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设计 说明书

冲压模设计  说明书
冲压模设计  说明书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题目:五菱汽车A柱下加强板拉伸模具设计系别:机械工程系

专业班级:模具L071班

姓名:张计军

学号:20071084

指导教师:黄庆高

职称:工程师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摘要

本次设计了一套拉伸成形的模具。经过查阅资料,首先要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经过工艺分析和对比,采用拉伸工序,通过冲裁力、顶件力、卸料力等计算,确定压力机的型号。再分析对冲压件加工的模具适用类型选择所需设计的模具。得出将设计的模具类型后将模具的各工作零部件设计过程表达出来。

在文档中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冲压模具的发展状况,说明了冲压模具的重要性与本次设计的意义,接着第二部分是对冲压件的工艺分析,完成了工艺方案的确定。再进行冲裁工艺力的计算和冲裁模工作部分的设计计算,对选择冲压设备提供依据。最后对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和标准件的选择,为本次设计模具的绘制和模具的成形提供依据,以及为装配图各尺寸提供依据。通过前面的设计方案画出模具各零件图和装配图。

本次设计阐述了冲压连续模结构设计及工作过程。本模具性能可靠,运行平稳,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关键字:冲压;模具结构;拉伸模具

ABSTRACT

This design carries on drawing die.The article has briefly outlined the press die at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the tendency.It has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craft analysis and the craft plan determination to the product.According to general step which the press die designs, calculated and has designed on this set of mold main drawing part, for example: The punch, the matrix, the punch plate, the backing strip, the matrix plate, stripper plate, stop pin, pilot pin and so on.The die sets uses the standard mould bases, has selected the appropriate press equipment.In the design has carries on the essential examination computation to the working elements and the press specification.In addition, this die employs the finger stop pin and the hook shape stop pin.The mold drawing punch are fixed with the different plates separately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gap cenveniently; The piercing matrix and blanking matrix are fixed by the overall plate.Fell in the blanking punch is loaded by pilot pin, guarante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hole and the contour , increase the processing precision.This structure may guarantee the die move reliably and the request of mass production.

Key words: pressing; drawing die; Mold Construction

目录

1 绪论 (4)

1.1 课题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4)

1.2 选题背景 (6)

1.2.1 近年来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工艺与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6)

1.2.2 当前冲压模具技术发展特点 (6)

1.2.3 我国汽车覆盖件模具现状 (8)

1.2.4 我国模具产业的调整任务 (10)

1.2.5 我国汽车覆盖件模具发展方向及展望 (10)

第二章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2)

2.1 冲压件的特点 (12)

2.2 初步建立零件工艺补充数模 (14)

2.3 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15)

2.4 确定冲压方向 (16)

2.5 最佳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7)

2.6 建立压料面 (19)

2.7 计算展开面积 (20)

2.8 冲压设备的选用 (25)

第三章拉延模设计 (26)

3.1 模具结构形式以及间隙的确定 (26)

3.2 模具主结构的设计 (27)

3.2.1 模具中心的确定 (27)

3.2.2 确定模具压料面尺寸 (28)

3.2.3 压边圈的设计 (28)

3.2.4 凸模的设计 (30)

3.2.5 上模的设计 (32)

3.3 模具辅助零件设计 (33)

3.3.1 平衡垫块设计 (33)

3.3.2 起重装置—吊耳设计 (33)

3.3.4 起重棒设计 (34)

3.3.5 其它零件的选用 (35)

3.4 模具材料的选用 (35)

3.5 模具工作原理 (37)

总结 (38)

致谢 (40)

参考文献 (40)

附图 (41)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加入世贸后,各国经济往来十分频繁,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消费日趋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复杂,消费的增长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渐渐地转变为世界制造中心,目前中国模具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国产模具精度低、寿命短、制造周期长,成型设备较陈旧、规格品种少;新型模具材料研发运用力度不大,CAD/CAE/CAM推广应用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鉴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要多多关注中国模具的发展,为我们中国模具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模具是机械,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属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基础工业,模具的质量,精度,寿命对其他工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称为“工业之母”。

在现代化工业中,模具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很大程度要依赖于模具生产,特别是在汽车、轻工、电子、航空等行业尤为突出。模具工业已纳入国家的基础工业范畴,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独立行业。模具工业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题研究的是五菱汽车A柱下加强板拉伸模具。冷冲压是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冲模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要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它是一种先进的金属加工方法,是完成金属塑性成形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最基本、最传统、最重要的金属加工方法之一。它建立在金属变形基础上,冲压加工时,模具通过冲压设备发生作用,于板料内部产生使板料发生塑性变形的内力,当内力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板料或板料的某个部分便会产生与内力作用性质相对应的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与其它机械加工方法相比,这种加工方法具有产品性能好、生产率高、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产品尺寸精度稳定、操作简单、互换性好、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优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经塑性加工成形,如车身上的各种覆盖件、车内支撑件、结构加强件,还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的排气弯管及消声器、空心凸轮轴、油底壳、发动机支架、框架结构件、横纵梁等等。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世贸组织的加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也应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竞争日趋激烈,汽车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而我国模具

工业却不能满足汽车更新换代速度,成为制约我国汽车工业的瓶颈。其设计、制造速度的快慢直接制约着汽车业的发展。怎样提高速度,提高质量,减低成本,是现在提高我国模具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冲压工件的制造工艺水平及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对汽车制造质量和成本有直接的影响。

国内汽车制造也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汽车产量已经名列世界汽车生产前列。模具工业是汽车产品开发和大批量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辆客车或轿车上有80%的零件是用模具加工制造的,而又以冲压模最多。其汽车覆盖件模具又以其大型、复杂、精密等特点成为模具中举足轻重的部分。目前,我国汽车冲压木产业发展还不是很平衡,有些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但是也有较多的企业还处于较低的设计制造水平。

冲压加工是通过模具来实现的,从模具角度来看,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也已经取得了共识。据统计,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这是因为,用模具生产的各种制件有很多独特的有点:塑形成形时,移动材料单位体积的速度比切削加工快,生产效率高,而且可以大量节约原材料;塑形成型不仅可以改善材料内部的结构和缺陷,还能充分利用成型过程中形成的纤维组织方向性,从而大大提高制件的力学性能;一般的冲压件、塑料件和压铸件一经成性即为成品,无需再进行切削加工或只需进行很少量的切削加工,因此制件重量轻、材料利用率高;一个设计好的塑料件,往往可以代替数个传统的结构件,并且可以利用其弹性和韧性设计为卡装结构,使产品装配所需的各种紧固件成倍减少,大大降低了金属的消耗量和加工、装配工时;成型生产制件的精度稳定,特别适合大批量生产,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用模具生产的制件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成型生产在国民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在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

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中,有相当比例的产品要依靠成型生产进行制造,都要求成型生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成型生产既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成型生产的两个支柱——模具工业和成型设备工业也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型生产技术的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产品生产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反应速度和能力。

1.2 选题背景

1.2.1 近年来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工艺与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冲压成形工艺有很多新的进展,特别是精密冲裁、精密成形、精密剪切、复合材料成形、超塑性成形、软模成形以及电磁成形等新工艺日新月异,冲压件的精度日趋精确,生产率也有极大提高,正在把冲压加工提高到高品质的、新的发展水平。

由于引入了CAE,冲压成形已从原来的对应力应变进行有限元等分析而逐步发展到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过程的模拟与分析,以实现冲压过程的优化设计。在冲压毛坯设计方面也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对排样或拉深毛坯进行优化设计。

此外,对冲压成形性能和成形极限的研究,冲压件成形难度的判定以及成形预报等技术的发展,均标志着冲压成形以从原来的经验、实验分析阶段开始走上由冲压理论指导的科学阶段,使冲压成形走向计算机辅助工程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在近年来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工艺与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中激光拼焊板技术是主要的发现之一。

车身覆盖件产品面积大,各部位技术要求不同,原有的分离成形和整体成形方法都存在有不同的缺陷,而激光拼焊板技术的应用为整体成形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工艺中汽车车身零件有两种成形方法:分离成形和整体成形。分离成形方法是将大型零件分成小型单个件分别成形,然后焊接成部件,其优点是可以根据各部位的要求选择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材料;缺点是需要更多的工装模具和设备的投入,制造成本较高,同时焊接总成的配合精度和整车质量也有所下降。整体成形法是用整体板料直接成形大型零件。主要的优点是工装模具和设备的投入大大减少,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缺点是必须对零件所有部位采用相同材质和相同厚度的材料,难以很好的实现结构优化的需要。

激光拼焊板作为一种新的工艺手段,给车身制造带来新的产品解决方案,并给质量提高和成本降低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由于其工艺实施的特殊性,需要产品设计、冲压工艺和模具制造等相关人员更为密切的配合,才能最终制造出既满足结构和性能要求、工艺合理稳定、成本最低的合格产品。

