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作者 :  周燕芬

摘要: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

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

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

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胡风;希望社;40年代;思想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33-06
一、伏笔:3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

想论争
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

摩擦和对抗,必须从胡风30年代参与的文艺论争谈起。
胡风参与的第一场重要文

艺论战是发生在1936年的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这是胡风进行现代文艺论争的开始,也

是胡风与周扬理论分歧的发端。其后发生的“两个口号”论争,由于涉及建立文艺上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也因为鲁迅先生的参与,引起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

艺界特别是追随鲁迅先生的一批文学青年,从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这篇著名文章中认识和理解了胡风,使胡风在文坛和文学青年当中具有了相当大的感召力,

而所谓宗派对立的根子也由此埋下。
与胡风相关的另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是1939

年开始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这场论战在延安、重庆等地的文艺界大规模地展开,由于它

从文学形式问题的探讨出发,逐渐引申到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所以讨论波及面

广阔,影响深远。此时的胡风正在不遗余力地反对抗战以来文坛上种种不良风气,在斗争中

开始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胡风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曾经发生在国统区重庆的那场讨论,胡风并没有参加,但他一直关注着论争的过程,双

方的文章也都通读了。胡风意识到论争的关键,是要打破向林冰形式辩证法的自有体系,揭

露向林冰的“中心源泉说”和“移植形式论”。胡风决定从新文学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结合

文艺实践的现实情势进行讨论,有力地回击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1940年底,胡风撰写和出

版了《论民族形式问题》这一总结性的五万言长文。正如胡风所说,他探讨的“不是一个单

纯的形式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途径问题。所以,胡风“是

没有离开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理解民族形式问题的”。这篇文章标志着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走向自觉,胡风的文艺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这场论争发生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的国统区,是一场相对独立的

讨论,但后来人们在批判胡风的观点时,多将其与毛泽东的论断相对应,罗织出胡风在民族

形式问题上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相悖之处,造成一种印象,就是胡风与毛泽东的思想矛盾在

此时已经形成了,由此引起的对胡风的非难,其性质显然比较严重了。但胡风不以为然,他

认为自己批评的中心对象是向林冰,凡是论及的人和观点,也都是提了名的。而且胡风以为

自己在重庆的讨论文章与毛泽东提到的“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在延安的讨论应该是各行其事,

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观点固然不同甚至存在某些对立,但胡风并非有意挑战毛泽东,因为

毛泽东和向林冰立论的背景不同,现实依据也有差别,对向林冰的批评文章,不能牵强为是

挑战毛泽东。胡风自认为问题是很清楚的,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虽然胡风长久以来对

毛泽东深怀敬意,但并没有影响到胡风对自己文艺思想的独立建构,虽然胡风著述《论民族

形式问题》并无意与延安的官方文艺思想直接冲撞,但确实是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而且,毛泽东和胡风作为政治家和文艺家的不同角色职能已经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必然带来

极其不利于胡风的后果,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情形就更加明白了,只是

书生意气的胡风迟迟不能够自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中,看

起来是胡风一人代表论战一方,而实际上,胡风也代表着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一批同道伙友。

早在1938年4月24日,七月社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议题为《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座谈会,社团成员在此问题上持有基本一致的认识。聂绀弩说:“我以为利用旧形式,一定要和实

际联系,否则意义是很少的。”“用旧形式写出的东西,比之于新形式的作品,总要粗浅或低

“我要说我自己对于利用旧形式这一口号是取怀疑的态度的。级一点。”艾青的观点也很明确:

