决策,把危机化解。04曹德旺:我通过观察天象预测经济危机!

2006年12月,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就像一阵冷风扑面而来,

令曹德旺直打寒战,此时的曹德旺意识到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即将发生。曹德旺说,这实实在在考验了我的智慧与我的管理能力,经过反复计算缜密考虑,我认为要开展一场自救运动而且要立即行动刻不容缓,要和危机进行时间赛跑。曹德旺马上向全体员工发出了警告,并出台四项措施。第一,抓紧在建工程扫尾,停止一切扩张性再投资,促进现金回流。第二,全面清理应收账款,控制销售信贷规模,严控风险。第三,做好足够思想准备,必要时关闭的效益不好和亏损企业。第四章,开展一场旨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全员培训,推动精细管理。虽然已经做了大量应对经济危机的准备,但是,2007年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却一片大好,并没有出现曹德旺预测的危机,甚至连一点迹象都没有,公司很多人开始懈怠,甚至有人觉得曹德旺杞人忧天。曹德旺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一种假象,越是如此,危机一旦爆发其危害性更强,因为人们没有丝毫准备。于是,2007年11月曹德旺在公司内部杂志《福耀人》发表了“一叶知秋“的文章,他在文中写到:今秋连续数年的全球经济高增长,我国GDP增长更有望超过10%,捷报频传,凯歌阵阵,但只要聚神倾听,亦不难听出凯歌声中的些许不和谐,比如美国次级按揭失控引发全球危机四伏。凯歌声中夹杂着的阵阵杂音,有如秋季的落叶,预言着冬天即将到来,预示着我们需要经受严寒的考验。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危

机,曹德旺要求公司和员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全员培训,旨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第二,创新技术,改革流程;第三,全面推动以提升质量为目的之精益管理;第四,积极开展反浪费,降成本活动。在文章最后,曹德旺信心满满的说:“我们福耀人,在经历了这样的修身与进补后…即将到来的冬天,依然美丽。“的确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绝大部分企业都巨亏,但是福耀却实现逆转,而今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车玻璃制造公司。那么,曹德旺是依靠什么判断出世界经济危机即将爆发呢?曹德旺说,我们祖先告诉我们,办法是观天象,这里的天象不是仰望天空看天象,而是注意观察自己周遭的情况,并收集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推演做出正确的判断,预测出未来的走向。很多信息存在于宏观层面中,因此常常会被人们忽略,但我很聪明,我喜欢看各类报刊杂志,每天上下班来回的路上,我也喜欢听车载收音机播报的新闻。看到听到的这些来自各类媒体的各类信息,经过收集分析,成为我观天象的依据。另外,曹德旺也经常会与他管辖区内的政府人员聊天,从中了解辖区这些小微企业现状。2007年,当地的干部告诉他几乎每天都有企业蒸发掉,有的一夜之间老板跑路了,还有的企业蒸发了政府都不知道,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有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征兆已经很明显了,一场世界经济危机正在逼近。后来有记者问曹德旺,你是怎么预知世界经济危机要

发生? 曹德旺说:任何事有因就有果,看到因也就知道果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看到那些因。认真的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05《心若菩提》+《原则》

非常的巧合,两位老人分别都写了一本书,而他们判断世界经济危机更多的智慧都在下面这两本书里了。曹德旺先生的书《心若菩提》

瑞·达利欧先生的新书《原则》两位老人,都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有句话说得好,人之已老,其言也善。我想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拥有巨额财富,他们已经到了古稀,他们写书并不是为了去牟利,也不会是图名。

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原则分享给世人,减少失败和危机的发生。让我们像两位可爱、可敬的古稀老人致敬!格局决定一切迟忠波: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也就是说下一个全球性经济危机一定会到来。但是,海恩法则也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必然有几十次次轻微事故和几百起未遂先兆以及上千起隐患。两位老人通过细微的观察世界的变化,归纳出他们自己的经验和原则,加以运用就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那么,他们的这些原则和经验,到底能不能成功地预下一个金融危机?2018年究竟会不会出现全球经济危机呢?恐怕这

