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考题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溯源流变,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文以解析中国思想史中重要事件、曲折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如何反映时代文化为目的,力图把握其中蕴藏的历史洞察。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一、儒家思想
1、以孔子为最崇高的哲学家的思想系统叫什么名字?
答:儒家思想。

2、儒家思想是源于何人的思想?
答:儒家思想是源于孔子的思想。

3、儒家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儒家思想的特点有下列几点:①以道德教化德行为主要内容;
②强调中庸之道、劝学立德;③重视忠恕、宽容优柔;④主张“礼仪之邦、劳以休养”。

二、墨家思想
1、墨家思想最初由谁提出?
答:墨家思想最初由墨子提出。

2、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是“以适与失”,即在一定量的社会情况下,正当的行为(“适”)能够产生正义的和谐,而错误的行为(“失”)则会引起不和的状态。

3、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
答: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以下几点不同:①墨家思想强调行为和
后果的关系,即以“仁义”来行事,而儒家思想则以“中庸”去行事;②墨家思想强调学习天人之道,而儒家思想注重教化过程;③墨家思想强
调人的自身的努力,而儒家思想则强调教育原则。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
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宗教思想动摇的是( )
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4、“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量度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持此思想观点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5、战国时期的早期法家中十分重视“法”的思想家是()
1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2、孟子的性善论认为()
A、人先天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完美道德,故人性皆善
B、人性本善,所以一般人不需后天的培养教化自然都能成为仁人君子
C、人的本性之中具有善的萌芽,将其扩充开来就形成完美的道德
D、人性中虽先天有善的萌芽,但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才能发展为善行
13、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
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宗教产生于()
A、炎黄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
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
A、史伯B、伯阳父C、子产D、叔兴
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吴起
6、战国时期的早期法家中十分重视“术”的思想家是()

中国思想史 练习题一

中国思想史 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题
1、周公制礼作乐
2、《白虎通义》
3、横渠四句
4、“经学即理学”
5、东方文化派
6、孔子
7、《五经正义》
8、谶纬
9、“工商皆本”
10、天演论
11、孟子
12、五德终始
13、新学
14、知行合一
15、三民主义
二、简答题
1、简析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期间康、梁、谭、严维新变法思想表现的异同?
3、简述西周末年思想革新的表现。

4、简述洋务思潮基本内容。

5、汉初儒学主要特征。

6、乾嘉学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论述题
1、对先秦儒、道、墨、法诸流派思想评析。

2、清末反清思想的形成。

3、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

4、如何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解放的性质。

5、西周“帝”的思想较前代有哪些新因素。

6、鸦片战争后“变局”意识的产生。

一、名词解释题
1、中庸
2、黄老之学
3、“性气相资”
4、以夏变夷思想
5、君主专制主义
6、玄学
7、三品论
8、鹅湖之会
9、北宋五子
10、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二、简答题
1、刘安在《淮南鸿烈》中的主要主张。

2、隋唐道教的主要派别。

3、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主要范式的重要内容。

4、王安石及其新学。

三、论述题
1、隋唐时期佛教主要宗派及其主要思想。

2、民国期间有哪些重要思想论争,其思想内容有何关联。

3、宋初理学思想主要派别。

4、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主要内容。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思想史,常考,题型,答案,中国思想史,什么,绝地天通,这一,,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国思想史》1、什么“绝地天通”?这一传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尚书楚语》和《山海经》记载有“绝地天通”的学说。

中国第一阶段是民神不杂的时期,有专门人员与神沟通,普通人没有这种权利,叫做民神异业,敬而不渎。

中国第二阶段是民神杂糅时期,人人祭祀,家家做巫。

中国第三阶段是绝地天通时期,上帝派重,黎来治理社会,与神沟通,从此民神不杂,社会安定了。

绝地天通是上古社会秩序的第一次整顿,是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起源,“绝地天通”是构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有着规定性影响的作用。

2、如何认识殷周时代天命观的演进和变化?殷周时代天命观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从自然主义到道德人文主义的过渡。

到了周代的时候天命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东西,为此后中国思想传统中天成为终极性的价值源头创造开端。

3、有一种观点认为:周人的道德意识是孕育于繁复的宗教性活动之中。

你如何理解?周人的道德意识是指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孝字在西周金文中是祭祀祖先时有所奉献的意思。

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对祖先继序思不忘可以祈福长寿,使族类获得幸福。

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对许仙的祭祀这一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周人提出的德是处世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

而这三项内容又要通过祭祀活动来体现出来。

周人十分重视祭祀这种具有宗教性活动,通过祭祀这种宗教性活动孕育出了周人的道德意识——“德”和“孝”。

4、怎样理解《尚书·多方》中“天惟时求民主”这句话?“天惟时求民主”,其后一句是“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字面看,商汤就是民主,是人民之主;历史看,当时是奴隶制,商汤是最大的奴隶主.这里的民主就是最高统治者!5、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

免师二班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的几种关系。

【张明新整理】(史院提示:天人、人际、身心,参照韩东育教授《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刚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

