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爱新觉罗 肃顺擅政的三个特点

合集下载

肃顺:晚清皇室唯一的清醒者

肃顺:晚清皇室唯一的清醒者

肃顺:晚清皇室唯一的清醒者合传媒摘要:2020/08/14一次,咸丰问肃顺:〝你认为旗人还能打仗么?〞〝不能!〞肃顺说,〝他们除了溜鸟和抽大烟,什么都不会。

〞如此,肃顺经常恶心满人,总是直呼其名,仿佛奴才。

满人托他办事,贿络了也不见得有用,汉人托他办事,他却坚决不收也给人办好。

他常说:〝不能得罪汉人,他们笔厉害。

〞本文转自:另类视角看历史肃顺是乾隆年代之后至咸丰年间,唯一清醒、明于知人且敢于做出应对的满族权臣。

作为宗室且身兼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以及协办大学士等的肃顺,几乎受到咸丰的完全信任。

倦于政事的咸丰皇帝对他言听计从。

这使得肃顺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肃顺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伯乐,不仅直接促进了这些汉臣的崛起,更自信地让这些汉臣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

而对于日益衰败的满人阶层,肃顺却大肆打压,多方贬损。

所谓〝抑满扬汉〞,是清朝开国后的第一次。

肃顺试图对昏昏欲睡的旗人,进行一番强力改造。

肃顺不仅敢于向满人开刀,而且也敢于向列强施以颜色。

他是对英法俄最强硬的权臣。

对沙俄强签的《瑷珲条约》嗤之以鼻,称之为一纸空文。

肃顺本人亦非常清廉,作为一个几乎一言九鼎的权臣,他被抄家后,从他家搜出的银两竟只有区区20万两,不足和坤家资的五百分之一。

以至于慈禧一时竟不知所措,不知如何给肃顺定罪。

爱新觉罗-肃顺肃顺超越民族的眼光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并不仅仅是对爱新觉罗家族的。

但肃顺被杀看来也是一定的,他必然会成为满清保守派的第一个祭品。

他得罪的人太多,而且大多是显赫的既得利益群体。

从满人到洋人、从慈禧到英俄,都对他恨之入骨。

不是说他是被慈禧这个27岁的寡妇整死的,而是他被自己整死的。

为了改革沉疴,肃顺冲得太凶,难以收住脚步。

不能简单地用〝情商太低〞来评价肃顺。

乱世必用重典。

肃顺用重典砸向满族权贵,为之后的〝同光中兴〞创造了条件。

但因为同时把最柔软最没抵抗力的部位暴露出来,遭到政敌无情的撕咬。

咸丰皇帝的简介

咸丰皇帝的简介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的的年号,是期望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

这在当时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谋,无才能,无作为。

咸丰所在的11年里,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得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的宝座,第二错是皇都北京,第三错是错顾了顾命大臣。

咸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显然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这不仅让我们想到陆游的《钗头凤》中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人物简介:奕詝(1831-1861)即清文宗,通称为咸丰帝,咸丰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

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

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

对英法联军,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乏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

在位11年。

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庙号文宗。

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之定陵。

由于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处于满清王朝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此时的满清王朝已然千疮百孔,无力回天。

所以,咸丰帝没有他祖先乾隆、康熙帝那样有很大的作为。

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而且又有一个聪明勇敢的六弟奕 ,人们对他的继位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以下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几个继位版本。

遮其短处,巧斗奕道光帝生育过八个儿子,但论年龄、资质,能被选为皇储的阿哥。

就只有两个,就是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 。

由于四阿哥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英年早逝,所以奕詝是由六阿哥奕 的母亲静妃养育的。

肃顺:一念之差就败在慈禧手下的大清能臣

肃顺:一念之差就败在慈禧手下的大清能臣

肃顺:一念之差就败在慈禧手下的大清能臣看清朝电视剧,无论男女都是争斗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说到底就是个权力之争,赢家翻身,输家败落。

