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

第五章 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
内容简介
学习要求
学习目录
结束放映
作者:蒋占军

内容简介
——差错控制就是通过某种方法,发现并纠正数据传输中出现的 错误。差错控制技术是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现 代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差错控制方式大都是基于信道编码技术来实 现的,本章对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以及常用的信道编码方案作了 比较详细的理论述。
返回
结束

学习要求
1. 理解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等; 2. 掌握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3. 了解常用检错码的特性; 4. 掌握线性分组码的一般特性; 5. 掌握汉明码以及循环码的编译码及其实现原理; 6. 了解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返回
结束

学习目录
5.1 概述 5.2 常用的简单信道编码 5.3 线性分组码 5.4 卷积码
返回
结束

5.1 概 述
本节内容提要:
——差错控制是数据通信系统中提高传输可靠性,降低系统传输误 码率的有效措施 。本节将介绍差错控制和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差错控制的实现方式等内容。 5.1.1 差错控制 5.1.2 信道编码 5.1.3 基于信道编码的差错控制方式
上一页
下一页

5.1.1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 ——通过某种方法,发现并纠正传输中出现的错误。 香农信道编码定理 ——在具有确定信道容量的有扰信道中,若以低于信道容量的速率传输 数据,则存在某种编码方案,可以使传输的误码率足够小。 基于信道编码的差错控制 ——在发送端根据一定的规则,在数据序列中按照一定的规则附加一 些监督信息,接收端根据监督信息进行检错或者纠错。
上一页
下一页

5.1.1 差错控制
差错分析 随机错误 ——主要由起伏噪声引起,错误码元分布比较分散且彼此统计独立; 突发错误 ——主要由脉冲噪声引起,错误码元分布集中且彼此具有某种相关性。 错误图样
E = A+ B
E中,“0”表示正确,“1”表示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

5.1.1 差错控制
随机错误错误图样
A: B: E:
突发错误错误图样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不可靠数据传输系统 ——在不采用信道编码的时候,进入信道的数据码元相互独立,一 旦发生错误,将无法发现。例如气象台向电视台传输气象信息。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 ——将信息序列按照k位码元的长度分成若干个信息码组M,再将 信息码组输入到信道编码器,信道编码器按照一定的算法,产生 一个新的n位码字A输出,n>k; ——收端根据A中的相关性判断接收是否正确,并将其恢复成M。 ——编码效率为k/n,即所谓编码效率是指信道编码后码字中信息 码元的数目与码字总码元数目之比 。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的冗余 ——信息码组M由k个二进制码元(即比特)组成,所以就有2k个M; ——A长度为n,n位长度的码字共有2n个,信道编码实质是通过一定 的规则,从2n个长度为n的码字中选择了其中的2k个,每个被选 中的码字称为许用码字; ——未被选中的2n-2k个n长的码字称为禁用码字,反映冗余大小 。
个 许用码字
n
k
个 禁用码 字
n
k
个n位比特的码字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实例分析 I 对本节开始时的例子采用(2,1)重复码: 11”---- 晴,“00” --- 雨 许用码组为:“11”和“00”,禁用码组为:“01”和“10” 此时接收端可以发现单个错误,但不能纠正错误 也不能发现2位错误,如下图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实例分析 II 对本节开始时的例子采用(3,1)重复码: 111”---- 晴,“000” --- 雨 许用码组为: 111和000 禁用码组为: 001、010、011、100、101、110 将这种编码用来检错时,可以发现两位以内的错误 将这种编码用来纠错,可以纠正一位错误,如下图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如此译码的原因是信道中错一位的概率远远大于错多位的概率 例如要把该(3,1)重复码在有一条误码率为10-5的信道传输,则: ——错一位的概率为:P1 = C31 Pe (1-Pe)2 = 3×10-5 ——错二位的概率为:P2 = C32 Pe2 (1-Pe) = 3×10-10 ——错三位的概率为:P3 = Pe3 = 10-15 这种译码方法称为极大似然译码法,其基本原理为:构造一个极大似 然函数L,从2k个许用码组中找到一个码字Ci,当R = Ci时,函数L可以 取得最大值,则认为C = Ci 。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的分类 信道编码器函数关系式为: A = f (M ) 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若f(·)是线性函数称为线性码 ——若f(·)是非线性函数则称为非线性编码 分组码和卷积码 ——分组码:每个信息码组M通过运算产生对应的A ,记作(n,k)
Ai = f ( M i )
i = 0,1,2,? ? ?, 2 k ? 1
——卷积码:每个A是由m (m<2k)个M联合运算得到,记作(n,k,m)
Ai = f ( M i , M i +1 ,? ? ?, M i + ( m ?1) )
(i = 0,1,2,? ? ?, 2 k ? 1)
m = 1,2,? ? ?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若A中的前k位或者后k位就是信息码组M,则称这种编码为系统 码,否则称为非系统码。
k位 n-k位 n-k位 k位
系统码格式 n位(其中k位信息码元)
信息码元 监督码元
非系统码格式
检错码、纠错码和纠检错码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几个概念 码长 ——码字的码元数目,例如(n,k)分组码的码长为n 码重 ——指码字中“1”的数目,记作W(A)。例如W(110110)=4 码距(汉明距) ——两个等长码对应位不同的数目,记作d(A,B), 例如A=110110,B=101011,则d(A,B)=4 码距与码重的关系 ——d(A,B)=W (A+B)
上一页
下一页

5.1.2 信道编码
最小码距(最小汉明距) ——(n,k)分组码总共有2k个码字,记作Ai(i=0,1,…,2k-1),则这些码 字两两之间都有一个码距,定义该(n,k)分组码的最小码距为 :
d 0 = min{ d ( Ai , A j )}
i≠ j
i = 0,1,2,? ? ?,2 k ? 1;
j = 0,1,2,? ? ?,2 k ? 1
——一个(n,k)分组码的纠检错能力由其最小码距决定 : ————当最小码距d0≥e+1时,能够发现e个错误码元 ————当最小码距d0≥2t+1时,能够纠正t个错误码元 ————当最小码距d0≥t +e +1时,能够纠正t个错误码元, 同时发现e个错误码元(e>t)
上一页
下一页

5.1.3 基于信道编码的差错控制方式
反馈纠错(ARQ)方式 原理 ——采用检错码,接收端发现错误后,给发送端一个反馈信号,要 求重新发送,直到正确为止。
特点 ——编码效率比较高,对信道的适应能力强 ——重发导致信道的有效利用率较低,通信的实时性较差 应用 ——数据通信系统
上一页 下一页

5.1.3 基于信道编码的差错控制方式
前向纠错(FEC)方式 原理 ——采用纠错码,收端发现错误后自动纠正。
发 纠错码 收
特点 ——无需重发,实时性好 ——编码效率较低,译码设备比较复杂 ——若错误超出纠错码纠错能力,只好将其抛弃 应用 ——移动通信系统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