1、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自然与道德。

认为“天”为自然观点主要有两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顺应自然、消极无为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制天命而用之”。

将“天”视为人伦道德,主要为儒家所倡导。

孟子便有“义理之天”说。

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说。

明清之际,“天人合一”思想开始式微。

2、人际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宽和处世,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外,儒家倡导三纲五常的人际伦理,以此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3、身心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人之身心和谐,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

道家讲求清静无为,形神合一。

儒家强调“欲而不贪”的中和平衡心性。

发展到宋明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身心主张。

陆王心学以“心即理”为主张,调人的本心是道德主体,修养功夫在于存心养心。

二、先秦道家思想的派别及其思想特征【王丹阳整理】(史院提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1、道家思想的创立者,老子思想特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具有哲学意涵的“道”。

(1)“道”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作为是万物之母。

而老子讨论道的时候常把道与“无”联系在一起。

这体现了道的超感官的不可言说性和处于“无”性状的独立自存的永恒存在。

因而也具有了无差别性。

(2)“道”创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创生万物,从一而多,从简到繁。

而且在老子看来,这是一个自然而为之的过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道”的社会价值论。

根据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要求,落实到政治领域即为实现“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

奥鹏东北师范大学21年9月《中国思想史》网考资料.pdf

奥鹏东北师范大学21年9月《中国思想史》网考资料.pdf

单选题1.秦国施政的主要依据学说是()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答案:D2.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答案:C3.东汉时期,谁的《论衡》对谶纬神学进行了深刻批判()A.郑玄B.桓谭C.王充D.刘歆答案:C4.唐朝时成为朝廷的考试题库,大大的提高了儒经的社会影响力的著作是()A.《五经定本》B.《经典释文》C.《五经正义》D.《公羊正义》答案:C5.禅宗是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其中南宗的创立者是()。

A.神秀B.慧能C.玄奘D.鉴真答案:B6.“五行”思想有明确记载的文献是()A.《周易》B.《诗经》C.《春秋》D.《尚书》答案:D7.有王安石创立,在北宋改革及其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学派是()A.濂学B.蜀学C.心学D.新学答案:D8.认为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相胜‘还相用”的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B.柳宗元C.李翱D.刘禹锡答案:D9.周灭商后,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关键()A.治民以刑B.愚民政策C.尊神敬鬼D.治民以德答案:D10.什么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持不同政见的人的一次镇压()A.修筑长城B.销毁兵器C.焚书坑儒D.迁徙富豪答案:C11.与《国粹学报》无关的是()A.刘师培B.黄节C.章太炎D.邓实答案:C12.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基础上为西汉王朝提供“治国安民”政略的第一人是()A.贾谊B.陆贾C.晁错D.李斯答案:B13.《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作者是()A.王学文B.李一氓C.郭沫若D.陶希圣答案:C14.同盟会纲领中与三民主义的“民生”相对应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答案:D15.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是()A.《左传》B.《春秋》C.《尚书》D.《周易》答案:D1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答案:D17.郑观应的主张不包括()A.以“道”、“器”关系说明旧学与新学的关系B.健全基层组织和舆论监督机制,制定文化政策等C.主张变革内政,抵御侵略D.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裁撤厘金,收回海关权,保护关税等答案:B18.洋务时期,最早阐发中体西用观念的是()A.张之洞B.刘坤一C.冯桂芬D.曾国藩答案:C19.墨子的主要学说包括()等。

(完整word版)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题整理1.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异同?答:(异)①“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谓之性,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②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纣”,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

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③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同)①人性追求同一目标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终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地论“明人论”,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向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难看出它不仅提出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向善的追求。

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们进步,达到人人为善,合于善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法家2. 公车上书3. 黄老之学4. 《劝学篇》5. 儒家6. 李鸿章7. 性三品8. 君利中心论9. 法后王10. 道统论11. 王守仁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天命不常14. 玄武门之变15. 皇帝16. 玄学17. 格物致知18. 二程19. 贞观之治20. 《淮南子》21. 洪秀全22. 知行合一23. 天人合一24. 人性好利论25. 道二、简答题1. 朱熹的政治思想2. “敬德保民”的内容。

3. 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5.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 道的特点7.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8.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9. 德治的内容。

10.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1. 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

12. 张载的政治思想1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4.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

15.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7.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8.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9.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20. 简述韩愈的道统论。

三、论述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2. 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

3. 试论述“仁政”的内容。

4. 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

5. 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

6. 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7. 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8. 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

“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

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

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

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

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

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

“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

“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

“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

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

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

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

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

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提倡“先人后己”。

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

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

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

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

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9.虚壹而静(荀):荀子功夫论、修养论的观念之一。

出自《荀子·解蔽》,意为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虚”意为空虚,类似现象学的悬搁观点,“一”意为思虑专一,“静”指意识宁静不扰的状态。

