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胡尚哲 高永久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十几年来,美国势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而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目前,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1963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 730000);高永久,1964年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了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8个新独立的国家加上阿富汗,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①。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这里便成了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中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以至于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可以看到,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很多,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但到头来,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最大的,除俄罗斯之外,只有美国。不仅如此,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之势。特别是2001年10月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和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使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而“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美国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它积极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是因为这个地区

6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

部,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这8国统称为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作者注

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这种战略价值,一来自中亚和外高加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来自里海地区战略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以及能源输送管道走向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功能。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讲,中亚和外高加索其实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外高加索本身还是欧亚两洲的分界线。由于中亚和外高加索属于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最便捷的十字路口,里海西岸的外高加索还是欧洲通往亚洲的重要门户之一,所以在历史上,它们曾经是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中继站,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充当过军事征服途中的集结点,使蒙古大军得以借此跳板,北取欧洲,西向阿拉伯,南下印度洋;为了争夺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控制权,英俄两个帝国的军队在这里玩了一场世纪“大游戏”。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亚大陆帝国疆界的不断变迁,中亚和外高加索不仅保持了欧亚大陆交通枢纽的独特地位,而且成了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等6个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舞台的中间地带,并因此获得了包括十分看重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生活的时代在内的以往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地缘战略价值。从地缘战略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具有称霸欧亚大陆野心的强国,只要据此一点,即可达到如下多重战略目的:向北遏制俄罗斯;向东挟制中国;向南威慑伊朗、控制印巴;向西南经中东控制红海和地中海,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咽喉;向西经黑海直抵欧洲。早在冷战时代,在美国为了遏制当时的主要敌人苏联而对欧亚大陆3个周边地区排兵布阵的时候,美国的战略家们就十分重视这块被称为俄罗斯“软腹部”的地区。如今,美国要巩固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防止其他大国(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崛起,称霸全球,这样一个“战略支点”当然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战略价值。

中亚和外高加索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还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聚宝盆”。这里有储量丰富的铜、铝、铅、锌、铁、钨、铀、锑、汞和黄金等各种黑色、有色和稀有金属,有钾盐、硫酸钡和磷钙土等非金属,也有世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以石油、天然气为例,据美国国务院2001年前公布的资料,里海地区(包括里海大陆架和哈、土、乌、阿4国)的石油

和天然气总储量分别达到1607亿桶和17.3万亿立方米①。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里海地区也完全能够确保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300万~500万桶石油,相当于国际市场需求的3%~5%②。因此,有人将里海地区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在当今世界能源储量日渐减少,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严峻形势下,如此巨大的能源开发潜力,对能源需求强烈的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此外,在如今能源领域的竞争导致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化的情况下,里海地区能源的外运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政治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这一地区运营的能源运输管道,几乎都在俄罗斯和伊朗的控制之下,俄伊两国不仅享有其中的经济利益,而且借此掌握着影响本地区新独立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战略主动权。美国人意识到了俄国人利用这些管道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命脉、削弱其独立地位、从而在本地区恢复往日帝国影响力的企图,所以在克林顿当政时期就开始积极插手里海能源外运新通道的建设。以牟利为目的的跨国石油公司均主张继续通过苏联时期铺设的管道经黑海沿岸的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港口运送石油,而在其运力饱和之后,可以考虑铺设从里海沿岸穿越海底经伊朗至波斯湾的更为经济的输油管道,但美国政府极力反对,它力主铺设从巴库经第比利斯至杰伊汉的输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和伊朗。尽管这条线路造价昂贵,经济上并不合算,但在美国人看来,它能够起到削弱俄罗斯和伊朗政治影响、帮助新独立国家巩固独立地位的地缘政治作用。

二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 加索战略及其演变

在美国势力进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初期,即本地区8国宣布独立的初期,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就已经形成了。十几年来,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

67—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②〔俄〕阿·伊·古舍尔:《里海问题的地缘战略因素》,载《欧亚理论与实践》第22期(俄文版)。

〔美〕阿睿勒·科恩:《美国和中亚、高加索国家:相互关

系的问题及前景》,载《中亚和高加索》2000年第8期(俄文版)。http ://w ww.ca -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0933454.html, /jou rnal /cac -08-2000/05.kohen.sh tml.

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这一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

(一)战略的形成

自1991年8月中亚和外高加索8国相继宣布独立后,美国随即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外交关系建立的初期,美国在这个地区最为关注的是哈萨克斯坦的核武器和核材料问题,这可以从当时美哈关系的密切程度中得到佐证。早在1991年下半年,苏联尚未正式解体,美国便开始与阿拉木图当局秘密接触。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美哈之间高层官员的往来便达到了异常频繁的程度。仅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为例。他3年中3次应邀访美,成为当时上述8国总统中获得此等重视的唯一一人。频繁的外交往来自然解决了涉及双边关系的许多问题,然而无人不知,督促哈萨克斯坦尽快履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才是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美国也关注8国巩固已经获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民主制度以及走市场经济道路等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在1992年通过的《支持自由法案》的推动下,每年向这8国提供大量无偿的经济技术援助。这些援助对挽救8国濒临崩溃的经济以及稳定其政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美国势力对该地区的进一步渗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美国政府在该地区关注的第3个问题,是某些国家因民族和宗教矛盾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为了直接而有效地参与冲突调解的全过程,美国政府于1993年8月设立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职协调员,并在国务院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此外,在这一时期,美国与该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两国关系特别密切。1992~1994年,美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包括贸易、投资、科技合作、环保和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在内的大量协议。1992~1995财政年度,美国共向哈萨克斯坦提供了 5.2311亿美元的援助,占同期美国向中亚五国援助总额的42.8%①。特别是1994年2月签署的美哈《民主伙伴关系宪章》,更显示了双方“互谅、互信、互相尊重的牢固而长久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美国对格鲁吉亚更加关心。在阿布哈兹冲突升级、格鲁吉亚国内政局失衡的1993年,美国驻俄罗斯大使T.皮克林声称:“美国现在和将来都将站在格鲁吉亚领导人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一边……要让格鲁吉亚领导人相信,我们随时准备向他提供帮助。”②1993年7月,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指示,中央情报局甚至负责起了谢瓦尔德纳泽个人的安全问题。

美国政府的上述重点突出的外交活动表明,冷战后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已经形成。其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推动中亚无核区的建立,防止核扩散,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扩大美国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全力支持新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推广民主制度,推动新

独立国家向美式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转型;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人把解决核问题定为战略的首要目标,把推广民主制度作为政治渗透的重要手段,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确保美国的安全历来为美国人所重视,促进海外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干涉别国的工具,而在冷战后,它们又与“促进美国的繁荣”一起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追求的三大核心目标。美国人插手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战争的调解,并明显偏向亚美尼亚,主要是美国国内的亚美尼亚院外集团施压的结果。美国人拉近与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关系,虽然实质上是在培养地缘战略“支点”,但表面上也有合适的理由:哈萨克斯坦是有核国家,而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是美国人的老朋友。唯有战略中缺少地缘经济意图这一点,有点耐人寻味,因为美国人早在1992年以前就已经盯上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的石油天然气资源④。不仅如此,以支持新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样的表述,有意识地模糊其实际上具有的针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意图,也不符合美国人的一贯风格。

美国人照顾俄国人的情绪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在苏联解体初期,美国人对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寄予了很大期望。俄罗斯领导人对内推行的激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奉行的亲西方外交政策

68—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②③④Fuller G.Central Asia :th e New Geopolitics.-San ta M onica (C A ):RAND Co rpo ration ,1992,p .5.