咸丰死后,这慈禧上位的第一步便是诛杀八大臣,这一事件被称为“辛酉政变”,其过程是一波三折,惊险异常,如过山车般地让人肝颤,最终是慈禧笑到了最后。

八大臣是咸丰死时指定的“顾命大臣”,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为首的肃顺,他们要辅佐的是年幼的皇帝同治,这咸丰为此是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机,以两宫皇太后和八大臣相互制约,以期共治天下,这在他看来,是最好的安排。

我以前对肃顺是素无好感,原因就是这是个专横跋扈之人,被慈禧诛杀也属宫廷中的争斗,狗咬狗一嘴毛,谁胜谁败朝局都是一个走向。

但及至后来读史读得稍多后,对肃顺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他除了专横不讨人喜欢外,无论是个人品行和能力,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个出类拔萃之人,是个让人佩服之人。

肃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宗室贵族,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深受咸丰帝的信任和重用,煊赫一时。

是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首。

不久,恭亲王与两宫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垮台,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

肃顺是清初八个“铁帽子王”之一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清初之时只有八位,有清一代总共仅有十二位,后四位是属于恩封,这前八位是因开国之时的功勋获得,是世袭罔替的王爵,而且是承袭时无需降等的。

其它一般的王爵在继承时则是要降一等才得世袭的。

世袭罔替是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它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但肃顺却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为一个王的后代只能有一个人能继承世袭罔替的王爵,所以,世袭这王爵的是肃顺的哥哥端华。

肃顺同端华的身份是不能相比的,他其实是庶出,母亲为其父的侧媵,也就是平常说的小老婆,这同嫡出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如三国时袁术骂袁绍是丫头养的一般,几乎和奴才样的没什么地位。

大清朝——爱新觉罗.肃顺

大清朝——爱新觉罗.肃顺

大清朝——爱新觉罗.肃顺肃顺(1816—1861)肃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

咸丰时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力主重用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镇压太平军。

严拒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领土要求。

咸丰帝死时为顾命大臣。

不久慈禧太后与奕?亲王发动政变,被杀。

肃顺本末肃顺为咸丰朝三奸之一,父曰乌尔棍布。

于道光间,一日朝归,至府前不远,见一小家女,极妖艳,悦之。

归与包衣赵某谋,欲致之。

赵探得其详,归报曰:“其家回回也,父开草料铺,(喂牲口之草料也)女已字人,将嫁矣。

无可为计。

”乌尔棍布大怒,欲责之,继而与赵谋,伪为革职逐出状。

赵于是僦居女之比邻,与女父相结纳。

探知其贫,负债甚巨,遂假以资,不取息。

女父感之。

赵阴使恶少调其女,又阴使人唆其婿,谓女不贞,并举其人以实之。

夫家将退婚,女父执不可。

会提督衙门捕得盗案,赵大喜,以为此计成矣。

时乌尔棍布正管九门提督也。

赵乃袖重金贿盗,攀女父为窝主。

盗如命,于是捕女父刑讯。

女父不服,则预藏脏物于女父砖坑下,令盗言其处,遣兵役搜之,果得。

于是女父与盗皆斩。

女父既死,举家无以为主,赵时时供给薪米。

久之,乃谓女母曰:“尔家自遭此变,家破矣,婿又将退婚,女大须嫁,将何归?”女母曰:“唯命尔。

”赵于是劝其纳女于乌尔棍布。

逾年,生一子即肃顺也。

肃顺秉政时,待各署司官,眦睢暴戾,如奴隶若然。

惟待旗员如是,待汉员颇极谦恭。

尝谓人曰:“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利害得很。

”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

汉人中有才学者,必罗而致之。

或为羽翼,或为心腹。

如匡源、陈孚恩、高心夔,皆素所心折者。

曾国藩、胡林翼之得握兵柄亦皆肃顺主之。

惟最不利于人口者,则咸丰戊午顺天科场案发,柏褅以宰辅主试,竟遭刑戮,实肃顺一人有以致之也。

刑部定案后,行刑之日,各犯官皆赴菜市口,候驾帖一到即行刑。

是日,柏褅照例冠摘缨冠,衣元色外褂,同赴市口。

先向阙谢恩,静候驾帖。

时谓其子曰:“皇上必有恩典,我一下来即赴夕照寺,候部文起解,尔回家速将长途应用之物赶紧送来。

皇权政治漩涡中的肃顺——是咎由自取?还是政治牺牲?

