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讲义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讲义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讲义

高等代数精读讲义

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

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按钱穆先生注: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 学而第一」

(注:学习知识,时常温习和实践,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自己,我并不因此而烦恼,这不才是君子吗?)

数形本是两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切莫忘!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割裂万事休。----------华罗庚

2

3

第一章 多项式

§1 数域

一.数的起源与发展

从数的形成历史来看,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自然数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下》有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就是说古人开始用结绳记数,后来改为刻痕记数。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记载。随着人类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中国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完整的十进制记数。 今天我们所用的符号:1,2,3,··· 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叫做“阿拉伯数字”。

正分数的产生源于分配及测量的需求,当不够分或者度量不尽时,就产生了正分数的概念。比如:当两个人分三张饼时,需要将一张饼分二份,各取其中之一,这便产生了“二分之一”,今天我们记为

12,每人分到112或者3

2

张饼。类似的问题在测量中也会遇到,记尺子的长度为1,测量到最后不够一尺时,就试图用正分数来表示。据数学史书记载,三千多年前埃及纸草书中已经记有关于正分数的问题.自然数并上正分数便构成了正有理数。

我国古代筹算中,利用“空位”表示零. 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 但是,把“0”作为一个数是很迟的事.

以后,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负数概念就出现了.在欧洲,直到16世纪大多数数学家还不承认负数,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引入0和负

引入无理数

引入虚数

4

数,就得到了全部有理数。

引进无理数,建立严格的实数理论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无理数的发现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而且非常具有戏剧性。前面我们提到当测量到最后不够一尺时,就试图用正分数来表示,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是否一定能用正分数表示呢?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qras ,约公元前580~前500)有一句名言“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自然数或者自然数之比.”,并把它作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宗教信条。 随后,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即我们熟知的勾股定理,国际上都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有一个学生希伯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x 是多少? 假设毕达哥拉斯的名言是正确的,则可设 m

x n

=

, 其中m , n 都是自然数。进一步可不妨设m , n 是互素的(互质的)

。利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得到 22x =, 则222m n =,从而2是2m 的因子,也一定是m 的因子,所以可设 2m p =,其中p 也是自然数。因此22(2)2p n =,即 222p n =,从而得到2也是n 的因子, 这与m , n 是互素的相矛盾。所以希伯斯发现毕达哥拉斯的名言是错误的,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就无法用两个自然数之比来表示,它的长度应该对应一个新

。希伯斯把他的发现告诉了老师,毕达哥拉斯惊骇极了,他做梦也没想到, 自己最得意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竟然招来了一位神秘的“天外来客”,以至于动摇了他的学派的宗教信条。于是

,并且不允许告诉外人,否则会受到惩罚。希伯斯不服气,还是将自己的发现传扬出去,最终希伯斯受到了惩罚,为真理而献身。

的发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赢得了荣誉。

数的概念的再一次扩充,是为了解决数学自身的矛盾.16世纪前半叶,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发现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大胆地引用了负数开平方的运算,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 16世

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个数之和为10, 之积为40, 问这两个数是多少?设一个数为x , 则 (10)40x x ?=,即 210400x x ?+=,绝大多数人得到的结论是无解。 但是卡尔丹鼓足勇气,“不管良心受到多大的责备”

5

用求根公式得到了两个奇怪的东西

5,利用熟知的运算法则可以验证这两个奇怪的东西正好满足题目的要求。针对这一现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认为没有意义,拒绝接受,这其中包括大数学家牛顿和莱布尼兹。 另一观点是接受这种怪东西,作为不同于实数的新的数,并称之为虚数。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虚数在数学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引进虚数,形成了复数系.

上面,我们简要地回顾了数的发展过程.必须指出,数的概念的产生,实际上是交错进行的.例如,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负数之前,早就知道了无理数的存在;在实数理论还未完全建立之前,经运用虚数解三次方程了.

直到19世纪初,从自然数到复数的理论基础,并未被认真考虑过.后来,由于数学严密性的需要以及公理化倾向的影响,促使人们开始认真研究整个数系的逻辑结构.从19世纪中叶起,经过皮亚诺(G .Peano ,1855~1939)、康托尔

(G .Cantor ,1845~1918)、戴德金(R .Dedekind ,1831~1916)、外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 ,1815~1897)等数学家的努力,完成了建立整个数系的逻辑工作.

练习题:设 p 是素数(质数)

是无理数。

二 复数理论简介

i ,称为虚数单位,它具有性质 12

?=i

。前面所提到的5±5i 。一般的复数就定义为a bi +,其中,a b 都是实数。其中a 称为实部,b 称为虚部,记为

Re(),Im().a a bi b a bi =+=+

设复数 z a bi =+,如果0b ≠,称z 为虚数;如果0,0a b =≠,称z 为纯虚数,如果0,b =则z 退化为实数。全部的实数和虚数合起来构成全体复数,用字母C 表示。称 a bi ?为z a bi =+的共扼复数, 记为 z 。

我们知道,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从而给了实数形象的几何表示。类似的,复数也有形象的几何表示,每一个复数都对应平面上的一个点

6

(或者从原点出发的向量)。

复数有三种表达形式: 代数形式: z a bi =+;

三角形式:(cos sin )z r i θθ=+,其中 0r ≥;

指数形式:i z re θ=,其中i e θ可理解为 cos sin i θθ+的简单记号。 相互之间的关系为:

cos sin a r b r θθ=??=?,

tan r b a θ?=?

?=

??

。 称 r 为复数z 的模,记为

||z 。称θ为复数z 的辐角,记为Arg()z ,显然z 的辐角有无穷多,它们相差2k π,在(,]ππ?之间的辐角是唯一的,称之为辐角主值(主辐角),记为 arg()z .

复数的四则运算:设

111

222(cos sin ),(cos sin ),i i z a bi r i re z c di r i r e α

βααββ=+=+==+=+=

则 12()()z z a c b d i ±=±+± -------------------(1)

12()()z z ac bd ad bc i =?++ -----------------(2)

思考题:1. 试证明

()121212[cos()sin()]i z z r r i r r e αβαβαβ+=+++=------------(3)

7

特别的,

111()()[cos()sin()]()n n n in z r n i n r e ααα=+=-----------(4) 2. 思考为什么把

i e θ 作为 cos sin i θθ+ 的简单记号。 3. 证明---------------------(5)

除法公式

思考题:1. 大家熟知 21x =有两个根:1,1?;请探寻

2(cos sin )x z r i αα==+ 的根。

2.设 (cos sin )n x z r i αα==+,请写出求根公式:

练习题:1. 解方程 31x

=;

2.解方程 2,(0)x a a =?>;

3.求 20ax bx c ++= 的根,其中,,a b c 都是实数,并检查以前所学的求根公式是否依然适用,韦达定理是否仍旧成立。

8 4.已知复数(2x -1)+i 与复数y+(3-y ) i 互为共轭复数,其中x,y ∈R ,

求x 与y.

5.实数m 取什么值时,复数 z =m +1+(m -1)i

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共轭运算公式:

请自己证明。

三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一个与自然数 n 有关的命题 P n .

第一数学归纳法: 要证明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 命题 P n 都成立, 只需要证明如下两步

1) n=1 时,命题成立 (即命题 1P 成立);

2) 假设 n k =时命题成立, 则1n k =+时命题也成立 (即 P k 成立 ? 1P k + 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 要证明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 命题 P n 都成立, 只需要证明如下两步

1) n=1 时,命题成立 (即命题 1P 成立); 2) 假设 n k <时命题成立, 则n k =时命题也成立

(即 121P , P ,,P k ?" 成立 ? P k 成立).