1.2.2 当前冲压模具技术发展特点

1.随着模具制造的技能化逐步向科学化发展,原来依靠主模型和绘制图形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的传统方法也逐步由CAD/CAM终端将由数字描述的汽车覆盖件形状转为加工轨迹的方法所取代。用电话线路遥控加工过程则又将模具制造科学化的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回顾以前,在加工用具有于冲制汽车外覆件的钢制模具时,必须绘制详

尽的蓝图和具有按照冲件精确尺寸制造的主模型。可以说,模型是设计和制迼模具的母型。在用铸造方法制造模具时,首先必须置备木模或汽车零件的样件。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模型称之为"靠模",常被用作仿形加工中的母型,或作为显示铣床加工轨迹的辅助模型。作形铣床上的靠模指沿靠模轮廓形状移动,铣刀则按照靠模指的移动对模具材料进行铣削加工,仿出所需的模具型腔。现在的加工方法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客户所提供的CAD数据生成铣刀的切削加工轨迹,自动加工出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模具和进行塑料板材模压成形的型腔模具。虽然用这种新工艺能比以往加工方法更精确地加工出模具的两对合面,但对于压形还要进行试模,并对试样进行测量。通常由CAD 数据正确地加工出模具的主要型腔表面,然后由防止磨损垫块和其它零件与主要型腔面相配合。现在可将这种新技术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不需要主模型和靠模虽然不再使用主模型和靠模,但加工精度反而有了提高。例如,加工公差很严和主要型腔面磨削后需用手工拋光的模具时,用CAD数据加工比用主模型和靠模的效果好。其主要差别是对尺寸控制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用传统方法加工成形塑料件的型腔模具时,其加工公差将随每天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用于塑料板材模压成形的模具虽然加工精度也很好,但对塑料板材的热压成形不像冲压金属板材那样有回弹,所以由CAD数据精确控制加工以后,一般不需要试模。对于这种模具只要经过常规的客户验证即可,一般不再需要递交制件。这主要是因为用CAD数据加工以对加工结果进行检验,对模具的型腔面还可以进行数学分析,从而保证了制造过程能极严格地按照原始设计数据实施。正是由于排除了模具制造过程中的手工操作,改善了模具精度和加工周期方面的竞争力。为此应用CAD数据进行模具加工技术在大多数模具制造厂中得到了推广。现在由许多工厂的经验可证实,应用这种技术之后,虽然按CAM生成的刀具轨迹时间增加了14%,但用于拋光的时间却减少了33%,总加工时间缩短了16.5%,模具的品质提高了12%。现在,各种CAD/CAM软件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模具设计和生成CNC铣床的刀具轨迹。该系统还可以在屏幕上显示3维彩色模型供设计模具和进行分析之用。还可以提供用于改进铸造品质的有限元分析和模具的热性能分析。实际上,任何客户的数据库都可以直接被用于输入,或者通过转换以后输入。

3.由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检验用于配合CAD/CAM系统进行检验的三坐标测量机也与原来适合于传统工加工模具的可移动式三坐标测量机不同。现在所用的三坐标测量机都带有自动化测量系统。这种三坐标测量机在3250X2090X1370mm的测度空间中的任何一点的定位精度为0.015mm。可测量冲模或塑料模的零件质量为40吨。为了使测量机保持其最高的测量精度,应将它放在与外界环境隔绝的独立机房中,室温应保持20℃。为了防止振动对测量带来不良影响,应将测量机安装在由气垫支承的质量为100吨的混凝土底座上。在加工时,三坐标测量机不仅可作为一种最终检验模具品质的工具,也应该作为一种对加工过程进行检测的工具。即在加工过程中对各道工序加工后进行中途检验。例如对加工后模具的主要型腔面进行检验。特别是在拋光之前应对加

工面作全面的检验,以便确定如何更精确地达到加工面所需的几何形状。在对模具进行检验时,需以较密的流线通过零件的各处。每一副模具需检验两次。一次在冲压加工之前,另一次在冲压加工以后。应用理论计算厚度对上、下模型腔的对合状况进行测量,以掌握实现CAD设计数据精度的实际状况。

4.塑料板材模压成形模具的特点用于对塑料板材进行模压成形的模具,与冲压金属板材的模具不同,它没有材料回弹的问题。所以加工这种模具时不需要去调整模具的对合状况,而是眼于塑件需使用表面的状况。即以使用表面的表面精度和形状精度为重点。

5.对加工过程的管理应用上述系统的网络通常小型计算器和个人计算器终端所组成。一种有效管理系统(EffectiveManagementSystem-EMS)软件可对加工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如掌握加工进度,零件流转状况,外购件的采购状况,收货状况和加工品质等。这种管理系统还包括材料清单、计划和控制,库存物品管理,标准铸件,材料履历,总生产时间表,所需材料计划,订货和销售历史,到货数量,操作人员履历,对车间的控制状况,计划时间,品质评估,标准加工路线,所需生产能力计划,劳动力成本,外购计划及到货状况,请购单,外购件历史和可交付数量等。应用这种软件则可以选择适当的外购物品时机和节省劳动力。使所有加工状况信息完全进库存管理,从而生成完善的材料清单。然后按照加工路线进行有条不紊地加工。该系统还逐日提供操作人员加工工时和机床运转时间的数据,以及停工待料的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床空耗的时间,还可以计算出实际生产成本,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1.2.3 我国汽车覆盖件模具现状

2008年我过汽车产量934.51万辆,同比增长5.21%,超过美国的868.1万辆,位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汽车产量1156.4万辆,同比减少0.3%。2008年,我国汽车销售量达到938.05万辆,同比增长6.70%。

2008年在宏观调控、特大自然灾害、股市财富效应失调及国Ⅲ排放标准实施以及2009年国际金融风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汽车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汽车工业的发展为汽车模具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市场机遇,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国家,汽车模具在整个模具产业中占有50%左右的份额。而在我国,仅有1/3左右的模具产品服务于汽车制造业,因此,汽车模具市场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汽车覆盖件模具是整个汽车模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技术最密集、加工难度最大的部分。中国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现状主要有一下特点:

1.设计水平低

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在进行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时,大连采用三维CAD

软件设计,比例高达70~90%,Pro/E,UG等软件的应用也是十分的普遍,利用这些软件创建的自动绘图精度高,得出的计算数据可靠,数据库功能较强,因而设计效率高。相对于国外的先进水平,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上显得力不从心。国内一批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陆续引进了一定数量的CAD系统,并配置了一些设计、分析的专用的软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有不少的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设计模具的阶段,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二维CAD设计。导致设计的标准化和开发应用水平低,效率不高,并且在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远远低于国外。

2.制造水平

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制造上,国内外也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国内采用CAE技术的普及率还不高,应用水平也不平衡,而在国外普遍采用CAM技术。高速切削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质量为主要特助的加工技术,其加工速度比传统的切削工艺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国内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近几年才真正用到模具加工上,并且应用水平低,很多技术人员还不能熟练掌握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不能熟悉操作环境,导致高速切削技术在国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上,少数企业采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更多的企业则以数控技术为主,大量引进数控机床进行分工序加工。由于没有良好的利用高速切削技术,因而生产效率低,生产出来的模具精度差、余量大、钳工研修量大。

高速切削技术及高速加工设备在国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速加工及一次装夹完成

多工序加工,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精度高,钳工研修量小,大大缩短了模具的生产周期,实现了从开发、设计到制造、经营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工程。

3.标准化程度

当前,面对国内庞大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市场,国内的汽车模具厂商却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在汽车覆盖件模具的设计、生产和制造上,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停留在初步阶段,汽车覆盖件模具标准件的生产力少,生产水平低,虽然有不少的汽车企业采用了标准件,但是许多依赖进口。汽车车身模具未向国际标准靠拢,尚未建立和完善多种典型的模具结构和工艺,且尚未形成行业标准件计算机销售网,模具标准件的供货中期长,商品品种不全。与此相比,国外的车身模具标准件供货渠道宽畅,商品化程度高,品种齐全且出口到世界各国。

4.管理水平

在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管理在国外已经很普遍,而国内只有少数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一个企业不管有多先进的技术,管理上的不完善会导致其产品的总体生产水平和企业综合能力落后于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因此,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化是发张方向,必须重逢重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1.2.4 我国模具产业的调整任务

行业调整是一个十分繁重的任务,模具行业更是如此。模具行业面临的调整任务主要有:

1.模具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模具分厂(车间)独立出来,成为面向社会、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是调整的方向。模具企业按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方向发展,并且在条件成熟情况下企业之间进行联合,以及发展产、学、研和科、工、贸相结合的联合体,也是调整的方向。规模效应也引起大家的重视。

