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A.(1)>(2)>(3) B.(2)>(3)>(1) C.(3)>(2)>(1)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A. 6-OH黄酮

B. 5-OH黄酮

C. 7-OH黄酮

D. 4/-OH黄酮-二OH黄酮

11.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12.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A. 盐酸-镁粉试剂

B. 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酸试剂

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

13.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异黄酮

14.不能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D. 二氢黄酮醇 E. 异黄酮

15.具有旋光性的游离黄酮类型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异黄酮

D. 查耳酮

E. 二氢黄酮

16.既有黄酮,又有木脂素结构的成分是()

A. 槲皮素

B.大豆素

C. 橙皮苷

D.水飞蓟素

E.黄芩素

17.黄酮苷的提取,除了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法外,还可采用()

A. 冷水浸取法

B. 乙醇回流法

C. 乙醚提取法

D. 酸水提取法

E.石油醚冷浸法

18.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芸香苷,用石灰乳调pH应调至()

A. pH6~7

B. pH7~8 C .pH8~9 D. pH9~10 E. pH10以上

19.黄芩苷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20.槲皮素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21.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提取时可加入()

A. 石灰乳

B. 硼砂

C. 氢氧化钠

D. 盐酸

E. 氨水

22.芸香糖是由()组成的双糖

A. 两分子鼠李糖

B. 两分子葡萄糖

C. 一分子半乳糖,一分子葡萄糖

D.一分子鼠李糖, 一分子果糖

E. 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鼠李糖

23.查耳酮与()互为异构体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黄烷醇

24.可区别黄芩素与槲皮素的反应是()

A. 盐酸-镁粉反应

B. 锆-枸橼酸反应

C.四氢硼钠(钾)反应

D. 三氯化铝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25. 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A. 黄酮显橙红色至紫红色

B. 黄酮醇显紫红色

C. 查耳酮显红色

D. 异黄酮多为负反应

E. 黄酮苷类与黄酮类基本相同

26. 硅胶吸附TLC,以苯-甲酸甲酯-甲酸(5︰4︰1)为展开剂,下列化合物R f值最大的是()

A.山奈素B.槲皮素C.山奈素-3-O-葡萄糖苷

D.山奈素-3-O-芸香糖苷E.山奈素-3-O-鼠李糖苷

27.1H-NMR中,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类型主要是依据()

A.B环H-3′的特征B.C环质子的特征C.A环H-5的特征

D.A环H-7的特征E.B环H-2′和H-6′的特征

28.黄酮苷类化合物不能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A.酸提碱沉B.碱提酸沉C.沸水提取

D.乙醇提取E.甲醇提取

29.二氯氧锆-枸橼酸反应中,先显黄色,加入枸橼酸后颜色显著减退的是()A.5-OH 黄酮B.黄酮醇C.7-OH黄酮

D.4′-OH黄酮醇E.7,4′-二OH黄酮

30. 聚酰胺色谱分离下列黄酮类化合物,以醇(由低到高浓度)洗脱,最先流出色谱柱的是()

A.山奈素B.槲皮素C.芦丁

D.杨梅素E.芹菜素

二、名词解释

1.黄酮类化合物: 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2.碱提取酸沉淀法: 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三、填空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是___2-苯基色原酮___。现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___三碳链___相互联结,具有__6C-3C-6C____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色原酮部分是无色的,但当__2位引入苯基________ ,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而表现出颜色,一般黄酮及其苷显_灰黄色至黄色___;查耳酮显_黄色至橙黄色___;而二氢黄酮不组成__交叉共轭体系__,故不显色。

3.黄酮类化合物所显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__交叉共轭体系__及__助色团__的数目和

位置有关。如果在7或4/位上引入__助色团__能促使电子转移和重排,使颜色__加深__。花色素及其苷的颜色随pH值不同而改变,pH_7以下___显红色,左右__显紫色,pH__>显蓝色。

4.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_甲醇___,__乙醇__,__醋酸乙酯__,__乙醚__等有机溶剂中;分子中羟基数目多则__亲水性(水溶性)__增加,羟基甲基化后,则__亲水性__降低而___亲脂性_增加。因分子中含有__酚羟基__,故都溶于碱性溶液中。

5.黄酮类化合物多具酚羟基,故显一定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___7,4/-二羟基_____大于____7或4/ 羟基-_____大于__一般酚羟基____大于__C5-OH__,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黄酮7,4/上有羟基,因处于__C4位羰基__对位,在___ρ~π共轭效应____的影响下,使酸性增强;而C5位羟基,因与C4羰基形成___分子内氢键___,故酸性最弱。

6.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黄酮(醇)、二氢黄酮(醇)还原后显__橙红色至紫红__色;__异黄酮__和__查耳酮__不呈色。__四氢硼钠(钾)__试剂反应是二氢黄酮(醇)类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试剂,反应后呈_紫色至紫红色___色,可用于与其它黄酮类区别。

