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二)轮轴式工业区

轮轴式工业区是一种类似轮轴的集群,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而形成的产业区,产业区内核心企业起了集聚作用,使小企业主要为大企业的生产提供配套的服务。(三)卫星式的产业区

卫星式的产业区一般指跨国公司在其它地区设立的分厂,其分厂主要是与母公司建立的一种信息之间的交流。对于中心企业有极强的依耐性,这类企业的技术交流主要来自与中心公司的支持。

(四)国家主导的产业区

国家主导的产业区主要由大型公共企业与非营利实体进行支配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即政府部门对某个地区提供投资和科研支持,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又主要向政府供货。

三、产业集群形成原因

(一)经济学角度

从古典经济学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马歇尔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当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企业集聚还会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则从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集聚的好处是成本的降低。韦伯把产业集群的产生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

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使企业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电、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管理学角度

从管理学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波奥尔和萨贝尔以及威廉姆森。波奥尔和萨贝尔认为:世界经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的长期衰退期是以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到尽

头的表现,产业组织形式进入了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取代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第二次产业转换时期,主要依靠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的非等级制组织取代了等级制组织。柔性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显然更能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威廉姆森则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者处在中间水平时,自动调节和强制调解会同时发生,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态,这种组织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地协调生产。每个企业都根据自

身能力从事分工活动中的某个阶段,因而在生产上存在相互依赖的企业需要进行合作与协调;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依赖很多的资源,企业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需要同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与协调,以降低竞争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三)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角较多学者从这个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研究。国外学者理查德森认为:“非经济因素”尤其是企业家的偏好、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集群形成起很大作用。国内学者王缉慈认为: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显着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企业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以及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谢思全、刘刚认为,我国一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国退民进”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的,对我国一些集群的形成而言,很有说服力,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国退民进的产业部门或地区都出现这种集群。也有的学者提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起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时往往起决定作用。一旦某个区域率先进入某个新兴产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这是因为,率先者会取得某种“先行者效益”,出现先行者的实践样板,产生诱导作用,通过相互博奕,促使最初的优势不断地自我积累和强化,从而形成持久性的优势。

四、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

(一)成本最小化

在早期的产业集群研究中,马歇尔、韦伯等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了运输成本的减少与交易成本的减少。这一点充分说明产业集群的地理上的临近可以使运输成本减小,是企业有了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交易费用减少,获取更充分的信息使成本最小化。且由于产业的集聚会带来专业化的市场,使大量的买卖双方存在而获得巨大的回报。

(二)专门化

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临近。产业集聚将带来大量的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由于大量的上下游企业的存在使细致的分工成为可能。

(三)人力资本效应

由于产业在一定地理上的集中,在这一定的区域里就会出现大量的专门化的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可以很容易找到其生产中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而劳动者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其所需的工作岗位,这样专业化的劳动力在流通中也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带来所需要的必要信息,是产业集群里的企业从中获益。

(四)创新

在现代产业集群中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强点网络化架构的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中。也是认为良好地网络架构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在现代产业集群中关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构建也是源于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行为。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3507419.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文献综述陈星月

Y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毕业论文 题目研究白鹭湾湿地公园与三圣花卉产业园区综合发展系别化学与化工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学生姓名陈星月 学号130706023 年级13 指导教师程晓丹职称教授 2014 年12 月18 日

题目 研究白鹭湾湿地公园与三圣花卉产业园区综合发展 著者:陈星月 摘要:湿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宝库与成村环境,所以要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同时,花卉一般都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表达感情,陶冶情操等。于是将湿地与花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更多奇迹。 关键词:生态结合魅力锦江 目录 一.导言 二.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与三圣产业园区现状 三.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与三圣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措施 四.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与三圣产业园区未来发展 五.总结 六.文献 导言 白鹭湾是一个集科普、旅游、展示、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由既有的白鹭湾生态公园和1500亩左右新建区域组成,总面积达5000多亩。在三圣花卉产业园区,可以参观到现代农业实时定量“精准”培育花卉的过程,还能得到花卉盆景专家的现场点拨,学习花卉栽培、家庭插花、盆景栽植知识。采蝶园里的草莓馆、无土栽培馆让你探奇农业科技的神秘。人们还可以现场亲自体验现代农事活动和家庭创意小盆景DIY活动。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城市,关键在城区。近年来,作为四川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锦江区,鲜明提出建设“美丽锦江”的奋斗目标。“通过新建大型湖泊湿地、塑造亲水宜人的生态景观、生态区的建设,使绕城高速成为成都的天然生态屏障”,“白鹭湾湿地”将有利于净化空气、减少热岛效应、利于空气流通,为成都这座城市带来更优质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同样的三圣花卉产业园区也为把锦江区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成为展示成都现代化国际化的主要窗口,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这两个地方的年旅游量达到近400万人,为了促进锦江区经济,环境的发展,采取一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与三圣产业园区现状 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区东南部锦江环城生态区,(位于锦江区三圣花乡荷塘月色与高威公园之间)。可乘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由白鹭湾水生作物区、花卉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三大功能区组成。湿地一期占地3.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植物品种200余种,乔木10万余株,于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_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扶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代写论文 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汽车、钢铁、化学等工业在被日本全面赶超的同时,缺乏新兴产业的替代。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新兴产业培育不及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后经济的衰退,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英国经济自二战以后的长期不景气,则更是由于制造业中新兴产业长期发展不力所造成的。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发展的周期、路径等尚有模糊的认识,我国在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出台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欧阳峣、生延超(2010)[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地方分不清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混为一谈,多数的地方选择新兴产业不注意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经济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所处工业化阶段等因素,以国务院或全国的标准选择新兴产业,结果选择是全能产业,造成全国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__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 (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

