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对人们的重要性

石油对人们的重要性
石油对人们的重要性

一石油能源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所说的能源危机,实际上就是指石油能源危机,具体来说就是燃料油品危机。车辆、轮船、飞机没有油,导致交通瘫痪;锅炉、加热炉没有油,导致工厂停工。燃料油品对多数人来讲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石油不仅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商品,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石油的安全供应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常,石油的安全供应也总是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人权、民族宗教冲突和矛盾交织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都储备了9o天以上的油品消费量,确保一旦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无法从国外得到足够的石油时,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正常燃料供应。当然,这也是汲取两次中东石油危机教训的结果。

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380 Mt左右,而国内可提供的石油资源童为190Mt左右,因此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长到约50%。专家甚至预言,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00Mt.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仅会受到与供应安全链紧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事态发展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大国的竞争和挤压。因此,对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正在调整原油进口的渠道,拓宽其来源,并且有计划的增加石油储备。总之,我国对中东石油依赖度的增大,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考验了我国处理世界事务的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资源有30%摸在别人手里,就等于自己的安危搽在别人的手里。目前,我国已是排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接近了石油安全警戒点,必须高度重视。面对石油资源的严峻挑战,我国正在紧抓“开源、节流、规避风险”这三个环节,认真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

二液体燃料的炼制方法

不同性质的原油采用相同方法生产的产品,其性质会有很大不同;而同一原油采用不同加工方法生产同一种油品,这些油品性质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从石油中可以得到数百种产品,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四大类:

①燃料:约占全部石油产品的90%以上,主要用作各类发动机、锅炉、炊具的燃料及照明灯用油。如汽油、喷气燃料、柴油、煤油和重油等。

②润滑油和润滑脂:约为石油产品总量的5%左右,但品种极多,性质差别很大。主要用于润滑机械,减少摩擦和磨损。

③蜡、沥青和石油焦。

④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作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或中间体。

所谓石油炼制,就是为了解决原油性质与油品使用要求之间的矛盾,应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加工方法,把原油加工成符合各种质量标准的石油产品。

1.原油的预处理

油田采出的原油虽经过初步脱水处理,仍含有一定量的盐和水,进炼油厂的原油一般含盐量50mg/L左右,含水量0.5%-1.0%,这些盐和水必须在原油炼制之前,进一步将其脱除。因为原油含水在加工过程中必然增加燃料动力消耗,严重时会引起蒸馏塔超压或出现冲塔现象;原油的盐大部分是氯化钠,其余是氯化钙、氯化镁,受热后易腐蚀设备,并容易结成盐垢堵塞管路,而且原油中的盐在蒸馏时大都残留在重馏分油或渣油中,影响二次加工过程及其产品质量。为此,一般要求预处理后原油含盐小于3mg/L,含水小于0.2%。

2.原油的常压蒸馏

常压蒸馏又叫直接蒸馏.是制取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的基本方法,是炼油厂加工已脱盐脱水原油的第一道工序。常压蒸馏是利用原油中烃类沸点的差别,采用精馏方法把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程的直馏馏分油。通常分割成

沸点范围为35-205℃的汽油馏分,140-280℃的煤油馏分,200-350℃的柴油馏分。

常压蒸馏原理:将经过预处理脱水、脱盐后的原油用泵打人管式炉加热,原油加热到350-360℃后进人常压蒸馏塔。蒸馏塔下部温度高,往上温度逐步降低。经加热的原油进入蒸馏塔后,沸点较低的烃类气化上升,各种烃类根据自己的沸点在塔内不同的部分又被冷凝。沸点低的轻馏分蒸发性较大,能上升到温度较低的塔顶,沸点高的重馏分,蒸发困难,只能在温度较高的下部蒸发。因此,由塔顶到塔底的馏分,是由轻逐渐到重。塔顶的是汽油馏分,往下是煤油馏分、轻柴油馏分、重柴油馏分,沸点大于350℃的馏分称为常压重油,由塔底流去减压系统。这样,就把原油按沸点的不同分割成汽油、煤油、柴油等馏分。

