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治疗进展

抗结核药物治疗进展
抗结核药物治疗进展

抗结核治疗新进展

概述

自1882年,Koch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菌以来

已有一个多世纪

但结核病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概述

AIDS的流行

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增多

贫困

人口增加

移民

全球疫情:

1、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2、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秘鲁等22个国家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80%结核病例集中在这些国家。

我国疫情特点

1、高感染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为

0.72%/年,

全国近半的人口曾受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

2、高肺TB患病率:2000年活动肺TB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率病例数

肺TB患病率367/10万500万

涂阳肺TB患病率122/10万150万

菌阳肺TB患病率160/10万200万

疫情

死亡人数多13万/年

地区患病差异大

一、结核药物历史

结核化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

结核药物历史

1944年SM问世,

当时单用SM治疗肺TB2-3月后可使肺TB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吸收,并可痰菌阴转。

1946年发现PAS加用SM,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1952年ANH发现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标化”化疗方案,既INH+AM+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药性将PAS替换为EMB。

70年代RFP在临床应用,及PZA重新认识出现了短程化疗。

二、抗结核药物的分类

1、基本抗结核药物:WHO提倡用的基本药物有INH、RFP、PZA、SM、EMB、TB1(氨硫脲)。

2、二线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RM)、丁胺卡那霉素(AK)、卷曲霉素(CPM)、对氨柳酸(PAS)、乙硫异烟胺(ETH)、丙硫异菸胺(PTH)、环氨酸(CS)、以及抗结核新药。

三、短程化学治疗

(一)英国胸科学会的研究显示2HR2S or 2HR2E的强化期继之4月HR持续期,2年复发率各为1/125例,3/132例,我国全国结核病化疗研究协作组也进行了多批临床研究,取得同样结果,得到职上共识:

6月方案是高效的、可行的、安全的、HR2是短化疗强化期的核心药物,必要时也可加用EMB or SM,如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P2A者,则疗程以8-9月为宜。

(二)结核化疗微生物学目的

1、杀灭繁殖跃菌以控制疾病,减少住染性——早期杀菌作用(Early bactericidal cativity, EBA)。

2、杀灭慢性生长菌,减少复发至最低限度——灭菌作用(Steriliaing activity)。

3、预防药物耐药性产生。

(三)化学治疗生物学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根据其代谢状态分为A、B、C、D群。

A菌群:快速繁殖,大量的A菌群多位于巨噬细胞外和肺空洞干酪液化部分,INH、RFP,对其有强杀菌活性,SM次之。

B菌群:生长缓慢结核菌群,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和空洞壁坏死组织中,P2A对其有灭菌活性,RFP次之,ZNH对有抑制活性。

C菌群:间隙生长菌群,常存在于闭合干酪灶内,氧供应差的环境内,仅RFP对其有杀菌活性。

D菌群:完全休眠菌群,各种抗结核药物均无效。

(四)抗结核药物的早期杀菌作用

早期杀菌作用指在治疗开始0-14天内,尤其0-2天内杀灭生长旺盛菌的活性。

Jandnni等观察肺结核病人在治疗过程中0-14天中结核菌活菌数的变化,发现在开始治疗的2天痰菌量迅速下降,以后12天则十分缓慢,不同药物间有显著差异,其中以ZNH最强,其次为RZP、SM等。

(五)抗结核药物灭菌作用

指尽可能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B菌群及C菌群)的活性。

临床上根据化疗2月未痰菌培养阴转率以及化疗停止后的复发率而决定其灭菌活性,RFP、P2A具有最强灭菌活性。

四、间隙治疗

实验证明,结核菌与抗结核药物短时间接触后,结核菌可有一段时间不能生长繁殖,为间歇治疗提倡了理论依据,因此化疗全程采用每周2-3次用药,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间歇治疗时用药剂量需量增加。

五、制定合理化疗方案原则

(一)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二)化疗方案

国家卫生部审定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准药的国家统一化疗方案。1、新发初治涂阳病例方案

HR2ECS/4HR

2HR2ES/4H3R3

2H3R3Z3E3(S3)/4H3R3

应用2个月未,痰菌仍阳性,则应延长1个月强化方案,同时缩短1个月继续期方案。

2、新发涂阴病例方案

2HR2/4HR

2HR2/4H3R3

2H3R3Z3/4H3R3

3、复治涂阳病例方案

2HR2ES/6HRE

2HR2ES/6H3R3E3

2H3R3Z3E3S3/6H3R3E3

六、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

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

(一)利福霉素类

是利福霉素类新衍生物,但杀菌都不如RZP。

1、利福布丁(RFB)