如其为了宣传不得不利用旧形式,我们也应该有利用的界限。宣传与文学是不能混在一起说的。我们的文学革命已这么多年了,一开始,它就否定了旧形式,现在如果又把旧形式肯定了,将来不是又要重新来一次否定么?”他们强调利用的“界限”,强调现实宣传和文学长远发展的区别,希望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文学有“适当的新形式”,成为“更高风格的文学”,而且坚信“把新形式大众化,或大众化了的新形式用到宣传上去,大众也不见得一定会拒绝。”其后的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在《七月》上成长起来的小说家路翎,继续坚持胡风的思想观点。从路翎的代表性文章《对于大众化的理解》可以看出,胡风一生所奋力穿引的“启蒙主义”红线,同样明显地贯穿于路翎的文艺思想当中,甚至有着更为极端的表述。路翎的文章显然与胡风属于同一话语系统,是胡风思想理论的得力助手和忠实同盟。这场思想论战表明胡风身边开始有了同盟者和追随者,只不过这种群体意识不够自觉和明显。
这场论战,扩大了胡风及其文学社团的影响,增强了同人间的思想凝聚力,但同时也开始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思想与派别对立的局面。胡风在《论民族形式问题》中除了直接对手是向林冰外,“但同时也提到了和他对立的,和他的理论有联系的一些人的论点,而且还是提了名的。”胡风所说的“提了名”的人是指当时参加论战的一批文艺界知名人士,即郭沫若、周扬、潘梓年、艾思奇、胡绳、光未然、何其芳、张庚等。胡风解释说:“我是把这次论争当作人民内部的文化思想问题,而不是当作政治上的对敌斗争看待的,因此,非对两方面采取平等的态度不可。否则,不能说服向林冰,尤其重要的是不能说服读者群众。”于是,胡风既没有在乎双方都是左翼作家,也没有在乎他们有些是文艺界的领导者,毫无顾忌地一概点名批评。胡风一人出面论战,却为自己树立起如此强大的对立面,这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胡风其后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一教训,胡风直至晚年才意识到。
二、摩擦:《希望》引发的重庆论争
在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胡风的不和谐之音和广为树敌大有引火烧身之势,但毕竟论争的中心在于向林冰。而真正使胡风成为论争对立面,并且自觉地以集体的形式开始对抗文艺界主流力量的,则是1945年开始的由《希望》引发的文艺思想论战。
这场论战的开始时,文艺界以胡风创办的《希望》刊物为切入口,对胡风及其同人的文艺思想进行批评。批评可分为两个时期。
首先是重庆时期。1945年元月《希望》创刊号发表舒芜的《论主观》,同期也发表了胡风撰写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轩然大波随即而起,引发了重庆时期的批评。在《(希望>编后记》中,胡风指出:“《论主观》是再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使中华民族求新生的斗争会受到影响的问题。这问题所涉甚广,当然也就非常吃力。作者是尽了他的能力的,希望读者也不要轻易放过,要无情地参加讨论。”对此,胡风后来进一步解释说:
他那篇《论主观》,在我的抽屉里放了半年之久,我很踌躇,因为我对它无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到编《希望》时,我发表了它。原因是,那以前(我还没有回重庆),《中原》和《群众》发表了几篇谈思想问题的文章,是响应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果被认为犯了唯心论的错误,思想界陷入了沉闷的状态。舒芜说明,为了反对主观主义(唯心论),所以得研究‘主观’这个‘范畴’。他还用哲学上斯大林阶段迷惑了我。我想,可以用这篇文章引起论争来,借以打破沉闷空气,在论争的假象上迷惑国民党的审查官,借以扩大延安整风运动的影响。
胡风这里说的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国统区的胡风、乔冠华、陈家康等人以延安的整风运动为背景,针对国统区文化界的各种不正之风,认为也有整顿的必要,于是,乔冠华的《方生未死之间》、陈家康的《唯物论与唯“唯物的思想”论》等文章陆续发表,以呼应延安的整风运动。在胡风拿到舒芜的《论主观》的时候,胡风依然清楚地意识到,当时的文坛形势,最切近的问题是还是反对机械教条主义,而反教条主义,依然可以从根本上归结到广义的启蒙运动,换句话说,五四个性解放的精神,还是解决当时文坛一切不良倾向的有力武器。所以,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 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明确指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