汽油馏分如果不作为汽油产品的调合组分时,也可以称之为石脑油馏分,作为本厂重整原料或商品出厂供其他厂作为化工原料。用作工业溶剂的各种溶剂油,也来自汽油馏分。

以上通过直接蒸馏所得到的产品,通常叫直馏产品,如直馏汽油、直馏煤油、直馏柴油等。

直馏产品不含烯烃或含量极少,性质安定,不易氧化变质,不管是汽油、煤油或柴油都适宜长期贮存。目前国产喷气燃料、军用柴油大都是直馏产品。

由于我国原油大部分属于石蜡基原油,因此,直馏柴油中正构烷烃含量较多(如大庆原油直馏柴油正构烷烃在40%以上)。柴油中的正构烷烃多,易自行发火,燃烧性能好。直馏汽油中的正构烷烃多,则在发动机中燃烧时

容易产生爆震,因而不能直接使用。

常减压蒸馏只能从原油中得到20%-30%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其余是只能作为润滑油原料的重馏分和残渣油。但市场对轻质油品的需求量却占石油产品的90%左右,加上直馏汽油的辛烷值很低,约为50-70,而我国目前车用汽油标准中要求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RON)至少大于90,可见只靠常压蒸馏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对轻质油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发展了多种二次加工方法,即通过化学方法,改变馏分的化学组成,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轻质油品,现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二次加工工艺的特点。

3.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二次加工工艺。它以减压馏分油、焦化柴油和蜡油等重质馏分油或渣油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裂化、异构化、芳构化、氢转移等反应,反应结果使产品中含有较多的异构烷烃和芳香烃,烯烃含量较少,因此汽油的辛烷值较高,达88左右,油品安定性较好,但不及直馏汽油。柴油中由于芳香烃较多,因而燃烧性能较差,一般需同直馏柴油调合后才能合格。

催化裂化反应生成40%-60%的汽油,10%-20%的裂化气及部分柴油。裂化气中丙烯和丁烯含量高达80%,是制取工业异辛烷等的重要原料,也可作民用燃料和车用清洁燃料---液化石油气。

4.加氢裂化

加氢裂化与催化裂化不同之处即在于裂化过程加人氢气,因此这两种裂化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采取不同工艺方法达到同一目的,所以炼油厂的二次加工往往是催化裂化与加氢裂化相辅相成同时采用。

加氢裂化是在氢压下进行的催化裂化,将重质油转变成为饱和的轻质油。在加氢裂化中,进行裂化、加氢和异构化等反应,加氢裂化不仅可防止焦炭的产生,还可以将原料油中的氧、氮、硫等杂质转化为水、氮、硫化氢,易于脱除,所以产物中含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多,而且含硫、氧、氮等非烃化合物和烯烃很少,可以生产高辛烷值的汽油或安定性高、结晶点低于

-60℃的喷气燃料,还可以生产低凝点低于-45℃的柴油。液体产品收率高达97%,产品长期储存不易变质。

5.高辛烷值汽油的生产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油辛烷值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出现了许多生产高辛烷值组分的加工工艺。

(1)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工艺就是用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同时副产氢气作为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置的原料,其原料为直馏汽油馏分或经加氢的裂化汽油馏分。

“重整”的意思是对分子结构进行重新整理,因为异构烷烃比同样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的辛烷值高很多,而芳香烃的辛烷值更高。催化重整工艺就是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将正构烷烃和环烷烃进行异构化、芳构化和脱氢反应,转化为异构烷烃和芳香烃,得到高辛烷值汽油。

催化重整产品中芳香烃和异构烷烃含量大大增加,正构烷烃、烯烃含量减少,芳香烃含量可达到25%-60%,烯烃含量则小于2%。产品作为汽油组分,辛烷值高,安定性好,储存中不易变质。

(2)烷基化

烷基化油是高辛烷值汽油的组分,烷基化油的组成主要是异辛烷,因此也称工业异辛烷,辛烷值高,有良好的挥发性和燃烧性,是航空汽油和车用汽油的理想调和组分。

烷基化的原料是异丁烷和各种丁烯组分(异丁烯、1-丁烯1、2-丁烯等),反应原理主要是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成反应,同时也有各种副反应,包括叠合反应、异构化反应、分解反应和氢转移反应等,是比较复杂的。烷基化工艺有两种,均被广泛采用,即硫酸法烷基化和氢氟酸法烷基化。

