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摘要

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

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

年龄和LVSI。(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B III)

【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II型包括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癌、未分化癌、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通常雌激素不敏感,与EIN无关,浆液性癌可能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有关[5],90% II型子宫内膜癌存在TP53突变。尽管II型子宫内膜癌占比不足1/3,死亡占比达75%[6,7]。尽管二分类系统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相关研究异质性大,特别是高级别肿瘤[8,9]。

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分类研究可提高分类和预后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临床决策的基础。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类:(1)POLE超突变型;(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与MLH1

启动子甲基化有关;(3)低拷贝型,是存在CTNNB1高频突变及其他重复性基因缺陷;(4)高拷贝型,是指TP53突变和FBXW7和PPP2R1A高频突变,与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关,POLE超突变型预后最好,其次是MSI-H、低拷贝型,高拷贝型预后最差[10,11]。研究人员随后开发并验证了一种简化、实用的分子分型工具ProMis E,识别出四种分子亚型(错配修复缺陷、POLE突变、p53突变和p53野生型),与TCGA分子分型[12]类似,但不尽相同。来自NRG肿瘤研究人员同样开发了一种用于子宫内膜癌风险预测的分子分型,指定四个分子基团与TCGA分类一致[13]。

PORTEC研究人员证实了分子分型的指导意义,PORTEC-3试验将TCGA分型应用于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放化疗组与单独放疗组,无论组织学类型,TP53突变型联合治疗组PFS显著改善;无论何种治疗方式,POLE超突变型均预后良好,这些研究彰显了分子分型的应用前景[14]。

或许将基因检测和传统的临床病理参数[15]结合起来进行分层,指导预后更为科学,但迄今为止,尚无大型前瞻性研究来验证这一假设。

风险因素

临床问题1 子宫内膜癌还应该增加哪些风险因素?建议1.1应包括导致外源性或内源性雌激素升高的任何因素(AI)。如胚系相关突变,包括PTEN(Cowden综合征)、MLH1、MSH2、MSH6、PMS2和

EPCAM(Lynch 综合征)。(AI)临床问题2 对于这些风险因素应如何进行管理?建议2.1对于绝经后性激素替代或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不建议常规行子宫内膜活检和/或盆腔超声检查,但绝经后出血或绝经前不规则出血的女性应行子宫内膜活检或分段诊刮术,酌情予宫腔镜检查。(AII)建议2.2对于患有Cowden综合征或Lynch 综合征的女性,每1-2年应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完成生育后需应行全子宫切除术。(BII)

【证据文献复习】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与单一雌激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暴露有关,内源性雌激素来源包括慢性无排卵、超重或肥胖女性,以及相关肿瘤产生,生殖方面因素包括不孕、未产、初潮早或绝经迟等;外源性雌激素来源包括绝经期雌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应用,而口服避孕药或联合孕激素治疗可降低发病风险[16,17],他莫昔芬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的发生有关[18]。

尽管仅有2%-5%的子宫内膜癌属家族遗传性,Cowden综合征或Lynch 综合征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以Lynch 综合征居多,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和EPCAM 胚系突变导致,Lynch 综合征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终生风险为40%-60%,等同或超过罹患结肠癌的终生风险。Cowde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PTEN胚系突变导致,与乳腺癌、甲状腺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有关[19-21]。研究数

据表明,BRCA1突变可能增加子宫浆液性癌发生风险,但增加程度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问题1 绝经后出血患者应进行哪些检查及评估?建议1.1绝经后出血可通过子宫内膜取样和/或经阴道超声评估(AI)。如子宫内膜厚度超过4mm,超声检查或取样后阴道出血持续或反复发作,应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 AI)

【证据文献复习】绝经后出血的女性需要进一步评估。2018年5月美国妇产科学院(ACOG)发布了绝经后出血评估指南,认为经阴道超声和子宫内膜取样(活检或诊刮)均是首选的方法。如果经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度≤4mm,子宫内膜癌阴性预测值为99%,如果厚度>4mm应行宫腔镜检查或子宫内膜取样;如果超声和/或子宫内膜活检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或反复发作,应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22]。强调了症状持续存在的重要性,研究发现25% II型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呈线状回声[23]。

临床问题2 绝经前女性异常子宫出血应如何评估?建议2.1绝经前女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评估应基于症状和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厚度的价值不大[22]。如果患者有高危因素,不论是否有出血症状,均应行子宫内膜活检术(需要排除息肉或子宫肌瘤)。(AII)

【证据文献复习】 90% 以上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异常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出血,这是疾病的早期信号,值得警惕,因此,加强宣教尤为重要,数据显示早期就诊与及时评估仍有差距,这在黑人女性尤为突出,常导致诊断延迟和不良预后[24]。晚期患者往往出现下腹或盆腔疼痛、腹胀不适、纳差或排便排尿习惯改变[16,17]。

临床问题3 对于子宫内膜癌,应由谁来管理?建议3应推荐给妇科肿瘤专家。(BIII)临床问题4 肿瘤标志物和/或影像学检查是否必要?建议4.1对于子宫内膜样癌G1或G2不需行影像学检查(AIII),对于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或特殊类型或考虑转移时,推荐血清CA125和/或CT检查。(CIII)

【证据文献复习】一旦确诊子宫内膜癌,应转诊妇科肿瘤医生,优化手术治疗,当患者希望保留生育力或者手术风险太大时需考虑其他替代方法。多数患者不需要影像学检查评估是否存在转移,对于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或特殊类型或考虑转移时,可行CT扫描或CA 125检测[16]。