皇权政治漩涡中的肃顺——是咎由自取?还是政治牺牲?
产 生重 大影 响 的灵魂 人 物和铁 腕人 物 。 肃顺 是满 洲镶 蓝 旗人 ,郑 亲王 端华 的 同父异 母 六弟 , 1 8 3 6 年 授三 等辅 国将 军 , 在道 光朝 并无 显赫 地
朝野 , 不可一世 。然而不过一年有余 , 肃顺等人 即遭 杀身大祸 , 这究竟是其咎 由白取 , 还是皇权政治的牺 牲 呢?笔者 拟 就此试 予论 析 , 不 当之处 , 尚祈方 家 指
有 刚 毅果 敢 之 气 , 而 且博 闻强 记 “ 接人 一 面 , 终 生能 道 其形 貌 。治 一案 牍 , 经 年能举 其词 ” [ 4 ; 不但 具有 封 建政 治家 的卓 识与 远见 ,且 有 大刀 阔斧 改革 弊政 的胆识 与气 魄 ,因此 ,很 快得 到咸 丰帝 的信任 与重
三 日路路 通 , 四 日认 识 古 董 , 五 日不 怕 大亏 空 , 六 日
肃顺进入最高统治决策集团以后 ,在咸丰帝 的 支持下 , 针对清政府存在 的诸多弊病 、 弊端 , 进行 了

些较为重大的整顿改革 ,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陷入
封建皇权险恶诡谲的政治漩 涡。


是 严苛 立威 , 还是 救 弊 以猛— — 整饬 吏治
道光帝崩逝时 , 怡亲王载垣、 郑亲王端华 , 都曾 受遗诏顾命 , 辅弼新帝咸丰。但其政治才能一般 , 遇 事少有主见 , 在朝政 中难于发挥真正的政治作用。 满 族人 肃顺 ,则 以其 突 出 的政 治 才 干和敢 作敢 为无 所 避的做事风格乘时而起 , 成为对成丰朝朝政 、 朝局均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实行
官僚 政 治 , 亦 即人 们 常说 的“ 人治” 。 各级 官员 贪赃 枉
围棋马钓 中中,七日梨园子弟殷勤奉 ,八 日衣服齐

清代大臣肃顺的生平简介

清代大臣肃顺的生平简介

清代大臣肃顺的生平简介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大臣肃顺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肃顺的生平简介爱新觉罗肃顺,字雨亭,镶蓝旗人,他的祖上是清初名将济尔哈朗。

父亲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

道光年被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咸丰年间被封为内阁学士和御前侍卫。

他在礼部和户部都担任过很重要的职位。

肃顺掌权时期,主要是整顿清朝中后期的官场,他打击贪腐有很大的力度。

咸丰八年,戊午年。

顺天府举行乡试的时候,御史孟传金向皇帝上书,称本次科举存在严重的舞弊问题。

当时的咸丰皇帝一听,马上下令彻查。

负责办理此案的是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

他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考生罗鸿祀的考卷存在很大嫌疑。

首先,他的文章很不通顺,其次,错别字特别多,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古时候科考,一般要求写的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字数一般在三百到七百字,而罗鸿祀的文章错别字就达到三百多字。

而且他们还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一个唱京剧的演员,居然也中了进士。

古时候,演员被称为伶人,而伶人是不允许参加科考的。

事情调查结果表明,是主考官柏葰的家人靳祥在考卷中暗中做了手脚。

咸丰皇帝闻知后龙颜大怒,要办理这些人。

但他考虑到柏葰平时为人正直,有意对他从轻发落。

这个时候,肃顺就上场了,他据理力争,认为国家应该明正法典,以儆效尤,坚持要处斩柏葰。

咸丰皇帝很是无奈,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

从此以后,一直到清朝灭亡,科举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舞弊案件了。

公元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

咸丰皇帝仓皇北逃。

肃顺也跟着他一起去了。

第二年,咸丰就得了重病,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就把肃顺等八人召到面前,将朝廷大事托付给他们。