需要你从他们的书中寻求答案,或者你从他们在最近的发言当中或者是内部讲话当中去寻求答案。当然,你也可以和两位老人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智者,寻找出自己的经验和原则,去成功预测人生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成为永远不败的王者!★【感恩回馈读者】阅读本文后留言点赞排名前10的读者,将赠送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的定价为98元的《原则》图书一本。排名以文章首发后三天数据为准。

★【致谢】文章中部分内容来自《心若菩提》和《原则》,在此向作者曹德旺先生和瑞·达利欧先生致谢。★【声明】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供职单位无关。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探讨解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讨,从多方面分析国际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选择目录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5 2.1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 5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6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7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7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9 第四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1 4.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 11 4.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12 4.3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点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前言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

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郑联盛(中国财政部)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AIG被国有化,高盛和摩根转型银行控股公司。美国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绎了全球金融历史的一次重大“金融海啸”。 实际上,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新一轮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一次流动性危机,也是一场信用危机。大萧条是一次严重的银行危机和偿付危机,更是一次破坏性极大的经济危机。比较之下,两者都是系统性危机,但到目前新一轮金融危机尚未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发展还存在重大变数,是否会演化为经济危机,现在还不得而知。通过对大萧条和当前危机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危机演进历程的认识,以及如何妥善应对金融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相似性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乃至全球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虽已过去70多年,但对危机的研究仍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比大萧条和本轮金融危机,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泡沫是两次危机的引爆点 大萧条爆发初期,房地产市场生产过剩,而且所有住宅中大约一半被抵押;其后,大规模的违约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1]在1934年1月美国《城市住宅金融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2个城市中,自有房屋抵押贷款的违约比例均超过21%,其中,超过一半的城市,违约比例超过了38%,克里夫兰甚至高达62%(Bernanke,1983)。当时美国经济除1920-1926年的土地泡沫之外,1925后美国股市泡沫迅速成长,不到四年时间,标普综合指数上涨了3倍多。 而本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就是众所周知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泡沫(何帆和张明,2007)。美联储持续降息和贷款标准的放松,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2001年美国次贷总额占抵押贷款市场总额的比率仅为5.6%,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到20%;无需或可较少提供财务资料的房贷自2001年的28.5%上升到2006年的50.8%。 2.两次危机的破坏力极大 1930—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金融体系最艰难、最混沌的阶段。1933年3月,银行破产达到高潮,银行体系瘫痪,违约和破产程度严重,影响了除联邦政府之外的几乎所有借款人。1930年11月—12月,第一次银行危机爆发;1931年夏天,金融恐慌演化为经济衰退;1933年3月,银行“休假”,整个银行体系陷入瘫痪;直到1933年—1935年,罗斯福新政之后,重建金融体系,经济才缓慢复苏。1930—1933年,每年银行倒闭的比例分别为5.6%、10.5%、7.8%和12.9%,到1933年年底,坚持经营的银行仅为1929年的一半强,美国的银行数量从25000家减少到不足15000家(Bernanke,1995)。 另外一方面,大萧条的破坏力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上,即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活动从1929年中期到1933年初持续衰退。工业产出下降了37%,价格下降了33%,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而名义的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了一半以上。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并在20世纪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恩格尔曼等,2008)。[2]新一轮金融危机,截至2008年6月底,已经产生了117家“问题银行”。随着“两房”被接管,雷曼、美林倒下,AIG被国有化,华惠银行破产,可能还会有上百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让美国付出将近3万亿美元的代价,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以上(Roubini,2008a)。另外,鲁比尼(Roubini,2008b)警告称,在实体经济方面,占全球GDP约55%的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不能排除系统性失败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对照美国1987年储贷危机、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以及1991年北欧危机的经验看,美国次贷危机在集中爆发告一段落之后仍将经历两年的经济下滑,至少要到2010年企稳。从政府救援的角度出发,政府推出救市之后,经济仍要平均下滑或者衰退两年(申银万国,2008)。 3.危机的爆发和金融部门非审慎行为密不可分 大萧条和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非审慎经营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美国的银行业是由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曾几何时,金融学课堂上《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寓言故事被奉为经典案例,它讲述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通过贷款不仅提前享受了房子,而且临终时也可以将房子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中国老太太拼命攒钱到老时由于货币贬值、房价上涨原因不一定买得起房子,而且重要的是她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这个案例足以佐证美国金融高度发展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神话,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到位、全球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外,华尔街金融精英们所谓的金融创新也直接导致了危机的蔓延与升级,而这些金融精英们大多来自美国有名的商学院,受过正统的金融教育,可以说美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缺陷对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奉为经典的美国金融教育模式、理念重新审视,为中国金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