手术治疗方面

临床问题1 早期子宫内膜癌首选手术方式是怎样?建议1.1微创分期手术应是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AI)

【证据文献复习】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需要切除全子宫及双附件,并评估淋巴结,高危组织学类型需要行腹膜多点活检,切除大网膜。微创手术是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的标准术式,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论证了微创手术的益处[25-27]。GOG LAP2试验是第一项随机试验比较了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结局,共纳入2600名患者,尽管中转开腹率为25.8%,但术后不良事件少,住院时间短[25]。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进行的LACE试验也有相同的结论,腹腔镜手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近期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6]。

尽管如此,OS是妇科肿瘤手术的终极目标,2012年GOGLAP2随访数据报告了两组患者复发率的微小差异(腹腔镜组11.4% vs 开腹组10.2%),腹腔镜组HR为1.14 (95%CI 0.92-1.46),该研究设计为非劣效试验,HR 95% CI未达到预定非劣效标准,无统计学意义,5年OS两组均为89.8%,支持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推荐所有I期患者应接受微创手术[28]。LAP2试验事后分析评估了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包括子宫内膜腺癌G3、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子宫癌肉瘤)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发现手术入路不影响复发和生存[29]。

与开放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结局与腹腔镜手术相似,出血少,住院时间短[30-32],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肥胖患者,机器人手术是腹腔镜手

术替代治疗方法[33]。最近一项前瞻性研究比较了开腹手术和微创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468名患者接受短期(1周和3周)和长期(12周和24周)随访,机器人手术组和腹腔镜组结果没有差异,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开腹手术组,疼痛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长期随访的结论与此相同,手术入路对性生活没有影响,结果支持微创手术的优势[34]。而对于手术风险远大于获益的患者来讲,经阴道子宫切除是可接受的选择[35]。

临床问题2 淋巴结切除的适应证?如何评估淋巴结?建议2.1不论组织学分级或组织学类型,前哨淋巴结(SLN)绘图或基于转移风险分层的淋巴结切除方案均是可接受的替代方案。(AII)建议2.2当采用前哨淋巴结绘图时,如SLN未显影,需行同侧淋巴结切除术,或送检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以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行淋巴结切除,所有可疑淋巴结均应予以切除[36]。(AII)

【证据文献复习】关于SLN已经争论了20余年,在此不予赘述。子宫内膜癌的全面分期手术包括:全面探查、取盆腔冲洗液、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可疑区域选择性活检,有转移风险的患者行淋巴结取样。全面分期手术不仅影响预后,而且指导辅助治疗。从理论上讲,前哨淋巴结绘图减少不充分切除和过度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改善生存,降低死亡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往往因肥胖、糖尿病及其他严重合并症干扰手术治疗,淋巴清扫术可能会带来严重并发症,弊大

于利。因此,需要基于远处扩散的风险,制定不同的淋巴结切除方案。根据GOG33研究,临床I期或可疑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体风险为11%[37];梅奥诊所确定了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认为术中冰冻提示G1或G2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50%、肿瘤大小<2cm的患者没有淋巴结转移风险[38],在其患者群体中,27%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组织学)符合上述标准,不需要全面分期手术,在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中33%符合上述标准,建议对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全子宫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38]。基于以上结论,梅奥诊所制定了术中评估指南以识别不需要淋巴结切除术的低危患者,除上述情况外,如果没有肌层浸润,任何组织学分级或肿瘤大小的患者均可免除淋巴结切除术。

上述分层策略并不完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包括GOG33)对于淋巴结风险评估基于最终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尽管梅奥诊所采用术中冷冻病理进行风险分层,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也并不总是准确[39],此外,病理学家诊断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的可重复性较差[40]。

两项随机研究评估了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结果显示无论PFS还是OS均没有获益[41,42]。尽管如此,多数研究者认为识别转移性淋巴结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OS的重要预后因素[43,44]。

使用SLN绘图进行超分期可以最大限度地识别阳性淋巴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手术时间延长、损伤、出血和淋巴水肿[45,46]。多项研究结果显示SLN检出率高达85%-100%,双侧检出率为60%-97%[47–52]。回顾性研究报告了SLN超分期实施情况,当SLN 阴性时行淋巴结切除,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假阴性率由15%降低到2%[53]。基于相关研究,SLN绘图的价值2014年以来得到认可,2019年NCCN子宫内膜癌指南更是强调这一观点。

前瞻性研究表明SLN绘图可以准确识别低风险和高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状态。FIRES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评估了SLN绘图在子宫内膜癌所有组织学类型中的有效性,这些患者需要完成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以验证SLN状态[54],共招募385名患者,在10个中心、由18名妇科肿瘤专家实施手术,SLN绘图成功率为86%,假阴性率为2.8%。Soliman等开展前瞻性研究评估SLN 在高危子宫内膜癌群体的准确性[55],包括G3级子宫内膜腺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也包括G1/2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或宫颈受累患者,共纳入101例患者,首先行SLN绘图,后行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达肾血管水平,89%的患者成功定位,假阴性率为4.3%。这些研究进一步验证了SLN超分期在低风险和高风险患者的应用价值,为其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一系列文章基于数据库比较了的淋巴结评估策略。与Mayo策略相比,对于肌层浸润<50%的所有子宫内膜腺癌患者,SLN绘图导致