2.模具产品结构的调整。随着汽车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和家电工业的发展,冲压模具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冲压模具产品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汽车覆盖件模具、汽车零件精冲模具、高精度高难度的引线框架冲模、接插件多工位级进模、各种电机定转子级进冲模等,其产品种类和产量必将有很大发展,有关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其产品结构。总体来看,应不断提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

3.模具技术结构的调整。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模具行业和企业要发展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已的技术结构。传统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必须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模具的技术含量必将逐步而快速地提高,现代化工业企业管理技术也必将逐步替代作坊式的管理模式。模具行业和模具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结构的调整,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4.模具进出口结构的调整。2005年,我国冲压模具进口7.26亿美元,出口1.97亿美元,进出口相抵后净进口

5.29亿美元,进出口之比3.7:1。我国的冲压模具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5%。这样的结构明显不合理。模具工业发达国家,模具产出中一般都有30%左右的出口,出口模具大大多于进口模具。我们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模具工业发达国家一样的进出口结构,但努力扩大出口,逐步改善结构,经过若干年努力,尽量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则应该是我们调整的目标。

1.2.5 我国汽车覆盖件模具发展方向及展望

1.模具行业:巨头将浮出水面

我国模具行业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无论是从网络体系构建,服务平台建设,还是专业大型市场建设方面都已逐渐成熟和完善。2008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我国模具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模具行业巨头不断浮现将是2009年往后中国模具行业发展新特点。模具行业要注意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

品,走“精、专、强”路线,在“蓝海”中创造新的增长点。

2.模具企业:品牌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正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我国的外贸出口在风暴中受到较大影响,为确保盈利,很多企业都将目光放到了国内市场,将希望寄托于内销。一些在国内深耕细作多年的民族品牌,现在已处于逐步升级,乃至走出国门的阶段,应对此次危机或许更加从容,而迫于形势转攻内销的新品牌显然还有不少挑战。罗百辉在《模具企业品牌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文章中强调:品牌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特征,它是资产经营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是企业价值观的转变。它既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越,也是企业超常规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品牌文化是品牌经营的核心,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用品牌来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建立公司品牌经营模式,其核心就是树立大品牌经营观并应当从企业的经营理念、顾客满意、产品创新、产业集群、文化集约、市场扩张、资本联合、生态价值链等方面来进行。长安镇拨出105万元专项资金,补贴镇内五金模具企业参加将于2009年展览会,利用知名展会平台集中推广“长安模具”品牌,进一步扶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3.模具产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随着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变化,模具业企业对ERP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模具企业通过上线ERP系统后,实现信息的电子分发与传送;信息的自动存储、复制、运算、归类;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报表打印输出等自动化功能,体现的效益主要有:第一、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来优化日常管理和运作模式;第二、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计划更有序,生产更平稳可控;第三、可以更好的建立规范化、高效化的作业管理模式;第四、将使得库存降低、原材料和辅料更加合理、准确;第五、能更好的使资金利用率提高、周转率加快、合理利用和安排资金;第六、业务流程的加快、公文审批时间和人工信息处理时间大量减少;第七、还将使得产品成本精确度提高。

4.模具市场:内外兼修,开拓新兴市场

中国模具行业做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行业,将如何开拓市场呢?当前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除了传统市场,我们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国际化经营方面,除了美国、日本、欧盟及东南亚市场外,我们还应该开拓诸如中东、中亚、俄罗斯、东欧、南美、拉美、印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同时,出口企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创建自主品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2007年开始的“家电下乡”,在2008年下半年政府拉动内需政策下得到全面广泛推广,为2009年中国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和手机、汽车等模具子行业开拓新消费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模具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个销售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地到达零售终端,使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

通过终端市场直面消费群体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形象、激发消费群体的购买欲、快速收拢流动资金。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趋向日渐加速的情况下,我国冲压模具必须尽快提高水平。通过改革与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冲压模具行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之下,我国冲压模具也一定会不断提高水平,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重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变到质量和水平效益型轨道上来,我国的冲压模具的水平也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章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冲压件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冲压件的成型难易程度,能不能全面的分析冲压件的工艺特点,继而建立完整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冲压工艺方案的优劣,决定了冲压件制造技术的合理性、冲压件的质量和产品成本,不合理的冲压方案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对冲压件进行详细合理的工艺分析,分析冲压件的材料、结构、性能及加工难易程度,确定科学的、适合于实际的工序方案。并在保证产品的设计要求、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工序,采用适宜的材料,尽量节约用料,选择先进且合理的加工技术,力求冲压工艺方案做到最简化,利用最少的资源,生成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保证一切生产合理合法的要求下实现利益最大化。

模具CAE技术就是在设计制造模具之前,在计算机上模拟出冲压件在模具中成形的真实过程,向用户告知模具结构设计、工艺条件状况是否合理,并最终为用户提供出最佳的模具设计工艺方案,可靠性达到80%以上。从而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2/5(对于复杂模具而言),并提高模具质量和产品合格率,进而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 冲压件的特点

该零件是五菱汽车前挡风玻璃A柱加强板,如图2-1和2-2所示。材料为BLD(一般用冷轧碳素钢薄板),料厚1.5mm。要求在315t油压机上加工,大批量生产。同时要求该件的凹槽与顶部的曲面、侧面形状以及成形高度、孔径和孔位必须达到产品设计要求。成形后要求表面平整光滑,无翘曲、褶皱、裂纹等缺陷。

图2-1

图2-2

由于该覆盖件的形状复杂,为非对称的、非回转的复杂曲面形状零件,因而决定了该覆盖件在拉延时的起皱和开裂时主要成型障碍。

另外该覆盖件在成型时,同一个方向上兼有多种变形性质,例如直边部分是弯曲变形,周围的圆角部分是拉深变形,内凹边属于翻遍,内部窗框以及凸、凹形状的窝和埂则为拉胀成形。不同部位的产生起皱和开裂的原因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各部分变形的相互牵制,零件成型时材料被拉裂的倾向更为严重。

在生产实际中,结合本拉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和成形特点等情况,根据本零件失稳起皱和力学机理以及拉深条件对失稳起皱的影响等因素,从覆盖件的结构、成形

工艺以及模具设计方面采用相应的防皱措施。本零件的形状相对较简单,零件的相对厚度较大,采用压边圈装置即可防止起皱。

为防止开裂,在覆盖件的结构上采取如下措施:个圆角半径尽量的大些、曲面形状在拉深方向的实际深度应浅一些等等。

2.2 初步建立零件工艺补充数模

工艺补充部分是汽车覆盖件拉延设计的主要内容,该部分的设计优劣决定了拉延件的质量。同时,犹豫工艺补充部分在拉延后必须去掉,较少的工艺补充能降低材料的消耗。

覆盖件冲压生产过程一般要经过落料(或剪切下料)、成形、修过、冲孔、翻边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覆盖件成形过程主要以拉深(拉延)为主,局部包含胀形、翻边以及弯曲等成分。在多数情况下,成形是制造这类零件的关键,它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由于覆盖件表面质量要求高,形状复杂且生产批量大,成形模具结构复杂,因此一般不经过多次成形,而采用单动(或双动)压床一次成形而成。因此,工艺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材料消耗的多少;拉延前是否需要设置毛坯形状的修边和预先折弯的工序,直接影响拉深后是否需要整形,影响修边、翻边、冲孔工序的排列顺序和次数多少,以及完成这些工序的冲模复杂程度和使用寿命,甚至涉及到工人操作的难易程度等。因此,覆盖件拉延工序的成败,往往决定整个覆盖件设计和制造的成败。

为了实现成形,弥补工件在冲压工艺中的缺陷,对覆盖件成形往往在工件本体部分以外,增添必要的材料,如将覆盖件上的翻边展开,缺口补满等,即加上工艺补充部分构成一个冲压形件。工艺补充部分是成形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成形以及成形后修边、整形、翻边等工序的方案。它不仅决定了零件能否成型,更大程度上影响着零件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慎重考虑工艺补充部分。通常来说,工艺补充一般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成形深度尽量浅

2.尽量采用垂直修边

3.工艺补充部分尽量小

4.定位可靠

5.成形条件好

汽车钣金件要求拉延成型时材料变形充分,达到合适的硬化程度,但又不能拉裂导致零件的报废或因起皱而导致零件不光滑、不平整,这就要靠工艺补充来进行控制。

拉延工艺补充数模特点如下:

1.拉延工序只能考虑一次,即在一次拉延中保证覆盖件的全部空间形状(包括分

布在制件表面的棱线、筋条和鼓包)成形。否则,覆盖件几何形状的一致性、表面光滑、精致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2.为了能够在一次拉深中完成覆盖件全部空间形状的成形,必须将覆盖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变换成适合进行拉延的拉延件几何形状尺寸。