9

要说明一个与任意自然数 n 有关的命题 P n 是成立的, 仅靠有限的归纳验证是靠不住的,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五十多年前,清华大学数学系赵访熊教授(1908——1996)在给大学一年级学生讲高等数学课, 他讲了一个“公鸡归纳法”的故事:

某主妇养小鸡十只,公母各半。她预备将母鸡养大留着生蛋,公鸡则养到一百天就陆续杀以佐餐。天天早晨她拿米喂鸡。到第一百天的早晨,其中的一只公鸡正在想:“第一天早晨有米吃,第二天早晨有米吃,……第九十九天早晨有米吃,所以今天,第一百天的早晨,一定有米吃。”这时,该主妇来了,正好把这只公鸡抓去杀了。这只公鸡在第一百天的早晨不但没有吃着米,反而被杀了,虽然它已有九十九天吃米的经验,但不能证明第一百天一定有米吃。

赵先生把这只公鸡的推理戏称为“公鸡归纳法”。接着他举出一个数学中的类似的例子:

命题P n : (n -1)( n -2)( n -3)… (n -99)= 0.

当n = 1,2,3,…,99时都是成立的,而当n = 100时就不成立了. 缺乏了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二条, 就无法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 即使验证再多次, 也只能停留在有限中,所得到结论仍是不可靠的. 如果公鸡在第一天吃到了米后, 额外得到了一条承诺“若它在第k 天吃到了米,则它在第k+1天也能吃到米 ”,那么它就真的永远有米吃了。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归纳, 得到一个猜想,然后再试着用数学归纳法看能否给出证明.

同时,不要以为第一条看似简单就不屑一顾。缺了第一条的证明也是错误的,比如:

命题:221n n =+

对于上命题,可以证明满足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条。假设当n =k 时命题成立,即221k k =+,在此式两端各加2k +1,则有2221121k k k k ++=+++,亦即 22(1)(1)1k k +=++

10 这表示,当n =k +1时,此命题也成立。

可是,当n =1时,命题显然不成立,因为1不等于2。这里虽然证明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条,但不符合第一条,这个证明是错误的。可以看出,此式对任何正整数都是不成立的, 是一个荒谬的命题。

数学归纳法正是体现了人的认识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

练习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命题: 1. 1+2+…+n=

(1)

2

n n + ; 2. 222(1)(21)

126n n n n +++++=

" ; 3. 2

3

3

3

(1)122n n n +??

+++=????

"; 4. 1!22!!(1)!1n n n ?+?++?=+?";

5. 贝努利不等式:(1)1n h nh +≥+,其中n 为自然数,1h >?;

6. 2135(21)n n ++++?=";

7. 证明 221n ? 能够被 3 整除。

8. 证明: 设自然数 2n ≥,必有n 是一个素数或者是一系列素数的乘积。(用

第二数学归纳法)

四 数域

复习数域这一节,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 数域的定义是什么?

2. 整数集是数域吗?无理数集是数域吗? 为什么?

3.

设p 是一个给定的素数, 证明数集

{}

|,Q a a b +∈构成一个数域.

4. 最小的数域是什么? 在Q 和 R 之间是否有数域, 有多少?

在R 和 C 之间是否有数域, 为什么?

相信同学们可以找到新的数域, 试试看!

11

五 关于连加号 自学课本附录一, 完成如下问题. 1. 由课本426页, 已经知道

11

11

s n

n s

ij ij i j j i a a =====∑∑

∑∑, 也就是说双重连加号中,

连加号的次序可以交换, 结合图表说出上式的直观含义. 本页中 2n

ij j i j

a =<∑∑

的直

观意义是什么? 连加号的次序是否可以直接交换, 应如何交换?

2. 证明: 111

1

s n s

n

i j i j

i j i j a b a b

====????=????????∑∑∑

3. 设 0

(),()s

n

i

j i j i j f x a x g x b x ====∑∑, 证明 ()()()()f x g x g x f x =.

§2 一元多项式

一 思考 复习一元多项式的概念, 思考如下问题

1. 现在所学的多项式与中学所学的多项式在概念上有那些区别?

2. 两个多项式相等的定义是什么? “多项式相等” 中的等号与 “方程” 中的等号写法相同, 含义是否相同呢?

(1) 设两个多项式相等: 223ax bx x c ++=+, 则有 . (2) 设x 是未知数, 解方程 223ax bx x c ++=+, 则有 . 3. 什么是0多项式? 什么是零次多项式? 0多项式有没有次数? 4. 写出有关多项式的两个重要的次数公式, 叙述首项定理. 5. 多项式乘法的定义是什么? 自行计算

3223210210()()a x a x a x a b x b x b +++++ 加强对多项式乘法的直观认识. 6. 叙述多项式的乘法消去律.

(1)(2)(1)()x x x ax b ++=++, 则 2x ax b +=+,从而1, 2.a b == ( 需要注意:上式的等号是多项式相等,上式并非方程。如果把x 看作未知数,

12 把上式看作方程,那么不能把 1x + 消去,如果消去,则丢失一个解1x =?。)

7.下列表达式那些是多项式.

2

121x x x ?+++, 2

2sin x x x ++, 23213x x x x

+++

, 2(2)(x x x π++

2211

x x x +++

§3 整除的概念

一. 结合多项式带余除法定理的内容及证明,自学课本428页整数的除法

算式定理,并自己给出证明,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 总结整除的性质。 三. 练习题

1.,,m p q 适合什么条件时,有231|x mx x px q +?++? 2.求 1x ? 除 43261274x x x x ?+?? 所得的商和余式? 解: 应用综合除法. .

所以商为3257x x x ?+, 余式为 -4。

3. 把 4223x x ?+ 表示成 2x + 的方幂和, 即表示成

4323210(2)(2)(2)(2)x c x c x c x c ++++++++ 解: 反复应用综合除法.

11612741570157

4

??????

13

所以4223x x ?+ 可表示成 432(2)8(2)22(2)24(2)11x x x x +?+++?++

4. 已知

22

(1)()(1)()(2)()0,

(1)()(1)()(2)()0.

x h x x f x x g x x h x x f x x g x +++++=?++?+?= 证明 21()x f x +,21()x g x +。

5. 设 k 是大于 1 的自然数,()k x a f x +,证明()x a f x +。 6. 设 (),(),()f x g x h x 都是实数域上的多项式,证明:

(1) 若 22()()0g x h x +=,则 ()()0g x h x ==;

(2) 若 222()(1)()(1)()f x x g x x h x =+++,则 ()()()0f x g x h x ===。

四. 总结

零次多项式能整除任意多项式,任意多项式能整除0多项式,0多项式只能整除0多项式。

21

020324

48

212

241128

2021410

24

21221622

218

?????????????????

14 如果以次数的大小来看多项式,那么本节可总结为:

§4 最大公因式

一、课本知识

1.对于最大公因式的存在性及表示定理

(课本13页定理2),设定理证明中的2,3,4s =等几种情况,请写出最大公因式及其具体的表达形式。 2.辗转相除法的基本思想:

3.请总结一下,互素的性质一共有几条。

4.注释:本节所提的“最大公因式”“互素”的概念要与附录二中的有关整数的“最大公因子”“互素”相区分。概念是类似的,由于采用的符号是相同的,有时会产生误解,请加以区分。举例说明:

对于整数理论:4 与 6 的最大公因子为 2,记为()4,62=;4 与6不互素。 对于多项式理论:4 与 6 被看作零次多项式,那么首项系数为1的最大公因式为1,记为()4,61=,4 与6作为多项式是互素的。

5.判断如下叙述是否正确:

1)()d x 是(),()f x g x 的最大公因式 ?