盆腔淋巴结切除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但每位患者切除的淋巴结数量较少,IIIC1期检出率更高[56]。一项有关子宫内膜腺癌(肌层浸润≧50%)或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的研究显示尽管SLN组切除淋巴结数目较少,但与淋巴结系统切除相比,IIIC期检出率相似[57]。另一项类似的研究发现,控制年龄和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评估策略与PFS或OS 没有关联[58]。这两种淋巴结评估策略具有相似的淋巴结检出率和肿瘤学结局。

临床问题3 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最大限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否有意义?建议3.1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显著改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BII)

【证据文献复习】子宫外转移约占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的10%-15%,这些患者占子宫癌相关死亡的50%以上,存活率低至5%-15%[59],目前尚无随机前瞻性对照试验明确最佳治疗策略,大致包括根治性手术联合放疗、化疗和其他药物治疗。研究数据显示晚期子宫内膜癌病灶残留对生存率有直接影响,满意减灭患者中位OS显著延长(29个月vs 17个月p=0.02)[60]。在既往研究中,不论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肿瘤不能切除的患者中位OS仅2-8个月[61,62],而满意减灭者存活率是非满意减灭者的两倍。Bristow 等研究发现残留灶<1cm者中位OS 为15个月,而肉眼无残留者中位OS为40个月[63],Shih研究报告

与此大致相同[61]。尽管这些都是回顾性小样本量和/或单中心研究,但最终结论完全相同。

临床问题4 对于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手术能否改善预后?建议4.1盆腔局部复发、既往未接受放疗的患者推荐手术治疗。(CIII)建议4.2先前接受放疗的复发性患者盆腔廓清术是唯一的选择。(CIII)

【证据文献复习】多项研究表明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有潜在获益。无论复发病灶局限于盆腔还是腹腔内播散,二次减灭术都能提高PFS和OS,生存取决于复发类型(孤立复发还是广泛播散)、减灭程度,以及从初治到复发的时间[64],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后中位OS为39-57个月[65,66]。孤立性阴道复发或盆腔局部复发、既往未接受放疗者也可考虑放疗[67]。在既往接受过放疗的局部复发患者中,那些曾接受过免疫治疗、或不适合免疫或靶向治疗者,盆腔廓清术是唯一的选择,尽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0%-80%,死亡率为10%-15%,5年生存率为20%-40%,这也强化了手术彻底性的重要作用[68]。

关于辅助治疗

临床问题1 如何进行子宫内膜癌术后风险分层?将中危组分为低中危组和高中危组?建议1.1子宫内膜癌术后风险可分为低、中、高危,

GOG定义了高中危组,包括(1)G2/G3、LVSI、外1/3肌层侵犯;(2)年龄50岁以上有上述两项危险因素;(3)年龄70岁以上有上述任何危险因素。其他情况均属低中危,透明细胞癌或浆液性癌属于高危[69]。PORTEC-1研究也定义了高中危组,即满足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外1/3肌层侵犯、G3和>60岁,也包括浆液癌和透明细胞癌,但G3、肌层浸润>50%被除外[14,70]。(AI)

【证据文献复习】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选择是基于复发风险、放疗或化疗的作用。低中危、高中危和高危的界定源于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但大多数研究中风险因素有重叠现象,且临床试验中分期不一致,使情况更加复杂。一些研究需要全面手术分期[69],另外一些由手术医生决定判断[71-76],但人们普遍认为,局限于子宫内膜的G1子宫内膜腺癌复发风险较低,术后不需要辅助治疗。

临床问题2 高中危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建议2.1对于无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观察,阴道近距离放疗可用于高中危患者,但辅助放疗是否有生存优势尚不明确,因此,高中危患者选择观察也是合理的。(AI)

【证据文献复习】 PORTEC-1和GOG99 研究结果表明盆腔放疗(RT)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高中危组获益最大,PORTEC-1研究中RT 使局部复发率从23%降至5%,GOG99研究中4年累积复发率从27%

下降至13%。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项研究中放疗毒性明显增加,且OS没有获益[69,70]。如果OS是终极目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级证据支持辅助治疗,且仅选择观察,73%患者48个月内不会复发。

在PORTEC1和GOG99研究中,大多数复发位于阴道穹窿,PORTEC2对比了PORTEC1研究中高中危组行阴道近距离照射(VBT)与外照射(RT)的疗效和毒性,10年生存率数据显示在阴道控制率、盆腔孤立复发、远处转移和总生存率方面两组相似[77],但VBT可显著降低毒性,改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73],RT主要不良反应是肠道毒性(腹泻、肠瘘、急迫),10%患者日常活动受到中重度影响,且放疗7年后尿急加重,说明EBRT累积毒性[78]。由此,VBT可能是高中危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临床问题3 如何定义高危型子宫内膜癌?建议3.1高危型子宫内膜癌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子宫内膜腺癌G3深肌层浸润、II期及以上子宫内膜癌。事实上,这些定义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演变,并将继续演变。(AI)临床问题4 对于高危型子宫内膜癌首选辅助治疗方法是什么?建议4.1对于深肌层浸润、高危、早期患者推荐盆腔RT 联合VBT,而特殊组织学类型(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肉瘤)患者推荐全身化疗联合VBT(AI)。建议4.2对于无浸润的高危组织学类型患者,可观察,或VBT,或VBT联合化疗(CII),让患者参与共同决策,回顾性研究支持多项建议。建议4.3 III-IV期患者推荐化疗[79]。基于PORTEC 3研究,III期患者推荐联合放化疗,亚组分析显示浆液