据史料记载,建于1850年的南大道仅有400米长,3.5 米宽,是北大街南部一条辅助街道。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泥石结构的路面,及以南连片的荒草及坟地,使这条路成了城市的边缘。《烟台历史》 1952年,我5岁时搬迁到现在南大街中心广场西侧(当时称中海阳)。记得当时母亲用老式的四轮童车推着我和弟弟在鹅卵石路面上艰难地行进,颠得我们屁股痛。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我目睹了南大街的变迁。(老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南大街始建,西起原西南河(今西南河路),东至西沟街北口,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 1929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1934年,烟台特别行政区将原海阳街并入南大道,西至西马路(今海港路),改称南大道街,长1000米。 1935年,位于南大街50号的锦章影楼开业,最初并未开在南大街。南大街成为城市主干道后,烟台“第一家照像馆”也由朝阳街迁至街旁。 1956年,开始将仓浦街、北门外东街、北门外西街、西关北街、南大道街、海阳街、法院街及部分广合巷、清泉胡同、同春巷、爱德巷、仁里街等街巷拆除、后来合并统称南大街,

东起解放路,西至通伸今西炮台南路,与原烟潍路相通,长4000米。 1957年起,消防队、银行综合楼、工人文化宫、水产研究所、公路段办、三勘办、自来水办公楼等第一批楼房人际立于新建的南大街中。 1958年,政府耗资188.73万元,首次拓宽南大街,拆除了福建会馆后殿和仓浦街部分建筑物,修建成全长4020米的南大街,并铺设了沥青路面; 1962年7月,开通了自虹口路到发电厂的1路公交车。之后,吐着白烟的福特牌大客车开上了南大街。 1967年,将西部原只楚路并入,改称跃进路。 1968年,街南落成烟台大型展览馆。 1973年,又将原只楚路改为跃进西路;将海港路以西至西炮台南路路段改为跃进中路;将解放路至海港路路段改名为跃进东路,全长8390米。 1975年,烟台第一家商业中心-烟台百货大楼在南大街中段落成开业,同年,服装公司7层综合楼建成。一时间,老烟台人都把“逛大楼”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买电视到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与文坛思想斗争论析
作者 :  周燕芬 摘要: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 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 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 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胡风;希望社;40年代;思想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33-06
一、伏笔:3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 想论争
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 摩擦和对抗,必须从胡风30年代参与的文艺论争谈起。
胡风参与的第一场重要文 艺论战是发生在1936年的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这是胡风进行现代文艺论争的开始,也 是胡风与周扬理论分歧的发端。其后发生的“两个口号”论争,由于涉及建立文艺上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也因为鲁迅先生的参与,引起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 艺界特别是追随鲁迅先生的一批文学青年,从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这篇著名文章中认识和理解了胡风,使胡风在文坛和文学青年当中具有了相当大的感召力, 而所谓宗派对立的根子也由此埋下。
与胡风相关的另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是1939 年开始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这场论战在延安、重庆等地的文艺界大规模地展开,由于它 从文学形式问题的探讨出发,逐渐引申到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所以讨论波及面 广阔,影响深远。此时的胡风正在不遗余力地反对抗战以来文坛上种种不良风气,在斗争中 开始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胡风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曾经发生在国统区重庆的那场讨论,胡风并没有参加,但他一直关注着论争的过程,双 方的文章也都通读了。胡风意识到论争的关键,是要打破向林冰形式辩证法的自有体系,揭 露向林冰的“中心源泉说”和“移植形式论”。胡风决定从新文学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结合 文艺实践的现实情势进行讨论,有力地回击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1940年底,胡风撰写和出 版了《论民族形式问题》这一总结性的五万言长文。正如胡风所说,他探讨的“不是一个单 纯的形式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途径问题。所以,胡风“是 没有离开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理解民族形式问题的”。这篇文章标志着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走向自觉,胡风的文艺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这场论争发生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的国统区,是一场相对独立的 讨论,但后来人们在批判胡风的观点时,多将其与毛泽东的论断相对应,罗织出胡风在民族 形式问题上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相悖之处,造成一种印象,就是胡风与毛泽东的思想矛盾在 此时已经形成了,由此引起的对胡风的非难,其性质显然比较严重了。但胡风不以为然,他 认为自己批评的中心对象是向林冰,凡是论及的人和观点,也都是提了名的。而且胡风以为 自己在重庆的讨论文章与毛泽东提到的“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在延安的讨论应该是各行其事, 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观点固然不同甚至存在某些对立,但胡风并非有意挑战毛泽东,因为 毛泽东和向林冰立论的背景不同,现实依据也有差别,对向林冰的批评文章,不能牵强为是 挑战毛泽东。胡风自认为问题是很清楚的,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虽然胡风长久以来对 毛泽东深怀敬意,但并没有影响到胡风对自己文艺思想的独立建构,虽然胡风著述《论民族 形式问题》并无意与延安的官方文艺思想直接冲撞,但确实是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而且,毛泽东和胡风作为政治家和文艺家的不同角色职能已经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必然带来 极其不利于胡风的后果,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情形就更加明白了,只是 书生意气的胡风迟迟不能够自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中,看 起来是胡风一人代表论战一方,而实际上,胡风也代表着和他持有相同观点的一批同道伙友。 早在1938年4月24日,七月社在武汉组织召开了议题为《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座谈会,社团成员在此问题上持有基本一致的认识。聂绀弩说:“我以为利用旧形式,一定要和实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李冷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死去的太阳》 B. 《爱情的三部曲》 C. 《新生》 D. 《家》 正确答案:C 2. 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是开展文艺运动,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思想纲领。 A.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思想 C. 人文主义思想 D. 抗战思想 正确答案:A 3. 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是() A. 《安徽俗话报》 B. 《二十世纪大舞台》 C. 《戏剧丛话》 D. 《新戏剧》 正确答案:B 4. 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 A. 生物进化论 B. 文艺复兴思想