(3)催化叠合

催化叠合是将丙烯、丁烯馏分叠合成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过去我国采用的是非选择性叠合工艺,近年引进了选择性叠合工艺,分别说明如下。

①非选择性叠合

非选择性叠合是以未经分离的液化石油气作原料,经过脱硫和加热器加热后进人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叠合反应。所产叠合汽油辛烷值(RON )93-96,并具有很好的调合性能。但叠合汽油大部分是不饱和烃,储存时不安定。

②选择性叠合

选择性叠合采用硅酸铝催化剂,用组成比较单一的丙烯或丁烯作原料,经过脱水后进人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叠合反应,益合汽油辛烷值(RON)为97。

6.液体燃料的精制与调合

(1)液体燃料的精制

石油经过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所得到的油品,还不能完全符合市场上的使用要求,因为在油品中还含有各种杂质,如含有硫、氮、氧等化合物、胶质以及某些影响使用的不饱和烃和芳烃。油品的质量标准并不像一般化学品追求其纯度级别,而是完全根据使用要求,对于燃料油品要求其燃烧性能、对设备的腐蚀磨损、储存与输送安全、对环境影响以及需要脱除颜色和臭味等等。因此对油品中含有影响使用的杂质必须加以处理,使油品完全符合质量标准,这就是油品的精制。常用的精制方法有加氢精制和脱硫醇。

(2)液体燃料的调合

每种油品有不同的质量档次与牌号,价格高低不同,石油产品出厂不仅要保证符合质量标准,还要本着优质优价的原则,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发挥每种油品在某种性能上的优势,相互调合匹配,使之既达到了质量标准,又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油品

调合也是炼厂生产经营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由于内燃机性能不断革新,环境保护日趋严格,油品的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变更,例如我国已淘汰70号车用汽油和停止生产含铅汽油等,炼厂需要相应采取在油品中加人添加剂或其他提高油品性能的组分,这也属于油品调合的工作范围。

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 定义: 又如:室温下苯在水中的溶解度上,每100g只能溶解0.07g苯,但在10%的油酸钠水溶液中,苯的溶解度达到7g/100g,增加了100倍。 特点: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增溶的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成的胶束中。溶解会使溶剂的依数性发生变化,但增溶对依数性影响很小。 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显著降低,使体系变得更稳定,即增溶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只要外界条件不变,体系不随时间变化。而乳化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助溶是由于助溶剂的加入而改变了溶剂的性质从而使溶质溶解度增加。 机理: 被增溶物分子在胶束内存在状态和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通常可分四种方式增溶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 在胶束内部,被增溶的物质完全处于非极性环境中 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类似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如长链的醇、胺、脂肪酸和极性染料等 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之间,甚至被拉入胶束内核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如苯二酸二甲酯、甘油、蔗糖及某些染料等 吸附于胶束表面区域,或是分子“栅栏”靠近胶束表面的区域 较易极化的碳氢化合物,如苯酚等短链芳香烃化合物 被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 两态模型: 增溶作用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被增溶物在胶束内.的停留时间约为l06~1010 s。胶束的内芯并非完全与烃相似,而接近胶束表面区域的性质也并不与水相同。当被增溶物从胶束内芯向界面移动时,经受着不同作用力的连续变化,故被增溶物在胶束内是以多态存在的,至少是两种状态。胶束内芯和界面对增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任何被增溶物都不同程度地在界面上微入于水中,即使像苯基十一酸钠,其苯基也不完全处于烃液的环境中。 胶束增溶量可分为“吸附态”分数和“溶解态”分数两部分,当发生吸附作用时,增溶量远远超过仅考虑烃内层溶解的量。例如,微极性的乙酸戊酯的增溶量较具有相似摩尔体积的脂肪烃大得多。 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碳链增长,其cmc值减小,胶团聚集数大,