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ИТАР-ТАСС.30сентября1993.

В.П.Васютович: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между

КазахстаномиСША.//Казахстан:реалиииперспективынезависимогоразвития.М.:РИСИ.1995.с.318~320.

使美国人相信,俄罗斯正在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在俄罗斯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全消除它对西方国家的威胁,而且最终能把它培养成为一个甘愿受美国支配的战略伙伴,这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因此,对于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只能以照顾其利益的方式给予鼓励,而不应刺激它,迫使它走向反面。其二,美国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和波黑冲突调解等许多重大世界和地区安全问题上需要俄罗斯的合作。冷战结束以后,虽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东方阵营的多数国家都开始向西方靠拢,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也以前所未有之势向全球各地扩展,安全形势对美国而言似乎空前的好,但美国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并没有占绝对优势;核扩散的危险随着苏联解体以及新独立国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在增加;波黑冲突威胁着欧洲的稳定。为此,1990~1994年,美国加紧了与俄罗斯等有核的独联体国家在削减战略武器问题上的谈判,各方签署并逐步履行了一系列条约和协议;积极介入并逐渐主导了波黑冲突问题的调解,达成了令美国满意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合作,第一、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不可能如期签署,波黑冲突问题也不可能按美国人的意图解决。

(二)第一次调整

早在1992年,发生在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民族冲突和内战,已经使俄罗斯政府开始重视独联体国家间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以保证地区稳定的问题,并促成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5国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于1993年加入)的签署。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南部伊斯兰国家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使俄罗斯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独联体地区稳定对于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为此,俄罗斯外交部于1993年拟定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按照时任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的解释,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方针是在独联体内部调节和防止冲突、保护独联体的外部边界、进一步建立条约法律基础、解决军事和政治上的相互协作问题,在现有的经济联系形式和发展新形式的基础上

建立互利经济合作,保证少数民族的权利”①。

虽然俄罗斯的政策更多的还是出于对生活在独联体各国的俄罗斯族居民权利被侵害的关切,但美国却从中读出了俄罗斯谋求恢复大国地位和重新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意图,而冷战后美国制定的长期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不允许俄有重新“帝国化”的企图。因此,1994年1月,在对国会发表的咨文中,克林顿总统明确要求对俄罗斯于1993年制订的“军事学说”作限制性解释,对于俄军依据该学说在原苏联境内采取的军事行动,克林顿要求必须限定在这些军事行动所在的新独立国家同意、并严格遵守国际法准则的条件下。美国不能接受俄军为保护操俄语居民而在新独立国家进行的军事干涉②。同年2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公开表示,美国“必须提防俄罗斯恢复冷战时期的政策”③。克林顿和克里斯托弗的讲话表明,美国对俄罗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接下来便应该是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进行调整了。

其实,克林顿在讲话中已经点明了美国对其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将要做出的调整,那就是明确将削弱俄罗斯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作为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目标之一。限制俄军在新独立国家的行动,就是减轻俄罗斯对新独立国家施加的压力,也就是削弱俄罗斯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从而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独立和主权。在美国人看来,“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④。只要新独立国家拥有真正的独立和主权,俄罗斯便不可能重新“帝国化”,只要能成功地阻止俄的“帝国化”,便可在实现其防止其他大国崛起的全球战略目标的道路上排除一个重要的障碍。

69—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②③④〔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97页。

United Pres s International(UPI),W as hing ton,Feb ru-ary 24,1994.转引自前引书《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上卷),第233页。

А.А.Трынков,Ю.Н.Глущенко:Некоторыеаспекты

политикиСШАвотношениистранСНГиинтересыРоссии.//США

вновоммире:пределымогущества.М.:РИСИ.1997.с.377~412.

А.Козырев,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Росс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

3декабря1992г.

为落实对战略目标的调整,美国采取了各种措施。一面公开警告俄罗斯不要谋求在其边界以外建立“势力范围”,并要求它尊重其邻国的“独立”和“主权”;一面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全方位渗透。在政治上,继续推动地区各国的“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增加与它们的政治接触,密切高层往来,培养它们的亲美倾向,借以抵消俄罗斯的影响力;在经济上,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的作用,向这些国家渗透。在政府层面,针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经济上依然严重依赖外援的现实,在减少对俄罗斯财政援助的同时,加大对这些国家援助的力度,加深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据统计,“1993年美国对独联体地区的援助中有60%是给予俄罗斯的,但是到了1997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15%”①

。在民间层面,支持和鼓励美国公司以合资、独资和购买企业股份等形式在中亚投资,力图控制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在军事上,利用这些国家因建军时间不长、防务能力薄弱不得不依赖俄罗斯的保护、同时又对俄罗斯的重新控制充满戒备的心理,见缝插针,于1994年3~10月,先后将除塔吉克斯坦(2002年加入)之外的所有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拉进了同年1月在北约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由于该“计划”附有和平伙伴国应按西方标准改造本国军队、向北约开放军事设施、公开国防预算的条款,所以美国将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吸收进来后,实际上就等于是从军事上敲开了通往俄罗斯“后院”的大门。1995年,美国又帮助哈、乌、吉3国组建了“中亚维和营”。从此,美国等北约国家的军事触角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联合军事演习”的掩护下成功地进入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美国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政治接触、经济援助和军事渗透培养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对俄的离心倾向和自主能力,从而阻止独联体一体化、实现该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化。事实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不仅实现了对中亚和外高加索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快速渗透,而且成功地在一些独联体国家中打入了一个反俄的政治“楔子”,这就是1997年成立的“古阿姆”集团(本文将在稍后的部分介绍这个组织)。

(三)第二次调整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俄罗斯并未退缩,1995年发表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1996~1997年,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调整了对独联体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团结、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和提高联合防御能力的措施。俄罗斯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就是要建立由自己控制的独联体政治军事联盟,并以此抗衡北约扩张、维护势力范围和恢复大国地位。恰好在这一时期,西方石油公司在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所属的里海大陆架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储量丰富的大油气田。这些油气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地缘政治地位,也使其地缘经济价值更加重要了。因此,从1996年开始,美国进一步提升了中亚和外高加索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1996年10月21日,中亚研究所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学院的成立,就是美国更加重视中亚的证明。1997年3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伯杰明确把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列为美国特别关注的地区。同年4月,美国国务院炮制了《里海地区能源发展报告》。7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演讲。他认为,“解决冲突必须成为美国对该地区政策的首要任务,它既是能源开发的前提,又与能源开发同时进行”②,把解决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冲突与能源开发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维护和增进美国在中亚地缘和能源两个层面的战略利益的任务。这些讲话和报告表明,美国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又有了新的调整。美国已把中亚和外高加索看作一个统一的地缘政治整体,视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维护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安全与稳定、确保美国的能源利益已成为美国在该区新的战略目标之一。

对美国而言,把中亚和外高加索视为一个统一的地缘政治整体并维护其安全与稳定,既是实现其在该地区地缘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利益的需要。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讲,美国虽然在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实现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化方面取

70—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②路透社华盛顿1997年7月21日电。

Cu rt Tarnoff,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U.S.For-eign Assis tance,CRS REPORT FOR CON GRESS,June 15,2000,IB 95077.转引自前引书《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上卷),第235页。