C. 民主思想 D. 科学思想 正确答案:A 5. 曾被人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的是: A. 《雾》 B. 《雨》 C. 《电》 D. 《家》 正确答案:D 6. 先锋小说家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模式的最初动因是: A. 革命 B. 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C. 赚钱 D. 迎合读者 正确答案:B 7.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正确答案:B 8. 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明确提出的。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正确答案:B 9. 《悼橘宗一》、《伟大的殉道者》发表于()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23年 D. 1924年 正确答案:D 10. 被批评家看作是“先锋小说”的起点的作品是: A. 《拉萨河女神》 B. 《冈底斯的诱惑》 C. 《红高粱》 D. 《假如我是真的》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胡风创办的文学杂志有:() A. 《七月》 B. 《希望》 C. 《萌芽》 D. 《春草》 正确答案:AB 2. 马原的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20世纪60年代服装风格要点

读书笔记 ─关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时尚时装潮流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姓名:李芬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14121030130

关键词:年轻风潮、迷你裙、连裤袜和平底靴、沙宣、比基尼、波普艺术、嬉皮士、摇滚风、安德烈库雷热、未来主义、中性服装、伊夫圣洛朗、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服饰风格都得以共存,成衣业兴起并大力迅速发展,几乎主导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现在的人们都称这个时期为“成衣时期”。设计理念的转变,特别是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的出现,是整个时装界的重大革新。 ◆“年轻风潮”─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战 争后的人口急剧发展,于是一个巨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再 不用担心物质的缺乏,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至此,由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时尚的引领者 也有高级时装设计师和贵妇名媛转变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嬉 皮士与摇滚风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迷你裙(mini skirt)”─50年代末,Marry Quant 开始进行短裙的实验,这导致了1965年迷你裙的出现。这种 长度在膝盖20厘米上的裙子被称为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标 志。这种裙子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名模Twiggy、美国第一夫 人杰奎琳。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年纪较大的人们,对于日常生 活中的超短裙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裙子 对整个时装界、整个社会的女性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Marry Quant Marry Quant和迷你裙 名模Twiggy 名模Twiggy 杰奎琳杰奎琳

