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的用法和辨析

beg的用法和辨析
beg的用法和辨析

beg的用法和辨析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beg的用法,快来一起学习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词汇精选:beg的用法和辨析

一、详细释义:

v.

请求;恳求[I,T]

例句:

May I beg you for a subscription?

我可以请求你捐助吗?

例句:

The servant dropped to his knees to beg the king for forgiveness.

侍者跪下来请求国王的原谅。

乞讨[I,T]

例句:

His old mother was forced to beg.

他的老母亲被迫乞讨。

例句:

It must be very degrading to have to beg for money.

向别人乞讨钱一定是非常可耻的。

回避(问题) [I,T]

例句:

The research begs a number of questions.

研究绕过了一些问题。

二、词义辨析:

ask,beg,demand,require,request,implore,claim,pray,entreat

这些动词均有“要求,请求”之意。ask最普通用词,指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请求,长、晚辈,上下级之间都可使用。beg指恳切地或再三地请求或要求,常含低三下四意味,也多用于应酬场合。demand一般指理直气壮地提出强烈要求,或坚持不让对方拒绝的要求。require强调根据事业、需要或纪律、法律等而提出的要求。request正式用词,指非常正式,有礼貌的请求或

恳求,多含担心因种种原因对方不能答应的意味。implore书面用词,着重指迫切、焦急或痛苦地恳求或哀求,常含较强的感情色彩。claim指有权或宣称有权得到而公开提出的要求。pray 语气庄重,指热情、诚恳和敬祈的要求,现不很常用。entreat 泛指一般“恳求或哀求”,含企图说服对方或用热烈的请求软化反对意见的意味。

三、相关短语:

beg off

v.请求免除

四、参考例句:

I beg your pardon.

请您重复一遍。

I beg your pardon, doctor, I really beg your pardon.

医生先生,我请您原谅,我诚心诚意请您特别原谅。

"Beg pardon, dearie." she said.

“对不起,亲爱的,”她说。

Beg your pardon my gasconade.

请你原谅我的自负。

I beg that he leave.

我恳求他离开。

I do beg your pardon.

一定请您原谅。

I beg your pardon? Oh, I see.

你说什么? 噢,我明白了。

I beg you overlook my rudeness.

我请求你宽恕我的失礼。

I beg your mercy for another chance.

求求你大发慈悲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I had to beg her pardon.

我只好请求她原谅。

suggest的用法

动词suggest有如下一些用法:

一、有"建议"的意思.advise, propose 也有此义,请比较它们用法的异同:

1) 都可接名词作宾语

She suggested / advised / proposed an early start. 她建议早一点出发.

We suggested / advised / proposed a visit to the museum the next day. 我们建议明天去参观博物馆.

2) 都可接动名词作宾语

I suggested / advised / proposed putting off the sports meet. 我建议将运动会延期.

They suggested / advised / proposed waiting until the proper time. 他们建议(我们)等到恰当的时机才行动.

3) 都可接that 宾语从句,that从句用should+动词原

形,should可以省略.

She suggested / advised / proposed that the class meeting (should) not be held on Saturday. 她建议班会不要在星期六举行.

We suggested / advised / proposed that he (should) go and make an apology to his teacher. 我们建议他去向老师道歉.

4) advise 可接动词不定式复合宾语,propose 可接不定式作宾语.

beg的用法(总结)(5篇)

beg的用法(总结)(5篇) beg用法(总结) 第1篇: 一、详细释义: v。 请求;恳求 [I,T] 例句: May I beg you for a subscription? 我能够请求你捐助吗? 例句: The servant dropped to his knees to beg the king for forgiveness。 侍者跪下来请求国王原谅。 乞讨 [I,T] 例句: His old mother was forced to beg。 他老母亲被迫乞讨。 例句: It must be very degrading to have to beg for money。 向别人乞讨钱必须是十分可耻。 回避(问题) [I,T] 例句: The research begs a number of questions。 研究绕过了一些问题。 二、词义辨析:

ask,beg,demand,require,request,implore,claim,pray,entreat 这些动词均有“要求,请求”之意。 ask最普通用词,指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请求,长、晚辈,上下级之间都可使用。beg指恳切地或再三地请求或要求,常含低三下四意味,也多用于应酬场合。 demand一般指理直气壮地提出强烈要求,或坚持不让对方拒绝要求。 require强调根据事业、需要或纪律、法律等而提出要求。 request正式用词,指十分正式,有礼貌请求或恳求,多含担心因种种原因对方不能答应意味。 implore书面用词,着重指迫切、焦急或痛苦地恳求或哀求,常含较强感情色彩。 claim指有权或宣称有权得到而公开提出要求。 pray语气庄重,指热情、诚恳和敬祈要求,现不很常用。 entreat泛指一般“恳求或哀求”,含企图说服对方或用热烈请求软化反对意见意味。 三、相关短语: beg off v。请求免除 四、参考例句: I beg your pardon。 请您重复一遍。 I beg your pardon, doctor, I really beg your pardon。 医生先生,我请您原谅,我诚心诚意请您异常原谅。 “Beg pardon, dearie。” she said。

之字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见解。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www 相关文章从成语中学古汉语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相关资源高考复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通用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人教版古汉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人教版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举隅人教版成语——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途径人教版古汉语语法易混现象的辨析方法人教版古汉语偏义复词教学补人教版成语集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人教版文章评论共有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说两句

介词from的语法特点与用法习惯

介词?f rom的语法特点与用法习惯 1.不要根据汉语意思在及物动词后误加介词?from。如: 他上个星期离开中国去日本了。 误:?H e left from China for Japan last week. 正:?H e left Chine for Japan last week. 另外,也不要根据汉语意思错用介词?from。如: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误:?T he sun rises from the east and sets from the west. 正:?T 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2.f rom虽然本身是介词,但它有时也可接介词短语作宾语。如: Choose a book from among these. 从这些书中选一本吧。 A man stepped out from behind the wall. 一个人从墙后走出来。 比较: I took it from the bed. 我从床那儿(或床上)拿的。 I took it from under the bed. 我从床下拿的。 注意,下面一句用了?from where(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未用?f rom which,其中的where=i n the tree,即?from where=f rom in the tree。如: He hid himself in a tree, from where he could see the enemy in the distance. 他躲在一棵树上,从那儿他可以看到远处的敌人。 3.有时其后可接?w hen, where引导的宾语从句,此时可视为其前省略了?t he time, the place。如: He didn’t speak to me from when we moved in. 从我们迁入之时起,他没和我说过话。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现分述如下: 相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 1

pray的用法总结大全

pray的用法总结大全 pray的意思 vt. 祈祷,祷告,请求,恳求,央求 vi. 祈祷,请,恳求 变形:过去式: prayed; 现在分词:praying; 过去分词:prayed; pray用法 pray可以用作动词 pray的基本意思是“乞求”,指向权威人物或权力机构提出请求,尤指向上帝祈祷或祈求。当用来表示强烈的要求和请求时,多用在正式文体或文学作品中。 pray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可接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可为被动式)或that从句作宾语,也可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转化为介词to的宾语。 pray还可接以“to be+ adj. ”或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pray用作动词的用法例句 She prays to god to keep her son from harm.她祈祷上帝保佑儿子平安。 They went to the mosque to pray.他们去清真寺做祷告。 I earnestly pray for your pardon.我恳切地请求你原谅。 pray用法例句 1、We have a beautiful city and we pray it stays that way. 我们的城市很美丽,但愿它能保持下去。 2、And what, pray, do you buy and sell, Major? 梅杰,请问,你都买卖些什么? 3、One can only pray that the team's manager learns something from it. 大家也只能希冀球队教练从中汲取教训。 词汇精选:pray的用法和辨析 一、详细释义: v. 祈祷,祈求[I,T] 例句: She prays to god to keep her son from harm.