咸丰死后,由同治皇帝继位。

肃顺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慈溪太后掌握政权的道路,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慈溪就想尽一些方法要铲除他。

于是她联络了恭亲王奕䜣,在辛酉年,发动政变,把肃顺给捉了起来,以谋反罪将他处死。

清朝十二帝简评

清朝十二帝简评

清朝十二帝简评清朝统治中原,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1年辛亥革命,繁荣昌盛有之,丧权辱国有之,它处于一个世纪交变的转折点,不可不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自幼父母双亡,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自诩一代“天命可汗”。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自幼丧母,文成武德,颇有城府,运筹帷幄间出政权,南面独尊,在其父基础上进而统一东北,亲领铁骑,紧逼北京。

无奈正值盛年,猝死途中。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表面上看说他是幸运的,6岁即位,成为清军入关第一帝,但实际上他是不幸的,他只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争权夺位僵持不下的权宜之计,是傀儡,是牺牲品。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他与其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不同。

他和其父一样,也是幼年登基,由辅政大臣摄政,幼时遭遇与其父如出一辙。

但他是个不甘心有野心的君王,怎么会任凭权臣摆布?于是就有了他智擒鳌拜,肃清权臣,亲临政事的开始。

这一举至关重要,此举一成,才有了后来君临天下的康熙大帝。

康熙可谓是承前启后,他继承了清朝三世的的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

清朝在康熙年间的繁荣可谓是空前的,在民族问题上,他是刚柔并济,对边疆少数民族施以仁政怀柔,天下民心所向,对异族进犯力排众议,御驾亲征,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依然强大。

康熙自身修养极高,涉猎广泛,可谓登峰造极,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关心且严苛的,膝下子女或为政,或为艺术,各有千秋,别具一格。

教育兴邦,康熙对子女教育的关心依然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教育事业。

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九龙夺嫡唯一胜出者,他是仁和法的集大成者,整顿吏治,是个铁面无私的皇帝。

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要一分为二来看,其一,他似乎继承了家族世代的优良品质,励精图治,在位期间与其祖父并称为“康乾盛世”。

但其二,对外他似乎有种国大业大的气焰,他不信科学,摒弃外族,自恃天朝,一昧闭关锁国。

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

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

康熙皇帝的领导艺术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爱新觉罗氏,名玄烨,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

康熙帝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千古一帝,他的领导艺术堪称历代帝王的典范。

清朝完成君权一揽形式的专制政体是从康熙朝开始的。

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使国家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并将这种专权形成传统。

他说:“天下大权当归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事无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当时,无论是议政王大臣、内阁大学士,还是值南书房之汉官,均不得专擅朝政,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参与某些重要政务,拥有较大发言权,但这种权力只能源于康熙帝的授予。

康熙帝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与原则,使其后世子孙有章可循,有案可稽,从而保证了这种政体的长期延续。

概括起来,他在这方面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皇帝独揽兵权,犹今日总统为国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旗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八旗王爷拥有兵权。

康熙十八年,康熙帝限定八旗王公府邸官员名额,各旗设都统、副都统,掌管宣命教养,整饰戎兵,以治旗人。

各都统直接听命于皇帝,将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剥夺。

以后,把八王统兵征伐的惯例改为由皇帝任命出征,往往是以皇家子弟为帅,这就削弱了八王的军权。

康熙晚期,更由皇子管理旗务,彻底改变了八王及其子弟统兵出征的传统。

用人之权不可旁落。

朝中重臣,用黜一概出自皇帝,绝不分权于大臣。

用人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授予或分配政治权力,这是实现政治控制的关键。

自鳌拜专权之事后,康熙对于大臣专权尤为防备,在其亲政后对朝廷用人实行高度垄断,严防大臣僭越。

大臣可以荐举,但用人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绝不在大臣,否则皇帝就没有事干了。

为保证君权不被侵犯,严禁臣僚“越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新觉罗肃顺擅政的三个特点爱新觉罗肃顺(1816.11.26-1861.9)肃顺,字雨亭,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