关于胡风的批判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 一、批判的缘起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 区大经桥乡人。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 《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266册) 南京图书馆编,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是根据实习报告中所反映的实际内容起的名称,为影印。收录南京图书馆所藏中央政治学校学生实习调查报告470余册,约17万5000多页。时间跨度为1931年至1937年,地域覆盖范围为江浙沪鲁鄂皖等地部分市县,部门涉及国民政府各部院机构及地方市县,内容涉及普通行政、财务行政、工商行政、市政、县政、统计、金融、法律、公用事业、合作事业等。全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前中国各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第一册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实习总报告徐廷贵………………………………………………一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之组织与工作概况夏忠群…………………………………二○一实业部统计长办公处及实业统计范围调查工作实习报告谢傑民李荣丰…………三三七第二册 主计处统计局之沿革与职掌及中国统计事业概述陈增吉………………………………一中央统计处工作概述及全国合作社概况统计黄兆鹏……………………………一五一中央统计处已往及现在之党务政治社会人民团体等各项统计工作鸟瞰韩贵基杨哲一雷荣霖…………………二八五 第三册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农业统计科进行与主持之各种农业统计报告杜品山………一主计处统计局之经济社会资源及各项统计事业实习报告赵金山卜昪华……二二七第四册 主计处统计局内政部统计处实业部统计处概况及人口与社会农业资源财政与经济统计萧承禄刘坤阅黄存性…………………一 第五册 主计处统计局等所办之民政统计主要农作物生产统计物价指数统计劳资纠纷统计潘应昌张逸铭萧抱坚………………………………一 第六册 主计处统计局内政部统计处实业部统计处之沿革与职掌实习报告唐宗寿叶定安王述安………………………一 第七册 铁道部会计处津浦铁路管理局会计处实习报告史桂濂毕庆芳………………………一中央普通会计之总会计制度实习报告书王克章陈学齐王復华吴邦护赵殿举…………………………………二〇三 第八册 外交部实习总报告第四篇外交仪节刘世灿……………………………………………一外交部情报司亚洲司欧美司国际司总务司实习报告尹禄光………………………一八五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之组织概况及上海公共租界沿革之法律的考察许绍昌……四六三第九册 外交部实务述要及外人在华沿海及内河航运权考察车祖荫……………………………一北京政府与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较及国外华侨状况所受待遇的考察何思可………五一五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000年1月第27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0 V ol.27.N o.1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范际燕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 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胡风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在胡风文艺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拉普”理论和中国左的思潮的影响,胡风并没有完全避免那个时代左翼理论家共有的不足。但是,由于他接受了鲁迅的言传身教,并大量地阅读了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忠于艺术,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感受力的诗人,使他更能将理论的触角伸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 [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0)01—0043—08 H u Feng ’s Ideology on Literature &Art and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rt FAN Ji 2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China )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w orld scope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ree major branches -the S oviet Marxist theory ,the Wester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Hu Feng is un 2doubtedly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Marxist theory.In the course of its formation ,having been in fluenced by Chinese Leftist thought and the S oviet RUPW theory (Russian Union of Proletarian Writers ),Hu Feng inevitably bore s ome inadequacies shared by the Left -Wing theorists of his times.H owever ,he g ot nurtured from Lu Xun ’s w orks and actions ,and had extensively read w orks by foreign literary masters.His loyalty to art and ample artistic experience as a poet makes it possible for him to stretch his theoretical antenna into the expanse of artistic creation.C onsequently his unprecedented theo 2retical contribution greatly enriches the treasure house of Marxist theory. K ey w ords :Hu Feng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 oviet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estern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ubjectivity [收稿日期]1998—11—20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96BZ W035)。 [作者简介]范际燕(1939—  ),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 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世界性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流派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不同的现实、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面临的不同的文艺对象和文艺问题,结果 便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的分化衍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派别。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至少已经形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三大分支。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 ? 34?