“而”字用法辨析

浅谈主谓之间的“而”之用法 201230010301 陈宏 一、常见“而”的用法 通常情况下,在古代汉语中,“而”字作为虚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表示转折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转折关系,基本可以翻译为“然而”“但是”“可是”等。 表示顺承关系,也叫顺接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顺承(顺接)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有先后关系(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然后”“而后”“随后”等,或者不译。 表示并列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或事物、情形(如原因、条件等)是并列的关系关系(一般可以颠倒顺序),基本可以翻译为“而且”“而”等,或者不译。 表示修饰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修饰关系,也就是说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不可颠倒),这种关系现在也叫状中关系(前面的词语是后面的词语的状语),基本可以翻译为“地”,或者不译。 表示因果关系。即“而”连接的前后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而”前是原因,“而”后是结果(不可颠倒),基本可以翻译为“因而”或“而”等,或者不译。 二、主谓之间“而”的用法浅析 然而有些“而”被置于主谓之间,如: 1、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2、若可, 君而继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诗经国风 鄘风》) 4、国君而仇匹夫, 惧者甚众矣。(《左传》) 5、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 6、郑伯南也, 王而卑之, 是不尊也。(《国语》) 7、且先君而有知也, 毋宁夫人, 而焉用老臣?(《左传》) 这些“而”字的用法,可以体现为表层语法意义和深层的语义涵义。从表层的语法层次来看,“而”的用法有: 1、表示假设。 2、表示顺承。 3、表示转折。

实词虚词用法

顺便介绍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动名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

动名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 动名词由动词加-ing词尾构成,既有名词的特征,又有动词的特征。了解动名词的语法特征可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动名词的意义,从而正确使用动名词。 一、动名词的名词特征 动名词的名词特征表现在它可在句子中当名词来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例如: Beating a child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打孩子弊大于利。(作主语) Do you mind answering my question?你不介意回答我的问题吧?(作宾语) To keep money that you have found is stealing.把拾到的钱留起来是偷盗行为。(作表语) No one is allowed to speak aloud in the reading room.阅览室里不许大声说话。(作定语) 在动名词担任这些句子成分时,学习者需注意的是: 1、有些动词后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构成固定搭配,需特别记忆。常见的这类动词有:admit(承认),advise(建议),allow(允许), appreciate(感激),avoid(避免),can't help(禁不住),consider(考虑),deny(否认),dislike(不喜欢),enjoy(喜欢),escape(逃脱),excuse(原谅),feel like(想要),finish(结束),give up(放弃),imagine(想象),involve(包含),keep(保持),mind(介意),miss(错过),permit(允许),practise(练习),quit(停止),recollect (记得),recommend(推荐),suggest(建议),stop(停止),resent(对……感到愤恨、怨恨),risk(冒……危险),cannot stand(受不了)等。例如: We do not permit smoking in the office.我们不允许在办公室吸烟。 In fighting the fire,he risked being burnt to death.在救火中,他冒着被烧死的危险。 She denied having stolen anything.她否认偷过任何东西。 I suggest doing it in a different way.我建议换一个方法做这件事。 2、动名词常用于一些固定句型中,常见的有:It is no use /no good...;It is a waste oftime...;It is fun /nice /good...;There isno...(不可以/不可能……)等。例如: It is no use asking him.He doesn't know any more than you do. 问他也没用,他并不比你知道得更多。 It's no fun being lost in rain.在雨中迷路可不是好玩的。 It's a waste of time your reasoning with him.你和他讲道理是在浪费时间。

beg的用法和辨析

beg的用法和辨析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beg的用法,快来一起学习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词汇精选:beg的用法和辨析 一、详细释义: v. 请求;恳求[I,T] 例句: May I beg you for a subscription? 我可以请求你捐助吗? 例句: The servant dropped to his knees to beg the king for forgiveness. 侍者跪下来请求国王的原谅。 乞讨[I,T]