石油添加剂知识

石油添加剂知识 作者:Richard 1、什么叫石油产品添加剂? 答: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对石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石油中天然组分的局限性,单靠加工工艺本身,往往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为了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以满足各种使用性能的要求,可加入一些特殊的油溶性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善石油产品的各种性能,它们被称之为石油产品添加剂。采用加入添加剂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性能,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办法。 2、石油添加剂分为几类?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局于1987年4月1日发布了石油添加剂分类专业标准(ZBE60003一87)以代替原石油部标准SY1981-73。该分类标准将石油添加剂分为四大类,80个组。四大类包括:润滑剂添加剂、燃料添加剂、复合添加剂、其它添加剂。 3、润滑剂添加剂有哪些类型? 答:润滑剂添加剂按其作用的不同分为清净剂和分散剂、抗氧抗腐剂、极压抗磨剂、油性剂和摩擦改进剂、抗氧剂和金属减活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防锈剂、降凝剂、抗泡沫剂、其它润滑剂添加剂等共十大类。 4、复合添加剂有哪些类型? 答: 我国目前生产的复合添加剂的品种还很少,按其使用场合,可分为: 汽油机油复合剂、柴油机油复合剂、通用汽车发动机油复合剂、二冲程汽油机油复合剂、铁路帆车油复合剂、船用发动机油复合剂、工业齿轮油复合剂、车辆齿轮油复合剂、通用齿轮油复合剂、液压油复合剂、工业润滑油复合剂、防锈油复合剂等共十二类。一般说来,向基础油中加入一定量的复合剂·便能同时改善它290的各种使用性能·即可得到所需要的相业的油品。这样既有利于简化油品生产过程,又有利于保证油品的质量。 5、清净分散剂有哪些类型? 答: 清净剂和分散剂可统称为清净分散剂,它是发动机润滑油中用量最大的一种添加剂。按其化合物的类型分为: 石油磺酸盐、合成磺酸盐、硫磷化聚异丁烯盐、烷基水杨酸盐、环烷酸盐、烯基丁二酚亚胺、硫化烷基酚盐。清净分散剂的统一符号为: “T1XX”。 6、清净分散剂的作用是什么? 答: 有酸中和、增溶、分散、洗涤四个万面的作用:酸中和作用:清净分散剂具有碱性或高碱性,可以中和润滑油在高温使用过程中生成的酸性物质,防止进一步氧化缩合,减少漆膜与积炭的生成。增溶作用: 清净分散剂都是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在油中它们郁以5-20个分子集合而成胶束,可以将一些油溶或油不溶的固体或液体溶解到胶束中心去,因而阻止进一步的氧化缩合,减少漆膜和积炭的生成。分散作用: 清净分散剂能够将已经生成的漆膜和积炭等固体小颗粒加以吸附,分散在油中,防止它们凝聚起来形成大颗粒而粘附于机件上,或沉积为油泥。洗涤作用:清净分散剂对漆膜与积炭有很强的吸附性能·能将吸附在部件上的漆膜和积炭洗涤下来,分散在油中。 7 什么是抗氧抗腐剂? 答: 抗氧抗腐剂具有抗氧化、抗腐蚀性能,并兼有抗磨作用,主要用于内燃机油,其次用于齿轮油、液压油等工业润滑油,其作用在于抑制润滑油的氧化过程,钝化金属的催化作用,减少油品氧化腐蚀,从而延长油品的使用寿命,同时保护机件金属表面不受酸的腐蚀等。在石油产品添加剂中抗氧抗腐剂的产量仅次于清净分散剂和粘度指数改进剂而居第三位。国内抗氧腐剂有:硫磷烷基酚锌盐、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盐(简写ZDDP)等,抗氧抗腐剂的统一符号为:“T2XX”。 8 什么是极压抗磨剂?

石油大学化学原理2测试题有答案

填空 (1)分子间的吸引力又称 范德华力 。 (2)国际单位制下,通用气体常数R 的取值为8.314。 (3)若气体温度为100℃,则该气体所处的国际开尔文温度为373.15K 。 (4)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存在偏差的原因是 实际气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实际气体分子本身占有体积。 (5)理想气体有两个特点,分别是分子之间不存在作用力和 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 (6)气体的临界参变量是指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和临界体积。 (7)理想气体的压缩因子为 1 。 (8)带压缩因子的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为 PV=ZnRT 。 (9)范德华气体状态方程式为()nRT nb V V a n p =-??? ? ??+22。 (10)范德华气体状态方程式中,a 、b 分别用来校正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 (11 (12(13 (14(15 (16(17 (18)活性炭更易从水溶液中吸附 丁酸(乙酸或丁酸)(19(20(21)胶体化学主要研究两个对象,即 分散相分散体系和高分子溶液。 (22)溶胶的固体粒子很小,直径一般在10-9~10-7m 的范围。 (23 (24 (25 (26(27 (28)乳状液的基本类型包括 水包油型 和 油包水型 。(29(30(31)泡沫主要因 液膜的排液作用 和 气体透过液膜的扩散作用 而被破坏。(32)高分子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形式主要是色散力 。 (33(34(35(36)增溶作用是因为 表面活性剂胶束 而产生的作用。( ((((()高分子的结构可分为 直链线形 、 支链线性 、 交联体型