7.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凡具有__C3 、C5-羟基__或__邻二酚羟基__时,都可与多种金属盐试剂反应,生成有色__配合物__或__沉淀__,可用于鉴定。

8.锆-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__C3__和__C5__羟基黄酮,加入2%氯氧化锆甲醇溶液,均可生成__鲜黄色__锆配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液后,__C5-OH黄酮__颜色渐褪去,而__C3-OH黄酮__仍呈原色。

9.黄酮类化合物常存在于植物的__花叶果实__等组织中。多以____苷__形式存在,而木部组织中则多为__苷元__存在。

10.黄酮类化合物常用提取方法有____溶剂提取___法,___碱提取酸沉淀___法。用溶剂提取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若原料为叶或种子时,可用石油醚处理除去___叶绿素____,_____油脂_____,_____色素___,等脂溶性杂质。也可在浓缩的提取液中加多倍量的浓醇,除去__蛋白质__,__多糖__等水溶性杂质。

11.黄酮类化合物分离方法有___活性炭吸附______法,____pH梯度萃取____法和____聚酰胺色谱_____法。

12.聚酰胺色谱法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__酰胺基__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___游离

酚羟基___形成____氢键缔合____ 而产生吸附。吸附强度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_____羟基数

目和位置______,以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大小。常用__

水和醇__混合溶剂作为洗脱剂,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在聚酰胺柱上先后流出顺序为:__

异黄酮___>___二氢黄酮___>___黄酮___>____黄酮醇__。

13.黄芩根中分离出黄酮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黄芩苷___具有__抗菌消炎__作用。黄

芩素分子中具有___邻三酚羟基___的结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成__醌类__化合物而变绿

色。因此在保存、炮制、提取时应注意防止__酶解___和__氧化___。

14.芸香苷又称__芦丁__,是__槲皮素__和__芸香糖__缩合的双糖苷。在冷水中溶解度

为__1:10000__,沸水为__1:200__,冷醇为__1:200__,热醇为__1:30__。因此可利用芸香苷

在冷水和沸水中溶解度的差别进行精制。

15.实验中提取芸香苷时,加%硼砂的目的是:_____调节溶液pH 值______,____保护

芸香苷分子中邻二酚羟基不被氧化____,___保护邻二酚羟基不与钙离子配合而沉淀___。

16.花色素亲水性强于其它黄酮,是因为分子呈____离子型____形式存在,二氢黄酮的

水溶性强于黄酮类是因为其分子呈____非平面___型,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所以水溶度稍大。

四、鉴别题

1. ①

(A)

(B)

答: A NaBH 4 A (-) O O

OH HO O O OH

HO

B B (+)

2.

答: A ZrOCL2/枸橼酸反应 A (+)颜色不褪

B B (-)颜色减褪

(A) (B)

3.

(A) (B) 答: A HCL-Mg反应 A (+)

B B (-)

4.O

O

OH

HO

OH

O

O

OH

HO

OH

O

O

HO

OH

OH

O

glc rha A B C

O

O

OH

HO OH

OH

OH

O

O

OH

HO

OH

OH

O

O

OH

HO

O

O

HO OH

答:分别取A 、B 、C 样品乙醇液,,加入2%NaBH 4的甲醇液和浓HCl ,如产生红~紫红色物质为A 。再分别取B 、C 的乙醇液,加等量的10%α-萘酚乙醇液,摇匀,沿壁滴加浓硫酸,试管中两液界面有紫色环出现为C 、无上述现象的是B 。

五、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以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列化合物,以浓度递增的乙醇液洗脱时的洗脱先后顺序 O O OH O H OH

OH O O OH O H OH OH

OH O O OH O H OH OH C H 3CH 3

A B C

答:洗脱先→后顺序是: C > A > B

理由: A 、C 都具有4个酚羟基,但是C 是非平面的二氢黄酮,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所以先于A 洗脱;B 分子中羟基最多与聚酰胺吸附最牢固,所以最后洗脱下来。

2.下列化合物水溶性强→弱顺序: > >

O O OH O H OH O O OH O H OH

OH C

H 3CH 3 O +OH

OH OH OH OH O

H

A B C

答:水溶性强→弱顺序: C > B > A

理由:C 是离子型化合物,水溶性最大;B 是二氢黄酮,分子是非平面结构,且分子中羟基较多,所以水溶性较平面型结构的A 大。

3.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列化合物,以50%乙醇液洗脱先→后顺序: > >

O O OH O H OH

OH OH

O O HO O glc OH OH O OH OH O H O

H O C 6H 11O 5

A B C

答:洗脱先→后顺序是: B > C > A

理由:B、C同是单糖苷,但B中羟基少且分子是非平面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所以先于A 洗脱下来,A是苷元,且分子中羟基最多与聚酰胺吸附最牢固,所以最后洗脱下来。

4.用乙醇为溶剂提取金钱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浓缩后,经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20%、50%、70%、90%的乙醇进行梯度洗脱,指出用上述方法分离四种化合物的洗脱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O O OH