例句: His old mother was forced to beg. 他的老母亲被迫乞讨。 例句: It must be very degrading to have to beg for money. 向别人乞讨钱一定是非常可耻的。 回避(问题) [I,T] 例句: The research begs a number of questions. 研究绕过了一些问题。 二、词义辨析: ask,beg,demand,require,request,implore,claim,pray,entreat 这些动词均有“要求,请求”之意。ask最普通用词,指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请求,长、晚辈,上下级之间都可使用。beg指恳切地或再三地请求或要求,常含低三下四意味,也多用于应酬场合。demand一般指理直气壮地提出强烈要求,或坚持不让对方拒绝的要求。require强调根据事业、需要或纪律、法律等而提出的要求。request正式用词,指非常正式,有礼貌的请求或

恳求,多含担心因种种原因对方不能答应的意味。implore书面用词,着重指迫切、焦急或痛苦地恳求或哀求,常含较强的感情色彩。claim指有权或宣称有权得到而公开提出的要求。pray 语气庄重,指热情、诚恳和敬祈的要求,现不很常用。entreat 泛指一般“恳求或哀求”,含企图说服对方或用热烈的请求软化反对意见的意味。 三、相关短语: beg off v.请求免除 四、参考例句: I beg your pardon. 请您重复一遍。 I beg your pardon, doctor, I really beg your pardon. 医生先生,我请您原谅,我诚心诚意请您特别原谅。 "Beg pardon, dearie." she said. “对不起,亲爱的,”她说。 Beg your pardon my gasconade. 请你原谅我的自负。

的字的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 桐城市东关小学朱际红 教学目标: 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2.“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正确用法。 二、新授: 1.教学“的” (1)出示短语,寻找规律: 美丽的花儿温暖的怀抱干净的衣服 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孩子勇敢的战士 (2)带的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教学“地”。 (1)出示短语,归纳规律: 认真地想开心地笑大声地歌唱 专心地看慢慢地骑认真地读书 (2)带地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教学“得”。 (1)出示短语,总结规律: 跑得快跳得远看得清 起得早飞得高好得快 (2)带得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形容词 4.为了更牢固地掌握这些规律,下面,我教你们一个口诀,想学吗?跟我读吧! “的、地、得”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5.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1)出示短语。 鲜艳(的)红旗勇敢(的)战士观察(得)仔细 胜利(地)到达感动(得)流泪迅速(地)前进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请看题目) (2)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花花兴高采烈(地)来到金灿灿(的)葵花园里。她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你看,她跳(得)多好。 三、总结: 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2.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教学反思: 汉字中的“的、地、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极易出错。本节微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出知识点——在短语中发现并归纳出规律——学习顺口溜强化记忆——梯级练习强化训练——复习顺口溜牢记知识点”这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照相馆的冲突——像、相、象的区别用法

照相馆的冲突 ——像、相、象的区别用法 陕西省镇安县城关小学张鹏程 学校评选校园之星。阿璀被评为礼仪之星,阿璨被评为阅读之星。校园橱窗要张贴他们的照片,妈妈领着他们到照相馆照相,以便给学校提供相片。 两家照相馆毗邻,哥哥要进“照相馆”,妹妹要进“照像馆”。 妹妹眼锐,一眼发现两家之别,嗤嗤笑着说:“呵呵,你进吧,现代通假字先生!” 哥哥虽然眼拙,妹妹一提醒,反应倒挺敏捷:“招牌用字不一样?是呀,哪家错了?” 哥哥想了想,说:“还是写作照相馆对。” 妹妹说:“写作照像馆,也没错啊!” 兄妹相持,谁也说服不了谁。 妈妈说:“国家公布了异形词整理表,其中就有‘照相—照像’,建议使用照相。” 纷争平息了。妹妹还是表示要求得真相。 妈妈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真相—真象是一个词,国家语委建议写作‘真相’。要搞清真面目,就得考证象相像三个字。” 阿璀说:“象,我知道。曼谷小象——你看,‘象’的篆体