优点: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

缺点:早期杀菌不如RFP。

口服剂量600mg,4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0.49u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嗪利福福霉素-1648(KRM-1648),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生物之一。

优点:

①比RZ宾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 3mg/kg 的疗效明显优于RFP 10mg/kg;

②对RFP具有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日本、纲谷良一认为,由于KRM-1648 46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才发挥上述效果)。

3、利福喷丁(RF)又名环戊基嗪利福霉素,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77年我国研制,并于84年用于临床。

试管中抗菌活性比RFP高2-10倍,半衰期较RZ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FT500-600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RFP一致。

(二)氟喹诺酮类

1、氧氟沙星(OFLX),对结核分枝菌的MIC约0.5-2u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ug/ml,在大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还高于血清浓度,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mg/d,常用300mg 2次/日。

2、环丙沙量(CPLX)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作用,临床报道不多。

3、左氧氟沙星(LVFX),1986年开发约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 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2培养其中对耐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0.25-1ug/ml,比OF2X 强1倍。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耐药肺结核治疗主要药物。

4、司氟沙星(SPFX)与洛美沙星(LMLX)

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MIC为0.25ug/ml,MBC0.5ug/ml较OFLX或CPLX强2-4倍,亦优于LVFV,临床口服400ng/d。

LMLX对结核分枝杆菌亦具活性,抗结核剂量400mg。

付作用无毒性

5、莫西沙星:(MXFX),属第三代喹诺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为0.25mg/L,对结核治疗有一定开发潜力。

(三)氨基糖苷类

1、阿朵卡星(AMK):已逐渐代替卡那霉素,注射1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为21ug/ml,美国胸科学会(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mg/kg,并将此药列入治疗MDR-TB

的主要药物中,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

(四)复合制剂

复合制剂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

复合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

力排肺疾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用特殊方法将2NH、PAS分子化学混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此合剂较同剂量ZNH的效果高5倍。耐药性良好,我国生产的有结核清、异肼、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七、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

(一)耐多药结核病的意义

指结核病人其痰或其它标本分离出的结核杆菌至少耐ZNH、RFP,两种主要抗结核药物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二)治疗

WHO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指南规定,根据既往用药史及耐药性测定结果,选用4-5种药物,其中至少选用三种从未用过的药物和新药,如P2A、卡那霉素、卷曲霉素、氟喹诺酮类等,疗程可长至18-24个月。

例一,在后面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

结核病免疫治疗有数十年历史,但无独特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肝炎、肿瘤有效的免疫治疗剂,大都可以用于结核病的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起辅助疗法,只能调整好免疫功能,其疗效期望不高。

肺结核外科治疗

当MDR-TB病人肿内病变的不可逆性,如厚壁空洞且病变较局限,心肺功能尚可者,可考虑外科治疗,术后坚持有效化疗至少12-18个月。

Lseman等报告57例MDR-TB手术治疗后50例长期存活,49例痰菌长期阴转。

例一、含左氧氟沙星及卷曲霉素方案治疗耐多药肺TB近期疗效分析:

方法:将177全MDR-PTB患者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29例。

治疗组:左氧氟沙星、卷曲霉素联合利福喷汀、异烟肼、对氨基对杨酰钠,吡嗪酰胺。

对照组:链霉素、乙胺丁醇、联合药物同上。

结果:

二组痰菌阴转情况比较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8. [5] Depoortere I,Thijs T,van Assche G,et al.D ose2depen2 dent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11on con2 tractile properties in rabbit2,4,62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coliti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0,294(3): 983-990. [6] Thielemans L,Depoortere I,Assche G V,et al.Dem on2 stration of a functional m otilin receptor in TE671cells from human cerebellum[J].Brain Res,2001,895(1/2): 119-128. [7] Alcalde AI,Plaza M A,Marco R,et al.S tudy of the bind2 ing of m otilin to the membranes of enterocytes from rabbit jejunum[J].Peptides,1996,17(7):1237-1241. [8] P oitras P,M iller P,Dickner M,et al.Heterogeneity of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rabbit [J].Peptides,1996,17(4):701-707. [9] Satoh M,Sakai T,Sano I,et al.E M574,an erythromycin derivative,is a potent m otilin receptor ag onist in human gastric antrum[J].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71 (1):574-579. [10] Depoortere I,Peeters T L,Vantrappen G,et al.Develop2 ment of m otilin receptors and of m otilin2and erythromycin2 induced contractility in rabbits[J].Gastroenterology, 1990,99(3):652-658. [11] Lebenthal A,Lebenthal E.The ontogeny of the small in2 testinal epithelium[J].J Parenter Enteral Nutr,1999,23 (5Suppl):S3-S6. [12] Depoortere I,Peeters T L.T ransduction mechanism of m otilin and m otilides in rabbit duodenal sm ooth muscle[J]. Regul Pept,1995,55(3):227-235. [13] He X D,G oyal RK.Inhibitory junction potentials in the m ouse pyloric sphincter:roles of ATP,VIP and NO[J]. Gastroenterology,1995,108(4):A975. [14] P orter A J,Wattchow DA,Brookers S J,et al.The neuro2 chemical coding and projections of circular muscle m otor neurons in the human colon[J].Gastroenterology,1997, 113(6):1916-1923. [15] Clark M J,Wright T,Bertrand PP,et al.Erythromycin derivatives ABT229and G M611act on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rabbit duodenum[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9,26(3):242-245. [16] Pasricha P.Identifying the m otilin receptor:science,seren2 dipity,or sim ply business[J]?Gastroenterology,1999, 117(6):1502-1504.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盛春泉,季海涛综述 张万年审校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摘要: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是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靶点和新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综述了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抑制鞘脂生物合成和电子转移抑制剂四类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971(2001)0620347205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52氟胞嘧啶)。然而,两性霉素B由于具有肾毒性而大大限制其应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然毒性较小,但  收稿日期:2001205208是它们易产生耐药性而使治疗指数大为降低;52氟胞嘧啶也存在着抗菌谱窄、复发率高等问题;而特比萘芬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效。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出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物。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一些新的作用途径、作用靶点被发现,并有数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就新型的抗真菌药物作一综述。 1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 以真菌细胞壁为靶点的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是

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摘要】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疾病的变化也越加复杂。单纯的化学药物已经不足以解决当前疾病,再加上其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亦日益显著。尤其体现在结核病的防治上。然而中医药在抗结核病治疗中的优势日渐突出低毒副作用及低耐药性的治疗优势,文章根据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分类,抗结核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看法和展望,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结核病;应用及前景;抗结核药分类 引言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受到结核菌感染,每年新发病人数800-1000万,死亡人数约300万,作为单一的传染源,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我国的结核病流行现状也十分严峻。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367/1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MDR2TB)菌株的出现和传播是造成结核病重新泛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出现对经典的结核病化疗方案提出了严重挑战。虽然几十年来国际上针对结核杆菌已开发出近20种药物,但均存在副作用明显、易产生耐药性、病人难以耐受等缺点。因此,中医药对结核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药都来自于天然,成分复杂,药理研究困难,所以在国内国际的推广有一定难度。本文结合2010版药典,调查了当今市场和药房中常用结核病中药的销售等情况,回顾了近年来有关中药抗结核的研究进展,并对中药在结核病的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中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分类 中药用于抗结核治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结核病的防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INH等一线抗结核药问世后中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作用被长时间忽视。近年来,由于西药的毒副作用的日渐凸显,以及随着HIV感染、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患者和高龄人口感染结核的增多及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作用又引起了广泛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中医药治疗结核病百花争艳的新局面。应用于结核治疗的中药方剂很多,一般可分为复方和单方两种。用于结核病方面的各种中成药(天然植物药)已达20余种,为了使大家了解和掌握抗痨中成药的概况,现将已有国家标准并已进入市场的一些中成药按照中医理论对其作简单分类简单介绍与解析,以供参考。 以辩证论治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的中成药:包括以滋阴功能为主的中成药:百地滋阴丸,百合固金丸、麦味地黄丸、结核丸、健脾润肺丸。其中还应包括用于对症治疗的:抗痨丸、抗痨胶囊(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疗肺宁(发热、痰血),肺结核丸(潮热盗汗、咳痰咯血)。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综 述 文章编号:100128689(2005)0420250204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Trends and advances i n an tituberculosis agen ts 陆宇 段连山 L u Yu and D uan L ian 2shan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北京101149) (Beijing T uberculo sis and T ho racic T umo r R 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1149) 摘要: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病,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缩短疗程,提高M DR 2TB 疗效及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是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口恶唑烷酮类、硝基咪唑并吡喃类等药物是近年发现的新药,利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加速药物筛选、有效传递药物至靶位的药物载体、联合抗结核药物的免疫辅助治疗剂等也是抗结核病药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物; 药物筛选; 载体中图分类号:R 978.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207227 作者简介:陆宇,女,生于1971年,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抗结核药物药理学研究。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 病,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核心的短程化疗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迈入新世纪的今天,现有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还远远不够理想,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目前,结核病治疗的两大难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和耐药性,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条件。现将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情况介绍如下。1 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1]1.1 缩短疗程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的治疗的一大特点是疗程过长。标准短程化疗的前2个月的强化期使患者的菌负荷量大大降低,转为非传染状态,4~6个月的巩固期主要是消除持留状态的细菌以减少复发的危险,至少6~8个月的疗程使患者的依从性难以保证,进而易导致耐药性的发生。在现有抗结核药物基础上进行超短化研究难以达到满意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如果高效的抗菌剂和 或灭菌剂能将疗程缩短到2个月或更短,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当然,一种能缩短总疗程并减 少服药次数,服药数量的化合物将是最好的选择。1.2 提高多耐药结核病(M DR 2TB )的疗效 M DR 2TB 的发生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M DR 2TB 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抗结核新药开发跟不上M DR 2TB 发生速度。目前M DR 2TB 患者的治疗只能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以外的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的二线药物。改进M DR 2TB 的治疗急需新的药物。 1.3 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估计全世界约有20亿的人口感染结核菌,1000~2000万人在一生中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在北美及一些L TB I 发生率低的地区,异烟肼是预防L TB I 的药物,异烟肼也是W HO 推荐的结核病和H I V 双重感染人群的有效药物,但却存在严重的限制性,L TB I 的治疗有待开发新的药物,以利显著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2 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困难 在过去的20年,有1200种新药批准上市,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用于抗感染的不足1%,至于结核病,在制药工业中的积极性更是与需要不成比例[2]。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实验室,对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已从过去的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但是自利福平问世至今的30年没有一个新型化合物用于抗结核治疗。除缺少商业利益外,开发有活性的新化合物并发展为临床有希望的抗结核药物还有困难。