OH

HO

OH

OH

O

O

OH

HO

OH

OH

O

O

HO

OH

OH

O

OH

glc

槲皮素山奈酚槲皮素-3-O-葡萄糖苷

洗脱先后顺序:>>

答:洗脱先→后顺序是: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奈酚>槲皮素

理由:槲皮素中羟基数最多,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强,最后洗脱下来;山奈酚与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羟基数相同,后者是单糖苷,因为空间位阻的作用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最先洗脱下来。

5.用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下列化合物,以浓度递增的乙醇液洗脱时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O O OH

HO

OH

OH

O

O

OH

OH

HO

OH

O葡萄糖甙

O

O

OH

HO

OH

OH

A B C

洗脱先后顺序:>>

原因:以含水溶剂系统洗脱时,苷比苷元先洗脱下来,因此B最先洗脱。而分子内芳香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黄酮>二氢黄酮,即C>A,因此A比C先洗脱下来。

六、问答题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答: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具有6C-3C-6C为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状,及B 环的联接位置等特点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双黄酮类。

2.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答: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多显黄色;而二氢黄

酮(醇)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不显色。

3.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答:黄酮(醇)的环分别与羰基共轭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具共平面性,分子间

紧密,引力大,故难溶于水。

4.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答:二氢黄酮(醇)由于C环被氢化成近似半椅式结构,破坏了分子的平面性,受

吡喃环羰基立体结构的阻碍,平面性降低,水溶性增大;花色素虽为平面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所以水溶性较大。

5.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答:可采用(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产生红~紫红色。(2)三氯化铝试剂反

应:在滤纸上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有黄绿色荧光。(3)碱性试剂反应,在滤纸片上显黄~橙色斑点。

6.简述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原理。

答:黄芩苷为葡萄糖醛酸苷,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大,可采用

沸水提取。又因黄芩苷分子中有羧基,酸性强,因此提取液用盐酸调pH1~2可析出黄芩苷。7.根据下列流程,指出划线部分的作用,并回答相关问题

槐花粗粉

加约6倍量已煮沸的%硼砂水溶液,搅拌下

加入石灰乳至pH8~9,并保持该pH值30分钟,

趁热抽滤,反复2次

水提取液药渣

在60~70oC下,用浓盐酸调pH4~5,搅拌,静置放冷,

滤过,水洗至洗液呈中性,60oC干燥。

滤液沉淀

热水或乙醇重结晶

芸香苷结晶

(1)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与依据是什么

答: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是:碱提取酸沉淀法;依据:芸香苷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2)提取液中加入%硼砂水的目的

答:提取液中加入%硼砂水的目的:硼砂可以与邻二羟基络合,保护邻二羟基不被氧化。(3)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如果pH>12以上会造成什么结果

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芸香苷含有7-OH,4'-OH,碱性较强可以溶于pH8~9的碱水中。如果pH>12以上,碱性太强,钙离子容易与羟基、羰基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降低收率。(4)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如果pH<2以上会造成什么结果

答: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足以是芸香苷析出沉淀,如果pH<2以上容易使芸香苷的醚键形成金羊盐,不易析出沉淀。

(5)以热水或乙醇重结晶的依据提取芸香苷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答:以热水或乙醇重结晶的依据是:芸香苷在热水和热乙醇中溶解度较大,在冷水及冷乙醇中溶解度较小的原因。提取芸香苷还可以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

8.写出“碱提取酸沉淀”提取芸香苷的流程

槐花粗粉

加约6倍量已煮沸的%硼砂水溶液,搅拌下

加入石灰乳至pH8~9,并保持该pH值30分钟,

趁热抽滤,反复2次

水提取液药渣

在60~70oC下,用浓盐酸调pH4~5,搅拌,静置放冷,

滤过,水洗至洗液呈中性,60oC干燥

滤液沉淀

热水或乙醇重结晶

芸香苷结晶

七、解析结构

1.从某中药中分离一化合物,分子式C15H10O5,Mg—HCl反应(+),ZrCl2反应黄色,加枸橼酸褪色,氯化锶反应(—),四氢硼钠反应(—)。根据提供的化学反应结果及波谱数据,

推测相应的信息和化合物的结构:

(1)UV(λmax nm):

MeOH 267 296sh 336

(2)1H—NMR(三甲基硅醚衍生物),溶剂为CCl4,TMS内标

δ(ppm)(1H , d , J= )

(1H , s)

(1H , d , J= )

(2H , d , J= Hz )

(2H , d , J= )

化合物结构式可能是()

答:(1)化学反应提供的信息:

Mg—HCl反应(+),说明可能是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类;

四氢硼钠反应(—),说明可能是黄酮、黄酮醇,不是二氢黄酮类;

ZrCl2反应黄色,加枸橼酸褪色,说明可能是含有5-OH的黄酮类;

氯化锶反应(—),说明无邻二羟基;

(2)UV(λmax nm):

