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_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_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_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11卷第6期2009年12月

资源与产业

RES OURCES &I NDUSTR IES

Vol 111No 16

Dec 12009

收稿日期:2009-05-11;修订日期:2009-11-11;责任编辑:刘英姿。

第一作者简介:沈建军(1977)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治理及清洁生产研究。E 2m a i :l sjjx x7724@1631co m

资源管理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沈建军1,武丽英2,祁利明1,王福斌1

(11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21内蒙古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针对当前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资源环境问题,本文在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总结提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9)06-0044-04

THE SCIENT IFIC CONCEPT O F DEVELOPM ENT CAN PROM OTE TH E

CONCORDANCE BET W EEN HUM AN BE I NG S AND NATURE

S HEN Jian 2j u n 1

,WU L i 2yi n g 2

,Q I L i 2m i n g 1

,WANG Fu 2bin

1

(1.Inner M o ngolia Institute of P o wer S cience ,H uhot 010020,China;2.Scho ol o f Life Science ,Inner M o ngolia Universit y ,H uhot 010021,China )

Abstr a ct :A i m ing a t so m e i ssues regard i ng resources and environ m en t dur i ng a rapi d econo m i c develop m ent ,

t h i s

pape r ,based on the concordance be t w een hu m an be i ngs and na t ure ,presents to estab lish the sc i entifi c concept of

deve l op m ent ,to inc rease peop l e .s consc i ous ness to protect the ecolo gica l envi ron m ent .The technolo gy is a key point for t he concordance bet ween human be i ngs and na t ure ,and t he deve l op m ent of recycli ng econo m y is a practica l behavi or .Th is paper adv oca tes a co m pli ance to the natura l ru les ,asks peo p l e to establish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 l op m ent so as to advance t he concordance bet ween hu m an be i ngs and na t ure .It i s urgent to develop t he recycli ng econo m y f or a susta i nab l e develop m ent and har m o n i ous society .K ey w or ds :concordance be t w een hu m an be i ngs and nature ;t he sc i entifi c concept of develop m ent ;

recycli ng

econo m y ;susta i nab l e develop m ent

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含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二者关系高级阶段的产物。

它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从简单、抽象向日益丰富的具体上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统一。在原始漫长的历史中,人类靠从生态系统中吸取天然生活资料维持生存,人类全部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此时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受到外力的破坏,

它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持自身原有的平衡。人处于依赖和服从自然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比较协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0,所陶醉的就是这种境界。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由于过度放大和膨胀了人的主体性,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因而对自然造成空前严重的伤害,人类自身也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第三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人类意识到

第6期沈建军等: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片面追求发展而导致自然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时,便开始探索并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因而它既不同于第一阶段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关系,更不同于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对这两个阶段进行否定之否定的结晶。人类通过对自然的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改变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这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它与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0的人与自然的对抗,也不是/以环境为中心0的人从属于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有序结合、有机协调和协同进化。

2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有两重性:一是自然对于人的制约性。人存在于自然/之中0,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上0或/之外0,所以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否则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二是人对于自然的能动性。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要在依赖自然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通过创造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否则就谈不上人所特有的存在。在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中,人类应该把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看成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而不应把它当作生存、生命的异类因素来对待。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就是对自身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心,这也要求人类对自身的/类0特性要有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更加自觉的理论认同。从一味向自然索取转为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只顾自己转变为关心自然、关心人类;从只考虑眼前利益转变为考虑可持续发展。这种认识和认同必将推动人与自然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3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注重的是对自然的征服,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无视生态环境价值,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在更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的发展,损害了生产力的长期发展。这种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陷入两败俱伤的恶性循环之中的人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进一步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了生产力。可见,作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基石的社会实践,要求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把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两者的关系上凸现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在价值观上实现从环境无价值到环境有价值的转变,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首先保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价值理性0与/工具理性0的平衡。[2]

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其一,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人类生长在自然界之中,并以类的形式与自然打交道。因此,就形成了人)社会)自然系统。当前,生态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社会)自然的循环系统陷入了困境。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觉与清醒。可见,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它无疑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其二,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同长,共生同荣。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来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而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关心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利益;呵护大自然,就是维护人类的生活权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应该要有新的思考和新的举措。其三,人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仅要依靠科学进步,而且还要依靠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为,生态环境是构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促进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4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完全的依赖和从属地位,形成了人与自然存在的格局。但是,科技正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最终都将报复我们。不幸的是,这位先知先觉的哲人深有忧虑的劝诫已在一百多年后毫厘不爽地应验。当酸雨、沙尘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等生态危机不期而至,当我们惊诧于童年时代尚为常见的动植物转瞬之间便已濒危时,怀着亡羊补牢心态的人类又该怎样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怎样去重新审视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力杠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理想境界不可能在各种自然因素的盲目作用中自发实现,只能通过人类的自觉努力,通过人的创新、改造、控制和管理来实现。当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作用于自然,成功地使生态潜力的增长超过人们对其利用与索取时,优化的自然环境就能反过来为人类