得了不小的收获,但远未能阻止俄罗斯重新“帝国化”的步伐。俄罗斯利用独联体这个政治组织不仅在经济上正逐步实现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一体化,而且在军事上也正在恢复对它们的影响。1996年独联体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在“独联体安全区地缘战略划分”问题上达成一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亚和外高加索都是俄罗斯南部的重要屏障,它们在地缘战略上对俄罗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俄罗斯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要阻止俄罗斯重新“帝国化”,也必须将中亚和外高加索视为一个整体。从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能源利益的角度讲,环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自然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所属的陆地和海区,油气资源的分布客观上把中亚和外高加索连在了一起。为了选取符合美国利益的油气运输通道,美国在主观上也不得不把中亚和外高加索看成一个整体,因为美国理想的油气运输通道只有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一条。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油气原本是经由俄罗斯和伊朗的领土外运的,由于美国要避免其“石油生命线”为俄罗斯和伊朗所控制,这两条路线已经不可取;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阿拉伯海本来也是一条拟议中可行的线路,但阿富汗内战使它面临太大的风险,因而被搁置起来;向东横穿中国到达太平洋,因美国对中国战略遏制的需要还是不可行。这样一来,唯一可以选择的通道只有经外高加索到土耳其一个方向了。

为了实现地缘和能源两个层面的战略目标,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又相继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首先,继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之后,美国把热情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另外两个愿意向西方靠拢、却无法摆脱俄罗斯制约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塞拜疆。1996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原本是美国压制的对象:乌兹别克斯坦因被美国视为专制和侵犯“人权”的国家而遭指责,阿塞拜疆则因为与亚美尼亚打仗遭受制裁。但从1996年开始,虽然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内政治依然如故,美国却减少了对乌兹别克斯坦“人权”状况的指责,并于同年6月首次把伊斯拉姆·卡里莫夫总统请到了华盛顿。美国对乌的援助也从这一年开始每年划拨出一部分用于支持乌的军队建设。美军士兵则从1997年起开始积极参加由哈、乌、吉3国组

成的“中亚维和营”的演习;尽管1992年国会通过的《支持自由法案》中关于禁止美国向阿塞拜疆提供援助的第907款并未撤销,但1997年美阿却结成了“战略和军事伙伴关系”,并准备制定一项针对共同威胁的军事合作计划,而此后美国政府绕开这一条款的限制,明显增加对阿的援助,实际上已使这一条款形同虚设了。美国对上述两个国家变压制为支持,肯定与布热津斯基称它们是“美国应给予最有力的地缘政治支持”的“地缘政治的支轴”有关①。在美国人看来,乌、阿两国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它们可成为美国抗衡俄罗斯地缘政治扩张的可靠伙伴,而且在于利用它们的地缘优势美国可同时遏制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朗两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目标。此外,阿塞拜疆还是美国选中的油气资源外运通道的中继站。

其次,美国积极支持1997年成立的“古阿姆”集团。这个集团最初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4国组成,原本是一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它是在独联体之外运作的一个独立组织,且参加国均对俄罗斯怀有怨恨情绪,所以它的成立本身就被俄罗斯视为对自己国家利益的严重挑战。后来,该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到军事领域,要组建维和部队,共同对付“侵略性的分离主义”②,维护能源供应线路的安全,而且在乌兹别克斯坦加入该组织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3国全都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就更加彰显了与俄罗斯抗衡的意图。而美国对“古阿姆”集团的这一发展趋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帮助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与俄罗斯谈判,迫使俄罗斯削减驻格鲁吉亚的军队数量并在2000年年底前从摩尔多瓦撤走全部军队一事,凸显了美国通过支持“古阿姆”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发挥影响的战略意图。

第三,将中亚国家列入美军中央战区司令部的“责任区”。1997年年底,在哈萨克斯坦总统和

71—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②О.Н.Барабанов:“ПолитикаСШАвцентральнойАзиииЗакавказье”,“ЮжныйфлангСНГ: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Каспий-Кавказ:возможностиивызовыдляРоссии”,М.Центрпостсовет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МГИМО.2003h ttp://w w w.riss.ru /lib rary /US -S RAZ .pdf

前引书:《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第198页。

国防部长访美期间,美宣布哈为其在中亚地区的第一个战略伙伴国,并与其签订了1998年度军事交流合作计划。1998年,美军大西洋总部司令、国防部官员等先后访问中亚国家,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军事领域的对话与交流。1999年,美国将中亚国家列入美军中央战区司令部的“责任区”,使中央战区的责任范围从中东的巴勒斯坦延伸到中亚的阿富汗,使中亚司令部成为维护美国地缘战略和能源利益的专业司令部。从此,美国在中亚的军事介入越来越深,“中亚国家的主权和边界已经不再构成对美国军事行动的障碍”①。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曾明确表示,中亚战区部队在该地区的行动与其说取决于阿富汗塔利班威胁的程度,不如说更多地取决于中亚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②。威胁的意味十分明显。

美国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争夺可谓不遗余力,但结果并不十分乐观:上台不久的普京对该地区国家热情笼络、又打又拉的外交手法十分有效,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地区间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在持续发挥作用。而美国对该地区国家民主化改造的效果却极为有限,2003年以前,除亚美尼亚之外,包括全力“西倾”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内的所有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都在顽强地坚守着总统集权制。

(四)第三次调整

2001年九一一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美国政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布什政府在反恐大旗的掩护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在中亚的军事部署,并为美军战机租用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3国的军事基地,实现了美国多年来梦寐以求却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美国舆论将其视为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历史性突破”,是美国实现“全球无处不在的宏大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美军在中亚的出现,是美国在该地区地缘政治争夺中的一大胜利,美军的存在为美国维护其里海能源利益提供了安全保障,为军事上威慑俄罗斯、伊朗和中国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但由于俄罗斯在整个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该地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也没有任何明显进展,所以美国并未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2002年,美国制定了《支持阿富汗自由法案》。这一法案宣称,美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不仅在阿富汗,而且要在整个中亚地区根除恐怖主义,建立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同年出台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再次确认美国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并表示要坚决维护这些利益③。2002年2月26日,美国国防部官员声称,美国将在格鲁吉亚开辟反恐战争的第三战场,为此准备向格鲁吉亚派驻200名特种兵,帮助格鲁吉亚政府军训练反恐战术,并帮助提高该国的军队管理水平与素质④。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于2001年12月和2003年12月两次访问阿塞拜疆,与阿方讨论在阿部署美国军事基地问题。2004年3月13日,美军欧洲司令部副司令沃尔德中将也造访了阿塞拜疆,继续商谈在阿驻军问题。2003年6月,北约在亚美尼亚领土上首次举行了没有俄罗斯参加的军事演习⑤。继2003年11月导演格鲁吉亚“天鹅绒革命”之后,美国又于2005年3月成功地导演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上述一系列动作表明,阿富汗反恐战争后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目标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以反恐为旗号,保持美军在中亚的长期存在,实现美军在外高加索零的突破,配合北约在东欧地区的部署,对俄罗斯形成从巴伦支海、黑海到里海的弧形包围之势,与此同时,加强对伊朗和中国的军事威慑;加速对本地区条件成熟的国家进行的“民主化改造”,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彻底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体系之中,从而扩大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能源利益。阿富汗反恐战争之后,国内外的许多政治观察家曾热烈讨论过美军是否会按美国官方事前宣称的那样撤离中亚的问题。其实,这是无需讨论的问题。以数千美国公民

72—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②③④⑤谢京生、孙占林:《美俄角逐独联体透视》,载《国防报》2004年3月30日。

席雪莲:《坚持反恐事业高于一切,普京首肯美军进驻格鲁吉亚》,载人民网2002年3月2日。

М.Лаумулин,Запади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Континент,5/11,2004г.http ://w ww.continen t.k z /2004/11/5.h tm

弗兰克斯于2001年3月28日在美国国会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讲话,w w w.hous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0933454.html,.