抗结核药物治疗进展

抗结核治疗新进展 概述 自1882年,Koch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菌以来 已有一个多世纪 但结核病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概述 AIDS的流行 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增多 贫困 人口增加 移民 全球疫情: 1、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2、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秘鲁等22个国家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80%结核病例集中在这些国家。 我国疫情特点 1、高感染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为 0.72%/年, 全国近半的人口曾受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 2、高肺TB患病率:2000年活动肺TB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率病例数 肺TB患病率367/10万500万 涂阳肺TB患病率122/10万150万 菌阳肺TB患病率160/10万200万 疫情 死亡人数多13万/年 地区患病差异大 一、结核药物历史 结核化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 结核药物历史 1944年SM问世,

当时单用SM治疗肺TB2-3月后可使肺TB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吸收,并可痰菌阴转。 1946年发现PAS加用SM,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1952年ANH发现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标化”化疗方案,既INH+AM+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药性将PAS替换为EMB。 70年代RFP在临床应用,及PZA重新认识出现了短程化疗。 二、抗结核药物的分类 1、基本抗结核药物:WHO提倡用的基本药物有INH、RFP、PZA、SM、EMB、TB1(氨硫脲)。 2、二线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RM)、丁胺卡那霉素(AK)、卷曲霉素(CPM)、对氨柳酸(PAS)、乙硫异烟胺(ETH)、丙硫异菸胺(PTH)、环氨酸(CS)、以及抗结核新药。 三、短程化学治疗 (一)英国胸科学会的研究显示2HR2S or 2HR2E的强化期继之4月HR持续期,2年复发率各为1/125例,3/132例,我国全国结核病化疗研究协作组也进行了多批临床研究,取得同样结果,得到职上共识: 6月方案是高效的、可行的、安全的、HR2是短化疗强化期的核心药物,必要时也可加用EMB or SM,如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P2A者,则疗程以8-9月为宜。 (二)结核化疗微生物学目的 1、杀灭繁殖跃菌以控制疾病,减少住染性——早期杀菌作用(Early bactericidal cativity, EBA)。 2、杀灭慢性生长菌,减少复发至最低限度——灭菌作用(Steriliaing activity)。 3、预防药物耐药性产生。 (三)化学治疗生物学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根据其代谢状态分为A、B、C、D群。 A菌群:快速繁殖,大量的A菌群多位于巨噬细胞外和肺空洞干酪液化部分,INH、RFP,对其有强杀菌活性,SM次之。 B菌群:生长缓慢结核菌群,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和空洞壁坏死组织中,P2A对其有灭菌活性,RFP次之,ZNH对有抑制活性。 C菌群:间隙生长菌群,常存在于闭合干酪灶内,氧供应差的环境内,仅RFP对其有杀菌活性。 D菌群:完全休眠菌群,各种抗结核药物均无效。 (四)抗结核药物的早期杀菌作用 早期杀菌作用指在治疗开始0-14天内,尤其0-2天内杀灭生长旺盛菌的活性。