肃顺崛起之契机源自恭亲王奕訢的遭贬。

郑亲王端华于咸丰初年承袭爵位,出任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

端华同母胞弟肃顺,道光年间袭爵三等辅国将军,咸丰初年仅为一户部郎中,整日游手好闲,喝酒玩鹰,并没什么出色的才干。

咸丰五年(1855),京师围解,载垣、端华借机进奉美女若干,渐渐取得咸丰帝的信任。

在载垣、端华的大力举荐下,肃顺很快被咸丰帝委以重用,先后得封御前侍卫,兼任左都御史、理籓院尚书等职。

肃顺掌政后,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为附和,挤排异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咸丰朝内政进入肃顺擅权时期。

肃顺为政之特点,大致有三: 第一,中央专横跋扈。

清朝中央官制实行满汉复职制,六部最高首脑有满、汉尚书各一名。

肃顺任户部尚书时,协办大学士周祖培亦任户部尚书,二人同堂办事。

一日,周祖培将户部公文签署完毕。

肃顺假装问道:“这份文书是何人签署?”司员答道:“乃周中堂签署也。

”肃顺当众骂道:“唉,像他这么糊涂的人,只能多食国家的俸禄,哪懂得什么公事!”于是命司员重新拟稿,用红笔再次标记,将红笔涂抹于周祖培画诺之上。

此后遂形成定例,周祖培亦默然忍受。

其他大臣也往往受其侵侮,无不饮恨在心,却敢怒而不敢言。

大学士翁心存则干脆引病乞退。

军机大臣、大学士柏葰,资望既深,性亦耿直,对肃顺专权非常不满。

咸丰八年(1858),柏葰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

考生罗鸿禩为博功名,以重金贿赂柏葰家人靳祥。

柏葰阅卷时,发现罗之考卷错字连篇,遂将其定为不取。

家奴靳祥却趁整理考卷之机,偷偷将罗卷放入考取行列。

复审过程中,考官发现柏中堂录取的罗卷错误百出,便将此事偷偷禀报御史孟传金。

孟传金直言进谏后,咸丰帝亲自复审,果然错字连篇。

为表慎重,咸丰帝令罗鸿禩重考一场,却结果依旧。

靳祥闻讯后畏罪自杀。

这便是清代著名的“戊午科场案”。

主考柏葰按律当斩,咸丰帝念及旧臣情谊,本愿放其生路。

然肃顺早对柏葰怀恨在心,坚持非杀不可。

咸丰帝无奈,遂“垂泪”斩杀柏葰。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肃顺专权的记载。

据载,肃顺每天早晨起床前有个习惯,即坐在帐中饮人参汁一杯。

有内侍小童专司其事,杯乃咸丰帝御赐的和田羊脂玉杯。

一日,小童误将玉杯打碎,准备即刻逃走。

恰逢一个老家人在场,对他说:“不要慌张,你可去找陈尚书商量对策。

”陈尚书即陈孚恩,是肃顺最要好的朋友。

小童马上跑到陈府向其请教。

陈孚恩有早起习惯,恰在花园晨练。

小童找到陈尚书后,将情形陈述,后得计而去。

小童回到肃府,用胶将杯子粘固。

肃顺醒后,小童来送参汤,甫一揭帐,即惊呼倒地而掷杯,肃顺觉得奇怪。

小童解释道:“刚才看到老爷鼻孔中有两股黄气,如龙状,长五六尺,故不免骇异而碎杯。

请老爷降罪。

”肃顺却道:“起来吧,休得胡言乱语,龙气有什么可怕的?”竟然没有怪罪碎杯的事情。

这个故事,说明肃顺似乎还有想当皇帝的念头。

不过,肃顺在热河行宫经常戏坐宝位倒是事实,还同随从打趣道:“似否?”咸丰帝去世后,肃顺定新年号为“祺祥”,似乎也与当时其自负天命有关。

第二,地方重汉轻满。

肃顺虽于朝中专横,却不喜欢满人,常谓满人胡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

肃顺待满人,远不如待汉人之厚。