MeOH 267 296sh 336,进一步说明可能是黄酮不是黄酮醇(3)1H—NMR

δ(ppm)(1H , d , J= ) C6-H

(1H , s) C3-H

(1H , d , J= ) C8-H

(2H , d , J= Hz ) C3'5'-H

(2H , d , J= ) C2'6'-H 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式如下,其分子式也符合C15H10O5。

O O OH

HO

OH

黄酮类化合物——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无色的新红花苷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黄色的红花苷,故花冠显深黄色;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呈红色。 4.黄酮类化合物呈酸性,是由于其多数带有_酚羟基__;黄酮类成分也具有微弱的碱性,是由于其结构中_7-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的存在。 7.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花色素类,原因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大,原因是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 8.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酚羟基,故显一定的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9.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样盐。 10.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3-羟基和5-羟基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3-羟基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5-羟基黄酮。 11.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溶剂萃取法、碱提取酸沉淀法等。 12.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当用含水溶剂(如乙醇-水)洗脱时,黄酮苷先被洗脱;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苷元先被洗脱。

.二.单选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E ) A .C 6-C 6-C 3 B . C 6-C 6-C 6 C .C 6-C 3-L 6 D .C 6-C 3 E .C 3-C 6-C 3 2.与2ˊ-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C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4.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 A .5-羟基黄酮 B .4’-羟基黄酮 C .3-羟基黄酮 D .3’-羟基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 5.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 ) A .盐酸-镁粉试剂 B .FeCl 3试剂 C .Gibb’s 试剂 D .2%NaBH 4甲醇溶液 E .l %AlCl 3甲醇溶液 6.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 A .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7.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 3萃取可得到( E ) A .5,7-二羟基黄酮 B .5-羟基黄酮 C .3’,4’-二羟基黄酮 D .5,8-二羟基黄酮 E .7,4’-二羟基黄酮 8.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 A .2’,4’-二羟基黄酮 B .4’-OH 黄酮醇 C .3’,4’-二羟基黄酮 D .4’-羟基异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醇 8.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D ) A .多数查耳酮显橙红色 B .多数黄酮苷显橙红-紫红色 C .多数二氢黄酮显橙红-紫红色 D .多数异黄酮不显红色 9.用于鉴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试剂是(A ) A .ZrOCl 2 B .NaBH 4 C .HCl-Mg 粉 D .SrCl 2 10.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D ) A. 黄酮类 B. 异黄酮类 C. 查耳酮类 D. 二氢黄酮类 O O OH CH 3 HO H 3C

药物综述-黄酮类化合物

药物综述——黄酮类化合物 关键词:黄酮类;来源;发展史;药理作用;不足之处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目前,黄酮类药物仍有些不足之处。 正文: 1.发展史:黄酮类化合物的发现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二十世30年代初,欧洲一 位药物化学家在研究柠檬皮的乙醇提取物时无意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P”。动物试验证实:维生素P的抗坏血作用胜过维生素C10倍。2年后,这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维生素 P实际上是一种由黄酮组成的混合物而非单一物质,故后来有人形象化地将维生素P更名为柠檬素。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保健产品首次引起国际医药界的注意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法国一家保健食品厂商率先推出具有市场引导作用的黄酮类保健新品“碧萝芷”。它是从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生长的一种主要树种“滨海松”树皮中提取的一种黄酮混合物。由于碧萝芷能预防和治疗西方国家极为常见的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故上市后销售情况极为红火。在上市10年以后,临床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发现碧萝芷有不少令人感兴趣的新用途,其中包括抗哮喘、防止长期抽烟引起的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以及降血压作用等。据科学家研究,法国生产的碧萝芷含有极其复杂的黄酮成分,其中包括:儿茶素、表倍儿茶素、紫杉素、原花青素及其单体、2倍体、3倍体与多倍体混合物。正是这些复杂的黄酮构成碧萝芷多样化药理作用的基础。 2.来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多酚类的内信号分子及中间体或代谢物, 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醇、异黄酮醇、黄烷酮、异黄烷酮、查耳酮等,最集中分布于被子植物中。如黄酮类以唇形科、爵麻科、苦苣苔科、玄参科、菊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黄酮醇类较广泛分布于双子叶植物;二氢黄酮类特别在蔷薇科、芸香科、豆科、杜鹃花科、菊科、姜科中分布较多;二氢黄酮醇类较普遍地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以豆科蝶形花亚科和鸢尾科。 植物中存在较多。在裸子植物中也有存在,如双黄酮类多存在松柏纲、银杏纲和凤尾纲等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能够改变机体对变能反应原、病毒及致癌物反应的能力,并保护机体组织不受氧化性侵袭的伤害,因此具有"天然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美称。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的可食性果肉中。当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后,其味道有些发苦,如桔子、柠檬、葡萄和柚等这些柑桔类植物是黄酮类化合物特别丰富的来源。许多植物如樱桃、葡萄、蔷薇果、青椒、花茎甘蓝、洋葱和番茄等,以及许多草药如越桔、银杏、乳蓟等都含有高质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此外,多种植物的叶、干和根部也发现了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山茶花报春黄甙(干燥后用来生产绿茶和黑茶)的叶子,松树皮和成熟和葡萄籽是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好来源。 3.药理活性: a.心血管系统活性。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成药均含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不仅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心肌缺氧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还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测定的研究进展 简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生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药理活性,比如抗氧化、抗炎、抗诱变、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黄酮在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此外黄酮类物质还有低毒性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1]。 关键词:黄铜,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黄酮类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天然有机物。植物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芸香料、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菊科等。根据化学方法定义黄酮类物质为含一个共同的苯基苯并二氢吡喃环结构,有一个或多个羟基取代基,包括其衍生物。在食物中,黄酮类物质一般以酯类、醚类或配糖类衍生物及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共有5000 多种化合物。对于哺乳动物,只能通过饮食获取黄酮物质,这些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谷物、坚果、茶及红酒。在日常膳食中,黄酮类物质通常表现为具有抗氧化性的羟基衍生物形态,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对于一些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胃和十二指肠的病理性失调,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此外,类黄酮还被发现有广泛的药物特性,包括抗氧化性、抗过敏、抗病毒及预防糖尿病,对肝和胃的保护,抗病原体及抗瘤活性。除在医药工业上已广泛应用其生理活性外,目前也将黄酮类物质作为功能食品的添加剂[2] 。 (一)测定黄铜的几种方法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重复性好、准确、简便、易掌握、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加之所需试剂便宜易得, 因此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植物中黄酮含量最为广泛[ 3]。 1.1 直接测定法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和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 其MeOH 谱200 nm~400 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 峰带I(300 nm~400nm)和峰带Ⅱ( 220 nm~280 nm)[ 4]。 1.2 比色法 向供试样品中加入显色剂后测定吸光度以测定其含量, 这种方法称为比色法。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 羟基、5-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 易于与金属盐类如铝盐、锆盐、锶盐、镁盐等反应, 生成有色金属络合物。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金属盐试剂有Al(NO3)3、A1Cl3等,这些络合物作用在光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