45

资源与产业2009年

的进步发展提供愈加优越的条件,形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天人关系,从而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我们不能把人类实践的负面影响归咎于科学技术。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蒸汽机制造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0[3]。恩格斯还把科学技术看做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力量。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人类对自然和自我认识不够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发展不足,才是导致各种危机的真正原因。因此,如果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控制科技发展速度,只能倒退到小国寡民的落后状态,而不可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发展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态效应0,以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趋向。

411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又是促进生产力渐次发展的经济杠杆。它是整个社会不断进步、日臻文明的强大动力,其建设性已充分体现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并为人类自己引以为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使人类在衣、食、住、行、环保、能源、医疗、通讯等诸多领域都有了质的飞跃。在生物学方面的D NA密码破译、基因重组、物种创新;在工业生产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与控制;在通讯方面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在交通方面超音速飞机、磁悬浮列车的问世等等,其例不胜枚举。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科技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使人类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更加尊重客观规律,不断探索真理,逐步深化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加深对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宏观问题的理解。一言以蔽之,科技进步在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不闪烁着无与伦比的绚丽光芒。

但是,现代科技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们由于对科技产业缺乏具有伦理意义上的价值性评价和遵循自然规律的真理性评价,更多地从经济价值评价着眼,急功近利,局部利益至上,未能将短期与长期利益、民族与人类利益、国家与全球利益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这就是所谓的工业代谢型生态危机。其二是战争狂热分子违背了科技发展应造福人类的初衷,错误地将高新科技用于军事目的,致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危害[4]。

412当代科技的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趋向

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精神领域。或许人类精神世界中价值取向的褊狭,才是最终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调的根本原因。科技进步和生态恶化从各自的角度向人类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挑战。要顺利解决这一危机,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关键在于促进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对现代科技进行生态价值评价,在全球生态意识指导下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这样建立起来的科技产业才是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和生态伦理意义的第一生产力。无须讳言,人类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懂得尊重其他生命的过程。长久以来,人类一厢情愿的视自己为众生之主宰,而将其他生命视若草芥。在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之后,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念又空前地懵懵起来,先后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力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四大生态伦理思想流派[5]。历史上具有前瞻性的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也是社会变革的先声。观念的转变作为一种精神的因素,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生态意识的觉醒,也可以看出观念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导性。我们正处在这一观念的转折点上,不完成这种转折,人类只能自取灭亡。这种转折意味着重建,即以生态价值为取向,重建文化意识,重建生态化科学技术及其产业,重建生态经济秩序,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伦理学的产生既是伦理关系进化的必然,也是一种新的伦理启蒙。当代人类迫切需要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

413辨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如何进行历史性的选择,是善待科技进步,还是拒绝科技进步;是积极乐观地对待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还是消极悲观地对待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后果。这里需要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科技自从降临至人间,就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代机械世界观下工业实践所进行征服自然的革命中,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极其深重的破坏。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把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辨证统一起来,科技发展应体现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双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自然规律进行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更好地运用科技这一锐利的武器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以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文明为途径去提高我国现代化程度,同时,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可能要面对一个技术异化的世界。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基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革命及其发展做出了负面地评价;而我们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对科技发展做出积极地正面判断,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的全面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克服科技的片面异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实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

46

第6期沈建军等: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赢0。

5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切实之举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人有价值,自然界没有价值。以往的哲学和科学也都只承认人的价值,而不承认自然界的价值,于是一味地透支自然价值。美国生态界曾经统计过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共30多万亿美元,但人们为此所消耗的生态价值比这30多万亿美元要多得多。这些消耗的生态总值全部没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体现。这其实就是一种透支,所以这样的经济是一种扭曲的经济,是一种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经济。我国也是一样,每年统计国民生产总值时,也没统计消耗了多少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现在的生产工艺也可称为线性生产,线性生产就是自然资源进入生产系统,变成品,然后排放废料的过程。根据统计,由资源变成产品的不到10%,其中90%都变废料排放了。其实这种工艺流程背后的理论是自然界没有价值,即自然资源不需要投入,我们可以根据生产过程随意使用。如果改变这种观念,认为自然界有价值,就不会把生产工艺设计成这样。

在生态圈中存在着一条食物链,即一个生物的生产所产生的废料是另一个生物所必需的,生物圈的物质运动是无废料生产,是废物还原、废物利用的生产。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6-7]。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资源化原则和无害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无害化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即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0的循环系统。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循环经济思想的主旨是促使现代经济体系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转化。转化战略的实施包括4个方面:将废物作资源重新利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业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的脱碳。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包括企业层次污染最小化方面,以及企业间废弃物的交换和传递,还有产品生产过程中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0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0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0。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循环经济本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根本之源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0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