(),()u x v x ? 使得

15

()()()()()d x u x f x v x g x =+。 ( ) 2) ()(),()1f x g x = ?

(),()u x v x ? 使得1()()()()u x f x v x g x =+。 ( )

3) ()(),()1f x g x = ?()f x 与 ()g x 没有公因式。 ( )

6.证明: 对于任意的自然数 s ,最大公因式 ()12(),(),,()s f x f x f x "是存在的,而且可以用12(),(),,()s f x f x f x "的组合来表示。

二、练习题

1.设(),()f x g x 不全为0,令

{}()()()()(),()[]M u x f x v x g x u x v x P x =+∈;

证明:M ≠?,而且M 中次数最低的多项式都是(),()f x g x 的最大公因式。

2.设11()2()3(),()3()4()f x f x g x g x f x g x =+=?,证明:

()h x 是(),()f x g x 的公因式 ? ()h x 是11(),()f x g x 的公因式。 3.设()(),()1

f x

g x =,试证对于任意的多项式()

h x ,都有 ()()()(),()(),()f x h x g x h x g x =。

§5 因式分解定理

一、课本知识

1. 叙述不可约多项式的定义是什么? 一个多项式是否是不可约多项式, 与它所考虑的数域有关吗?

2.不可约多项式的性质有几条?

3.叙述因式分解唯一性定理,写出标准分解式。

4.书上并没有给出“可约多项式”的定义,看能否自己给出。

16 二、练习题

1 设 (())0p x ?>,()[]p x P x ∈,证明:如果对于[]P x 中任意的多项式(),()f x g x ,如下结论成立:“若()()()p x f x g x , 则()()p x f x 或者()()p x g x ”, 那么()p x 是[]P x 上的不可约多项式。

2.设 (())0p x ?>,()[]p x P x ∈,证明:如果对于[]P x 中任意的多项式()f x ,有 ()()p x f x 或者()(),()1p x f x =, 那么()p x 是[]P x 上的不可约多项式。

§6 重因式

一、课本知识

1.叙述单因式,重因式,k 重因式的定义。

2. 一个不可约多项式()p x 是()f x 的重因式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多项式()f x 没有重因式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3. 推论1 的逆命题是否成立?为什么?

4. 证明若不可约多项式()p x 是()f x 的k 重因式(1k ≥) , 则 ()p x 是()f x ′的k -1重因式。其逆命题是否成立?为什么?

5. “()p x 是()f x 的k 重因式”这句断言的正确性依赖于所考虑的数域吗?“()f x 有(无)重因式”这句断言的正确性依赖于所考虑的数域吗?

二、练习题

1. 设多项式()f x 有k 重因式 x a ?,其中1k >. 证明

()()()f x x a f x ′?? 也有k 重因式 x a ?. 当 1k = 时命题是否成立? 请说明理由。

2.当 ,a b 满足什么条件时,多项式4()4f x x ax b =++有重因式? 3.设 8642()2344f x x x x x =??++,先判别是否有重因式?分别在有理数

17

域,实数域,和复数域考察()f x 的重因式。

三、思考 本节中所给出的导数与数学分析中的导数有区别吗?

§7 多项式函数

余数定理告诉我们要计算 ()f α,可以用综合除法计算余数。 例如: 5432()37893f x x x x x x =????+, 计算 (5)f

所以 (5)133f =。

定理9告诉我们多项式的“恒等”和“相等”是一回事。

()f x 与 ()g x “相等”: 系数对应相等;

()f x 与 ()g x “恒等”: 对任意的数α, ()()f g αα= 。

§8 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一、历史背景

有关代数学基本定理 代数基本定理的第一个证明是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给出的,但他的证明是首先默认了数学分析中一条明显的引理:定义在有限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在某一点取得最小值,而这个引理在达朗贝尔的研究100年以后才得到证明。接着,欧拉也给出了一个证明,但有缺陷,拉格朗日于1772年又重新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后经高斯分析,发现他的证法中把实数的尚未证明其真实性的各种性质应用了,所以该证明仍然是很不严格的。

1799年,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个严格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后来又给出了三个证明方法。应指出,在许多证法中,这个定理都不是在最一般的情况下证明的,都是假定了多项式的系数表示实数,但整个定理却包括复系数的情况。

5137893

5

101535130

1

2

37

26133

????

复变函数论发展后,代数基本定理已作为其他定理的推论。代数基本定理在代数乃至整个数学中起着基础作用。

代数学基本定理解决了根的存在性和个数的问题,至于如何求解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方程的根式解法发展过程来看,早在古巴比伦数学和印度数学的记载中,他们就能够用根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这是对系数函数求平方根。接着古希腊人和古东方人又解决了某些特殊的三次数字方程,但没有得到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这个问题直到16世纪初才由意大利人解决。他们对一般的三次方程x3+ax2+bx+c=0,由卡丹公式解出根,同一时期,意大利人费尔拉里又求解出一般四次方程x4+ax3+bx2+cx+d=0的根是由系数的函数开四次方所得。用根式求解四次或四次以下方程的问题在16世纪已获得圆满解决,但是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探寻五次和五次以上方程的一般公式解法却一直没有得到结果。

1770年前后,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猜想一般的四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可能有根式解。1799年,鲁菲尼证明了五次以上方程是不可用根式求解的,但他的证明不完善。1824年到1826年,挪威数学家阿贝尔解决了构造任意次数的代数可解的方程的问题,却没能解决判定已知方程是否可用根式求解的问题。

法国数学家伽罗瓦正是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接手阿贝尔未竞的事业。伽罗瓦证明了不存在一个五次或高于五次的方程的一般根式解法。他引入了“群”的概念,把方程论问题转化为群论的问题。后人都称他为群论的创始人。伽罗瓦创立群论是为了应用于方程论,但他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把群论进行了推广,作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可惜的是,伽罗瓦群论的理论毕竟太深奥,对十九世纪初的人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连当时的数学大师都不能理解他的数学思想和他的工作的实质,以至他的论文得不到发表。更不幸的是伽罗瓦在二十一岁时便因一场决斗而早逝,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天才感到惋惜。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的理论才终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伽罗瓦群理论被公认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数学成就之一。他给方程可解性问题提供了全面而透彻的解答,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长达数百年之久的问题。群论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数学分支,对近世代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这种理论对于物理学、化学的发展,甚至对于二十世纪结构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18

19

二、练习题

1.求多项式 1n x ?在复数范围内和实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

解. 只需要求多项式 1n x ?的n 个根:

22cos

sin

k k k i n n

ππ

ε=+ ,(0,1,2,,1)k n =?". 所以1n

x ?在复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为

1

()n k

k x ε

?=?∏。

若n 为偶数,记2n m =,则 01ε=,1m ε=?,其它n -2个根都为虚数:

1111,,,,,m m εεεε??""