中药化学试题库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A.C6-C6-C3 B.C6-C6-C6 C.C6-C3-C6 D.C6-C3 E.C3-C6-C3 正确答案:C 2.与2’-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二氢黄酮B.花色素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黄酮 B.黄酮醇C.二氢黄酮D.查耳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羟基黄酮 B.4’-羟基黄酮 C.3-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一羟基黄酮 B.7-羟基黄酮 C.4’-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6一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B.FeCl3试剂C.Gibb’s试剂 D.2%NaBH4甲醇溶液 E.l%AlCl3甲醇溶液 正确答案: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二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3’,4’-二羟基黄酮 D.5,8-二羟基黄酮 E.7,4’-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A.5%Na2CO3 B.l%NaOH C.5%NaOH D.饱和石灰水 E.氨水 正确答案:D 17.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 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A.2’,4’-二羟基黄酮B.4’-OH黄酮醇C.3’,4’-二羟基黄酮 D.4’-羟基异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醇 正确答案:A 18.黄芩苷可溶于() A.水 B.乙醇C.甲醇 D.丙酮 E.热乙酸 正确答案:E 19.下列化合物属于黄酮碳苷的是 A、芦荟苷 B、葛根素 C、大豆苷 D、芦荟大黄素苷 E、橙皮苷 正确答案:B 20.与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黄酮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橙酮 E、花色 素 正确答案:B