药物化学--抗结核药

药物化学--抗结核药 一、最佳选择题 1、哪个药物水解产物的毒性大,变质后不能药用 A.环丙沙星 B.阿昔洛韦 C.乙胺丁醇 D.哌嗪酰胺 E.异烟肼【正确答案】E 异烟肼含酰肼结构,在酸或碱存在下,水解生成异烟酸和游离肼,游离肼的毒性较大,故变质后不可再供药用。 2、下面药物中哪个具有2个手性碳原子 A.磺胺甲唑 B.对氨基水杨酸钠 C.乙胺丁醇 D.利福喷汀 E.异烟肼【正确答案】C 磺胺甲噁唑:无;对氨基水杨酸钠:无;利福喷汀:9个;异烟肼:无。 利福喷汀应该是有9个手性C原子的,看下面结构中红色点标注的都是手性C 3、下面哪个药物不是全合成类的抗结核药 A.异烟肼 B.吡嗪酰胺 C.乙胺丁醇 D.利福喷汀 E.对氨基水杨酸钠【正确答案】:D 利福喷汀属于抗生素类抗结核药。 扩展;乙胺丁醇应该是不可以和钙锌铁合用,因为其可以和金属离子络合,但是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说法。只说不能和氢氧化铝合用。教材上的描述是其游离状态可以和硫酸铜络合! 4、下列哪个药物具有两个手性碳原子,但却有三个异构体 A.麻黄碱 B.维生素C C.乙胺丁醇 D.氯霉素 E.氨苄西林【正确答案】C 乙胺丁醇含两个构型相同的手性碳,有三个旋光异构体。从其结构来看,含有仲胺,显碱性。 盐酸乙胺丁醇: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因为分子的对称性,有右旋体、左旋体、和内消旋体三种旋光异构体。药用为其右旋体,右旋体的活性为消旋体的16倍。

含两个手性中心的药物(掌握化学名的): 4章头孢噻吩钠、头孢噻肟钠(6R,7R);6章乙胺丁醇 R,R(+);9章氯霉素 1R,2R (-)苏式;10章吡喹酮( C和N原子,左旋体); 11章奥沙利铂( 1R,2R ,第一个手性铂配合物); 16章右丙氧芬(右旋镇痛,左旋镇咳)、盐酸曲马多(±);17章毛果芸香碱(+);18章麻黄碱(1R,2S)(-); 19章帕罗西汀(3S);21章卡托普利(均S)、地尔硫卓(2S,3S); 26章氨溴索(用其反式的两个异构体); 28章西沙必利(±用其顺式两个外消旋体);35章维生素C L (+)苏阿糖型哪个是L (+)抗坏血酸(维生素C) 5、下列表述与利福平不符的是 A.为半合成的抗生素 B.水溶液易氧化损失效价 C.是肝药酶抑制剂 D.代谢产物有去乙酰基利福平 E.遇光易变质【正确答案】CD 利福平是肝药酶诱导剂;代谢产物是去乙酰基利福平而不是乙酰基利福平。 利福平环内含一个奈核构成平面芳香核部分与立体脂肪链相连构成桥环。 基本结构特点及性质: ①1,4 萘二酚,碱性易氧化成醌型 ②3位取代基,在强酸下在 C=N 处分解生成氨基哌嗪 代谢过程: ①21位酯基水解,生成去乙酰基利福平活性减弱 ②3位水解 不稳定,遇光易变质。 6、属于全合成的抗结核药是 A.利福平 B.异烟肼 C.硫酸卷曲霉素 D.硫酸链霉素 E.利福喷汀【正确答案】B 异烟肼属于合成类抗结核药物,其余选项都属于天然后半合成的抗结核抗生素。 7、属于半合成的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是 A.异烟肼 B.链霉素 C.乙胺丁醇 D.利福喷汀 E.吡嗪酰胺【正确答案】:D 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是合成抗结核药物,链霉素是天然的抗生素,而利福喷汀是半合成的抗结核抗生素; 8、异烟腙是异烟肼与哪种醛缩合生成的腙异 A.苯甲醛 B.对羟基苯甲醛 C.香草醛 D.对氨基苯甲醛 E.对甲氧基萘甲醛【正确答案】:C 异烟腙是异烟肼与香草醛缩合生成的腙,其抗结核杆菌作用低于异烟肼,却可解决对异烟肼耐药性问题。二、配伍选择题 1、A.利福平B.硫酸链霉素C.对氨基水杨酸钠D.乙胺丁醇E.异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_刘正印