对满族官员,肃顺往往直呼其名,恶语秽骂无所顾忌;见到汉族官吏,则换为礼贤下士姿态,或称先生,或称某翁、某老爷。

他也只收满人贿赂,对汉员则丝毫不取。

肃顺非常喜欢延揽汉族文员。

据清人记载,江西人高心夔素有才华。

肃顺与其一见如故,引为知己,欲将其点为状头。

殿试时,肃顺任收卷大臣,由于担心考生中有优于高者,遂下令道:“下午四时不交者撤卷。

”不到四点,果然有个叫钟骏声的考生交卷。

肃顺检视该卷,通篇七页半,无一补缀。

肃顺大惊,惟恐高氏不中,遂将考卷藏于靴中。

考试完毕后,肃顺竟然忘记将试卷取出。

回到家中,肃顺脱靴时才发现试卷未交,大骇,立即派人骑马送回阅卷处。

阅卷大臣以为此卷必定肃顺格外留心者,遂以一甲一名进呈御览。

钟骏声竟得中状元。

肃顺自作聪明,殊不知高氏写字甚缓,太阳近落山时仍未做完,被一同撤卷。

朝考时,钟骏声按姓氏音韵排至末等,以知县发往江苏,补吴县知县。

太平天国崛起后,清军连战连败,不得已于各地举办团练。

其中办团有声色者,大部分为湖南人。

军机大臣祁隽藻、彭蕴章等对湘勇不以为然。

惟独肃顺对湘军情况颇为了解,深知可倚为平定之资。

肃顺私下与朋友闲聊,谈及当世英雄,首推有识量之曾国藩,有才略之胡林翼。

曾国藩在皖南战败,退守祁门。

当时弹劾之议四起,肃顺力排重议,道“胜败兵家之常,临敌易帅,兵法大忌,不如使之带罪立功。

”太平天国攻克苏州后,两江总督何桂清因弃城逃跑获罪。

咸丰帝欲起用胡林翼总督两江。

肃顺献策道:“胡林翼在湖北,经营数年,颇有成就,不可挪动。

不如起用曾国藩督两江,则长江上下游俱得人矣。

”咸丰帝采纳肃顺建议,命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肃顺于左宗棠有两次救命之恩。

咸丰年间,左宗棠进京赶考,试卷中痛陈时事,多触忌讳,咸丰帝大怒,命顺天府五城逮捕治罪。

旨意未下,肃顺便派人通知左宗棠赶紧逃命。

次日清晨,圣旨下达时,左宗棠已逃出京城。

其后,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充当幕宾。

咸丰九年(1859),已革永州镇总兵樊燮到长沙请罪。

巡抚骆秉章令其直接找左宗棠听候发落。

樊燮乃湖广总督官文爱将,已被举荐湖南提督,不料中途出事,根本没把一个幕僚放在眼里。

俩人见面后,樊燮向左宗棠作揖施礼。

左宗棠喝道:“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樊燮答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

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品官也。

”左宗棠一时语塞,竟然骂道:“忘八蛋,滚出去!”樊燮后将此事控至都察院,湖广总督官文亦严厉弹劾。

咸丰帝下令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即可就地正法。

”肃顺将此事告诉心腹高心夔。

高又转告于湖南名士王闿运,王闿运再传信给翰林院编修郭嵩焘。

郭嵩焘与左宗棠为湖南湘阴同乡,对其多有耳闻,闻知此事后忙托王闿运代向肃顺求救。

肃顺沉吟道:“须待内外臣工纷纷保荐后,余方能启齿。

”郭嵩焘辗转恳求军机大臣潘祖荫,潘答应上奏保荐左宗棠。

胡林翼亦于地方奏陈“上敬举贤才,力图补救”一疏,认为左宗棠“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接到奏报,咸丰帝果然咨询肃顺:“今天下多事,如左宗棠确有才干,自当弃瑕录用。