3.选择覆盖件拉延设备时,要求压力机不仅提供一定的拉延力,而且要求在其拉延过程中提供足够大的、稳定的压边力。

4.覆盖件应选择塑性好、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高的材料。

2.3 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所谓冲压工艺性是指冲压件对工艺品的适应性,即所设计的冲压件在尺寸大小、尺寸精度与基准、结构形状等是否符合冲压加工的工艺要求。汽车冲压件都应具有良好的工艺品性和经济性,衡量其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冲压件的工序数、车身总成的分块数量和尺寸大小、冲压件的结构等因素。减少冲压过程的工序数,意味着减少冲压件数、节省工装数量、简化冲压过程的传送装置,缩减操作人员和冲压占地面积,是节约投资额和能耗的极好措施,所以冲压制造商都能把冲压工序数设计作为降低汽车制造成本的重要途径,甚至不惜改进产品设计来满足制造工艺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应采用尽量大尺寸的合理的车身总成分块,如整块式车身左右侧板及车顶盖板,既可使汽车外形美观。空气阻力减少,又可减少冲压件数量及焊点,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现代汽车制造大量使用卷料、薄壳式整体车身结构的高强度钢板与镀锌钢板,都要求应用冲压新工艺。

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是指冲压件对冲压工艺的适应性,即冲压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精度要求及所用材料等方面是否符合冲压加工的工艺要求。一般说来,工艺性良好的冲压件,可保证材料消耗少,工序数目少,模具结构简单,产品质量稳定,成本低,还能使技术准备工作和生产的组织管理做到经济合理。冲压工艺性分析的目的就是了解冲件加工的难易,为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奠定基础。

在产品零件冲压工艺性分析之前,应先进行冲压生产经济性分析。因为模具成本较高,约占冲压件总成本的10%~30%,冲压加工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批量生产情况下,而生产量小时,采用其他加工方法可能比冲压方法更经济。因此零件的生产批量是决定零件采用冲压加工是否较为经济合理的重要因素。

产品零件冲压工艺性分析以产品零件图为依据,认真分析研究该零件的形状特点、尺寸大小及精度要求,所用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分析冲压生产产生各种质量问题的可能性。特别要注意零件的极限尺寸(如最小冲孔尺寸,最小窄槽宽度,最小孔间距和孔边距,最小弯曲半径,最小拉深圆角半径等)、尺寸公差、设计基准及其他

特殊要求。因为这些要素对所需的工序性质、数量、排列顺序的确定以及冲压定位方式,模具结构形式与制造精度的选择均有显著影响。

经过上述的分析研究,如果发现冲压件的工艺性不合理,则应会同产品设计人员,在不影响产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冲压件形状、尺寸、精度要求乃至原材料的选用等进行适当的修改。

由图2-1和2-2可以看出该零件的尺寸大,材料较薄(1.5mm),形状复杂,整体曲面是一个曲面变化较多且变化程度非常大的外凸型覆盖件,它的横断面成半封闭的U型,侧面看过去成盒型变化,表面质量要求高:成形后要求表面平整光滑,无翘曲、褶皱、裂纹等缺陷。为了增加进料阻力,提高材料的塑性变形,并防止起皱和拉裂,在工艺补充时设置一些拉延筋。材料BLD原是宝钢标准的“一般用冷轧碳钢薄板及带”钢材名称,现在许多国家或企业直接用来表示自己生产的同类钢材。质量分数(化学成分%):

C≤0.003

Mn≤0.11

S≤0.009

P≤0.013

性能指标:

抗拉强度δb/MPa:307Mp

伸长率δ(%):49(标距l

=80mm)

屈服强度δs/MPa: 162Mp

2.4 确定冲压方向

冲压方向影响到工艺补充部份的多少和压料面形状,以及成形后各工序(如整形、修边、翻边)的方案选定,更关系到是否能拉出合格的零件,因此,冲压方向的确定是汽车钣金件工艺设计的关键一步,可以确定拉深件在模具中的空间位置。本零件的冲压方向由拉延工序、修边工序和整形(翻边)工序组成。这里需要确定的冲压方向是拉延工序的方向。确定拉延冲压方向,应满足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保证拉延凸模能够顺利进入拉延凹模,不应出现凸模接触不到的死区,所有需拉延的部位要在一次冲压中完成。

2.拉延开始时,凸模和坯料的接触面积要大,避免点接触,接触部位应处于冲模中心,以保证成型时材料不致窜动。

4.压料应尽量保证毛料平放,压料面各部位进料阻力应均匀。拉延深度均匀,拉入角相等,才能有效地保证进料阻力均匀。

本设计用315t液压机,属于单动压力机,因此拉延类型为单动拉延,单动拉延

时,上模是凹模,因此零件在拉延模中应如图2-5(a)所示放置,分析零件数模可知,冲压方向平行于Z方向最佳,且沿-Z向,此时凸模两侧的拉入角基本相同,这使得两侧进料阻力保持均衡。拉延开始时凸模与坯料表面接触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且分布均匀,不会出现因应力集中造成局部破裂现象。零件顶部凹槽的反拉延也能满足如上要求。

图2-5(a)

2.5 最佳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通过对零件进行分析,由于6某车型内侧梁加强板总体属较复杂形状零件,和其它拉延件相比,主要的不同是顶面曲面成波浪形,但是拉得较浅,可以一次拉深成型,不用考虑在拉深过程中会出现拉裂现象。后面工序则较为复杂,

因此在确定该件工艺方案时,考虑该件属于外饰件,表面质量的要求较高,所以确定的生产中可以采用下面的几套方案:

A、下料——成形——冲孔——切边——整形

B、下料——成形——冲孔切边——整形

C、下料——成形冲孔——切边——整形

方案A把拉延成型、冲孔、切边和整形分开来,它的缺点是需要多做一套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多了一道工序,效率会降低,模具成本也增加。但模具都是单工序模,这样一来,虽然要求多做一套模具,却降低了模具的设计难度,而且这种设计通用性好,特别适用于小型件中、小批量的生产和大型件的大批量生产,有利于流水线生产。

方案B把冲孔切边合成一道工序来做,做成一副复合模,冲孔是分离零件与内部

废料,在工件的内部进行,修边是分离零件与外部废料,在工件外轮廓进行,所以冲孔修边可以同时进行。这样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少做了一套模具,降低了模具成本,可以获得良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大大提高了模具设计难度,对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方案C是将拉延成型与冲孔合成一道工序,虽然也比A方案少一道工序设计,但是拉延与冲孔一起,需要考虑的要素较多,难度在三种方案中也最大。

因该零件为汽车覆盖件,属于大批量生产,经过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以零件质量、生产批量及经济性,还有模具的设计难度几个方面衡量,认为三种方案中方案B 为最佳的方案。需要设计的模具有拉延模和冲孔修边模以及整形模。则最后的方案为:下料——成形——冲孔切边——整形

这里需要设计的是拉延模。

拉延筋

该零件是非轴对称的覆盖件,在成型时坯料周边产生的拉深变形时不均匀的,直边部分变形小,径向拉应力也小;曲线部分变形较大,拉应力也较大。所以冲件整个侧壁内拉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值可能相当大。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就会在拉深过程中产生诸如起皱、拉裂等。解决此类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设置合理的拉延筋。

1.增加进料阻力

拉深件压料面上各部位的进料阻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图2-1所示在拉延时,四周圆角部分的材料要进入凹模型腔内,毛坯在径向拉应力、切向压应力和双向反复弯应力的作用下,变形阻力很大,所以这部分不需要拉延筋。否则再增加拉延阻力会在内壁危险断面处拉裂,对成型很不利。相反,在工件平面轮廓的直线部分,主要是弯曲变形,进料阻力相对圆角部分要小得多,材料的流动会形成内皱,且无法排除。为使进料均匀,在直线部分要设置恰当的拉延筋。在工件的对称面和拉延件拉料最高点,形状还有转折,在转折处外面的拉延筋应是断开的。

图2-1

2.均匀进料阻力

如上所述,在直线部分设置拉延筋,既增加了进料阻力,也使直线部分和圆角部分的进料阻力均匀化,从而防止材料“多则邹,少则裂”的现象发生。

3.扩大进料阻力以减少压料面积

在一般拉延成型过程中,为了减少内皱,往往采取增加毛料尺寸的办法。增加一条拉延筋可以代替不少压料面积所取得的增加阻力的效果。何况拉延筋通过调整修磨间隙的办法十分方便。

4.降低压料面加工要求

采用拉延筋后,压料面的间隙可以适当的加大,也可以适当的降低对压料面加工粗糙度的要求。

5.稳定拉延过程

经验表明,某些拉延件,不用拉延件也能成型,但是形状不够稳定,刚性较差。

拉延筋是否设置,设置位置、数量和形状等式拉延成型中的重要问题,它往往成为拉延成败的关键。

2.6 建立压料面

压料面是工艺补充的另一重要部分。如果零件有凸缘部分,可利用零件的凸缘面当作压料面,除此之外,为了补充零件拉延侧壁的进料,还需将其向外延伸到零件的展开尺寸。

按照工艺补充部分的设计要求,在零件模型的修边线处,利用UG的曲线延伸功能,利用UGNX5.0软件中的扫描曲面(Swept)、网格曲面(Through Curves Mesh)、曲面倒圆(Blend)和桥接曲面(Bridge Surface)等功能按曲面原有的趋向线方向进行处理,以生成所需的工艺补充面。