文章编号:1001-8689(2006)02-0069-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antifungal agents 刘正印 王爱霞 Liu Zheng -y in and Wang Ai-x i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100730) (P eking U nio n M edical Co llege Ho spit al,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 mBis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 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第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刘正印,男,生于1966年,硕士,副主任医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 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 。 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 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 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 脂质体(L -AM B )、两性霉素B 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 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 saco nazo le)、拉夫康唑(r av uconazole )、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 nystatin ,nystatin 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 in (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 效果还好[6]。1 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ny statin ,Ny s- ? 69?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2月第31卷第2期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报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 19-20世纪初,结核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之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结核病的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结核病疫情卷土重来:耐多种药物结核菌株的出现、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发症的传播,导致了医院内病原菌的滋生,成为威胁力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 进入21世纪后,区域性结核病疫情的死灰复燃,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资料介绍:全球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其感染者居世界第2位,在现阶段,有3/4的患者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者较多,结核病患者约占了总人口的0.4%左右,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0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3%。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结核病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抗结核药物市场也吸引了业内商家的目光。 全球抗结核病常用药物市场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2%,2000年抗结核药物市场为4.7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安万特、诺华、

惠氏、法莫西和Lupin公司占据了抗结核药物市场份额的59%,此外印度生产商占12%,剩余的29%由较小的厂商拥有。 近两年,国内抗结核常用药物市场呈现出上升趋势,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时每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抗结核药物在国内大城市重点医院的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8%,估计全国抗结核类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亿-2.5亿元左右。 常规品种仍占一定份额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品由杭生素、合成药和中药三大类组成,其中有20多种西药为国家基本治疗用药,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霉素类等。近几年,氟喹诺酮类也被用于抗结核菌的治疗,在联合治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链霉素是1944年由美国瓦克斯曼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是最先使用的抗结核菌药物。由于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抗结核联合疗法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抗结核的基础药物,也是结核化疗史上的里程碑药物。