”肃顺对曰:“臣闻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赞划军谋,著有成效。

骆秉章之功,皆其功也。

人才难得,自当爱惜。

请再密寄官文,录中外保荐各疏,令其察酌情形办理。

”官文知朝廷意欲起用左宗棠,遂与幕僚商量,具奏结案。

第三,对外态度强硬。

肃顺对外态度始终强硬,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来说,可谓喜忧参半。

肃顺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毫不惧怕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尊严。

咸丰八年(1858),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英、法发动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出兵侵占黑龙江要地瑷珲,随后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其签署了中俄《瑷珲条约》。

该条约对中国来说,可谓损失惨重。

恩格斯于《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清廷与英法联军所签条约。

俄国据此条约,占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原属中国领土。

清廷当时南要应付太平天国,北则防卫英法联军,无力顾及俄国东扩,随即批准中俄《瑷珲条约》。

然俄国人得寸进尺,趁火打劫,后以调停人身份抢在英、法之前同清廷签定中俄《天津条约》,进一步巩固对《瑷珲条约》的强调。

咸丰九年(1859),俄国派遣“东方专家”伊格那提耶夫来到北京换约,敦促清廷按约尽快划定两国边界。

清廷命户部尚书肃顺、刑部尚书瑞常负责办理交涉事宜。

双方谈判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谈判伊始,伊格那提耶夫使出一贯伎俩,威胁肃顺道:“中俄相邻,俄国比其他任何海上强国都更容易随时随地对中国进行打击。

” 肃顺可不是听到俄军“枪炮声音不断”便吓得腿软的奕山,对俄人恫吓并不畏惧,而强调奕山“既无全权证书,又无正式关防”,不能代表清政府,因此《瑷珲条约》无效。

伊格那提耶夫随即以“俄人较英法友善”相诱,指出,“本国从东至西一万余里,与中国相交一百余年,虽有大事,并未一次交锋;若英吉利等十余年之间,常至争斗,已经交锋三次,然逾万里地尚且如此,况离此相近乎?”并作出承诺,如顺利换约,“我国能保不论何国,永不准侵占此地,如此中国东界亦可平安。

” 肃顺则一语道破其真实意图“贵大臣所云恐有他国侵占,为我国防守起见,固属贵国美意,断非藉此侵占我国地方。

然若有别国占据,我国自有办法。

” 其后肃顺发现伊氏所带条约文本中有错误若干。

伊格那提耶夫提出,“此等大事,万不可有误,请将贵国原本送交与我。

”肃顺以“谕旨原文存于大内,不便检阅”为由断然拒绝。

伊格那提耶夫见谈判毫无进展,决定强行讹诈,抛出“不然,焉能得免侵占”之论。

肃顺则以暴制暴,将《瑷珲条约》扔在桌上,怒道:“此无非一纸空文!”伊氏见谈判不成,随即退出会场。

次日,伊格那提耶夫向清廷发出最后通牒,限三日内更换肃顺。

清廷答复:“肃顺乃我大皇帝亲信大臣,断难更换。

”伊氏宣布谈判破裂,随后离京转赴沪港。

伊格那提耶夫到上海后,积极与英法联军接洽,强调必须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使清廷就范。

谈话中,他仍不忘对肃顺的耿耿于怀,对英法统帅说,“有权势的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中国”。

肃顺对英法联军的强硬态度,却激化了战争事态,于其后局势大为不利。

其实,肃顺对世界大势并不了解,也无系统稳定的时局观念。

他的外交决策,很多源自僚属幕宾的运筹帷幄,出谋划策。

当时,郭嵩焘、尹耕云等人与其关系密切,时有襄助之功。

然二人对外态度却有根本分歧。

郭嵩焘乃近代中国著名外交家,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

他对西洋诸国情况有一定了解,认为中国虽广大却贫弱,不堪与英法一战,主张与洋人通商,徐图自强。

然尹耕云却积极主战,认为,“自来中国之驭外夷,不外战守和三策:战则百年无事,守则数十年无事,出于和则敌一再至,未有不覆其国者也”。

肃顺对二人之论均觉有理,故在战和问题上表现犹疑,摇摆不定,这也直接影响到咸丰帝对整个局势的判断。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