美国1929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整理精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 素材汇编 0930 0732 “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的变革)……”,奥巴马2015年的振臂一呼为气氛低迷的美国社会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重振增长”,夏季达沃斯年会2015年9月的振臂一呼,让1400余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寻找世界经济新的方向,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亚洲和中国 在达沃斯宴会厅的中央,有一个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由大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邀请穿梭其间的参会嘉宾、媒体人员、陪同人员乃至志愿者,对着摄像头说上几句观点看法。这并不是一个自我形象展示,而是论坛组委会特别准备的一个辩论,题目是《中国能否引领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已经邀请了500多人参加讨论,大家非常热情踊跃,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亚洲’、‘中国’。”视频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亚洲力量、中国元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会场上反复地上演着,甚至连《中国绿色科技报告》和《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关中国的结论,也落脚在“快速增长”上。 “今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9%,明年会达到10%,”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David Michael)回答《中国经济周刊》提问时先用数字说话,“中国有着广大的消费者,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些原因都在短期之内促使中国经济较快的恢复过来。所以,我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个机遇,会催生出新的明星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中国经济抱有乐观的看法。”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而非消费拉动。如果中国能继续扩大13亿人的消费,逐步解决经济结构中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还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变得更均衡,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具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其实早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前夕,美国《新闻周刊》曾出过一期特刊《为新世界书写规则》,专门刊登中国空调生产企业和印度的纺织厂的图片,暗示出全世界的经济势力正在朝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所谓的“金砖四国”,而中国和印度的作用和位置尤为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5-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详见本刊9月7日出版的第35期封面报道),中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08年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

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08年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 02班—05组—徐兴山 一、两次危机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指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危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并演化成全球信贷危机。其实质是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 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信贷紧缩影响各行各业,从银行业到汽车业,再到资源类行业。随之而来的是失业率上升、住房价格下跌、消费者捂紧钱袋。楼市泡沫破灭是这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造成了一代人经历的最严重信贷危机。 2011年美债危机 美国债务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而直接导火索是14.29万亿美元美政府债务上限在今年5月16日被突破,奥巴马政府迫切需要国会提高债务上限,但是美国众议院提出政府大规模削减开支为提高上限的条件,致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引发了美国政府债务可能违约的危机。 但就在美国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惊险躲过历史上首次债务违约3天之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2011年8月5日晚被标准普尔公司拉下AAA级最高台,从保持了70年之久的3A首次下调到AA+。这更加重了市场对美经济增长乏力的忧虑情绪和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对中国而言,美国继续大规模发债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对于中国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将继续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目前面临着内生和外部输入两方面的通胀压力。调降债信评级可能不仅让美国政府借贷成本增加,其它国家、企业及消费者也将受到池鱼之殃,因为美国公债是许多贷款的基准指标。 二、两次危机下证券市场表现 2008年全球股市表现 受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全球股市出现了暴跌。 道琼工业指数2008年收挫33.8%,创其有史以来第三差年度表现,仅次于1931年和1907年。为1931年来最大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大跌38.5%;Nasdaq指数重挫40.5%,为历来最大年度百分比跌幅。2008年11月20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触及11年低点,令许多美国人逾10年的回报灰飞烟灭,而在仅仅13个月前,该指数还曾登上历史高位。 而2008年的中国A股市场同样从2007年的牛市盛宴转为超级熊市,沪深两市分别以65.39%和63.36%的巨大跌幅进入全球股市跌幅排行榜的前五位。 2010年以来,随着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政府先后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主权债务,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部分欧盟成员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准普尔更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虽然美国国会在最后一刻通过了上调美国债务上限的法案,暂时稳定了全球经济,但是现阶段愈演愈烈且呈蔓延趋势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给全球经济的复苏蒙上了阴影。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中国经济,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如何在确保自身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承担起更多的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率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欧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019 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十一年。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在十余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本次话题:一,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所作的反思和展望。 第一部分: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此次危机从金融领域始发,逐渐演变成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次堪比1929 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无数对资本主义抱有迷信和幻想的人重新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原来资本主义只能带来对自由和财富的虚幻承诺,危机到来时,劳动者只会被无情抛弃。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金融危机结束到经济复苏这之间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如同后现代是一样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各国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阻碍。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力求从贸易关系中进行改革。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给经济有效且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逐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2008年11月到2017年6月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9个成员国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2254 项。此外还有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战略,英国在20 1 6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退出欧盟,以及在欧洲甚嚣尘上的“反移民”浪潮。 二、“再工业化”战略受宠