字的形体多像大象啊!” 妈妈说:“对。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仓颉造字的时候,‘以类象形’,‘象’就是象形字了。先民造‘象’字之后,又根据大象的特征,把一些有形可见的物体、形状、范围、甚至天气变化称为表象、景象、象限、气象等,因此,‘象’指自然界或、物的本来样子。大象很大,人们印象深,但又不易见到,常常谈起大象的样子,就有了‘想象’一词。” 妹妹说:“嗯,我懂了:象形字是先民们对事物的相对简单的模拟描绘,当某些字造出来之后,觉得字的意思不够用,又给他加一些其他部件,构成新字,表示新的意思。‘像’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这样的情形:也有你从镜子里看自己的样子,给自己画像,可以写作像片,看哥哥的样子,给他雕像,旅游时,妈妈还会录像摄像。‘像’指用比较、模仿的方法获取事物的样子,也指用光线反射折射获取的相同或相似的样子。‘像’还有好似、如同的意思。” “相,篆文是,我似乎看到一个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察视、审视一截木头,看看它能做什么用。”哥哥说。 “我似乎看到一个盲人拄着拐杖在探路。”妹妹说。 “由此可以看出,‘相’是事物的外观形态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妈妈总结说。 “嗯。于是就可以表示对事物作出判断,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机而断’;还引申出辅助、帮助,如丞相、宰相,由人和木头的两者的关系引申用于互相。”妈妈补充说。

【英语】英语情景交际用法总结(完整)

【英语】英语情景交际用法总结(完整) 一、单项选择情景交际 1.---Thank you for your explanation. Now I understand what our teacher said. ----________. A.You’re very clever. B. My pleasure C. No, thanks D.Don’t say 【答案】B 【解析】情景对话题。多谢你的解释现在我明白老师所说的内容了,不客气。A. You’re very clever. 你太聪明了 B. My pleasure不客气 C. No, thanks 不,谢谢 D. Don’t say 别说根据句意选B。 2.— The final examination is around the corner. I couldn't go out and play football with you.— Come on. .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A.Be all ears B.It’s a piece of cake C.Don’t be a wet blanket D.Don’t pull my leg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情景对话。句意:---期末考试临近了。我不能出去和你踢足球。---来吧,别扫兴了。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Be all ears全神贯注地听着,专心倾听;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非常容易的事;Don’t be a wet blanke别扫兴了;Don’t pull my leg别拉我的腿。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3.If the boss is angry when he comes in, don't tell him about the customer's complaints. You'll just be _________. A.killing the fatted calf B.seeing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C.hitting your own feet of clay D.adding fuel to the fire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习语。A. killing the fatted calf热情款待;B. seeing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hitting your own feet of clay自找麻烦;D. adding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句意:如果老板进来时很生气,你把顾客的投诉告诉他,这只会火上浇油。根据句意可知此处表示“火上浇油”,故D项正确。 【点睛】 习语是江苏单选的必考考点,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平时对习语的积累很关键, 本题中四个习语的意思为:A. killing the fatted calf热情款待;B. seeing the handwriting on

的 地 得 用法辨析

的、得、地的用法:动词前提土旁、动词后双人旁、一动不动白字旁 (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 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 (三)“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 当作助词都读“de”。 二、“的、地、得”用法小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三、“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