( ( ( ( ( ( 选择题 (1)已知 D 变量,可由压缩因子图版直接查到压缩因子值。 (A)T,P(B)T,V (C) P,V(D)P r,V r (2)在亨利定律表达式p = k x中,亨利常数的国际单位制是_C_ (A)Pa?L?mol-1(B) Pa?mol?L-1(C)Pa (D) 无单位 (3)下列两组分体系相图中1点的实际自由度是 A 。 (A)1 (B)2 (C)3 (D)4 (4)下面说法中,有关动电现象的正确说法是 A 。 (A)通过电泳和电渗可证明溶胶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带电性是相反的; (B)加压使水流过玻璃的毛细管可在两端产生电位差; (C)溶胶质点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 (5)按电性分类,斯盘型表面活性剂是 C 型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阳离子 (C)非离子(D)两性离子 (6)按电性分类,吡啶盐型表面活性剂是 B 型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阳离子 (C)非离子(D)两性离子 (7)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分子的 D 直接相关。 (A)相对粘度(B)增比粘度 (C)比浓粘度(D)特性粘度 (8)一般情况下,高分子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Z均分子量和粘均分子量中,_A 是最小的。 (A)数均分子量(B)重均分子量 (C)Z均分子量(D)粘均分子量 (9)一般来讲,高分子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 rn、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 rw和粘均相对分子质量M rv的大小存在如下关系_B_。 (A)M rn < M rw< M rv (B)M rn< M rv < M rw (C)M rv< M rn < M rw (D) M rw < M rv < M rn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31卷第9期辽 宁 化 工V ol.31,N o.9 2002年9月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September,2002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张丽芳,李 艳,肖 红 (沈阳工业学院化工分院,辽宁沈阳110045) 摘 要: 综述了当前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应用成果及研究现状,并讨论了今后的应 用前景。 关 键 词: 表面活性剂;生物治理;石油污染土壤;增溶作用 中图分类号: T Q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02)09038204 1 前 言 石油在勘探、开采、运输、存贮以及销售过程中都有可能引起对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在油田及贮油场所的污染尤为严重。在油田中钻井、洗井、采油和修井作业过程中会有数量不等的落地石油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油田周围土壤的污染,主要是落地石油引起的[8]。落地石油残留在地表还会危及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贮油场所,由于各种原因如设计不合理或管道、油箱或其他运输工具的泄露以及事故性渗漏等都可造成土壤的污染。另外石油对海洋污染主要是油轮泄漏及海上油田发生事故等原因引起的[1,2,4]。 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分散等特点,能溶解那些难溶石油烃类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从而可提高有机污染物的脱附率。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和液—液界面张力并具有一定性质、结构和吸附性能的物质。从结构上看,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疏水基两部分组成的。亲水基使分子引入水,而疏水基使分子离开水,即引入油,因此它们是两亲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一般是由碳氢原子团,即烃基组成;而亲水基种类繁多。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便形成胶束。胶束由具有亲油的内芯和亲水的界面组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后具有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烃类等非极性物质的溶解度显著增大的能力。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亲油的性质,能起乳化、分散、增溶、等作用[4]。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表面活性剂在治理石油污染中的作用。 2 表面活性剂应用研究 2.1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整治概述 生物治理技术(Bioremediation)也称之为生物恢复技术,它是指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7]。目前常见的微生物技术包括原位生物治理技术、异位生物治理技术以及原位—异位联合生物治理技术。原位生物处理是向污染区域投放氮、磷营养物质或供养,促进土壤中依靠有机物作为碳源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接种经驯化培养的高效微生物,利用其代谢作用达到消耗石油烃的目的。此种方法包括生物培养法、生物通气法等[2,7,8]。异位生物治理技术则要求把污染土壤挖出,集中起来进行生物降解。它可以设计和安装各种过程控制器或生物反应器以产生生物降解的理想条件。这种处理方法包括土壤堆肥法和生物反应器等。 2.2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治理石油污染中的应用 然而上述微生物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收稿日期: 2002206218 作者简介: 张丽芳(1975-),女,助教。