所以1n x ?在实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为

11

2

21

1

2(1)(1)[()](1)(1)[(2cos

1]m m k k k k k k k x x x x x x x x n

π

εεεε??==?++++=?+?+∏∏

若n 为奇数,记21n m =+,则 01ε=,其它n -1个根都为虚数:

11,,,,,m m εεεε""

所以1n x ?在实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为

2

21

1

2(1)[()](1)[(2cos

1]m m

k k k k k k k x x x x x x n

π

εεεε==?+++=??+∏∏ 2. 设()0f x ≠且()()n f x f x ,()f x 的任一根为 α,证明:0α=或者

||1α=。

证明:因为 ()()n f x f x ,α是()f x 的根, 所以 α是()n f x 的根,即

()0n f α=, 从而n α也是()f x 的根,依次类推

23,,,,k

n

n n n αααα"",

都是()f x 的根,若0α=,则结论得证。若0α≠,下证||1α=.

假设 ||1α>,则

2k

n n n ααα<<<<""

20 假设 0||1α<<,则

2k

n n n ααα>>>>""

这说明()f x 有无穷多根, 这是一个矛盾。 所以结论得证。

§9 有理系数多项式

1.对有理数域上的多项式()f x 来说,“()f x 在有理数域上不可约”是否等价于“()f x 没有有理根”?

2.在有理数域上, 是否存在任意次数的不可约多项式,为什么?

3.艾森斯坦因判别法仅仅是判别“()f x 在有理数域上不可约”的一个充分条件。有时艾森斯坦因判别法的条件无法满足时,可试探着考虑()f y a ±是否满足。例如:

32()3f x x ax bx =+++; 12()1p p f x x x x ??=++++" 其中 p 为素数。 4.

设 32()3f x x ax bx =+++,其中,a b 都是整数,a b +是奇数,证明: ()f x 是有理数域上的不可约多项式。

证明. 假设 ()f x 不是不可约多项式,则()f x 在整数环上可分解为

2()()()f x x x x αβγ=+++

其中,,αβγ 都为整数。所以

,,3a b αβαβγαγ+=+==,

从而 ,αγ为奇数且

(1)a b αβαγ+=+++

从上式来看,左面为奇数,右面为偶数,从而矛盾。 所以 ()f x 是不可约多项式。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分析考研题目

华南师范大学 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 使用专业:数学基础、应用数学、计算数学 运筹控制学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1、(12分)设1(1) n n a n =+ ,1,2,n = 证明数列n a 严格单调增加且收敛。 证明:令1()(1)x f x x =+,0x >,111()(1) (ln(1)), (1) x f x x x x '=++ - + 令2 11111()(ln(1)),()( )0 (1) (1) (1) g x g x x x x x x '=+- =- + <+++,()()0g x g >+∞=,则 ()0f x '>,()f x 严格单调增加,故1(1) n n a n =+ 严格单调增加, 2 1(1)1 (1)11 (1) 112! ! n n n n n n n a n n n n --=+ =++ ++ 111111112! ! 12 (1) n n n ≤++ ++ ≤++ ++ ?- 3<, 由单调有界原理n a 收敛。 2、(12分)求函数 21, 000 sin (),x x x x x f ≠=??=??? 的导函数,并讨论导函数的连续性。 2 10 sin (0)lim 0x x x f x →'==, 112,0 00cos sin (),x x x x x x f +≠=?-?=??? ', 112) cos sin lim (x x x x +→-不存在,故导函数在0x =处不连续。 3、(12分)求幂级数2(1)1()2 1 n n n n x n n ?? +-???? - =∑ 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 ____ lim 3 n →,收敛半径为13 ρ= ,当112 3 x - = ,级数为2(1)1()3 1 n n n n n n ?? +-???? ==∑ 分散, 212(1)3111[()32121 1 ]n n n n n n n n n n -??+-? ???? ? +-=== ∑ ∑ 发散,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13.4尺规作图第1课时尺规作图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13.4 尺规作图 第1课时尺规作图(1) 1.掌握五种基本作图的方法. 2.会用五种基本作图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作图题. 重点 五种基本作图的方法. 难点 作图语言的叙述. 一、自学教材 自学教材第85~88页,体会前三种基本作图的方法.学生自学教材,交流归纳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教师演示作图过程.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A′B′=AB. 作法:(1)作射线A′C′; (2)以点A′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A′C′于点B′.A′B′就是所要求作的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如图,已知∠AOB和射线O′B′,用尺规作图法作∠A′O′B′=∠AOB. 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 ②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弧,交O′B于点C′; ③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点A′; ④以点O′为顶点作射线O′A′.∠A′O′B′即为所求. 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作法: ①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点M,交OB于点N;②分别以点M,N为圆心,

大于12 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交于点C ;③作射线OC.射线OC 即为所求. 教师活动:同排两个同学互相交流尺规作图的注意事项,并实际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组织积极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尺规作图注意事项:①尺规作图只能使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②几何作图必须保留作图痕迹. 三、练习巩固 1.如图,已知∠AOB.(1)求作∠EDF ,使∠EDF=∠AOB;(2)求作∠EDF 的平分线DG. 2.如图,已知∠A ,∠B,求作一个角,使其等于∠A-2∠B. 3.如图,已知线段AB,CD,求作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其腰长等于AB,底边长等于CD.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尺规作图的概念. 2.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及线段的和、差的作法.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及角的和差的作法. 作业 教材第91页习题13.4第2题. 这节课内容较多,前三个基本作图较简单,主要是学生自学后独立操作,教师演示的目的是规范作图语言,搞清其中的几何道理.后两个作图实际上用到了转化思想,较为复杂,要让学生搞明白作图的原理,是掌握作图步骤的关键. 运用基本作图方法解作图题时,应让学生先分析作图顺序后,再完成.对于作图语言应逐步规范.

数学专业参考书——学数学的必看

数学专业参考书——学数学的必看 学数学要多看书,但是初学者很难知道那些书好,我从网上收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整理: 从《数学分析》开始讲起: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课,经常一个点就会引申出今后的一门课,并且是今后数学系大部分课程的基础。也是初学时比较难的一门课,这里的难主要是对数学分析思想和方法的不适应,其实随着课程的深入会一点点容易起来。当大四考研复习再看时会感觉轻松许多。数学系的数学分析讲三个学期共计15学分270学时。将《数学分析》中较难的一部分删去再加上常微分方程的一些最简单的内容就是中国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或者叫数学一的高数部分。 记住以下几点: 1.对于数学分析的学习,勤奋永远比天分重要。 2.学数学分析不难,难得是长期坚持做题和不遗余力的博览群书。 3.别指望第一遍就能记住和掌握什么,请看第二遍,第三遍,…,第阿列夫遍。 4.看得懂的仔细看,看不懂的硬着头皮看。 5.课本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至少再看一本参考书,尽量做一本习题集。 6.开始前三遍,一本书看三遍效果好于三本书看一遍;第四遍开始相反。 7.经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 以上几点请在学其他课程时参考。 《数学分析》书: 初学从中选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就基本够了。我强烈推荐11,推荐1,2,7,8。另外建议看一下当不了教材的16,20。 中国人自己写的: 1《数学分析》陈传璋,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著(新版作者顺序颠倒) 应该是来自辛钦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是数学系用的时间最长,用的最多的书,大部分学校考研分析的指定教材。我大一用第二版,现在出了第三版,但是里面仍有一些印刷错误,不过克可以一眼看出来。网络上可以找到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不过建议自己做。不少经济类工科类学校也用这一本书。里面个别地方讲的比较难懂,而且比其他书少了一俩个知识点,比如好像没有讲斯托尔滋(stolz)定理,实数的定义也不清楚。不过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能广泛被使用一定有它自己的一些优势。 2《数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著 师范类使用最多的书,课后习题编排的不错,也是考研用的比较多的一本书。课本最后讲了一些流形上的微积分。虽然是师范类的书,难度比上一本有一些降低,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 3《数学分析》陈纪修等著 以上三本是考研用的最多的三本书。 4《数学分析》李成章,黄玉民 是南开大学一个系列里的数学分析分册,这套教材里的各本都经常被用到,总体还是不错的,是为教学改革后课时数减少后的数学系各门课编写的教材。 5《数学分析讲义》刘玉链 我的数学分析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不过我没有看,最近应该出了新版,貌似是第五?版,最初是一本函授教材,写的应该比较详细易懂。不要因为是函授教材就看不起,事实上最初的函授工作都是由最好的教授做的。细说就远了,总之可以看看。