性癌患者有生存获益[74,80](BI)。而GOG258研究显示对于残留灶<2cm III期和IVA期患者,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放化疗并不能延长PFS[77]。(AI)

【证据文献复习】高危子宫内膜癌的概念一直不统一,治疗模式缺乏高质量证据,通常指的是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II期及以上子宫内膜癌,但也不尽如此。十年以前有两项研究对比了高危型患者辅助铂类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疗效,联合放化疗未显示生存优势[81,82],JGOG 试验事后亚组分析肯定了化疗在中高危组中的价值[81]。

GOG249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对比了早期高中危和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VBT替代盆腔RT的疗效,两组方案放疗后续以紫杉醇/卡铂三周期化疗,该研究高中危标准为深肌层浸润(而非外1/3肌层侵犯)、II期或I-II期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结果显示放化疗组并不优于放疗组,尽管5年PFS及OS相似,VBT组出现更多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扩散,急性毒性发生率高而且严重,认为盆腔RT 仍然是早期高危患者的标准治疗,迄今没有前瞻性研究证据支持辅助化疗的益处[72]。

基于GOG122 回顾性分析结果,晚期患者化疗获益[79],北欧妇科肿瘤学会(NSGO)/Mario Negri妇科肿瘤组(MaNGO)开展了三个前瞻性试验评估了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

NSGO/EORTC研究最初仅纳入I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包括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后来又纳入II-III期患者,MaNGO研究仅包括IIB-IIIC期患者,排除特殊组织学类型。汇总分析后发现联合放化疗提高了PFS(78% vs 69%,p=0.01),但OS没有统计学意义(82% vs 75%,p=0.07)。另外,在EORTC试验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亚组分析中PFS也没有统计学意义(HR 0.83;CI0.42-1.64,p=0.59)[76]。

新近的研究为治疗选择提供了依据。PORTEC3评估了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联合放化疗对比单纯盆腔RT的作用,纳入了IA G3子宫内膜腺癌伴LVSI阳性患者、IB G3子宫内膜腺癌患者、II-III期子宫内膜腺癌,IA-III期子宫浆液性或透明细胞癌,55%为早期患者,放化疗组在放疗第1周和第4周接受两周期顺铂化疗(50mg/m2),随后接受四周期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盆腔放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OS和FFS(无失败生存率指子宫内膜癌或治疗相关的任何复发或死亡),结果显示联合化疗并没有提高OS,但5年FFS 提高了7% (69% vs 76%,p=0.02),III期患者FFS提高了11%,超过预期的10%[74],PORTEC3 更新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放疗相比,浆液性癌患者放化疗组OS提高了19%(HR0.48 95%CI0.24–0.96),但也显著增加了3级以上化疗相关毒性(60%vs 12%),但1年后化疗毒性明显缓解,认为III期患者(尤其是浆液性癌),化疗获益可完全中和化疗毒性[80]。从理论上讲,化疗预防远处复发以及放疗局部控制有一定道理,但单中心随机试验[83]及来自数据库分析对于联合治疗

的作用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84,85]。最近一项来自国家癌症数据库近6000名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与先放疗后化疗相比,先化疗后放疗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作者强调目前还没有前瞻性试验设计治疗组进行先化疗后放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化疗是否应该是首选的辅助治疗?而不是次选的辅助治疗或唯一的治疗方法[86]?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最佳辅助治疗至今仍没有共识,多种方法均可选择,对于子宫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选择尤为困难,通常推荐辅助化疗。目前正在从分子分型的层面探索辅助治疗新策略。

临床问题5 对于远处转移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什么?建议5.1对于远处转移患者推荐紫杉醇卡铂联合化疗(AI)。建议5.2对于子宫浆液性癌患者推荐HER2/neu检测,如果阳性,应在化疗方案中加入曲妥珠单抗。(BI)

【证据文献复习】目前将这些患者归属于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进行研究。GOG122纳入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将残留病灶≦2cm 患者随机分为全腹外照射和阿霉素/顺铂化疗组,结果显示化疗组PFS 及OS显著获益,化疗有望成为晚期或复发患者术后标准治疗[79]。GOG177研究对象与GOG122相同,评价了阿霉素、顺铂联合或不联合紫杉醇的疗效,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尽管ORR、PFS、OS均有提高,但神经毒性严重[87]。随后GOG 209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对象与

GOG 177相同,其摘要论证了卡铂联合紫杉醇的非劣效性,且毒性可以耐受[88],至此确立了卡铂和紫杉醇成为标准治疗方案。同时联合靶向治疗临床试验也取得新进展,GOG86P 研究对象为III-IV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可测量病灶)、IVB期或复发患者(有或无可测量病灶),采用了GOG209试验中卡铂/紫杉醇方案作为对照,比较了紫杉醇/卡铂联合贝伐单抗、紫杉醇/卡铂联合替米罗莫司或依沙培酮、卡铂联合贝伐单抗在中的疗效,40%为复发性、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与GOG209相比,PFS在任何一组均无显著改善,但联合贝伐单抗组OS有显著获益[89]。紫杉醇/卡铂联合曲妥珠单抗可显著改善HER2/neu阳性子宫浆液性癌患者的PFS,41例II-IV期患者初始治疗时获益最大(9.3个月vs 17.9个月,P=0.013;HR 0.40,90%CI 0.20-0.80),但复发癌患者获益较小(n=17,83%完成1-2程,9.2 vs 6.0个月,HR 0.14,90%CI 0.05-0.54;P=0.003),OS数据尚不成熟[90]。