6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含表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0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因此,我们要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梅1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1江西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05

[2]王武瀛,杨太康,杨松茂,等1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J]1

唐都学刊,2004,20(6):72273

[3]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3842385

[4]黄天授1现代科学技术导论[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1042106

[5]殷登祥1生态伦理学[M]1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3

[6]王胡瑞,许苑苑1自然价值:21世纪的关键词[N]1羊城晚报,

2004212231(4)

[7]潘宁,袁林1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1岱宗学刊,2004,8

(4):29

47

2021年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①。下面就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谐发展自然规律 当年阿姆斯特朗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来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人与自然太微妙了,曾经不知道大自然的强大,当我看过电影《正负2度C》的时候,我惊呆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②。我们人类又能阻止得了这一切的发生吗?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保护、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地球,改善大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1.1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③,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1.2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路井中学2016级生物学案: 教师寄语:自觉,自律,自强,自立 编写:梁晓银年级审核: 班组:期数:24 学生姓名: 5.2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某种污染产生的生物效应。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4、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主学习 ------问题发现单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 b. c. d. e. f. g.生物多样性等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_____性,需要全人类的与 ______。 全球______变化、___ __短缺、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 __ __ 破坏、_ _ _、 ___ 的荒漠化、海洋______ 和生物多样性_____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 4、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 暖致使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_________等。

5、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臭氧层的破坏导致 地球上的_________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以及由这些生物 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的多样化程度。 2.层次: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多样性和多样性。 3.价值 (1)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燃料和建材等。 (2)间接价值:对、稳态的调节功能。 (3)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的。 4.意义 (2)对生物进化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1)人类对资源的和不合理利用。 5.破坏原因(2)。 (3)外来物种入侵。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2)保护: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四、人类可持续发展

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 《中国园林》2009.2 摘要:“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应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地环境防护体系;目标在于探索自然的合理利用方式,从而改善生态与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类型可分为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财几类。 关键词: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可持续发展;自然 Resource-Efficient Landscape Greening Accelerating Huma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Nature Abstract: Constructing resource-efficient landscape green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series of system projects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greening career. It should protect favor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n establishes a perfect landscape greening system. The goal is exploring the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ave resources and energy, promot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types of 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land-efficient, soil-efficient, energy-efficient, water-efficient and finance-efficient. 一提节约,人们就会想到少花钱,其实这是对节约的片面理解。同样地,一提“节约型园林”,人们就会想到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节约水电,要减少对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甚至要少建园林绿地。有人认为“建设节约型园林”就是提倡因陋就简地建设园林绿地,反对搞园林绿化精品,将会导致行业整体水平的下降;还有人认为园林绿化行业刚刚繁荣起来,现阶段不宜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甚至有人认为园林绿地怎么建都不为过,不存在浪费的问题。凡此种种,表明人们对“节约型园林”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 要正确理解“节约性园林”的含义,就必须将它与“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到,建设“节约型园林”不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一、“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方面,对本土资源的无限制掠夺,以及一些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短缺,使得资源的承载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并迅速向农村蔓延。据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1929—)的数据,中国境内80%的河川已不适合鱼类生存。他甚至预言:即使中国能安然度过危机,也与大灾难只有一线之隔。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时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号召,旨在扭转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方向,促进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型园林”的三个目标 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也为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资源和能源的紧缺,却是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要确保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园林绿化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 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C、完善和发展什么 D、坚持和发展什么 3、()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4、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 A、“绿色城市” B、“无废城市” C、“科技城市” D、“智慧城市” 5、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为人民服务 D、对外开放 6、以()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 B、低投入 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 D、高科技 7、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二、多选题 1、治理重点包括:()。 A、时间特征强 B、源头预防 C、过程控制 D、损害赔偿 E、责任追究制度 2、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要看两方面的数据:()。 A、经济总量 B、人均GNP C、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 D、恩格尔系数 E、人均消费水平 3、建国初,为尽快解决国民衣食短缺问题,都采取了()等错误的方式。 A、建立农垦部 B、围垦湿地,围湖造田 C、“三滥”导致沙漠化扩展 D、“大跃进”造成森林锐减 E、盲目开梯田导致水土流失和石 4、与十九大报告相比新增了从()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设计。 A、发展理念 B、法律制度 C、多元主体 D、技术支撑 E、科技创新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最新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14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些,无不显示生态在我场“三大效益”中占有重大的份量,自然也期待广大职工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题记朋友们,我是否可以冒昧地问您一句:您有道德吗?当然,我相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废话,怎会没有!是呀,谁没有“道德”呢!不过,我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往往仅涉及一定社会空间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和评价),而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道德。所谓生态伦理道德,就是规范人类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界其它实体和过程的态度与行为的思想道德观念。可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呢?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以来,人类开始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19~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从“图腾崇拜”向“人为中心”延伸,否定了人对大自然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认为人是驾驭和主宰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则是被征服和被统治的对象。也正是在这种谬误的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盲目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毁坏植被,过度放牧,滥杀动物,以致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维系人类生存的四大系统——耕地、牧场、森林和海洋生物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人类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频频发生。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仅**年春,就有多次大规模的沙尘暴