1929与2008经济危机比较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1929与2008经济危机对比及启示 土地资源管理2011-2 谢伊梦 20116993 摘要: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周期性。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都是由美国爆发。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理论,总结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关键词:经济危机比较异同点启示 正文: 1、1929经济危机与2008经济危机异同点对比 1.1 危机发生的状况 1.1.1 1929~1933经济危机发生状况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以后又程度不同地席卷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

警惕后金融危机时期七大风险治理趋向

警惕后金融危机时期七大风险治理趋向 风险,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负面和消极的。实在,它是中性的,是一种客观存在。风险是本钱也是利润,可以成为资产,也可以会成为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它既可以带来利润也可能带来亏损。因此,对待风险应该像对待资产、货币一样进行治理。从目前来看,经济复苏中(后危机时期)的七大风险值得警惕,也值得关注。 风险的重心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转移 尽管对进进海啸的成因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既有宏观政策的失误(如长期低利率政策等),也有微观因素的失控(如放任监管与贪婪成性)。 假如我们设定,某些高度失衡国家在金融海啸形成期是由于微观风险治理的题目占60%,宏观风险治理因素占40%。那么,到了后危机时期,经济开始复苏,风险治理呈现了“倒4/6比”的现象,即微观风险治理因素占40%,宏观风险治理因素占60%,这警示我们,在关注和强化当前微观风险治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宏观风险治理的渗透和掌控。这完全是由这场史无前例的新世纪新危机的特殊性和进进中后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财富风险由富裕人群向中产阶层、低收进人群转移

危机前期,超级富裕人群的资产急剧缩水,2008年全球“超高净值个人”(定义为至少拥有3000万美元可用于投资的富裕人士)的数目缩减了近25%,仅余7.8万人。经历了一年的银行危机、政府纾困和股市暴跌之后,这些超级富豪的净财富总额缩水了24%。“高净值个人”(不包括自住房产与收躲品的财富总额为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的境况也很糟糕,总资产缩水19.5%,总人数减少了15%。 到了危机中后期,由于经济进进了高位回调阶段,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市场供求压力增大,股市、房市经历了全面价格调整,中小企业家开始重新配置资产,中产阶级也将进进财富的重组时期。他们或格外谨慎,严防被重新洗牌,或格外活跃,生怕错过富翁新机会。同时,低收进人群的社会不公平和资产动荡感回增加,此时金融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 人们对财富渴看的本能,往往会导致危机的忘记症。从中期来看,我们预计投资者将重燃对创新型资产治理产品的爱好。通常,经济低迷和经济复苏时期都会出现新型资产治理产品,而经济复苏时期的发展形势更加迅猛一些。 风险的形态从信用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 危机前期,由于证券化信贷模式复杂程度的加深,使得信贷证券和衍生品交易异常活跃,终极导致了华尔街的沦陷,雷曼、美林、花旗、汇丰这类超级航母和向来守旧的欧洲银行纷纷中招落马。导致危