临床问题6 子宫癌肉瘤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什么?建议6.1首选紫杉醇/卡铂联合化疗[91]。(B II)

【证据文献复习】子宫癌肉瘤的治疗比较特殊,最初归属子宫肉瘤,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去分化癌,是子宫内膜腺癌的一种高危类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对于子宫癌肉瘤的前瞻性研究独立于其他组织学类型

[92-94],GOG 261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536例I-IV期、持续性或复发性子宫癌肉瘤患者,比较异环磷酰胺/紫杉醇与卡铂/紫杉醇的疗效,2019年公布了初步结果,发现卡铂/紫杉醇组具有非劣效性,PFS 更长,尽管血液毒性增加,但泌尿生殖道不规则出血显著减少,生活质量和神经毒性相似,结果支持卡铂/紫杉醇联合化疗是子宫癌肉瘤患者标准治疗方案[95]。

2020 NCCN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NCCN(第1版) 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解读
安徽省立医院 杨光
1

2020.3.6 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 布了《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 版)》。子宫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 肉瘤。
2

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u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 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 后相应辅助治疗手段。对Ⅱ期患者不再强调根据 组织分化程度选择辅助治疗。Ⅲ~Ⅳ期患者术后 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推荐全身化疗±外照射放疗±阴 道近距离放疗。 u新增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的流程及推荐原 则。 u新增了子宫肉瘤分子分型和病理学分析检测原则。
3

新版指南仍采用“FIGO 2009 分期”
4

主要内容
1.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和方法; 2.子宫内膜样腺癌初始及辅助治疗; 3.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原则; 4.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5.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的治疗; 6.高危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7.病理学评估原则; 8.复发、转移、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 9.分子分型检测及推荐流程; 10.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11.热点及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 的指征和方法
(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和肉瘤不能生育功能)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摘要 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 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

年龄和LVSI。(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B III) 【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II型包括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癌、未分化癌、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通常雌激素不敏感,与EIN无关,浆液性癌可能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有关[5],90% II型子宫内膜癌存在TP53突变。尽管II型子宫内膜癌占比不足1/3,死亡占比达75%[6,7]。尽管二分类系统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相关研究异质性大,特别是高级别肿瘤[8,9]。 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分类研究可提高分类和预后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临床决策的基础。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类:(1)POLE超突变型;(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与MLH1

子宫内膜癌教案

子宫内膜癌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 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 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I死亡率21.8/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局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Z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Z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 )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滾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遗传咨询与干预 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増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广义的DNA错配修复缺陷筛查基因包括MLHk MSH2、MSHβx MLH1、PMS2缺失,需要进一步评估甲基化启动子以判断是体系突变还是胚系突变。所有患者如果有其他DNA错配异常或者其本人无基因改变,亲属有子宫内膜癌病史和(或)结直肠癌者,建议进行DNA错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可参见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HNPCC筛查指南。 女性林奇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60% ,建议林奇综合征患者密切监测子宫内膜,与患者讨论危险因素,降低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可根据患者选择Z在生育完成后进行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并建议行肠镜等检查Z适当干预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其亲属有林奇综合征而没有子宫内膜癌,建议每年1次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切除标本或内膜取样标本基因检测,所有错配修复(MMR )异常的患者均需要进行遗传性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并做遗传咨询。没有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0T11:20:38.5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3期作者:王茜 [导读]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若早期诊治预后良好,但临床分期诊断误差率,II期较高,达67.5%。提高该期的诊断准确率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便于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以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的实际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结果:75例患者平均年龄(52.8±9.2)岁,﹤45岁者9例(12%),平均年龄(37.2±6.0)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阴道异常出血者69例,占92%。临床分期误差率:I期误差率为10.3%,II期误差率为67.5%,III期误差率8.3%。结论: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若早期诊治预后良好,但临床分期诊断误差率,II期较高,达67.5%。提高该期的诊断准确率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诊断分析;临床病理 Diagnosis and clinicopathology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d to provide relevant practical medical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5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general conditions, clinical symptoms, treatment method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atient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75 patients was (52.8±9.2) years, 9 patients (12%) were younger than 45 years,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37.2±6.0) years. The patients had a younger age. 69 cases of 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 accounting for 92%. Clinical stage error rate: The error rate in phase I was 10.3%, the error in phase II was 67.5%, and the error in phase III was 8.3%.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ge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has a younger trend. If the prognosi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good, the diagnostic error rate of clinical stages, phase II is higher, reaching 67.5%. Raising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is perio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futur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ndometrial cancer; Diagnosis analysis; Clinical pathology 前言: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些年来逐年上升,据文献报道已接近宫颈癌发病率,尤其以欧美国家更为突出,已跃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应引起临床医生和病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回顾性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相关问题,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及与预后有关的因素,以期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生存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经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5例子宫内膜癌病人,均自愿参与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年龄25岁-64岁,平均年龄(42.31±10.51)岁;经手术病理确诊显示,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本次研究复合医学伦理会的相关规定。 1.2基本方法 回顾分析病员一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手术病理分期、分级,手术病理结果,腹腔冲洗液结果,淋巴结转移等,所有病理结果均由病理医师复核,旨在获得较为准确的研究分析结果。 2.结果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未孕、未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等,另外有卵巢癌、乳腺癌或肠癌家族史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也会增大闻。随着全球妇女准备受孕的时间越来越晚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年轻内膜癌患者的治疗不仅要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且还应在保证预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生存质