席卷某并南下波及某等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历史罕见洪灾,造成沿岸居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洪水过处一片荒凉……可见,自觉的运用生态伦理道德来规范我们人类的态度与行为,其意义是深远的!可遗憾的是,“生态伦理”仅仅成为少数专家学者的“口头禅”,没有得到人类广泛的认同与确立。长期以来,生态伦理只是在各种法规政策和行为规范中得以不健全的发展。然而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法规政策、行为规范仍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少与生态伦理相悖、专挖法律法规空子的案例频频在各种媒体上曝光。近年来,日本捕杀鲸鱼的活动日益猖獗,面对舆论的谴责,他们诡称之为“科学考察捕鲸活动”!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世界没有立法禁止吗?当然不是,肇事者不是受利益驱动就是为了每一天能在餐桌上排设一碟味道鲜美的鲸肉,他们的生态伦理泯灭了,把一已之欲凌驾在生态和谐之上了!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幕幕活生生的现实:割松脂的人用割脂刀环割着树干,采割面几乎遍布整个树身,刻痕深达心材,树体汩汩的流出“血淋淋”的汁液;开荒者用工具垦挖着公路坎上坡度大于25°的造林地,地里没有一株活苗,只有绿油油的、茁壮的玉米,雨季来了,公路上溢满了泥石流,过往行人长吁短叹,而我们的人还在心安理得的向开荒人收缴“过价”(地租);山上伐木工人端执的油锯狂吼着,天然林一片一片的倒下,而采伐迹地三年、五年长不出半根苗……如此可悲,如此可叹!我们的人常常这样“一次性”的使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资源,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弃之脑后。人是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它有自然的属性,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可能脱离大自然。马克思说过:人的肉、血和头脑是属于自然界的,是同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类为了

公需课《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及答案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 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 A、平衡点 B、支撑点 C、着力点 D、关键点 2、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 A、“绿色城市” B、“无废城市” C、“科技城市” D、“智慧城市” 3、 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4、

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主体,在()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 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 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 5、 2012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 B、倡导可持续发展 C、践行科学发展观 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6、 ()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7、 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 三生共赢:()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具有同步性。 A、生产发展 B、生物多样 C、生活改善 D、生态良好 E、生产资料丰富 2、 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为主的方针。 A、效率优先 B、节约优先 C、保护优先 D、自然恢复 E、自然为主 3、 治理重点包括:()。 A、时间特征强 B、源头预防 C、过程控制 D、损害赔偿 E、责任追究制度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然辩证法论文_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阿斯旺大坝为例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完成时间:2014年 4 月15 日

摘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巨型水库大坝的建立,在发电、防洪、航运方面取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使我们更加关注大型水坝建立的综合评估问题,以及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们在剧烈改造自然前,怎样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技术综合评估,从而更早地采取配套的措施,使自然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本文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用自然辩证法了解它的正、负面影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的进行深度思考,讨论了技术综合分析的问题。

目录 一、引言 (1) 二、兴建阿斯旺大坝的设想与取得的效益 (2) 1. 设想 (2) 2. 效益 (2) 三、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2) 四、阿斯旺大坝的人与自然问题 (3) 五、结论与建议 (5) 六、总结 (6)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或许,这就是曾经让人晕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吧。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手段,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谋福利。但是现代科技在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违背了人类发展它的初衷,究其原因,除了科技自身属性和人类知识局限性导致科技负面效应的不可避免之外,其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而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两大特征,即工具理性和主体性又诱发了科技负面效应,并使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凸现和普遍化。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小到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船,各行各业无不彰显着科学技术的魅力。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也愈益凸显,从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渐渐尖锐起来。因此,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财富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灾难和挑战。三峡水电站大坝带来航运,抗洪,发电等正面效用后,会不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怎样平衡与评估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来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进行分析。 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位于埃及开罗以南900公里的尼罗河畔,高111米,长3830米的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水域面积5120平方公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阻止了很多巨大的洪灾。可是这个大坝建成之后不久,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评价。10年前,埃及总统穆巴拉丸在—次科学大会上,对参加会议的各国科学家们说:“兄弟们,姐妹们,从现在到2000年,埃及将不得不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你们一定要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些挑战,也就是现在和将来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旺大坝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阿斯旺水坝的负面影响的程度。 本文将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以阿斯旺水坝为例子,用自然辩证法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我们可以和自然共同发展,和谐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