体现了以儒融道的特点。

10.黄老之治:指以黄老之学为治世学说的统治方式。

所谓黄老之学,是远托黄帝之名、秉持老子虚静无为思想、建材儒墨名法之术所形成的具有法家色彩的一种道家流派。

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

以此学说为治世之术,即“黄老之治”。

黄老之学主要分为两大主题,即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或“工具性的道家”。

二、简答(4个/10分一个)1.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2.(1)中,内也。

本意为内外之“内”,引申为“适宜”“不偏不倚”“正”等义。

庸,有“用”“常”“和”等义。

中庸即为“用中”“中作为常道”“中和”等,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弊的处事方法或境界。

(2)中庸之道在伦理政治方面的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调和各政治阶层和家庭关系,使人们在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保持合理的秩序;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为“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即既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待人态度,又坚持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为“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以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做人审美方面的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节制自己的情感。

(3)中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执两用中”,由“执中”发展而来,指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

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

(4)中庸也包含“时中”的含义,“时中”指相互对立的两点之间合适的终点,是随着时间等条件不断变化的,要真正做到中,必须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需要注意的是,中庸不等同于折中。

中庸是在肯定事物原则和性质的前提下,力争在其两端之间寻找最为合适的点,而折中主义是为了获取某些好处,一概否认事物的原则和性质。

3.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4.(1)“无为而治”思想出自《道德经》,是老子的政治哲学理念。

“无为”并非指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事物本性的有为。

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2)“无为”的目的是“破有”。

老子认为,“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

治国也有着相同的规律,过多的人为干涉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心浮躁。

因此,只要遵循客观规律,满足百姓的基本需求,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自然就会生机勃勃。

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无为”可以做到“以无摄有”。

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5.简述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6.(1)施行仁政即是王道。

仁政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其明显的特征是在政治中加入了道德的成分。

(2)仁政的内涵有三,第一,统治者应当宽惠于民,实行“井田制”,使百姓皆有所养;第二,基于前者,统治者应当伸之以礼乐教化,移风易俗,导民向善;第三,统治者应当制定合理的社会分工;第四,统治者应当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3)“得民心者得天下”,施行仁政具有强烈的必要性,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要求统治者必须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通过减轻赋税徭役、保护工商业等具体举措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从而建立起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国家。

(4)性善论是仁政之所以能够实行的前提,“先王以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由此可见,仁政的施行对君王有较高的道德要求,君王的德性与仁政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性的联系。

7.简述汉代经学的主要分类、表现、特点8.(1)汉代经学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2)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

(3)古文经学的特点为崇奉,视孔子为“,”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具有繁琐性。

(4)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今文经,指汉初由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5)今文经学的特点为认为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的“”;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

具有功利性和荒诞性。

9.简述董仲舒的性禾善米说10.(1)此说是针对庸常之性而言,认为性是天生之质,是禾;而善是教化的结果,是米。

(2)性情与善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古老命题,董仲舒在总结、批判战国各派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禾善米说”。

米出于禾,而禾不可能直接已经是米;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能全都为善。

此说意在表明,善与米,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3)先天成分的作用,仅仅是给出前提性的因素,大量的工作还需要靠后天的主观努力来完成。

性虽然具有善的潜能,虽然也可以生出善来,但性自身未必一定能够实现善、成就善。

董仲舒的这一学说充分强调了后天教化对善性培养的重要性。

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主要包含哪些内容(1)人副天数。

此谓不仅人的形体、性情等来源和模仿于天,而且人的德行乃至治世之道等皆是来源并模仿、效法于天。

董仲舒认为,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

既然“人副天数”,那么人的行为必定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遣告由此而来。

(2)天人感应。

此谓天象与人事相互应和、彼此感发。

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就伦理政治而言,世之治乱与否皆可根据相应的天象予以判定。

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警告天子不要滥用权力,对最高权力起到了制约、警戒的作用。

三、论述(2个/15分一个)1.孟子的性善论包含哪些内容有何意义内容:(1)首先,孟子回答了“人性何以为善”的问题,认为性因情而显其善。

其主要致思理论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

“才”是指人生禀赋的情感(如仁、义、礼诸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和道德判断能力(如作为智之端的“是非之心”)等资质。

既然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和道德属性是善的,表现出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人的本性也就是善的。

(2)“四端之心”是性善论的基础,即所谓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之心”是纯粹善良的道德情感或道德判断能力,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培养的,体现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先天性。

“四端之心”的存在和呈现表明了仁、义、礼、智等德性的先天存在。

(3)其次,孟子解释了恶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恶的产生是由于“不尽其才”,即“放其良心”或“失其本心”。

一个人最终没有成为善人不是他先天具有的才质的过错,而是因为他没有合理地利用和扩充这些才质,反而受外界的不良影响或自身无节制的欲望的驱使,放弃了自己的良心。

因此,想要弃恶从善,就必须“求其良心”“求其放心”。

(4)为了保持或找回与生俱来的良心,孟子强调“集义”与“养气”相互蕴含的道德修养论。

“集义”就是“集(积)善”,即通过行善事来涵养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