文言虚词“且”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法语语法-名词的特点和用法

{1} 1. 名词(le nom, le substantif)的特点 名词是实体词,用以表达人、物或某种概念,如:le chauffeur(司机),le camion(卡车),la beauté(美丽)等。 法语的名词各有性别,有的属阳性,如:le soleil(太阳),le courage(勇敢),有的属阴性,如:la lune(月亮),la vie(生活)。名词还有单数和复数,形式不同,如:un ami(一个朋友),des amis(几个朋友)。 法语名词前面一般要加限定词(le déterminant),限定词可以是数词、主有形容词,批示 形容词或冠词。除数词外,均应和被限定性名词、数一致,如:la révolution(革命),un empire (一个帝国),cermarins(这些水手),mon frère(我的兄弟)。https://www.360docs.net/doc/0114869510.html, 大部分名词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如: C’est une pluie torrentielle.(这是一场倾盆大雨。) Lorsque rentre la petite fille, c’est sur elle une pluie de baisers.(当小姑娘回家时,大家都拥上去亲吻她)。 第一例, pluie是本义,第二例, pluie是上引申意义。 2. 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le nom commun et le nom propre) 普通名词表示人、物或概念的总类,如:un officier(军官),un pays(国家),une montagne (山),la vaillance(勇敢、正直)。 专有名词指特指的人、物或概念,如:la France(法国)。 专有名词也有单、复数;阴阳性。如:un Chinois(一个中国男人),une Chinoise(一个中国女人),des Chinois(一些中国人)。 3. 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的相互转化(le passage d’une catégorie àl’autre) 普通名词可转化为专有名词,如:报刊名:l’Aube(黎明报),l’Humanité(人道报),l’Observateur(观察家报)等报刊名称是专有名词,但它们是从普通名词l’aube(黎明),I’humanité(人道),l’Observateur(观察家)借用来的。 专有名词也可以转化为普通名词,意义有所延伸,其中许多还保持第一个字母大写的形式,如商品名:le champagne(香槟酒),une Renault(雷诺车),le Bourgogne(布尔戈涅洒)。以上三例分别来自专有名词la Champagne(香槟省),Renault(雷诺,姓),la Bourgogne(布尔戈涅地区)。 4. 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les noms concrèts et les noms abstraits)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孔雀东南飞》中相”字出现的频率极高,量化统计可知,它共出现了十七次。理解好如此之多的“相”字,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较全面地掌握它的多个含义,也有利于对文句的准确把握。鉴此,笔者对其做了分类梳理,下面结合例句加以具体解释。 一、读xiāng,其词性有如下两类: 第一类,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如: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从意思上看,①②的“相见”显然涉及夫妻双方,因而当是互相见面。③中“相覆盖”的是“枝枝”,“相交通”的是“叶叶”,④中“相向鸣”的是“双飞鸟”,它们都涉及多方或双方的行为,因而“相覆盖”译为相互覆盖,“相交通”译为互相交接,“相向鸣”就是面对面哀鸣。 第二类,做人称代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不可解作“互相”。按照人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作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如: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⑥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上述三句的⑤⑥句是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话,第⑦句是刘兰芝对小姑之言。这里的“相”都不是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三个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刘兰芝)希望对方对待自己(即“相”)的某种态度和行为,“相”均指代说话人。“相遣归”就是把我休回娘家,“莫相忘”就是不要忘记我。 二是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如: 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⑨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⑩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⑿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此处的⑧句是焦母回绝儿子求情时说的话,“会不相从许”就是(我)一定不会答应你。⑨⑩⑾句是焦仲卿对刘兰芝所讲的,“相迎取”就是迎接你,“誓不相隔卿”就是发誓不断绝(与)你(的恩情),“不相负”就是不辜负你。⑿句是焦母对媒人所言,“不得便相许”就是(我)不能就答应你。这些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对待对方(即“相”)的某种态度,“相”都指代听话人。 三是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如:⒀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⒃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上述四句中的“相”分别出现在对话句和叙述句中。⒀是兰芝叮咛小姑要好好侍奉婆母,所谓“相扶将”就是服侍她。⒁是兰芝对兄长的答语,让他赶快答应媒人的婚聘,“相许和”就是答应他(媒人)。⒂⒃是兰芝听到仲卿的马嘶后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