黄酮含量的测定

黄酮含量的测定 1.提取(以麦苗粉为例) 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体胃、小肠、大肠的体液酸度最佳pH分别为2.0,7.5,8.3。称取1g麦苗粉末,选用乙醇-水作为浸取剂,模拟胃肠道的pH,分别调pH值2.0,7.5,8.3,在60℃下超声50min,合并3次提取剂,,定容。 工艺流程:1g麦苗粉末→一次提取(加入10ml70﹪的乙醇,乙醇pH2.0)→抽滤→留渣继续二次提取,滤液保存→二次提取(加10ml70﹪的乙醇,提取剂pH7.5)→抽滤→留渣继续三次提取,滤液保存→三次提取(加入10ml70﹪的乙醇,乙醇pH8.3)→合并三次滤液→定容至30mL→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吸光值。 麦苗汁的提取 直接从榨汁后定容至100ml的麦苗汁中取36.5ml,加入85.2ml无水乙醇,60℃超声提取150min。 2.试剂配置 芦丁标准液:准确称取芦丁标准品7.5mg,用5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mL,得到浓度为300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 10% Al(NO3)3溶液:称取5g Al(NO3)3,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mL。 5% NaOH 溶液:称取2.5g NaOH,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mL。 5% NaNO2 溶液:称取2.5g NaNO2,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mL。 0.05mol/L Tris-HCl缓冲液(pH=8.2):0.1mol/L Tris 50mL,加入0.1mol/L HCl 22.9mL,混匀,稀释定容至100mL。 3 mmol/L 邻苯三酚-HCl溶液:准确称取0.0189g邻苯三酚,用10 mmol/L HCl溶解并定容至100mL。 9mmol/L水杨酸-乙醇:准确称取1.2430g水杨酸,用95%乙醇溶解并定容到1000mL 容量瓶中。 9mmol/L FeSO4:准确称取1.3680g FeSO4,定容到1000mL容量瓶中。 10mmol/L HCl:准确量取83.3mL分析纯HCl,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 8.8 mmol/L H2O2 溶液:吸取0.109mL 30% H2O2,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500mL。 3.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芦丁标准品15mg,用5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到浓度为0.3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取7支试管编号,分别按表1中所给的量加入各种试剂,并测定其吸光值。 表6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试剂0(mL) 1(mL) 2(mL) 3(mL) 4(mL) 5(mL) 6(mL) 芦丁标准溶液0 0.5 1.0 1.5 2.0 2.5 3.0 50%乙醇 3.0 2.5 2.0 1.5 1.0 0.5 0 5% NaNO2 溶液0.4 0.4 0.4 0.4 0.4 0.4 0.4 10% Al(NO3)3 溶液0.4 0.4 0.4 0.4 0.4 0.4 0.4 5% NaOH 溶液 4.0 4.0 4.0 4.0 4.0 4.0 4.0 蒸馏水 2.2 2.2 2.2 2.2 2.2 2.2 2.2 加入5% NaNO2 溶液0.4 mL后,摇匀,放置6min ;加入10% Al(NO3)3 溶液0.4 mL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 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

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 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 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4、黄酮对身体的好处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 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 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山楂--心血管系统,兰梅-- 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葡萄、洋葱、花椰莱、喝红酒、多饮绿茶等方式来获得黄酮,作为身体的一种补充。 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A.(1)>(2)>(3) B.(2)>(3)>(1) C.(3)>(2)>(1)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A. 6-OH黄酮 B. 5-OH黄酮 C. 7-OH黄酮 D. 4/-OH黄酮-二OH黄酮 11.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12.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A. 盐酸-镁粉试剂 B. 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酸试剂 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 13.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异黄酮

第5章-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1. 黄酮类化合物 2. 盐酸-镁粉反应 3. 锆-枸椽酸反应 二、指出下列化合物属于何种黄酮类型 H O O (1)黄芩甙 H Glu (2)甘草甙 H 3CO O OH O O H O OH O OCH 3OH (3)红花甙 O H OH O H O O OH (4)银杏素 H 23 O H O O OH Glu O H O OH O OH OH OH 三、填空 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有一个带_____性的氧原子,能与_____形成yang 盐。yang 盐极不稳定,_____即可分解。 2. 黄酮类化合物就整个分子而言,由于具有多个_____基,故呈__ _性,能溶于____性水液中。 3. 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时,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____被洗脱;苷元比其相应的苷____被洗脱;单糖苷比相应的三糖苷___被洗脱。 4.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来源于_____,其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 >____>____。 5.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为___,其主要结构类型是依据___、_ __及___某特点而分类。 6.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及__________有关。