2019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13页word文档

《2019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谢玲玲李晶林仲秋 (通讯作者:林仲秋lin-zhongqiu@163) 近日,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9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新版指南更新内容较多,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2019年指南(第一版)主要更新 1.增加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评估原则。 2.增加了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 3.增加子宫内膜样腺癌前哨淋巴结应用原则。 4.对分期手术中淋巴结切除术的指征、意义进行了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评估原则 新版指南推荐的子宫内膜癌评估和手术分期原则如下: 1.除了保留生育功能者,对于病灶局限于子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 术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许多局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也适合行该术式。该手术可 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或机器人腹腔镜完成。 2.术中肉眼评估腹膜、横膈膜及浆膜层有无病灶,并在任何可疑部位取活检以排除子 宫外病变非常重要。 3.虽然FIGO分期已删除了腹水细胞学这一项,但FIGO及AJCC仍推荐取腹水细胞学并 单独报告。 4.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癌肉瘤患者常进行大网膜活检。 5.切除可疑或增大的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对排除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 6.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的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及病理学评估仍然是手术分 期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它能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有助于确定术后的治疗策略。 7.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髂内及闭孔和髂总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二、子宫内膜癌 2.1.诊断 症状和体征 B超或MRI 确诊:分段诊刮或内膜活检 外院病理:本院会诊 2.2.术前病理需明确: ?病理类型: a)单纯内膜样癌 b)浆液性乳头状癌或透明细胞癌 c) 癌肉瘤(也称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或恶性苗勒氏管混合 瘤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MMMT) 分化程度:G1、G2、G3 2.3. 术前检查 ?外院切片会诊 ?常规实验室检查 ?CA125 ?宫颈脱落细胞检查 ?胸片 ?盆腹腔影像学检查:B超或MRI/CT ?EKG 可选 ?对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可考虑基因检查 2.4. 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和既往病史,明确有否手术禁忌征。如

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或手术禁忌征者,可行根治性放疗,采用腔内后装和体外照射结合。分期采用临床分期法,如表1。 表1 临床分期(FIGO,1971) Array 2.5. 无手术禁忌征的病例,手术方式按病灶浸润范围分三大类

进行处理,分别为病灶局限于宫体、疑有或已有宫颈转移和疑有子宫外转移,分期采用手术-病理分期,如表2。 表2 手术-病理分期 (FIGO 1988年)

2.5.2.宫颈疑有或已有肿瘤 2.5. 3. 术前检查疑有子宫外病灶 ?腹腔内病灶:腹水、大网膜、淋巴结、卵巢、腹膜 ?行手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减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

巴结切除 ?盆腔内脏器转移:阴道、膀胱、肠道(直肠)、宫旁转移 放疗±手术+后装±化疗 ?肝脏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 姑息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化疗2.5.4. 病理类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UPSC),透明细胞癌或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其手术方式与子宫内膜腺癌有所不同 ?腹水细胞学检查 ?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 ?盆腔LN和腹主动脉旁LN切除 ?大网膜切除 ?腹膜活检(包括横膈在内的广泛腹膜活检) ?晚期:肿瘤细胞减灭术 2.6. 术后辅助治疗 2.6.1. 术后辅助治疗必须依赖术后手术病理分期和有否高危因素 术后病理必须要明确下列结果: 1)淋巴结受累水平(盆腔,髂总,或腹主动脉旁) 2)腹水细胞学情况 3)子宫内肿瘤情况 1)浸润肌层深度,占整个肌层的比例 2)宫颈间质受累or腺体受累 3)肿瘤大小 4)肿瘤的部位(宫底or子宫下段/宫颈) 5)病理类型以及分化程度

子宫内膜癌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的第149号实践指南(Practice Bulletin)

子宫内膜癌 这是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的第149号实践指南(Practice Bulletin)。全文长达21页,现将其推荐和结论的总结翻译如下。文中数张表格附在最后。 A级证据:基于良好和一致的科学证据 ●门诊以一次性器械进行内膜活检对于绝大部分内膜癌患者而言是可靠而准确的,已经成为组织学评估内膜的首选方法。 ●宫腔镜尽管并非必须,但仍推荐和诊刮(D&C)一起进行,以识别不连续的病灶及其背景内膜。这种联合检查可以为真正的内膜癌前病变提供确诊的最佳机会,并能排除相关的内膜癌变。 ●并不需要对内膜癌患者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有无转移。 ●内膜癌的初期治疗应该包括完整的手术分期(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腹膜细胞学[腹腔冲洗液]的收集)。只有在和内膜癌诊疗专家(如妇科肿瘤学家)进行咨询之后,才能决定其他治疗方案以取代上述初期治疗方案。 ●应该接受将微创手术作为内膜癌患者完整手术分期的标准手术方案。 ●对于I期或II期的内膜癌,辅助性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并不影响总体预后。 ●对于有复发高中风险的患者中,阴道短距放疗应该成为代替全盆腔放疗的首选辅助治疗。 ●对于晚期内膜癌患者,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经过对激素治疗利弊的充分咨询后,对于早期内膜癌患者可以考虑激素治疗绝经后症状。 B级证据:基于有限的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超声检查内膜厚度≤4mm的女性,并不需要行内膜活检。 ●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超声检查内膜厚度> 4mm的女性,以及内膜厚度无法充分检查的女性,应该考虑其他评估方案,如超声造影术,门诊宫腔镜检查或内膜活检。 ●由于某些内膜癌(特别是II型内膜癌)的罕见病例其内膜厚度可以≤3 mm,因此对于持续或反复出血的情况无论内膜厚度多少,都应该立即行组织学评估。 ●对于内膜癌患者,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分期是可行且安全的,可以作为传统腹腔镜的替代方案。 ●淋巴结切除也许可以改变或消除辅助治疗的必要及其相关患病率。 ●已经发现,理想的细胞减灭术(有不同的定义,残余病灶≤1 cm或2 cm)能够改善晚期或复发性内膜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 ●对于有大块病灶残余的女性,以紫杉醇和卡铂方案进行化疗,其效果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方案类似,但毒副反应更少一些。 C级证据:主要基于共识和专家观点 ●低级别病变的患者(也就是说1级或2级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小于50%,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似乎较低,也许不需要系统性的淋巴结切除。 ●以影像学在术前评估疾病转移(CT,核磁,PET/CT),检查血清CA125,或二者联合检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许具有临床重要性:如患者由于合并症而很难施行手术;如患者症状提示病灶转移到非常见部位(如骨骼和中枢神经);如术前组织学证实高级别病变(包括3级的内膜样癌,乳头状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 ●在某些选择性的、手术患病率风险较高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式子宫切除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64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