补齐所有工艺补充面后,各补充面边线一般都不平齐,用毛坯边线在Z方向投影到工艺补充面上,根据投影线剪裁边线不平齐的面,使得工艺补充面尺寸与毛坯尺寸大小一致。

建立压料面时,要保持原零件部分压料面与工艺补充部分压料面的光顺。使材料在拉延过程中便于向凹模内流动,并防止毛坯在压料过程中就产生起皱现象。

初步确定的工艺补充数学模型如图2-7所

轴承端盖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1.冲压工艺性分析及冲压模方案确定 工件名称:端盖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F 08 材料厚度:2mm 零件图

1.1 冲压工艺性分析 (1)冲压件为F 08钢板,是优质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可冲压性能; (2)该工件没有厚度不变的要求,因此工件的形状满足拉深工艺要求。各圆角尺寸R=1mm ,满足拉深对圆角半径的要求。由φ24+00.23mm 查参考文献[1]中表7.14可知它的尺寸精度为IT13级,满足拉深工序对工件的公差等级的要求。 (3)该零件的外形是圆形,比较简单、规则。工件中间有孔,且孔在平面上,。这部分可以用冲裁工序完成. (4)零件图上未标注尺寸偏差的,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经查参考文献[1]中表7.14,各尺寸为: 6.1-00. 36mm R10036.0-mm R7036.0-mm 3.005+φmm 48435.0±mm 。 1.2 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的确定 根据工件的根据工件的工艺性分析,可知冷冲压要完成的基本工序有:拉深、落料、冲孔和整形。由此制定两套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然后冲孔,再拉伸,三个简单模,此方案模具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制造周期短,但是需要三道工序,三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率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要求,而且工件尺寸的累积误差大,所需要的模具操作人员也比较多。 方案二:拉深、落料、冲孔复合模。此方案模具结构紧凑,工序集中,对压力机工作台面的面积要求较小,且内外形相对位置及零件尺寸的一致性非常好,制件面平直,并且制造精度高。缺点是结构复杂,安装、试和维修不方便,制造周期长。由零件图可知,圆筒件部分的拉深尺寸不大,亦可一次拉成,可以考虑采用复合模;又由于产品批量较大,工序分散的单一工序生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应考虑集中的工艺方法。经综合分析论证,采用拉深、落料、冲孔复合模既能满足生产量的要求,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模具的合理性,故采用方案二。 2 模具的设计 2.1 落料模设计计算 2.1.1毛坯尺寸及排样 根据公式 D=rd dH dp 44.34)2(2-++δ 计算出展平后φ38mm 所变化成的直径大小。 D=20144.31.4204)638(??-??++

冲压课程设计说明书

冲压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3 4 4 3. 1冲裁力、卸料力、推 件力计算及初选压 力机 ................................ 4 3. 2计算排样 ........................ 7 3.3冲裁模间隙及凹模、凸模刃口尺寸公差 计算 .. (7) 3.3.1落料刃口尺寸计算 .......... 7 3. 3. 2冲孔刃口尺寸计算 (8) ..9 9 10 10 11 12 12 12 1冲压件工艺分析 ................ 2确定冲裁工艺方案 .............. 3冲孔、落料复合模工艺和设计计算 4、模具设计计算

12 .13 4.1卸料弹簧的选择........ 4. 2选择上下模板及模柄... 4. 3凹模、凸模、凸凹模尺寸4.4垫板、凸模固定板..... 4.5闭合高度.............. 4. 6导柱、导套........... 4. 7卸料螺钉............. 4.8推杆..................

1冲压件工艺分析 图1-1弹簧吊耳零件示意图 1材料:45号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切削加工性,经适当的热处理以后可获得一定的韧性、塑性和耐磨性,材料来源方便,适合冲裁。 2工件结构:结构简单,形状对称,有利于材料的合理利用。 3生产批量:大批量 2确定冲裁工艺方案 该零件包括落料、冲孔、弯曲三道工序,根据零件结构以及生产批量,采用冲孔、落料复合模和单工序弯曲模两幅模具进行生产。本次课程设计只针对落料、冲孔复合模进行设计。 3冲孔、落料复合模工艺和设计计算 落料、冲孔复合模的零件示意图如图3-1所示

典型垫片冲压模具说明书概论

目录 目录 (1) 1. 工件的冲压工艺设计 (2) 1.1工艺分析 (2) 1.2确定工艺方案 (3) 1.3工艺计算 (5) 1.4凸模凹模凸凹模刃口及结构尺寸计算 (9) 1.5其他模具零部件的选择 (13) 2.装配图 (14) 3.小结 (14) 4.参考文献 (15)

1. 工件的冲压工艺设计 1.1工艺分析 冲压件的工艺性是指从冲压工艺方面来衡量零件设计是否合理。一般来讲,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能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将工件加工出来,就说明该件的冲压工艺性好,否则,该件的冲压工艺性就差。工艺性的好坏是相对的,他直接受到工厂的冲压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影响。 该零件尺寸中,未注公差按照IT13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查公 差表,则其外形尺寸为被包容尺寸00.3942mm -,00.3933mm -,0 0.229.6mm - 零件简图:如图所示

零件名称: 典型盖板件 上产批量: 中批量生产(10万件) 材料:Q235钢 厚度:2mm 1.2确定工艺方案 确定工艺方案就是确定冲压件的工艺路线,主要包括冲压工序数、工序的组合和顺序等。确定合理的冲裁工艺方案应对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在选择工艺时,一般要考虑模具的结构形式,比较其综合的经济技术效果,选择一个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 在确定冲压件的工艺路线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冲压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精度等级、生产批量、加工零件时操作的难易程度、模具的加工成本及时间等。 经分析该零件属于大批量生产,形状简单,工艺性较好、冲压件

尺寸精度较高。冲压该零件需要的基本工序有落料和冲孔。 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连续模)生产。 方案一单工序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需求。由于零件结构简单,为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应采用复合冲裁或级进冲裁方式。 方案二复合模能在压力机一次行程内,完成落料、冲孔等多道工序,所冲压的工件精度较高,不受送料误差影响,内外形相对位置重复性好,由于压料冲裁的同时得到了校平,冲件平直且有较好的剪切断面。 方案三级进模可以加工形状复杂、宽度很小的异形冲裁件,且可冲裁比较厚的零件,但级进模冲裁受压力机工作台面尺寸与工序数的限制,冲裁件尺寸不宜太大。另外级进模冲裁中、小型零件时零件平面度不高,高质量工件需校平。 根据冲压模工艺原理,结合该零件结构的特点,通过对比以上三种方案,采用复合模结构简单实用,冲压工艺过程稳定可靠,比较适合该零件了生产制造。

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冲压模具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材料:08F,厚度1.5mm生产批量为大批量生产(级进模) 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 (1)材料 O8F为优质碳素钢,抗剪强度=220~310Mpa、抗拉强度b=280~390Mpa、伸长率为 10=32%、屈服极限s=180Mpa、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加工。 (2)结构与尺寸 工件结构比较简单,中间有一个直径为22的孔,旁边有两个直径为8的孔,凹槽宽度满足b 2t,即卩6》2x1.5=3mm,凹槽深度满足I 5b,即5《5x6=30。结构与尺寸均适合冲裁加工。 2.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该工件包括落料和冲孔两个工序,可采用一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一一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一一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综合考虑后,应该选择方案三。因为方案三只需要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所以应该选用方案三比较合算。 3.选择模具总体结构形式 由于冲压工艺分析可知,采用级进冲压,所以模具类型为级进模。 (1)确定模架及导向方式 采用对角导柱模架,这种模架的导柱在模具对角位置,冲压时可防止由于偏心力矩而引起模具歪斜。导柱导向可以提高模具寿命和工件质量,方便安装调整。 (2)定位方式的选择 该冲件采用的柸料是条料,控制条料的送进方向采用导料板,无侧压装置;控制条料的送进步距采用侧刃粗定距;用导正销精定位保证内外形相对位置的精度。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因为该工件料厚1.5mm,尺寸较小,所以卸料力也较小,故选择弹性卸料,下出件方式。 4.必要的工艺计算 (i)排样设计与计算 该冲件外形大致为圆形,搭边值为a i=1.5mm,条料宽度为43.57mm,步距为A=88.4mm, 一个步距的利用率为63.98%。见下图 S=1668.7-11x11x3.14-2x4x4x3.14=1188.28