石油产品添加剂思考题

第三章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工艺 1.润滑油基础油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溶剂精制?溶剂精制的采用什么原理?有哪些溶剂可用?我国常用什么溶剂? 目的:除去多环短侧链芳烃、胶质、环烷酸以及含硫、氮、氧的化合物等润滑油的非理想组分。提高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改善颜色、降低残炭。 原理:利用某些有机溶剂对润滑油料中的理想组分和非理想组分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胶质>多环芳烃>少环芳烃>环烷烃>烷烃)。 可用溶剂:NMP(N-甲基吡咯烷酮)、糠醛、苯酚,我国常用糠醛。 2.润滑油为什么要脱蜡?有哪些脱蜡方法?蜡对润滑油有何影响?溶剂脱蜡的原理是什么? 脱蜡目的:保证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如凝点、低温泵送性能等。 脱蜡方法:冷榨脱蜡、溶剂脱蜡、吸附脱蜡、尿素脱蜡、细菌脱蜡、催化脱蜡(临氢降凝) 对润滑油的影响:石蜡主要是正构烷烃,温度降低后容易从油中结晶析出并逐渐形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从而使润滑油的流动性变差 原理:(1)油料在低温下冷冻结晶。 (2)蜡与油的固-液分离(主要用过滤,也用离心)。 (3)加入各种溶剂,降低脱蜡油料溶液的粘度,同时创造良好的结晶条件,便于蜡晶与脱蜡油液的精确分离。 3.润滑油为什么要补充精制?补充精制的方法有哪些?它们的产品有何特点? 原因:溶剂精制、溶剂脱蜡后,质量基本达到要求,但仍残留少量的溶剂及一些有害物质(胶质、沥青质、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酸、水等极性物质),影响油品的色度、安定性、抗乳化性等,需要将这些物质从润滑油中脱除。 方法:白土补充精制(我国常用)、加氢补充精制 产品特点: 加氢补充精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油品收率高、无白土污染等优点,发展很快。但是某些特种润滑油品的生产仍必须白土精制才能满足要求。 白土补充精制:脱硫能力差、脱氮能力强、精制油凝点回升小、光安定性比加氢精制油好。缺点是:自动化程度低、操作繁重、废白土难处理。 4.加氢处理润滑油、异构脱蜡润滑油、溶剂精制润滑油分别有何特点? 加氢处理润滑油:润滑油基础油收率高、粘度指数高、挥发度低于溶剂精制油、对添加剂的感受性较好、广安定性差。 异构脱蜡润滑油:粘度指数高,凝固点低,氧化安定性好,颜色浅。 溶剂精制润滑油:氧化安定性差、残炭值降低、颜色浅、低温流动性好。 第四章摩擦与润滑 1.埃蒙顿-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1)摩擦与两物体的接触面的大小无关;2)摩擦阻力与垂直负荷成正比;3)在动摩擦中,摩擦阻力与滑动速度无关。 2.金属表面层的结构是怎样的? 最外面的一层是脏污层如手汗油污、灰尘等,其厚度约为300A; 第二层是吸附分子层,是从周围大气中吸附来的气体、液体分子,厚3-30A; 第三层是氧化层,是金属表面与空气中的氧化合而成的,厚度为100-200A; 第四层是加工变质层又叫贝比层或微细结晶层,约厚10000A;