2008年金融危机与2011年经济危机比较

美刊载文指出——2011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区别 经济参考报2011-10-11 08:40:38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不久前发表一篇文章,题为《2011年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这一次不一样》,主要分析了5方面的不同。 该文章指出,两次危机之间的第一个重要区别与处于每次风暴中心的“有毒资产”的性质有关。2008年,银行之间的短期贷款——从许多方面看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生命线——利用对愚蠢的投资可能造成贷款合作伙伴破产的担心。美国财政部承认,为了让信贷再次流动,必须把坏账清除出这个体系。 目前,解决办法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目前处在危机中心的坏账已经公开。如今,银行间贷款就像2008年底一样正在收紧,不是因为金融机构在提防抵押贷款方面的糟糕投资,而是因为它们担心对政府本身的糟糕投资。 两次危机之间第二个相关区别是地理上的。2008年,危机的中心是一个国家,而目前危机的根源是有17个成员的欧元区。3年前,美国的决策者只需要自己讨论适当的应对措施;如今,欧洲有预算盈余的经济体的决策者与存在赤字的经济体的决策者,因截然不同的优先选择互相争斗。因为欧元区自己都无法达成一致,七国集团无法达成协调的行动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2008年的危机让决策者大吃一惊,而且突然达到了最低点。虽然有一些预警迹象——即那年春天贝尔斯登公司破产——但是当雷曼兄弟公司也破产时,世界领导人基本上是毫无防备的,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波。决策者没什么时间做出反应,当然也没有时间就适当的应对措施争论不休。在国际上,二十国集团的紧急会议在数周内召开,做出了强有力的集体反应。 相反,目前的危机是缓慢发展的。如果说2008年的危机像遭受水刑的话,那么2011年的危机就像坐水牢。其症状是逐渐显现的,使政治家有时间去争辩、停止、只同意下一个权宜之计,只要能把问题再拖延一两个月。这一点在欧元区解决好几个成员面临的债务危机时最明显。它们没有达成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大胆的办法,而是逐步采取行动,只同意采取防止近期内主权债务违约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行动。在国际上,同样的方法似乎很普遍,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观望态度。简而言之,发展缓慢的危机让人缺乏紧迫感。 同样与2008年不同的是,2011年的危机因为债务和赤字问题上的政治斗争而复杂化。虽然债务程度3年前就成问题,但并没有高度政治化。如今,从雅典到华盛顿,关于不可持续公共债务的长期担忧压倒了对增长停滞和二次探底可能性的近期担心。在欧洲,这已经使加强对预算纪律的集体监督的呼声压倒了深化经济治理的需要。在华盛顿,类似的变化推动着美国的“债务危机”。 当然,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必须得到控制,欧洲加强预算纪律是非常好的目标。但是寻求这些目标不应影响这些国家阻止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的行动。专注长远已经使决策者看不到正在迫近的信贷危机、乏力的增长和高失业率。 最后,央行——正是这些经济决策者最熟练地应对了上一次危机——已经没有其他应对办法的事实让2011年的危机进一步复杂化。利率已经到底,货币政策不可能再放宽。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承担起责任,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并购买政府债券,但这些战略的效果是有限的,美联储不愿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如果会出现进一步刺激行动,将来自于预算政策,由政治领导人而非央行做出艰难的决定。 因为这些原因,2011年即将出现的金融危机不是2008年危机的再现,国际反应也不是。这一次,世界发达经济体不是像3年前那样通过合作降服危机,而是选择了放弃。