抗结核病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结核病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10-15T09:08:46.3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1稿作者:夏寅娟顾新刚(通讯作者)吴旸沈慧芳 [导读] 综上所述,人类针对结核病的斗争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梁伟坤(广西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梧州 543000) 【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367-03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 简称结核菌) 引发的传染性疾病, 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结核病一度得到有效控制。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病药是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 链霉素加对氨基水杨酸钠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其中任何一种,而且可以防止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发明异烟肼后对单用异烟肼和联用异烟肼+ 对氨基水杨酸钠或链霉素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再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 即链霉素+ 异烟肼+ 对氨基水杨酸钠, 后者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其中的对氨基水杨酸钠替换为乙胺丁醇或氨硫脲。20 世纪70 年代, 随着利福平进入临床应用以及对吡嗪酰胺的重新认识, 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研究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1 世纪抗结核病药物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福霉素类( 包括利福布丁、苯并噁嗪利福霉素和利福喷丁) 和氟喹诺酮类( 包括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氟沙星和洛美沙星) 这两大类药物, 尤以后者更为突出。其他常用的抗结核病药物有吡嗪酰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阿米卡星、巴龙霉素)、结核放线菌素N - 吩嗪类药物( 氯苯吩嗪) 等。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耐药结核与HIV 相关结核。虽然形势严峻,但是针对上述挑战的一些很有前途的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各个阶段,为抗结核药物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这些新药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 利福霉素类 传统的利福霉素是一类重要的抗结核药物, 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得到了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等高效、长效药物。其中, 利福喷丁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抗结核药物, 其抗菌谱与利福平相似。新利福霉素类衍生物具有血浆半衰期长、抗菌活性强等优点,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1.1 利福布汀 利福布汀为一种半合成的利福霉素-S 螺旋哌啶衍生物,其亲脂性、透过细胞膜和干扰DNA 生物合成的能力优于利福平。Senol 等[1]发现,利福平和利福布汀的交叉耐药性为73.1%,利福布汀抗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MI C 值较利福平抗利福布汀敏感或耐药菌株的MI C 值高3 ~ 4 倍。 1.2 利福拉吉 利福拉吉[2,3] 为苯并噁嗪利福霉素类衍化物之一,其抗结核分枝杆菌的MIC 值为利福平的1/16 ~ 1/64,为利福布汀的1/4 ~ 1/8,杀菌作用更强,对耐利福平菌株也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2 氟喹诺酮类药物 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此类药物通过对MT B 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菌活性,主要通过作用于MTB 的DNA 旋转酶,阻止DNA 的复制、转录而杀菌。其抗结核作用强弱依次为:莫西沙星>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可获得与莫西沙星相似的效果,加替沙星由于对糖代谢影响较大,已将其从常规抗结核药物中去除[4]。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不断发展, 使得此类药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及杀灭作用, 缩短结核病的疗程,价格低且副作用小, 与其它抗结核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 受到广泛重视。莫西沙星对结核分支杆菌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与异烟肼相仿,其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 值为0.125 ~ 0.5mg/L,对耐药菌株的MIC 值为2 ~ >4mg/L,莫西沙星对快速增殖期结核分枝杆菌病活性优于左氧氟沙星,而对静止期的抗菌效果率低于左氧氟沙星[5,6]。此外,莫西沙杀星杀菌活性与异烟肼相仿,优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7]。 3 大环内酯类 传统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中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与异烟肼或利福平合用有协同作用, 其它如甲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是与细菌体内核蛋白体的S O S亚基可逆性结合,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8]。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好,肺组织浓度分布高、低毒,不良反应少,其中以泰利霉素最具代表性。 3.1 克拉霉素 克拉霉素[3,9-11] 为红霉素的6- 氧甲醇衍生物。其特点为脂溶性好,易透过结核分枝杆菌的脂质层, 组织细胞内浓度高, 酸稳定性强, 在吞噬溶酶体酸性环境中可长期保持活性, 在同类药物中其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最强。克拉霉素抗敏感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MI C 值为0.25 ~ 2.0mg/L, 抗耐药菌株的值为2.0 ~ 32mg/L, 目前临床上已将其作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一种重要药物。 3.2 泰利霉素 泰利霉素为酮环内酯类抗生素,属第3 代中最早上市的品种,其与细菌核糖体的结合力较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强6 ~ 10 倍,并克服了细菌膜外流的耐药机制。该药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达57%,血浆半衰期约10h。该药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仍有一定抗菌活性,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4]。 4 氨基糖苷类 传统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应用较多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在结核病的治疗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可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 现仅用作二线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由于其毒性而不适合长期抗结核治疗, 正逐渐被阿米卡星替代。阿米卡星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 其用于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 虽然表现出为一种高效能杀菌药,对大多数的结核分支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 ~8mg/L。但阿米卡星也有耳、肾毒性,老年人或有肾脏疾病的患者需慎用。 4.1 巴龙霉素 巴龙霉素是从链霉素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与链霉素和卡那霉素交叉耐药, 对结核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2]。 4.2 卷曲霉素 卷曲霉素分子式为C25H46N14O11S,相对分子量为750.78。卷曲霉素属多肽类药物,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病具有杀菌作用,适用于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1.异烟肼(INH):对结核菌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价格低廉,是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2.链霉素(SM):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开始两个月〉治疗化疗方案组成药物之一,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颅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3.利福平(RFP):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脚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也是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4.乙氨丁醇(EMB):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视力变化。5。吡嗪酰胺(PZA):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上述五种药物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常用或最有效的药物,医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组成合理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十、治疗肺结核的原则是什么? 1. 早期:已经确诊的排菌肺结核,应及早进行治疗,这样除有利于病变修复,更重要的是可减轻对亲属和周围健康人群的传染。 2. 联用:选择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组成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并延缓和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而导致化疗失败。 3. 适量: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杀灭细菌且易产生耐药性,但剂量过大则易发生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因此,必须遵照医嘱坚持服用规定剂量药物才能完成预定疗程,确保疗效。 4. 规律:在规定疗程内严格按照化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次数相同隔时间用药,尽量避免漏服或中断服药。5.全程:按要求完成规定疗程.若疗程未满停药,会使治疗失败或造成复发。但超过疗程无限期用药,不但不能提高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并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十一、什么是初治肺结核? 初治肺结核是指初次发现,并未接受任何抗结核药物治疗,或发现肺结核后虽经不规则、不合理抗结核治疗,但疗程不超过1个月的病人。初治排菌肺结核的病人在未治疗时,对其家属和周围健康人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造成结核病流行的传染源,但是只要病人积极配合防痨医生、坚持有效、合理、全程化疗,传染性可在2-4周内很快消失,其治愈率可达95%以上.关键在于遵从医嘱、服从管理、完成疗程,争取一次彻底治愈。 十二、什么是复治肺结核? 复治肺结核是指初治失败或治疗的病人再次复发。或查出肺结核后接受不规则、不合理化疗已经超过1个月者.在临床实践中,复治肺结核的病情大多比较复杂,往往具有病情重,体质差的特点,多是因为不规则或不合理化疗〈没有按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或在非结核病专业机构,甚至是野医治疗,还有不正规的药店购药等〉引起的。此时结核菌已经形成耐药性,因此治疗起来较初治肺结核困难的多。复治肺结核治疗的关键在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结核药物组成的化疗方案,坚持完成治疗。 十三、结核病开始治疗后病人应注意什么?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和信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患肺结核便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讳疾忌医,拒绝检查和治疗,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贻误治疗时机,失去治愈的机会。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资料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 则