20-4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P75 白话诗是新文学期间汉语诗歌主流样式。 “诗体大解放”20年代发展背景。 “诗体大解放”是①打破五言七言诗体,②推翻词调曲谱,③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 《关不住了》新诗纪元。 胡适: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刘半农:最先创作“小诗”。“小诗”一行到四行;侧重表现内心世界;讲究凝练。《教我如何不想她》四行。"天上...地上...啊,教我如何不想她。”《瓦釜集》第一部用方言写成的民歌新诗集。 沈尹默:《三弦》胡适评价“一首最完全的诗” 周作人:《小河》被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填空) “中国新诗社”中国第一个新诗社。 “湖畔派诗社”代表人汪静之等,他们创作内容歌唱大自然和歌颂友情爱情,浪漫主义风格。汪静之《蕙的风》 冯至:鲁迅评价“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朱自清评价“叙事诗堪称独步” 抒情诗:《一条小河》自然景观,情感含蓄,结构精巧。 叙事诗:《蚕马》 新月诗派:新月社散文团体的诗歌团体。又叫格律诗派,1926.4.1《晨报副刊·诗刊》 艺术主张:①诗歌追求理性和节制。②追求格律,倾向古典。③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④“三美”主张。代表人,闻一多,徐志摩。 徐志摩: 基本思想(创作观念):“康桥觉醒” 诗歌主题: ①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②抒写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四、词藻华丽,风格明丽。 闻一多: ★★★闻一多主题 一、爱国主义情思。 二、对祖国现实的失望及新生的信念。 三、对爱情和青春、自然的赞美。