冲压模具说明书教材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例 例:图1所示冲裁件,材料为A3,厚度为2mm,大批量生产。试制定工件冲压工艺规程、设计其模具、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 零件名称:止动件 生产批量:大批 材料:A3 材料厚度:t=2mm 图1 产品零件图 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⒈冲压件工艺分析 ①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A3钢是普通碳素钢,具有较好的可冲压性能。 ②零件结构:该冲裁件结构简单,并在转角有四处R2圆角,比较适合冲裁。 ③尺寸精度: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 件尺寸的公差。孔边距12mm的公差为±0.11,属11级精度。查公差表可得各 尺寸公差为: 零件外形:650 74 .0 -mm 240 52 .0 - mm 300 52 .0 - mm R300 52 .0 - mm R20 25 .0 - mm 零件内形:1036.0 +mm 孔心距:37±0.31mm 结论:适合冲裁。 ⒉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

该零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①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②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③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连续模生产。 方案①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需求。由于零件结构简单,为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应采用复合冲裁或级进冲裁方式。由于孔边距尺寸12011.0-mm 有公差要求, 为了更好地保证此尺寸精度,最后确定用复合冲裁方式进行生产。 工件尺寸可知,凸凹模壁厚大于最小壁厚,为便于操作,所以复合模结构采用倒装复合模及弹性卸料和定位钉定位方式。 ⒊主要设计计算 ⑴ 排样设计及计算 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2.5.2确定搭边值: 两工件间的搭边:a=2.2mm ; 工件边缘搭边:a 1=2.5mm ; 步距为: 32.2mm ; 条料宽度B=(D+2a 1)?- =(65+2×2.5)?- =70 确定后排样图如图2所示。 图2 排样图 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η为: %100?=BS A η =1550÷(70×32.2)×100% = 68.8%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优秀]

前言 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模具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些主要表现在飞行器钣金件、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因此我们在学习完《飞机钣金成形原理和工艺》等模具相关基础课程后,安排了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以帮助我们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设计内容 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图1 零件图 1)零件的尺寸精度分析如图1所示零件图,该零件外形尺寸为R11,19;内孔尺寸为R3,6,均未标注公差,公差等级选用IT14级,则用一般精度的模具即可满足制件的精度要求. 2)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零件形状简单,适合冲裁成形. 3)制件材料分析制件材料为45钢,抗剪强度为432~549米pa,抗拉强度为540~685米pa,伸长率为16%.适合冲压成形.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最终结论:该制件可以用冲压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但有几点应注意: 1)孔与零件左边缘最近处仅为2米米,在设计模具是应加以注意. 2)制件较小,从安全方面考虑,要采取适当的取件方式. 3)有一定批量,应重视模具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保证一定的模具寿命.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由零件图可知,该制件需落料和冲孔两种冲压工艺,设计模具时可有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范例

【范例】 (1)题目:东风EQ-1090汽车储气简支架 (2)原始数据 数据如图7—1所示。大批量生产,材料为Q215,t=3mm。 图7-1零件图 (3)工艺分析 此工件既有冲孔,又有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Q235、t=3mm的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工件结构中等复杂,有一个直径φ44mm的圆孔,一个60mm×26mm、圆角半径为R6mm的长方形孔和两个直径13mm的椭圆孔。此工件满足冲裁的加工要求,孔与孔、孔与工件边缘之间的最小壁厚大于8mm。工件的尺寸落料按ITll级,冲孔按IT10级计算。尺寸精度一般,普通冲裁完全能满足要求。 (4)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①方案种类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孑L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一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采用落料一冲孔同时进行的复合模生产。 ②方案的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及比较如下。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低,且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进入第二道工序必然会增大误差,使工件精度、质量大打折扣,达不到所需的要求,难以满足生产需

要。故而不选此方案。 方案二:级进模是一种多工位、效率高的加工方法。但级进模轮廓尺寸较大,制造复杂,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大批量、小型冲压件。而本工件尺寸轮廓较大,采用此方案,势必会增大模具尺寸,使加工难度提高,因而也排除此方案。 方案三:只需要一套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要求都能满足,模具轮廓尺寸较小、模具的制造成本不高。故本方案用先冲孔后落料的方法。 ③方案的确定综上所述,本套模具采用冲孔一落料复合模。 (5)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复合模有两种结构形式,正装式复合模和倒装式复合模。分析该工件成形后脱模方便性,正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下模,需向上推出工件,取件不方便。倒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上模,只需在上模装一副推件装置,故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图7 2粗画排样图 (6)工艺尺寸计算 ①排样设计 a.排样方法的确定根据工件的形状。确定采用无废料排样的方法不可能做到,但能采用有废料和少废料的排样方法。经多次排样计算决定采用直对排法,初画排样图如图7 2所示。 b.确定搭边值查表,取最小搭边值:工件间a l =2.8,侧面a=3.2。 考虑到工件的尺寸比较大,在冲压过程中须在两边设置压边值,则应取。a=5;为了方便计算取al =3。 c. 确定条料步距步距:257.5mm,宽度:250+5+5=260mm . d.条料的利用率 21752052.35%257.5260 η?==? e.画出排样图根据以上资料画出排样图,如图7-3所示。

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__材料成型工艺及设计__题目名称_________47_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材控113班______学号_______33311310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李雅文_________指导教师聂信天夏荣霞徐秀英 2014年 09 月 23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名称 47 专业班级材控113班 姓名李雅文 学号 33311310 一、产品图及设计说明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应用和巩固本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会查阅和使用本领域里的技术文献、资料,掌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 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 依照教师指定的冲压件进行冲压工艺设计:包括工艺分析及方案选择,工艺计算,模具结构尺寸的确定,选择压力机;

2. 设计一道工序的一套冲模的详细结构:要求绘制冲模总装配图及部分零件图(其中的标准件除外); 3. 制定冲压工艺规范,编写冲压工艺过程卡片; 4.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说明书页数约为15页,并装订成册。 四、课程设计的要求 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注意培养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作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及时了解和收集有关资料和设计用品; 2. 要求计算正确,结构合理,图面整洁,图样及标注符合国家标准; 3. 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文字通顺,书写工整。 五、课程设计进程安排

目录 第一章引言 (5) 第二章确定冲压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5) 2.1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 (6) 2.2确定零件冲压工艺方案 (6) 第三章工艺计算 (7) 3.1 排样、计算条料宽度及确定步距 (7) 3.2材料利用率 (8) 第四章计算冲压力和选择设备 (8) 4.1冲压力计算及初选设备 (8) 4.2确定压力中心 (9) 第五章模具零部件结构的确定 (10) 5.1凸凹模零件设计 (10) 5.2弹性元件设计 (11) 5.3凸凹模刃口尺寸设计 (11) 第六章选择模架及其它 (12) 6.1模架 (12) 6.2导柱和导套 (12) 6.3模柄 (13) 6.4凸模固定板 (13) 6.5导料板和承料板 (13) 第七章模具装配总图 (14) 工艺卡片 (16) 参考文献 (17)

冷冲压模具说明书

课程设计 冷冲压模具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3 1.1零件设计任务———————————————3 1.2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3 第二章计算冲裁压力、压力中心和选用压力机———5 2.1排样方式的确定及材料利用率计算——————5 2.2计算冲裁力、卸料力————————————5 2.3确定模具压力中心—————————————6 第三章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7 3.1冲孔部分—————————————————7 3.2落料部分—————————————————7

第四章确定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9 4.1凹模外形尺寸确定—————————————9 4.2其他尺寸的确定——————————————9 4.3合模高度计算———————————————9 第五章模具零件的加工—————————————9第六章模具的装配———————————————10第七章压力机的安全技术措施——————————12参考文献————————————————————14

第一章设计任务 1.1、零件设计任务 零件简图:如图1所示 生产批量:小批量 材料:Q235 材料厚度:0.5mm 未标注尺寸按照IT10级处理,未注圆角R2. (图1) 1.2、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 (一)加工方案的分析.由零件图可知,该零件包含冲孔和落料两个工序。形状较为规则,尺寸较小,精度要求IT10。材料低硬度,强度极限为40MPa. 根据镶片(如图1)包括冲孔、落料两道冲压工序。模具形状较为规则即可以在一个工位完成所有工序。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案: (1)方案一(级进模) 夹头镶片包括冲孔、落料两道冲压工序在内。形状较为规则,尺寸较小,精度要求IT10。可采用级进模。 (2)方案二(倒装复合模) 将冲孔、落料两道冲压工序用一副模具直接完成冲孔、落料两道工序。采用冲孔、落料倒装复合模(弹性卸料)。模具结构参看所附装配图。 (3)方案三(正装复合模) 正装复合模方案完成工序和倒装复合模完成的工序一样。凸凹模在上模。弹性卸料板卸料。 方案比较: 方案一:采用级进模,安全性好,,但是考虑到级进模结构复杂,工件精度加工精度不高,对称度和位移误差较大,以及加工难度较大,装配位置精度要求高,按照实际生产,级进模成本也高。 方案二:倒装复合模,冲孔废料由下模漏出,工件落在下模表面,需要及时清理。安全性相对较低。但工件精度较高,同轴度,对称度及位置度误差较小,生产效率较高,对材料要求不严,可用边角料.