人员素质测评(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

(考试资料)人员素质测评 1. 下面选项中,哪一种方法不属于封闭式问卷?()A.问答法 2.面试中,所谓()原则是指主试人应该从多方面去把握考生的内在素质,应从整个的行动反应中系统地、完整地测评某种素质,而不能仅凭某一个行为反应就下断言。C.全面性 3.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特征的人属于()气质类型。A.胆汁质 4.根据测验的()可以将心理测验划分为描述性、预测性、诊断咨询性等形式。B.目的 5.面试时,素质可以通过言辞、声音和体态语来体现,言辞约占传递信息的()。A.7% 6.关于权重确定的专家咨询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具有科学的检验手段 7.()原则是指素质测评要以被测人行为为依据,统一考察测评实体行为的效果和动机。D.行为性 8.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健全的素质可以健全起来,缺乏的素质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一般性的素质可以训练成为特长素质,这说明,素质具有()。B.可塑性 9.被认为是最有效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中心形式是()。B.公文处理 10.下列不是评价中心特点的是()。D.抽象性 11.在评价中心的活动中,要求考生表现的是(),主试人观察评定的是行为。这体现了评价中心的行为性特点。D.行为 12.为了区分被测评者的差异,尽量拉开分数档次,对测评分数的综合宜采用()。D.连乘综合法 13.物理测试不包括()。D.心理测试 14.通过设计一系列真实环境供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各类公文,要求被试人员以管理者的身份,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类公文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报告,然后与别人进行讨论。评价人员通过观察此过程中其行为表现,对被试人员的计划、组织、分析、判断、文字等等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测试活动是()。A.公文处理法 15.在测评项目(指标)分数的综合中,为体现各个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宜采用()。C.加权综合法D.连乘综合法 16.具有“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善于综合、轻率、武断、主观、自以为是”特征的品德属于()型品德特征。D.理智 17.“假如我现在告诉你因为某种原因,你可能难以被录用,你如何看待呢?”面试时这种提问方式是()。 A.假设式 18.在人员素质测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能力性向测验 19.通过询问面试对象的教育、工作、家庭成长等问题来了解面试对象的求职动机、成熟度、专业技术背景等要素的面试题型是()。C.背景型 20.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在素质测评目的下规定()。B.测评内容 21.在确定测评指标权重的方法中,加权者依据自己的经验权衡每个测评指标的轻重直接加权是指()。 D.主观加权法 22.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者行为的简短描述来调查与分析工作的方法,叫做()。D.关键事例法 23.在进行人口数据统计时,将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然后用“1”表示“男性”,用“2”表示女性。这种量化形式属于()量化。A.类别 24.评价中心最主要的特点是()。D.情境模拟性 25.使评价中心具有较高效度的主要原因是由()决定的。B.综合性 26.在进行数据综合时,为了便于拉开档次,提高“灵敏”度,最好采用()。D.连乘综合法 27.对测评结果进行总体水平分析,其目的是通过有关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把握全部测评者的()。D.一般水平 28.哪种测评形式,是在工作情境模拟测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评价中心 29.低信度的测评者用高信度的测评方法所得到的测评结果()。C.不一定是可靠的 30.对测评结果进行整体差异分析时,常见指标是()。A.标准差与差异系数 31.从近几年面试的实践来看,面试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代数讲义

高等代数精读讲义 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 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按钱穆先生注: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 学而第一」 (注:学习知识,时常温习和实践,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自己,我并不因此而烦恼,这不才是君子吗?) 数形本是两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切莫忘!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割裂万事休。----------华罗庚 2

3 第一章 多项式 §1 数域 一.数的起源与发展 从数的形成历史来看,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自然数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下》有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就是说古人开始用结绳记数,后来改为刻痕记数。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记载。随着人类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中国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完整的十进制记数。 今天我们所用的符号:1,2,3,··· 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叫做“阿拉伯数字”。 正分数的产生源于分配及测量的需求,当不够分或者度量不尽时,就产生了正分数的概念。比如:当两个人分三张饼时,需要将一张饼分二份,各取其中之一,这便产生了“二分之一”,今天我们记为 12,每人分到112或者3 2 张饼。类似的问题在测量中也会遇到,记尺子的长度为1,测量到最后不够一尺时,就试图用正分数来表示。据数学史书记载,三千多年前埃及纸草书中已经记有关于正分数的问题.自然数并上正分数便构成了正有理数。 我国古代筹算中,利用“空位”表示零. 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 但是,把“0”作为一个数是很迟的事. 以后,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负数概念就出现了.在欧洲,直到16世纪大多数数学家还不承认负数,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引入0和负 引入无理数 引入虚数

19.3尺规作图同步检测(C卷)(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19.3尺规作图同步检测(C卷) (能力拔高训练题) 一、实践操作题:(10分) 1.如图所示,△ABC是一块直角三角形余料,∠C=90°,工人师傅把它加工成一个正方形零件,使C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其余三个顶点分割在AB、BC、AC边上,请你协助工人师傅用尺规画出裁割线(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A C B 二、竞赛题:(10分) 2.如图所示,田村有一口呈四边形的池塘,在它的四个角A、B、C、D处均种有一棵大核桃树,田村准备开挖池塘建养鱼池,想使池塘面积扩大一倍, 又想保持核桃树不动,并要求扩建后的池塘成平行四边形形状,请问田村能否实现这一设想?若能,请你设计并画出图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画图要保留痕迹,不写画法) A D B C 三、趣味题:(10分) 3.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如图所示,L1与L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它们有1个交点,如果在这个平面内,再画第三条直线L3, 那么这三条直线最多可有___个交点;如果在这个平面内再画第4条直线L4,那么这4条直线最多可有_____个交点,由此可以猜想,在同一平面内6条直线最多有_____个交点,n(n为大于1的整数)条直线最多可有______个交点(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l1 l2

C卷答案 一、1.画法:第一步:画出∠C的平分线交AB于E;第二步:作CE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交AC、BC于点F、D;第三步:连结EF、ED. 二、2.能.如答图所示. 理由:∵S△ABE=S△AOB,S△AOD=S△AHD,S△BOC=S△BFC,S△OOD=S△OGD, ∴S△ABE+S△AHD+S△OGD+S△BCF=S△AOB+S△BOC+S△OOD+ S △AOD= S 四边形ABCD, 即EFGH的面积为四边形ABCD面积的2倍. 三、3.3;6;15; (1) 2 n n . C D B A E F C H D B A E G F