О.Н.Барабанов:“ПолитикаСШАвцентральнойАзиии

Закавказье”,“ЮжныйфлангСНГ: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Каспий-Кавказ:возможностиивызовыдляРоссии”,М.Центрпостсовет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МГИМО.2003h ttp ://w w w .riss .ru /lib rary /US -S RAZ .pdf 。

的生命和全体美国公民的精神恐慌为代价换来的地缘战略优势,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按照美国的如意算盘,美国不仅不会主动撤出其中亚驻军,而且还会逐步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2005年2月美国曾要求在吉尔吉斯斯坦部署E-3预警指挥机)。近两年来,美国不断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反恐、打击毒品走私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领域的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反恐”军事基地,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反恐”培训中心,寻求与乌、吉、塔签署延长军事基地租用期限的协议,不断地向中亚各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都是为了讨好这些国家的政府,制造中亚需要美军继续驻守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该地区国家实施的“民主化改造”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改变了两个国家的政权),但同时也带来了有损于美国在该地区地缘政治利益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骚乱之后,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格鲁吉亚除外)出于巩固现有政权的考虑,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美国的戒备心理。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政权明显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转而重新向莫斯科示好。“郁金香革命”中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也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改变阿卡耶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不仅如此,在2005年7月初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包括时任吉尔吉斯斯坦代总统巴基耶夫在内的与会各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要求美国制定从中亚国家军事基地撤军的时间表。这是2001年美军进驻中亚以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不能不说是对美国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一个打击。当然,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美国不可能因此改变继续对本地区国家实施“民主化改造”的方针,也不可能改变完全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企图,因为这是美国实现其称霸世界野心的重要一环。

三 中亚和外高加索地缘

政治格局的发展前景

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军及其军事基地以反恐为名先后落户在乌、吉、塔、格等4国后,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亚和外高加索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目前,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排他性影响不复存在,俄罗斯在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地位正在被美、欧、伊朗、土耳其等世界各大政治势力蚕食;独联体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组织对成员国的控制力日渐减弱,北约、“古阿姆”、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亚共同体等国际组织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地区安全和各国的内政、外交行为。从总体上看,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正在进一步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几年中,中亚和外高加索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可能会具有以下特点。

(一)美国的影响仍将进一步扩大。从美国自身的角度看,完全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既是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其21世纪能源供应安全的客观要求。美国早已明确表示了防止欧亚大陆出现能够对其超级大国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的战略意图。如前所述,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好具有帮助美国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的条件;随着世界能源储藏的逐渐减少和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里海地区待开发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将成为21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美国远未达到完全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的目标,所以美国将会继续在政治上加紧对中亚国家的“民主化改造”,在经济上加强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在军事上巩固并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实现在阿塞拜疆的长期驻军计划。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角度看,尽管它们不喜欢美国的“民主化改造”,但在民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长期地将民主排斥在外,而且,美国的援助和投资也是这些国家维持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虽然俄、中、伊朗都不愿意看到美国在中亚和高加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实力阻止这种局面的出现。

(二)美俄之间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这客观上又会使该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俄罗斯是在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接受美军进驻乌、吉、塔3国的。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军不仅没有撤出中亚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又长驱直入外高加索,先进驻格鲁吉亚,再图阿塞拜疆。俄罗斯已经无路

73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中 亚·

可退,所以,2003年10月,它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苏联解体后俄军驻海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坎特军事基地;2004年10月,又建立了第二个军事基地——驻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军事基地。如今,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已明确要求美国制定美军撤离中亚军事基地的时间表。可以想见,随着美国军事基地即将在阿塞拜疆的出现,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逐步恢复,俄美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必将会更加激烈。此外,虽然美俄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其他大国再染指中亚和外高加索,但美俄之间争夺的加剧,客观上将需要第三方或第四方来充当它们的同盟军或是它们之间的缓冲力量,所以,中亚和外高加索必将成为多种政治力量角逐的战场。

(三)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各国的对外政策将会进一步分化。苏联解体后,由于外部势力的渗透,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在外高加索,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已经明确地倒向西方,它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融入欧洲,军事上也寄希望于美国的保护。截止到目前,两国都已经表示了加入北约的意向。前不久,格鲁吉亚议会宣布俄罗斯在格的军事基地不具任何法律地位,要求俄方在2005年5月15日之前就军事基地撤出期限提出具体的、令格方满意的时间表①。与此同时,阿塞拜疆也在热切地盼望美军的进驻,美军在阿的军事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一旦美军进入阿塞拜疆,格、阿两国的反俄倾向必然会更加明显。亚美尼亚虽然接受美国的援助,也同美国进行过军事演习,但在未来几年中不大可能弃俄投美,因为即使它不投靠美国,只要有亚美尼亚“院外集团”的存在,美国就不会放弃对它的支持;但如果没有俄罗斯的鼎力支持和军事保护,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小国在阿塞拜疆、伊朗和土耳其3个伊斯兰国家的包围之下,就将无法立国。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曾经是最具离俄倾向的国家,它不愿意重新成为俄罗斯的附庸,希望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美国在其打击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问题上的帮助,所以它曾经与美国进行了非常密切的合作。但美国对乌解决“乌伊运”问题并不热心,反而屡屡挑剔,指责它的政治制度和人权状况,支持其内部的反对派,尤其是2005年5月的安集延骚乱之后,卡里莫夫彻底放弃了对美国的幻想,在1999年退出集体安全条约之后,又于2003年重新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莫斯科。2005年8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议会通过决议,要求美军撤出位于乌西南部的汗纳巴德军事基地。此前,7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曾向美国驻乌大使馆提交照会,要求美军在180天内撤出该军事基地。哈、吉、塔3国多年来奉行平衡外交战略,对东西两方都不得罪,但比较起来还是更靠近俄罗斯。“颜色革命”之后,吉尔吉斯斯坦没有像格鲁吉亚那样完全倒向美国,哈、塔两国则更坚定地与俄罗斯站在了一起,其原因除了经济上依赖俄罗斯之外,哈、吉两国都有民族结构问题的困扰,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塔吉克斯坦则深受伊斯兰极端势力之害,需要俄罗斯的军事支持。此外,俄罗斯不会对它们进行“民主化改造”。

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外交政策的走向将主要取决于美国正在实施的“民主化改造”,倘若这些国家的反对派上台,其对外政策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改变,而从目前看,美国采取的这种“和平演变”式的改造,将使上述国家更加靠近和依赖俄罗斯。

(四)地区安全与稳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首先,美国虽然取得了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但并未消灭中亚的恐怖势力,更没有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以及由此而生的非法毒品交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将是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其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口膨胀等问题将严重恶化中亚地区的社会稳定,尤其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三,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在纳—卡归属问题上的争执并未结束,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纳—卡问题升温或是降温的钥匙,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南奥塞梯问题与俄罗斯在这两个地区的传统影响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只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渗透超过俄罗斯可以容忍的限度,外高加索三国就会重新陷入冲突或战争状态。

〔本文系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3BM Z004)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刘庚岑)

74—

①王作葵:《格鲁吉亚议会宣布俄军事基地不具任何法律地位》,载新华网2005年3月11日。

Zhang Zhen&Song Jianzhang Nationalism is a unique ideo logical culture fo rmed in the histo ri-cal chang e of Russia.After the fiasco o f W estern-o riented refo rm,Russia n natio nal streng th and in-terna tional status declined with each possing day.The rapid rise o f na tio nalism w ith purusing state in-terests as the co re became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tical trend o f tho ugh t in contem po ra ry Russia, ov erwhelming all o ther ideo logies including liberalism.Nationalism in contem po ra ry Russia co ntains all ideolg ocial co ntents.As a culture,it has eng endered majo r impact o n Russia n fo reig n policy.