7. 30%乙醇、95%乙醇、NaOH 水溶液、尿素水溶液、水,五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洗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花色素类化合物的颜色随着____不同而改变,___呈红色,___呈紫色,__呈蓝色。 9.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凡有______或______时,都可与多种金属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或有色沉淀,有的还产生荧光。 10.黄酮类化合物在240-400nm 区域有两个主要吸收带,带Ⅰ在______区间,由______所引起;带Ⅱ在______之间,起因于_____引起的吸收。 四、选择题 1. 四氢硼钠是一种专属性较高的还原剂,只作用于: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二氢黄酮醇 D. 查耳酮 2.下列化合物在聚酰胺TLC 上,以氯仿-甲醇-丁酮-丙酮(40:20:5:1)展开时,Rf 值的大小应为: O O OH OH OH O O OH OH OH O O OH OH O glc (1) (2) (3) HO rha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3. 下列化合物在聚酰胺柱上,用醇作溶剂洗脱时,其先后顺序应为: glcO O OH O O O O O OCH 3 OH OH glcO glcO OH O O O O O O OH OH glcO (1) (2) (3) (4)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4.下列化合物用pH 梯度法进行分离时,从EtOAc 中,用5%NaHCO 3、0.2%NaOH 、4%NaOH 的水溶液依次萃取,先后萃取出的顺序应为: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班级药检071 学号200703123124 论文 (设计) 题目: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学生姓名:刘江南 设计地点:江苏畜牧业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赵丽职称讲师 论文完成时间: 2010年5月20日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刘江南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的主要药用成分,其黄酮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杏叶的利用价值。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 微乳系统为流动相,预制聚酰胺薄层板为固定相,通过调节微乳系统的 极性,较好地分离出十几种银杏叶黄酮。与传统的流动相系统—有机溶 液系统相比,微乳系统显示出较强的分离优势。通过对大龄银杏叶不同 生长时期黄酮含量的测定与比较,分析银杏叶中黄酮含量随生长期的变 化规律,揭示出大龄银杏树采摘叶片的最佳时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 生长时期的银杏叶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在1年中黄酮含量出现2次峰 值,8月份出现第1个峰值,黄酮含量为0.884%, 以后下降较快,10月叶 色发黄后又上升到最高值 0.977%。 关键词:银杏叶黄酮含量薄层色谱生长时期高效液相色谱 Title:In Gingko leaf flavonoid content determination Liujiangnan Drug quality testing technology Abstract:Flavonoids are the main medicinal components of ginkgo biloba,its flavonoid content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value of ginkgo biloba use.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1-butanol 1-heptane microemulsion system of water as the mobile phase, pre-polyamide thin-layer plate as the stationary phase, by adjusting the polarity of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well separated a dozen of flavonoids. Mobile phase with the traditional system - the organic solution systems,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showed strong separation advantage.Leaves of Ginkgo biloba on older growth and flavonoids content during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flavonoids of Ginkgo biloba in the variation with growth phase, revealing the older leaves of ginkgo trees picking the best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1 year in the flavonoid content of 2 times the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填空题: 1.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 2.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和()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即形成()而显现出颜色。 3.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查耳酮为();而二氢黄酮为()。 4.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如果在()位或()位引入()或()等供电子基团,能促使电子移位和重排而使化合物颜色()。 5.花色素及其苷的颜色特点是(),pH﹤7时显(),pH为8.5时显(),pH﹥8.5时显()。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等有机溶剂。 7.黄芩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水解后生成的苷元是(),分子中具有()的结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成()衍生物而显()色。 8.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原因是();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原因是()。 9.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故显一定的酸

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10.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 11.具有()、()或()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多种金属盐试剂反应生成络合物。 12.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和()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或()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黄酮。 13.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时,先将样品溶于乙醚,依次用碱性由()至()的碱液萃取,5%NaHCO3可萃取出(),5%Na2CO3可萃取出(),0.2%NaOH可萃取出(),4%NaOH 可萃取出()。 14.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形成()而产生的。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姓名常姣专业微生物学 摘要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 民以黄酮类化合物也称黄碱素,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 在植物体内大多与糖结合成甙的形式存在, 也有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甙元存在。由于最先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一个酮式羰基 结构, 又呈黄色或淡黄色, 故称黄酮[ 1]。 目前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较多,如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及半仿生提取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点。用上述方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仍然是一个混合物, 不仅是含有其它杂质的粗品, 而且是几种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 需进一步分离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重结晶法、铅盐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抗肝脏病毒、抗炎、抗菌、解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癌、防癌、降血糖、镇痛和免疫等生理活性[ 2-5]。这些生理活性已被关注,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课题。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黄酮类化合物而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多年来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探讨从植物体中分离 纯度高、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6]。 1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多具有基本碳 架的一系列化合物,且母核上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助色取代基团。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固体,多数具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旋光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型分子,故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中溶解度稍大。 2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等组织中多以苷元的形式存在,而在根部坚硬组织中,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因此,不同来源、部位、种类黄酮提取所采取的方法不同[6]。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很多,根据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其他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可采用溶剂萃取法,根据黄酮化合物在酸性水中难溶、碱性水中易溶的特点可采用碱提酸沉法等。 2.1溶剂法 2.1.1 热水提取法

(整理)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颜色。这一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中,在菌类、藻类、地衣类等低等植物中较少见。此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状态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例如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槐米中的芸香苷和陈皮中的橙皮苷等成分有调节血管通透性和维生素P 样作用,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药物;银杏中的银杏黄酮、葛根中的葛根素等成分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在抗肝脏毒方面,水飞蓟素有护肝的作用,可用作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中毒性肝损伤。在抗菌作用方面,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在镇咳、祛痰、解痉等方面也有一定治疗作用。因此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中的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苯环(A 环与B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具有6C-3C-6C 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O O O O H 1 234 5 6 78A B C 1 / 2/ 3/4/ 5/ 6/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及B 环连接位置等特点,可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类(表7-1)。 色原酮(苯并-γ-吡喃酮) 2-苯基色原酮(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上述基本母核的衍生物,在A环和B环上常有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组成苷的糖类常有D-葡萄糖、D-半乳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也有双糖和三糖,如芸香糖、龙胆二糖、龙胆三糖等。糖多结合在C3、C5、C7位,其它位置也有连接。 下面将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类型举例如下: 一、黄酮和黄酮醇类 基本结构: O R O R=H 黄酮R=OH 黄酮醇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大类别的酚类化合物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等。有文献记载约有20%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f乍佣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他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因而能提高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OX —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他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和活血化瘀也起重要作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这些生物活性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廖亮研究了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7d℃,回流提取3次,每次0.5h。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好。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