数学专业参考书整理推荐

学数学要多看书,但是初学者很难知道那些书好,我从网上收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整理: 从数学分析开始讲起: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课,经常一个点就会引申出今后的一门课,并且是今后数学系大部分课程的基础。也是初学时比较难的一门课,这里的难主要是对数学分析思想和方法的不适应,其实随着课程的深入会一点点容易起来。当大四考研复习再看时会感觉轻松许多。数学系的数学分析讲三个学期共计15学分270学时。将《数学分析》中较难的一部分删去再加上常微分方程的一些最简单的内容就是中国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或者叫数学一的高数部分。 记住以下几点: 1,对于数学分析的学习,勤奋永远比天分重要。 2,学数学分析不难,难得是长期坚持做题和不遗余力的博览群书。 3,别指望第一遍就能记住和掌握什么,请看第二遍,第三遍,…,第阿列夫遍。 4,看得懂的仔细看,看不懂的硬着头皮看。 5,课本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至少再看一本参考书,尽量做一本习题集。 6,开始前三遍,一本书看三遍效果好于三本书看一遍;第四遍开始相反。 7,经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 以上几点请在学其他课程时参考。 数学分析书: 初学从中选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就基本够了。我强烈推荐11,推荐1,2,7,8。另外建议看一下当不了教材的16,20。 中国人自己写的: 1《数学分析》陈传璋,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著(新版作者顺序颠倒) 应该是来自辛钦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是数学系用的时间最长,用的最多的书,大部分学校考研分析的指定教材。我大一用第二版,现在出了第三版,但是里面仍有一些印刷错误,不过克可以一眼看出来。网络上可以找到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不过建议自己做。不少经济类工科类学校也用这一本书。里面个别地方讲的比较难懂,而且比其他书少了一俩个知识点,比如好像没有讲斯托尔滋(stolz)定理,实数的定义也不清楚。不过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能广泛被使用一定有它自己的一些优势。 2《数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著

华南师范大学《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 ( )将访问许可权分配给一定的角色,用户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获得角色所拥有的访问许可权. A、强制存取控制 B、自主存取控制 C、视图机制 D、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答案:D 2 SQL的默认策略是任何与( )约束相违背的更新均为系统拒绝. A、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B、实体完整性 C、参照完整性 D、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答案:C 3 用户标识与系统鉴别属于( )技术. A、访问控制 B、接入控制 C、完整性约束 D、恢复 答案:A 4 ( )是相互矛盾的,数据库物理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它们进行折中权衡. A、时间效率,维护代价 B、时间效率,空间效率 C、时间效率,空间效率,维护代价 D、空间效率,维护代价 答案:C 5 在关系演算中,元组变量的变化围是( ). A、某一命名的关系 B、数据库中的所有关系 C、某一个域 D、数据库中的所有域 答案:C 6 下列聚合函数中不忽略空值(null) 的是() A、SUM (列名) B、MAX (列名) C、COUNT ( * ) D、AVG (列名) 答案:C 7 SQL中,下列涉及空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B、AGE IS NOT NULL C、AGE = NULL D、NOT (AGE IS NULL) 答案:C 8 SQL的全局约束是指基于元组的检查子句和() A、非空值约束 B、域约束子句 C、断言 D、外键子句 答案:C 9要保证数据库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 A、模式 B、模式与模式的映射 C、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 D、模式 答案:C 10 ( )是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之一. A、交 B、除 C、关系模型 D、广义笛卡儿积 答案:D 11 设关系R有M个元组,关系S有N个元组,则关系R和S的笛卡尔积有( )个元组. A、M B、N C、M*N D、M+N 答案:C 12 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 C、模式 D、存储模式 答案:A 13 判断对并发事务正确的调度是( ). A、并发事务的执行结果与并行化执行结果事务是否一致 B、事务间无冲突 C、并发事务的执行结果与串行化执行结果事务是否一致

华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试题汇总

2000年华南师范大学数学分析 一、填空题(3*10=30分) 1.设_______lim _______,lim ,,2,1,4 sin )1(===+-=∞→∞→n n n n n n a a n n a 则 π; 2.设处连续;在则为无理数为有理数____)(, , ,)(=∈? ??-=x x f R x x x x x x f 3._____;1lim 1 0=+?∞→dx x x n n 4._________;)cos (sin lim 10=+→x x x x 5.方程)(032为实常数c c x x =+-在区间[0,1]中至多有_________个根; 6._______; __________),1()(1122=>+=++?n n n n I I n n a x dx I 的递推公式,写出为自然数设7.设_;__________)(,)(),(cos sin 0==?+du t f dt t f y x u y x 是可微函数,则 8.),(y x f 设在P 0(2,0)处可微,且在P 0处指向P 1(2,2)的方向导数是1,指向原点的方向导数是-3,则在P 0处指向P 2(1,2)的方向导数是_____________; 9.写出函数在x=0处的幂级数展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n 2 =x 10.曲线π20,sin ,cos 33≤≤==t t a y t a x 的弧长s=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设f(x)在[0,+∞)上连续,)(lim x f x +∞→存在,证明:f(x)在[0,+∞)上可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 三、(12分)设函数z=z(x,y),由方程)(222y z yf z y x =++所确定,其中f 是可微函数,试证:

最新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9.3尺规作图同步练习

19.3 尺规作图同步练习 1.只用画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且规定直尺. 2.尺规作图时,直尺用来画、和,圆规用来画圆和. 3.根据图形填空. (1)连接两点; (2)延长线段到点,使BC= (3)在AM上截取= (4)以点O为,以M为画交OA,OB分别于C,D. 4.利用基本作图不能唯一作出三角形的是( ) A.已知三边B.已知两边及夹角 C.已知夹角及两边D.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 5.利用基本作图不可作的等腰三角形是( ) A.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B.已知底边上的高及腰 C.已知底边及顶角D.已知两底角 6.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线段有且只有一条中垂线B.线段的中垂线平分线段 C.线段的中垂线是一条直线D.经过线段中点的直线是线段的中垂线7.已知线段a,求作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 8.任意画一个钝角,然后把它四等分. 9.如图,已知ABC边BC上有一点P,过P作平行于AB的直线. 10.如图,已知钝角ABC边AB上有一点P,过P作直线AB,BC的垂线. 11.已知△ABC,作三条边的中垂线,然后观察,这三条中垂线是否交于一点?

若交于一点,这一点到ABC三顶点的距离有何关系? 12.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求作:△ABC使AB=AC=a,BC边上的中线等于b. 13.已知锐角a和线段a,求作等腰三角形,使顶角等于a,腰长为a(不写作法) 14.已知线段a,b(a﹥b),作等腰三角形,使腰长为,底边上的高为b(不写作法) 15.如图在一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侦察员发现蓝方指挥部设在A区,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且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B点700m ,如果你是红方的指挥员,请你在图示的作战图上标出蓝方指挥部的位置. 16.已知线段AB,如图所示,按下列要求进行尺规作图,保留作 图痕迹. ①过点B作BD⊥AB,使BD=1 2 AB; ②连接AD,在AD上截取DE=DB; ③在AB上截取AC=AE. 17.已知△ABC,其中AB=AC. (1)作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BE (尺规作图,不写作法) (2)在(1)的基础上,若AD=8,同时满足△BCE的周长为24,求BC的长. 答案: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023789064.html,