Pang Dapeng As far as Russia is concerned,Chechen is not o nly a hard nut to crack in domestic affairs;it is also a matter tha t serio usly affected its relatio ns with the US-led Western pow ers.The U S restraint o n Russian gov ernm ent Chechen policy and the US suppor t and bias for Chechen cession-ist fo rces agg ravatd the difficulties in tackling the Chechen issue.Pointing o ut the origin of the Chechen issue,the a rticle a naly zes the fo rm of US interference in Chechen and the reactio ns of Russi-a.It fur ther expounds the political co ncepts o f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 tes o n Chechen.The United States is w o rrried that the increased militarist tendency of the Russian g overnment ov er Chechen w o uld intenify the a risto cra tic nature of the w hole regime and further lead to the restoration o f the im-perial tendency over CIS matters.Acco rding to the autho r,Chechen is o f a n ov erall,but no t radical, influence to the Russia-U S relatio ns.

Zeng Xianghong&Yang Shu Observing the structura l factors of the“colo r rev olution”in Geo r-gia,Ukraine and Ky rghy zstan fro m the social m ov ement a ng le,the ar ticle inco rpo rates them into the m acro and micro lev els that led to the o utbreak of the“colo r rev olutio n.”At the macro lev el,it adopts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ppro ach in observing the state and social structures of these countries. At the micro lev el,how ev er,it ado pts the mode of po litical oppo rtunity structure in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process,refining it into the four factors fo rming the political o ppo rtunity structure of the“colo r revo lutio n,”namely,the cha nnel of social mov em ent o rg aniza tions'pa rticiation in the state po litical activities,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ecolog y of these co untries,the mo bilization tactics of the social m ov ement participa nts and the response o f the gov ernm ents to the“colo r rev olution,”and the inter-ference o f outside fo rces.

Hu Shangz he&Gao Y ongjiu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 iet Union,Central Asia and Tran-scaucasia w ere cov eted by the United Sta tes because o f their geopolitical strategic impor tance a nd g eo economic and g eo politcal v alues.During the past decade and more,under the g uida nce of state strateg y U S forces made all-directional penetratio n into the countries o f the region.With the con-sta nt cha ng es of the political,economic a nd security situa tion in the g eo political space w ith Central A-sia and Transcaucasia as the center,the United Sta tes has made three obv ious readjustments in Cen-tral Asia and Tra nscaucasia,each adding som e g eopo litical w eigh t.At present a US-led g eo po litical pluralized situation is taking shape in Central Asia and Transcauca sia,but the US-Russian military confro ntation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ut-throa t scram ble for Transcauca sia will inevitably wo rsen the security enviro nm ent in the region;peace and stability will face still g reat uncertainties.

96

中亚史书目

中亚史相关著作 中亚文明史(汉译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1-2006。 中亚通史,王治来、丁笃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中亚国际关系史,王治来、丁笃本,湖南出版社,1997。 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新疆史纲,新疆社会科学院,2005年。 中亚五国史纲,马大正、冯锡时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中亚简史(外一种)(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 中亚史纲要(汉译本),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中亚古国史(汉译本),麦高文著、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巴尔托里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草原帝国(汉译本),格鲁塞著、魏英邦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中亚塔吉克史(汉译本),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 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罗致平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 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徐文堪,昆仑出版社,2005。 嚈哒史研究,余太山,齐鲁书社,1986年。 塞种史研究,余太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林梅村,东方出版社,1995。 中国塔吉克,西仁·库尔班等著,新大出版社,1994年。 突厥史,薛宗正,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年。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唐代中国与大食穆斯林,(法)张日铭著,姚继德等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北方居民,布什科夫著,高永久等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喀喇汗王朝史稿,魏良弢,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华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西辽史纲,魏良弢,人民出版社,1991年。 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6。上海书店,2001。 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金帐汗国兴衰史,格列科夫著,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5。 十四——十九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哈菲佐娃著,杨恕等译,兰大出版社,2002。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新疆人民出出版社,2006。 准噶尔汗国史,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 西域地名,冯承钧、陆峻岭,中华书局,1980。 中外史地考证,岑仲勉,中华书局,1962。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许序雅,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3卷本,另有早期多卷本),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1999。中西交通史,方豪,齐鲁书社,1987。 丝绸之路史研究,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欧洲的手抄本演变历史

首页 6月 4 由webmaster 于星期四, 06/04/2009 - 08:00 发表 现存最早的―书‖是西元前3200年古巴比伦人(Babylonia)将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 ―书‖。约于西元前3100-2884年,古埃及人将纸草(Papyrus)做成长条状的―卷轴‖,将象形文字纵列写在卷上,阅读时只要展开一小段。此种卷书,一直沿用到罗马时代,只有罗马改用兽皮代之(羊皮纸Parchment,多用羊和牛犊等兽皮做成的上等皮纸。),这些均称为广义的―书籍‖,渐渐有了纸张的发明,书籍形式便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中世纪时,一项重要的变革,是古抄本的出现。它改变了以往―卷‖状的书籍形式。新的书本成对摺形式,每二十五章装成一本,用厚重木片做成封面加以保护,这种书籍称为抄本(Codex),且较以前的长条而未经整理的纸草卷更为方便。此种形式延续了好几百年,后来为了要便于阅读,将书籍表面上腊,并用铁圈串装成册,与现代的圈装本极为相似。 古抄本具有现代书本的形式,由许多书页装订而成,不仅消除了羊皮书卷的累赘,还可以双面书写。 手抄本的书体风格和地方风格、口味紧密相关。黑暗时代早期刚劲的罗马体逐步让位给诸如安色尔体和半安色尔体这样的草书体,尤其是在不列颠群岛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书体海岛大写体和海岛小写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书写平面的不同,所采取的书写工具也有分别。金属凿和雕刻刀,用以在石头和金属上铭刻;铁笔用来在泥版上刻划文字。在陶片、蒲草纸和羊皮纸上的书写,是把芦苇杆切开,削成笔的模样。在埃及,以灯心草制作笔,后来人们把芦苇草削尖,,又把它制成一支类似羽毛管的笔,被称为―羽根‖。