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__)。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__)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__)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__)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__)。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刘斯敖、吴莉云(20__)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动漫产业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动漫产业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范文 格式 动漫产业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动漫具有老少皆宜的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动漫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符合发展绿色GDP、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理念。但目前国内的动画业尚未形成产业化,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获得动画业的迅速发展,抢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是国产动画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杭州市的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促进杭州市动漫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杭州市整体城市形象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动漫;营销策略 Theory About The Marketing Of Animation Industry Abstract:As a par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animation has entertainment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with all ages.Meanwhile,the animation industry has strong economic potential,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GDP,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cept. But 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has not yet form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and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how to obta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industry,and looting Back to the domestic market,and to the world,the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 is the most urgent task.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method,this paper will analyze methods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n Hangzhou,put forward effec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industry in Hangzhou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city image of Hangzhou. words::animation;marketing strategy Key words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仅供参考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题目) 前言(引言) ×××××(格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要求: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范例]: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前言)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I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DI的效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正文:××××× 格式: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要求:正文是综述的主体,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创意产业最先发源于英国,1997年以布莱尔为首相的工党政府为改变英国老工业帝国的陈旧落后形象,提出“新英国”的构想.并迅速成立了由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工作组于1998年11月提出了第一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并在此报告中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凭借创意衍生品价值链、价值提升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王慧君(2010)指出创意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创意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叠加融合从而形成一门新兴产业,这是创意衍生品价值链核裂变。且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1国外研究综述 从价值角度看,产品的价值结构可以划分为功能价值( FV ) ,体验价值( IV ) , 信息价值(IV)和文化价值(CV)。这种划分方法在运用于创意产品的价值分析时,需要做出一定的修正。一方面,由于创意产品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创意,因此,文化价值是创意产品的隐性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承载文化创意的载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信息价值就很可能成为创意产品显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实质是具体体现文化价值的价值形态。霍金斯(2003)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过创意等式CE=C P×T的概念,即创意经济(CE)等于创意价值(CP)乘以交易数量(T)。但是该等式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 从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管理角度看,埃德蒙?菲尔普斯(2009)指出一个国家的活跃性主要表现为创新及其在商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消费也越来越多,中国必须实现自给自足,要特别注意创新,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而不是主要依赖其他国家,因此创意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金禅智(2006)提出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是存在大量缺陷,例如文化产业规模小,创意不足,资金扶持不足等现象,中国应该学习韩国的优势,将自身的劣势转化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国内研究综述 从创意产业价值角度看,胡晓鹏(2004)提出了创意产品族的价值总量公式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 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 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 美国硅谷、意大利第三产业、日本大田湾等产业基地在近几十年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这些地方所体现的产业集群特点不管在生产实践还是科学理论方面都受到全世界经济学家的关注。而它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地区城镇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诸多的政策都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将其视为自己的重要研究课题。 1 产业集群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1776)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1]他虽然没有对产业集群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是第一位提出“集群”一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对集群经济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集群就是一些企业为了合作完成某种产品而联合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的性质。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从外部经济的角度第一次系统的对这种在地域上产业集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定义为“产业区”。[2]他认为造成这样的集聚经济是因为企业在地域上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合作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以期达到企业成本最低化,增加企业经济利益。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他的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现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的集聚分阶段性,从一开始企业自身的扩展引起集中现象,再到大企业集中某一地区,以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从而形成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聚经济。而这样集聚状态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分散时不能得到的。[3]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4]他用他开创性的“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360docs.net/doc/02350741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