连接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全套图纸

课程设计(论文)连接零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教学系:机电工程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成型1081 学生姓名: @@@ 摘要

本论文应用所学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了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冷冲压模具设计等课程所学的内容。本设计采用落料冲孔复合模,模具设计制造简便易行。落料冲裁效果好,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本设计主要工序包括:冲孔和落料。本设计分别论述了产品工艺分析,冲压方案的确定,工艺计算,模板及主要零件设计,模具装配等问题。本设计的内容是确定复合模内型和结构形式以及工艺性,绘制模具总图和非标准件零件图。 我觉得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1.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2.巩固与扩充所学有关冷冲模具设计课程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懂得了怎样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3.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标准和规范,同时对相关的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复习,使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提高等。 关键词:冷冲压、冲裁、复合模、落料

目录 前言 (2) 1 设计任务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艺方案分析及确定 (2) 2.1 零件的工艺分析 (3) 2.2 工艺方案的确定 (3) 2.3 排样的确定 (4) 3 工艺设计与计算 (6) 3.1 冲压力与压力中心的计算 (6) 3.2 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 (8) 3.3 工作零件结构设计与其他模具结构零件 (10) 3.4 冲压设备的选用 (12) 4模具总装图 (11) 5模具的装配 (15)

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目录 1 序言 (1) 1.1绪论 (1) 1.2目的 (2) 1.3任务 (2) 2 工件工艺性分析 (3) 2.1 工件图 (3) 2.2 工艺分析 (3) 2.3工艺方案确定 (3) 3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4) 4 模具设计计算 (5) 4.1 排样、材料利用率计算 (5) 4.2 计算工序压力 (7) 4.3 确定模具压力中心 (8) 4.4 冲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9) 5 模具零件设计 (11) 6 冲压设备选取 (16) 7 设计总装图、选取标准件 (18) 8 心得体会 (19) 9 致谢 (20) 10 参考文献 (2) 附录A:产品图 附录B:冲压工艺过程卡 附录C: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卡

1 序言 1.1绪论 冲压是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型而得到制件的加工方法。冲压利用冲压模具 对板料进行加工。常温下进行的板料冲压加工称为冷冲压。模具是大批生产的工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模具可保证冲压的尺寸精度,使产品质量稳定,而且在加工中不破坏产吕表面。用模具生产零部件可以采用冶金厂大量生产的廉价的轧制钢板或钢带为坯料,且在生产中不需加热,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重量轻、成本低且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一系列的优点,是其它加工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使用模具已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现代的制造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工业的发展。 目前,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模具成型工艺方法,以提高警惕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一般压力机加工,一台普通压力机设备每分钟可生产零件几件到几十件,高速压力机生产率已达到每分钟数百件甚至上千件。据不完全统计,飞机、汽车、拖拉机、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等产品;有60%左右的零件是用模具加工出来的;而自行车、手表、洗衣机、电冰箱及电风扇等轻工产品,有90%左右的零件是用模具加工出来的。显而易见,模具作为一种专用的工艺装备,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和重要地位渐为人们所共识。 模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陶器炼制和青铜器铸造,但其大规模应用却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模具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此期间归纳出的模具设计原则上,使得压力机械、冲压材料、加工方法、模具结构、模具材料、模具制造方法、自动化装置等领域面貌一新,并向实用化的方向推进。进入20世纪70年代,不断涌现出各种高效率、高精度、高寿命的多功能自动模具。其代表是五十多个工位的级和十几个工位的多工位传递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计算机逐步进入精度进入模具生产的设计、制造、管理等各个领域;辅助进行零件图形输入、毛坯展开、条料排样、确定模座尺寸和标准、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输出NC程序(用于数控加工中心和线切割编程)等工作,使得模具设计、加工精度与复杂性不断提高,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当

冲裁模具设计说明

4 冲裁模具设计 教学容:确定模具类型,设计计算凸凹模刃口的形状、尺寸、精度、配合间隙以及选择定位、卸 料方式等。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类型冲裁模具的结构形式、使用围及其特点。掌握冲裁模具的设计步骤。 根据工艺方案所定的工艺顺序、工序性质 和设备选用情况设计一般的冲裁模具。4.1 普通冲裁模设计 基本原则: (1) 模具与制件的尺寸精度及生产批量适应 (2) 模具与压力机适应 (3) 模具与工艺适应 (4) 尽量选用标准模架和模具零件 (5) 模具工作与存放安全 4.1.1 无导向开式简单冲裁模 特点:结构简单,重量轻,尺寸小,制造容易,成本低。但调整麻烦,寿命低,冲裁件精度差, 操作不够安全。 应用:精度要求不高、形状简单、批量小的冲裁件。

图4.1 无导向开式简单冲裁模 4.1.2 导板式落料冲裁模 特点:有导板导向,但压力机行程要短(一般不大于20mm)。

. .. . 图4.2 导板导向式冲裁模 4.1.3 设计实例 4.1.3.1 导柱导套式落料冲裁模 特点:导柱、导套进行精确导向定位 应用: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批量较大的冲裁件

图4.3 导柱导套式落料模4.1.3.2 设计举例

. .. . 图4.4 制件图 材料Q235,大批量生产 1) 冲裁件工艺分析 外形简单,一次冲裁加工即可成形。 大批量生产,采用单工序、后侧导柱导套式冲裁模进行加工。 制件尺寸较厚,采用固定卸料板刚性卸料和下出料的方式。 2) 工艺计算 (1) 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计算及初选压力机 查表Q235的 MPa MPa b 460375~=σ,取 MPa b 460=σ。 表4-1 部分碳素结构钢力学性能 牌 号 屈服强度s σ/ MPa 伸长率 δ/% 抗拉强度b σ/ MPa Q215 Q235 Q255 Q275 165~215 185~235 205~255 225~275 26~31 21~26 19~24 15~20 335~410 375~460 410~510 490~610 计算冲裁力:

冲压模具说明书

编号: 12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冲压零件2冲裁模设计 课程序号: 1710322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14 指导教师:杨连发 职称:教授 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 2017年11月17 日

(打印时请保留此页) 说明书要求: ●4000~8000字; ●A4 纸打印,四周页边距2.5 cm; ●行距: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 磅); ●1级标题用四号黑体;2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正文中文字型:小四宋体;正文英文字型:小四Times New Roman ;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双面打印。

目录 1 计任务书及冲压件(产品)图 (1) 1.1 设计任务书 (1) 1.2 冲压件(产品)图 (1) 2 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 (3) 2.1 ☆☆☆,☆☆☆☆☆,(黑体小四号) (3) 2.2 ☆☆☆,☆☆☆☆☆,(黑体小四号) (3) 3 冲压件工艺方案的拟定 (3) 4 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 (3) 5 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4) 6 冲压各工艺力计算、压力中心的确定 (5) 7 模具工件零件的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6) 8 模具零部件的选用、设计及必要的计算 (6) 9 压力机的选择 (8) 10 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8) 参考文献 (8)

1 设计任务书及冲压件(产品)图(黑体四号) 1.1 设计任务书(黑体小四号) 2017-2018(1)《模具设计综合实训》设计任务书年级: 2014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人数: 155 设计学时 2 周实施时间第 10 11 周 指导教师杨连发设计场所教室、宿舍 设计组号12 产品名称冲压零件 2 学生序号56 班级学号1400110306 学生姓名何焕学生序号57 班级学号1400110307 学生姓名黄柏富学生序号58 班级学号1400110308 学生姓名黄仁光学生序号59 班级学号1400110309 学生姓名黄振永学生序号60 班级学号1400110311 学生姓名李丽强 冲压件图 产品说明材料:08 钢;料厚 2 mm;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月产 47 万件)设计要求采用滑动式中间导柱模架、固定卸料装置

冲压设计说明书

广西科技大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说明书 系别职教院 专业班级机自Z113班 学生姓名何结美 学号201102202003 指导教师孔凡校 日期2014-5-6

目录 第一章、模具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模具设计的内容 (4) 1.设计内容 (4) 1.2 模具设计的要求 (4) 1.3装配图 (4) 一、冲裁件的工艺分析 (5) 1.1冲裁件形状、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的精度分析 (5) 二、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的确定 (6) 2.1冲压加工方案的拟定 (6) 2.2方案的比较 (7) 2.3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8) 2.3.1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8) 2.4复合模设计内容 (8) 三、复合模的排样设计 (8) 3.1排样设计原则 (8) 3.2冲裁件的图样展示 (9) 3.3排样设计 (9) 3.3.1载体形式的分析与方案确定 (9) 3.3.2条料尺寸及步距精度 (10)