南亚和中亚 答案

第一部分南亚 一、地理位置 (一)纬度位置: 1、可用于定位的经线有70°E和90°E,纬线用10°N、20°N和30°N 2、南亚大部分在10°N~30°N之间 3、南亚: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 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以又把南亚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它仅指大陆上的五个国家。(二)海陆位置:南亚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 二、范围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三、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特征 1、南亚的地形特征:主要有三大地形区,分别是 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略成弧形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高原——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以及高原两侧的东西高止山脉 2、南亚和东亚的地形特征比较: (1)东亚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有东部和西部两大地形区;西部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东部沿海以平原、丘陵为主 (2)南亚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坦荡,主要有三大地形区,北部以山地为主,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二)河流 2、主要河流:印度河:源出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流后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处形成巨大的恒河三角洲。 (三)气候 1、南亚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热带占了大部分地区,主要有三种气候类型:(1)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分布在南亚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南亚西北部,全年炎热干燥。 (3)高山气候:南亚北部(斯里兰卡岛南部和马尔代夫群岛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2、世界雨极在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成因是该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大国军事战略复习资料2013-11 2

《大国军事战略透析》复习2013-11 一、军事战略绪论 1、军事战略下的定义是什么? 1997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军事战略下的定义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2、军事战略的构成要素是什么?通常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军事战略目标、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实力。 3、国家战略对军事战略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 一是军事战略的性质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和总政策的性质;二是军事战略目标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切实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三是军事战略与国力相适应;四是军事战略的重点、战略步骤也要与国家战略相协调。 4、军事战略的制约因素?包括战略环境、国家战略、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水平、民族文化传统、军事力量、精神因素、地理因素等。 二、美国军事战略 1、美国的战略层次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战区战略等组成。 2、军事战略的制定依据:依据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依据对安全环境的分析;依据国家的物质基础。 3、冷战时代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 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遏制战略”时期;(2)“大规模报复战略”时期;(3)“灵活反应战略”时期;(4)“现实威慑战略”时期;(5)“新的灵活反应战略”时期。 4、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有: 布什“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克林顿“营造—反应—准备战略”、小布什“先发制人”战略。 5、克林顿“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提出的“防务三原则”是什么?预防、威慑和击败。 6、克林顿“营造—反应—准备战略”针对的主要威胁是: 地区性危险、非对称性挑战、跨国危险和“意外情况” 7、小布什“先发制人”军事战略的战略指导是:保护、预防、战胜 8、“先发制人”国防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先发制人”国防战略,主要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在觉察到对手对美国有威胁时,先于其行动之前将其击败。即过去美国主要是通过威慑敌人来达到自身的安全,现在企图通过先发制人战略,迅速击败敌人,从战略上保卫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 9、2006年2月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美国国防战略的重点是: 摧毁恐怖组织;保卫美国本土;影响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的选择;防止敌对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获得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0、什么是“混合威胁”? 2010年2月美国新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报告认为,未来的敌人可能是国家,采取的是持久战,可能利用代理人进行胁迫和恫吓;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采用的是传统上只有国家才能采用的作战理论和高端能力。因此,未来战争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强,参战的行为体多种多样,传统的冲突分类日趋模糊。 11、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军事战略作了哪些调整? 一是巩固成果采取“收缩战略”;二是从“先发制人”到“柔性战争”;三是重点发展信息作战武器;四是“拨乱反正”重整军事力量;五是实施海外力量调整,重心向亚太转移。 12、评奥巴马政府的“柔性战争”论 “先发制人”战略本质上是共和党新保守派单边主义思想的产物。然而伊战后,美国防务实践很快暴露出“先发制人”的自裂阵营、伤筋动骨、劳民伤财三大败笔。奥巴马政府的军事纲领转向“软实力”论,把战争思想转移到打“柔性战争”上来。“柔性战争”的基本精神是,要想维护美国在伊拉克的既得利益,需要改变传统战争进攻、占领、镇压的刚性逻辑,避免最后不体面撤出的历史悲剧。提出美军要把高技术作战和经济发达的硬实力与美国的外交、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加强对亲美势力的军事训练和武器援助,

加洛林王朝手抄本的发展与装饰_王美艳

史论空间 Space of History and Theory 98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时期,手抄本制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天主教堂在各地的修建,专门的修士从事手稿的制作,辅助人员也帮着在插图中添加各种各样的装饰。他们为提高手稿插图的表现力,经常从金工的装饰图案中获得灵感,同时也从近东的纺织艺术中吸取装饰图案和元素。此时常出现的图案有十字架、曲拱、鸟、野兽和鱼等,设计得五颜六色,丰富而生动,给人一种迷幻般的美感。“或许是受到了拜占庭装饰艺术的影响,加洛林王朝的圣书封面用贵重金属和装饰华美的珠宝制成。《林多福音书》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封面’用黄金做成,……艺术家用金珠、贵重宝石和次贵重宝石将希腊式的中心十字架勾勒出来,然后,用四个长方格中的十字架以及周边上所有宝石镶成的十字架,与中心十字架相互映照。大块的宝石被镶嵌在黄金面板之上,这样一来,反射出的光芒可以为其增辉添彩。没有人会怀疑在这样一个封面背后的经文的重要性”。[1]一查理曼大帝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他非常支持宗教装饰艺术。在他统治期间,私人小教堂遍布帝国各处,壁画和马赛克使教堂显得富丽堂皇,手稿装饰工作神圣而庄严,逐渐成为一门高档艺术。此时,重要的手稿文本都被保存在亚琛,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型图书馆。查理曼在亚琛建立了一个宫廷学院,专门从事书籍的抄写与装饰。查理曼大帝死后,宫廷学院继续受到罗赛尔一世(Lothair I)和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ald)的庇护。另外一个学院,段落。奢侈装饰的页边和首页、染成紫色的羊皮上烫金的字、纹章图案,这些都表明所有者的富贵。宗教书籍,例如福音书、弥撒书等,均装饰华丽、插图丰富,显示着上帝的慷慨与仁慈。其中很多教堂只在一年里几次重大节日庆典时才把这些手抄本拿出来用。由于顾主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书籍装饰的方式也有差异。另外,有的插图艺术家还力图为文本提供一种更富于想象的空间。总体来讲,装饰华丽的加洛林手抄本,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本质上是贵族艺术,并没有在民间普遍流传。二手抄本装饰方法有很多,往往是一种或几种装饰元素的结合,如插图、书页每段开头装饰、文字美化、页边饰(用人、动物图像或图案装饰,包括首字母装饰、行尾饰、边框饰)等,这些装饰元素与文本结合成一个美的整体系统。手抄本的装饰图像纹样大多来自于欧洲植物的形态,有时完全模仿植物本身的样子,不作任何改变;有时将不同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图样;有时将动物与植物组合在一起;更怪诞的形态是将人与各种动物组合,或人脸与植物组合,人的头发变成植物的枝叶……因为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是一个崇尚神秘与幻想的时代,将想象扩大于无限,自由发挥创意,所以同一种来源往往有多种变体。例如怪诞形象就有:“有翼有角的兽头”与植物下半身结合的形体,上半身龙、下半身植物的形体,恶魔与植物结合的形体,兽身蛇尾的形体,张着恐怖大嘴的怪兽,人头、鸟身、植物尾巴组合的形体,人头、鸟翼、口衔两只喇叭的 Development and Decoration of Hand-Written Copy in the Carolingian Dynasty 加洛林王朝手抄本的发展与装饰 王美艳 Wang Meiyan 赖守亮 Lai Shouliang 内容摘要:加洛林王朝统治期间,手抄本的制作基本上在修道院和宫廷的誊抄室 完成。总体来讲,此时手抄本装饰具有程序化审美倾向,这是由插图绘制的方法 和程序决定的。在这总体倾向之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各有其美感, 并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兰斯画派”、“图尔画派”、“里姆斯画派”、查理曼大帝“福音书 画派”等。 关键词:加洛林王朝、手抄本、插图、装饰、风格 也产生于宫廷,称为“古典学院”,生产的 主要是古典风格的手抄本,明显地受到拜 占庭风格的影响。这一学院最伟大的作品, 是为查理曼创作的《加冕福音书》,被奥托 三世从查理曼的墓中挖掘出来,其中的细 密画是紫色颜料画的,这种颜料在拜占庭 手稿中较常出现。814年,王国被查理曼的 继承者所分割,继承者们依然重视宗教装 饰艺术。兰斯大主教埃勃(Ebbo,816-845 年)任职时期,《艾伯总主教福音书》和《诗 篇》这两部重要的手抄本诞生了,其装饰 风格很有特点,是丰富而写实的图形风格 的典型代表。国王大胆查理委任圣马丁·托 马斯担当圣经的装饰工作,托马斯的风格 比兰斯风格更稳重而理性。虽然风格不同, 但是两者都尽力模仿罗马大帝国时期的风 格,特别是晚期罗马的古典模式。手抄本 丰富的装饰反映了罗马建筑与绘画的特点, 因为建筑与绘画是当时抄本装饰最富于变 化的蓝本。“加洛林时代的知识化运动…… 书籍根本不是为了供人阅读。它们只是有 助于教堂财库的丰富,和个别富人收益的 增加。它们与其说是思想上的宝物,不如 说是经济上的财富。有些作者抄录古人或 教父的名言,以此夸耀他们自己的文字具 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而人们竟然相信他们 的每句话。这一切只是提高物质上的价值。 查理大帝为了布施,卖掉自己一部分漂亮 的手抄本。书籍受到同昂贵的瓷器完全一 样的对待。”[2] 此时,手抄本插图有多种功能,有图 解的作用,也有装饰的作用,或者两种功 能兼而有之,使文字内容更有吸引力,使 叙述文字和思想视觉化,更利于沟通。它 也有利于强调和突出文本中重要的章节和