卫生资格药学专业理论(药剂学):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应用

增溶体系是溶剂、增溶剂和增溶质组成的三元体系,三元体系的最佳配比常通过实验制作三元相图来确定。 (二)解离性药物的增溶 当解离药物与带有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混合时。在不同配比下可能出现增溶、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和不溶性复合物等复杂情况。例如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苯甲烃铵水溶液中,阴离子药物的增溶即出现这类现象。一般而言,表面活性剂的烃链越长,即疏水性越强,出现不溶性复合物的可能性越大。 解离药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配伍很少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但pH值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增溶量。对于弱酸性药物而言,在偏酸性环境中有较大程度的增溶;对于弱碱性药物,则在偏碱性条件下有更多的增溶;作为两性离子则在等电点时有最大增溶量。 (三)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 制剂中存在多种组分时,对主药的增溶效果取决于各组分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例如多种组分与主药竞争同一增溶位置而使增溶量减小;或者,某一组分吸附或结合表面活性剂分子造成对主药的增溶量减小;但某些组分也可扩大胶束体积而增加对主药的增溶等。如苯甲酸可增加羟苯甲酯在聚氧乙烯脂肪醇醚溶液中的溶解。而二氯酚则减少其溶解。 (四)抑菌剂的增溶 抑菌剂或其他抗菌药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往往被增溶而降低活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增加用量。如果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溶解度越高,要求的抑菌浓度就越大。羟苯丙酯和丁酯的抑菌浓度比甲酯或乙酯低得多,但是,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却需要更高的浓度才能达到相同的抑菌效果,因为丙酯和丁酯更容易在胶束中增溶。 (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化学稳定性 药物增溶后的稳定性可能与胶束表面的性质、结构和胶束缔合体的反应性、药物本身的降解途径、环境的pH值、离子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酯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水解中间产物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正电荷进行加速反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产生抑制作用。又如,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的酸水解被阳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抑制而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催化。而青霉素V在中性溶液中的降解,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无保护作用也无催化作用。表面活性剂尤其是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果在聚氧乙烯基发生部分水解和自氧化,生成的过氧化物将促使药物氧化降解,例如用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增溶的苯佐卡因极容易氧化变黄。 (六)增溶剂加入的顺序 在实际增溶时,增溶剂的增溶能力可因组分的加入顺序不同出现差别。一般认为,将增溶质与增溶剂先行混合要比增溶剂先与水混合的效果好。另外,在增溶药物时,达到增溶平衡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在使用中无需稀释,则用二元相图选择配比较好。 1 2 下页

土壤有机污染物增溶材料简介及其作用

土壤有机污染物增溶材料简介及其作用 1.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方法 1.1土壤污染的来源 土壤通常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滞留和沉积的目的地,是污染物的汇,是环境污染的最终承受者。各种污染物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工业污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堆放以及农药施用等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在土壤中积累和聚集,逐步影响和破坏土壤环境的生态平衡,致使土壤的质量下降、功能减弱,造成了土壤污染。 1.2土壤化学污染物 土壤化学污染物主要有持久性有毒物质(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PT s),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重金属等。PTS大部分具有“三致”效应,可通过空气或水长距离传输,参与环境各圈层循环,对土、地下水、生物等介质造成污染川。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尤其是有机氯农药)、石油烃类有机物、氯代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等。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易发生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由于其强烈的毒性和生物效应、高脂溶性和生物富集性,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治理控制一直倍受关注。Wania , F. ; Machay,D. The evolution of mass balance model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fate in the environment .Environ. Pollut .,1999,100,223-240 1.3土壤有机污染物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2]贾凌云,吴刚,杨凤林.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现代化工,2003,23,58-61,即液态(如石油、氯代烃类污染物)、固态(如菲等)和吸附态(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土壤颗粒的表面或其内部的孔隙中,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主要有挥发、淋溶、生物降解和生物富集等。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以吸附态形式存在,由于在水中不溶或微溶,不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有些则是以液体形式存在,这种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称为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 PLs)。NA pLs的生物可利用性差,可通过溶解不断向土壤溶液或地下水中释放,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3]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中较难去除的一类有机污染物。重要的氯代烃化合物有氯代脂肪烃和氯代芳香烃,如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苯等。进入土壤环境的氯代烃类化合物往往以液体形式存在。由于该类化合物的密度比水大,因此称为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 pLs),以区别于密度比水小的轻非水相液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 pls),如石油烃类污染物。 1.4土壤污染的影响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土壤的质量和功能,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下降,还通过污染物的迁移引起地下水污染,而且通过土壤一植物体系经由食物链系统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在多个层面上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 1.5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