四.计算总冲压力 (10) 4.1、冲裁力 (10) 4.1.1降低冲裁力的方法 (11) 4.2、推料力 (11) 4.3、顶料力 (12) 五、主要零件的尺寸计算 (12) 5.1、冲裁模具间隙 (12) 5.2、间隙对冲裁的影响 (12) 5.3、间隙值的确定 (12) 5,4凸模与凹模的刃口制造精度与工件精度 (13) 5.5、冲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13) 5.6、确定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 (15) 5.6.1、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 (15) 5.6.2、凸模长度L1的确定 (15) 5.6.3凸模的强度校核 (15) 六、定位零件的设计 (16) 七、导料板的设计 (16) 八、卸料部件的设计 (17) 九、垫板的设计 (17) 十、模具材料的选定……………………………………1 7 10.1 模具材料选用原则 (17) 10.2. 模具材料选用 (18)

最新冲压模设计说明书

冲压模设计说明书

目录 目录-------------------------------------------------------------------------------1 1.1冲裁件-----------------------------------------------------------------------2 1.2,模具CAD----------------------------------------------------------------2 1.2.1冲裁件工艺性分析-----------------------------------------------------2 1.2.2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2 1.2.3排样分析-----------------------------------------------------------------3 1.2.4冲阿里与压力中心计算-----------------------------------------------3 1.2.5弹性元件选择-----------------------------------------------------------5 1.2.6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5 1.2.7工作零件结构尺寸-----------------------------------------------------6 1.2.8其他模具零件结构尺寸-----------------------------------------------7 1.2.9冲床选用-----------------------------------------------------------------7 1.2.10模具总装图集零件图-------------------------------------------------8 2.小结---------------------------------------------------------------------------13 参考文献-------------------------------------------------------------14

最新垫圈冲压模课程设计说明书

垫圈冲压模课程设计 说明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机械工程学部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题目垫圈冲压模具设计 任务起止日期: 2012 年 9 月 18 日至 2012 年 11 月 20 日止 学生姓名:王曦明班级:材料0902班 指导老师:何雅槐日期: 系主任:日期:审查 学部主任:日期:批准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一、题目 垫圈 二、原始数据 冲裁制件如图2-1所示。材料为Q235,材料厚度0.8mm,生产批量为10万件,属中大批量生产。 三、冲裁件工艺分析 此工件既有冲孔,又有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Q235、t=0.8mm 的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工件结构简单,内有一个直径为 12mm的圆孔。此工件满足冲裁的加工要求,工件尺寸未标注公差,按IT14级计算。尺寸精度较低,普通冲裁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四、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一)方案种类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采用冲孔-落料同时进行的复合模生产。 (二)方案的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及比较如下。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低,且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进入第二道工序必然会增大误差,使工件精度、质量大打折扣,达不到所需要的要求,难以满足生产需要。故不选此方案。 方案二:级进模是一种多工位、效率高的加工方法。但级进模轮廓尺寸较大,制造复杂,成本较高,因而也排除此方案。 方案三:只需要一套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要求都能满足,模具轮廓尺寸较小、模具的制造成本不高。故本方案用先冲孔后落料的方法。 (三)方案的确定综上所诉,本套模具采用冲孔-落料复合模。 五、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复合模有两种结构形式,正装式复合模和倒装式复合模。分析该工件成形后脱模方便性,正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下模,需向上推出工件,取件不方便。倒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上模,只需在上模装一副推件装置,故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六、工艺尺寸计算 (一)排样设计 1.排样方法的确定根据工件的形状,确定采用无废料排样的方法不可能做到,但能采用有废料和少废料的排样方法。经多次排样计算决定采用多行排法,初画排样图如图6-1所示。

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目录 1 序言1 1.1绪论3 1.2目的2 1.3任务2 2 工件工艺性分析 (3) 2.1 工件图3 2.2 工艺分析3 2.3工艺方案确定 (3) 3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4 4 模具设计计算 (5) 4.1 排样、材料利用率计算5 4.2 计算工序压力7 4.3 确定模具压力中心8 4.4 冲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9 5模具零件设计11 6 冲压设备选取16 7 设计总装图、选取标准件 (18) 8 心得体会19 9 致谢20 10 参考文献2

附录A:产品图 附录B:冲压工艺过程卡 附录C: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卡

1 序言 1.1绪论 冲压是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型而得到制件的加工方法。冲压利用冲压模具 对板料进行加工。常温下进行的板料冲压加工称为冷冲压。模具是大批生产的工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模具可保证冲压的尺寸精度,使产品质量稳定,而且在加工中不破坏产吕表面。用模具生产零部件可以采用冶金厂大量生产的廉价的轧制钢板或钢带为坯料,且在生产中不需加热,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重量轻、成本低且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一系列的优点,是其它加工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使用模具已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现代的制造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工业的发展。 目前,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模具成型工艺方法,以提高警惕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一般压力机加工,一台普通压力机设备每分钟可生产零件几件到几十件,高速压力机生产率已达到每分钟数百件甚至上千件。据不完全统计,飞机、汽车、拖拉机、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等产品;有60%左右的零件是用模具加工出来的;而自行车、手表、洗衣机、电冰箱及电风扇等轻工产品,有90%左右的零件是用模具加工出来的。显而易见,模具作为一种专用的工艺装备,在生产中的决

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垫板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摘要:本设计为一垫板的冷冲压模具设计,根据设计零件的尺寸、材料、批量生产等要求,首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性,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方案,然后通过工艺设计计算,确定排样和裁板,计算冲压力和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和公差,最后设计选用零、部件,对压力机进行校核,绘制模具总装草图,以及对模具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编制。其中在结构设计中,主要对凸模、凹模、凸凹模、定位零件、卸料与出件装置、模架、冲压设备、紧固件等进行了设计,对于部分零部件选用的是标准件,就没深入设计,并且在结构设计的同时,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加工工艺分析,最终才完成这篇毕业设计。 关键词:模具;冲裁件;凸模;凹模;凸凹模;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a plate of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design components, materials, mass production, etc.,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blank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di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and then through the process design calculations, determine the nesting and cutting board, calculate the pressure and pressure washed centers, primary presses, computing convex and concave Die Cutting Edge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 the final design selection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to press for checking, drawing die assembly drawings, as well as Mol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main parts to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In which the structural design, primarily to the punch and die, punch and die, positioning parts, unloading and out of pieces of equipment, mold, pressing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2 2、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2 3、必要的工艺计算---------------3(1)排样的设计----------------3(2)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4 (3)冲压力的确定---------------7 (4)压力中心的确定--------------7 4、模具总体设计----------------7 5、模具主要零件结构的设计-----------7 (1)落料凸、凹模的结构设计----------8 (2)卸料装置的设计--------------10 6、模架的设计----------------11 7、冲压设备的选择---------------14 8、绘制模具总装图---------------14 参考文献-------------------16

冲孔落料模具设计 工件名称: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10钢 厚度:1.5mm 工件简图:如图所示 一、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该零件形状简单,是由圆弧和直线组成,是以拉深件(半成品)为毛坯,经过冲孔落料得到。冲裁件内外形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1-IT14,零件图上尺寸均未标注尺寸偏差属未注公差可按IT14级 确定工件的公差。差公差表各尺寸为:000.30 00.740.7400.2562532R φ+---、、4、。 结论:可以进行冲裁加工。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该零件所需的冲压工序为冲孔和落料,可拟定出一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用简单模分两次加工,即冲孔——落料。 方案二:冲孔、落料复合模具。 方案三:冲孔、落料级进模具。 采用方案一,生产率底,工件的累计误差大,操作方便,由于该零件为大批量生产,方案二和方案三更具优越性。复合模具的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容易保证,且生产率也高,尽管结构比较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简单,模具制造并不困难。级进模随生产率高,但零件的冲裁精度稍差,欲保证冲压件的形位精度需要在模具上设置导正销导正,故模具制造,安装较复合模具复杂。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案的分析比较, 该零件的冲压件生产采用方案二的复合模为佳。 三、必要的工艺计算 1、由该零件为半成品的冲压件故不用设计排样 2、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 2.4得间隙值min max 0.1320.24Z mm Z mm ==、 1)孔4φ凸、凹模尺寸计算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由于制件结构简单,精度要求不高,所以采用凸模凹模分开加工的方法制作凸、凹模。其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如下: 查表2.5得凸,凹模制造公差: 0.020.02mm mm δδ==凹凸、 校核: max min 0.240.1320.108z z -=-=+0.04mm δδ=凹凸而 满足ma x min -+Z Z δδ≥凹凸的条件。 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表2.6得:IT14级时磨损系数X=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