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合集下载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和转折中重要的政治著作,这三部著作更是我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始皇在他森严的统治下的秦朝南征北伐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凡成就,但是因其统一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对它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而《过秦论》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反对统一的著名著作。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他用论说的方式在文章中质疑秦始皇的统治,挑战秦始皇所追求的统一,墨子提出了一种反秦统治的模式,主张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自由,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而实现和平统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荀子撰写的著作《六国论》,荀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重新把中国地域政治的状况分成六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分别为秦、赵、楚、齐、燕、魏,并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思路和君主统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建立了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形式的统治,强调君主要以理智与情操来统治,以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使有利的政治秩序得以发挥,使国家的政治稳定,把国家的繁荣和国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去完善政治秩序。

《阿房宫赋》是关于秦始皇的著作,由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文章描述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全新政权朝代,秦始皇以巨大的魄力统一全国,一改分裂一迷乱的政局状况,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文中对秦始皇的政治手腕、整个国家统一,以及全新的统治手段等方面点评,运用成语比喻的方式轻喻统治和变革的政治大智慧,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从《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之比较阅读来看,这三部著作梦想启迪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各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秦论》用反思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反秦统治模式,主张一种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等原则。

而《六国论》从地域上重新将中国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割,他把整个中国未来的统一作为他的目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统治一个大国,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的不同点与共同点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由于在内容和写法等方面有某些相同和联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背诵还是阅读,时常出现混淆现象门为了准确掌握每课内容,避免“张冠李戴” 的情况出现,在单独学习每一课的基础上,应作横向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准确把握。

经比较可知三篇文章有以下几点相同:一、写作目的相同三篇文章虽然出自三个不同朝代的三位不同作家之手,但都是借古讽今、以史刺世的佳作。

《过秦论》告诫统治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则表明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论》则揭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道理。

精辟的语句,掷地有声,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二、所选史实材料相同三篇文章均选择了六国破灭至秦灭亡这段历史,从不同侧面着重分析了六国及秦灭亡的原因,以达到刺世讽谏的目的。

尤其是《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最为典型,二者都选取了秦灭亡这一史料,分析其灭亡的原因,提醒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三篇文章由于出自三个朝代三位作家之手,所以体现出更多的不同之处:一、写作背景不同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以达到安邦富民的目的。

杜牧《阿房宫赋》则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其纷奢生活极似秦朝。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广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厂而苏洵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从契丹侵扰到元军人主,外患频仍,未曾中止,割地纳贡,岁岁奉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种做法与六国何其相似!作者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提醒当朝统治者以六国为鉴。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

同中见异各具特色——《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赏析川雪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雄厚的国力,一;一就是写作目的相同,都就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就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二就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就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她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就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就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就是写作目的相同,都就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就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就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就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她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瞧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与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
久安,贾谊在她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她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就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这就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就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就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她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就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

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1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就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就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

无论就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就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与秦宫生活的奢华,都就是基本符合史实的。

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就是有史料可查的。

《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

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

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

如《过秦论》叙述九国攻秦就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叙述秦国击退六国就是“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

又如《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就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

再如《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与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三篇文章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与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

三就是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就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

《过秦论》先详述秦国兴起、强盛及灭亡的经过,在此基础上总结秦亡的原因,提出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

《阿房宫赋》就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

《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就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

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上述相同之处外,三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

一就是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

贾谊意在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为西汉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因此文章确立的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的结论。

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

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与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二就是引述史料,各有侧重。

三篇文章虽然都就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

《过秦论》重在从秦盛衰兴亡的过程中探讨秦灭亡的原因,因而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及统治全国的武力措施,以突出其武功的显赫;略写其灭亡过程,以强调其不施仁义灭亡的迅速。

《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就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与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

《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三就是叙、议安排,各有特点。

《过秦论》就是一篇史论,在结构安排上,就是先引述史实作论据,用主要篇幅叙述了秦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由兴到亡的过程,只在结尾一段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

由于前面叙述的史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为后面的分析论证打好了基础,使后面的结论有水到渠成之妙。

《阿房宫赋》在结构安排上与《过秦论》较为相似,也就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不同的就是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

《六国论》也就是篇史论,但更就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与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就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四就是文章语言,各具风采。

《过秦论》虽就是篇史论,但由于作者擅长写作辞赋,因此她的一些政论文章也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陈上,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与同义词,以及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
气势磅礴,姿态横生,议论恢宏而又深刻。

如文章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用了排比、对偶句及连用同义词,把秦孝公想征服天下的雄心渲染得淋漓尽致。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就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

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

全篇还很讲
3
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

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用一组整齐的对比句,前者写歌声浓烈,如春光浴身,有温暖
之意;后者写舞袖频举,似冷风拂面,生寒冷之感。

极写歌舞之盛,突出了奢华之至。

《六国论》就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

如写赂地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叙事简明而又形象生动,使人过目难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