高等代数试题库上课讲义

高等代数试题库

《高等代数》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在[]F x 里能整除任意多项式的多项式是( )。 A .零多项式 B .零次多项式 C .本原多项式 D .不可约多项式 2.设()1g x x =+是6242()44f x x k x kx x =-++-的一个因式,则=k ( )。 A .1 B .2 C .3 D .4 3.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 ( )。 A . 若()|(),()|()f x g x f x g x 则; B .集合{|,}F a bi a b Q =+∈是数域; C .若((),'())1,()f x f x f x =则没有重因式; D .设()'()1p x f x k -是的重因式,则()()p x f x k 是的重因式 4.整系数多项式()f x 在Z 不可约是()f x 在Q 上不可约的( ) 条件。 A . 充分 B . 充分必要 C .必要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5.下列对于多项式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x f x g x g x f ,那么)()(x g x f = B .如果)()(,)()(x h x f x g x f ,那么))()(()(x h x g x f ± C .如果)()(x g x f ,那么][)(x F x h ∈?,有)()()(x h x g x f D .如果)()(,)()(x h x g x g x f ,那么)()(x h x f 6. 对于“命题甲:将(1)n >级行列式D 的主对角线上元素反号, 则行列式变为 D -;命题乙:对换行列式中两行的位置, 则行列式反号”有( ) 。 A .甲成立, 乙不成立;B . 甲不成立, 乙成立;C .甲, 乙均成立;D .甲, 乙均不成立 7.下面论述中, 错误的是( ) 。

华南师范大学2017级古代汉语(2)期末考试卷

2017级古代汉语(2)考试内容 一、默写(45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表(36分) 2、解释“古无轻唇音”(5分) 3、默写三题,一题出自《柏舟》,《关雎》一题出自《哀郢》最后一段,一共4分 (1)泛彼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2)参差荇菜,。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乱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二、诗歌格律(15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写出这首诗适用的平仄格式(8分) 2、写出这首诗的韵脚(4分) (考虑首句是否入韵) 3、分析这首诗是否有拗救(3分) 三、古书注解(15分)(诗经秦风《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也。袍,襺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笺云:此责康公 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袍,抱毛反。襺,古显反,本亦作“茧”。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仇,匹也。笺云:于,于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仇音求。长,直亮反,又如字,下同。 [疏]“岂曰”至“同仇”。○毛以为,古之朋友相谓云:我岂曰子无衣乎?我冀欲与子同袍。朋友同欲如是,故朋友成其恩好,以兴明君能与百姓同欲,故百姓乐致其死。至于王家于是兴师之时,百姓皆自相谓:修我戈矛,与子同为仇匹,而往征之。由上与百姓同欲,故百姓乐从征伐。今康公不与百姓同欲,非王兴师,而自好攻战故,百姓怨也。○郑以为,康公平常之时,岂肯言曰:汝百姓无衣乎?吾与子同袍。终不肯言此也。及于王法于是兴师之时,则曰:修治我之戈矛,与子百姓同往伐此怨耦之仇敌。不与百姓同欲,而唯同怨,故刺之。○传“袍襺”至“其死”。○正义曰:“袍,襺”,《释言》文。

武汉大学高等代数内部讲义

武汉大学高等代数(基础课程内部讲义)

目录 武汉大学数学专业基础知识点框架梳理及其解析........................................... 第一章多项式......................................................................... 第二章行列式.........................................................................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 第四章矩阵........................................................................... 第五章二次型.......................................................................... 第六章线性空间........................................................................ 第七章线性变换........................................................................ 第八章入-矩阵与约当标准型............................................................. 第九章欧几里得空间.................................................................... 第十章双线性函数与辛空间..............................................................

练习11_尺规作图- (华东师大版)(解析版)

练习11 尺规作图 一、单选题 1.以下四种作△ABC边AC上的高,其中正确的作法是() A.B. C.D. 【解答】解:AC边上的高是经过点B垂直AC的直线. 故选:B.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作图—基本作图 2.下列四种基本尺规作图分别表示,则对应选项中作法错误的是() A.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B.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C.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D.过直线外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解答】解:①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正确; ②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作法正确; ③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缺少另一个交点,作法错误; ④过直线外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作法正确. 故选:C. 【知识点】作图—基本作图 3.在以如图形中,根据尺规作图痕迹,能判断射线AD平分∠BAC的是() A.图1和图2 B.图1和图3 C.图3 D.图2和图3 【解答】解:在图1中,利用基本作图可判断AD平分∠BAC; 在图2中,根据作法可知: AE=AF,AM=AN, 在△AMF和△ANE中, , ∴△AMF≌△ANE(SAS), ∴∠AMD=∠AND, ∵∠MDE=∠NDF, ∵AE=AF,AM=AN, ∴ME=NF, 在△MDE和△NDF中,

, ∴△MDE≌△NDF(AAS), 所以D点到AM和AN的距离相等, ∴AD平分∠BAC. 在图3中,利用基本作图得到D点为BC的中点,则AD为BC边上的中线; 故选:A. 【知识点】作图—基本作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4.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则说明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SAS B.ASA C.AAS D.SSS 【解答】解:由作图可知,AF=AE,DF=DE, ∵AD=AD, ∴△ADF≌△ADE(SSS), 故选:D. 【知识点】作图—基本作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5.如图,已知钝角△ABC,依下列步骤尺规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 步骤1:以C为圆心,CA为半径画弧①; 步骤2:以B为圆心,BA为半径画弧②,交弧①于点D; 步骤3:连接AD,交BC延长线于点H.

教师专题讲座 秋 华师大期末考试答案

《教师专题讲座》 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 参考题目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刘晓明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刘晓明 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2015教师节专题 三、《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石艳 四、《我国家庭教育的问题与选择》赵刚 五、《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孙立权 六、《学校事故的归责与安全管理》曲正伟 答: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一、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 学生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教好;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是老师没照看好。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许多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这个职业可以说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常常老师们在扮演者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近几年社会新闻中个别教师的一些负面消息,让老百姓对整个教师队伍有了一些误解,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教师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家长都很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过出息,不惜一切的代价来到某个学校,或者给小孩送到教学质量、口碑、荣誉等都很好的学校求学,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呢不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些家长或者说是学生的亲属就会认为是老师的问题,作为教师同样的去承受这些非议,教师或许能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课余辅导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必然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就成为了倦怠的直接诱因。 (二)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各个学校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不同的竞争机制,当然这些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之中呢肯定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时候可能辛辛苦苦工作,全然是在给别人做嫁衣,难免会觉得不适应、委屈,厌倦,精神状态也不佳。最后呢导致一些恶性循环。