★★★“三美”主张:P92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音节、音尺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指诗的词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均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各行相差不能太大。 代表作《死水》自己评价,“第一次在音节上面最满意的试验” 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提倡“纯诗化”就应该是表现情绪,不能有其他杂质,纯粹表现的世界。驱除诗歌散文。《弃妇》 20年代中国新诗的类型演变: ①白话诗类型,文字用白话,“自由”、“自然” ②郭沫若出现浪漫主义诗。 ③新月诗派提出格律诗。 ④多元化,十四行诗,英国文艺复兴。象征诗,李金发的纯诗化。普罗诗,前苏联,面向群众,将光慈。 30年代诗歌P213 “左翼”诗歌:高于左翼小说 中国诗歌会:1932.9在上海成立。发起者:蒲风,穆木天等,主张诗歌的现实性(内容上的)和大众化(艺术上的)。又称“新诗歌派” 艾青:《大堰河》受到茅盾称赞。 田间:《中国牧歌》充满革命激情,节奏短促有力。 臧克家:被称为“泥土诗人”关注农民。《老马》到了50-60年代,成了权威人士。 “现代派” 1932.5 标志是《现代》刊物。 戴望舒是主将。 诗人构成: ①跌落的“弄潮儿” ②带着梦幻愤世的沉思者。 现代派诗歌内容上取向:疏离社会公众主题;聚焦内心世界。 共同艺术特征:原则是朦胧美。“朦胧美”①将情绪意象化,意象丰富独特。②具有散文美,属于自由诗体,以情绪为节奏,口语表达诗人感受。 戴望舒 ★★★戴望舒创作特点:《雨巷》又称为“雨巷诗人”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抒情意象,在细微的事物中发现诗意。 二、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主观心境。 三、摆脱音乐束缚,运用自然口语,服从内在节奏,创造散文美自由诗体。 四、奇幻美的诗歌语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看看周围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流逝,我们的道德也被一点点地冲刷掉了,道德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亟需正视国学以及国学教育,但国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展开发挥其德化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研究,而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在正在接受国学教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入手,从他们学习国学的过程、内容等多个方面审视当下的国学教育。。本研究从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培训的小学生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辅以访谈,了解了当下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当下小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国学,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深入接触国学机会较少,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多是带着功利心目的学习,而在课外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校外培训机构中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针对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其次,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再次,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最后,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小学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将传统文化提到了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国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学习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国学中所包含的经义中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国学强大的道德感化能力让社会各方投以瞩目的眼光,一次次拨动着大众的神经,于是国学就从高校专门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开始在大众中普及。2006年1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国学版专栏,基本的国学知识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于丹女士合作讲授《论语与人生》,开启了国学系列栏目《百家讲坛》的序幕。随着栏目的播出成功,2009年国学普及开始走向小学生,在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推出了以“开心学国学”的一系列知识竞赛为主题的《开心辞典》栏目,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国学越来越多被国人了解,国学教育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己经不再满足于对国学的简单了解,而是想对其有深层次的学习,于是学校变成了国学教育展开的一大阵营,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也积极筹建各种国学学习班,读经运动、私塾书院的出现在当下看来也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小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尤其是在蓬勃兴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的的现状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调查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析胡风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的批判反思(一) 论文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及杂文批判;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三篇。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胡风冤案,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非常事件,时间长达二十五年,全国共触及2100人,其中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2人,到1956年,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党员32人),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这样的一桩大冤案,从195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我们必须战斗》的文章,拉开了批判胡风的序幕始,至1979年1月14日,公安部电话通知四川省公安厅释放胡风,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劫难终于过去。1988年6月,在胡风去世三周年之后,中共中央进一步为胡风彻底平反,否定了1980年为胡风平反时“保留”下来的全部问题。1980年在为胡风从政治上予以平反的同时,仍然不肯否定1955年强加给胡风的许多不实之词,对此,1988年的平反文件,对全部遗留问题作了最后的澄清。至此,原来强加于胡风的什么“小集团”、“宗派主义”、“五把刀子”等一系列指责,都被彻底推翻了。历史是沉重的,重温胡风冤案的历史过程,纠缠是非恩怨,已无济于事;然而,了解其原因及模式,总结教训却很有必要。胡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胡风是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的思想家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是继承“五四”传统,捍卫“五四”精神的重要旗手之一;胡风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胡风和胡风冤案成员们的历史功绩,绝不仅只在于他们自身所建树的成就和实现的生命价值;还在于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在亿万人民心中唤醒了良知,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记录了一次可怕的历史大倒退。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关于对胡风《文艺报》的批判及“三十万言书”批判的焦点、批判的模式、及其教训。19世纪俄罗斯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说过:“充分的理解过去一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一我们可以揭示未来意义一向后看一就是向前进。” 胡风冤案最终以“反革命集团”定罪,七月流派作家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不仅仅是根据胡风的文艺思想及“三十万言书”被视为异端而蒙受批判,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他的文艺思想在不少方面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所出人,特别是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们存在深刻的分歧.尽管在理论原则方面胡风与《讲话》基本一致,但是他反对将《讲话》提出的理论原则简单地引申到文艺领域,代替对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的阐说,也不赞成简单照搬解放区文艺运动的一系列做法。虽然胡风从来不曾公开对《讲话》提出质疑和批评,但他在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在同友人的私下交往中,他反对把《讲话》当做“图腾”,也不认为《讲话》“彻底”或“根本”解决了文艺的诸多问题;在公开的场合,他一直同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人进行争辩,批评他们的观点是“庸俗社会学”、“机械论”、“教条主义”,苦心孤诣而又执着不悔地企图用自己的意见取代他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不论胡风的文艺观点是否正确,当他十余年如一日地批评那些被视为“正统”观点时,在客观上就给人留下了“异端”的深刻印象。1954年12月,周扬在文联、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公开挑明:胡风的“许多观点和我们的观点是有根本的分歧的”,并“历来就存在着分歧”。因此,马蹄疾在《胡风传》中总结胡风获罪的根本原因是:“除了建国以后一直贯穿着“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这样一条左的政治路线外,还因“图腾”案触怒了毛泽东,毛泽东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两条按语,才给胡风定性定罪。