抗结核病药的使用 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 2、联合用药:种数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3、坚持全疗程规律性用药:患者时用时停或随意变换用量是结核病化疗失败主要原因。 4、适宜剂量。 第一线抗结核药:疗效好,毒性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抗结核药:毒性较大、疗效较低;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肼、氨硫脲、环丝氨酸、卷曲霉素、卡那霉素。 一、异烟肼 (一)作用:对结核杆菌高度选择性,很强的抑菌/杀菌作用。对静止期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繁殖期细菌有杀灭作用。对其它菌无效。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与其它抗结核药联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二)机理:抑制胞壁分枝菌酸 mycolic acid合成。 (三)体内过程:(1)口服、注射均易吸收。(2)分布广。脑膜炎时,脑脊液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3)穿透力强,也易透入细胞内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结核杆菌。(4)肝脏代谢,乙酰化失效。分为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四)临床应用:各种类型结核。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 (五)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与Vit B6缺乏有关外周神经炎,CNS兴奋,精神失常或惊厥等。 2、肝损害:老人及快代谢型者,嗜酒者多 3、变态反应 4、胃肠反应。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mg以改善症状。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二、利福平: (一)优点:高效,低毒,口服方便。 (二)抗菌作用:广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强 1、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作用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对G+球菌(耐药金葡菌)强。G-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有效。G-杆菌如大肠、变形、流感、绿脓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沙眼衣原体、某些病毒、厌氧菌有效。 (三)机制:特异性抑制细胞依赖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四)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广,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 4、在肝代谢,胆汁排泄→肠肝循环。 (五)应用: (1)各型结核病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 (2)麻风病的治疗。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 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王昊、付爱

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 600ms/L以上。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g,白藓皮、枯矾各20g,甘草40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

抗结核病药物研究

抗结核病药物研究 09化教张丽秀 20090611123 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来抗结核病药物的种类,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利福霉索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氨硫脲衍生物类药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药物。 主题词:抗结核病;新药研究 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人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以下介绍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种类。 1 氟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但其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例。这类药物抗分枝杆菌作用有以下共同点:①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产生白发突变率很低,与常用的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目前这类药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择对象。②这类药物胃肠道易吸收,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③有良好的亲脂性和适度的亲水性,易渗入巨噬细胞内,对细胞内分枝杆菌也有作用。④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强。近lO多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1)氧氟沙星(oflaxacin,OFLX):该药口服吸收好,分布于组织巨噬细胞、胎盘、乳汁中的浓度比血中高,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并有协同作用。(2)环丙沙星(cipmfloxacin,CPLX,CIP):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还不多。 (3)左氧氟沙星(1evolfloxacin):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也是0FLx 的2倍。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2.77%。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使LVFX正逐步替代0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帕沙星(spaffloxacin,SPX):司帕沙星为90年代早期由日本学者首先研制,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抗结核菌活性最高的一种。SPX的突出的副反应为光毒性(光过敏性皮炎),从而影响其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