2008年经济危机下中美财政政策比较

2008年经济危机下中美财政政策 1207614008 12713 丁洋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都受到了重创,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美国作为经济危机爆发的中心,其损失可想而知。我们对于经济危机下中美所实行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比较。 一、中美所实行的财政政策 1.中国 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其基本内容是: (1)制定4万亿投资计划。在金融危机渗透进入中国之前,中国采取的是从紧的财政政策,于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还决定到2010年底进行总共4万亿元的投资。且这4万亿元只能用于投资,而不包括减税、价格补贴等其他财政支出。4万亿的投资政策主要是用于对“三农”的补贴、对家庭保障性住房进行加大建设、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地方和民间的投资。. (2)税收政策及减少收费。2008年11月初,上调3486项商品的进出口退税,同时发布了对100项行政事业性项目的收费进行取消和停止征收的通知,11月28日全国家家电下乡启动。从2009年1月起中国开始实施增值税的转型,从此转型预计能够减轻企业约1233亿元的赋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赋税负担约减轻共5000亿元。 国家财政政策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就中国的财政政策来看,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降低了税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g、t上升或tr下降,使得AD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增加,促进经济复苏。 2.美国 (1)大幅退税一次刺激消费和投资。2008年初,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此法案中的退税额高达1680亿美元。通过退税来刺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以此拉动经济的增长。Tr下降,AD曲线向右移动。 (2)提高银行存款保险限额。自2008年10月起至2009年12月31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全国信用社股份保险基金为单个帐户存款保险提高了额度,从10万元美元提至25万美元。为银行存款储户提供存款保险,主要是为了预防储户因为对银行丧失信心而提取存款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正常运行的信誉破产问题。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

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金融管理研究

80415 金融研究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金融管理研究 引言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均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在此金融风暴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

国际金融市场下,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宋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在就“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话语权均受到大幅度削减”这一说法,答记者问时说,“但西方价值观与规则根基并没有瓦解,新兴力量真正崛起并起主导作用尚需时日,”“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另在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时间跨度问题方面,宋玮表示:“货币崛起与经济崛起之间往往存在着30年至50年的时滞。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这一时滞有可能会缩短”,“强势经济是强势货币崛起的必要支撑与起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一)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 1、危机的本质不同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 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 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 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

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最后,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墨西哥的金融稳定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影响美国切身利益,因此美国主动提出了援助方案,稳定了墨西哥金融危机。 2、危机的背景不同 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都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推动的。为大力吸引外资, 墨西哥政府于1994年下半年彻底开放了证券市场, 从而给国际短期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铺平了道路。东南亚国家也于90 年代中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例如泰国即连续四次较大幅度地放松了外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目录 摘要 (2) 一、前言 (3)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3) 1.2 课题研究对象 (3) 1.3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4)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4) 2.1市场发育不良,泡沫化程度较高 (4) 2.2土地的供应不规范,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严重 (4) 2.3房地产开发立法与执法存在的不足 (5) 2.4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问题 (6) 2.5房地产开发产品存在的缺陷 (7) 2.6房地产业对金融依赖程度较高,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9)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房地产发展趋势 (10) 3.1价格会逐渐趋于合理 (10) 3.2供需结构会得到优化 (10) 3.3市场秩序会逐渐改善 (10) 3.4市场集中度会得以提高 (11) 3.5政府行为会得以规范 (11)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2)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内容摘要:由美国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席卷全球,成为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实行了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次宏观调控的效果显现时间与美国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相重合。目前种种迹象已表明,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明年将陷入全面衰退,新兴经济体也正面临严重冲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辩证地看待发达经济,准确把握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方向,找到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平衡点,提高我国利用金融工具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对于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购房者预期、政府政策及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并尝试建立了国内房地产市场需求模型。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中国经济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点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点 摘要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对世界各国都有极大地影响,了解,分析危机的特点,做好应对以及处理其的最佳方法。防患于未然。美国08年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1】。 关键词经济危机美国成因措施 一.两次经济危机的相同点 1.发生背景相似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1~2】。 2.两次危机状况相似 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本质上有区别,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 2.1危机的传播速度极快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9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十一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在十余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本次话题:一,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所作的反思和展望。 第一部分: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此次危机从金融领域始发,逐渐演变成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次堪比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无数对资本主义抱有迷信和幻想的人重新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原来资本主义只能带来对自由和财富的虚幻承诺,危机到来时,劳动者只会被无情抛弃。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金融危机结束到经济复苏这之间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如同后现代是一样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各国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阻碍。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力求从贸易关系中进行改革。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给经济有效且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逐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2008年11月到2017年6月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9个成员国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2254项。此外还有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战略,英国在2016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退出欧盟,以及在欧洲甚嚣尘上的“反移民”浪潮。 二、“再工业化”战略受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