胡风的文学思想之我见

关于胡风的“为人生”文学理论 胡风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个性。他曾说:“文学必须为人”、“为人生”。在那个“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环境下敢于发出不同于主流观念的呼声,他注定成为一个悲情的战斗英雄。 在胡风的文学理论中往往出现一些带有主观色彩,有悖于“唯物主义”的‘敏感’概念。针对于当时主流文学理论的观点,胡风认为:“‘为人生’与‘为政治’,两者并非一回事。他说:“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战斗的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这里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是主体性的张扬,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 在胡风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扛着现实主义的大旗,主张文学要同时代、社会和人生紧密相连,揭示社会的历史内容,反应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最高的艺术目的。作家创作要“直入生活”,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跟紧时代,把文艺创作和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融合在一起,强烈表达了一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念。这一点是和鲁迅的文学主张相契合的。鲁迅曾回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对于文艺关注人生,发掘人生,指导人生,他曾十分明确的说:“离开了人生就没有艺术,离开了历史(社会)就没有人生。”胡风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的观点。也是对鲁迅先生的文学理论的继承,胡风的思想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开拓发展而来,他的文学思想也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模式和思想体系。 虽然都是坚持为“人生的”的文学态度,但是胡风的理论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点特色,胡风在反对客观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作家在创作中须得发扬主观精神或主观战斗精神,其实在当时很多作家缺乏把人生的问题同改造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意识,胡风则是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化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表面肤浅的现象描述,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深入了解本质问题,探究人的内心情感,升华到人的灵魂。同时注重作者自身的力量,作者本身的情感,思想也要融入文章中,真正履行了“文学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这一理论。胡风重视人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作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

线统治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去掉胸腰的刻意强调,而以简单的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的设计,而是需要更多的腿部白由。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尤其是流行“男孩似的”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胡风文艺思想

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 摘要:胡风是一位20世纪著名的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在30多年的时间里被政治势力视为异端。但不可否认的是,胡风是一位优秀的实践性理论家,他文艺思想的成熟是由逻辑推演而成,现实主义是他“主观战斗精神”在美学思想中的逻辑发展,本文将从胡风理论的原生主干,即文学主体论、作家创作论、读者接受论、文艺批评论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胡风文艺思想中独特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人民大众反传统 (一)文学主体论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体系中,文学是从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并且他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和创作经验。尽管这样的文学本体论确实遭到后来其他人的质疑和声讨,但在文学的本源问题上,胡风始终最关注的却是文学与生活的问题。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在胡风看来,对于创作主体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统一就要求作家在创作、生活、与他们主观思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缝隙。 其实,在关于文学本质与起源的问题上,胡风更支持“游戏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和目的”①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胡风主张作家应该有勇气描写生活的真实,这种创作思想与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的现实主义不谋而合。胡风在《文学与生活》这本小书中有系统地概述他的文艺理论和主张。从书名《文学与生活》就可以看出胡风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精神。“文艺是从生活产生出来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②这三个基本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很吻合的。在文学本体论中,胡风将“文学”放置在生活之中,并且与生活产生着紧密联系,他努力的将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功用与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结合在一起。文学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生活,文学作品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家的主观精神是否与生活客观一致。并且胡风由此引申出的反对“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创作主义,“自然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是和文艺大道是相隔很远,因为不能真正地和生活融合”③,以此来重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作家创作论 作家创作论是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文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和他们的创作体验。胡风在关于文学创作之路上对作家的要求比较高,他虽然认为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对这一唯物命题也不敢背离,但是胡风更支持以作家创作活动为中心的倾向,他认为作家的主观思想会随着创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影响作品。在胡风的作家创作论中,不仅包括作家“对于人生积极的态度”、“在实际斗争中所积蓄的生活知识,即生活经验”、以及“要根据创作材料详细地调查,慎重地研究”还有“作家的想象作用”。④要弄清胡风关于作家创作论中关于现实主义的若干问题,还必须从作家主观思想与客观生活入手,而在这两方面胡风坚决主张二者要紧密联系,即作家与现实的结合才能创作出真实的作品。胡风曾经写到:“不要抒发由自己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等它变成了客观对象的东西以后,再去写它,再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那时,性质将完全不同。”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风主张将作家个人的一己之感与客观生活中的材料放在一起,然后让作家从中进行选择、甄别以及结合。 “主观战斗精神”将作家的主观思想与精神多创作的影响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他甚至提出“我们的理论也接触了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创作底源泉问题”⑥和“虽然对于现实的认识是创作的源泉,但这不能就成为文艺作品”⑦这样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述相背离的观点。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胡风现实主义的作家创作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