64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22T10:49:49.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张文先 [导读] 结果提示与临床研究相吻合。另外,子宫内膜癌中,G2和腺癌的发生率相对更高。 张文先(广元市中心医院妇科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发生特点,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照。方法对64例患者根据临床不同分期采取不同治疗方式,以手术方式为主,比较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符合率,并分析子宫内膜癌与孕产次、绝经、肌层浸润的关系,以及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和分型的发生率。结果临床分期和手术分期的整体误差率为6.3%;孕产次在2次以下,处于绝经状态以及肌层浸润>1/2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几率相对更大;子宫内膜癌中G2型和腺癌的发生率相对更高,差异性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照价值,并利于确定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人群,以有针对性加强预防。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期发生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05-02 Clinical analysis of 64 cas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Zhang Wen-Xi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characteristc of endometrial cancer to provide envidence in future work. Methods: According to clinical stages, choosed 64 patients to treat with differet way, surgery was the mainstay. Compared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stages with surgical pathologic staging. And analyze endometrial cancer relationship with motherhood time, postmenopausal, muscle layer infiltration and clinical stag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Results: Whole error rate of clinical stages with surgical pathologic staging was 6.3%, less than 2 motherhood times, postmenopausal, muscle layer infiltration>1/2 more likely suffered endometrial cancer. G2 style and adenocarcinoma in endometrial cancer happened higher (p<0.05). Conclusion: Analysis of endometrial cancer happe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determine the endometrial cancer incidence high-risk groups to prevent. 【Key words】 endometrial cancer clinical stages coincidence rate 子宫内膜癌临床比较常见,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中,但近些年呈现年轻化趋势,且总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合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式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即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合理诊断提供参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64例,年龄在32—74岁,平均(57.1± 2.4)岁;孕产次2次以下46例,2次以上14例,无孕产次4例。未绝经患者16例,绝经患者48例。其中,阴道排液和不规则出血分别为7例和51例,下腹部不适者6例。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27例;合并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分别21和23例。 1.2 B超检查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肌层浸润≤1/2患者28例,>1/2患者20例,无肌层浸润患者16例。 1.3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前临床病理组织学分期:Ⅰ期52例,Ⅱ期7例,Ⅲ期5例。病理组织学分级:G1 20例,G2 38例,G3 6例。 1.4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式。使用高效孕激素药物保守治疗12例,其余52例均行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子宫全切术6例,全子宫结合双附件切除术10例;广泛子宫切除术14例,广泛子宫结合双附件切除并行盆清术34例。对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存在差异的患者,术中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1]。 1.5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临床分期Ⅰ期52例,Ⅱ期7例,Ⅲ期5例,术后经手术病理分期显示:Ⅰ期53例,Ⅱ期5例,Ⅲ期6例,符合率分别为98.1%、71.4%和8 3.3%。整体误差率为6.3%。详见表1。 表1 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 分期比较项目例数(例)符合率(%) Ⅰ期临床分期 52 98.1 手术病理分期 53 Ⅱ期临床分期 7 71.4 手术病理分期 5 Ⅲ期临床分期 5 83.3 手术病理分期 6 2.2子宫内膜癌与孕产次、绝经、肌层浸润关系统计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孕产次在2次以下占71.9%,2次以上占21.9%,无孕产次占6.2%;绝经患者占75.0%,未绝经患者占25.0%;肌层浸润≤1/2者占31.2%,>1/2者占4 3.8%,无肌层浸润者占25.0%。整体比较可知,孕产次在2次以下,处于绝经状态以及肌层浸润>1/2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几率相对更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子宫内膜癌临床案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患者女,54岁1月。因“绝经2年,阴道流血10+天”于2017年7月24日入院。 病史特点如下:患者系绝经后女性。患者因“绝经2年,阴道流血10+天”入院。患者绝经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10+天,量少,色暗红,不伴血凝块,2017年7月12日曾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行诊刮术,病理示(宫内组织)子宫内膜复杂性非典型增生,部分区域伴上皮内癌形成。不伴腰骶部疼痛、腹胀、尿频、尿痛、尿量减少、畏寒等,建议手术治疗。于2017年7月19日患者来我院病理会诊(病理号CS201702982)示(宫内)诊刮活检,中分化宫内膜样腺癌,今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 患者患病来精神食欲尚可,睡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身体情况良好,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及其他过敏史,1989年行剖宫产史,2005年因右侧乳腺纤维瘤行剥除术。初潮13岁、经期5-6天、周期28天,G3P1,末次月经绝经2年。T:36.7℃,P:82次/分,R:20次/分,Bp:135/85mmHg。内科查体无特殊。专科查体:第二性征: 女性。已婚未产式。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无畸形,粘膜色泽正常,分泌物量色正常,无异味。宫颈:稍萎缩,光滑,无触血,宫颈管内无出血。宫体:增大如孕2+月,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可,无压痛。左附件:未扪及异常。右附件:未扪及异常。检查结果:2017-07-17项目:腹盆部平扫(全腹)+增强扫描诊断意见:1、子宫腔稍扩张,内见软组织密度影,与宫壁肌层分界不清,请结合临床及MR了解肌壁受侵情况;2、子宫形态失常,后壁浆膜下见团块影,强化程度稍弱于子宫肌壁,考虑浆膜下子宫肌瘤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3、右附件稍增厚,可见小囊状影;膀胱和直肠未见异常;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积水征象;4、腹主动脉旁、双侧髂内外血管旁、闭孔区未见长大淋巴结;腹盆腔未见明显积液;5、肝内数个小囊肿;肝右叶小钙化灶;胆囊、脾、胰腺和双肾未见明显异常;6、扫及双肺少许慢性炎 症。2017年7月19日来我院病理会诊(病理号CS201702982)示(宫内)诊刮活检,中分化宫内膜样腺癌。 手术治疗 患者女,54岁1月,因“诊刮活检示中分化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及家属选择手术治疗”于2017年7月25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 +肠粘连松解术+输尿管粘连松解术 ”。术中见:腹水:无。子宫:前位,增大如孕50+天,子宫后壁近宫底可见一约4.5x4.0x4.0cm瘤体突向浆膜层,表面光滑。术毕剖视子宫见:宫内膜未见明显异常,未见肌壁浸润,宫颈管无异常,瘤体组织呈瓷白色及漩涡状。左右卵巢:大小正常,外观未见异常。左、右输卵管:外观未见异常。左主韧带、左右骶韧带、左右宫旁组织、左右阴道旁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右主韧带明显增厚,右输尿管:与宫旁组织粘连,蠕动正常,未见增粗、积水等异常。乙状结肠与盆侧壁粘连,膀胱、直肠:未见明显异常。肝、脾、胃、肾、膈面、大网膜、结肠旁沟:未发现明显异常。盆腔淋巴结:左髂总、左髂内、左髂外、左股深、左闭孔、外观未见异常;未见增大变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发现增大变硬。右髂总、右髂内、右髂外、右股深、右闭孔外观未见异常,未见增大变硬。术毕手术创面覆盖防粘连膜1张。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充气情况:顺利,总充气量676L。置观察镜情况:顺利,置操作镜情况:顺利。能量器械:高频电刀;外科工作站。手术失血量:50ml,术中输血:无,术中输液:2000ml。尿量400ml, 尿色淡黄色,清亮,无血凝块。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手术并发症:无,术中特殊处理:无。 术后诊断:子宫内膜中分化腺癌 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肌瘤) 肠粘连 输尿管粘连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 (一)病因学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