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答案

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B 5.C 6.D 7.D 8.A 9.B 10.B 11.E 12.D 13.B 14.E 15.E 16.D 17.B 18.C 19.A 20.B 21.B 22.E 23.C 24.B 25.C 26.A 27.B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DE 3.ABDE 4.ABD 5.AE 6.ABD 二、名词解释 1.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2.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三、填空题 1.2-苯基色原酮;三碳链;6C-3C-6C。 2.2位引入苯基;灰黄色至黄色;黄色至橙黄色;交叉共轭体系。 3.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助色团;加深;7以下;8.5左右;>8.5。 4.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亲水性(水溶性);亲水性;亲脂性;酚羟基。 5.7,4/-二羟基;7或4/ 羟基-;一般酚羟基;C5-OH;C4位羰基;ρ~π共轭效应;分子内氢键。 6.橙红色至紫红;异黄酮;查耳酮;四氢硼钠(钾);紫色至紫红色。 7.C3 、、C5-羟基;邻二酚羟基;配合物;沉淀。 8.C3;C5;鲜黄色;C5-OH黄酮;C3-OH黄酮。 9.花;叶;果实;苷;苷元。 10.溶剂提取;碱提取酸沉淀;叶绿素;油脂;色素;蛋白质;多糖。 11.活性炭吸附;pH梯度萃取;聚酰胺色谱。 12.酰胺基;游离酚羟基;氢键缔合;羟基数目和位置;水和醇;异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黄酮醇。 13.芦丁;槲皮素;芸香糖;1:10000;1:200;1:300;1:30。 14.离子型,非平面。 四、鉴别题 1. 颜色不褪颜色减褪

常见食用豆类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2009年7月 第24卷第7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rnaloftheChineseCerealsandOilsAssociation V01.24.No.7 Jul.2009 常见食用豆类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任顺成王鹏王国良马宇翔陈丽兰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52) 摘要以芦丁为标样应用氯化铝显色法、硝酸铝显色法分别测定15种常见食用豆类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以染料木素做为标样应用直接比色法测定其中食用豆类样品中异黄酮的总含量,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常见食用豆类中的4种大豆异黄酮单体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使用氯化铝显色法进行测定,赤豆、绿豆等7种食用豆类显示合有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含量最多的赤豆为0.501mg/g。硝酸铝显色法测定豆类样品黄酮类总合量为0.297~8.844mg/g。直接比色法测定食用豆类中异黄酮总含量为1.994—8.840mg/g。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大豆异黄酮单体成分的总含量为0.031~3.345mg/g。 关键词食用豆类黄酮类异黄酮比色法高压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TS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174(2009)07—0132—06 食用豆类是以收获籽粒兼做蔬菜供人类食用的豆科作物的统称。食用豆类不仅是重要的粮食资源之一,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用豆类中除含有丰富的油脂和优质蛋白以外,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1|。 黄酮类又称生物类黄酮,为植物多酚类的代谢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大多有颜色。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2。其中大豆异黄酮作为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异黄酮成分,其分子结构骨架是3一苯色原酮,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主要有12种,分为三大类,即大豆苷类(DaidzinGroups)、染料木苷类(GenistinGroups)、大豆黄素苷类(GlycitinGroups),以游离型、葡萄糖苷型、乙酰基葡萄糖苷型、丙二酰基葡萄糖苷型等4种形式存在,其中游离型占总量的2%一3%[31。大豆异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作为雌性激素治疗替代品,能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并有效降低血胆固醉含量,防止骨质疏松及抑制癌细胞增长等[4|。 采用氯化铝显色法、硝酸铝显色法分别测定了 收稿日期:2008—07—08 作者简介:任顺成,男,196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天然活性成分及其功能评价15种常见食用豆类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应用直接测定法测定食用豆类中异黄酮的总含量,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的4种大豆异黄酮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为评价食用豆类的保健功能以及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栽培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大豆、黑小豆、绿大豆、黑大豆、蚕豆、绿豆、红小豆、刀豆、芸豆、饭豆、麻豇豆、豌豆、花豇豆、小扁豆和鹰嘴豆:市售。’ 芦丁标样:分析纯,上海华硕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染料木素:标样,纯度i>98%,美国signa公司。 WFZUV一200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尤尼卡(上海)仪器有限公司;LC卜10At、,p型高效液相色谱仪、sP卜10Avvp型紫外检测器、scL_10A、rp型系统控制器、CTO--10Asvp型柱温箱:日本岛津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食用豆类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将食用豆类样品粉碎,过40目筛,以石油醚在65℃温度下回流脱脂1h,抽滤后放在50℃左右的烘箱里干燥,备用。准确称取脱酯豆粉5.0g,用75%的乙醇,以1 g 5mL的料液比,在60℃温度下,浸提2h,冷却后,用循环水式真空泵进行抽滤,最后再用中速滤纸过滤,得到澄清的提取液,定容在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