老师推荐数学专业必看的书

[资源]【转帖】数学专业参考书整理推荐 ★★★★★ wuguocheng(金币+5,VIP+0): 很全10-11 09:28 cqsmath:标题高亮2010-11-11 23:24 lovibond:标题高亮2012-01-09 09:46 https://www.360docs.net/doc/023789064.html,/article.php/706有增删 学数学要多看书,但是初学者很难知道那些书好,我从网上收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整理: 从数学分析开始讲起: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课,经常一个点就会引申出今后的一门课,并且是今后数学系大部分课程的基础。也是初学时比较难的一门课,这里的难主要是对数学分析思想和方法的不适应,其实随着课程的深入会一点点容易起来。当大四考研复习再看时会感觉轻松许多。数学系的数学分析讲三个学期共计15学分270学时。将《数学分析》中较难的一部分删去再加上常微分方程的一些最简单的内容就是中国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或者叫数学一的高数部分。 记住以下几点: 1,对于数学分析的学习,勤奋永远比天分重要。 2,学数学分析不难,难得是长期坚持做题和不遗余力的博览群书。 3,别指望第一遍就能记住和掌握什么,请看第二遍,第三遍,…,第阿列夫遍。 4,看得懂的仔细看,看不懂的硬着头皮看。 5,课本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至少再看一本参考书,尽量做一本习题集。 6,开始前三遍,一本书看三遍效果好于三本书看一遍;第四遍开始相反。 7,经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 以上几点请在学其他课程时参考。 数学分析书: 初学从中选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就基本够了。我强烈推荐11,推荐1,2,7,8。另外建议看一下当不了教材的16,20。 中国人自己写的: 1《数学分析》陈传璋,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著(新版作者顺序颠倒) 应该是来自辛钦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是数学系用的时间最长,用的最多的书,大部分学校考研分析的指定教材。我大一用第二版,现在出了第三版,但是里面仍有一些印刷错误,不过克可以一眼看出来。网络上可以找到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不过建议自己做。不少经济类工科类学校也用这一本书。里面个别地方讲的比较难懂,而且比其他书少了一俩个知识点,比如好像没有讲斯托尔滋(stolz)定理,实数的定义也不清楚。不过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能广泛被使用一定有它自己的一些优势。 2《数学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著 师范类使用最多的书,课后习题编排的不错,也是考研用的比较多的一本书。课本最后讲了一些流形上的微积分。虽然是师范类的书,难度比上一本有一些降低,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3《数学分析》陈纪修等著 以上三本是考研用的最多的三本书。 4《数学分析》李成章,黄玉民 是南开大学一个系列里的数学分析分册,这套教材里的各本都经常被用到,总体还是不错的,是为教学改革后课时数减少后的数学系各门课编写的教材。 5《数学分析讲义》刘玉链

华南师范大学《电子技术基础》期末试卷

华南师范大学《电子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半导体是一种导电能力介于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物质,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2、PN结的单向导电性就是:加正向电压时,PN结________,加反向电压时,PN结________。 3、三极管只有工作在________状态,关系式I C=?I B才成立。 4、NPN型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时,各级电位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PNP型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时,各级电位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5、固定式三端集成稳压器W7812表示输出____________电压,W7905表示输出___________的电压。 6、晶闸管是一种能控制________的半导体器件。 7、逻辑门电路,是指有________输入端和________输出端的开关电路。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半导体内部,只有电子能传导电流。() 2、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偏时,它必处于放大状态。() 3、二极管只要加正向电压就一定导通。() 4、单向桥式整流电路中有四只二极管,故每只二极管中电流的平均值等于负载电流的1/2。() 5、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所以也具有能量放大作用。() 6、二极管导通时,正向压降为0.7V。() 7、在数字电路中,“1”一定代表高电平,“0”一定代表低电平。() 8、非门通常有一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 9、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实现整流。() 10、放大电路中所使用的三极管β值越大越好。()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三极管的各极间电流满足I C=βIb关系时,三极管工作在()。 A、饱和区 B、放大区 C、截止区v 2、放大电路空载是指()。 A、R C=0 B、R L=0 C、R L=∞ 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加在三极管的()之间。 A、基极和发射极 B、基极和集电极 C、发射极和集电极 4、在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中,当Ib减小时,它对应的输出特性 曲线()。 A、向下平移 B、向上平移 C、向左平移 D、向右平移 5、一个三级放大器,工作时测得AU1=100,AU2=AU3=10,则总的 放大倍数是()。 A、100 B、1000 C、10000 6、要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应采用的方法是()。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参考大纲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没有考试大纲,以下是本人根据近3-5年的考试题目的一个自我总结,希望能对报考该校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如有帮助,实乃万幸!! 高等代数(北大版王萼芳石生明) 第一章 一般考察一道题:应该是整除,最大公因式的题!!最大公因式的可能性大,整除时可能会用到一点不可约多项式,本原多项式。 第二章 一般考察一题:,就是考察一个行列式的基本运算。 第三章 一般考一题,这个题几乎年年考。 一般考的就是4个未知数的,也就是4阶的行列式。 第四章 这一章一般会考一题,一般不会单独出题,常常放在线性变换中考察。第五章 这章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就是化标准型和合同。不过可以与特征值一起考察,这部分容易出考题。 第六章 这章主要会考察的知识就是基变换与直和分解,一般考试也就一题。第七章

这章是重点!! 线性变换的定义,线性变换的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都是重点,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可以出题。 第八章 我估计这章基本是不会考的,华师大本科的学生都没有学。 第九章 主要考察一个就是定义,一个就是施密特正交化。 后面的都不考!! 代数一般是7~8题 第一题问答:5个概念或定理 下面全部是大题 数学分析(华东师大版) 1,没有考题 2.3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这两章会考一个题。 4.函数的连续性一般会考一个题。 5.这章面试的时候会问问题,考题的可能性不大。 第六章是重点。中值定理太重要了,好多考题都会用到这里面的知识点。一般来说这章只需要看前5节就可以了。 7.8这两章一般没有考题。 第九章;考就考了,不考就不考了。定积分就是一道题,应该在可积

高等代数第七章 线性变换复习讲义

第七章线性变换 一.线性变换的定义和运算 1.线性变换的定义 (1)定义:设V是数域p上的线性空间,A是V上的一个变换,如果对任意α,β∈V和k∈P都有A(α+β)=A(α)+A(β),A(kα)=kA(α)则称A为V的一个线性变换。(2)恒等变换(单位变换)和零变换的定义:ε(α)=α,ο(α)=0,任意α∈V. 它们都是V的线性变换。 (3)A是线性变换的充要条件:A(kα+lβ)=kA(α)+lA(β),任意α,β∈V,k,l∈P. 2.线性变换的性质 设V是数域P上的线性空间,A是V的线性变换,则有(1)A(0)=0; (2)A(-α)=-A(α),任意α∈V; (3)A(∑kiαi)=ΣkiA(α),α∈V,ki∈P,i=1,…,s;(4)若α1,α2,…,αs∈V,且线性相关,则A(α1),A (α2),…,A(αs)也线性相关,但当α1,α2,…,α s线性无关时,不能推出A(α1),A(α2),…,A(α

s)线性无关。 3.线性变换的运算

4.线性变换与基的关系 (1)设ε1,ε2,…,εn是线性空间v的一组基,如果线性变换A和B在这组基上的作用相同,即Aεi=Bεi,i=1,2,…,n,则有A=B. (2)设ε1,ε2,…,εn是线性空间v的一组基,对于V 中任意一组向量α1,α2,…,αn,存在唯一一个线性变换A 使Aεi=αi,i=1,2,…,n. 二.线性变换的矩阵 1.定义:设ε1,ε2,…,εn是数域P上n维线性空间v的一组基,A是V中的一个线性变换,基向量的像可以被基线性表出 Aε1=a11ε1+a21ε2+…an1εn Aε2=a12ε1+a22ε2+…an2εn …… Aεn= a1nε1+a2nε2+…annεn 用矩阵表示就是A(ε1,ε2,…,εn)=(ε1,ε2,…,εn)A,其中 a 11 a 12 …… a 1n a 21 a 22 …… a 2n A= …… a n1 a n2 …… a nn 称为A在基ε1,ε2,…,εn下的矩阵。 2.线性变换与其矩阵的关系 (1)线性变换的和对应于矩阵的和; (2)线性变换的乘积对应于矩阵的乘积; (3)线性变换的数量乘积对应于矩阵的数量乘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