8: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8: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xx年版) 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经占据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在我国,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个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属于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相关。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不清楚。 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由于无周期性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长期的单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甚至癌变。 2.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个单位(kg/m2),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增加9%。与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期间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增加 1.6倍,而BMI>35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3.7倍。糖尿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风险比正常人增加 2.8倍;高血压者增高 1.8倍。 3.初潮早与绝经晚:晚绝经的妇女在后几年大多为无排卵月经,因此延长了无孕激素协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时间。 4.不孕不育:不孕不育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与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此外,末次妊娠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卵巢肿瘤:有些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常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内膜癌。应对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常规行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规范

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规范 此篇文章较全面的说明了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包括临床,病理等),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子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由于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分级、转移途径、预后相关因素等认识的深入,和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问世,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和5年存活率,提出以下诊治规范。 诊断 一、病史 不孕、未产或长期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延迟绝经史;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关的妇科疾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粒层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家族癌瘤史,有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乳腺癌,卵巢癌)病史等。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史。 有以下因素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若有症状可立即进行分段诊刮,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1)肥胖、不育、未产、延迟绝经(52岁后)。(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有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不规则出血者。(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和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 二、症状 1.阴道出血:(1) 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0%~75%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而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机率愈高。(2)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 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约5%~10%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 2.阴道不正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下腹疼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下肢疼痛等。 应重视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 三、检查 1.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2.妇科检查:排除阴道、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宫增大、附件肿物、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 四、辅助检查 1.细胞学涂片:阴道细胞学涂片(阳性率低),宫腔细胞学涂片(阳性率高)。 2.阴道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 3.分段诊刮: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依据。应将宫颈管刮出物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活检。 4.宫腔镜检查:近年来,宫腔镜检已广泛应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接触性宫腔镜和放大宫腔镜下,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常规诊刮的漏诊。因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在选用进行辅助诊断时应予注意,以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