中亚史刚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萨法尔:波斯萨法尔王朝创建者。原为铜匠,曾参加由亡命者组成的军事组织,兼事抢劫,聚集一支武装力量。后被锡吉斯坦总督利用镇压该地区的派暴动,后被任为驻军司令,据有锡吉斯坦全境。867年,自称埃米尔,创建萨法尔王朝。 他派使臣到巴格达,向阿拔斯王朝哈里称臣纳贡。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为阻止萨法尔西进,将巴尔赫、吐火罗斯坦、信德诸省作为采邑封给他。他曾派部将攻占喀布尔,将伊斯兰教传到阿富汗。876年萨法尔向巴格达进军,被阿拔斯王朝击败,退至巴比伦尼亚边界。王朝继承人沦为萨曼王朝的附庸。 2、加齐:在中亚农业地区,为防卫游牧民族的侵扰,曾建立起一支志愿武装,称为“加齐”,意为捍卫信仰的宗教战士。 3、桃花石汗(二汗):喀喇汗王朝分裂后的西支汗易卜拉欣曾使用桃花石汗,即中国的汗和“东方和中国之王”的称号。 4、伊克塔制度:中亚地区萨曼王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即把土地分给汗室成员和官吏,以土地上的赋税充作俸禄,但以后这种份地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 5、卡特万草原会战(二战):1141年,塞尔柱克王朝军队与西辽军队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激战,结果桑贾尔惨败,妻子亦被俘。从此,塞尔柱克王朝的势力被逐出河中,西辽占领河中,西部喀喇汗朝亦成为西辽的附庸。 6、菊尔汗(二汗):西辽最高统治者的突厥语称号,西辽建立者耶律大石曾被称为菊尔汗,意为众汗之汗或普天下的、英雄的、光荣的汗。 7、怛逻斯战役(二战):751年因高仙芝征讨石国而触发了唐与阿拉伯军的怛逻斯大战,唐军大败。自此,唐失去威慑中亚的军事力量,在河中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削弱。 8、月即别人(一人):14世纪初,金帐汗国分为西部的蓝帐和东部的白帐。1380年,脱脱迷失攻占金帐汗国都城萨莱,自称为金帐汗;昔班后裔则乘机占有白帐汗国之地。此时,白帐汗国境内的居民主要由突厥、蒙古等所属的不同部族组成,突厥语已成为白帐汗国居民的通用语言,他们被称为“月即别”人。 9、异密:又称艾米尔,是中亚地区掌管政治权力或军事权力的部落首领。 蒙古及元代中亚头衔之一。本意为“侍卫”、“随从”等。异密,又译“艾米尔”。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与苏丹职称相似。 10玉兹(三玉兹):突厥语,意为“部分”或“方面”。是哈萨克汗国分裂后的三部的名字。 是哈萨克汗国时期部落联盟制度与地区行政管辖相结合的一种统治方式 玉兹,哈萨克语地区之意,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分大、中、小三个玉兹,大玉兹称右部,中玉兹称左部,小玉兹称西部。每个“玉兹”又包括若干部落,三个玉兹有三个小可汗,上面有大可汗。这三个部落基本在历史上是独立发展的,根据中亚史纲研究,中小玉兹联系比较紧密,历史上关系较好,大玉兹则比较独立。 1723年,大玉兹和中玉兹向准噶尔汗国投降,小玉兹汗(贾尼别克汗后裔)西逃,向沙俄递交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 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 环型军事基地网。(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 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 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 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 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 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 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 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 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 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 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 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 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 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 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 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

文艺复兴前欧洲的书籍

文艺复兴前欧洲的书籍 文艺复兴前,虽然欧洲的纸张来源比较紧缺,但他们手工制作的图书却比较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书籍是由专业的抄写员来抄写。他们在皮纸上精工抄写、描绘,并作美术性装饰,每章每节的第一个字母都采用美丽的花体,绘成极漂亮的图案或文字。抄写要求很高,能从事抄写工作的人员又少,有些书要几年时间才能抄完。抄写员报酬丰厚,懂希腊文的抄写员地位最高,抄写员在抄完书后能在书上落款,享有特别的荣誉。 书籍抄成后,由专业装订匠加工装订。书籍封面常用牛皮精心装饰。梵蒂冈的和一些被认为极为重要的书籍文件,一律用深红色天鹅绒作封面布,并装有白银扣。由于人工抄写字体较大,有的书一部就要用三、五百张牛皮。 这样制成的书籍成本很高,故有“金书”之称。11世纪,一部普通的圣礼记与一所葡萄园价值相同。中世纪有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在遗嘱上嘱咐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全部27册书捐给图书馆。这项慷慨的决定轰动一时。 由于纸张比较昂贵,因此,书籍的复本很少,许多作品干脆就只有一部,只能珍藏于教会或者大学的图书馆里。即使这类图书馆,也常常只有一、二个或几个书橱,装着一些古书而已。书籍只供少数教会人士、大学教授们使用。一般人,就是在校求学的学生也是看不到的。中世纪大学上课时,就让人把书抬进教室,放在一个特别的、略呈倾斜的木架上——有些像现在乐队用的乐谱架。教授端坐在高台上,两眼望着书本,大声地朗读和讲解。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使学生了解书籍的内容了。学生听讲后,在课外进行背诵和讨论。为了便于背诵,听课时,他们在“纸草”或“书写板”上做点笔记。“书写板”是一种特别涂蜡的小木板。用金属、象牙或骨头制成“笔”,这种“笔”一头尖一头圆钝,书写时用尖头在“纸板”上刻划,用过后,将钝头用蜡涂平,以便下次再用。

中亚综合题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填出图中代码代表的国家或湖泊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湖泊)。 (2)图中B国的农业类型以________农业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经济作物是________。 (3)据报道,1960年以来,图中湖泊的面积、水量、水面高度均在减少,而湖水盐度开始接近海水盐度,原始有机体几近死亡。试说明其原因。 (4)为减缓D湖生态恶化、水量减少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湖泊的轮廓,判读出D为咸海,该区域为中亚。中亚深居内陆,大部分为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发展灌溉农业,小麦、棉花和畜产品丰富。由于灌溉用水,工业生活用水,加上蒸发强烈而降水少,流入咸海的阿姆河等河流水量减少,咸海面积缩小。 答案:(1)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咸海 (2)灌溉小麦棉花 (3)①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②河流沿岸农业灌溉用水量及工业、生活用水量大; ③该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水位下降。 (4)①加强国际合作,合理调配流域内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合理利用各种用水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③发展节水灌溉技术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⑤跨流域调水⑥适当缩减种植规模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⑧合理控制人口容量⑨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中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区之一,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出口棉花70万吨。 材料二中亚棉花分布图(图甲) 材料三中国某跨国集团计划在中亚建设棉纺工厂。其规划如图乙。 (1)简述中亚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2)利用图乙中棉花生产示意图及所学的知识,说明棉花种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4分

俄罗斯新世纪初的军事战略

俄罗斯新世纪初的军事战略

俄罗斯新世纪初的军事战略 杨运忠 2012-8-14 16:14:47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京)2001年03期第64~68页 【专题名称】国际政治 【作者简介】杨运忠,1959年生,济南陆军学校教授。(济南250029) 【内容提要】本文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出发,对新世纪俄罗斯的 军事战略做了较系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普京执政后,对俄军事战略做了较 大调整,新世纪初俄军事战略已基本确立。如何处理与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关系,维护“军事大国”地位,为重振大国地位提供坚强有力的实力后盾和军力支持,是俄新世纪军事战略的核心问题。重振大国地位的军力需要与各种严峻挑战所 形成的军力差距,将是制约俄今后军力发展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将决定俄军事实力在新世纪的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军事战略/安全战略 冷战结束后,与其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相适应,俄罗斯的军事战略 经历了一个摸索和调整的时期。在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有幻想全部破灭”、北约对俄攻势日趋严厉、俄罗斯国力趋于衰落、政治地缘环境趋于恶化 的背景下,普京政府开始大幅度地调整俄罗斯的军事战略,俄罗斯面向新世纪 的基本军事战略已经明晰。

普京自2000年1月1日执掌俄罗斯政权以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调整俄罗斯的军事战略。1月10日和4月22日,普京签署了关于批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和《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命令。7月8日,普京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新政府的施政方针。7月11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发表《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全面阐述了俄罗斯涵盖军事战略的外交政策。9月9日,普京总统批准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以上述重要文件为基础,俄罗斯面向新世纪的军事战略已经确立。俄罗斯面向新世纪军事战略的基本点是: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先导,确立军事力量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以美国和北约为主要防御对象,立足于准备打一场“大规模战争”;以美国为军事较量的重点对象,推行既谋求发展合作关系又加以严密防范、既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又善于同美周旋的双重政策;以加强战略核力量为支撑,维护和巩固“军事大国”的地位;以推进独联体的军事一体化进程为途径,构筑有利的军事地缘环境;以面向亚太,发展同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军事关系为手段,全面缓和东线军事关系,改善军事环境,集主要力量于西部同北约抗衡,为重振大国地位提供坚强的实力后盾和军力支持。 (一)重新审视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综合实力确立强大军事实力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抱着一系列对西方国家“美好的幻想”,自以为只要实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西方就会在经济上慷慨解囊,政治上平等相待。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弱化和控制俄罗斯的严酷现实,使俄罗斯的幻想全部破灭。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俄罗斯虽然开始调整亲西方的外交战略,叶利钦有时也表现出了某种强硬的外交姿态,但由于讨好西方、寻求西方的政治支持,是叶利钦稳定政权、巩固政局的重要政治资本,这就决定了叶

走进欧洲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

英国美食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 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 ),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土豆,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 英国人饮食的主要习惯及特点是口味清淡、原汁原味、喜欢喝酒、爱吃甜食和烤肉。 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蔬菜、水果,以此做成的菜品尽量保持原味、讲究花样,注重质量和营养。他们在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欢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英国人的烹饪方 法以烩、烧烤、煎和油炸为主,但由于烤 肉是最平常的 主食。 英国国花 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蔷薇科蔷薇属灌木。作为农作物,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应用于化妆品、食品。 平阴玫瑰甲天下 Rosa rugosa 品、精细化工等工业。 蔷薇科中三杰——玫瑰、月季和蔷薇,其实都是蔷薇属植物。在汉语中人们习惯把花朵直径大、单生的品种称为月季,小朵丛生的称为蔷薇,可提炼香精的称玫瑰。但在英语中它们均可以统称为rose 。Rose 依正式登记的品种,大约有三万左右。其实,蔷薇属下的200多个大品种在国外都被称作rose ,台湾都被 称作玫瑰。 然而,内地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只将 Rosa rugosa 这一种称为玫瑰。 英国节日 1、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 新 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 拜。 2、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 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 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 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 是Easter 的前一天。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 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

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他提出“火箭核战略”,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赫鲁晓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如果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灭”。苏联的“火箭核战略”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大战,否定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强调火箭核突击的作用,否定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意图争夺火箭核优势。 (三)1965年至1979年,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的色厉内茬,其战略导弹优势也只保持了几年。之后,苏联在武器研制上缺乏科学论证的态度、易受个人影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武器发展严重失衡、顾此失彼。火箭核战略作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是苏联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但在以第三世界代理人方式出现的常规战争中,其现实作用却远远比上不常规武器,尤其是苏联的海军力量过于薄弱。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认真总结了“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失败的原因,认为核力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 牛军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9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交研究的成果。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包括在内。 (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 1990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从纵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以往的成绩。 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其涵盖范围之广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 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高,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越强。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关研究的理论发展。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生变化。 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 一,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但是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 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通关检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1.《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庄园的存在( ) A.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B.巩固了中世纪奴隶制度 C.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质 D.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2.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范围逐步扩大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很强大 3.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4.俄罗斯人从1581年到1647年,仅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建立起了西起波罗的海,北到北冰洋,东达太平洋的“两洲帝国”。但到1763年,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仅42万。俄罗斯快速的征服和缓慢的移居殖民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恶劣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B.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政策严厉 C.受到金帐汗国的控制和奴役 D.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 5.阿拉伯帝国各王朝的统治者都重视商业,他们掌握着经济垄断权,集最大的地主、商人、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他们办工场、经商,除少量奢侈品外,基本自给。他们的行为( ) A.推动商品经济良性发展 B.旨在维护自然经济 C.导致官商勾结现象出现 D.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 6.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